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

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对人类集体自我/自恋的巨大打击,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尽管精神分析学自问世以来,各个领域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利用大相径庭,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各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几乎20世纪东西方的主要作家和批评家都对精神分析学表示出了自己的兴趣,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那么为什么精神分析学会在百年的文艺理论舞台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在各种思潮流派竞相争斗的今天仍有许多作家和批评家对它情有独钟呢?

2016年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诞生160周年。如果以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作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运动的起点,这场运动已经跨过120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关于精神分析的发展与批判,是因为文学批评最终服务于人的认识的深入与提高,不仅对文学,有时更重要的是对人自身、对社会的认识。理智与同情成就了弗洛伊德,也推显了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借助自己的想象与发现的天才,找到了一个个看似巧合的人情故事后最终的心理根源;文学批评所需要做的,不也是找到一个科学的切入点,借由艺术的同情的灵性,而走到那个深处幽密却在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的标的?为文学批评者,也必要同时具备相关理智与悲悯情怀。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根本特征,不是在这里昭然若揭吗?哪怕是文本自身的美感传达,也如J·诺埃尔—贝尔曼所说:“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该让人们感到他的工作是我们了解到文本的‘真相’,而正是这种真相才赋予文本以‘美感’。”

当医学界、心理学界后来又转向日渐弃弗洛伊德于不顾的时候,他对文学界的影响却一直日上。Frankland在《弗洛伊德文学的文化》(Freud’s Literary Culture)一书中说:“弗洛伊德像解释艺术一样释梦。”还说:“尽管他本人称自己是自然科学家,文学批评不过是作为业余爱好而偶然为之,但事实是,在他作为科学家的地位已被广泛质疑的同时,他的影响却渗透到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现在可以说,精神分析的艺术性,使它就站在艺术的行列;它兼具的科学性,使它成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建构的不可多得的奇迹。

在弗洛伊德及其之后的时代,精神分析运动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不断地对精神分析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正和变革。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运动大致遵循着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两条路径。内部发展指的是,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式,经过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式、关系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它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向前继续发展。外部发展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从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分别出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存在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精神分析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外发展。

弗洛伊德毕其后半生四十多年的精力于精神分析学的实践与理论建构,其间还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到文学理论的探索和文学批评中。——导论中已有简要介绍,这里再加补充,除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茨威格外,他还涉及或分析过拉伯雷、塞万提斯(《唐吉诃德》)、马克·吐温、席勒(《华伦斯坦》)、左拉(《土地》)、都德(《萨福》)、莫泊桑、凯勒(《绿衣亨利》)、J.J.戴维、奥芬巴赫、爱伦·坡、托马斯·曼……此外,希腊神话中的纳克索斯的故事,成为他自恋说的原型。从前有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做"Narcissus"水仙.身为一名天神的儿子他长得十分英俊.有许多爱慕着他的少女向他示爱却都被他拒绝了.在爱慕着他的众多少女中有位美丽的仙女做做"Echo"(回音),由于Echo不能正常得说出想说的话而只能不断得重复别人的言语所以她并不能清楚的告诉Narcissus她对他的爱意.有天当Narcissus和他的几个朋友在森林中漫步时和其他的朋友走失了.他喊到"有人在吗?"Echo也说"有人在吗?"Echo上前想抱住Narcissus却被Narcissus拒绝了Echo非常得伤心,

她跑到一个无人的山洞,一直待到她的外形完全消失只剩下她的声音能被人们所听到.

一名女神听说了这件事.她非常得愤怒,并用神力使Narcissus爱上了他自己.当Narcissus在湖泊的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他顿时爱上了水中的人.他一直待在那湖边,直到渐渐死去,在他死的地方长出许多的野花,这种话被人们取名叫做Narcissus(水仙花).

是弗洛伊德自己率先将精神分析带进了文学批评,并影响了大批后来者的批评实践。要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理解精神分析本身成为一个前提,所以本章首先对精神分析的关键词及要领进行阐释与总结。

一、潜意识概念及早期研究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弗洛伊德认为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间内、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无所察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意识,这也就是一种不被察觉的、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与这一概念并用的还有一个“无意识”,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意义的名词呢?一般地,它们的区别不甚明显,就是在弗洛伊德的著述中,也常有混用的现象。目前出现的两种概念的使用,往往有应用领域上的差异,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例在文学艺术领域,多使用“无意识(Uncosciousness)”,而在心理学领域则用“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然而严格地说,潜意识和无意识是不能等视的。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中,“无意识”不仅包括反射动作、习惯动作,更多的还包括具体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隐梦,以及各种社会规范所不容的潜在的冲动和欲望。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尤以性欲为主。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意义和性质,因此一般称作“潜意识”更为确切一些。另外和“潜意识”并用的还有“下意识”“隐意识”等,这大多为译法上的问题,为避免混乱,以下均使用“潜意识”。

第一,梦的倒退作用,不仅是形式的,而且是实质的,不仅将我们的思想译成一种原始的表现方式,而且唤醒了原始的擂神生清的特点—自我的古老的支配权和性生活的原始冲动”潜意识是人的内在的驭动力,是种族遗传和未解决向题的根源,是受压抑的心理过程。但是,潜意识总想成为意识,它是能动的,是要以各种方式成为意识的,

这是压抑不住的冲动。因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命题:

弗洛伊德把意识比喻为一座海洋中的冰山,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是显意识,紧挨水面的部分是前意识,而在水下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的冰山底部,这便是潜意识。

显意识由主观经验组成,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受理性支配,能够被意识到;潜意识又称作无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能被主体调动出来的意识,有着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将潜意识变换形式带到显意识中,另一方面它能阻止潜意识进入到显意识中。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体现。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三层楼的住宅,那么在最高层上住着的是心理家庭中最高尚的、最可敬的份子,即"意识"。它们是心理家庭中的"家长"或"统治者"。在它们下面是"前意识"的成员,它们与住在最底层的"潜意识"成员相比,是比较"文雅"、"懂事"的。前意识被允许随时到最高层去访问,但潜意识却不能随意去意识所住的那层楼上,但潜意识不会老实的呆在它的位置,而是千方百计要闯到意识

的领域。但是,意识又不许它们去,所以,潜意识有时候就偷偷地乘意识不备的时候溜到意识那去。这时候,它们会把自己打扮成前意识的模样,利用意识对前意识的信任,闯到意识的层次去。还有时候,潜意识利用它们与前意识的关系,唆使前意识三番五次溜到意识那去,给意识带来很大的麻烦。它们在心理空间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本我本我是从"伊德"(id)翻译过来的,是人格结构最原始的部分,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其中充满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一点和与动物完全一样,他们千方百计寻求发泄的机会,遵循唯乐的原则。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本我不允许表现出来,它只能像罪犯一样存在于内心最黑暗的地方,但本我是快乐的,它实现快乐的方式通常是幻想或者梦。,弗洛伊德使用该词是为了表示人心中所包含的不合理内容,这些内容与有意识的心理无关。他形容本我是一个黑暗的、难以接受的领域,代表着各种各样追求满足的激情、冲动。他认为本我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具有不断地要求满足的基本本能,同时又不断地企图使自己获得机会,以便在意识中表现出来。它是一种被压制而又不断表现自己的东西。在弗洛伊德眼中,本我不分好坏、没有道德标准、充满能量却毫无组织。所以,从这些特性可见,本我这种低级形式并不能主宰人类的心理世界,在实际生活中,它只能作为心理活动的引子,这个引子一旦将心理活动引燃,就要退居二线,让更高级的自我和超我来占领心理舞台。

自我源于本我,它受理性的控制,是现实中的我。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六岁以后才会形成。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自我逐渐形成开始压制本我,人的行为趋向于文明化、理性化、社会化,可以说越是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对本我的压制能力也就越强,人也就越虚伪。本我就像一个平民一样,遵循着社会的道德法规等各种律令。自我是一个中介。它调节着本我与超我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既控制、压仰和排除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始终保持着同外部现实世界相接触,并再现着由外部世界积累起来的现实经验。

超我就是要超出自我,或是在自我之上,但是又不能脱离自我,它以自我为基础但又不满足于自我的狭窄范围。弗洛伊德说:"自我中有这样的一个等级,我们可以称其为'自我典范'或'超我',它主要指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如良心或自我理想……"由此可见,超我既是自我的一个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它具有其他心理系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切完善的追求都发源于超我,它是人类理想的来源。人格结构的最高层,由父母、师长指示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是禁忌、道德、伦理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是社会文化价值内化的结果。它的任务是帮助自我来压抑本我。使本我的要求同外部世界相协调。自我是有意识的,遵循现实原则,可能因为此,自我常常会感到客观世界的限制。它要想顺利的实现自己,就必须服从某种高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必须既能控制自我,又能深刻的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且还能引导自我实现自己,这个东西就是超我。

他是内心的警察。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关系体现出弗洛伊德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当出现矛盾时,无论自我如何选择都是痛苦的。当自我满足了本我,超我会带来良心上的谴责,使自我在精神上痛苦;当自我满足了超我,本我会带来肉体上的折磨,使自我同样痛苦。也就是说社会的文明为自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痛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追求满足人本能和对其压抑的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对立。但是社会文明应当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基础,忽略人的需求空谈社会文明没有意义。

在弗洛伊德眼中,人的心理作为一个能量系统是复杂且精密的,心理动力状态就是心理能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分布和转移。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在心理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遵循

着"恒定原则",即心理结构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么本我和超我就要失去能量了。这样,弗洛伊德就揭示了心理能量是怎样在心理结构三大系统之间分布和转移,并推动心理不断变化、发展的,由此完成了对心理系统动力状态的说明。

总体来说,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划分,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动力体系,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在不断地补充、完善的。在前期,他对心理结构的划分只是对于人类心理系统的初探。在其后期的研究活动中,他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订和补充。在研究范围上不再只局限于对静态心理结构的描述,而是开始推进对心理活动内在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因为他发现早期关于心理结构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后期他修正了自己的理论,用动力学的观点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以此来研究这个动态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心理动力体系。

我们刚才提到,潜意识实现的最容易的方式是——梦,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关键词,梦。

梦的内容

梦的工作方式

梦中会有一些“荒谬的词组合物”,显示了梦工作的“凝结”特征,进行解释的方法主要是词汇分析,解析它们是通往梦的隐意的途径之一,当在梦中出现一些根据一种思想而清楚表达出来的口语时,一个恒常的原则是梦中的言谈均起源于梦材料中可以忆起的语言。语言中的词语或者全部保存、或者在表达中轻微的改变。梦中的言谈经常是由对口头谈话的不同记忆拼凑而成。词汇保留原样,但意义或许变得模棱两可,或者于词义不同。梦中的言谈往往只是在暗指着可记起的话语本身所谈论的那件事。”少有例外。

就梦的思想的丰富性而言,梦的表现(包括词汇的运用)往往是贫乏的、无足轻重的、间接短小的。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类似文学解释的结果,一个人对梦所作的解释即使看来是令人满意和无可指责的,但却完全可能解释出另一种含意来。

“意象”便是“将思想变为视象(visual images)”,“我们当然要晓得梦中思想不完全有此种变化,有许多思想仍保存其原形,并在显梦中表现为思想或知识;而且变为视象也不是思想变形的唯一可能的方法。但是它却是梦的主要特征”这是一种思想的“倒退”作用。释梦时,从意象入手,就是从中读出原有思想的印痕,通过这种印痕进行所含隐意的判断。

尤其是梦的几种工作方式,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显然是一种重要启示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力比多和性本能之间划上了等号。到了后期,他进一步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是与个体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它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持种族的延续。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机体看做是一个能量系统,认为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把性本能视为心理能的原动力。他把性本能看做是按照快乐原则驱使人去活动及至创造的一种潜在因素。

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这种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来源,即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或欲力)(libido)。它是促使生命本能

去完成目标的能量;它是自然状态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对性关系的渴求;它是身心、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人出生前就已存在,出生后开始发展。力比多的发展过程,是指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力比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身体部位或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与贯注的中心,其紧张可以靠一定的操作活动(如吮吸、抚摸)而得以解除,这样的部位或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或动欲区)(erogenous zone)。由于性感区的操作活动可以解除紧张,因而会使人感到满足

见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根据弗洛伊德的思想,人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首先要维持自身的存在,才能在维持其种族的存在中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必然满足种种需要,如食物需要、环境适宜、配偶合适等。这些需要在人的心理过程中,首先是一些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它们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弗洛伊德把这些无意识因素背后的使它们处于紧张状态的那种力量叫做本能。他说:“我们假设存在于‘本我’的需要所导致的紧张背后的那种力量,就叫做‘本能’。”(1)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研究中,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和感受到战争中出现的挑衅、分裂、屠杀、破坏和毁灭现象,意识到原先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已难以说明这些现象了,于是重新考虑提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一组对立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它不仅表现为一切与生殖有关的现象,还表现为爱双亲、爱子女、对整个人类的爱以及对其他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行为的作用在于把个人结合到一个较大的统一体中去,以抵制死亡。他说:爱的本能目的在于复杂的生命,同时也在于保护这个复杂的生命,甚至人类那种不断趋向完善的本能,也被弗洛伊德认为是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它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向内的,指人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杀倾向等;另一种是向外的,指在有可能向外发泄的情况下,企图毁坏他物,表现为破坏、侵略、离间、斗殴、战争等方式。所以弗洛伊德说,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外部世界和其他机体的本能。凡死的本能以外的一切本能,都可以归结为生的本能。在弗洛伊德的本能模型中,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无紧张的状态,但不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只要被激活都会导致心理的紧张状态。

这样,弗洛伊德的以性为原动力的心理能量学说,从力比多作为原欲性冲动,几经变化扩大为包括生的本能和死本能在内的生命本能,这是一个微观探索的历程,揭示了性、生命的奥秘。在此后的研究中,弗洛伊德还以此为基础把心理学向社会学方向扩展,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这就使其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除去其力比多理论的泛性论倾向不谈,仅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弗洛伊德晚期把力比多不只看作性欲,而把它发展为生命本能、生命力,把性力当作是生命力中的一个方面,即创造力的来源。其实就是把力比多给改装、升华并提升到了人类的整个生命力的高度,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致力于消除性问题上的神秘现象及不健康的观念,并以此为内容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表现出了他勇于冲破传统偏见的勇气和精神。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他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论都是基于婴孩的本能,其中一种他称之为“性欲”。但这里的性欲并不是成人之间圈圈叉叉的性欲。而是一

种对深切的对愉悦感,满足感的渴望。试想一个婴儿,在饿的哇哇大哭,孤独无助的时候,他对母亲乳房的渴望;作为一个弱不禁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小生命,他对母亲的保护与爱的渴望,也是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渴望,便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最初的“性欲”。

佛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最初阶段,人的“性欲”表现为对吮吸母乳的渴望。这是一种完全被生物本能驱使的欲望,与道德,世俗规定全无关系,这个阶段佛洛伊德称为口唇期。婴儿再长大一些,会进入佛洛伊德所谓的“肛门期”。每次提到这个词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肛门两个字吸引住了以至于完全忽略了这一时期的重点。。。。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在器官,而在于此时婴孩开始接受toilet training。婴儿再也不是为所欲为,随便撒泼打滚随地大小便的小霸王了,要开始接受一些社会/家庭的准则,要被束缚,被管教。佛洛伊德认为toilet training是婴儿从无拘无束到学会尊重准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肛门不随地大小便,就等于尊重父母的规则,就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所以这个阶段称为肛门期。

熟悉佛洛伊德id ego superego理论的可以知道,在这个时期,superego开始初现雏形了。婴孩开始在本能(id)和道德规范(superego)之间进行挣扎,而这种挣扎在俄狄浦斯期达到顶峰。

前面提到过,婴孩对母亲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作为一个弱小的生命,他必须倾尽全力地依恋母亲,这种依恋是非常霸道的感情(母亲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母亲在孩子生命初期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印证了婴儿心中霸道的假设(母亲只为我一个人服务,我要什么母亲都会满足我)。但随着婴孩的长大,他会发现母亲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还属于一个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人——父亲。佛洛伊德认为,孩子对父亲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亲夺去了母亲的爱,又害怕父亲会发现自己的嫉妒而惩罚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样有力量的男人,再次获得母亲全部的爱。在这种情感挣扎中,婴孩需要在本能的渴望,和理性的对欲望的压制间取得平衡,此时作为id和superego的协调者的自我(ego)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强调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以及这种依恋的转化过程。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主要来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说辞:“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弗洛伊德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男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欲望,想杀掉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

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用来描述孩子性与道德的发育过程。这种情结冲动导致了男孩的“阉割焦虑”,即害怕自己的恋母被父亲知道后会遭到阉割。只有在解决了这个内心的纠结之后,逐渐向父亲认同,学习道德或宗教的指引,才能形成强大的“超我”或良心。弗洛伊德承认,这套理论解释女孩的心理发育比较困难,但仍然提出女孩经历了“阴茎嫉妒”,对母亲产生了愤怒,然后迷恋父亲,即“伊拉克特拉情结”或“恋父情结”。由于没有被阉割的恐惧,缺乏潜意识动力,女性的超我比男性弱小。

就古希腊神话或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而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侧重于“恋母情结”是有漏洞的,招致的批评也异常猛烈。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弗洛姆借鉴了巴霍芬的研究,从社会历史与宗教、哲学角度重新审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另一类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弗洛姆曾写过论文《俄狄浦斯情结和俄狄浦斯神话》,后来在其著作《被遗忘的语言》中将

该论文摘选进来。弗洛姆在介绍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后,立足于《俄狄浦斯王》文本,就恋母情结提出质疑:“在神话故事中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俄狄浦斯迷上伊俄卡斯忒并与她相爱的线索。故事里提供的俄狄浦斯娶伊俄卡斯忒为妻的唯一理由就是,她是和皇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俄狄浦斯与伊俄卡斯忒的结合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权力,王后是作为王位的附属品强加给俄狄浦斯的;或者说,王后和王位一样,都是俄狄浦斯除掉斯芬克斯的奖品。随后,弗洛姆将索福克勒斯关于俄狄浦斯家族的三部悲剧《俄狄浦斯王》、《柯洛那的俄狄浦斯王》以及《安蒂冈》(即《安提戈涅》)连起来作为完整的三部曲来研究,得出结论“这三部悲剧的共同主题就是父子间的冲突”。“这个神话故事可以理解为并非代表母子间的乱伦爱恋,而是代表着在父权制家庭中儿子对父亲权威的反叛的象征;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婚姻只是次要的事情,它只是儿子胜利的象征之一,他取代了他父亲的地位,并享受他父亲所拥有的一切特权。”

弗洛姆侧重于对父亲权威的抗争,由此又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父系与母系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俄狄浦斯是母系原则的代表,他与父亲的冲突也可理解为“失败的母系社会体制对胜利了的父系体制的攻击”

玛丽#波拿巴对于坡似乎具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对于窃信案,波拿巴认为,信是母性阳具(maternal penis)的象征,而杜宾和大臣的斗智实际上是一种父子之间的俄狄浦斯争斗,他们争夺的信,虽然不是母亲本身,但恰是她的一部分,也即她的阳具。小说中的人物在波拿巴的笔下个个都可以在坡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大臣是坡的两个/恶0父亲)))生父和养父的结合体,国王是坡的生母伊丽莎白#阿诺德的丈夫大卫#坡?,杜宾自然是坡的代言人,因此,这篇小说也就可以图解为:/一个-部分爱慕.(partial love)和欲望的例证,不是为了所爱的整体,而是为了一个器官,正是婴儿期力比多发育中一个阶段的特征。0?如果说,克鲁奇的评论将5窃信案6视为不正常的人写出的不正常的作品,那么玛丽#波拿巴所试图证明的则是以5窃信案6为代表的坡的作品,反映出普通人被压抑的不正常的欲望。从克鲁奇与波拿巴两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本内部的信息没有受到重视,批评不是评论家与文本互动的结果,而是来自文本以外的信息和知识,结论是外在文本和先于文本的。批评家作为文本的使用者,不需去文本中寻找问题,

思考答案,而是用文本来验证外在的、先验的结论,因此批评不再为文本所左右,相反,是批评左右着文本。

玛丽终生致力于推动精神分析学的普及。她把佛洛伊德的许多著作翻译成法语,并在1926年参与创立法国精神分析学会。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爱伦·坡的研究者,撰写过爱伦·坡的传记和作品研究。5埃德加#爱伦#坡的生活与作品6(1933)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 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二、什么是自我: 本我解除紧张的两种活动过程是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但只有意象并不能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冲动性的行为也不能给一个性冲动的人提供一个伴侣,实际上,冲动行为只能招引外界的惩罚而导致紧张的程度增加。人必须寻找食物、伴侣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其它东西,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人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比如,实施一种行为时,他必须考虑到后果,就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人不能强奸一个妇女一样,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人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他想得到,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他不能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心理学爱好者必读的几本书

推荐心理学爱好者必读的几本书 1、推荐书籍:《24重人格》 推荐理由: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作者,亦即本书的主人公,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描 述了他作为一个拥有24个分身的严重精神分裂患者,是如何与他心中的不同角色相处,如何逐渐面对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以及如何与善良的心理医生和爱他至深的妻子一道整合了21重人格,逐步回到正常的生活。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园。我们守口如瓶,学会了遗忘伤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记忆,却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连我们自己也渐渐难以了解的世界。 我们敬畏神灵,不如敬畏自己的心灵。作为在名利场里打过滚的人们,我们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说我们的精神没有疮痍,我们的心灵不曾哭泣,只是我们残存的意志,在努力维系那根已经绷紧的“弦”,兜兜转转地在各个舞台上,头脑清醒地扮演着每一个该有的分身角色,但是请记住,一个伟大的演员,是擅长于抽离角色,不会混淆了角色和自我的。 阅读这本书,它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也能使你为韦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2、推荐书籍:《撞上快乐》 推荐理由: 在这本精彩绝伦而又通俗易懂的书中,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描述了想象力的瑕疵和预见的错觉,并说明正是它们害我们错误地设计了自己的未来,并让我们为此费心劳力却一无所获。对于一辈子时时刻刻都在追求的东西,我们所知是如此之少,你不会感到不解吗?跟着《撞上快乐》一书,展开心理推理的奇妙旅程,你会发现一读再读,却乐趣无穷的所在。 3、推荐书籍:《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推荐理由: 如果有人抓你去精神病院,你能否证明自己是正常人?为了1元钱而说谎的人和为了100元而说谎的人,谁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奶真的便是娘?爱是怎么回事?买卖毒品真的罪不可赦? 你的记忆可靠吗?如果你爱错了人,能否将刻骨铭心的伤痛经历从记忆里去掉?来吧,打开你的大脑,切断所有的烦恼! 作者重新诠释了20世纪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灵的非凡成就,以10个设计精巧的天才实验为例,结合小说、传记、采访等多种体裁,让你仿佛与作者、实验当事人共处一室,倾听他们的生命叙事,深刻体会心理实验背后的深邃涵义。 4、推荐书籍:《视读弗洛伊德》 推荐理由: 你想轻轻松松就了解弗洛伊德吗?以往的弗洛伊德对我们来说总是神秘而深不可测的,关于弗洛伊德的文章也是晦涩难懂。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点性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自成体系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传统和经典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行为观点的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认知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演化观点的习性学和现代进化理论(以洛伦兹、廷伯格、鲍比尔等为代表人物)、生态观点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布朗芬布伦为代表人物),这些理论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心理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加着眼于毕生发展。每一种理论或观点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发展现象本身也可同时由多种理论或观点进行考察。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一、口唇期:从出生~1.5岁左右 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感兴趣于从吮吸、吐出、咀嚼、吞咽、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与满足。口欲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区。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快感主要来自于吞咽、咀嚼和吞食活动。 这一时期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又称作口欲滞留,即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二、肛门期:约1~3岁 在这一阶段,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期也分为前肛门期和后肛门期。 前期力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来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后期力比多以保持粪便来产生性刺激 在这个阶段,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父母开始训练子女的排便习惯,儿童在父母的要求下,须学会控制自

心理学方法论推荐书籍

心理学方法论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1.《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这本书,它主要是对当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作为心理学入门书籍值得一读。 2.《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也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优秀教材。 3《社会心理学入门》(美)阿伦森著 4.《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 5.《精神分析入门》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相关——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6.阿德勒·弗洛姆·霍妮 《自卑与超越》 《理解人性》(2004)。 《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英文)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文)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4.卡耐基-《人性的优点》 5.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6.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8.皮亚杰-《结构主义》 9.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 10.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11.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12.弗洛姆-《爱的艺术》 13.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 5 个方面:一、梦心理学。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 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2)同时他还提出 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

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过失心理学。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三、变态心理学。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四、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 )、"自我" ( ego)、" 超我" ( super-ego )。" 本我" 的构成是被称为" 力比多" (libido )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而"自我"则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了,它已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来源:发布时间:2009-08-20 查看次数:2236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他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故其人格发展理论也称为性心理期发展论(psychosexu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力比多的发展过程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是与个体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它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持种族的延续。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机体看做是一个能量系统,认为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把性本能视为心理能的原动力。他把性本能看做是按照快乐原则驱使人去活动及至创造的一种潜在因素。 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这种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来源,即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或欲力)(libido)。它是促使生命本能去完成目标的能量;它是自然状态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对性关系的渴求;它是身心

两方面的本能及其能量的表示。弗洛伊德主要的兴趣是在性本能,因此力比多常与性的能量相提并论。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人出生前就已存在,出生后开始发展。力比多的发展过程,是指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力比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身体部位或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与贯注的中心,其紧张可以靠一定的操作活动(如吮吸、抚摸)而得以解除,这样的部位或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或动欲区)(erogenous zone)。由于性感区的操作活动可以解除紧张,因而会使人感到满足。 力比多发展的整个过程,即自出生到青春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下面分别介绍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对心理与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1、口腔期口腔期(或口欲期)(oral stage)约从出生到1. 5岁,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其原始性的性力集中在口部;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与满足。若口腔期婴儿在吮吸、吞咽等口腔活动中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如乐观开朗,即口腔性乐观(oral optimism)。反之,若此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过分限制,使婴儿无法由口腔活动获得满足,长大后将会滞留下不良影响,此种不良影响又称口欲滞留(o

心理学基础题库11

心理学基础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B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B ) A.弗洛伊得 B.罗杰斯 C.威特海默 D.斯金纳 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B.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5.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6.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A )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特 D.弗洛伊德 7*.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8*.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9.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A )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0.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1*.能够将外界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C )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12*.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C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1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14*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C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心理学基础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a)A. 望梅止渴 B. 学说话 C. 学走路 D. 学穿衣 满分:1 分 2.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是指(B)。A. 音色 B. 声调 C. 音频 D. 音量 满分:1 分 3. (C)最直接的表示就是接纳。A. 共情 B. 同情 C. 尊重 D. 真成 满分:1 分 4. (A)中最典型的理论是社会学习论与社会交换论。A. 认知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满分:1 分 5. 初中生可以利用(D)作为学习的工具。A. 语言 B. 动作 C. 文字 D. 抽象符号 满分:1 分 6. 以下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描述正确的是(A )。A. 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心理健康辅导一般都是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 C.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来提高认识 D.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案例分析使人提高认识 满分:1 分 7.(C)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A. 催眠 B. 睡眠 C. 白日梦 D. 记忆 满分:1 分 8. 下列不属于反抗心理原因的是(D)。A. 自我意识的高涨 B. 兴奋性过强 C. 独立意识 D.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满分:1 分 9. (B)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前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满分:1 分 10. “你对此感到伤心”是(D)会谈技术。A. 倾听 B. 开放性 C. 封闭性 D. 情感反应 满分:1 分 11. 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D)A. 观察力 B. 记忆力

心理学书籍名录

【精神分析学】 《荣格心理学导论》267 [瑞士]F.弗尔达姆刘韵涵译 《精神分析学译评丛书爱的艺术》112 埃·弗洛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精神分析引论》377 [奥]弗洛伊德 《自卑超越》242 [奥]A·阿德勒 《弗洛伊德究竟说了些什么》225 [英]大卫斯特福克拉克 《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370 [美]伯纳德派里斯方永德等译 《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面》377 [美]哈里·A·威尔默著杨韶刚译 《人及其表象377》[瑞士]c·g·荣格等 《荣格心理学纲要》222 卡尔文·S·霍尔 《说爱—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人生视角》237 埃·弗洛姆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44 美卡伦·霍妮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366 [瑞士]C·荣格 《心理保健与治疗丛书精神心理学》209 H.B.丹尼什(瑞士) 《寻找自我》346 [德]埃里希·弗罗姆 《微精神分析学》371 [瑞士]方迪尚衡译 《精神分析的危机》172 [美]埃里希弗罗姆 《一个幻觉的未来》226 [奥]弗洛伊德杨韶刚译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84 [奥]弗洛伊德 《生命之爱》161 [德]E·弗洛姆 《生活的科学》203 阿·阿德勒 《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351 钟友彬 《精神分析入门》136 [美]约瑟夫·洛斯奈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理解人性210 [奥]艾·阿德勒 《弗洛伊德的爱欲论—自由及其限度》191 美艾布拉姆森 《自我的挣扎》378 荷妮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119 [美]C.S.霍尔 《跨世纪》丛书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297 [美]l·弗雷罗恩 《精神分析入门——150问题的解说与释疑》151 约瑟夫·洛斯奈(美) 《精神分析学与微精神分析学实用词典》182 [瑞士]方迪 【自我心理调适】 《超越个人危机》209 [美]安·K·丝蒂芬 《感悟自身—青年心理障碍及其自我调适》182 胡栩鸿张双武 《个性与价值—重写你生活的脚本》206 罗兰·帕克(美) 《快乐的自我--自我发现与心理调适实用方法》184 [美]J.P.韦斯 《强者的秘诀》200 雷娜·哈蒙 《巧解心结—解除心灵的困惑》159 张伯源郭念锋 《青年六大心理障碍—孤独、自卑、依赖、焦虑、抑郁、嫉妒》276 张国钧张新芬《青年之友丛书情绪的控制和调节》202 张殿国 《去争取——如何改变你的命运》250 [美]艾琳·C·凯苏拉 《如何改变自己》190 乔治·威伯格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