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祖小妹

摘要: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越发重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呈主要发展趋势。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择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足和战略选择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鉴定

1、长三角区域

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经济都市圈,包括上海市及江苏、浙江省。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与质量最好的区域之一。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呈明显的加速态势,但整个区域分属于 3 个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如何有效协调彼此冲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已成为长三角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的关键所在。

2、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在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学者孟庆民(200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与机制,提出了: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第二,目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演变成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相邻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等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第三,从发展的角度发现,现今区域机构年纪协调发展是全球化的基础,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模式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一)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安虎森(2007)指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是区域市场制度内在的缺陷,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组织的形成是对市场缺失的一种弥补。张兆安、陈建军(2007、2008)认为长三角区域机构年纪协调发展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的必然趋势,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由宏观政策当局主导的主观政策行为,而是一种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体制发展和体制转轨进程的,由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加大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冯晶艳,徐长乐,潘鑫(2008)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其龙头城市上海的带动下,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的第六大都市群。2005-2006年间,长三角的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22.37%,故而长三角被誉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王忠宏(2008)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以及推动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维键(2007)说虽然外力推动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重要因素,并在一些历史时期发挥过关键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区域内部存在着内生性的协调发展动力因素。陈剑峰(2008)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全程。作者基于探索长三角城市发展和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跨学科方法回溯性研究,尤其是关注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和发展水平的研究。洪银兴(2007)指出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明显提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扩容步伐也在日益加快,正逐步向泛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过渡。一切迹象表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

发展阶段即“后长三角时代”。

(二)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Balassa(1965)在其著作《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中将经济协调发展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使得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的过程和实现区域内各国生产要素最佳配置的过程。Lindert(1978)从贸易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使区域内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同时也可以使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致,并能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Peter Robson (1991)强调,国际经济协调发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他认为,国际经济协调发展应该体现一下的特征:在一定的环境下,成员国之间不存在歧视,对非成员国国家进行差别对待;成员国之间为其共同的利益进行探讨,并进行一系列相似的经济政策。Tinbergen (1999)从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把经济协调发展分为消极和积极这两种

三、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经济面临的挑战

1)土地资源的制约区域内耗依然存在。产业整体水平需要提升 ,创建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调整 ,合作解决区域内凸显的公共问题。2)刘志彪(200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取得骄人的经济增长业绩,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二而是贸易出口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的双重夹击。三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四是地方政府的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现象比较重要和迫切,而建立和健全统一的竞争规则是推进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

3)曹宏苓(2008)认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正在有序进行,并已经取得很多阶段性成果。但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仍然有种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通过借鉴国际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论证以市场机制和政府干涉相结合推动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了相关的制度创新体系。

4)宁越敏(1998)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现状特点,认为该地区经济地区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行业同构化、技术创新能力不

足是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金戈(2010)利用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相似指数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再考察,并发现以2004年为转折点,该地区再次出现了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

5)胡荣涛(2002)提出地区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基本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有关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博弈行为是在追求地区利益中开始和结束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不懈追求是形成时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深沉层次原因。王瑛(2005)分别从商流的积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区域分工协作的专业生产、产业转移的多赢合作、自由市场贸易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的市场机制,并指出当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可能会延缓区域机构年纪协调发展的进程。

6)安虎森(2007)运用自由资本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扩展,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认为当政府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贸易转移、投资转移和生产转移效应,有利于提高整体区域经济的福利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区未来追求更高的福利水平和促进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必然会选择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潜在动力。

四、战略的选择

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整体上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保持其经济体系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

20世纪 9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呈现蓬勃快速的态势,并且初步形成了比较深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进入 21世纪以来 ,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又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张启祥(2009)针对长三角城乡协调发展提出必须力争地区均质化发展。要求江浙沪两省一市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避免和消除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整个基础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均质化。

2)孟庆民(2005)认为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交易成本、规模经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