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我将从课标要求、学科本体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重难点、内容分析、习题分析和学情分析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解。

课标要求

根据教师用书要求同学们要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学科本体分析

一、燃烧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一般是碳及其化合物,具有可燃性,这与物质的化学变化和性质有关,以及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2.氧气、空气,这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有关;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反应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计算燃烧热或反应热,能量变化满足能量守恒。

二、灭火

灭火的原理就是阻止燃烧的条件的发生,1.冷却,是温度低于燃烧点的温度;2.隔绝,是可燃物与货源隔绝开;3.窒息,是氧气或空气不与可燃物接触;4.抑制,抑制燃烧的继续。在灭火过程中也伴随

着能量的变化,满足能量守恒。我们不仅要了解灭火原理,还要知道灭火器的使用。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之前学习的内容铺垫: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物质具备物理性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燃烧条件、控制变量思想、灭火、易燃易爆安全知识、化学和社会的联系。

本节首先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其次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材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实验探究及控制变量思想 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实验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 环境 能源

社会知识 生活 化学

与科学探究。

内容分析

燃烧的条件

问题线索: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2.铜片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热水中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通过讨论你可以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情景线索:图7-1、7-2、7-3、7-4燃烧现象,图7-5、7-6探究燃烧条件。

知识线索: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学生活动:实验7-1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并观察实验现象。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问题线索:分析下列灭火的原因,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办法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情景线索:图7-7扑灭火灾,引入灭火。

知识线索:灭火的原理:1.冷却温度;2.可燃物与火源隔绝;3.隔绝空气,使其窒息;4.抑制燃烧。

学生活动:讨论生活中的灭火事例原理和实验探究总结灭火的原理。表7-2介绍了灭火器。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问题线索: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也可能发生爆炸吗?

情景线索:引入资料卡片,了解爆炸极限;图7-12加油站严禁烟火;7-13一些燃烧爆炸的图标。

知识线索:一些可燃气体在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学生活动: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说明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习题分析

课后题1、2、3、4由简入繁,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出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和知识;题5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进一步巩固对燃烧与灭火的认识;题6中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进一步加强对防火安全的意识,知道如何自救与救他人。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状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燃烧现象,也听过一些火灾的相关情况。在学习氧气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等物质燃烧,而且也只道氢气遇明火会爆炸。所以同学们的脑海里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

学生的能力状况:在前面的课程中设计大量的实验探究,同学们多次感受到实验探究、对比、讨论、归纳等方法,这位本课的实验探

究打下了基础。在与已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原理相结合,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学习快接近尾声,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但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对火的重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已经认识到了一些物质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节课又为后面两个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并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燃烧的条件、通过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③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②引导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及对着火点的理解。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2个情景和2个活动与探究。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2、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 ①情景教学法: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 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不断的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②分组讨论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肯定及否定中将问题引向深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点和归纳。 3、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新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经典

最新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电流和电路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一个能吹出冷热风的电吹风简化电路图,图中A是吹风机,B是电热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只闭合开关S2,电吹风吹出热风 B. 只闭合开关S1,电吹风吹出冷风 C. 同时闭合开关S1、S2,电吹风吹出冷风 D. 同时闭合开关S1、S2,电吹风吹出热风 【答案】 D 【解析】【解答】开关S2在干路上,S1在B所在的支路. A、只闭合开关S2时,电热丝所在支路的开关是断开的,电热丝不工作,只有吹风机接入电路,吹出冷风,A不符合题意; B、此时干路开关S2是断开的,电路没有接通,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B不符合题意; C、同时闭合开关S1、S2时,电热丝与吹风机并联接入电路,同时工作,吹出热风,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电路并联,且电热丝有开关,并联时同时工作. 2.在图所示的实物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甲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乙电流表的示数为0.2 A,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通过灯L1的电流为0.5 A B. 通过灯L1的电流为0.3 A C. 通过灯L2的电流为0.7 A D. 通过灯L2的电流为0.3 A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两个灯泡是并联的,电流表甲测干路的电流为0.5A,电流表乙测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0.2A,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可知,通过灯泡L1的电流为0.5A-0.2A=0.3A,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判断电流表所测量的位置,根据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分析各支路电流。 3.汽车的手动刹车器(简称“手刹”)在拉起时处于刹车制动状态,放下时处于解除刹车状态。如果手刹处在拉爆状态,汽车也能运动,但时间长了会损坏刹车片,有一款汽车设计了一个提醒司机的电路;汽车启动,开关S1闭合,手刹拉起,开关S2闭合,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会亮;汽车不启动,开关S1断开,指示灯熄灭,或者放下手刹,开关S2断开,指示灯也熄灭,下列电路图符合上述设计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用电器的工作要求,当开关都闭合时用电器才能工作,所以电路是串联电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串联电路的特点是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4.有一个看不见内部情况的小盒(如图所示),盒上有两只灯泡,由一个开关控制,闭合开关两灯都亮,断开开关两灯都灭;拧下其中任一灯泡,另一灯都亮。选项所示的图中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是() A. B.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 知识讲解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高清课堂《燃料、燃烧与环境》一、2)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

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电流和电路 、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 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 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带正电,A排斥B , B肯定带正电; 2、A带正电,A吸引B , 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B都是轻小物体)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原』I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六、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七、导体、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导体)。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2讲燃烧和灭火实验 【核心重点】 一、燃烧的条件(同时符合)二、灭火的原理(符合其一)(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隔绝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反应装置: ①③/③④对比 说明可燃物燃烧 必须与氧气接触; ①②对比说明 可燃物燃烧必须 达到着火点; 【实验改进】 通常状况下, 白磷的着火点 为40℃,红磷 的着火点为 240℃。某化学 兴趣小组的同 学按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的实验事实如下: ①实验Ⅰ、Ⅲ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常温时1、2号试管内的白磷、红磷不燃烧; ③热水中的1号试管内白磷燃烧,2号试管内红磷不燃烧; ④实验Ⅲ中,玻璃管上的气球变鼓; ⑤实验Ⅳ中,倒扣在热水中的3号试管内的白磷燃烧。 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的相关事实是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和⑤

【答案】B 【考查难点】 【实例训练】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探究燃烧等相关实验。已知,白磷(过量)的着火点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且生石灰适量。 实验步骤及部分现象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步骤Ⅰ中,导致小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⑵ 步骤Ⅱ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 在步骤Ⅲ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具体操作是: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1)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 (2)先变鼓,后变瘪;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并与O 2接触;4P+5O 2点燃 2P 2O 5 (3)打开弹簧夹;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还剩下约4mL 时停止下流。 实验现象 原因 Ⅰ 高蜡烛先熄灭 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Ⅱ 矮蜡烛先熄灭 CO 2密度大于空气,隔绝O 2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步骤Ⅰ 点燃燃烧匙中的小蜡烛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燃着的小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步骤Ⅱ 打开弹簧夹,由注射器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夹紧弹簧夹。 白磷燃烧。 步骤Ⅲ … …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评课稿(方案1)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方案1)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方案1)一、课例主题: 第七章“燃烧和灭火”的内容。 二、课例描述: 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他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 ,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 红磷没有燃烧), 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 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想他该怎么办呢? 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他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 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他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 ”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 “向水中吹气。”他一听,问题又来了: 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 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他笑着说:“这位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

《燃烧与灭火》听课反思

《燃烧与灭火》听课反思 宋晓峰 今天听了张金华老师《燃烧与灭火》一课,这一节课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燃料的充分燃烧等内容。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张老师的教学,在探究上有很有新意,所以这一课时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活动非常活跃。因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连贯,学生在思考中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直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就该节课做出如反思。 在开始探究燃烧条件时,指出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变化。在实验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后,指出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变化都可以称为燃烧。这就提供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内容。 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同时在“信息台”栏目中对灭火器及其应用范围进行了介绍。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1、与传统灌输教育不同,这里不再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知识,这样更灵活更有效。虽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加

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在教学实践中,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素材,对于一线教师深感建立素材库的重要性。另外,应注意协调解决好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古人云:“教学相长”。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以前的教学也进行了很好的反省。 4、教学思想要与时俱进。长期以来,化学教学形成了以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教学为主线的思想,注意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大量练习(书面练习)形成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方法(过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所以学生一谈化学,就说“难”。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想方式,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化学知识,还有利于他们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是一门开放的积极的探究科目,化学学习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学生提供参与研究过程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探究,去修改错误,验证概念,去寻找解决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点总结

知识|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点总结 1、纯净的单晶半导体又称本征半导体,其内部载流子自由电子空穴的数量相等的。 2、射极输出器属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由于其电压放大位数约等于1,且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位,故又称为电压跟随器(射极跟随器)。 3、理想差动放大器其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为0,其共模抑制比为∞。 4、一般情况下,在模拟电器中,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在数字电器中晶体三极管工作在饱和、截止状态。 5、限幅电路是一种波形整形电路,因它削去波形的部位不同分为上限幅、下限幅和双向限幅电路。 6、主从JK触发器的功能有保持、计数、置0、置1 。 7、多级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有阻容耦合、直接耦合、变压器耦合。 8、带有放大环节串联稳压电路由调整电路、基准电路、取样电路和比较放大电路分组成。 9、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是输出状态不仅取决于当时输入状态,还与输出端的原状态有关。 10、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将变宽。反向电流是由少数载流子形成的。 11、半导体具有热敏性、光敏性、力敏性和掺杂性等独特的导电特性。 12、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将交流电变成脉动的直流电。 13、硅稳压管正常工作在反向击穿区。在此区内,当流过硅稳压管的电流在较大范围变化时,硅稳压管两端的电压基本不变。 14、电容滤波只适用于电压较大,电流较小的情况,对半波整流电路来说,电容滤波后,负载两端的直流电压为变压级次级电压的1倍,对全波整流电路而言较为1.2倍。15、处于放大状态的NPN管,三个电极上的电位的分布必须符合UC>UB>UE,而PNP 管处于放大状态时,三个电极上的电位分布须符合UE>UE>UC。 总之,使三极管起放大作用的条件是:集电结反偏,发射结正偏。

燃烧与灭火 特等奖优质课展示 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简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在前面学 习的基础上的总结和延伸。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并且在1-6单元 的学习中,分别接触了液态(酒精)、固态(硫,铁等)、气态(氢气等)物质的 燃烧。所以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 之中。教材从燃烧条件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三 个必备条件和灭火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解决实例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 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 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通过科学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讲解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课堂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来自XX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可以助燃、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等有关燃烧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提升,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情:我是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心里基础三个方面来分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燃烧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在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具体实验设计方面不熟悉;而心里上又非常渴望体验、渴望展示。 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三个方面:1、运用对比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2、通过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器的使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创新能力。3、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的意识。 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难点是:怎样运用对比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教法:我选择了“抛锚式”教学法来组织整个课堂。“燃烧的条件”是“锚点”,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应用拓展自然成为相辅相成的三根锚链。 三、教学实施 为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燃烧和灭火”。 首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出第一根锚链:燃烧条件的探究。 然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根据学生对燃烧现象认识,猜出燃烧所需的一些

条件。于是,我设计出三组对比演示实验,在第一组实验过程中将一根木柴和一根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得出燃烧是需要可燃物的;第二组实验中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罩住,对比暴露空气中的另一根蜡烛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第三组实验中将一小块木柴和一小块煤炭,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得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的。同时并对着火点进行分析,而且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对下面的实验打下铺垫。 紧接着观看磷燃烧的实验视频,通过白磷和红磷是否燃烧的现象,反推燃烧时三个条件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通过图片展示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让学生知道火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引出锚链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灭火大比拼”:给每组提供蜡烛和器材,请一位同学点燃蜡烛,其他东西根据实验器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它们熄灭,看哪组用的方法多?这样设计符合新教材从实例到理论的理念。最后大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探究出了燃烧的条件,推出了灭火的原理,而“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用化学是为人类生活服务”引出第三根锚链:应用拓展。灭火器及消防知识,轻松巧妙地把化学与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火灾自救以及逃生的安全知识。设计一个应聘消防员面试公告,4道面试测试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最后教大家一段火灾逃生口诀,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火灾上学会保护自己。 揭开情景引入魔术谜底,首尾前后呼应。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以及2道练习题。到这里课就该结束了。 四.教学反思 一次有趣的实验探究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好课也许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因此设计好每一次实验探究、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终身热爱化学,用化学知识服务人类,是一位化学教师的终身最求。

燃烧与灭火公开课教案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烧杯、剪刀、湿布、镊子、火柴、胶头滴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 品:凉水、蜡烛。 五、教学过程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题: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 【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燃烧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板书】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重点梳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作业帮一课初中独家资料之【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の重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梳理 核心知识点一:燃烧及其探究 (1)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特征 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3)探究燃烧的条件 现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结论: ① 通过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可燃物与氧 气(空气)接触; ② 通过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点。 小结: 物质燃烧条件:物质为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核心知识点二:灭火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灭火时,只能降低 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核心知识点三:消防常识 (1)常见灭火器 灭火物质或器材灭火原理适用范围 高压水枪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移除或隔离可燃物 一般木材 泡沫灭火器隔绝空气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隔绝空气一般火灾,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隔绝空气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引 起的火灾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②消防安全有关的图标。 (3)火灾自救措施 a.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b.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二、知识体系梳理

最新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说课稿:燃烧和灭火 大石岭初级中学曹玉双 一说设计理念: 本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的现实性,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 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内容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性质、用途及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③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五、说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通 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该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 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 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 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3.教师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利于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

化学九年级科粤版 3.3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三的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一方面它加深了学生对磷,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它在学生认识燃烧的原有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是将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课堂上他们厌倦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实验,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鉴于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提高生活品质。 3、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合作、创新性学习,注重与生活、生产等的实际联系,全面落实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结合本节课内容,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自主活动探究,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科学知

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的科学素养,也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法: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结合演示法,多媒体辅导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敢于动手实验,学会观察现象,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进程,体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例如,硫、铁丝等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未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无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不能准确应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探究”增强创新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 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 价值 (3)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6 分20秒)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四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四 燃烧和灭火 导言: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首先,我们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作用》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做了知识上的积累和过度。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拉近了化学与我们的距离,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由于近几年来,由于人们不正当用火,缺乏安全用火与灭火常识,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案件,直接导致巨大的人民财产安全,因此,今天的课程也是一堂很好的德育课。2、教学目标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燃烧,由于很少观察分析,因此概念相对模糊,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到学生已学的知识水平,设立如下教学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②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4、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本节内容实践性趣味性强,比较适合用多种多媒体手段来讲解。由此,主要设置一下过程: ①质疑。通过蜡烛燃烧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兴趣。②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三.教育过程设计 (1)导入: 创设情景,设疑猜想上课伊始,教师演示一个极具观赏性的魔术:魔棒点灯(用玻璃棒沾取少量的浓H2SO4然后迅速沾少量的高锰酸钾与酒精灯接触),学生认真观察,倍感兴奋、新奇,有不可思议的感觉……课堂教学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事实对燃烧所需的条件进行猜想。事实1、酒精可以燃烧而盛装酒精的玻璃瓶不能燃烧。事实2、燃着的木条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更旺,而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熄灭事实3、露置在空气中的课桌没有燃烧。(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导入新课)。 (2)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操作过程:1、用滤纸将一小块白磷的水吸干,放入试管中并套上气球;再取少量红磷于另一支试管中,同样套好气球;另取一小块白磷放入一端塞有清洁球的硬质玻璃管中。2、向1000mL的烧杯中加入约500mL的热水,将两支试管及硬质玻璃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3、取出试管,并用大玻璃片将烧杯盖住。4、向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