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

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

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
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

1.(20.0分)试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概念的异同。答: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内涵是指潜意识是我们未觉知的想法、经验和感情。其内容包括:意识层次论、结构理论、驱力论、防御机制、心理发展理论。荣格关于集体潜意识的内涵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的倾向。表现为原始意向,也就是指当我们不能在意识表现时,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包括:一些重要的原始意向、心理类型学说、心理类型的测量等。

2.(20.0分)强化的安排方式(程式)有几种?如何合理应用这些强化方式?192-197

答: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二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又可以两种安排方式,根据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强化和根据反应时间间隔决定的时间间隔强化。

比例强化中,可以按固定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10次正确反应给一次强化;也可以按变化的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100次正确反应中随机安排10次强化,个体不是每10次正确反应都会有一次强化,而是平均每10次反应能够得到1次强化。

按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时,可以按固定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如每10分钟给一次强化;也可以是按变化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如每60分钟内随机安排6次强化。

3.(20.0分)卡特尔用于因素分析的材料有哪些?选用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

答:因素分析的条件是需要大量有关个人人格的数据。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

1)生活记录材料(L-data):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其关键作用在于,由于被试没有直接提供信息,因此较少欺骗和吹捧的成份。

2)问卷材料(Q-data):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易收集,常使用。但报告中有关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倾向会影响到这类材料的精确性。

3)客观测试材料(OT-data):是诸多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主要考察被试进行行为测验时的反应。卡特尔认为这类材料比较客观,因为被试往往并不知道测试的真正目的

4.(20.0分)用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分析差生课堂不良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1)人的行为取决于四个因素。即心理情境:即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行为潜能:指的是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潜力。期待:它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环境中做出了某种具体行为,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的强化。强化值:是在每一种强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下,个体对任一强化发生的偏爱程度。

(2)公式:BP = f (E & RV) (行为潜能等于预期和强化价值的函数)

5.(20.0分)试析新旧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异同。

答:相同点:旧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不同点:(1)弗洛伊德的旧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的动力作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提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根据力比多在不同时期投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2)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理性自我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自我的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并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弗洛伊德

压抑、抵制与和解 ——浅析弗洛伊德心理人格论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以其性心理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震惊了当时的国际心理学界,也在社会上造成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心理人格理论便是他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人格划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每部分有其特殊的性质与作用,而三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复杂多变的心理行为的基础。 弗洛伊德这一理论的提出并非偶然。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他提出了“死本能”的概念。但是,对死本能能否归入潜意识(无意识,下同)中,弗洛伊德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这让弗洛伊德意识到,人类心灵的构成远比他认识到的要多得多。他发现“意识”和“潜意识”之类的词语已经越来越容易混淆了。他希望可以用新的、更加贴切的词语来取代它们。基于这样的思想,弗洛伊德重新对人类心灵结构进行了设想,从而创建了被其信徒称作“结构理论”的观点。 一.“本我” “本我”(也作“伊底”)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受作家乔治·格劳代克(Georg Groddeck)的启发而建立的。格劳代克“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在我们所谓自我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正如他所表明的,我们是在不知道的、无法控制的力量下‘生活’着。”而“本我”这个名词早在尼采那里就已经存在了。 关于“本我”,弗洛伊德称“这是我们人格的模糊而不宜把捉的部分”。他形象地称之为“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显然,在弗洛伊德那里,本我是属于无意识范畴的,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所具有的原始的、动物性的人格特征。它既无组织,又无统一的意志“仅仅有一种冲动为本能需要追求满足。至于逻辑律——尤其是矛盾律——则不适用于伊底的历程。”“它的唯一内容,据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而且这种冲动的精力与心灵其他区域的的精力状态是不同的,它更加流动不定,且易于发泄。因此,在本我那里没有价值、善恶、道德之类的概念,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同时,本我无所谓否定,没有时间观念,也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那些永不超越于伊底之外的意动的冲动,甚至于那些因被压抑而降落于伊底的印象,都几乎永久存在,几十年不变,却又似乎是新近发生的。” 可见,本我正是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的力量,然而人要称其为人,就不能对其放任自流,因此就有了“自我”对“本我”的约束。对此,下文将有所论及。 二.“自我”:重新解构。 “自我”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弗洛伊德之前,这个术语就已被广泛使用了,同时也不仅限于心理学的领域——如康德就提出过“自我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在早期著作中便提到了自我,但是意义却不明确。大致说来,一种用法是把一个人的自身(self)作为一个整体与他人区别开来;另一种用法是,他把心理上的一个特殊部分的特征表示为具有某些特别的属性和功能。基于第二种意义,弗洛伊德早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就用这个术语对自我做了精心阐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弗洛伊德都没有再涉及这个概念了,而专注于研究潜意识及其本能。然而,也正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问题暴露了出来:许多病人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对精神分析师所做的精神分析表现出了强烈的抵抗情绪。“因此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种意识之外的情境中。我们在自我本身也发现了某种潜意识的东西。” 经过修订后,弗洛伊德对“自我”的认识是,“自我”包括“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前者控制着运动系统(人类的运动神经系统),后者压抑着令人烦恼的想法,对梦进行监视。可以说,“自我”是“本我”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桥梁,也是它们之间的协调者。虽然自我也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 号 201420069 姓 名 刘佳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刘佳琦 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引言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正是因为意识的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

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从社会背景上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沮丧,彷徨无依,以致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起来。从科学背景上看,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条件,也为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弗洛伊德以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以物理学的力和能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行为。从思想背景上看,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都对弗洛伊德主义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弗洛伊德深受其思想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弗洛伊德建立的,它有一个不断地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895—1913年属于早期理论时期,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基础。1914—1939年属于晚期理论时期,弗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把研究对象和范围从非正常的精神病患者扩展到整个人类。 19世纪20年代左右,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一致,学派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以阿德勒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为代表;后期则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为代表。可以说,新弗洛伊德主义把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 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弗洛伊德主义是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 其次,弗洛伊德主义强调性,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归结为性的问题,并且把性的作用提高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动力的地位。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1.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的尊称,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他们对歇斯底里的观点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歇斯底里的无意识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现。 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提出了潜意识理论。 1915年,在《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他的潜意识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学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意识(Cs)、前意识(具有变成意识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cs) ①凡是无意识的,就是未知的 “意识居于一个巨大的、不为人所知的、看来很晦暗的王国的表层” “无论何种心理历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我们即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潜意识。” ②“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潜意识,潜意识的想法只有通过审查,才能变成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潜意识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 “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性爱与文明》” “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只能像感官感觉外部世界一样去知觉它”(——《无意识》)。 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顺序的阶段上”(——《精神分析纲要》)。 “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仅仅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资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不足以探测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提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强调,③潜意识主要来自于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那些备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往往是个人的、经验的,并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被压抑的“性欲”有关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本能冲动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它们被迫滞留在潜意识中,这是由压抑促成的。压抑是一种活动,它积极地、着力地反对不可接受的想法进入意识,是一种动力行为,而非关闭行为。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一系列历史性革命。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它将人本身的科学发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起点。因此,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今后一百年内,心理学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就不叫心理学。弗洛伊德是岂今为止,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它发现了人类最深层次心理活动规律。 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他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 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 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 课程设计: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 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id)

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 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 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 “X图”和发展层次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摘 要】 喜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本文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内容及其意义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本能 【正 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来宗教迷信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学者把对精神病原因的探寻从肉体转移到精神或心理领域,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异常研究有了可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人们有关人性、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他长期对精神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弗洛伊德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和当时最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沙可一起致力于研究女性的歇斯底里病症。在这期间他还首创了被称为“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进行交谈,把被压抑的并且引起病人异常行为的原因回忆起来,从而宣泄人内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复。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便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所起的作用与有意识的思考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对于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出发点之一。于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他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念,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可称为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还在对临床试验病人的观察中发现,多数精神病的原因是病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经验,大多都与性有关。于是他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创立了泛性欲学说。 弗洛伊德在结合了无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的基础上,还找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曲径———梦,并由此开始了他对梦的解析探索。最初,弗洛伊德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神病症而开始触及到对梦的关注的,他发现精神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谈到自己的病症常常会一并提到自己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本身也具有精神病症的意义,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伪装形式出现来得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平时由于心理检查者的严格把关进入意识领域,而人在睡眠状态下心理检查会处于松弛状态,于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本能欲望就会千方百计进入梦中,寻求发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梦的解析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从事的早期医学实践成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来源。战争的影响及弗洛伊德后期本能论和人格理论的完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蕴藏着某种侵略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这也就是他提出的死亡本能。于是依据这种看法,他修正了以前的本能学说,提出了具有两极性的两类本能学说,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的不可避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的死亡本能,是人体内破坏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的臻于完善,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早期的人格理论,此时他早期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术语,分别对应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他是从最初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从事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开始精神分析的,然后到了无意识理论以及性和梦的研究,随后他的研究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战争的爆发、加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完善了前期的本能论和人格理论,此时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到了晚期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也日益趋向于一般化,研究的对象由神经症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存在、人类文化文明的范畴,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审美,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这位执著的探索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最终走向了哲学化,他的理论已成功地上升为一种哲学。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与神经症的病人时发现,通过催眠暗示和宣泄法让病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经历、体验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或将产生症状的原因谈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由此,他认识到被压抑的潜意识中未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才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于是,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没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理论很贴近于这一事实,弗洛伊德作为一名临床精神病治疗师,发现并创造了一系列对于人类进步有着极重大意义的理论学说,开发并且丰富了心理学领域。其中关于“潜意识”理论的提出与确立,被赞誉为可与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其思想观念更是睿智深刻。在这里仅对“潜意识”理论进行极浅的讨论,并对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心理形式表现作简要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可以回想起来的感知部分;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潜在思维表现,它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排挤至人本身无法意识到的领域

内。虽然不为人所意识到,它们却并未被彻底排挤出心理范围。而是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追求满足。这是关于潜意识理论的基础认知。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文艺心理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与潜意识理论相关的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角的恋母情结及最后的弑父娶母,是其潜意识中本能的欲望操控着一切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能够很深刻的解释这一切的文学现象。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 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开始着手说起,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再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开辟新路,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 影片《盗梦空间》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票房居高,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然而,作为一部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影片,很多影评家及文学研究者将光聚集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这部电影将潜藏在人性中最神秘的潜意识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面对潜意识,这个貌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概念,玄妙的让人难以捉摸。 迄今为止, 对潜意识的研究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即使对潜意识的概念也很难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而潜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更少。潜意识是无自我知觉的主观现象。弗洛伊德的体系告诉我们,所谓的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理论中,就提出将心理生活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而潜意识则与之相反,不能为

个体当时直接感知。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不允许的,一种是可以达到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时刻在寻求发泄和满足,进入意识。但在进入意识的通路中,它们必须要经过“检验”或“稽查”。前意识即是属于潜意识中通过了检查可以进入意识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在检查时遭到拒绝而受到压抑的部分。 潜意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也不断地被修正。在早期,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被压抑的东西,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邪恶的、阴暗的东西。其中尤其以对性的作用的强调为突出,认为性本能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期,弗洛伊德指出:“无意识与被压抑的东西并不一致,所有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这仍然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 弗洛伊德理论在提出之始,其惊骇之处在于他否定了人们通常认为的意识是心理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的观点,而提出许多直接感知以外的潜意识的内容才是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和个性心理的主要动力。弗洛伊德承认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存在。但他认为在心理结构中,相对而言,潜意识是主要的,潜意识的内容要比意识的内容丰富得多,潜意识的力量也比意识的力量强大。意识派生于潜意识,是为了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和欲望能够得到发泄和满足的中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潜意识服务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目的即在于疏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不断将潜意识的内容引入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