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1]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1]

第 1 页 共 15 页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C
A.《课程》 B.《课程论》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
A.斯滕豪斯 B.泰勒 C.施瓦布
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
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其中一个
“筛子”是学校教育哲学,另一个“筛子”是:A
A.学习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儿童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C
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 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
A.经验顺序 B.心理顺序 C.社会顺序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其中,“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属于哪个层次:B P333
A.理想的课程 B.执行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
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 P97
A.对学生的研究 B.学科专家的建议 C.家长的意见
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C P24 ?
A.泰勒 B.施瓦布 C.派纳
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A
A.“理解” B.“营养” C.“重要事实和原理”
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 ?
A.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B.与学科逻辑一致 C.与社会生活一致
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

第 2 页 共 15 页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
A.整合性 B.一致性 C.和谐性
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C
A.多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融合课程
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
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 B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 分,总计20 分)
1.课程就是教科书。 错
这种观点不完全对,尽管这是使用最普遍的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

定义把课程内
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
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课程含义还有的观点是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以及课程作为
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过程。 错。
这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观点。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师踏实地执行课程计
划,这种取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
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这就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老师和学
生的主体价值。
三、分析题(每题15 分,共2 题,总计30 分)
1.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过去不大为我国教师熟悉的课程术语开始频繁出现
在各种文件或报刊中,如“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
程”、“拓展型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等。试从中选择两个,结合实际,加以比
较。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
要素。功能是多方面的: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促进儿童体质、
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
的课程。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学科课程:具有知识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它偏向于社会本位和理性
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

第 3 页 共 15 页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
几个特点。更重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其次,活动课程
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
分科课程:
定义.即学科课程,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
调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各门学科知识
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予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
地获取系统的知识。
缺陷:第一

.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嘭胀。第二,束缚了学生能思维广度。第三,忽视学
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
定义::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得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
主题或问题。
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执行的课程
和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
这五个层次各是什么意思?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
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
社会课程标准。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
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
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
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
四、论述题(共1 题,总计20 分)
述评泰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
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第 4 页 共 15 页
20 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
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
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开发的必读书目。
1、“泰勒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
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
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教育计划)。
2、四个问题的关系: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

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
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
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
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即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
发的核心。
(1)“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
(2)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这四
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
的课程范式”。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泰
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与过程模式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当
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要思路还是借鉴泰勒原理居多。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
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二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
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 A
A.《课程》 B.《课程论》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
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 C
A.学校教育哲学 B.学习心理学 C.教育社会学

第 5 页 共 15 页
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 A
A.斯滕豪斯 B.泰勒 C.施瓦布
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 B ?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哪个层次: B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6.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
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 C
A.对学生的研究 B.学科专家的建议 C.家长的意见
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 C
A.厘清学校面临的问题 B.学校情境分析 C.教育目标的确定
8.强调“集体审议”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C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
9.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A

A.“理解” B.“营养” C.“重要事实和原理”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 B
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 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B
A.正式课程 B.校本课程 C.拓展性课程
12.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 B ?
A.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B.与学科逻辑一致 C.与社会生活一致
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 B
A.经验顺序 B.心理顺序 C.社会顺序
14.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
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 B
A.忠实取向 B.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整合性”、“连续性”外,还包括: A
A.顺序性 B.一致性 C.和谐性

第 6 页 共 15 页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 分,总计20 分)
1.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错
这种观点不完全对,尽管这是使用最普遍的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定义把课程内
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
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课程含义还有的观点是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以及课程作为
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选修课程就是校本课程。 错
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
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选修课程是为适应
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尽管从形式上看校本
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但两者在内涵上、功能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题(每题15 分,共2 题,总计30 分)
1.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执行的课程和
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这五
个层次各是什么意思?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
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
社会课程标准。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

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
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
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
2.一般认为,课程内容选择有三个主要资源,即“学科”、“社会生活”和“学生”。在以往的
课程编制中,注重“学科”而忽视“学生”和“社会生活”;最近的课程改革开始强调“学生”
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但也有人担忧,过于注重“学生”和“社会生活”,会降低我国基础
教育的质量。你认为,从我国当前的形势来看,三者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
不论 课程内容、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只有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才可能成为
相应得课程目标,课程发展史上也从未走极端,只是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每一种课程内

第 7 页 共 15 页
容的取向均有各自得合理性和局限性。现代的课程理论的发展上倾向于以比较广义的方式理解
课程的内容,不是把他们对立起来,而是辩证地考虑与处理这几方面的关系。从选择的基本原
则上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贴近社会
生活和学生生活。为此我国当前在课改背景下,由于培养目标和方式等的转变,基础教育原先
的质量标准有所变化,所以质量的降低还有所探讨,但从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看,课程的编
制中处理三者关系具体表现为:1、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2、体现课
程的基础性和探究性;3、注重学生的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四、论述题(共1 题,总计20 分)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请你编制一套校本课程,你将按怎样的工作程序实施这项工作?并陈述你
这样做的理由。
课程开发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成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要培训师资
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
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
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
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

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3.进行前期论证
任何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之前都要经过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将开发
的目的、意义、项目报课程开发委员会,要经委员会讨论认定。二是要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
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4.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然后围绕课程主题,大量收集资料。资料
收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
信息,还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材料。
5.撰写《课程纲要》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
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6,教师开题,学生选择
凡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每人给15 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
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如果学生选择的人数不足10 人,这门
课程自然取消。
7.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 8 页 共 15 页
校本课程的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
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
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三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
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本著作: A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
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 C
A.学校教育哲学 B.学习心理学 C.教育社会学
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
A.斯滕豪斯 B.泰勒 C.施瓦布
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 B ?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计划”属于哪个层次: B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6.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下面哪项属于确定教育目标的来源是: B
A.教师的建议 B.学科专家的建议 C.家长

的建议
7.下列属于经验课程的是: ?
A.《品德与生活》课程 B.相关课程 C.社会实践活动
8.强调“集体审议”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C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
9.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A
A.“理解” B.“营养” C.“重要事实和原理”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 B
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 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第 9 页 共 15 页
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B
A.正式课程 B.校本课程 C.拓展性课程
12.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 B ?
A.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B.与学科逻辑一致 C.与社会生活一致
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 B
A.经验顺序 B.心理顺序 C.社会顺序
14.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
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 B
A.忠实取向 B.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整合性”、“连续性”外,还包括: A
A.顺序性 B.一致性 C.和谐性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 分,总计20 分)
1.课程就是教科书。 错
这种观点不完全对,尽管这是使用最普遍的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定义把课程内
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
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课程含义还有的观点是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以及课程作为
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校本课程都是选修课程。 错
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
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选修课程是为适应
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尽管从形式上看校本
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但两者在内涵上、功能定位上有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题(每题15 分,共2 题,总计30 分)
1.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次?请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
“英语”),说明这些层次的基本涵义。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
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
社会课程标准。

第 10 页 共 15 页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
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
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
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当前我国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P353)
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可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四类。
1、课程变革的特征。特定的课程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包括四种。
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程
度,就需要老师充分理解与接受课程变革的主旨。
2)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
义的理解程度。缺乏清晰性是阻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需要
提高课程变革的清晰性。
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复杂的程度。
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如果课程变革计划过于简单,
就很难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该计划实施程度也难以提高。
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
量和可用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2、学区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包括六方面。
1)学区人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校长的角色。校长越是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
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第 11 页 共 15 页
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教师的效能感越强,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教师的效能

感是支
配课程实施的重要的内部机制,它不是由奖励等外部诱因引起的,而是基于课程实施这项专业活
动本身而产生的驱力。除动机因素外,教师缺乏人事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是
阻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4、外部环境的特征。这类因素可概括为两类。
1)政府机构的力量。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变革若与学校所在地
的需要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
2)社区的支持。课程变革能与社区文化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
区文化日益相互渗透,日益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课程变革不能孤立
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
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
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四类因素缺一不可;第二,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存一
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四、论述题(共1 题,总计20 分)
述评泰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
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0 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
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
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开发的必读书目。
1、“泰勒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
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
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教育计划)。
2、四个问题的关系: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
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
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
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即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

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
发的核心。
(1)“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
(2)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

第 12 页 共 15 页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这四
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
的课程范式”。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泰
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与过程模式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当
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要思路还是借鉴泰勒原理居多。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
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四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 C
A.《课程》 B.《课程论》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 A
A.斯滕豪斯 B.泰勒 C.施瓦布
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C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
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其中一个
“筛子”是学校教育哲学,另一个“筛子”是: A
A.学习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儿童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 C
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 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 B
A.经验顺序 B.心理顺序 C.社会顺序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其中,“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属于哪个层次: B
A.理想的课程 B.执行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
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 C
A.对学生的研究 B.学科专家的建议 C.家长的意见
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C ?
A.泰勒 B.施瓦布 C.派纳

第 13 页 共 15 页
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A
A.“理解” B.“营养” C.“重要事实和原理”
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 B ?
A.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B.与学科逻辑一致 C.与社会生活一致
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B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 A
A.整合性 B.一致性 C.和谐性
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 C
A.多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融合课程
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
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 B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 分,总计20 分)
1.课程就是学生的经验。 错
这种观点不完全对,尽管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
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但这种
定义往往有忽略系统知识再儿童发展中作用的倾向。课程含义还有的观点是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以及课程即学科的理解。
2.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过程。 错。
这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观点。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师踏实地执行课程计
划,这种取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
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这就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老师和学
生的主体价值。
三、分析题(每题15 分,共2 题,总计30 分)
1.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过去不大为我国教师熟悉的课程术语开始频繁出现
在各种文件或报刊中,如“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
“拓展型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等。试从中选择两个,结合实际,加以比较。

第 14 页 共 15 页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
要素。功能是多方面的: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促进儿童体质、
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
的课程。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学科课程:具有知识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

、完整性的特点。它偏向于社会本位和理性
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
几个特点。更重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其次,活动课程
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
分科课程:
定义.即学科课程,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
调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各门学科知识
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予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
地获取系统的知识。
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嘭胀。第二,束缚了学生能思维广度。第三,忽视学
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
定义::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得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
主题或问题。
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执行的课程
和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这五
个层次各是什么意思?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
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
社会课程标准。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
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
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第 15 页 共 15 页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
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
四、论述题(共1 题,总计20 分)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请你编制一套校本课程,你将按怎样的工作程序实施这项工作?并陈述你
这样做的理由。
课程开发可以按照以

下程序进行。
1.成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要培训师资
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
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
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
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3.进行前期论证
任何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之前都要经过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将开发
的目的、意义、项目报课程开发委员会,要经委员会讨论认定。二是要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
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4.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然后围绕课程主题,大量收集资料。资料
收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
信息,还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材料。
5.撰写《课程纲要》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
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6,教师开题,学生选择
凡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每人给15 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
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如果学生选择的人数不足10 人,这门
课程自然取消。
7.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
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
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