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2007-07-04来源:爱容网

何时进行牙槽突裂修复,历来是国际学术会上争论不休而至今仍不能获得一致意见的问题。早年整形外科医师Blair(1930)和Lvy(1939)认为,年龄较小的患者,在唇裂被修复后,其牙槽突裂可自动闭合,不需另施手术进行修复,不过其腭前部裂则需在施行唇裂手术的同时进行修复。

现代对牙槽突裂的治疗问题已有了新的认识。骨膜成形术及牙槽突裂植骨术已成为牙槽突裂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1955年Schmid以及Nordin和Johanson先后提出了早期骨移植的观点,即在唇裂修复术之后立即修复牙槽突裂并植骨。Illinois唇腭裂TEAM的Kernaham教授主张在出生后2月内作唇裂修复,可使上颌骨裂隙两侧的牙槽节段处于最佳位置,在3~4个月后利用自体肋骨直接嵌于裂隙,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他经过20年的随访证明,对上颌骨各个方位和平面的发育并无不利影响,而在裂隙之间确有骨质存在。因此,他对过去早期植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具有相反影响的概念提出质疑。Kernaham将唇裂修复和植骨分期进行是因为经唇裂修复术一段时间后,植骨时仅需在粘骨膜下翻起一个小的组织瓣而不需作大面积的创伤性剥离,这对减少上颌骨在生长发育方面的损伤有重要意义。Bauer通过对芝加哥儿童纪念医院牙槽突裂植骨患者长期随访的研究证明,早期植骨安全有效,没有明显的生长发育不足,且远期效果较好。Millard至今也主张在唇裂修复的同时,施行骨膜成形术以使上颌骨两个分离的骨段能建一个整体,进而对于今后的鼻畸形矫正提供良好的骨性支架。目前,人们对早期植骨对面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仍有争议。日本学者Tashiro曾对56例早期牙槽突裂植骨的唇腭裂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发现上颌骨的垂直向和前后向均发育不足,咬 关系也较对照组差。

延迟牙槽突裂植骨术和骨膜成形术的观点由Boyne(1972)提出。瑞典Uppsala唇腭裂TEAM的Hellquist教授(1983)通过对以往的在2岁以内,即在唇裂修复术的同时作牙槽突裂骨膜成形修复术的病例与延迟到2~10岁之内进行牙槽突裂修复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发现初期骨膜成形术的病列,新骨形成率平均为71%,而7岁以后的植骨修复病例,新骨形成率80%,且从5岁、7岁和19岁治疗的病例中分别评价,发现均比婴儿时期骨膜成形术的新骨形成率高。他在20年的长期随访中,对婴儿期骨膜成形以及延期骨膜成形作了比较。通过上述比较后,Uppsala TEAM放弃了婴儿期的骨膜成形术而代之以延迟骨膜成形术。对较狭窄的牙槽突裂,5~6岁时施术,而裂隙较宽的则在9~10岁时施术。

德国学者Reicherf通过临床随访研究,认为早期植骨和骨膜成形术不是解决上颌骨正常发育的好方法,因而提出了以术前正畸治疗和二期延迟植骨修复牙槽突裂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

●早期的术前正畸治疗;

●出生后6个月修复唇裂;

●2.5岁时一次性修复腭裂;

●在正畸治疗结束后(一般在10岁左右)再行二期植骨以修复牙槽突裂。

近年来,欧美学者大多主张在8~10岁恒牙尚未萌出之前,牙根已形成全长1/3~2/3,而牙冠尚被骨质覆盖时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如是,当恒尖牙萌出时,植骨区已有“功能性骨基质(functional matrix)”形成。最近,Sadove(1989)提出了牙槽突裂二期骨移植的手术指征:牙槽突裂导致鼻翼基部塌陷;裂隙处缺乏足够的牙周支持组织;牙槽弓萎缩塌陷;引起食物

的口鼻反流。

牙槽骨骨折(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牙槽骨骨折(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牙槽骨骨折常是外力(如碰撞)直接作用于牙槽突所致。以上颌前部较多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上、下颌同时发生或与颌面部其他损伤同时发生。常伴有唇与牙龈的撕裂、肿胀、牙松动、牙折或牙脱落。 二病因牙槽部受外力打击而致伤骨折。 三临床表现以上颌前部较多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上、下颌同时发生或与颌面部其他损伤同时发生。常伴有唇与牙龈的撕裂、肿胀、牙松动、牙折或牙脱落。当摇动损伤区的牙时,可见邻近数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由于骨折片移位,发生咬合错乱。如外力来自一侧面颊部,也可造成侧方后牙的牙槽骨骨折,如发生在上颌部,还可同时伴有腭部骨折或上颌窦损伤。 四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 五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检查可做出诊断。 六并发症由于骨折片移位,发生咬合错乱。常同时有牙折或牙脱位。如发生在上颌部,还可同时伴有腭部骨折或上颌窦损伤。 七治疗牙槽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准确复位,妥善固定。治疗应在局麻下将牙槽骨及牙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利用骨折邻近的正常牙列,采用牙弓夹板、金属结扎丝结扎、正畸托槽方丝弓等方法固定骨折。准确复位的要求是:将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骨折段上的牙恢复原有的咬合关系。 牙槽骨损伤的固定方法可根据伤情选用。 1.金属丝结扎固定 单纯线状牙槽骨折,无明显移位者,可用金属结扎丝作简单的牙间结扎固定。 2.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 用于骨折段较大,有移位的病人。也可用尼龙丝结扎,加复合树脂于尼龙丝周围,粘结后形成牙弓夹板固定。 3.腭托金属丝弓杠夹板弹力牵引 如上颌前磨牙或磨牙区牙槽骨折,骨折段向腭侧移位,不能用手法立即复位时,可用自凝塑料制成带卡环的腭托,再用卡环丝弯制成由腭侧通过牙间隙至颊侧的弓杠形,将其黏固于腭托上。在移位

小切口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牙槽突裂修复术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西安710032) 作者简介:陆斌(196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主治医师. 小切口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牙槽突裂修复术 陆 斌, 顾晓明, 何黎升, 封兴华, 彭品祥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979(2003)0120070203 唇腭裂畸形治疗已由单纯关闭唇腭部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1]。术前后正畸,腭裂术后语音训练,腭咽闭合不全的二次手术,应用自体髂骨松质移植,行牙槽裂修复术,已成为唇腭裂畸形序列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它可恢复上颌牙弓的完整性,彻底关闭口鼻腔前庭瘘,为正畸及正颌外科打下基础,并帮助矫正鼻底继发塌陷畸形。国外在80年代已广泛开展,对其成功率、并发症、影响成功的因素等方面已有文献报道,其结论有所不同[2~4]。国内在90年代初开始了自体骨移植牙槽突裂修复术。本文通过同一术者应用圆筒形取骨器,小切口自体髂骨松质行牙槽突裂植骨术22例,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00年7月~2001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应用小切口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技术,对22例唇腭裂患者进行了牙槽突裂的修复。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施行,植骨均在一期手术中完成。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共22例,24侧裂隙,其中左侧12例,右侧8例,双侧2例,男19人,女3人。手术年龄:8~19岁,平均年龄13.4岁。1.2 手术方法1.2.1 切口设计 在口腔颊侧沿患侧牙槽突裂隙及口鼻瘘边缘0.2~0.5cm (根据裂隙或瘘口的大小 和软组织缺损多少决定)设计切口(见图1)。在患 侧上颌骨段,沿牙龈缘延伸至上颌第1磨牙中后部,在口鼻瘘最上方斜向上外方设计切口,与龈缘切口组成一个龈唇颊粘骨膜滑行瓣(见图2),瓣下骨膜前端保留约1.5cm ,以覆盖创面。若裂隙太大,仍不能关闭裂隙,还可在健侧上颌骨切至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沿设计切口切开至骨面。1.2.2 骨床的形成 按前述设计,局麻后先沿裂隙 及口鼻瘘边缘环纵形切开两侧粘骨膜,用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分离粘骨膜瓣,小心分离患侧上颌骨段内壁鼻腔粘骨膜和鼻底粘膜以及健侧鼻底及鼻中隔粘膜,向上分离尽可能延伸到牙槽突裂深面,显露整个裂隙区。拔除裂隙边缘的乳牙和多生牙。利用裂隙两侧粘膜衬里组织,严密缝合使之成为鼻底,封闭口鼻瘘的鼻腔侧(见图2)。以小骨凿或骨锉去除裂隙边缘的部分骨皮质,冲洗骨床准备取骨及植骨。1.2.3 髂骨松质骨的切取和植入 应用圆筒形取骨器取骨,将髂嵴外侧皮肤按住,使髂嵴表面皮肤向外侧移动,髂嵴表面沿皮纹设计一约1.2cm 的切口,局麻后切开皮肤、皮下、骨膜直达髂嵴表面,剥离骨膜后,用取骨器切取骨松质2~4管,取骨松质量约2~5ml 。冲洗伤口,全层缝合伤口3针。 将取出的骨松质修剪成0.2~0.4cm 大小的均匀骨粒,由里往外填入整个裂隙范围内同时建成梨状孔边缘,并在梨状孔缘的上方植入骨松质块,增加上颌骨的厚度和支撑鼻翼基部。尽可能将骨松质填入压紧,使植骨块与附近骨壁紧密贴合。同时观察两侧鼻翼基部的高度,使患侧略高于健侧1~2mm 以备植入骨部分吸收。在放置骨块过程中忌用吸引器,以免骨粒吸失。1.2.4 骨放置后创面处理 应用唇颊粘骨膜滑行瓣,将植骨区完全覆盖对位缝合,应尽量在无张力下关闭牙槽突裂的口腔侧裂隙,在牙槽突顶端与腭侧粘骨膜瓣缝合(见图3)。1.2.5 术后处理 预防继发感染,术后应漱口,给予抗生素5~7天。减少局部活动,髂骨供区为7日拆线,口内伤口9~12天拆线。2 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观察,20例伤口Ⅰ期愈合,效果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牙槽突裂修复与植骨的手术年龄 2007-07-04来源:爱容网 何时进行牙槽突裂修复,历来是国际学术会上争论不休而至今仍不能获得一致意见的问题。早年整形外科医师Blair(1930)和Lvy(1939)认为,年龄较小的患者,在唇裂被修复后,其牙槽突裂可自动闭合,不需另施手术进行修复,不过其腭前部裂则需在施行唇裂手术的同时进行修复。 现代对牙槽突裂的治疗问题已有了新的认识。骨膜成形术及牙槽突裂植骨术已成为牙槽突裂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1955年Schmid以及Nordin和Johanson先后提出了早期骨移植的观点,即在唇裂修复术之后立即修复牙槽突裂并植骨。Illinois唇腭裂TEAM的Kernaham教授主张在出生后2月内作唇裂修复,可使上颌骨裂隙两侧的牙槽节段处于最佳位置,在3~4个月后利用自体肋骨直接嵌于裂隙,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他经过20年的随访证明,对上颌骨各个方位和平面的发育并无不利影响,而在裂隙之间确有骨质存在。因此,他对过去早期植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具有相反影响的概念提出质疑。Kernaham将唇裂修复和植骨分期进行是因为经唇裂修复术一段时间后,植骨时仅需在粘骨膜下翻起一个小的组织瓣而不需作大面积的创伤性剥离,这对减少上颌骨在生长发育方面的损伤有重要意义。Bauer通过对芝加哥儿童纪念医院牙槽突裂植骨患者长期随访的研究证明,早期植骨安全有效,没有明显的生长发育不足,且远期效果较好。Millard至今也主张在唇裂修复的同时,施行骨膜成形术以使上颌骨两个分离的骨段能建一个整体,进而对于今后的鼻畸形矫正提供良好的骨性支架。目前,人们对早期植骨对面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仍有争议。日本学者Tashiro曾对56例早期牙槽突裂植骨的唇腭裂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发现上颌骨的垂直向和前后向均发育不足,咬 关系也较对照组差。 延迟牙槽突裂植骨术和骨膜成形术的观点由Boyne(1972)提出。瑞典Uppsala唇腭裂TEAM的Hellquist教授(1983)通过对以往的在2岁以内,即在唇裂修复术的同时作牙槽突裂骨膜成形修复术的病例与延迟到2~10岁之内进行牙槽突裂修复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发现初期骨膜成形术的病列,新骨形成率平均为71%,而7岁以后的植骨修复病例,新骨形成率80%,且从5岁、7岁和19岁治疗的病例中分别评价,发现均比婴儿时期骨膜成形术的新骨形成率高。他在20年的长期随访中,对婴儿期骨膜成形以及延期骨膜成形作了比较。通过上述比较后,Uppsala TEAM放弃了婴儿期的骨膜成形术而代之以延迟骨膜成形术。对较狭窄的牙槽突裂,5~6岁时施术,而裂隙较宽的则在9~10岁时施术。 德国学者Reicherf通过临床随访研究,认为早期植骨和骨膜成形术不是解决上颌骨正常发育的好方法,因而提出了以术前正畸治疗和二期延迟植骨修复牙槽突裂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 ●早期的术前正畸治疗; ●出生后6个月修复唇裂; ●2.5岁时一次性修复腭裂; ●在正畸治疗结束后(一般在10岁左右)再行二期植骨以修复牙槽突裂。 近年来,欧美学者大多主张在8~10岁恒牙尚未萌出之前,牙根已形成全长1/3~2/3,而牙冠尚被骨质覆盖时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如是,当恒尖牙萌出时,植骨区已有“功能性骨基质(functional matrix)”形成。最近,Sadove(1989)提出了牙槽突裂二期骨移植的手术指征:牙槽突裂导致鼻翼基部塌陷;裂隙处缺乏足够的牙周支持组织;牙槽弓萎缩塌陷;引起食物

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易莎莎

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易莎莎 发表时间:2019-10-24T09:57:06.773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8期作者:易莎莎 [导读] 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入路治疗牙槽突裂植骨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长沙市口腔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索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牙槽突裂植骨120例患者(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两组均进行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随后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间护理指导,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同时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1.67%)、肿胀率(1.67%)、疼痛感(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入路治疗牙槽突裂植骨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关键词】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 牙槽突裂主要是因为上颌和前颌突融和障碍所致,常发生在胚胎发育期间,具有病发率高、难治愈、病残率高等特点,若干预不及时,可对患者咀嚼功能和面容造成一定影响,降低生活质量,为了改善病情,还需加强手术治疗,其能够修复唇侧口鼻腔瘘和矫正患侧鼻底塌陷,恢复上颌骨结构的稳定性、连续性、完整性,虽然效果显著,但其仍属于创伤性操作,容易在术后出现愈合不全、咀嚼功能障碍等,因此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还需加强护理指导[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护理措施在牙槽突裂植骨患者中的价值性,如下文所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的120例均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收治,而研究人员为牙槽突裂植骨患者,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各有60例。观察组平均病程(6.74±1.42)天,平均年龄(35.86±3.25)岁;性别:男性32例,女性28例;病变类型:19例为双侧牙槽突裂,41例为单侧牙槽突裂。对照组平均病程(6.56±1.89)天,平均年龄(35.52±3.63)岁;性别:男性33例,女性27例;病变类型:18例为双侧牙槽突裂,42例为单侧牙槽突裂。两组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工作,为了减轻对口腔黏膜受损,还需避免带刺、硬的食物摄入,并在术前三天使用复方硼砂溶液含漱,做好各项工作的解释工作。 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间护理干预,主要内容: (1)术前护理:①口腔护理和准备:在手术前还需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比如术前一周前便可进行口腔清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刷牙方式,清除牙齿上结石和污垢,为了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滋生,还需使用洗必泰漱口液,每日三次,对于有义托、义齿患者,可在术前三天摘除,为手术提供最好的黏膜组织床[2];②心理疏导:在患者患病时,可表现为咀嚼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可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容易生成不安、焦虑、紧张等情绪,对此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手术知识和优势,时刻保持和蔼、谦虚态度[3];③其他准备:术前三天进行皮肤准备,术前一天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为了提高对手术耐受性,还需保持易消化、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原则,并在术前6~8小时保持禁食禁水状态,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4]。 (2)术中护理:①核对工作:术前需调整好室内温度、湿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做好双人核对工作;②体位摆放: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面部充分暴露,调节牙科椅,促使下颌牙面与地面平行,垫高患者臀部;③在植骨过程中,还需做好相应器械传递工作,加强面部表情、生命体征的监护[5]。 (3)术后护理:①口腔护理:促使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为保持口腔清洁,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均存在疼痛、创口渗血等现象,从而引起患者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口腔护理和漱口,此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动作的轻柔,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口腔护理的重要性,获取患者配合,正常情况下,需使用复方硼酸溶液擦拭口腔,加强内切口的观察;②饮食护理:在患者意识清醒后,可保持全流质无渣饮食,比如粥水、牛奶等,减轻食物对伤口产生摩擦,在14天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并在每次进食后使用漱口水含漱,对于抵触进食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若无效者,可静脉补充营养热量和物质,促进伤口愈合;③取骨区护理:术后6小时可在患者取骨区放置沙袋,减少骨侧肢活动,保持健侧卧位或平卧位1~3天;④气道护理:麻醉药物容易刺激患者胃肠道,诱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增加气道分泌物,加上气管插管刺激后,可引起水肿、气道梗阻,对此还需加强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的观察,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床边备好吸引器,将口腔内凝血块、呕吐物及时清除,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SPSS21.0软件处理,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疼痛感、肿胀率采用卡方检验,用(%)表示,在统计学具有意义时,用P <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肿胀率、疼痛感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口腔颌面外科 唇腭裂 整理笔记 完整版

胚胎发育与唇腭裂的形成 1.胚胎发育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始于胚胎发育的第3周,此时胚胎长约3mm,前脑的下端及腹面膨大,形成一个圆形的突起,称为额鼻突;同时由第一对鳃弓分叉发育而形成上下颌突。上颌突位于下颌突的上方,它们均是从两侧向中线生长发育。上述突起之间的空隙即为口凹,以后发育为原始口腔。 第5周时,额鼻突的下缘两侧各出现一个由外胚层增厚下陷而形成的嗅窝,嗅窝的内外侧缘高起,称为内侧鼻突和外侧鼻突,嗅窝即为原始鼻腔。第7周时,嗅窝底破裂而形成鼻孔。左右侧上颌突与外侧鼻突相连形成鼻孔底及上唇;两侧内侧鼻突相连形成鼻小柱、人中及前颌。同时,下颌突也向内侧生长并在中线相连而形成下颌。至此,由上下颌突围成的扁圆形口裂即告发育完成,口裂的腔隙也增大加深,形成了原始口腔。 胚胎发育至第8周时,胎儿的面部初步完成。同时,左右上颌突的内面(口裂面)生出一对板状突起称为继发腭突。两侧的继发腭突在中线融合而形成腭的大部,与形成前颌骨的原发腭突相结合处即为切牙孔。腭的形成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开。在已融合的组织内,其前端与鼻中隔相连部分骨化后形成硬腭;其后端不与鼻中隔相连部分无骨质发生,即为软腭,其中的中胚叶组织即发育成为软腭的肌肉组织。额鼻突在左右原始鼻孔外侧之间的部分增高后形成鼻梁和鼻尖,两原始鼻孔外侧之间的中胚层组织垂直向下生长成板状称鼻中隔,此隔下缘与腭前部愈合后将鼻腔分隔为左右两个鼻道,至此,胎儿的口和鼻即具备成人的形态结构,此时即胚胎发育的第12周左右。 2.唇、面裂和腭裂的形成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胎儿发育成形的前12周,若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各胚突的正常发育及融合受到干挠时,就有可能使胎儿发生各种不同的相应畸形。例如:左右两侧下颌突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则产生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一侧上颌突未能在一侧与内侧鼻突融合,则在上唇一侧产生单侧唇裂,如在两侧发生,则形成双侧唇裂。上颌突与内侧鼻突有一部分或全部未融合,则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唇裂,以及不同程度的牙槽突裂,两个内侧鼻突未能正常融合则发生上唇正中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横裂。上颌突与外侧鼻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斜裂。 腭裂的形成与唇裂相似,同样为胚突融合不全或完全不融合所致。如原发腭突未能在一侧或两侧与继发腭突融合,则形成了单侧或双侧腭裂;如在前颌部分未能融合,则形成牙槽突裂。由于腭突的融合过程是由前向后逐渐发生的,软腭裂与不完全腭裂都是在硬腭已经完全或部分融合后才发生的,因此,单纯的软腭裂只有正中裂而无单侧或双侧之分。 3.发病因素—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营养、感染和损伤、内分泌、药物、物理、烟酒) 唇裂(cleft lip) 1.唇裂按裂隙部位可分为(国际上常用) (1)单侧唇裂—单侧不完全性唇裂(裂隙未裂至鼻底) 单侧完全性唇裂(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2)双侧唇裂—双侧不完全型唇裂(双侧裂隙均未裂至鼻底) 双侧完全型唇裂(双侧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双侧混合型唇裂(即一侧完全裂,一则不完全裂) 2.按裂隙程度分为(国内常用) (1)单侧唇裂 Ⅰ度唇裂—只限于红唇部分裂开。 Ⅱ度唇裂—为上唇部分裂开,鼻底尚完整。 浅Ⅱ度为裂隙未超过唇高的1/2 深Ⅱ度为裂隙超过唇高的1/2 Ⅲ度唇裂—为上唇、鼻底完全裂开。 隐裂—指皮肤、黏膜虽然未裂开,但缺少肌层。 (2)双侧唇裂 例—双侧Ⅲ度唇裂、双侧Ⅱ度唇裂、左侧Ⅲ度右侧Ⅱ度混合唇裂 正常上唇形态: 红唇缘明显,两侧对成型的构成唇弓; 上唇下?部微向前翘; 红唇中部稍厚呈珠状微向前下突起; 上下唇厚度、宽度比例协调; 鼻小柱及鼻尖居中,鼻底宽度适中,两侧鼻翼和鼻孔呈弓状,鼻孔大小位置对称。 单侧唇裂: 口轮匝肌收缩—牵拉鼻小柱向健侧倾斜和牵拉患侧鼻翼基部向下、向后和外方向扩展,至鼻中隔软骨呈扭曲状,患侧鼻孔大而扁平。 健侧上唇的唇峰和人中切迹在较高的位置。 双侧唇裂: 两侧口轮匝肌因不能在中线连接而附着在两侧鼻翼基部—牵拉两侧鼻孔外展。前唇缺乏口轮匝肌的作用—前唇发育的较为短小,鼻小柱过短。 手术年龄: 单侧唇裂整复术—3~6个月,体重>6~7kg 双侧唇裂整复术—6~12个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