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课后练习

语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课后练习

语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课后练习
语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课后练习

第八课“周而不比”课后练习

班级:姓名: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矜.持(jīn)不侮矜.寡(qīn)人焉廋.(shōu)

B、事君数.(shuò)数.落(shǔ)便辟.(bì)

C、便.佞(biàn)便.捷(piàn)躬.自(gōng)

D、厌恶.(è)能恶.人(è)便佞.(nìn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君子矜而不争.(斗争)朋友数.(频繁)

B、不以人废.言(废弃,拒绝)以直.报怨(正直)

C、人焉廋.哉(躲藏)忠告而善道.之(方法)

D、友直,友谅.(善于谅解)以友辅.仁(辅助)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该讨论的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

....、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B、以德报怨

....的中国人民没有报复日本战犯,而是从改造一个人丑恶的灵魂出发,去将昔日的魔鬼净化成一个真正的人。

C、我党一贯主张不因人废

...言,我党从来没有说过,某人出了一本有争议的书就剥夺他说话的权利。现在改革开放已将近30年,社会开放程度与过去有天壤之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今天可以得到很好的贯彻。

D、君子周而不比

....,你也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不要老盯着周围的人比,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是各不相同的一项是(D)

A、群而不党.各于其党.党.同伐异

B、比.而不周比.肩而立鳞次栉比

....

C、视其所以.以.德报怨以.言举人

D、善与.人交无乃尔是过与.唯求则非邦也与.

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唯仁者能好人

..,观其所由

.. B、视其所以

C、忠告

..则止,毋自辱焉

..而善道之 D、不可

6、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不患莫己知

A、何以报德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甚矣吾衰也

7、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D)

A、友便佞

.. B、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久而敬.之

8、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C)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B、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一帮人住在一起,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很难与他们结交。

D、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晏平仲善于跟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下列词句在文中全部构成一一对应(相反)关系的一项是(B)

A、周而不比——比而不周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B、好人——恶人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C、以言举人——以人废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D、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0、下列文句的理解,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D)

A、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人和言不同。好人可能说坏话,坏人可能说好话,同一个人的话也有好有坏,所以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B、“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表明孔子看人从

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D、“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同正直的人、能体谅别人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这是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的道德底线。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1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崇乐以从.嗜欲(通“纵”,放纵)(2)不阿.党(迎合)

(3)薄.身厚民(节俭)(4)以谢.于百姓(道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景公自为./道在为.人

B、故天下皆欲其.强/以谢于百姓,其.可乎

C、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侵大国之.地

D、小国不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3、“晏子知道”,“知道”指的是懂得治国的方法。

14、按墨子的说法,晏子治国的最高准则是道在为人,而行在失己。

15、翻译下列句子。

(1)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

靠武力去劫夺别人财物,靠人多势大去威胁别人。

(2)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

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用来游说诸侯

四、表达运用

16、从“高”“明”“正”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填入下文的横线上,然后仿照画线部分的内容,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要求句式协调,文意贯通。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有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打头:廉洁的风气叫清风,正直的官员称清官,文章儒雅是清文,友谊纯洁为清交。也有许多正面的称谓是字当先:

17、下面的话是围绕唐诗的成就而展开的,但两段话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句子,使前后两段话连贯。

唐诗浩如烟海,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在唐代,古体诗大放光彩,近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的艺术水平确乎达到了后难为继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时期,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把唐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并峙,将中国诗歌发展推向顶峰。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景公对外傲慢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欢勇力的人,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欲,诸侯不喜欢他,百姓不亲附他。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王,他们的行事怎样?”

晏子回答说:“他们行事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谗诌的人不能接近,不曲从私党,不贪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自身节俭而宽厚百姓,所以贪婪聚财的人不敢胡作非为。不侵占大国的土地,不耗损小国百姓的民力,所以诸侯都希望他获得尊崇;不用武力抢劫别人的财物,不以人多势大去威胁别人,所以天下的诸侯都希望他强盛;他用自己的美德言行教诲诸侯,用慈爱恩惠对待百姓,所以四海之内的人像流水归大海一样地归附他。现在衰世的国君,行为乖僻而曲从私党,所以谗诌阿谀和拉帮结伙的多起来;丰厚自身供养,鄙薄轻视百姓,所以贪婪聚财之人为非作歹。侵占大国土地,耗损小国百姓的民力,所以诸侯不想尊崇他;用武力抢夺他人财物,凭人多势众威胁别人,所以天下的人都不希望他强大。灾害加给诸侯,劳苦给予百姓,所以仇敌攻打他,天下的人都不去救援,公卿王族纷纷逃散,百姓也不亲附。”景公说:“如此那将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用来游说诸侯,减轻刑徒免去劳役,用来得百姓谢罪,这可以办到吗?”景公说:“是。”

于是用谦逊的语言、厚重财物游说,诸侯归附,减轻刑免除劳役,而百姓亲近,所以小国入齐朝拜,燕国、鲁国一起前来进贡。墨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懂得治国的方法,得道在于为别人,失道在于为自己,为别人着想的人就受到尊重,为自己着想的人就被轻视。景公为自己,而小国不亲附,为别人,而诸侯都为他效力。这就是在道义上为别人,而在行为上不为自己。所以晏子懂得治国的道理啊。”

参考答案:表达运用

16、“高”高尚的作风叫高风,高明的见解叫高见,品行优秀为高士,技能突出是高手。

“明”光明的前途叫明途,锐利的眼光叫明眼,见识高超为明鉴,心地坦荡是名人。

“正”刚正的气节叫正气,正确的道理叫正理,言谈合理叫正论,质量可靠是正品。

17、例1: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例2: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反站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说,盛唐诗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

《论语》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 1 下列选项中,哪一部经典不属于“四书”?(C) A、《论语》 B、《孟子》 C、《孝经》 D、《中庸》 2【多选题】 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必须满足哪些条件?(AC) A、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B、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拥戴 C、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类拔萃 D、销量永居榜首 3【判断题】 《论语》为孔子亲手所写。(答案:错) 研读《论语》的现实意义 1 “内圣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献?(C)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道德经》 2【多选题】 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这里的“时”有哪些意思?(ACD) A、孔子平日里做事都很准时 B、孔子思考着时代的根本问题 C、孔子能根据时代的需求回应时代的问题 D、孔子为人处世都合乎中道,无可无不可 3【判断题】 孔子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错) 孔子的生平 1 “知人论世”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B)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曾子 2 孔子的祖先是哪里人?(D) A、安徽 B、陕西

C、山东 D、河南 3【判断题】从“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可以看出,孔子只是把俎豆当作很普通的玩具来玩耍。(答案:错) 孔子治学 1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B) A、12 B、15 C、18 D、20 2 孔子读哪一部经典时韦编三绝?(C)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3【判断题】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并不存在作为一门职业的儒生团体。(答案:错) 4【判断题】孔子区分了“君子儒”与“小人儒”,赋予了“儒”以崭新的意义与使命。(答案:对) 孔子从政 1【多选题】孔子当政时期所施行的有远见的政治举措有哪些?(AB) A、夹谷之会 B、诛杀少正卯 2【多选题】孔子“堕三都”,针对的是哪三家?(ACD) A、叔孙氏 B、赵孙氏 C、季孙氏 D、孟孙氏 3【判断题】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王绝对地服从。即使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也要对君主不离不弃。(答案:错) 孔子周游列国 1 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几年?(B) A、13 B、14 C、20 D、22 2 下列哪一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去过?(C) A、卫 B、郑 C、秦 D、齐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八课《周而不比》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B ) A 、君子周而不比. 比: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 B 、朋友数. ,斯疏矣 数:多,指朋友数量多 C 、好行小慧,难矣哉 慧:聪明 D 、君子以文. 会友 文:文章学问 解析 数:shuò,频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就是( A ) A 、????? 人焉.廋哉毋自辱焉. B 、?????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矜而.不争 C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D 、????? 何以.报德以.友辅仁 解析 A 项“焉”: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C 项均为“就”“那么”。D 项均为“用”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就是(C) A、君子周.而不比 B、友直.,友谅 C、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D、老者安.之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义合”。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C项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就是(B) A、君子不以言举人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人焉廋哉 D、何以报德 解析B项“薄责于人”为“于人薄责”。A项为一般句式。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宾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D)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礼物》语文S版

《礼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礼物》是语文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一个10岁的女孩,因为家庭有困难,和她的小弟弟一起毅然决然作出“做出点牺牲”的决定。她们决定节衣缩食,不再要求妈妈履行为她们买扇子、颜料盒的许诺,只要能为家庭解难,姐弟俩甚至准备作出“卖掉自己的礼物”的牺牲。他们信誓旦旦地向妈妈保证:“只要能见到你们像从前一样开心,我们什么都会做的!”但是后来,他们还是得到了扇子和颜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去品味人物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女儿体贴家人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边读边体会体会家人之间的爱,学会感恩和回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礼物,是一份祝福,一份情意。也许它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它别出心裁;也许它看得见、摸得着,也许它只能用心感受……但是无论怎样的礼物,它对赠送的人和收受的人都有特别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礼物有关的课文,感受这份独特的心情。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得到过的礼物,并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4、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 谈话引入课题,知道礼物的意义,学生结合自己收到的礼物谈谈自己的体会、心情,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一个10岁的女孩,因为家庭有困难,和她的小弟弟一起毅然决然作出“做出点牺牲”的决定。她们决定节衣缩食,不再要求妈妈履行为她们买扇子、颜料盒的许诺,只要能为家庭解难,姐弟俩甚至准备作出“卖掉自己的礼物”的牺牲。他们信誓旦旦地向妈妈保证:“只要能见到你们像从前一样开心,我们什么都会做的!”但是后来,他们还是得到了扇子和颜料。 3、学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自由读。 ②去拼音读、齐读、指名读。 ③口头给生字组词。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 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学而》)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看重情谊,而小人看重自己的利益。” 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治长》)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学生版)

八、周而不比(学生版) 班级:学号: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 1.君子周.而不比.() 2.小人 ..比而不周()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6.人焉廋.哉()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8.观过,斯知仁.矣() 9.友.直,友谅 ..,友.多闻.() 10.友便辟 ..,友便侫 ..()..,友善柔 11.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5.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人焉.廋哉.()

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7.观过,斯.知仁矣()8.好行小慧,难矣哉.()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0.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13.以德报怨,何如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6.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7.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人焉廋哉?()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6.以德报怨,何如?()7.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8.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9.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麦琪的礼物(英文版)

The Gift of the Magi① 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That was all.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Pennies saved one and two at a time by bulldozing(强迫;胁迫)the grocer and the vegetable man and the butcher until one's cheeks burned with the silent imputation of parsimony②that such close dealing implied.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One dollar and eighty eighty--seven cents.And the next day would be Christmas. There was clearly nothing to do but flop down on 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So Della did it.Which instigates the moral reflection that life is made up of sobs,sniffles,and smiles,with sniffles predominating.③ While the mistress of the home is gradually subsiding from the first stage to the second,take a look at the home.④A furnished flat at$8per week.It did not exactly beggar description,but it certainly had that word on the lookout for the mendicancy squad.⑤ In the vestibule(门厅;前厅)below was a letter-box into which no letter would go,and an electric button from which no mortal finger could coax a ring⑥.Also appertaining thereunto was a card bearing the name"Mr.James Dillingham Young."⑦ The"Dillingham"had been flung to the breeze during a former period of prosperity when its possessor was being paid$30per week.⑧Now,when the ①麦琪(Magi,单数为Magus):指圣婴基督出生时来自东方送礼的三贤人,载于《圣经·马太福音》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七至第十三节。 ②By...parsimony:by driving a hard bargain with the grocer,the vegetable man,and the butcher over every single cent,thus making one flush with shame for being so very stingy(吝啬的,小气的).Imputation[正式]罪名,污名。parsimony n.吝啬,小气,不大方。 ③Which...predominating:Which makes us spiritually aware of the fact that life is full of sobs,sniffles,and smiles,with sniffles being the most noticeable.Instigate v.(以行动)促使(某事发生);发起。'moral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道义上的。Sniffle n.抽鼻子(声)。 ④While...home:While Della's sobs are gradually turning into sniffles,let us take a look at her home.Sub'side n.(of a feeling,pain,sound,etc.)gradually become less and then stop. ⑤The flat was almost too wretched for words to describe.The phrase"to beggar description"means to cause one's resources of description to seem poor and inadequate.mendicancy squad乞丐帮。 ⑥Which...ring:no one could get a ring by pressing the electric button;obviously,the doorbell had long been out of order.Mortal:人的;人类的。 ⑦Also...young:Close to the doorbell there was also a card with the name"Mr.James Dillingham Young"written on it.Appertain(to):属于;和……有关。Thereunto ad.到那里;向那里。 ⑧The...week:The middle name"Dillingham"had been put on display on the name card during a time when Jim was better-off with a weekly wage of$30.Flung to the breeze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 【重要思想概述】 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合于义),普遍团结人,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周而不比: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察人标准:不能片面地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作出综合评价。(对人应该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为到他的内心,全面观察了解一个人,那么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了。)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 交往目的:以友辅仁,有益于自己仁德的养成。 处事待人原则:①适度交往。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会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三步骤:忠告,善导,不可则止)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应该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练习】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参考: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周而不比》)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

《论语》 导读及经典赏析 教案

《<论语>导读及经典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成书过程和内容概要; 2.通过人物故事和专题归类两种方法引导进行学习,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根据《论语》经典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使学生体会到《论语》之美,并不断去践行《论语》精神。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2.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论语》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

论语选读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译:The Master said,“Yu,shall l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When you know a thing,to hold that you know it;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this is knowledge.?? 辜译:Confucius said to a disciple,“Shall I teach you what is understanding?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know,and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that is understanding.?? 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理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oth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译:The Master said,“lf a man in the morning hear the right way,he may die in the evening without regret.”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When a man has learned wisdom in the mooring,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

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周而不比》 一、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多闻,益矣。,友善柔,,损矣。” (3)子曰:“,不以人废言。”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根据孔子的论述,“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二、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周而不比 “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这里“周”指的是以义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处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而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所以孔子不否认“合”而反对不恰当的“合”,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3.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过于宽厚,不客观;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又显得褊狭。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孟子?万章》) (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 (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 【整理思路】 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材料一中,“所以”指的是行为,“由”指的是经历,“所安”指的是习惯兴趣。材料二中,“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指的是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2.关注语料特点,明确答题方向。语料一出自《周而不比》一课,说的是孔子的“交友观”,语料二的核心词汇是“友”,即交友。不难看出,它们论的都是如何交友(知人)的问题。 3.结合材料,探究内涵上的差异,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这两段文字文意上不难疏通,从中可见在具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论语》选读 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 (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 (8)道之斯行(道,通导) (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12)毋吾以也(以,通已) (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14)鼓瑟希(希,通稀) (15)由,诲女知之乎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 (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 (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 (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 (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

论语之周而不比练习附答案

论语之周而不比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周.而不比周:团结 B.观其所由.由:理由 C.好行小慧.慧:聪明 D.不以人废.言废:拒绝 解析:选B B项,“由”是“经由,经历”的意思。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群而不党.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直,友谅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远.怨矣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结党营私(2)名词作动词,与……交友(3)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B.节用而爱人 C.忠告而善道之D.晏平仲善与人交 解析:选C C项,忠告而善道之,“道”通“导”,劝导。 4.下列对加点字“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视其所以.②以.德报怨③君子不以.言举人④君子以.文会友⑤不以.人废言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③⑤/④ 解析:选B①名词,行为;②④介词,用;③⑤介词,因为。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焉.廋哉②毋自辱焉.③君子矜而.不争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D①疑问代词,哪里;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连词,表并列关系。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_。 (3)事君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疏矣。 (4)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

麦琪的礼物 英文版 The Gift of the Magi

麦琪的礼物英文版 The Gift of the Magi 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That was all. And sixty cents of it was in pennies. Pennies saved one and two at a time by bulldozing the grocer and the vegetable man and the butcher until one's cheeks burned with the silent imputation of parsimony that such close dealing implied. 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 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 And the next day would be Christmas. There was clearly nothing to do but flop down on 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 So Della did it. Which instigates the moral reflection that life is made up of sobs, sniffles, and smiles, with sniffles predominating. While the mistress of the home is gradually subsiding from the first stage to the second, take a look at the home. A furnished flat at $8 per week. It did not exactly beggar description, but it certainly had that word on the lookout for the mendicancy squad. In the vestibule below was a letter-box into which no letter would go, and an electric button from which no mortal finger could coax a ring. Also appertaining thereunto was a card bearing the name "Mr. James Dillingham Young." The "Dillingham" had been flung to the breeze during a former period of prosperity when its possessor was being paid $30 per week. Now, when the income was shrunk to $20, though, they were thinking seriously of contracting to a modest and unassuming D. But whenever Mr. James Dillingham Young came home and reached his flat above he was called "Jim" and greatly hugged by Mrs. James Dillingham Young, already introduced to you as Della. Which is all very good. Della finished her cry and attended to her cheeks with the powder rag. She stood by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dully at a gray cat walking a gray fence in a gray backyard. Tomorrow would be Christmas Day, and she had only $1.87 with which to buy Jim a present. She had been saving every penny she could for months, with this result. Twenty dollars a week doesn't go far. Expenses had been greater than she had calculated. They always are. Only $1.87 to buy a present for Jim. Her Jim. Many a happy hour she had spent planning for something nice for him. Something fine and rare and sterling--something just a little bit near to being worthy of the honor of being owned by Jim. There was a pier-glass between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Perhaps you have seen a pierglass in an $8 flat. A very thin and very agile person may, by observing his reflection in a rapid sequence of longitudinal strips, obtain a fairly accurate conception of his looks. Della, being slender, had mastered the art. Suddenly she whirled from the window and stood before the glass. her eyes were shining brilliantly, but her face had lost its color within twenty seconds. Rapidly she pulled down her hair and let it fall to its full length. Now, there were two possessions of the James Dillingham Youngs in which they both took a mighty pride. One was Jim's gold watch that had been his father's and his grandfather's. The other was Della's hair. Had the queen of Sheba lived in the flat across the airshaft, Della would have let her hair hang out the window some day to dry just to depreciate Her Majesty's jewels and gifts. Had King Solomon been the janitor, with all his treasures piled up in the basement, Jim would have pulled out his watch every time he passed, just to see him pluck at his beard from env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