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 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 归化 与 异化 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 n may be divided into tw o methods:SL culture -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 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 onglou M eng .T 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 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 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 翻译 这一术语;H olz -Manttari (1984:17)甚至用 跨文化合作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 翻译 。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 文化交融 (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 (1988)创造了 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 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 异化

12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alienation)与 归化 (adaptation)。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 ented,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 uage culture oriented,or T L culture-oriente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 反翻译 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 异 。Venuti公开声言,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Neubert1992:2-4),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Brewer1988)。

N 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对Nida 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Nida 1964a:159)。他提出了 功能同构 (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因此,英语成语 to grow like mushrooms 在译成中文时,可用汉语成语 雨后春笋 来表达(Nida 1993:121)。

以上两种对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对立的原则和方法,都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 异化派 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

5)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 忠实于原作 。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 归化派 提出了如下的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2)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3)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 传播者 ;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5)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 对等词 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意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 文化对等 。

13

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这四个可变因素,我们认为, 归化 和 异化 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翻译研究应以实践为基础,应在对已有的译作搜集材料、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假设、总结模式、提出理论。因此,我们想从 红楼梦 的两种英译本入手。这就是杨宪益和其夫人合译的 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和戴维 霍克斯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分析这两种译本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我们选择 红楼梦 ,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我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语言的比喻用法的翻译,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与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密切相关。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上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对语言中比喻用法的翻译,也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及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红楼梦 又是一部艺术形象特别丰富的经典著作,可以为我们的分析提供足够的材料。

Yen Yuan -shu 曾提出,即使是英译本的书名 Dream in a Red Chamber 与中文书名 红楼梦 ,给读者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英译本书名 Dream in a Red Chamber 仅仅能起 所指 的作用,即指 红楼梦 这部中国经典名著;可是,中文仅 红楼梦 这三个字,就能引起原文读者无限的联想(Yen 1977)。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严肃的英美读者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话,读完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将会对 红楼 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多少有点了解,因为杨宪益先生采用了 异化 的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

为了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霍

克斯宁可采用 红楼梦 的另一个书名 石头记 ,因而译成了 The Story of the Stone 。霍克斯在译序中提到,法译本、德译本、意大利文译本和俄译本的书名,都译成了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他认为,这一译法会引起误解。因为, 红楼梦 这个意思,在英美和欧洲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在中国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完全不一样。在英美和欧洲读者的头脑中, 红楼梦 的意思是 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 这一书名也颇能引起他们优美神秘的联想。遗憾的是,这不是中文书名的意思。(H aw kes 1973:19)霍克斯在必须把 红楼梦 三个字译成英文时,他译成 黄金时代的梦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对汉语中的 红颜色 ,他也自有一番见解。他把 怡红院 (Yang s version:Happy Red Court)译成 怡绿院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 ht)。霍克斯的这种译法是否恰当,又当别论。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很明显,霍克斯采用了 归化 的手段。

Nida 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Nida 1964b:91)。以下我们将以上述五大类文化,就 红楼梦 两种英译本中一些比喻的译法,作些分析。

1)生态文化:

真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曹:156)

Truly, Storms gather w ithout w 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 (Yang:155)

I know the w eather and hum 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Hawkes:231)在这里,杨宪益先生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霍克斯则舍弃了汉语谚语的形象,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当然,其译文则更为自然了。

14

癞哈蟆想天鹅吃(曹:165)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Yang: 164)

A c 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 he goose in t he sky (Hawkes:242)

这里,霍克斯用 鹅 (goose)的形象,替代了 天鹅 (sw an)的形象,是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鹅 和 天鹅 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从英语成语 a sw an among geese 中足见其差别。

2)语言文化:

汉语中的四字组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结构,又往往与比喻用法密切联系在一起,许多比喻又与中国文化有关。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 (曹:5)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 y-and-talented type,...(Yang:4)

And the boudoir romances ,...(Hawkes: 50)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曹:5)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 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Yang:4)

Still worse is the erot ic novel ,... (Hawkes:49)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这些含有文化因素的汉语成语和四字组词组时,基本上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而霍克斯采用意译的方法。虽然他牺牲了源语比喻的形象,但译文因其易懂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3)宗教文化: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95)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Yang: 90)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Hawkes: 152)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 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杨宪益先生利用了一个英语的谚语,但把其中的 God 改成了 H eaven ,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霍克斯却直接引用了英语谚语,未作任何改动,这样,他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这对英美读者来说当然更为自然、更容易接受。 这种翻译往往比把梵文的术语精确地翻译出来更有效。 (Keene 1992)。当然,这样一来,霍克斯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耶稣的人了。

4)物质文化:

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名物各异,由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一种文化中最普通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有。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 (曹:19)

He transferred t he sack from the Taoist s shoulder to his own,...(Yang:17)

But Sh-i yin merely snat ched t he sat 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 her 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his ow n,...(Hawkes:65)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曹:18)

Mean huts and empty halls

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Yang:16)

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here court 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Hawkes:64)

像 褡裢 和 笏 这一类中国古代的东西,不要说在英美文化中找不到,就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找不到。因此,杨宪益先生把 褡裢 译成 袋 (sack),而霍克斯却译成英美人更为熟悉的 小背包 (satchel)。 笏 是中国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拿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做成,上面可以记事。这在今天的中国一般人也不知为何物。因此,杨宪益先生译成挂在墙上的 族徽 ,而霍克斯则译成 达官显臣经常造访的地方 。

从以上例子也可以看出,有时 异化 的

15

方法也会受到限制。杨宪益先生也不得不用英语中相近的东西来替代(如用 sack 替代 褡裢 )或改变说法(如用 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来替代 当年笏满床 )。当然,如果非要保留源语中的物质文化的特色,那也未尝不可,即用音译加注的办法。在目的是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文本中,就需要采用这种方法。

5)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思想意识等。生活在不同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试比较:

成则王侯败则贼(曹:31)

Suc h people may become princ es or thieves,

depending on w hether they re successful or not.(Yang:29)

Zhang victorious is a hero.

Zhang beaten is a lousy knave?(Hawkes:29)

俗语说得好: 杀人不过头点地。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142)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He who checks a moment 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216)

情人眼里出西施(曹:145)

(a case of)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 -holder. (Yang:vol.2:681)

(a case of) beaut 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 -er (Hawkes:vol.3:588)

上面的几个例子中,有有关高雅文化的,也有有关通俗文化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例1)中,霍克斯用了像 英雄 (hero )和 恶棍 (knaves)这类西方读者熟悉的词,或如例2)中,用英语谚语替代了汉语谚语,甚至两个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霍克斯只是选用了适合于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英语谚语,而不顾原有汉语谚语的意思。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杨宪

益先生一般都采用直译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保留源语文化的特征,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之一斑。但在例3)中,两位译者都用英语谚语替代了汉语谚语。这是因为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时实难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因素,除非为了专门介绍中国文化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杨宪益先生基本上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而霍克斯则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当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因此,也不可能有任何译作完全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或完全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在翻译评论中,一般译评家往往会赞成一种原则和方法而反对另一种原则和方法。例如,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就有所谓 归化 和 异化 的争论,在我国,有人甚至认为 归化 把翻译引入了死胡同,并认为Nida 的 动态对等 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然而,在对 红楼梦 两个译本中牵涉到文化因素的一些比喻用法的翻译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到 归化 和 异化 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两种译本对读者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其所完成的翻译目的也不一样,所适应的读者群也不一样。首先,作为译者,杨宪益先生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 异化 的方法;霍克斯的翻译目的非常明显是为了取悦于译文读者,是为一般的英美读者翻译的,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 归化 的方法。对学习汉语的英美读者,对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英美读者,他们阅读

16

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将大有裨益。一般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只是为了猎奇,为了消遣,他们阅读霍克斯的译本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可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产生的两种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此外,文本的类型也往往要求译者遵循不同的翻译原则。比如说,以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哲学著作、政治论文、历史乃至民间故事,一般都须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因为这类作品的目的就是要把源语文化介绍给译文的读者。另一方面,一些实用性文体的文章,如宣传资料、通知、公告、广告、新闻报道乃至通俗文学和科普著作,一般可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因此,不论是 归化 还是 异化 ,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为证明上述观点,我们想引用中外翻译史上的几个例子。Eugene Eoyang在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史时曾指出,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一般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译家,可以亚瑟 韦利和埃兹拉 庞德为代表,他们都是 中国化了的西方人 ;尽管他们竭力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但翻译起来则坚决地保留了英美文化的特征。二次大战后的译家,则以詹姆斯、J.Y.刘、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3744739.html,u、Wu-Chi Liu和Irv ing Lo为代表,他们是 西方化了的中国人 ;尽管他们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从而使他们能用英语自由地表达思想,但他们的根还是深深地植于中国文化之中的。这两代译家观点和背景的差异是十分惊人的,尤其是他们翻译所要服务的读者对象完全不同。韦利和庞德完全以西方读者为对象,而且,他们的西方读者是不懂汉语的。但第二代的译家必须满足三类读者的要求,即不懂汉语的英美读者、懂得汉语或自己以为懂得汉语的英美读者和懂英语的中国读者。这种情况意味着很少译诗不受到批评 这种批评可以来自左、中、右三个方面(Eoyang1977)。我们知道,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尽管庞德不懂汉语,也不了解中国文化,并且,他的译诗又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不忠实的。然而诗集 中国 作为中国抒情诗选,在西方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Bradbury1992)。这是因为庞德翻译时有着明确的读者对象,因而也就有了明确的翻译目的。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另一方面,战后一代的译家想讨好三种类型的读者,结果谁也不讨好。这是因为这些译家翻译时没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因而也没有明确的翻译原则。

应该说,翻译中 归化 和 异化 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应用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因素作综合的分析,译者既可采用 归化 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 异化 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另外,译者一旦决定了遵循一种基本原则,译文就应尽可能保持这种基本倾向。

最后,必须指出两点。一是不论在当代或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这是因为评论家和出版商往往更注重译作的可读性,一般的读者也喜欢通顺易懂的译文,而且,这一倾向也正好与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因此,歌德甚至这么说过: 如果想对广大群众产生影响,简单的翻译往往是最好的翻译。 (Lefevere 1992:116)二是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

17

能广泛地被运用,最终可能会占上风。但不管怎么发展, 归化 和 异化 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成其为翻译。因此,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 归化 和 异化 优劣高下之争,就像没有必要再进行 直译 和 意译 之争一样。

主要参考文献

Bassnet-t M cGuire,Susan (1991):T 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Routledges,London and New York.

Beekman,John &Callow,John (1974):T ranslating the

Wor d of God,Grand Rapids,MI:Zondervan.Bradbury,Steve (1992):T he American Conq uest of

Philosophical T aoism,in T ranslation East and We st :A Cross -Cultur al A pp roach ,Selected Conference Pa -pers,Vol.5(ed.)Cornelia N.Moore &Lucy L ow -er,College of Languages,L 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of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Eas-t West Center,p.29.

Brewer ,John (1988):The Role of Culture in Successful

T ranslation,in Liter ature in T ranslation:From Cultur al T ransf erence to Metony mic Disp lacement ,(ed.)Pramod Talgeri &S. B.Verma,Popular Prakashan,B ombay,p.25.

曹雪芹 高 鄂: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北

京。

Eoyan,Eugene (1977):Audiences for T ranslations of Ch-i

nese Literature,in The A rt and Pr o f ession o f T rans -lation,Proceedings of T he Asia Foundation Confer -ence on Chinese -English T ranslation,(ed.)T.C.L ai,T he Hong Kong T ranslation Society,p.130.Hawkes,David (1973,1977,1980):T he Story of the

Stone,V ols.1-3,Penguin Books.

Holz -M anttari,J.(1984):Tr anslatiorische H andeln,

T heor ie and Methode,Helsinki.

Humboldt,Alexander von (1845):Betr achtungen ber

die V erschiedenar tigkeit des M aturgenusse s ,Kosmos,Works.Vol,1,Stuttgart.

Keene ,Donald (1992):Introduction:T 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 T ranslation East and

We st :A Cross -Cultur al A pp roach,Selected Confer -ence Papers,Vol.5(ed.)Cornelia N.Moore &Lucy L ower,College of L anguages,L 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Eas-t West Center,1992.p.x v.

Lefevere,Andre (1992):T ranslating Liter ature:Pr ac -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 t,The M od -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ew York.Lotman,Juri &U spensky, B.A.(1978):On the Sem-i

otic M echani sm of Culture,N ew Yor k H istory ,IX (2)pp.211-32.

Neubert,Albrecht &Shreve,Gregory M.(1992):

T ranslation as T ext ,T 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Ohio,and London,England.

Nida,Eugene A.(1964a):T ow ards a Science o f T r ans -lating,Leiden, E.J.Brill.

(1964b):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Dell Hymes,Allied Publishers pvt,Ltd.

(1993):Language,Culture and T 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 nterlingual Com -munication,Suspert,Bruxelles.

Nord,Christiane (1991):T ex t A nalysis in T ranslation,

Amsterdam A tlanta,GA.

Reeves,Nigel, B.R.(1994):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 -ing as Cultural Intermediation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Reconsidered,in Tr anslating and I nterp ret -ing:Bridging East and West,Selected Conference Papers,Vol.8(ed.)Richard K Seymour & C.C..Liu,College of Linguistics,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Eas-t West Center,p.36.

Reiss,K.&Vermeer,H.J.(1984):Grundlagen einer

allgemeinen T ranslationstheor ies ,T ubingen.

Sapir,Edwar d (1956):Cultur e,L angua ge and Person -ality ,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ngupta,Mahasweta (1990):Translati on,Colonialism

and Poetics:Rabindranath T agore in T wo World,in T ranslation,H istory and Culture ,(ed.)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Pinter Publishers,Lon -don and New York,p.56-63.

Shaw,R.Daniel (1988):T ransculturation:The Cul -tural Factors in T 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 -tion T asks ,William Car vey Library,Pasadena,California.

18

文化及其翻译

邱懋如

提要:本文作者强调,对于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掌握两种语言虽然重要,熟悉两种文化也同样重要。由于语言之间,不同表达方式之间存在诸多文化差异,翻译中建立文化对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译者可以从下面七个途径加以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1)保留源文(source language)的文化色彩;2)移译;

3)音译;4)音译加类别词;5)用的语(target lang uage)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中带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6)解释;7)译出含义。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

Abstract: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every utterance is,to a certain degree,peculiar to a community that uses the language. While one translates the source language,one is inevitably introducing the culture it embodies.T he aim of translation is, partly,to establish cultural eq uivalence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 t.Whether or how to establish cultural e-quivalence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1)the type of source text;2)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flavor in the source text;3)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and4)the type of readers of the target text.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seven proce-dures of establishing 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 on are mentioned:1)retain original cultural flavor;2)transference;3) transliteration;4)transliteration plus a generic word;5)replace the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the sour ce text with tho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6)explanation;and7)translate the implied meaning of foreign cultural expressions.

Key words:tr anslation,languag e,cultur e

根据 辞海 的解释,文化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笔者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使用语言时必然反映出人所处社会的特定文化,就拿最普通的 早安 和Good M orning作个比较:首先语序就不同;其次使用的频度不同;第三,前者比后者正规;第四,英语的Good Morning还可用作道别语。即使 谢谢 和Thank you也有各自的文化色彩。在英语国家,人们受到称赞时往往用Thank you作为回答;而使用汉语的人则从他们的文化传统出发,在别人称赞时往往要用 过奖了 、 不敢当 等表示自己的谦虚。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

V enuti,L(1991):T ranslation as a Social Practice;or, T he V iolence of Translation,papers presented at con-ference,Humanistic Dilemmas:T ranslation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6-28September,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i nghamton, N ew York.

Whor f,Benjamin L.(1956):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ed.)John B.Carroll, Cambridge:T echnology Press,Massachusetts Inst-i

tute of T echnology,New York:Wiley.

Yang,Xianyi&Yang,Gladys(1994):A Dream of Red M ansions,Foreign L anguages Press,Beijing. Yen,Yuan-shu(1977):Plurasignation,T ranslation, Simplification,in T he A r t and Prof ession o f T ransla-tion,Proceedings of the Asia Foundation Conference and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 on,(ed.)T.C.

Lai,T he Hong Kong T ranslation Society,p.168.

(联系地址:310028 杭州大学外语学院)

19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摘要】长期以来,中英文习语就被学者以及其他对其感兴趣或经常运用它们的人广泛研究。而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有诸多耳熟能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来并被投入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习语往往出自日常生活及经历,它们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可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而老套的,因此它们很难同实际翻译操作,尤其是同中外习语翻译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以韦努蒂的归化及异化理论为中心,力图针对该理论展开对各类习语以及它们实际运用的分析和分类,继而归总了归化及异化理论何时、如何被应用于习语翻译,而这一部分也构成了本文的主旨所在。总言之,该论文目的在于运用结合实例和理论指导的观点看习语翻译,以表明两者间和谐一致之关系。 【关键词】习语翻译;韦努蒂;归化;异化an analysis of idiom translation based on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long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scholars as well as othe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or actively make use of them.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long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have been formed and put into use. more and more people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 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Nida 1964a:159)。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苇努蒂则基于德理达的解构主义学说,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他公开宣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抵抗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突出语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所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地异国情调。 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趋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历史,首先谈到佛经翻译上的《金刚经》,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富于文采,是归化派的代表作。再看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里,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第二次是“五四”以后,第三次是建国后的十几年,第四次20世纪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文学翻译家们在翻译策略方面基本都是以归化为主。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鲁迅等人才开始提倡欧化译法。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可以说他的观念颇为超前。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带动下,不少翻译家有意识地采取异化译法,促使了汉语白话文的最终发展成熟。当然这也致使当时很多翻译从汉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尤为生硬。从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3744739.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翻译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语言文化差异 (3) 1、词汇本身的意义 (3) 2、词汇的文化差异 (3)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4) 1、文化行为差异 (4)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4) 三、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4) 1、结构分析 (5) 2、语义分析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心理过程即对两种语言的分析理解过程。这一理解过程是汉英翻译的关键。只有理解判断正确,做到表达自然地道,再现原文风格。 [关键词]文化差异分析翻译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汉英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表面上看,汉英翻译只是把汉语原文的表层结构直接转化为英语的表层结构,但是这并不能正确刻画出译者所经历的语言心理过程,即理解过程。汉英翻译的过程不是汉语(原文)一字词对应一英语(译文),而应该是汉语(原文)一理解、分析 +对比、选择一表达一英语(译文 )。汉英翻译不是“对号入座”,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汉英翻译必须采取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如照汉语逐词硬译则译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的英语拼凑罢了。从语言心理的运作上看,译者须先将汉语语法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的深层结构了解清楚,并分析成若干语法与语义单位,然后再将这些单位一一转化成英语的语法及语义单位,最后经过重整组合才能成为译作。以下即是对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分析。 一、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面世以来,凭借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在中国市场上也流传着此书的多个译本,本文就旨在透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两处题词的译作分析在具体翻译文本中如何对待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题词;归化;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 在翻译领域最早提出归化与异化两个词的学者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归化一词在《翻译研究词典》中的定义为: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一词的定义为: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韦努蒂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异化,倡导看起来不通顺的译文,注重突出原文的异域风格、语言特色与文化背景。 二、如何看待归化与异化 鲁迅说对于归化与异化,我们不能绝对的宣称哪种是绝对的好的,另一种是绝对的不好的。翻译的过程中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具体使用哪种方法不仅需要依据翻译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群来判断。这也正是本文对待归化异化的一个态度。下面就通过分析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法国中尉的女人》第五章的引言丁尼生《悼念集》时的例子来具体分析这一点。对于原文 at first as death, love had not been, or in his coarsest satyr-shape had bruised the herb and crush’d the grape, 刘蔺译本将此处翻译为 啊,天哪,提这样的问题 又有保益?如果死亡 首先意味着生命了结, 那爱情,如果不是 在涓涓细流中戛然中止, 就是一种平庸的友情, 或是最粗野的色迷 在树林中肆意饕餮, 全不顾折断茎叶, 揉碎葡萄―― 而此时陈译本却将此诗译作 哦,我啊,提出一个无益的问题 又有何用?如果人们认为死亡 就是生命的终结,那么,爱却不是这样, 否则,爱只是在短暂的空闲时 那懒散而没激情的友谊, 或者披着他萨梯粗犷的外套 已踩伤了芳草,并摧残了葡萄, 在树林里悠闲自在,开怀喝吃。 两篇译作各有千秋,从这首诗整体着眼刘蔺译本更趋向于归化手法,陈译本更倾向于异化处理。刘蔺译本将satyr一词译色迷采用了归化的技巧,而陈译本却将satyr一词译为萨梯,采用了异化的手法。satyr原指人羊合体的丛林之神,其实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satyr 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是因为翻译目的及读者文化群不同引起的。1986年出的刘蔺译本出版时,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潘帅英 (喀什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讲师新疆喀什844007) 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翻译这一概念。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Pan Shuaiy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lecturer, Kashgar, Xinjiang, 844007)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meaning carried by on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made the translation possible, but the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rought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out to m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that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culture from the thre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