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高考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高考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高考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高考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高考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选修3-5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Ⅱ

1、冲量 冲量可以从两个侧面的定义或解释。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叫做该力对这物体的冲量。②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力对物体的冲量, 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 而且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冲量的表达式 I = F ·t 。单位是牛顿·秒

冲量是矢量, 其大小为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 其方向沿力的作用方向。如果物体在时间t 内受到几个恒力的作用, 则合力的冲量等于各力冲量的矢量和, 其合成规律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2、动量 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 叫做物体的动量。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动量的表达式P = mv 。单位是千克米 / 秒。动量是矢量, 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因为速度是相对的, 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我们啊

3、动量定理 物体动量的增量, 等于相应时间间隔力,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表达式为I = ?P 或12mv mv Ft -=。

运用动量定理要注意①动量定理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方向一致, 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初末动量方向无直接联系。②合外力可以是恒力, 也可以是变力。在合外力为变力时, F 可以视为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作用力。③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单个物体, 而且可以推广到物体系。

4、动量守恒定律 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 一般常用

P P P P A B A B +='+'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 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 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 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 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 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 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 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 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 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 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 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 还是电力、磁力, 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 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 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 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 还是分裂成碎块, 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5、动量与动能、冲量与功、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动量与动能的比较:

①动量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比如热、光、电等)相互转化的物理量。比如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研究机械运动转移——速度的变化可以用动量守恒, 若要研究碰撞过程改变成内能的机械能则要用动能为损失去计算了。所以动量和动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和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

冲量与功的比较, 冲量描述的是力的时间累积效应, 功是力的空间累积效应。冲量是矢量, 功是标量。冲量过程一般伴随着动量的变化过程, 而做功过程一般伴随着动能的改变过程。至于究竟从哪一角度来研究,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比较, 两个定理是冲量与动量变化, 功与动能变化之间关系的具体表述。前一个是矢量式, 后一个是标量式。在一个物体系内,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冲量总是等值反向, 并在一条直线上, 内力冲量的矢量和等于零, 但内力功的代数和不一定为零, 在子弹打木块的问题中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量。

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比较, 前者是矢量式, 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而后者是标量式其适用范围则要窄得多。这些区别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

6、碰撞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间极短, 作用力又很大, 其他作用相对很小, 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化的现象叫做碰撞。

以物体间碰撞形式区分, 可以分为“对心碰撞”(正碰), 而物体碰前速度沿它们质心的连线; “非对心碰撞”——中学阶段不研究。

以物体碰撞前后两物体总动能是否变化区分, 可以分为:“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物体系总动能守恒; “非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碰撞的特例, 这种碰撞, 物体在相碰后粘合在一起, 动能损失最大。

各类碰撞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不过在非弹性碰撞中, 有一部分动能转变成了其他形式能量, 因此动能不守恒了。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Ⅰ

【实验目的】

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实验原理】

利用图-1的装置验证碰撞中的动量

守恒,让一个质量较大的球从斜槽上滚

下来,跟放在斜槽末端上的另一个质量

较小的球发生碰撞,两球均做平抛运

动.由于下落高度相同,从而导致飞行

时间相等,我们用它们平抛射程的大小

代替其速度.小球的质量可以测出,速

度也可间接地知道,如满足动量守恒式

m1v1=m1v1'+m2v2',则可验证动量守

恒定律.

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一个质

量为m1,速度为v1的球与另一个质量

为m2,速度为v2的球相碰撞,碰撞后图-1

两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1+m2v2=m1v1'+m2v2'

【实验器材】

两个小球(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斜槽;重锤线;白纸;复写纸;天平;刻度尺;圆规.

【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和m2;

2.按图-2安装好斜槽,注意使其末端切线水平,并在地面

适当的位置放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

位置O点.

图-2

3.首先在不放被碰小球的前提下,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

一位置从静止滚下,重复数次,便可在复写纸上打出多个点,用圆规作出尽可能小的圆,将这些点包括在圆内,则圆心就是不发生碰撞时入射小球的平均位置P点(图-40);

4.将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上,使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能发生正碰;

5.让入射小球由某一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重复数次,使两球相碰,按照步骤(3)的办法求出入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N;

6.过ON在纸上做一条直线,测出OM、OP、ON的长度;

7.将数据代入下列公式,验证公式两边数值是否相等(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1·OP=m1·O M+m2·ON

【注意事项】

1.“水平”和“正碰”是操作中应尽量予以满足的前提条件.

2.测定两球速度的方法,是以它们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代表相应的速度.

3.斜槽末端必须水平,检验方法是将小球放在平轨道上任何位置,看其能否都保持静止状态.

4.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

5.入射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方法是在斜槽上的适当高度处固定一档板,小球靠着档板后放手释放小球.

6.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

7.m1·OP=m1·O M+m2·ON式中相同的量取相同的单位即可.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于实验操作中,两个小球没有达到水平正碰,一是斜槽不够水平,二是两球球心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给实验带来误差.每次静止释放入射小球的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作用力就越大,动量守恒的误差就越小.应进行多次碰撞,落点取平均位置来确定,以减小偶然误差.

下列一些原因可能使实验产生误差:

1.若两球不能正碰,则误差较大;

2.斜槽末端若不水平,则得不到准确的平抛运动而造成误差;

3.O、P、M、N各点定位不准确带来了误差;

4.测量和作图有偏差;

5.仪器和实验操作的重复性不好,使得每次做实验时不是统一标准.

【典型例题】

例1(2000年全国高考)某同学用如图-3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 、B 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PQ 是斜槽,QR

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

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

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

把B 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 球仍从

位置G 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 球碰撞后,A 、B 球分别

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如图-41中O 点是水平槽末端R 在记录纸上的

垂直投影点.B 球落点痕迹如图-41所示,其中米尺

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 、R 、O 所在的平面,米尺的

零点与O 点对齐.

(1)碰撞后B 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________cm .

(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答:________(填选项号)

A. 水平槽上未放B 球时,测量A 球落点位置到O 点的距离

B. A 球与B 球碰撞后,测量A 球落点位置到O 点的距离

C. 测量A 球或B 球的直径

D. 测量A 球和B 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

E. 测量G 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解析(1)如图-4中画出了B 球的10个落点位置,实验中应取平均位置. 方法是:用最小的圆将所有点圈在里面,圆心位置即为落点平均位置,找准平均位置,读数时应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后面再估读一位.答案为64.7cm (从64.2cm 到65.2cm 的范围内都正确)

(2)本实验的装置将教材上的实验装置作了微小变化,把放被碰小球的支座去掉,而把被碰小球放在靠近槽末端的的地方,使得被碰小球B 和入射小球A 都从O 点开始做平抛运动,且两球平抛时间相同,以平抛时间为时间单位,则平抛的水平距离在数值上等于平抛初速度.设A 未碰B ,平抛水平位移为s A ;A 、B 相碰后,A 、B 两球的水平位移分别为s A ’、s B ’,A 、B 质量分别为m A 、m B ,则碰前A 的动量可写成m A s A ,碰后A 、B 总动量为m A s A ’+m B s B ’,要验证动量是否守恒,即验证以上两动量是否相等,所以该实验应测量的物理量有:m A 、m B 、s A 、s A ’、s B ’.该题答案是ABD .

答案 64.7cm ABD

评注 本题改变实验条件,在新的情景中寻求需测量的物理量,注重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例2 实验中的小球必须使用光滑坚硬的小球,这是为什么

解析 这是为了两球在碰撞时尽量减小能量损失.因为在碰撞时若为非理想的弹性碰撞,则内力之功一部分要变为内能.由于采用了光滑的钢球,这个影响不太大,误差约在3%以内,倘若球不够坚硬,或其表面粗糙,影响就较严重了.

评注 这项注意事项是做好这个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图-3 图-4

例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 的前端黏有橡皮泥,设法使小车A 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的小车B 相碰并黏在一起,继续做匀

速运动,设计如图-5所

示:

在小车A 的后面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

的频率为50Hz ,长木板

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

摩擦力.

(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6所示,并

测得各计数点间的距离

在图上标出A 为运动起始的点,则应选_____段来计算A 碰前的速度,应选____段来计算A 和B 碰后的共同速度.

(2)已测得小车A 的质量m A =0.4kg ,小车B 的质量m B =0.20kg ,则由以上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____kg ·m/s ,碰后总动量=_____kg ·m/s .

解析 ①因为小车A 与B 碰撞前、后都做匀速运动,且碰后A 与B 粘合在一起,其共同速度比A 原来的速度小.所以应选点迹分布均匀且点距较大的B C 段计算A 的碰前速度,点间距小的DE 段计算A 和B 碰后的共同速度.

②由图可知,碰前A 的速度和碰后AB 的共同速度分别为

s m v A /05.1502.0105.102=??=- s m v v AB A /695.05

02.01095.62/=??==- 故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分别为:

P =m A v A = ×1.05kg · m /s=0.42kg · m /s

P '=(m A +m B )v A '=(+)×0.695kg ·m /s=0.417kg ·m /s

评注 本题说明了另外一种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例子,值得注意其方法,课本上还列举了用气垫导轨做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例,有条件可以做一做.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反冲运动Ⅰ

1、 碰撞:相互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碰撞。

2、

图-5

图-6 以物体间碰撞形式分类 以物体间碰撞前后两物体的总动能是否发生变化分类 碰撞的种类 正碰 斜碰 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完全非弹性

(1)完全弹性碰撞: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系统内只发生机械能的转移,无机械能的损失,称完全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在非弹性力的作用下,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了损失,称非弹性碰撞。

(3)完全非弹性碰撞:在完全非弹性力的作用下,机械能损失最大(转化为内能等),称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

例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钢球沿一条直线同向运动, m1、 m2的速度分别是v1、v2,(v1、>v2)m1与m2发生弹性正碰。求碰后两钢球的速度。

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可以列出以下方程

利用(3)式和(4)式,可讨论以下两种特殊情况:

A.如果两物体质量相等,即m1=m2,则可得

B.如果一个物体是静止的,例如质量为m2的物体在碰撞前是静止的,即v2=0,

则可得

这里又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a.

b.

质量较大的物体向前运动。

c.

d.以原速率

反弹回来,而质量很大的物体几乎不动。例如橡皮球与墙壁的碰撞。

e.速度几乎不变,而质量很小的物体获得的速度是原来运动物体速度的2倍,这是原来静止的物体通过碰撞可以获得的最大速度。

3、反冲运动: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彈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做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

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

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 )、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

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

领。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

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物体。

3.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

射强度都有增加;

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

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光电效应 光子说 光电效应方程Ⅰ

1、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 效应。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装置: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 入射

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秒。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波动说认为: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

3、光子说

(1)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E=hv

(2)光子论:1905年受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即:E=hv 其中h 为普郎克恒量 h =×10-34JS

4、光子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获得光子后其动能增大,当功能大于脱出功时,电子即可脱离金属表面,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飞出时最大初功能也越大。

5.光电效应方程

0W h E Km -=ν 当Vm=0 时,为极限频率

0 , 0=W 0/h

104.康普顿效应Ⅰ

康普顿效应是光子和电子作弹性碰撞的结果,具体解释如下:

1. 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2. 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 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

3. 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 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波 概率波 不确定性关系Ⅰ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h εν= p h =λ 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不确定性关系:π

4h p x ≥??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Ⅰ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装置:

② 现象:

a.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

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

度的偏转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

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

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 ,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

氢原子光谱Ⅰ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1885年,巴耳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14条谱线作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除了巴耳末系,后来发现的氢光谱在红外和紫个光区的其它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具有分立特征,用经典的电磁理论无法解释。

原子的能级Ⅰ

玻尔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b. 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 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 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v =E 2-E 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

221111()3,4,5,...2R n n m λ-=-=?7 巴耳末公式 R=1.1010 里德伯常量

电子动量mv 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 的乘积

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mvr

n h n ==2123π

、、…… n 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玻尔在三条假设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以及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行时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原子的热能。) 氢原子中电子在第几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的能量E n ,和电子轨

道半径r n 分别为:……、、

3211221=?????==

n r n r n E E n n 其中E 1、r 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 =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 1=-, r 1=×10-10m (以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

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开像的表示出来即能级图。

其中n =1的定态称为基态。n =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原子核的组成Ⅰ

原子核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

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

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

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

构,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用电场和磁场

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

成 份 组 成 性 质 电离作用 贯穿能力

α 射 线 氦核组成的粒子流 很 强 很 弱 β 射 线 高速电子流 较 强 较 强

γ 射 线

高频光子 很 弱

很 强 2、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原子核的衰变 半衰期Ⅰ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类 型 衰变方程 规 律

α 衰 变 新 核电荷数减少质量数减少24???

β 衰 变

新核???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

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在β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

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即: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半衰期为T ,经时间t 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t t

m m )21(0=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放射性同位素Ⅰ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时,发生核反应。

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 发现经过α粒子轰击的铝片中含有放射性磷

反应生成物P 是磷的一种同位素,自然界没有天然的P 15

30,它是通过核反应生成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发生+β衰变,放出正电子

n

P Al He 10301527134

2+→+

与天然的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1、放射强度容易控制

2、可以制成各种需要的形状

3、半衰期更短

4、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一、利用它的射线

A、由于γ射线贯穿本领强,可以用来γ射线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砂眼或裂纹,所用的设备叫γ射线探伤仪.

B、利用射线的穿透本领与物质厚度密度的关系,来检查各种产品的厚度和密封容器中液体的高度等,从而实现自动控制

C、利用射线使空气电离而把空气变成导电气体,以消除化纤、纺织品上的静电

D、利用射线照射植物,引起植物变异而培育良种,也可以利用它杀菌、治病等

二、作为示踪原子:用于工业、农业及生物研究等.

棉花在结桃、开花的时候需要较多的磷肥,把磷肥喷在棉花叶子上,磷肥也能被吸收.但是,什么时候的吸收率最高、磷在作物体内能存留多长时间、磷在作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等,用通常的方法很难研究.如果用磷的放射性同位素制成肥料喷在棉花叶面上,然后每隔一定时间用探测器测量棉株各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上面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放射性的防护

(1)在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外层用厚厚的水泥来防止放射

线的外泄

(2)用过的核废料要放在很厚很厚的重金属箱内,并埋

在深海里

(3)在生活中要有防范意识,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核力与结合能质量亏损Ⅰ

核力:能够把核中的各种核子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力叫做核力.

1. 核力是四种相互作用中的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2. 核力是短程力。约在 10-15m量级时起作用,距离大于×10-15m时为引力, 距离为10×10-15m时核力几乎消失,距离小于×10-15m时为斥力。

3. 核力具有饱和性。核子只对相邻的少数核子产生较强的引力,而不是与核内所有核子发生作用。

4. 核力具有电荷无关性。对给定的相对运动状态,核力与核子电荷无关。

核越来越大,有些核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随着距离的增加,核力与电磁力都会减小,但核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原子核大到一定程度时,相距较远的质子间的核力不足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库仑力,这个原子核就不稳定了。这时,如果不再成对地增加核子,而只增加中子,中子与其他核子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的重原子核里,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

结合能;由于核子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所以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变化.

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放出一定能量;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同样的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比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为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质量亏损:原子分解为核子时,质量增加;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质量减少。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原子核的核子的质量之和,叫做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mc 2 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m 是物体的质量,E 是物体的能量。

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的质量亏损Δm ,正表明它们在互相结合过程中放出了能量

ΔE=Δm·c 2

常用单位: m 用“u(原子质量单位)” 1u=×10-27kg

ΔE 用“uc 2”

1uc 2=

(表示1u 的质量变化相当于 V 的能量改变)

核反应方程Ⅰ

1.熟记一些实验事实的核反应方程式。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氦核打出质子:14

417

17281N He O H +→+

(2)贝克勒耳和玛丽居里夫人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α衰变 238

234

492902U Th He →+

β衰变 234

234

090911Th Pa e -→

+ (3) 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打出中子 941214260Be He C n +→+

(4) 伊丽芙居里发现正电子 27430113

2150Al He P n +→+和3030115140P Si e →+ (5) 轻核聚变 11201

1n H H γ+→+ (6) 重核聚变 235

1136192054010U n Xe n +→+

2.熟记一些粒子的符号

α粒子(42He )、质子(11H )、中子(10n )、电子(01

e -)、氘核(21H )、氚核(31

H )3.注意在核反应方程式中,质量数和电荷数是守恒的。 处理有关核反应方程式的相关题目时,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即可顺利解决问题。

重核裂变 核聚变Ⅰ

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例如: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链式反应的条件:a b ))裂变物质的体积,超过临界体积有中子进入裂变物质??? ③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1Mev 能量 1kg 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2)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例如:12132401176H H He n Mev +→++.

②平均每个核子放出3Mev 的能量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