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

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四.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一)人际角色——联络者

(二)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

(三)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化的精神能力。

三.21实际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化

(二)经济全球化

(三)知识资源化

(四)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演绎法

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

(一)顺“道”——顺应客观规律

(二)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关键在于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利器

(六)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研究对策两个要点:预测、运筹。

(八)节俭

(九)法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分工理论。

分工的益处:

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查理·巴贝奇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

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行为科学的由来——20世纪,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家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霍桑试验”

主要观点: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

2.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2)激励因素:使人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这类因素预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3.X、Y理论。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以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2.规范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

(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三.“决策理论”学派

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

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理性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

五.21世纪的管理

(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新时代的管理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原则创新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

(三)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

(五)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

1.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

2.推行经济责任者

3.两步利改税。

(二)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

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1.承包经营责任制。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2.租赁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是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3.股份制。股份制是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三)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大战的新趋势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一)客观性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达。

(二)概括性

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三)稳定性

管理原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四)系统性

本书作者提出的四大管理原理,即: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二.系统的特征

(一)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二)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三)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系统原理要点

(一)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二)动态性原理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三)开放性原理

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

(四)环境适应性原理

(五)综合性原理

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

律性。系统目标/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第三节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认识管理的根本目的。

一.职工时企业的主体

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过程:

(一)要素研究阶段

对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是随着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的出现而开始的。但在早期,这种研究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二)行为研究阶段

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三)主体研究阶段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责任原理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责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数量、质量、时间、效益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1.职责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一)权限

(二)利益

(三)能力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效益的评价

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主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进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三.效益的追求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

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

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而所谓道德,就是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

(一)理想理论型

1920年,德国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二)文化矛盾论

1970年,美国丹尼尔·贝尔“文化矛盾”,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叛。

(三)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

20世纪末,德国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道德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偿措施,宗教是对“道德失灵”的补偿措施。

(四)竞争力论

“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

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一)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二)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三)企业组织(共同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

(四)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两个不可回避问题:

1.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2.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一小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资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两个要义:

1.功利主义的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因此,那些可能会导致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标和内容。

2.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

二.权利至上道德观

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1.权利即是“right”。

2.权利是相互的,“肯定自己是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的绝对命令。

三.公正公平道德观

管理者不能因为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制服薪酬的行为时善的。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局限性)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最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该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表4.1)

(二)个人特性

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

(三)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影响巨大。

(1)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示范作用。

(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四)组织文化

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后果。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二.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三.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四.设定工作目标

五.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一.企业与现代社会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基本上由四类组织所组成,即: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家庭。

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企业的建立,给予它利用所需各种生产资源的权利。反过来企业也给予社会以回馈,提供就业机会,繁荣社会经济,创造和生产出大量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二.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

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管理哲学

各种管理方法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管理方法体系,而作为管理方法体系前提的是管理方法论,即管理哲学问难。

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哲学构成:

1.管理辩证法

2.管理认识论

3.管理文化

4.管理的科学价值观

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易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

司法工作是指国家的司法机关按照法律和法规解决各种纠纷和审理案件的执法活动。

仲裁即公断。经济仲裁分为经济合同仲裁和涉外仲裁两类。

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一)严肃性

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

(二)规范性

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三)强制性

法律、法规已经制定就要强制执行,各个企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方法的运用:

1.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

2.提哦啊接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法律方法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

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述工作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权威性

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

(二)强制性

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三)垂直性

行政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

(四)具体性

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行政方法比较具体。

(五)无偿性

作用:

1.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地控制。

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行政方法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使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前后衔接,并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进度和相互关系。

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

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至关重要。

4.行政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行政下述来说有较强的约束力。

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一)价格

在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里,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取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信贷

信贷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

(四)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五)工资

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

(六)奖金与罚款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

感。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一)利益性

(二)关联性

(三)灵活性

(四)平等性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一)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三)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

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

二.教育方法的特点

(一)强制性

(二)示范性

(三)群体性

(四)个体性

(五)自主性

三.教育方法应用的方式

教育方法是管理的最好方法,因为教育能使人的思想品德、思维方法、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文明程度、劳动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专业式教育

(二)情景式教育

(三)启发式教育

(四)互动式教育

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技术方法是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管理的技术方法的实质是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具体体现:

(1)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选用不同的技术;

(2)在了解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是出,发挥技术

的积极作用。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特点

1.客观性

2.规律性

3.精确性

4.动态性

(二)作用

1.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与信息的质量。

2.决策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

3.计划、组织的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4.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和被重视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而只有那些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1.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2.既然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就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法。

3.管理者使用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前提,即他本人必须努力学习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指导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所在,并在可能情况下,多向组织内外的技术专家请教,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

第二篇决策

第六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

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2.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说:

(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应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三.决策的依据

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一.决策的类型

(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1.长期决策是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2.短期决策时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1.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

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3.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个人决策是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集体决策优点: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做出更好的决策等。

(四)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随

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因此,追踪决策时非零点决策。

(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组织中的问题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

(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2.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决策者指导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二.决策的特点

(一)目标性

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的确定。

(二)可行性

方案的实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

(三)选择性

决策的选择是关键。

(四)满意性

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

(五)过程性

1.组织中的决策并不是单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2.在这一系列决策中,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六)动态性

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有关。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二.行为决策理论

三.回溯决策理论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决策的过程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二)识别目标

(三)拟定备选方案

(四)评估备选方案

(五)作出决定

(六)选择实施战略

(七)监督和评估

二.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

1.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2.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是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二)过去决策

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过去决策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情况。

(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

(四)伦理

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

(五)组织文化、

(六)时间

时间敏感型决策:必须迅速作出的决策。

知识敏感型决策: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

四项原则:

(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

(2)建议越多越好,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不要考虑自己建议的质量,想到什么就应该说出来。

(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奇异越好。

(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以使它更具说服力。

1~2小时5~6人

(二)名义小组技术

在这种技术下,小组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可以在一起讨论,协商,从而只是名义上的。(三)德尔菲技术

兰德公司提出,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

运用关键:

(1)选择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机会的性质。

(2)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较好。

(3)拟定好意见征询表,因为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一)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二)政策指导矩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达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What why who where when how

二.计划与决策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决策时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三.计划的性质

(一)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

(二)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三)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四)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人。

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

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业务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业务计划服务的,也是围绕着业务计划而展开的。

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名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1.例行活动,指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

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这类决策叫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程序性计划。

2.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处理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再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个别方法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非程序性计划。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体系:1.目的或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划7.方案8.预算

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

(一)确定目标

(二)认清现在

(三)研究过去

(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六)制定主要计划

(七)制定派生计划

(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自考00067《财务管理学》重难点笔记资料

00067《财务管理学》 重难点笔记资料 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与特点、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能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总括的认识,并为学好以后各章内容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财务管理目标、利息率的构成;难点是理解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 第一节财务管理的含义 一,公司的财务活动 一般是指公司从事的与资本运动有关的业务活动。从公司资本的具体形态看,资本是公司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从来源看,是公司的负债和股东权益。(识记) 公司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股利分配活动。 (一)筹资活动: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本,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入。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支付利息及股利、支付借款手续费以及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费用等各种费用,则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出。这种由于资本的筹集和使用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识记)(二)投资活动:公司把筹集到的资本投资于公司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公司的对内投资;用于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债券,形成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内与对外投资均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出。当公司变卖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对外投资的本金和收益时,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入。这种由于公司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识记) (三)经营活动:首先,公司在正常生产经菅活动中,要采购材料和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其次,公司将产品或商品销售之后,可以取得资本的流入,收回资本;最后,如果公司现有资本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采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014新版自考财务管理学(00067)复习资料

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 第一节财务管理的含义 一,公司的财务活动 一般是指公司从事的与资本运动有关的业务活动。从公司资本的具体形态看,资本是公司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从来源看,是公司的负债和股东权益。(识记) 公司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股利分配活动。 (一)筹资活动: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本,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入。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支付利息及股利、支付借款手续费以及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费用等各种费用,则表现为公司的资本流出。这种由于资本的筹集和使用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识记) (二)投资活动:公司把筹集到的资本投资于公司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公司的对内投资;用于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债券,形成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内与对外投资均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出。当公司变卖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对外投资的本金和收益时,表现为公司资本的流入。这种由于公司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识记)(三)经营活动:首先,公司在正常生产经菅活动中,要采购材料和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其次,公司将产品或商品销售之后,可以取得资本的流入,收回资本;最后,如果公司现有资本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采取短期借款的方式筹集所需资本。由于生产经营而产生的资本流入与流出,便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引起的财务活动。(识记) (四)股利分配活动:在会计期末,对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和对外投资而分得的利润,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首先,依法纳税;其次,用来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最后,向股东分配股利。这种因分配而产生的资本流动便属于股利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识记) 二、公司财务关系 公司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识记) (一)公司与投资人之间的财务关系:最为根本,表现为公司的投资人向公司投入资本,公司向其支付股利。(领会) (二)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本,并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期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债务与债权的关系。(领会) (三)公司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公司将闲置资本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公司投资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的是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领会)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财务管理学(00067)助学平台答案解析

1、一般将国库券与拥有相同到期日、变现力和其他特性的公司债券两者之间的利率差距作为()。 D、违约风险收益率 2、下列关于财务管理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仅指投资管理和筹资管理 3、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属于()。 C、长期资本 6、将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标准是()。 C、市场功能 7、在期望值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风险大小。 C、标准离差率 9、下列关于证券市场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如果风险厌恶感增强,证券市场线的斜率会降低 10、甲某四年后需用资金48000元,假定银行四年期存款年利率为5%,则在单利计息情况下,目前需存入的资金为()元。 A、40000 11、某人第一年初存入银行400元,第二年初存入银行500元,第三年初存入银行400元,银行存款利率是5%,则在第三年年末,该人可以从银行取出()元。(已知(F/P,5%,3)=1.1576,(F/P,5%,2)=1.1025,(F/P,5%,1)=1.0500) A、1434.29 12、企业拟进行一项投资,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会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已知市场繁荣、一般和衰退的概率分别为0.3、0.5、0.2,相应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0%、10%、-5%,则该项投资的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为()。 C、8.66% 14、现有一项永续年金需要每年投入3000元,若其现值为100000元,则其利率应为()。 D、3% 15、某企业在20×5年的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分别是12%、1.5、和3,则净资产收益率是()。 A、54% 20、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是()。 C、净资产收益率 1、主要解决临时性资本需要的是()。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财务管理职能: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层次性。 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6个缺点:①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②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③没有考虑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④没有反映未来的盈利能力⑤财务决策行为短期化⑥可能存在利润操纵。 每股盈余最大化的缺点:①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性;②缺陷二:没有考虑每股盈余承担的风险;③缺陷三:无法克服短期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优点:①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②克服了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③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具体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利率的分类:按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基准利率、套算利率;按利率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按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公定利率 利率的构成:纯利率、通货膨胀率、风险收益率(包括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期限风险收益率)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段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数&绝对数。货币时间价值的衡量:单利、复利、年金。年金常见形态:租金、利息、折旧、公积金、养老金等。 年金类型:后付年金(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的代价,包括两部分: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等;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股利、股息等。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表示。资本成本三种形式: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的变动同业务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本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盈亏临界点:也称保本点,是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盈亏临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延展,目的是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利润结构和经营业绩。表现形式: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安全边际:是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预计销售量之间的差额。经济含义:评价企业经营安全度的指标。安全边际越大,企业经营越安全。可以确知现有的业务量再降低多少企业就从盈利状态转入亏损状态 因素变动分析之对利润的影响:1.单价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 3.固定成本变动 4.销售量变动5.多因素同时变动 一般而言,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中,灵敏度最高的是单价,最低的是固定成本,销量和单位变动成本介于两者之间。 在一定经营水平下,经过计算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不同,敏感系数相同。 风险分类:从个别投资者角度:公司特有风险、市场风险。从公司角度:经营风险(本质是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本质是企业偿债能力风险)。风险决策类型: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衡量方法:概率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及方案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法。 运用概率分析方法的风险衡量步骤 1.预测各种情况下的投资报酬结果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2.计算期望报酬率 3.计算标准离差 4.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投资风险越高,投资收益越高。 风险报酬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风险报酬率。 必要投资报酬率的构成:无风险报酬、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贴补。 企业决策过程中,一般要求项目或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大于必要投资报酬率,或者预期风险报酬率大于必要风险报酬率。多个方案可行的情况下具体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原则是投资报酬率越高越好、风险程度越低越好。 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优先股、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它们的资本成本统称为“权益成本” 投资分类:按投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按投资对象存在形态和性质:实业投资(项目投资)、金融投资(证券投资);按投资范围: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按投资的重要程度:战术性投资、战略性投资 按投资时间长短:短期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长期投资 投资管理原则:可行性分析原则、投资结构平衡原则、投资组合与筹资组合相适应原则、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自考00067《财务管理学》(2014版)计算公式汇总

第二章 时间价值与风险收益 第一节 时间价值 一、时间价值计算(F 终值,P 现值) 1.单利 F=P ×(1+n ×r ) P=r F ?+n 1 2.复利 F=P ×(F/P ,r ,n )=P ×(1+r )n P=n ) 1(1R F ++=F ×(P/F ,r ,n ) 二、年金及其计算 1.普通年金 F=A ×(F/A ,r ,n ) P=A ×(P/A ,r ,n ) 2.即付年金 P=A ×(P/A ,r ,n )×(1+r )=A ×[(P/A ,r ,n-1)+1] F=A ×(F/A ,r ,n )×(1+r )=A ×[(F/A ,r ,n+1)-1] 3.递延年金 ①P=m P ×(P/F ,r ,m )=A ×(P/A ,r ,n )×(P/F ,r ,m ) ②P=m n m P P -+=A ×(P/A ,r ,m+n )-A ×(P/A ,r ,m ) 4.永续年金P=r A 三、插值法求利率P58 第二节风险收益 一、单项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衡量 1.期望值i i i R P R n 1=∑=

i P 是第i 种结果出现的概率,n 是所有可能结果的个数,i R 是第i 种结果出现后的收益。 2.标准离差σ和标准离差率V i n i i P R R ∑=-= 12)(σ V=R σ 二、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1.单个证券风险与收益关系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 f j f j R R R R -+=β j R 为证券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f R 为无风险收益率;j β为证券j 的系统风险度量; m R 为投资者对市场组合要求的收益率(即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f m R R -为市场风险溢价。 2.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关系 ∑==n j j j x 1p ββ p β为证券投资组合的β 系数;j x 为第j 种证券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j β为第j 种证券的β系数;n 为证券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 第三章 财务分析 第二节 财务比率分析 一、营运能力比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平均流动资产=(年初流动总额+年末流动总额)÷2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归纳

2022年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归纳(二) 第一章 ■企业财务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企业同其被投 资单位的财务关系:4、企业同其债务人的财务关系:5、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 6、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7、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的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缺点:1、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没有考虑项目收益的时间价值;2、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3、没有考虑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4、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5、它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6、可能反映不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优点:1、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2、在一圧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3、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注“:股东所持有的财务要求权是“剩余要求权”,是在其他相关利益者得到满足之后的剩余权益。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约朿条件: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了完全的保护以免受到股东的盘剥:2、没有社会成本。 ■企业组织的类型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差别:1、股东的数疑不同:2、成立条件和募集资金的方式不同;3、股权转让的条件限制不同 第二章 ■复利计算和年金计算(见知识点一) 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正确地揭示了在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时间价值产生于生产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不产生时间价值,大小取决于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 时间价值是扣除了风险收益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真实收益率。包括相对数形式(时间价值率)和绝对数形式(时间价值额)。 和注":重点掌握现金流量时间线的使用 复利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年金是指一立时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贝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 股票风险中通过投资组合能够被消除的部分称为可分散风险,而不能够被消除的部分则称为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也被称为公司特有风险或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或贝塔风险,是分散之后仍然残留的风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