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最新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最新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最新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一导言

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

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

(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1屠能,V.Th nen区位理论的鼻祖。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

即: 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

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屠能圈。

5屠能圈示意图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1900年,韦伯A·Weber,《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也称指向),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经济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4、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类型。

5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

(1)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运输指向型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

(2)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当某产业部门的产品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力费用时,该产业最优区位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劳动力因素,这类产业称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用劳动费指数或劳动力系数来判断产业是否是劳动力指向型。

公式:劳动费指数越大,产业为劳动力指向型;反之,越小,不是劳动力指向型的产业。劳动力系数越大,产业越容易被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吸引。

(3)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韦伯认为集聚也可带来节约。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4)韦伯理论的发展:市场区指向型

增补了产业指向原料地或市场区的主要因素。

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 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Mi <1 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0.02

Mi =1 在原料地或在市场区均可,如纺织业。

(三)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1、区位决策

(1)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2)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3)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1)生产者均衡:

(2)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4、区位决策偏好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住在城镇郊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