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脾脏结节

脾脏结节

脾脏结节
脾脏结节

《脾脏的肿瘤性病变还是增生性病变》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

镜下观察:低倍镜下脾脏纤维硬化性间质中分布着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大小各异。部分结节周围围绕着向心性分布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结节周围显示纤维素沉着,另一些结节内细胞少,有一些梭形细胞呈肉芽肿样,结节之间的间质为致密的纤维或纤维粘液样组织。

病理诊断: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SANT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有多种假设。比如在脾脏的转移癌旁常可见到由癌肿的过度促结缔组织反应形成的类似于的单个结节。因此推测血管瘤样结节是红髓对间质过度增生发生的独特的转化。机制是小血管流出道受阻,导致近端血管床增生和结节变,相似于淋巴结的窦血管化。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认为SANT的主要特点为多发的血管瘤样结节以及特有的免疫组化表型

镜下观察:病灶内见多个大小不一的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小血管腔中可见大量红细胞,周围可见少量棕色的含铁血黄素沉着;血管腔隙周围散在梭形或卵圆形的组织细胞,胞质嗜酸性,泡状核,异型性及核分裂相罕见;结节内还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梭形细胞,胞浆丰富呈伊红色。

免疫组化: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开放的血窦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相当于脾脏的窦岸细胞,但不表达CD34 ,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和Collage IV阳性反应,提示存在平滑肌及胶原纤维。CD2l、De8min和NSE均阴性。

SANT的明确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病理大体多为单发肿块,圆形或分叶状,切面为灰白色,质地较硬,与周围脾脏组织分界不清。SANT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病变呈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腔隙周围散在少量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

鉴别诊断:SANT的鉴别诊断包括脾脏错构瘤、炎性假瘤、窦岸细胞血管瘤以及血管内皮瘤等。①脾脏错构瘤:由脾脏红髓组成的瘤样病变。镜下观察错构瘤由无序的红髓细胞组成,没有类似SANT的多血管瘤样结节改变,且内皮细胞免疫表型单一,CD8+/cD31+/cD34一,可与sANT鉴别。②炎性假瘤:镜下为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各种炎症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结节。炎症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与SANT病变结节间区内炎症细胞浸润的形态相似。但其缺乏血管瘤样结节,免疫组化表达sMA+/CD34一/cD8一/CD2l一。③窦岸细胞血管瘤:一种特殊的脾脏血管瘤,由大小不一的窦样腔隙组成,表面衬有来源于窦岸细胞的内皮样细胞,没有SANT病变的多结节纤维化改变。免疫组化表达CD3l+/CD68+/CD21+/CD34,其中CD21对两者的鉴别有意义。本文报道的4例SANT患者CD21均阴性表达,可与窦岸细胞血管瘤相鉴别。④血管内皮瘤:一种罕见的中间型血管瘤,血管内皮异型增生。免疫组化CD31+/CD34+/CD8一,亦与SANT不同。

治疗:为一种预后良好的脾脏增生性病变、而非真性肿瘤,行脾切除术即可

治愈。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及三阴交穴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冬季健脾益胃的12种宝贝

冬季健脾益胃的12种宝贝 脾胃不好的人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那么脾胃不好吃什么东东可以健脾胃? 1、苹果 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2、木瓜 味甘,性平。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3、花生 又名长生果。能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不思饮食者。 4、栗子 又名板栗。味甘,性温。有健胃养脾、补肾强骨的作用,板栗还有补胃之王的美誉。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 5、香蕉 味甘,性寒。有清热润肠之功。用于实证便秘。 6、石榴 味甘、微酸、涩,性温。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甜石榴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驱虫,治虫积腹痛。 7、橙子 味酸,性凉。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呕吐,便秘等。 8、山楂 味酸甘,性微温。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 9、柠檬 味酸甘,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热,除烦渴,增进食欲,止呕恶,下气和胃。用于治疗胃脘不适。 10、椰子 味甘,性温。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11、无花果 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 12、大枣 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掌握正确的吃水果方法很重要 冬季水果蒸着吃 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寒凉的特性并不适合所有人。有些脾胃虚寒、体质较弱的人吃了不但不容易消化吸收,还可能腹泻。将水果蒸着吃,不但寒性能减弱,还能使食疗效果加倍。 苹果蒸着吃:止泻易消化 苹果蒸着吃其中的果胶煮过以后不仅能吸收细菌和毒素,而且还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并且更易消化。将苹果带皮切成小片,放入小碗中隔水蒸5分钟即可稍稍冷却后即可食用。 山楂蒸熟吃:开胃促消化 山楂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果酸等生吃会对胃有一定的刺激而且还会有“倒牙”的状况。蒸熟的山楂也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食疗功效。 做法:将山楂除去核放在碗里加入冰糖,放到蒸锅上蒸15分钟即可。蒸出来的山楂色

养肝护胆

养肝护胆 肝胆养生七要: 1“子时”前入眠 养护肝胆最重要的就是别熬夜,最好在一天的冬季,即北京时间21点至凌晨3点进入睡眠,最晚别超过“子初”(23点),以保证胆经在最旺的子时(23:00---1:00)以及肝经最旺的丑时(1:00---3:00)进入睡眠,夜晚是人体滋阴潜阳,进行睡补的最佳时段,肝血的净化,再生,胆汁的新陈代谢都需要在这个时段完成; 《黄帝内经》讲“十一脏腑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那就是重要的升发之机;因为;胆经最旺的是“子时”正是天地阳气初升的时候,如果这时不睡,不仅无法养长肝胆的阳气,还会耗伤阳气; 2“惊蜇”起床 “春气与肝气相通”,春主升发。5点为一天的“惊蜇”,意思是冬眠的虫子都苏醒了。如果这时依然卧睡,由于体内的气血较旺,筋脉就容易受到压迫,所以,起的太晚,人就会觉得浑身隐隐酸痛,精神上也会出现没精打采。甚至郁郁不乐。如果睡眠不足,也最好5点起床,可以打坐或室内走一走,以升发体内阳气,困时,再睡个回笼觉。 3心情平和 肝做为疏通人体的通道,非常娇气而敏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体内的气机就会不顺畅,《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不止大怒伤肝,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都是伤肝的病因; 4常闭目 《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又说“肝开窍于目”,“久视伤血”。肝有藏血的作用,而眼睛相当于储藏室的的门闸,人在躺下的时候,都会习惯于闭上眼睛,所以,夜间睡眠是养肝血的最好方法。另外,白天应尽量减少面对电脑及看电视的时间,乘坐公车的时候,可以闭目养神。 5晨起拍胆经 胆经是沿体侧从头到脚的一条阳经,胆为少阳之气,相当于体内初升的太阳,养护肝胆除了应时的睡眠,还有一个法宝便是每天沿着双腿的外侧敲打胆经,需

脾与胃

脾与胃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 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升清:即升精。“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运脾法在小儿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运脾法在小儿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本文阐释了运脾法在诸多小儿肺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于小儿急性肺系感染性疾病,应清热化痰以治标,运脾和胃以治本为原则;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应补脾助运以扶正,调和营卫以固表为主;感染后咳嗽等疾病应化痰消积以祛余邪,运脾和中以防病变为要。文中结合典型案例予以说明,从而得出脾运失健在肺系疾病中具有重要地位。运脾法治疗肺系疾病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spleen method in children with pulmonary diseases. It pointed out that for children with acute pulmonary infectious diseases,clearing heat and reducing phlegm should be the treatment for temporary symptoms,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spleen and stomach should be the treatment for essence;recurrent pulmona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tonifying spleen to support right qi and adjust ying and wei to strengthen immune system;cough after infection can be treated with reducing phlegm to dispel rest pathogenesis,and mainly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spleen and harmonize zhong. In this article,the typical cases were described,which led to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deficiency in lung disease. Spleen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lung diseases has a certain efficacy,which i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spleen method;children with pulmonary diseases 小兒脾常不足。江育仁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的著名观点,认为运脾法是治疗小儿脾胃系疾病的基础法则[1]。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临床反复实践,将运脾法应用治疗小儿急性、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及病后调理,收效甚佳。现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清热化痰以治标,运脾和胃以治本 本法主要用于小儿急性肺系感染性疾病。小儿肌肤嫩薄,卫外力弱,易感触外邪,致肺脏气机郁滞,引起感冒、咳嗽,甚则肺炎喘嗽等;又小儿纯阳之体,感邪易从化热,故多见热证或寒热夹杂证。治当疏风散邪,兼清内热。然而,治疗此类疾患尚需兼顾脾胃。因小儿脾常不足,外邪入侵,易困脾运,水湿不散而成痰,水谷不化而成滞,故临证多见夹痰、夹滞、纳呆等,治需辅以运脾和胃之品,以疏展脾气,恢复脾运胃纳之功用。脾运困遏,水湿不散,留而成痰成饮,致咳嗽频频者,可加苍术、陈皮、茯苓等运脾化湿,以期脾运复健,痰湿得消;纳化失常,水谷滞而成积, 致脘腹胀闷、纳呆嗳腐、大便干结或溏薄者,可加苍术、枳壳、槟榔、莱菔子、神曲、麦芽等消积行滞、理气和胃,以使脾健胃和,纳化有序。 案例1:患儿,男,5岁,2012年11月24日就诊。2 d前,患儿外感风寒,初起偶咳痰少,经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剂量不详),未见明显效果。刻诊:

(完整版)养肝食疗

养肝食疗 养肝的首选的食物为谷类,如糯米、黑米、高梁、黍米;其次为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还有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等也对肝有保健作用。 1大豆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磷、维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对肝脏修复非常有益。 2海鲜类例如白带鱼、黄鱼、银鱼、及甲壳类如牡蛎、蟹等,能增强免疫功能,修复破坏的组织细胞、不受病毒侵犯。但选择、烹调要得当否则会食物中毒,蒸煮应在100度加热半小时以上。若对海鲜过敏则忌食,可多食香菇、银耳、海带、紫菜等 3西瓜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尿降压之用,富含大量糖、维生素及蛋白酶等。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 4含钾丰富的食物海带、米糠及麦麸、杏仁果、澄、葡萄干、、香蕉、李子、瓜子 5可食动物的肝、瘦肉、鱼虾、鸡鸭、蛋类等高蛋白、适量脂肪的饮食 6新鲜的蔬菜、水果及金针菜、大枣、芝麻、山楂等 7绿茶对肝脏有好处,有抗凝、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减轻白细胞下降和活血化瘀作用。但饮茶应适时适量,清晨可泡一杯不宜太浓,每天茶水总量不超过1 000~1500毫升。在饭前一小时暂停以免茶水冲淡胃酸,防碍食物吸收。 养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早睡觉,在23点之前必须睡。使血液回肝解毒。 2、多吃绿色的食物,因为,青色入肝经,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 3、保持良好的情绪,“肝在志为怒。”也就是在情志上表现为怒,肝失衡会影响情绪,使人烦躁;反之,情绪烦躁也会影响到肝。 4、不要常时间的在电视、电脑前工作,要适当换个姿势,按摩按摩眼睛。“肝开窍于目”眼睛过分疲劳也会影响到肝。 饮食上“宜甘减酸”,春天是肝旺之时,多吃酸性食物,会使肝火上亢,损伤脾胃和人体正气,所以春季宜减酸。还应注意少吃辛辣,多吃青菜,水果等滋润食物,可酌情选用蜂蜜,大枣,山药等养肝护肝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养肝,又能固护脾胃。还可选用具有明目、养胃、利肝。清热解毒等作用的春季时令蔬菜,象香椿、马兰头、荠菜、春笋等,以养阳敛阴,养肝护睥。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P> “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 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

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 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患儿可出现纳呆、腹胀、腹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症。可见健脾运脾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防治小儿脾胃疾病病变的过程中。 3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胃阴不足中医治疗特效方---------益胃汤加减1病因 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 2主症 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3治则 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4方药 益胃汤加减。沙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黄克,玉竹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3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1]顾炳歧主任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精通中医经典,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曾任上海市心血管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西医协会会长。笔者有幸跟从学习,受益良多。现将老师临床应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方证理论源流

益胃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2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此方证也见于下焦篇第35条:“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益胃汤是吴瑭根据叶氏(叶天士)甘寒益胃的经验制定的,有关叶案如下:倪,三一,阳明脉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呛,是纳食虽强,未得水谷精华之游溢,当益胃阴。北沙参、生扁豆、麦冬、杏仁、生甘草。糯米汤煎。(《临证指南医案》)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咳,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厚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此甘缓益胃阴主治。麦冬、鸡子黄、生扁豆、北沙参、地骨皮、生甘草。(《临证指南医案》) 以上医案分别用了“益胃阴”一词,这是吴瑭将该方命名为“益胃汤”的根据。《温病条辨》自注云:“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阴之意也。” 其方组成为: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炒香)一钱半。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渣再煮1杯服。 益胃汤以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甘凉滋胃阴,另用生地甘苦寒,养胃阴、生津液,并入血分凉血清热、润燥滋阴。此

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84例疗效观察

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8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4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疏肝运脾法;慢性胃炎;痞满;疗效观察 自2007年1月以来,笔者采用疏肝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84例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4例患者均是我院门诊病人,根据199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患者,治疗前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部胀满不适为主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2~76岁,平均41.6岁。西药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0~78岁,平均43.7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柴胡12g,陈皮10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5g,炙甘草10g,半夏15g,黄连10g,党参15g,大枣5枚,鸡内金10g,丹参15g。加减:兼气滞血瘀加降香;偏虚寒加吴茱萸、干姜;夹湿热者加黄芩、佩兰;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气阴两虚加沙参、石斛;有肠腺化生者加半枝莲、生苡仁;胆汁返流加旋覆花、

制半夏。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共4周。西药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1次;胶体枸橼酸铋120mg,每日4次,饭前服用。伴有腹胀加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共4周。嘱1月内忌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3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主症,按病情轻、中、重不同分别记2、4、6分,次要症状包括嗳气、泛酸、纳呆、乏力、大便性状改变,按病情分别记1、2、3分。偶有症状为轻度,有症状能耐受为中度,症状不能耐受为重度,无症状记0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做胃镜检查确诊。治疗后复查胃镜计算积分,判断疗效。 4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显效:主症消失,次症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胃镜检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主症明显减轻,症状积分减少30%~70%,胃镜检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症状积分减少<30%,达不到有效标准。 4.2结果:两组疗效比较,中药治疗组42例,显效29例(69.05%),有效13例(30.95%),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西药对照组42例,显效17例(40.48%),有效20例(47.62%),无效5例(11.90%),总有效率88.1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益胃生津汤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益胃生津汤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益胃生津汤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5年5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接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投色子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以益胃生津汤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9.02%,而对照组为80.02%,比较后可知,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而在症状评分情况上,对照组分值明显要高于观察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采用益胃生津汤的方式进行治疗,能缓解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疗效,符合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理念。 【关键字】慢性萎缩性胃炎;益胃生津汤;治疗效果 在医学界,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症十分常见,而且医学者对此病采用了益胃生津汤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果[1],因此本文就慢性萎缩胃炎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益胃生津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比较,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5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接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投色子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8~53岁,平均年龄(41.28±4.13)岁;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9~51岁,平均年龄(42.32±4.01)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应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详细按照医护人员的叮嘱用药,禁止吸烟、饮酒,使用辛辣、油腻等食物。叮嘱患者以说明书为依据进行枸橼酸莫沙必利服用,促进胃动力的提高,然后再口服适量的奥美拉唑,对形成胃酸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益胃生津汤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服用吳茱萸2 g,炙甘草5 g,黄连6 g,半夏10 g,枳壳10 g,当归15 g,白芍15 g,30 g蒲公英,8 g乌梅,30 g丹参,30 g黄芪等药物,用水煎服上述中所有药物,每日一剂。以此为基础,视实际情况而定进行药物量的加减。如果胃部反酸,可以加入乌贼骨、益智仁;如果患者腹部鼓胀,则可以适当加入木香、延胡索等。 1.3 统计学分析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腹泻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常见病,往往我们都是服用西药,比如黄连素、痢特灵、肠炎灵等西药没有一点效果,一天泻好几次,也不是特别痛苦,每次泻完了甚至有点舒服的感觉,可是,很麻烦的是不敢走远路,怕突然找不到厕所,泻之前会肚子痛,然后必须赶快跑去厕所。稍微吃多点就泻,稍有冷风也泻,泻的时候,可以看到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最后导致基本不敢吃很多东西了。 从这种腹泻现象来看,有点像寒热错杂导致的腹泻。最近我的朋友就得了腹泻,我观其肚子较大,面色白,觉得他应该是脾虚,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平时,会不会听到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有的时候是气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水的声音。 然后我看他的舌头,非常明显的脾虚湿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满是水液。 这种人,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舌质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当时判断,这位朋友是因为脾虚,导致脾土无力控制水湿,水湿则更加加重了脾虚,这样脾无力运化水饮,因此导致了腹泻。 于是,我告诉他,可以去买一个中成药,叫平胃丸,试着服用两天。 结果,第二天他告诉我,只吃了一天,腹泻居然就停止了!后来再服用了几天后,我让他改服参苓白术丸,加强补脾的效果,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腹泻居然就这样好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深深感觉,如果对症,中医那些经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经历,其实每位中医都有,甚至有很多中医非常擅长使用这个平胃散。这个方子我会在后面介绍给大家的。 现代人湿气特别重,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时候发现的,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的电脑里面有很多舌图,有三千多张,我每天就是习惯地看这些舌图,有一天,我蓦地发现其中有几乎一半的舌像水湿都很重,这让我很疑惑,当时我以为是因为这些舌图都是在医院里面拍摄的,后来,毕业了,我在观察普通人的时候,发现水湿的比例也是这么多的。 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想,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现在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很多人觉得买饮料没买凉的吃亏了,同样是一块钱一个饮料,他在冰箱里放过的饮料含着电钱呢。我一定不拿那个常温的,一定给我拿那个凉的,这样把冰凉的水都灌进肚里了。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现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像,很

养阴生津食物

养阴生津食物 养阴生津食物有: 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蔬菜.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 “秋分”过后,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食物都能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而早餐推荐喝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一般适合秋天喝的粥有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山药粥(健脾固肠)。 养阴生津粥 沙参麦冬粥沙参、麦冬各15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沙参、麦冬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冰糖调服,每日1剂。可益气养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 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将芝麻炒熟后,拌入粳米粥内同食。具有润肺养肝、益精生发、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习惯性便秘者。 梨子粥用梨子两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冬季保健食品。 洋参牛乳粥西洋参2克,牛乳150毫升,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洋参研为细末备用,先取大米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洋参、牛乳,煮至粥熟,冰糖调味服食。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麦门冬粥用麦门冬20~30克,煎汤取汁,再以粳米100克煮粥待半熟,加入麦门冬汁和冰糖适量同煮,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对肺燥、干咳少痰等症效果较好。 百合银耳粥百合30克,银耳1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银耳发开洗净,同大米、百合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至粥熟后,冰糖调服,每日1剂。可养阴润肺、健脾益气。 猪肺莲米粥猪肺150克,莲米15克,大米50克,调料适量。将猪肺洗净,切块,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去浮沫,下二米,煮至粥熟后,调味服食,每日1剂。可益肺生津、养阴止咳。 生地石斛粥生地15克,石斛3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二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待熟时冰糖调服,每日1剂。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黄精粥黄精30克洗净,加水煎取浓汁,放入洗净的粳米30克煮粥食用。有补脾胃、润心肺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或者干咳无痰者食用。 珠玉粥将薏苡仁60克洗净煮粥,再加入山药60克、柿饼30克共同煮至黏稠即可。有补肺、健脾养胃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干咳、大便稀溏不成形者服用 许多人一生中都会被各种上火症状所困扰。常说的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为阳热亢盛引起的实热证;虚火为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治则为实则泻之,以清热、泻火、消炎为主要方法;虚则补之,以养阴清热为主。 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除烦止渴。多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症见身热、烦渴、发斑等;又用于阴虚火旺、肺热内灼所致的咳嗽、咽燥、骨蒸潮热、咯血、自汗盗汗等症;还用于咽喉肿痛、疮痈、瘰疬痰核。玄参为泻无根浮游之火的圣药,故无论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均可使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经,质润,具阴柔之性,滋阴之功,善于清养肺胃之阴而润燥,又可清心经之热而除烦,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也是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凉血止血佳品。 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症。 甘草,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溃疡、抗炎等作用。 本方中,玄参甘苦,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两者均为质润之品,共奏清热滋阴、润燥通便之效;桔梗味苦、开宣肺气、祛痰利咽,为肺卫之要药;甘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以上四药共用,奏清热滋阴、消痰镇咳、祛痰利咽之效,而起解热、抗炎、祛痰、镇咳作用

《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 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处方: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6g,川木香、神曲各10g, 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一剂后身暖如日浴,泻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次日照常上班。由上可见,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 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君药饴糖,以甘味为主,配桂枝、甘草,变桂枝汤的辛温而散而为甘温守中,佐芍药的苦酸,泻肝以缓急。全方以甘味为甚,寓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意思。所以,功在“治中焦,生营卫,行津液”,故名建中。 一工人,男,43岁。因胆囊炎3次手术,身体极其虚弱,人形消瘦,胃脘疼痛挛急,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呈慢性病容,食纳少,脉弦细而虚,钡餐证实: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处方小建中汤加味:桂枝log,白芍20g,生黄芪15g,当归、法半夏各log,广 木香、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胶饴30g(冲服) 疼痛发作时,吞服金铃子散(川楝、延胡各log,研细末分2次冲服),经上述治疗,共服30余剂,体重增加4kg,面色红润,精神好转,食量倍增,临床痊愈。 三、调和脾胃 脾胃同处中州,脾主湿,胃主燥,燥湿共济是其常,病则湿热并存。论中对脾胃同病的痞满,言之甚详。联系实践看,痞是痞塞不开,满是满闷不舒,是为自觉之症。其病性多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病位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肠等脏器,病涉整个消化系统。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疾患,皆可用调和脾胃法,从痞满证论治。其临床特征是:胃脘或大腹痞满,腹胀气滞,肠鸣泄泻,舌苔黄白而腻,脉弦软。因为本证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所以舌苔黄白而腻,是一重要临床指征。 例如某教师,男,47岁。患慢性肠炎多年,饮食稍有不慎,则腹痛肠鸣,大便稀溏,口苦黏腻,舌苔黄白而腻,脉缓弦而软。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法半夏、川黄连、干姜各l0g,炙甘草6g,西党参15g,

中医谈养肝

中国是肝病大国,上世纪调查约有1.2亿的乙肝携带者,经过近20年的努力,虽然乙肝病毒携带者减少了约3000万,但基数仍然庞大。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性肝病越来越多,调查显示其发病率达12.5~27.3%,已远远超过病毒性肝炎。 不论是病毒性肝病还是脂肪性肝病,若不予重视,仍其发展,将逐步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甚大。 因此,请善待您的肝脏,让我们一起学学中医的“养肝经”。 肝的生理功能 肝在五行中属木,应自然界春升之气,主升主动,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生理功能主要为主疏泄和主藏血两方面。 肝主疏泄 疏:疏通;泄:宣泄,生发。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生发的生理功能。其内涵主要有一下几方面:①能调畅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运动,②促进水液的代谢和血液的运行,③分泌胆汁,促进脾胃的消化、帮助饮食的吸收;④调畅情志,缓和情绪;⑤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 肝主藏血 指肝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血液生成以后,一部分被各脏腑组织器官直接利用,还有一部分则流入肝脏贮藏起来。肝脏可根据机体状态及外界环境变化,适时地将血液排放到相应部位,保证这些脏腑组织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其次,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了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可见,只有肝的功能正常,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伤肝五虎将 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意或无奈地养成了对肝有损伤的生活习惯。1、用眼过度 《灵枢·脉度》说: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开窍于目,肝血可营养眼睛、保证视力,所以视力的好坏与肝有紧密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实则伤肝。现代人,尤其白领阶层,长期使用电脑、看电视,或者长时间看书,都是久视,容易耗伤肝血。 2、饮酒过度 据统计,嗜酒人口在逐年增加,白领人群及相对富裕人群患酒精肝的概率高达 13% ~24%。 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清香味美,而又能和气畅血,但其性大热大毒,为湿热之最,如《诸病源候论·恶酒候》:“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慓悍而有大毒。入于胃则胃胀气逆,上逆于胸,内蘸于肝胆……”。少量饮酒有活血提神,消除疲劳之功。但嗜酒成性者,易导致湿热内生,阻碍肝胆气机,致疏泄失常;湿遏热盛,亦可耗伤肝血。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摘要】从小儿脾胃的基本生理特点——“脾常不足”着手,阐述了健运脾胃在儿科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可根据病情分别使用运脾化湿、运脾和胃、温运脾阳、养胃助运、理气助运、益气助运六法。 【关键词】运脾法;儿科;运用方法 1 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健运脾胃的重要性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就指出“小儿肠胃嫩弱”,“不胜药势”。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对小儿的五脏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后,在《幼科发挥》中说:“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却是本脏之气也。”他还在《育婴家秘》中曰:“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说明小儿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阶段,“胃受谷”之功能尚未健全,“脾消谷”之力较脆弱,然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水谷精微需求量大,担负后天重任的脾胃又相对“不足”,从而形成了生理上“供不应求”的矛盾。 此外,小儿“脾常不足”为小儿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小儿“脾气稚弱,其运不全”,运化和吸收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虽有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一面,但也有脏腑幼娇、消化力弱、易受损伤的一面,“脾常不足”常是儿科内伤、外感诸疾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只有脾胃健运,才能保持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不致太过和不及。这对于儿科临床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运脾法的立论依据健运脾胃,可以统称其为“运脾法”,它并非一种独立的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有行、转、运、动之义,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1]。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胃病,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论及脾胃病变,提出了“脾主困”的重要学术思想,认为脾胃病的证候特点是脾气困遏,运化失职,升降失司,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常用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运脾为主,却不取补脾益气之品。他首创异功散,只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一味,便令补而不滞,补运兼施,用于小儿更为妥帖。钱乙这一临证经验和制方创意,开创了“运脾法”之先河。现代中医儿科学专家江育仁教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并结合临床实践,也提出“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他在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以其为指导思想,对多种小儿脾胃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 3“运脾法”在儿科的具体运用“运脾法”是健运脾胃之统称,结合临床实际,又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分为如下六法。 3.1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症见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水泻、舌苔厚腻等。本证多见于夏令时节,由外感时令之湿、内伤饮食如过食生冷瓜果或脾弱失运、湿浊内生所致,湿性黏滞,湿阻中焦则脾气困遏,运化无权,故治疗宜取芳香化湿之品以醒脾燥湿,恢复运化,而不宜选用利湿之品。苍术味微苦、气芳香而性温燥,重在醒脾燥湿,是为主药;藿香、佩兰、厚朴、白豆蔻、扁豆、半夏、车前子等皆为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伍生

运脾逐湿汤

运脾逐湿汤 组成: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党参15克,干姜8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佩兰15克,鬼箭羽15克,荔枝核15克。 功效:运脾逐湿,升清降浊。 主治:代谢综合征。症见形体肥胖,四肢酸沉,倦怠乏力,困倦嗜卧,胸脘痞闷,口渴但不欲饮,口中黏涎,便黏而不畅。舌质淡,苔厚腻,脉滑软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代谢综合征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调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肥胖是其基础病变,其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后果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内经》将此类疾病称为“脾瘅”,《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说明脾瘅之成因是五谷之气过盛溢出而形成。论及机理时又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脾瘅是由于进食过多肥甘厚味,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气机郁遏,使水谷精微难以转输,堆积体内,蕴而化热而成。现代人少动且饮食壅腻,易致痰浊壅滞体内形成脾瘅。故脾气郁遏,痰浊蕴热为其基本病机。脾瘅的治疗在于“除陈气”,陈气即甘肥酿成之陈腐之气。

运脾逐湿汤由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加苍术、白术、佩兰、荔枝核、鬼箭羽组成。中焦是阴阳升降之交通要道,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交通上下,使中焦道路通畅,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功能。方中半夏、干姜辛散温通,可助脾气上升;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使胃热下行;脾气虚,运化不及,用人参、炙甘草健脾运,和中气,以恢复中焦正常的升清降浊功能,则痰浊自除。去大枣之甘壅,加苍术、白术、佩兰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功,荔枝核、鬼箭羽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以助气化。 加减:饥饿明显,进食量偏多者加玉竹、黄精、熟地以滋脾、胃、肾之阴,且此类滋阴药黏腻碍胃能影响食欲;血糖升高者加玄参、苍术、黄芪、山药,以增强健脾运湿,滋阴降糖之效;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决明子以平肝潜阳;胸闷气短者加瓜蒌、薤白、半夏以宣通胸阳,化痰散结;胸闷脘胀,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者加白蔻仁、藿香以化湿;小便黄赤,口渴引饮,舌苔黄腻等中焦湿热偏盛者加栀子、天花粉以清利湿热;舌质紫黯之瘀血证者加丹参、葛根、地龙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临床应用:运脾逐湿汤已制成院内制剂,应用临床十余年,对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取得了糖脂共降的疗效。

老中医:一剂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平胃散”

平胃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平胃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平胃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的禁忌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