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

王宗秀老师执教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评课人:万勇

王宗秀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她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就不会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0×(30-20)=60×30-60×20时,老师就直接自己说,这种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在减的时候了。老师对学生有点不放心,比如说在发现规律,特点时老师总是要去扶着说。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也许有不对之处。

2016春

《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免费下载】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的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 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一、分配律的典型题例 ① 由(a±b)×c推出a×c±b×c的典型题例有三种:●(125+40)×8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即(125+40)×8=125×8+40×8=1000+320=1320 ●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的),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103×12=(100+3)×12、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

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2).docx

、本课程课内练习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1) 654 +﹍﹍ =521+﹍﹍ (2) 64 + ﹍﹍=34+﹍﹍ ( 3)﹍﹍+546=﹍﹍+152 ( 4)﹍﹍+82=﹍﹍+64 (5)﹍﹍ +﹍﹍=△+○ (6)﹍﹍ + a= ﹍﹍ + b 2、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在()打上“√” ( 1) 238+546=546+238()( 2 )甲×乙=乙×甲() ( 3) 168+354 = 354-168()(4)364+152+426=364+426+152() ( 5 )286-24-76=286- (24+76)()(6)532-542+168=532+168-542() 3、在方框里填上不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 34□ +34□ = 34□+34□(要用上加法交换律) (2() 34□ +34□)+ 34□=34□+ ( 34□ +34□)(要用上加法结合律) 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字母,是等式成立。 (1) a +(b+﹍﹍ )=( ﹍﹍+b)+c (2)(﹍﹍+36)+64=28+ (36+﹍﹍ ) (3)﹍﹍ + 235 + 65 = 78 + ( ﹍﹍ + ﹍﹍ ) (4)182+ 24+276 + 18= (182 +﹍﹍ )+(﹍﹍+24) 5、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 元就返回50 元的现金,妈妈有520 元钱,她最大能买 到多少钱的物品 6、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1)86+ 75+125( 2)524 –36+76( 3)230 +387+17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 8)× 25125×( 8+80) 36×( 100+50)24×( 2+ 10) 86×( 1000-2)15×( 40- 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 34+ 36× 6675 × 23+ 25× 23 63×43+ 57×63325× 113- 325× 13 28× 18- 8× 28 类型三:(提示:把102 看作 100+ 1;81 看作 80+ 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69×102 56×10152×102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 看作 100- 1; 39 看作 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6、(a+b)×c = a×c + b×c 三、本单元简便计算归类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125×(8+80)36×(100+50) 24×(2+10)86×(1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把公因数提取出来)36×34+36×66 75×23+25×23 28×18-8×28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25×41 56×101 52×102 125×81 类型四:(提示: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29×9942×98 25×3985×98 125×7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成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99×99+99 56+56×99 125×81-125 75×101-75 91×31-91 四、各类型简便计算练习题 (1)67+42+33+58 (2)2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7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5页第2个小红点 27页第4-6 数学新课堂第1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综合应用,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发展新知。【时间大约5分钟】 1.过渡语: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总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2.看谁做得快 (1)4×(25+20)=4×+4× (2)(56+35)×2=56×+35×

(3)36×4+36×6=×(+) (4)45×72+72×55=(+72 (5)27×40+270×96 (6)(100+2)×25 质疑:根据我们练习时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题目有时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既(a+b)·c(左边),有时是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积的和既a·c+b·c(右边)。说明:左边、右边是为了好叙述。 ②做题时向另一种形式转化。 引导:乘法分配律可以相互转化。a·c+b·c=(a+b)·c 3.质疑:此种情况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总结:乘法分配律既可以左边算式转化成右边算式,也可以右边算式转化成左边算式(从右边算式转化成左边算式时,前提条件是必须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设计意图: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因此让学生体验一次严密的自我探究的感悟过程很有必要,以便为学生的可持续研究扫清障碍。】 4.过渡语:刚才哪一题做起来最麻烦?(第五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时间大约20分钟】 1.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买102件短袖衫需付多少钱?)列出算式:32×102 探究要求: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小学数学听课能够更好的找出问题,提升数学课质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范文篇1 3月22日至23日,我们有幸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桂林参加了“小学数学10年改革经典课例展示暨广西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展示课和3节同课异构课《垂直与平行》。并聆听了钱金铎、吴正宪、牛献礼、俞正强、黄爱华、江萍六位数学专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老师们做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构思、深厚的数学素养、真实的教学感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触动、受到启迪,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6名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和俞正强老师的报告《来自学生的动力》以及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回想起来:原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我在课堂上有时也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用字母表示数”时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降到了自己的头发,如何用字母来表示。犹如一位相声演员在说相声,幽默、风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之中, 课上,俞老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粉笔有多少,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表示,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徐老师在报告中对中数学课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以及极富感染力的的语言,使我们如沐春风,如临甘露。他的讲座,自然中流露真情,幽默中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成为徐老师的“同路人”,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运算 类型一:(连加运算,把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827+15+85 119+81+259 368+29+32 355+260+140+245135+39+65+11 126+54+74+46 类型二:(连减运算,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最后求差) 645-180-245 702-54-46 600-137-63 472-163-37 654-199-111 890-132-268 类型三:(连乘运算,把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积)25×14×4 125×19×8250×13×4

乘法分配律计算50道精练题(优质习题)

乘法分配律归类练习50题 (可直接打印) 一、乘法分配律基本题型。 64×64+36×64 117×3+117×7 35×(100+1) 17×43-43×7 5×(40-4)(30-2)×15 66×93+93×34 (100+2)×32 24×(5+10)36×(100+50)26×(100-2)(2+10)×24 二、当因数与整十、整百数接近时,可以转化为分配律进行简化运算。99×31 42×98 39×99 25×39 75×101 125×79

103×56 199×99 75×98 三、把单独的加数或者减数看作它本身×1的形式,再利用乘法分配律。 56+56×99 125×81-125 116×21-116 99×99+99 65×31-65 77×101-77 101×26-26 201×27-27 83+99×83 四、题中出现25或125时,想办法利用25×4=100,125×8=1000来使计算简便。 (40+8)×25 (60+4)×25 125×(80+8)28×125 25×24 125×81

五、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的因数 16×98+32 21×48+84×13 43×126-86×13 68×57-34×14 321×46-92×27-67×46 35×28+70 六、乘法分配律变式题。 45×68+68×56-68 99×99+99×98+99×3 35×72+72+64×72 48×38+54×38-38×2 43×129+25×129+32×129 83×49+56×49-39×49 15×98+25×2 25×17+78×92+175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 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本课程课内练习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1)654+﹍﹍=521+﹍﹍ (2)64+﹍﹍=34+﹍﹍ (3)﹍﹍+546=﹍﹍+152 (4)﹍﹍+82=﹍﹍+64 (5)﹍﹍+﹍﹍=△+○ (6)﹍﹍+a=﹍﹍+b2、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在()打上“√” (1)238+546=546+238()(2)甲×乙=乙×甲() (3)168+354=354-168()(4)364+152+426=364+426+152() (5)286-24-76=286-(24+76)()(6)532-542+168=532+168-542()3、在方框里填上不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34□+34□=34□+34□(要用上加法交换律) (2)(34□+34□)+?34□=34□+(34□+34□)(要用上加法结合律)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字母,是等式成立。 (1)a+(b+﹍﹍)=(﹍﹍+b)+c (2)(﹍﹍+36)+64=28+(36+﹍﹍) (3)﹍﹍+235+65=78+(﹍﹍+﹍﹍) (4)182+24+276+18=(182+﹍﹍)+( ﹍﹍+24) 5、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元就返回50元的现金,妈妈有520元钱,她最大能买到多少钱的物品? 6、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1)86+75+125(2)524?–36+76(3)230+387+17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325×113-325×13? 28×18-8×28?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典型的乘法分配律专项练习题 类型一: (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1、利用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125×(80+8)(80+8)×25 125×(80×8)(40+8)×25 125×32×4 36×(100+50) 24×(2+10)86×(1000-2)

15×(40-8)78×102 69×102 56×101 25×41 125×81 25×17×4 32×(200+3) 38×125×8×3 (25×125) ×(8×4) 125×25×32 125×(80+8) 125×(80×8)(80+8)×25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例9.简便计算:(1)48×1001 (2)57×999 (3)539×236+405×236+236×56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 《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 体会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

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闯关问题,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买衣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本节课邱伟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邱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我将虚心接受。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进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

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口算下面各题,说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总结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大量练习了乘法分配律应用问题。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解决“行济青高速公路,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

“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注重层次性。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更要注重其内涵。如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缺乏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分别”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教师虽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但因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和引导不到位,效果不够理想。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的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 一、分配律的典型题例 ①由(a±b)×c推出a×c±b×c的典型题例有三种:●(125+40)×8 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即(125+40)×8 =125×8+40×8 =1000+320 =1320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的),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98×47,可以把98拆成整百数减一个较小的数。即:100-2,则题目变成:99×(100-2),可以套用公式变成: 99×47 =99×(100-2) =99×100-99×2 =9900-198 =9702 ●(18+4)×25 这道题虽然已经是分配律(a+b)×c的形式,但是实际计算过程中18×25并不简单,因此不能直接拆分成18×25+4×25的样子,而是先把18+4算出来等于22,然后对22进行重组,拆分成上题的整十数加较小数的样子:20+2,因此题目的解法是: (18+4)×25 =22×25 =(20+2)×25 =20×25+2×25 =500+50 =550 ②由a×c+b×c推出(a+b)×c的典型题例有两种:●24×31+76×3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