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1)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1)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1)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1)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内容摘要:美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课堂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从营造审美氛围、发掘文本之美、引导创造新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和创造出美,也就是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美的气息。下面笔者就此略谈几点:

一、营造审美氛围

审美氛围,亦称审美情境,它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营造的。营造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语文课堂要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应注意从以下几个要素入手:

1、教师形象、举止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使自己的角色形象审美化,因为教师的形象、举止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作用。教师往讲台上一站,从发型到服饰、从语言到动作,方方面面都是学生审美的内容。很多优秀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而且服饰仪表、举手投足都颇具风范,带给学生美的熏陶,有些甚至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某大学语文教授在谈到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时提到,她在每周一次的大学语文课课前一定要去美发店洗吹一下头发,有时还要让发型师做出一定的造型,而服装则选择和本次课堂教学内容配合的颜色和款式,比如讲某篇祭文时特意穿上黑色旗袍。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能个个如此,但是应该意识到用恰如其分的装扮来营造良好审美氛围才能更好的展开语文课的教学。

2、授课技巧、态度

课堂审美氛围的营造和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态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着痕迹的高超的授课技巧、充满情感的真挚的教学态度是营造良好审美氛围的重要一环。授课技巧涵盖的面很广,比如课堂导入语的精心设计、课堂情境的巧妙设置、教学过程的科学调控、文本鉴赏时的精妙点拨、学生回答时的精彩点评等等,处

处匠心则处处有美。教学态度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比其他科目教师更真挚诚恳,更热情洋溢,在真挚热情中诠释文本魅力,诠释美的内涵,学生更易受感染。

譬如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导入语:“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沙幔,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轻移莲步,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语文轩《声声慢教学设计》)凄婉的调子、文学色彩浓厚的导入语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这首词作的审美情境之中。

3、教学板书、课件

良好审美氛围的营造还离不开设计精巧、书写美观的课堂板书和图文精美、设计巧妙的教学课件。优质板书设计和课件演示,带给学生简洁直观的知识学习和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譬如在讲《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将板书设计为以“景、情、理”为核心的立体坐标轴,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精妙概括指示整首诗的精髓,再配合有示范朗诵录音播放和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精美画面的课件演示,整个课堂就会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解记忆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一次美的洗礼。

二、发掘文本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知名学者、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精品。在赏读这些作品时,既要从文学角度赏析作品的主题、技巧等等,还应从美学角度感受和欣赏作品之美。如何发掘文本之美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方法:

1、诵读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晰悦耳的,这是因为很多作品兼具声韵之美、语言之美。所以,作品审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比如学习《诗经》时,诵读中可以感悟到诗歌押韵和重章复沓的语言之美;学习杜甫诗歌时,诵读中可以感悟到抑扬顿挫的语言之美;学习李白诗歌时,诵读中可以感悟到清新飘逸的语言之美;学习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时,诵读中可以感悟到婉约词的绮丽柔美和豪放词的豪壮恢弘。以上列举的仅仅是古代诗歌,其他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诵读中才能更切实地感悟到作品内在、外在韵律之美和语言之美。

2、品析

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主题之美等等需要阅读者潜心阅读、仔细品析才能深刻感悟到。品析有时是字斟句酌式,有时是宏观大略式,有时是微观和宏观交错式。品析需要将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作品中的主人公刘兰芝作为我国古代作品中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其美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内里:多才多艺、聪慧勤劳、孝顺长辈、忠于爱情,同时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极其强烈的反抗精神。人性之美在作品中熠熠闪光。又比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通过阅读后的想象再造,湘西边陲小城的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跃然脑海。

3、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鉴别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比较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比较有利于鉴赏作品在同时代同类别题材中的重要地位;纵向比较有利于鉴赏作品对历史的继承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通过纵横比较,作品结构之美、技巧之美等等才能有力的凸显出来,给人以深刻印象。比如在讲《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不妨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拿来比较;讲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将之与陆游的词作比较;讲《声声慢》时,可将李清照前期词作拿来比较,并将法国诗人克罗齐的改写之作《绝望》拿来比较等等。在比较中感悟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特点,感悟中西不同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取向。

三、引导创造新美

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更应该让学生能自由独立创造出新美,学生也只有在创造中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美的创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品改编、续写、仿写

作者原创作品语言为何如此优美?主题为何如此深刻?技巧为何如此贴切、娴熟?仅仅诵读、欣赏并不能真切体会到其中深味。在此情形下不妨来个作品改编、续写或仿写练习:对原作进行彻底颠覆,风格、主题等全面革新,以此两相比照;或者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尊重原作主题,在原作基础上续写出新的内容;或者另起炉灶进行仿写。比如,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将之改编成剧本,注意凸显原作的精髓,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学完《项链》,对于主人公马蒂尔德人生结局的无数种可能进行想象、筛选,然后完成续写练习;

学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并学习其主题构设技巧。

2、课本剧表演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课文的语言、人物性格刻画、主题内涵等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感知、理解和阐发。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文本美的开掘与展示。高中语文课本有专门的剧本单元,学生可以直接参照剧本内容进行表演,比如《窦娥冤》、《屈原》、《雷雨》等等,从舞台背景设置到演员造型、服饰到道具选用等等,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体会布景如何才美、造型如何才美、舞台表演如何才美。其他的凡有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课文也都可以将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比如学完鲁迅的《药》,可以将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革命者、反动派、刽子手、看客等等,通过角色扮演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主题内涵,理解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的含义。

3、作文创美训练

作文创美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注意从形式(结构、语言)到内容(材料、主题)都要有美的展现。比如在作文结构上可以注意运用对称美:小标题对称、每段长短大致对称、首尾对称等等;语言使用上注意配合内容选用合适语言,或幽默风趣,或平淡质朴,或绮丽柔美,或阳刚豪壮,或抑扬顿挫,或悄声细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作文材料的选取靠智慧和审美,要选取那些最典型的、最“美”(简洁易记,令人印象深刻)的材料;作文主题是最能检验写作者思维水平、认识水平的内容,主题是否向上、向美恰是作者能否向上、向美的有力体现。作文训练,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这些与美学有关的作文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既是作文,也是做人,也是寻美创美。

总之,语文教师带着强烈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巧妙设计、热情智慧引导,一定能让语文课堂从此美起来,靓起来!

参考资料:

1、陈新超;;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观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09年52期

2、单红霞;;审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3、冯荷芳;;向往美,追求美,感受美——怎样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J];考试

周刊;2011年31期

(徐红霞,长江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摘要】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应然追求。所谓的语文味,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二是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四是要体现在对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对重现历史、演绎传奇、品读人性的功能,从而体悟到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总之,语文课堂一定要根植于语文内容,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 【关键词】语文味训练文本解读情感体验 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语文课堂的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说:语文教学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而贾志敏老师在《教语文其实不简单》中说: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上出语文课的特点,简简单单教语文。两位老一辈著名特级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那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无须云山雾罩,让人感受不到语文课堂的真切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语文课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中必须牢牢把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 怎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富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抓住语言文字的个性,充分发挥其内含的语意,让学生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语文的深意,达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即使是片言只语,也让它富有无限的语文情趣。 我曾听一位教师上过一堂低段的语文课《丑小鸭》。虽然课上得有点稚嫩,但从课堂设计和教师在行课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所透出来的浓浓的语文味却让我不能忘怀。 【《丑小鸭》教学片段】 1.揭示课题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丑小鸭》,请大家看老师是怎么写题目的。 师(板书“丑小鸭”三个字,边写边说):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丑”字的,请大家看好笔顺。 师(板书“鸭”字时边写边说):这个字左边一个“甲”,右边一只“鸟”,“鸭”就是最棒的鸟,看老师写这个字时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写得小,右边写得大。 师(及时归纳):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要做到“左窄右宽”,这样这个字才好看。 (通过课题书写,从字的笔顺到字的间架结构,有重点地抓住字的特征进行无痕教学,说明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有较强的语文意识,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渗透。这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 生:是一个叫安徒生的作家写的。 师:对!(板书: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们还看过安徒生写的其他童话故事吗?大家来说说。(生答:《皇帝的新装》《风车》《红鞋》《蝴蝶》……) (简介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文学知识的教学,这是十分必要的,涉猎无须太深,点到为止,让学生知道“童话”这一文学样式,也知道安徒生及他写的各种童话故事,为进一步学习包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二)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 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 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 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深到哪里去?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好些教师将文中的“绅士”一词浅表地解释为“让女士先上救身船”。其实不然。轮船即将沉没,但乐队仍在演奏,方寸丝毫不乱;船长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选择以身殉“船”;即使逃,也逃得像个绅士,无论何种境地,保持从容不迫、镇定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着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程是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重新解读新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美育的有关论述,重新认识美育在全面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把美育和学科知识教学融为一体,落实小学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其它学科一同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知道,深入地理解课文是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福勒和其它运动员在射门时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组

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射门这一行为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福勒这一形象的“人性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陆游的《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写景的句子,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诗人在小心地走过苍苔时,忽然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从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重视,但仍存在各种弊端。针对语文教学的时弊,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呼吁:要把语文课上出纯正的“语文味”来,呼唤原生态语文、本色语文。下面从五个方面说明语文课应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性。 一、追求本真语文,上出语文味 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那种省略了沉静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热热闹闹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精彩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形式花哨、内容苍白,以貌似厚重的说教取代文字品读,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离学生真实的生命太遥远。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静心读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踊跃发言,能说会道善写,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

川博士说:“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想方设法培育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他们意兴盎然地走进语文的缤纷世界,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得’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章熊老师也说:“学生语文学得好,是教师‘引’出来的,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工夫不是花在读文章上,而是花在记老师的这套分析上。” 语文课确实需要安排一定的读书、思考时间,须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贵自得”的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妨大胆地把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讲解和繁琐的训练,遏制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只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有效的语言品味活动,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只有安静地学习、思考,才能把“语文味”融进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变“一言堂”为“大家堂”。 二、关注文本阅读,咏出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把解读文

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 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一、教师蓄情引读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学生心中发出动听的声音。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满感情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那种处变不惊,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或感情内敛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信息,那么文本再强烈的感情,也难以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转轴拨弦三两声”——上课伊始,教师应以正确、饱满的感情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定一个文章的情感基调。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至关重要,如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煽情……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特别注意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采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读来,营造出诗情画意、美妙绝伦的语言情境,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学生动情朗读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李政涛: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整理精校版)

李政涛: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教学相长 1029 07:02 ::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做到“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他的名言“公开课最能锤炼人,但家常课最养人”。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初建课、重建课、在反思与重建中提升自己),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5.“真实”——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缺憾的课、有待完善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真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二)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框架一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看教学目标达成度,越接近目标,越有效;实际教的与学生学的差异越小,达成度越高。二是“有效 果”,针对学生,他的变化发展越快越大,越好,就越有效果。三是“有效率”,最小的投入,产出越多,就叫有效,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习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

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¹可是,自上世纪60年代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如今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过分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而人文性大量流失,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分数而很少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当然也就很少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影响,使得原本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再加上程式化教法的机械、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了,很多学生开始讨厌和惧怕语文课。 王力先生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而当下这种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存在。语文活动的过程就应该是审美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能激发人的整个意识层面,而且常常伸展到人的无意识的生命领域,从而将人引入既趋向于理解又不能形成明确概念的微妙独特的体验中。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文美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接受熏陶和教育。 一、在和谐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美。 把美育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励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的教态、语言、方法、手段等都要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或高亢激奋,或平静舒缓,或如泣如诉,使学生的情绪随课堂氛围起伏变化,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美。教师表情自然坦诚不做作,或亲切自然,或风趣开朗,或严肃庄重,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是声,亲切而不失庄重。教态自然平稳、优雅端庄,学生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手势得体自如,准确多变,或干净利落,或柔缓舒展,或疾驰有力。目光热情关切,充满期待和赞美……教师要在自身具有高素养的前提下,以进步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伦理关系,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才是美育的沃土。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本色,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之路,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大道至简;激情;勿本求实 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冗繁削尽,大道至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二、身心投入,情满课堂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 发表时间:2011-09-23T09:10:48.26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茂焕[导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王茂焕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管家嘴小学 718100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中蕴含的语言美、内容美、画面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都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 一、品字析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春色满园关不住 古诗的语言精练优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精准到位。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这种音乐感就是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有时一字一词,都需要细细推敲,反复锤炼。 二、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内容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成诵的目的就是把经典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言语,把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吸收为自己的思想。 三、多元教学,再现古诗的画面美——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学中,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如教学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座深秋的高山,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几朵飘渺的白云,一户若隐若现的人家,一树红的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老师作画,可以引导学生作画,也可以师生同画,通过作画,让学生把诗中美好的景致留在脑海中,对诗中的画面有了深刻的感受。 表演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形式。如《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 四、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中无不包含着作者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爱国爱家乡爱大自然之情。教学中,可以借景引情。如教学《咏柳》一诗时,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山外青山楼外楼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镜,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浩之气。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字想开去:一轮皓月当空,朗照苍生万物,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苍翠的松林中,一弯清泉从山间一路叮咚,水石相激,飞花溅玉……这是一种怎样如梦似幻的意境啊!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空山的雨后,聆听潺潺的流水,感受那一股清新的空气。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小学课文中精选的古诗,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融语言美、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如甘醇,如春风,如雪月……我们要力求通过古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并把这种美的意识转化为美的行为,无论在何进何地,都要做心灵美的人,做行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弘扬美的风尚,谱写美的篇章。让我们和如花如诗的儿童携手徜徉于徇丽多彩的诗的国度里,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不胜收的人生吧!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8925287.html,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作者:孙淑美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04期 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多少年以来,我一直在想,要怎样做,我这个班主任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通过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通过近几个学期的实践,确实有了不少收获,现与大家分享。 一、活动中促使学生尽快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于是我班开始了每天的“321”活动,“3”指上午第一节课前,按学号每天一人3分钟讲故事活动,“2”指下午上课前2分钟的练字时间,“1”指下午课外活动最后1分钟的个人跳绳 比赛。 活动刚开始,麻烦就来了,本来安排好的按学号讲故事活动,第一个学生就使我大失所望,竟然没有准备。(事后听原来的老师说此学生从没在众人面前单独讲过话,原来的老师对他的要求也是特殊的),本想按学号进行给每名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样看来是不行的。于是,立即改变方法,先从优秀学生开始。一周以后问题又出现了,班长悄悄告诉我说:“老师,多数学生感觉,早晨的时间这么好,不能让一人当主角,其他学生当听众,”仔细一想也是,于是结合大家提议,把此项活动改为朗诵与读英语相结合,每天2-3人(挑选优秀学生)领读英语与语文,至今效果很好。再就是每天下午最后1分钟的跳绳比赛,好是好,但每天带跳绳来上学,又给学生本来并不轻松的书包增加了一份负担,于是改为回家后自己练习,到校后把结果报记录人,每周三进行集体比赛,这样学生们都憋足了劲锻炼,我想这样天天进行下去,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整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还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创造更多学生可以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思、所想,对待一切也就多一份从容、自信与责任。 二、人人有岗位激活每一颗心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只有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来关心集体的利益,班级才会不断完善起来。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总是存在两个层面——由少部分学生组成的管理者和由大部分学生组成的被管理者,两个层面之间流动的可能性几乎是0。这样,一方面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感,这些人长大以后可能就是成人世界中对世事不关心,也不思进取的一员。另一方面使少数连任小干部的学生产生优越感,把自己看作是老师的助手,对老师的负责意识强,为同学服务的观念则不足,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官僚的“接班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新时代所期望培养的人。所以,我在新的班级管理中一改往日的做法,设定了总班委(总班委实行轮换制),与“值日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制”,“分工”(主要负责环境卫生)根据本组应完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

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 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0-02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的美,就像一首诗,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妙语连珠的谈吐,不就是一种美吗?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成功的满足感,不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吗?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之美,犹如微微春风,开启着人们美的心扉;又如淙淙清泉,滋润着人们美的心田,语文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如何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动起来,尽情绽放,我认为主要须从三方面做起: 一、美的风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行动上往往喜欢仿效成人,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统一,要注意从着装上体现个性美、气质美,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其次,一位道德品质优良、知识渊博、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的教师,必能使课堂教学永远飘溢着迷人的芳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将美的风范转化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美,才能使学生喜欢你

的课;才能变讲授为交流,变灌注为创造;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的语言 1.语言要和谐悦耳――音乐美 诉诸于听觉的有声教学语言,是课堂上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抑扬多变、和谐悦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语速的快慢。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要缓,以便于学生品味领会;对内容浅显、一般性的叙述,表达要快。再次,在各个环节的承转衔接之处,还应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通过或庄重,或诙谐,或激昂,或舒缓的诸多语言、语调,把文章的精妙竟相展现出来。 2.语言要言简意赅――精练美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语文教师,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应力求准确、简洁、清晰,要切中肯綮。试想,如果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辞不达意,重复不止,信口开河,东扯葫芦,西扯瓢,这令听者如坠云雾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吗?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

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 论文导读:如果说语文课堂好比一座无比瑰丽的百花园。那么生命就是座落于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生命,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关键词:语文课,生命 如果说语文课堂好比一座无比瑰丽的百花园,那么生命就是座落于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语文课堂因生命而充满绿意,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而身边的语文课堂,我看到最多听到最多的却是教师面无表情、语言平淡、教法单一,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缺乏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真情的交流、沟通。 “语文课要看得见生命在流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如何才能把课堂创造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有滋有味的生活,让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巧设环节激发兴趣。 我认为培养语文阅读兴趣要贯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1、精心设计导课,激发阅读兴趣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实践,我认为导

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展示资料导入,析题导入,介绍背景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悬念式导入,故事式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温故知新式导入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适合于文本的导入语。 如:音乐导入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但愿人长久》是一篇融美景、深情于一炉的美文,根据其文章特点,课前可播放《但愿人长久》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感知的同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析题导入。毕业论文,生命。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揣摩标题有利于理解课文。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我先板书“听诊器”,让学生说说是否见过听诊器,再板书“一个”,让学生说说听诊器的模样与用处,再来板书“第”、让学生体会“一个听诊器”与“第一个听诊器”在情感上的不同,相机再让学生补充课前搜集的课文资料,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契机。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导入语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循序渐进性,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2、讲读入境入情,提高阅读兴趣 小语专家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小学语文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怀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成的。如果在讲读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书中有言:“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一乐是读书。所谓闭门,我的理解就是必须专注。 眉公先生还有另一句话:“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似可作为读书专注的注脚。 可以想象一下,在“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的深山中读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任思想信马由缰,该是何等恬然之举呀! 然而深山毕竟离我们太远,虽然现在的尘世真不是读书的环境,但如果想读书,其实是不必真的去深山的,只要关上你的门——你与尘世接触的门,进入物我偕忘唯有书的境界,就能读下去,就能进入你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