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综治工作联动平台

构建综治工作联动平台

构建综治工作联动平台

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党委副书记、镇综治办主任张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诸暨市枫桥镇于2003年10月,探索建立镇综治工作中心。经过六年来不断的完善提高,形成了集综治工作、维护稳定、平安建设于一体的工作平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力量,建立完善的综治组织网络

镇成立党委书记负责的综治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和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领全镇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工作。综治工作中心主任由镇分管领导担任,设专职副主任一名,同时由镇人武部长、派出所长、法庭庭长兼任副主任。综治办主任由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综治办在综治工作中心起牵头协调作用。中心实行综治、司法、信访、调解、警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土地管理、劳动管理、社区矫正、反邪教等十二种力量集中办公,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2名,兼职工作人员16名,形成了各个机构一个场所办公、各类矛盾一个口子受理、各项工作一个目标统领的综治工作体系。

各行政村、社区设立“一站二委三组五员”,建好综治组织网络。“一站”即综治工作站,站长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各自然村至少有一名成员;“二委”即治保委和调解委,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及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三组”即流动人口管理组、应急管理组和社区矫正组;“五员”即综治信息员、治调信息员、安全信息员、法制宣传员、社情信息员,由热心综治工作的群众组成。规模企业也建立综治工作站。全镇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综治大网,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

二、规范工作运行,推行高效的整合联动机制

综治工作中心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协作联动机制,确保综治工作高效运行。重点是实行“二会、三合、五联”工作机制。

一是开好“两会”。综治工作中心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交流工作、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部署落实针对性对策。由综治办牵头,不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参与的案件处理协调会,及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二是做到“三合”。信息报送集合,一般信息每月定期报送,重要信息即时报

送;工作力量整合,中心主任统一调配、指派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参与有关案件处臵;职能优势融合,中心各部门既分又合,重大问题处臵做到政策口径统一、组织指挥统一、措施方法统一,保证了工作的顺畅协调和周密落实。

三是落实“五联”。矛盾联调:实行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治安联防:镇、村分别建立巡防队伍,每日开展联合巡防;事件联勤:综治办牵头协调,落实值班备勤和统一调配力量处臵突发性群体事件;问题联治: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上级要求,协同相关部门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整治;平安联创:职能部门、综治中心、基层单位有机对接、协作,整体实施平安乡镇创建工作。

三、创新网格管理,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职能作用

以综治工作中心为主平台,以农村综治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实行纠纷化解、社区警务、安全生产、社会人管理、土地管理、应急管理网格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综治工作中心的效能,把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纠纷调处网格化。实行村(企)综治工作站、管理处综治工作分中心、镇综治工作中心三级调处,切实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基层。村建立综治网格,按村民代表数把村划分为相应数量的网格区域,分层实施两委干部联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网格责任人担当起矛盾纠纷信息员和“和事佬”角色,第一时间做好调解工作。调处未成的,逐级向上移送,填写纠纷移送单,附上已有的事实材料,并提出较妥当的解决方案,以利于上一级调委会准确及时解决问题。下级不能调处和直接在中心受理的矛盾纠纷,实行“一站式”受理,形成登记、分流、调处、督办、反馈、归档等工作流程,由中心主任实行签单式分流归口办理。运用指令调处、直接调处、联合调处等方法解决矛盾,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中心负责人指定镇相关领导包案调处,确保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

二是社区警务网格化。镇综治中心协调派出所在管理区、行政村实施“一区一警、一村一警”模式;在治安比较复杂、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聚、场所总量较多的重点村实施“一村一室、一警一员”模式。社区民警兼任各村副书记,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镇建立专业消防队和平安协管队伍各1支共70人,村、企、学校建立治安巡防队114支,实现村企校联防,切实形成治安防控专群结合、齐抓共管新局面。

三是社会人管理网格化。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共建共享”的要求,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设立融司法、调解、劳管、计生、教育、维权于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窗口,协调引进流动人口户籍地干部协助管理,实行“一站式”服务。创新实施社区矫正“5+1”监管模式,确定司法助理员、社区民警、驻村干部、村帮教人员和矫正对象家属,联合对矫正对象实行五对一的监督管理,落实交友、谈心、找工、矫错“四步曲”,实现帮矫与帮扶相结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组织网络、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枫桥镇综治工作中心整体联动、统筹协调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稳固,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近五年,全镇共受理矛盾纠纷1449件,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达98.3%;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较好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搭建平台整合力量健全机制

做实基层综治维稳工作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党委书记

镇综治委主任苑丹坚措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镇在去年初步建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各项综治维稳措施进一步落实,全镇呈现无群体性事件、无恶性案件、无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的良好局面。

一、整合力量,健全机构

一是明确了中心组成单位及职责任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由镇综治办、矛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等单位参与,结合实际情况,吸收了镇国土、计生、民政和团委、妇联等单位组成。镇党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增配了一名分管综治维稳工作的专职副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和综治维稳中心的专职副主任,并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主持日常工作。明确了各组成单位在中心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综治办的牵头协调作用,各单位在中心统管下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了基本工作制度。建立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了信息报告的责任及时限要求;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明确了会议的召开时间、主要任务、参加人员和会议决定的督办落实;建立工作台帐制度,明确了各类台帐的建立和管理要求;建立交办督办制度,明确了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登记、交办、转办及落实、反馈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建立检查考核制度,明确了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对辖区的村、社区、单位综治维稳工作站的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

三是规范了中心管理基本台帐。做到“十个一”,即:一簿(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工作记录簿)、一书(综治维稳工作责任书)、一栏(综治工作及平安建设宣传栏)、一册(治安中心户长以及治安联防队伍花名册)、一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登记表)、一预案(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臵预案)、一通知(群众来信来访件转办通知)、一纪要(社会治安形势和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议纪要)、一通报(社会治安形势和矛盾纠纷调处情况月通报)、一信息(综治维稳工作信息)。

二、落实机制,规范运行

一是落实联调机制。在中心充实巡回法庭人员、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和信访专

干,对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一个口子受理;对涉及行政部门的矛盾纠纷,明确责任主体,提出工作要求;对于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严格执行“四定一包”和“三不放过”的责任制,实行“定领导、定责任、定方案、定时限、包调处”,切实做到“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措施不到位不放过、矛盾不解决不放过”。今年以来,共排查联调矛盾纠纷52起,调处成功50起。

二是落实联防机制。将全镇治安和维稳工作划分为村、社区、寺庙、敏感时期、重要活动、群众集会等管理区域和管理时段,实行片区民警负责制,在敏感时期对人口密集、重要部位24小时不间断巡逻,建立治安问题排查和群众举报激励机制。镇成立了由12名镇机关干部组成的治安联防大队,在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的领导下,开展巡逻值勤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处臵突发事件,全镇形成以派出所民警和治安联防大队为主要力量的治安联防新格局。

三是落实联治机制。由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定期组织摸排、梳理辖区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确定重点整治地区,统一组织专项整治,动员和组织各单位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稳定、“严打”斗争和各项整治行动。针对维护寺院稳定,始终坚持“一劝、二阻、三制止”的原则,强化三个层面的工作。即强化寺院层面的自我防范工作,将一般的问题解决在寺院内部,确保不发生5人以上的非法事件;强化村社层面的劝解阻挡工作,经常了解和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一旦发现非法聚集、游行事件,及时开展劝解、阻挡工作,特别是要将非法游行的人员堵在路途、挡在城镇之外;强化乡镇层面的处臵非法事件的工作,确保乡镇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1小时内赶到事件发生地,并开展相应的处臵工作,有效防止事态扩大。

四是落实联勤联动机制。统一组织安排、调配使用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各组成部门及工作人员,落实值班考勤制度,并纳入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预警处臵工作体系。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治安联防队依法妥善处臵。实行部门联点制度,综治维稳工作中心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联点各村、社区、学校等指导开展综治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

五是落实联创机制。围绕“平安建设”总体目标,整合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平安镇、平安村、平安学校、平安单位、平安寺院、平安家庭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臵、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等工作,丰富创建内涵,

提高创建实效。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抓组织领导。将综治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吸收公安派出所所长和司法所所长列席参加镇党委会议。每月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工作例会由镇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全面安排部署综治各项工作。同时,加强村治保会、调委会建设,村治保会、调委会主任由镇派出所和司法所所长提名报中心确定。

二是抓责任目标考核。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各单位和各寺院层层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每季度对辖区的村、社区和中心组成单位进行一次督查,年底进行检查考核,根据督查和考核情况,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一次性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工作相对落后的给予批评教育;对工作失职部门责任人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调整或撤职。

三是抓工作保障。解决了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专门的工作用房,从镇办公经费中补助给中心工作经费3000元,每年给各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经费500元,并将村、社区的治保主任改为专职,报酬由原来的500元增加到800元,还对每月参加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工作例会的人员补助15元的生活、交通费。

通过建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有效落实了党政领导抓稳定的“第一责任”,既解决了“我要抓”的问题,也解决了“如何抓”的问题,提高了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权威性;将基层本来就薄弱而分散的工作资源力量进行了整合,使我镇在维护藏区稳定、处理矛盾纠纷、整治治安突出问题、解决信访等问题时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也更加方便了群众,避免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畅。

积极探索农村防控新机制

深入推进治安中心户建设

湖北省恩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副主任谭志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将我市“治安中心户”建设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治安中心户”防控机制的主要内容

恩施市农村“治安中心户”防控机制,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农村村民居住特点,按照村民彼此间的地域关系、经济关系、亲情关系和邻里关系等,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治安片区,通过民主推荐、群众选举、组织认定等方式,产生片区治安中心户长,并通过明确户长职责、加强监督指导、制定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在农村乡镇建立起以派出所为龙头、治保会为桥梁、治安中心户为载体的新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目前,我市共有治安中心户3801户,农村覆盖面达100%。

二、农村“治安中心户”防控机制的运作模式

(一)以就近方便为原则,合理划分治安片区。设立治安片区的原则是就近方便,即根据村民居住位臵,按照“看得见、喊得应、管得住”的要求,把相对毗邻、联系方便的农户划分为同一治安片区。治安片区的确定不受村民小组的限制,在村以下划块而治,因地制宜,少的5至10户,多的30至50户。

(二)以群众意愿为前提,推选治安中心户长。治安中心户长由片区群众推选和组织认可相结合的办法产生。首先,由派出所和治保会调查摸底,根据群众意愿,推荐政治思想觉悟高、有威信、办事公道、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民为户长人选。其次,责任区民警和村治保干部组织召开片区农户大会,推选产生户长。最后,由当地派出所民警和治保会对推选产生的户长进行确认,并共同为户长挂牌。从目前来看,恩施市3801名户长中,有退休干部259人,个体工商户198人,市人大代表6人,市政协委员5人,乡镇人大代表159人,乡镇党代表126人,普通农民3048人。所有户长中,党员有1600人,占总数的42.1%。

(三)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明确户长的职责。治安中心户长是村民自愿推选的治安防范义务带头人,扮演着邻里纠纷的调和人、片区治安的维护人、扶贫帮困的热心人等重要角色。主要担负两大主责:一是“报信”,即提供情报信息。一旦获取不安定因素、事故隐患、违法犯罪线索等情况,及时向社区民警和村治保会报告。

二是“劝和”,即调解矛盾纠纷。一些小的矛盾纠纷由户长就地、及时调解,实现小事不出片区、较大事不出村。由两大主责延伸开来,治安中心户长还有六大辅责,即警民联系、巡逻防范、法制宣传、帮教转化、协管交通、维护权益。

(四)以治保会为纽带,规范运作方式。治安中心户长的工作由责任区民警、村治保会和综治专干进行指导。为深化治安中心户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以村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户长例会,分析治安形势,安排部署工作;每年对户长集中培训一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片区为单位每年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开展户长述职活动;责任区民警和村综治专干每月与户长联系一次,了解户长疾苦,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指导户长抓好工作。

(五)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依据,建立户长任用机制。我市建立了户长淘汰机制,主要以户长发挥作用情况和群众的满意度为依据,由派出所和治保会对其进行定期考评,对有问题、群众不满意的户长及时提交片区群众大会予以撤换。2003年以来,我们共对长期外出和不履行职责的500名户长进行了撤换。

(六)以精神激励为主要手段,建立长效机制。由于户长的工作是义务型的,因此,我们以精神激励和表彰奖励为主,利用户长政治上的“荣誉感” 调动其积极性,利用户长个人的“权威性”发挥其主动性,利用户长自我价值上的“成就感”激发其精神动力。具体办法主要有:乡(镇、办)、村领导在户长被推选上任后上门祝贺,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市、乡、村三级每年都对优秀户长进行表彰奖励,2003年以来,市、乡两级财政每年都拿出20多万元奖励优秀中心户长;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为每个中心户长配备了一部手机,每年投入80万元补贴其通讯费;凡是对户长进行打击报复的,政法综治部门主动上门撑腰,维护户长的合法权益;对调解纠纷有功,为破案、防控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信息的户长,实行一事一奖,比如,调解1起纠纷奖10至20元,提供重要线索帮助破案的每起奖励200至500元。有条件的村组,适当发给户长误工补贴。有的乡镇在征兵初审、“三材”物资购买等方面,明确先由户长出具相关证明,等等。户长们普遍感到当户长光荣,也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重大。

三、农村“治安中心户”建设成效明显

(一)增强了农村治安防控能力。在建立治安中心户以前,因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合乡并村等原因,村组干部大幅减少,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农村的治安工作有不少盲区和死角。建立治安中心户后,户长们在当地组织群众组建护村巡逻队,开展季节性巡防、夜间巡逻、邻里关照等活动,农村治安防范明显加强。2008年,全市

农村的刑事案件比2004年下降了15.8%,命案下降了30.7%。

(二)拓宽了情报信息来源。治安中心户在获取各种治安信息方面,具备天然的“近”、“熟”、“快”的特点。所谓“近”,是指治安中心户长本身就是普通群众,同广大村民贴得近;所谓“熟”,是指中心户长对社情民意的情况熟,信息来源更直接更真实;所谓“快”,是指中心户长能够快捷地掌握各种治安信息。恩施市乡镇干部普遍认为:农村“治安中心户”防控机制的建立,在有效打击违法犯罪、防止矛盾纠纷激化、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恩施市78.6万人口仅有民警479人,警力与人口的比率为万分之六,农村派出所民警人均管理常住人口近1万人,管辖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警力严重不足。“治安中心户”防控机制的建立,通过开展群防群治,实行积极的事前防范,改变了以前抓治安、抓稳定主要靠政法公安机关、靠事后打击的状况,对于综治部门和公安机关来讲,有多少个治安中心户长,就等于有多少个治安积极分子(协警力量)在为我们工作。

(四)密切了干群、警民关系。通过治安中心户长这个桥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直接传达到群众中去,群众中的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上来,从而把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发挥村级综治协管员作用

夯实农村综治基层基础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党委副书记、镇综治办主任赵红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光泽县寨里镇在全省首创设立村级综治协管员队伍,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队伍,规范运作

(一)精心选聘。在人员配备上,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综治协管员。为确保其发挥作用,明确规定可由村两委干部兼任,但不得由村主干兼任,避免村主干兼职过多的问题。在选人标准上,要求综治协管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懂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做说服调解工作,为人公道、正派,责任心强,群众公认,有威望,敢于、乐于管事。在选任程序上,先由村里民主推荐候选人,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代表议事会通过,由村两委填写《村级社会治安综治协管员审批表》,经镇综治委组织考核审定,向村民公示后,报镇综治办备案,由镇综治办和村两委会共同聘任,发给聘书。在工作任期上,村综治协管员任期原则上与村两委相同,一聘三年,可连选连聘,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由镇综治办和村两委会予以解聘。

(二)明确职责。综治协管员主要协助村两委具体抓好本村的综治稳定工作,及时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掌握全村治安、稳定方面信息并向上级报告,指导平安中心户长开展工作,组织村民开展治安群防群治活动,配合镇、村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有关政策以及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识宣传,完成上级综治委、综治办交办的任务等。2005年,交警部门在村级设立交通安全员,我镇从大综治的角度考虑,把这一工作交由综治协管员负责。2007年,工商部门在村级设立12315消费维权点,由综治协管员兼任负责人。同时,根据公安“三基”工作要求,部分综治协管员兼任警务区保安员,进一步拓展了综治协管员的工作职能。

(三)规范运作。在日常工作上,要求综治协管员做到“四个一”,即“一册”:综治协管员手册;“一卡”:综治协管员服务联系卡;“一簿”:综治工作记录簿;“一栏”: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栏;“一工作日志”:要求综治协管员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记录工作情况并切实按照“每周一排查”原则落实,以记录体现。在规范行为上,镇综治办制定了协管员履职守则,即“一宗旨”:为民负责、为民服务的宗旨;“两杜绝”:杜绝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参与群体性上访;“三熟悉”:熟悉综治有关法律、

政策,熟悉本辖区的治安状况,熟悉调处矛盾纠纷程序;“四勤”:脑勤、嘴勤、手勤、腿勤;“五心”:为群众服务要有真心,处理问题要有公心,做调解工作要有耐心,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要有决心,干综治工作要有恒心。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一)建立待遇保障制度。村级综治协管员每人每月享受250元专项津贴,由三块构成:一是兑现落实省上100元综治协管员专项补助;二是落实本县100元的专项津贴由县、镇、村三级共同出资,按3:5:2的比例承担,镇财政将这块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并由镇财政统一划拨到县综治办帐户发放;三是综治协管员兼任农村交通安全协管员和12315维权联络员,交警部门和工商部门每月共发给50元津贴。这三项津贴由镇综治办根据各村协管员考评得分核发,按月打卡发放到协管员个人存折上。除各类津贴外,各村还根据财力情况,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综治协管员给予奖励。

(二)建立综治例会及培训制度。我镇每月召开一次综治协管员例会,对开展工作进行点评,并以会代训。同时,除了参加县级培训外,每年还不定期邀请县综治办及各有关部门下乡对综治协管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规范考评制度。镇综治办建立村级综治协管员的工作业绩考评制度,每月按百分制对协管员工作进行量化考评,考评实行月考评和年度考评相结合,并将考评情况上墙公布,把考评和报酬相结合,展开竞赛评比,并按县综治办规定每年各乡镇应按一定的比例评出优秀综治协管员,从而激发每个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认真履职的主动性,体现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不一样。

(四)严格监督管理制度。综治协管员对村两委会和镇综治办负责,受村两委和镇综治办共同领导。具体管理由镇综治办和村两委实施,业务接受镇派出所、司法所和镇综治办的指导。为了实施有效监督,县综治办统一制作综治协管员服务联系卡,分发到各家各户,卡上公布了镇综治办设立的监督电话,对协管员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或有推诿扯皮现象的,群众可以直接向镇综治办投诉。

(五)严格实行激励、辞退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协管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在政治和家庭生活困难上给予关心,使他们更加安心工作。对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或有其他不称职情况的,镇综治办和村两委及时提出解聘意见,报乡镇综治委审定后予以解聘,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配齐新的人选。

三、搭建平台,延伸网络

2007年,我们在全镇全面推行了“一平台,两开展”工作机制,借助户代表会

议制度,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一名平安中心户长,由平安中心户长兼任户代表会议的召集人,把平安中心户长与户代表会议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直接联系到每一个农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召开户代表会议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矛盾纠纷排查作为户代表会议的固定议程,要求村民小组每次召开户代表会议必须有矛盾纠纷排查的内容,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能当场调解的当场调解,解决不了的由平安中心户长收集上报到村综治服务站,由镇、村组织力量进行调处,确保矛盾纠纷和隐患早发现、早化解。利用户代表会议本身具有广泛性、基础性的特点,把平安创建的宣传发动开展到每家每户,提高知晓率和参与率;并通过户代表会议评选产生“平安家庭”,把评选产生“平安家庭”的表决权交给群众。

四、发挥作用,成效明显

设立村级综治服务站和协管员后,使综治工作在村级也有腿了,抓工作落实比过去好办多了。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今年,全镇各村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1起,其中由村级调处成功60起,直接由村综治协管员调处成功的就有38起,占村级调处总数的63.3%。建立村级综治协管员队伍后,充分调动了农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在村、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巩固了基层治安防控基础。各种苗头性、隐患性的违法犯罪得到了及时制止,有效地预防群体性越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完善草原110治安防范体系

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综治办副主任贾永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1997年以来,我们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草原牧区特点的集社会管理、防范打击、服务群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草原110治安防范体系,形成了“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政府管全面”的草原110军警民治安联防网络,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完善思路,构建草原110治安防范体系新格局

锡林郭勒盟地处祖国北疆,有1098公里的边境线和2个对蒙陆路口岸,南部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是祖国北疆国家安全稳定屏障和首都北京“护城河”工程的重要地段。针对这一特殊重要地理位臵,我们把草原110治安防范体系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为:“构筑祖国北疆安全屏障线和首都护城河防线,建设农村牧区、城镇、交通干线三个平安阵地”,努力把我盟创建为全区乃至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地区之一。

根据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和全盟政法综治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总体规划,以嘎查(村)为单位,按照每个嘎查(村)2辆草原110巡逻车、6部草原110报警电话进行科学布防,形成中心信息点,把每个嘎查(村)划分为8块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防范信息方格,每个信息点和周围农牧户组成综治维稳工作小组。草原110覆盖了全盟1000个嘎查(村),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双警惕的眼睛、每20户就有一个报警点、每125人中就有一个信息员。

二、强化措施,创新草原110工作新机制

一是草原110规范化管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草原110规范化建设的文件,建立了“三级管理”即由嘎查(村)定车定人和定户、苏木(乡镇)考核审批、旗县市(区)综治办备案和“五个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即统一巡逻车身颜色、加喷“治安联防”、“草原110”字样;统一巡逻队员制式服装;统一配带巡逻队员证件;统一由苏木(乡镇)派出所管理考核;统一由草原110指挥中心调动指挥。2009年以旗县市(区)为单位,举办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班,为217名草原110联防队员办理了驾驶证,并统一了全盟草原110巡逻车牌照,规范的管理为草原110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草原110 “方格化布防、网络化信息”治安防范机制。目前,全盟有草原110巡逻车2000辆和草原110报警电话6000部,把全盟20万平方公里草原以2000辆草原110巡逻车为单位划分为2000个方格式相对定位巡逻区域,再以6000部草原110报警电话为单位再次划分为6000个网络式绝对定位信息点,实行全时制协同作战的“方格化布防、网络化信息”草原110治安防范新机制。

三是农村牧区安全稳定“教育、防范、治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了以“方格化布防、网络化信息”为基础,苏木(乡镇)政法综治基层组织为骨干,嘎查(村)草原110巡逻车和草原110报警电话为主力,农村牧区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由各级综治委(办)协调指挥的信息预警工作平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平台和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平台。由2000辆草原110巡逻车主和6000部草原110报警电话户主,共8000名嘎查村治安联防队员身兼三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治安防范、抢险救灾、疾病救助)的信息员、普法宣传教育的宣传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调解员,形成联防队员、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四项职能融为一体的嘎查(村)维护安全稳定队伍。

三、加大投入,提升草原110科技防范新平台

从2006年开始,盟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各旗县市(区)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草原110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草原110建设。对草原110巡逻车采取每天嘎查1元、旗县市(区)综治办1元、盟综治办1元的“三个1元”的办法,解决草原110巡逻车治安联防巡逻报酬,达到每车每年1000元以上的补贴标准。并在车辆检测、牌照管理、养路费、运管费收缴、过路过桥费用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2008年,盟政法委、综治委筹措200万元建立了草原110奖励基金会,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每年对工作实绩突出和比较突出的60%的巡逻车各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对工作实绩不突出的给予解聘。还投入60万元为草原110联防队员统一着装。全盟每年用于草原110车辆、

人员补贴和投入专项经费达到460万元。

盟旗两级政法委投入近400万元建设了6000部可上网数字化草原110报警电话,网通锡盟分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设通信网络。草原110报警电话实施话费补贴制度,由所属嘎查(村)每年发给至少240元的补贴,同时享受市话费100元之内交20元的优惠政策。在每年年终,工作成绩突出的草原110巡逻车和草原110报警电话户主还受到辖区党委、政府的奖励。

2004年,盟政法委投入900万元建设盟、旗县市、苏木乡镇(街道)信息网

络。联合卫通公司,投入近200万元,为没有通光缆的边远苏木、派出所建设35个卫星接收基站。投资160万元为草原110巡逻车安装GPS车辆管理系统。从2009年开始,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建设以草原110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集信息预警、草原110指挥调度、三维模型实景浏览的三级政法综治信息化工作平台,此平台将以6000个固定报警点和2000个GPS卫星定位流动巡逻车,共计8000个信息点作为锡盟政法综治信息化工作平台在基层的有力支撑点,真正形成信息的网络化。

全面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不断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天津市和平区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郭绍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从1990年开始,天津市和平区就开展了向中小学校聘请法制辅导员、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目前,全区全部中小学校及职专、职校、技校,均聘任了法制副校长,并从学校法制教育、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法制副校长的职责任务,将法制副校长工作作为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机制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区”、“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督导作用,实现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教材、师资、考核、效果“七落实”

(一)围绕教学大纲,制订法制教育计划。每学期开学之前,法制副校长都要会同学校德育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进入课程表,通过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三考核”,保证法制教育内容、课时及效果“三落实”。

(二)围绕教学计划,编写补充教材。在全市统一法制教育课本、组织德育教师授课的基础上,区综治办组织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对全区法制副校长集中培训,统一备课。然后由各法制副校长结合典型案例,以案讲法,使之与德育教师授课相为补充,融为一体。

(三)围绕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方法。一是加强工作交流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二是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不断改进授课内容和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因人施教,抓好重点学生、问题学生的挽救教育,实现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枢纽作用,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预防犯罪工作体系有序运行

(一)坚持“双选派、双联系”制度,协调社区与学校的预防工作。为加强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和平区每年选派百名教师下社区担任专抓青少年工作的综治办副主任。区、街综治办组织法制副校长与下社区教师“结对子”,发挥各自

优势,相互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开展,使社区和学校的预防工作紧密衔接,融为一体。

(二)坚持社区、学校联办家长学校,合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法制副校长和下社区教师为牵头人,整合学校、社区资源,建立家长学校63个。今年以来举办法律知识、教育知识讲座145次,参加人数达20000人次。

(三)坚持以社区为载体建立法制教育基地,使校内外教育紧密衔接。全区每个社区都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冬、夏令营活动,使校外活动与校内活动相结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校园警务室,加大对学校和师生的保护力度。自2004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警务室,实行法制副校长与校警双重并举的工作制度,对有违法行为苗头的学生实施教育挽救,打击各类侵害学校、教师和学生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使学生人身、财产遭受侵害的案件逐年减少。

(二)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由法制副校长牵头,协调公安、交管、工商、文化、综合执法等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秩序进行清理整顿,保证了学校门前50米以内不准摆摊设点、校园周边200米以内没有网吧、上下学时段有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三)开展共建文明校园活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协调辖区街道、政法部门团支部与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大队委订立共建协议,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投入文明校园共建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开展青少年维权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四)成立校园周边秩序整治联合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维护校园秩序。将学校警务室保安员、自行车管理员、社区巡逻队员和平安天津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校园周边秩序整治联合会,随时解决学校周边乱设摊点及出租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等问题。

四、不断推进法制副校长制度的规范化,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一)明确工作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出台了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法制副校长的任职条件、选聘程序、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各学校为法制副校长专门开辟了办公地点,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具,使法制副校长的兼职位臵“不虚”,

责任更实。

(二)完善考核机制,实行责任制管理。将法制副校长工作纳入区政法各部门、教育局、团委、街道的综治责任书立项考核;法制副校长每年底向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述职;区有关部门对法制副校长履职情况进行联检考核;考核结果向法制副校长所在单位反馈,与其晋职晋级、评先授奖直接挂钩。

(三)建立协调制度,实行指导性管理。区综治委每学期组织召开由区有关部门和各学校法制副校长参加的联席会,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研究部署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法制副校长工作例会,加强理论研究探讨,交流工作经验。

“小档案”促“大平安”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委书记、区综治委主任孔维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我区探索建立了村级“平安档案”、“治安档案”、“和谐档案”三类综治工作档案,形成了“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工作格局,以“小档案”掌控“大平安”,增强了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的预见性、预警性和主动性,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一、建立村级综治工作档案的由来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区综治工作的传统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呈现出三个明显不足:一是社情底数不清楚。对农村、辖区厂矿企业、重点人口等基本情况掌握不清,一旦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单靠传统的走访群众找线索,许多案件很难及时破获。二是预警信息不灵敏。由于排查不及时不到位,发生了问题还不知事出何因,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丧失了工作主动权。三是基层工作不规范。过去,有的地方也建立了一些综治工作方面的档案,但由于内容单一、多头管理和使用不规范,缺乏实际使用价值。因此,建立统一规范、反应灵敏、运作高效的基层综治工作档案已成为形势发展、科学决策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结合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在区公安分局石桥派出所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率先探索建立了村级“治安档案”,主要包括辖区内各村庄的具体方位、突出特点、住户分布、人口状况、工作对象、重要设施、村企分布、治安形势等,使基层各类治安情况和不稳定因素一目了然,使农村警务战略得到了深化。在认真总结村级“治安档案”经验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又在李营街道、石桥镇进行村级“平安档案”、“和谐档案”的试点工作,由原来的一本村级“治安档案”发展成村级综治工作相互联动的三本档案,并在全区推广。目前,全区8个镇(街道)都建立了“三档一体”的村级综治工作档案。通过综治工作档案,把各类综合治理基础信息台帐串成“一条线”,构成基层基础工作的“索引”,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了深化,把握了维护基层稳定的主动权。

二、村级综治工作档案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

(一)三本综治工作档案。一是由区综治办牵头,建立村级“平安档案”。内容包括村(社区)基本概况、“两委”组织建设、综治组织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隐患排查整治、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重点人员管控、辖区社会治安和社

会稳定形势等30余项内容。二是由区公安分局牵头,建立村级“治安档案”。内容包括村(社区)主要情况(村庄基本信息,村支部、治保干部信息)、村(社区)案件发破案情况、村(社区)重点人员情况(打击处理人员信息,上访人员信息,宗教聚会点、邪教人员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情况,村(社区)秘密力量管理使用情况、村(社区)重点部位及看护人员情况、村(社区)平面图、其他情况。三是由区司法局牵头,建立村级“和谐档案”。内容包括村(社区)基本情况,普法、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等司法组织机构情况,专职司法行政助理员、法律顾问、志愿者队伍情况,重点关注家庭情况,村(社区)和谐形势分析等15项基本内容。同时,根据村(社区)实际情况,村级综治档案不搞“一刀切”。如城乡结合部突出租赁房屋、流动人口、沿街门市、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重点工程等信息要素;偏远村庄突出电力设备分布、大牲畜和农机具状况、宗族势力划分等信息要素,确保基层情况底数清、情况明。

(二)四步运作流程。第一步,搜集信息。分别由区综治办、公安分局、司法局牵头,组织镇(街道)、村(社区)根据辖区情况,在深入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按规定范围收集各类基础信息并录入电脑,形成原始档案资料。第二步,建立档案。根据收集的信息,分类录入“平安档案”、“治安档案”、“和谐档案”,建立专门橱柜,固定专人管理。第三步,综合分析。镇(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以及区、镇(街道)综治委成员部门每周召开一次情况分析会,对档案信息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对群体性事件苗头,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和刑事、治安案件情况进行研判,提出预警信息和工作对策。第四步,动态管理。根据形势、任务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档案进行修改完

善,确保各类信息完整准确。

(三)两个信息网络。形成了“三条线、两个面”的工作格局,搭建起矛盾纠纷信息预警网络。“三条线”就是以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综治办为纵轴形成综治线,以村(社区)治保会、镇(街道)派出所、区公安分局为纵轴形成公安线,以村(社区)调解主任、镇(街道)司法所、区司法局为纵轴形成司法线。每条线都落实了领导责任,明确了工作分工,确定了13名信息员,自下而上层层上报信息。“两个面”就是区和镇(街道)分别整合综治部门资源,形成两条综治工作面。区一级由区综治办牵头,负责收集区综治委成员单位有关信息。镇(街道)一级,由镇(街道)综治办牵头,建立综治工作中心,负责收集镇(街道)综治委成员单位上报的信息。为切实发挥好“三条线、两个面”的作用,区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