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1

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1

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1
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1

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沈洪

一、复苏的血管活性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曾是人们所熟悉和习惯使用的“老三联”,而这种联合用法近十年逐渐被摈弃,所采用的复苏方法更基于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验证结果。

复苏时,肾上腺素到底应该怎么用?用还是不用?

⒈肾上腺素

尽管肾上腺素已广泛地应用于心肺复苏,但仅有少量证据表明其对患者产生有益的作用。1992 年美国心脏协会(AHA )的心肺复苏指南推荐首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标准剂量为1mg,且提出两次应用肾上腺素的间隔为3~5min,如1mg 肾上腺素无效,可用更大剂量肾上腺素,逐渐增加剂量(1,3,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mg,而非原来1mg),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0.1mg/kg) 。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时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强血管紧张度以促使自主循环的恢复;不利因素是同样也可增加心肌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偶尔还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1] 。但有8 个随机临床研究(9000 多例心跳骤停患者入选该试验) 结果表明,初始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对比,前者对病人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均无明显改善作用[2] 。故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目前尚无定论。

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时,可能需要连续静滴肾上腺素,其给药剂量应该与标准静脉推注的剂量(1mg/3~5min) 相似。可将1mg 肾上腺素加入250ml 生理盐水中,给药速度应从1ug/ min 开始增至3~4ug/min ,但持续静脉滴注肾上腺素时应该建立大静脉通道,以防液体渗漏。曾采用的心腔内注射方法因可增加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心包填塞和气胸的危险,也会延误胸外按压和肺通气的时间,通常使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每次从周围静脉给药时应该稀释成20ml,以保证药物能够抵达心脏。肾上腺素可气管内给药,且吸收良好,但至少剂量应是静脉内给药的2~2.5 倍[1] 。

⒉血管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非肾上腺素能样的周围血管收缩药,通过直接刺激平滑肌V1 受体而发挥作用,其半衰期为10~20min ,较肾上腺素的半衰期要长。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室颤幅度、频率及大脑供氧,可以在标准心脏按压、人工通气、除颤和注射肾上腺素无效时提高自主循环恢复[1] 。有研究发现,表现为室颤及无脉性室速的心脏停搏患者使用加压素组入院生存率较肾上腺素组要高40% ,并认为,心搏停止患者心肺复苏时潜在的缺血程度复杂,优先选择加压素要比使用肾上腺素效果好。但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有着交互作用,特别在长时间缺血情况下,两者联用可提高冠脉灌注压,效果是单用肾上腺素或加压素的3 倍。有200 例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对比的临床试验显示,二组短期内的存活率相同[3]。

一项1999~2002 年涉及1219 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进行随机化分组研究, 2 组临床特征基本相同,主要终点为入院生存率,次要终点为出院生存率。589 例用加压素40 IU ,597 例给予肾上腺素1mg 。加压素组和肾上腺素组室颤患者入院存活率分别是46.2 % 和43.0 % (P=0.48) ;两组无脉搏电活动患者的入院存活率分别是33.7 % 和30.5 % (P=0.65) 。而对心脏停搏的患者,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显著高于肾上腺素组(29.0 % vs 20.3 % ,P=0.02 ) ,出院存活率亦然( 4.7 % vs1.5 %,P=0.04 ) 。在用试验药后未恢复自主循环的732 例患者中,加用肾上腺素可使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 25.7 % vs 16.4 %;P=0.002 )和出院存活率( 6.2 % vs 1.7 %;P=0.002 )显著增加, 而单用肾上腺素组存活率无增加。两组患者大脑功能恢复状态要大致相似[4] 。

⒊去甲肾上腺素

可增加心排血量,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左心功能和机体反射。严重低血压( 收缩压<70mmHg ) 和周围血管低阻力应是其适应证,相对适应证为低血容量。由于可造成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故慎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顽固性休克患者需要去甲肾上腺素量为8~30ug/min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时不能在同一输液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后者可以使药物失活。如果发生药物渗漏,尽快给予含5~10mg 酚妥拉明的盐水10~15ml ,以免发生坏死和组织脱落[1]。

⒋多巴胺

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有α和β受体,还有多巴胺受体的激动作用。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恢复自主循环后的低血压状态,常选用多巴胺治疗。多与其他药物合用( 包括多巴酚丁胺) 作为复苏后休克治疗的一种方案,可以纠正和维持体循环灌注和氧供。多巴胺的推荐剂量: 5 ~20ug/kg/min ,超过10ug/kg/min 可导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的收缩,大剂量多巴胺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1]。曾以2~4ug/kg/min 用药剂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尽管偶尔可见尿量增加,但并不代表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善,已不建议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5] 。

二、复苏的抗心律失常药

利多卡因是有疗效确切的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但是并不主张心肌梗死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你知道为什么呢?

⒈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明确并疗效确切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对AMI 患者尤为有效。曾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早期心室颤动发生的预防。有荟萃分析表明,利多卡因可使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减少1/3 ,可使近50% 患者不再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但却未能使其总死亡率降低。一项数据分析显示,利多卡因虽能降低室颤发生率,却同时有使死亡率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心脏收缩力减弱有关。因其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已不建议心肌梗死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6-8] 。另两项研究提示,利多卡因在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无效,同时在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时,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和索他洛尔较利多卡因效果更好[9,10] 。故认为,利多卡因对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性心动过速有效,主要为以下4 种情况:( 1 )心功能正常;( 2 )心功能异常但为单形室速;( 3 ) QT 间期正常;( 4 ) QT 间期延长。但利多卡因也并非是首选药物。

⒉胺碘酮

可作用于钠、钾和钙离子通道,对α和β受体也有阻滞作用,可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1 )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可控制心室率。( 2 )对心脏停搏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 3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和不明原因的复杂心动过速。( 4 )可作为顽固性阵发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电转复的辅助治疗,及房颤的转复药物。( 5 )可控制预激房性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心室率。更适宜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如射血分数小于40% 或有充血性心衰征象时,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1] 。

一项随机、前瞻性、双盲、设对照的ARREST 试验(Amiodarone in the Resuscitation of Refractory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入选了504 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两组室颤/ 室速患者均为 3 次电转复无效接受胺碘酮或安慰剂治疗。给药或安慰剂时间分别在出的21.4 min 和20.5 min ,胺碘酮或安慰剂组入院存活率分别为44 % 和34 % (p = 0.03) 。胺碘酮治疗被认为是提高入院存活率独立指标( 相对比1.6;95 % 可信区间1.1 – 2.4;p = 0.02) ,但出院存活率因例数关系未显示统计学差异[11]。另一项随机、双盲、设对照的ALIVE 试验(Amiodarone versus Lidocaine in Prehospit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Evaluation) ,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组入选病例分别180 例和167 例,均为院前室颤/ 室速患者均为3 次电转复无效者。从发病至给药时间为24 min ,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组入院存活率分别为22.8% 和12.0 % (p = 0.009)[12] 。更确立胺碘酮在抗致命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位置。

⒊阿托品

阿托品对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房室阻滞或心脏停搏可能有效。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在用肾上腺素后使用阿托品组入院存活率为14% ,而未用组为0 。另一前瞻性、设对照、盲法电击致无脉性电活动动物研究显示,用阿托品可使自主循环恢复率达91%[13,14] 。故建议对心脏停搏患者使用阿托品可使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率增加。使用剂量对心脏停搏和缓慢性无脉电活动时即给 1.0mg 静注,若持续性心脏停搏,在3~5min 内重复给药,仍为缓慢心律失常,可每间隔3~5min 静注一次0.5~1mg ,至总量0.04mg/Kg 体重。总剂量3mg( 约0.04mg/kg) 可完全阻滞人的迷走神经,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脏停搏。

三、液体复苏的问题

传统观念都认为立即失血性休克后应大量补液恢复血容,为什么现在又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机理何在?

⒈限制性液体复苏

战创伤的现场死亡除直接致命性心脏、大血管损伤、呼吸道窒息外,失血性休克往往是导致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立即大量补液、补血使血容快速恢复,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作为早期救治的目标。而在活动性出血未得到控制前,进行快速液体复苏,但由于血压提高使已形成的血栓被破坏,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组织氧供,进一步增加失血,从而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近些年提出并应用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性液体复苏,是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在彻底止血前先给少量液体以维持机体的基本需要,止血后再给充分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出血量,通过减轻酸中毒,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提高早期存活率;延迟液体复苏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15] 。但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复苏时最适当的灌注压和持续时间;最适当的液体种类;心脏停搏;是否适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等。

⒉晶体液与胶体液复苏

危重病患者液体复苏中使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利弊之争已持续数十年,因缺乏有力的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结果,最为理想的复苏液尚无定论,不同荟萃分析中相互矛盾的结论让医生无所适从。SAFE 研究入选7000 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白蛋白组3499 例,生理盐水组3501 例,研究结果表明,ICU 危重患者使用4% 白蛋白或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其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肾脏替代治疗时间、ICU 留置和住院时间及生存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出现器官衰竭比例也相似。白蛋白和生理盐水扩容效果不相等,白蛋白组较生理盐水组输液量少,比例为1:1.4 ,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率均无显著差异[16] 。也有异议,SAFE 的结论并未能含盖创伤和颅脑损伤的液体复苏内容,对创伤的救治标准仍应是补晶体液[17] 。

⒊高渗液体复苏

7.5% 高渗氯化钠是晶体液用于复苏最有效的选择,即能提高血清渗透压,也能使组织间液吸收入血管内,故高渗液较等渗液能更好地储存血管内容量。高渗氯化钠液体复苏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减少器官功能障碍和提高存活率[18]。也有实验发现,高渗盐水较生理盐水可减轻毛细血管渗漏,减少液体的进一步丢失。

总之,复苏药物和方法已使用很长久的时间,所获得的临床经验越多,循证的客观依据便越需要详实、值得信服,复苏本身就是救治生命的重要手段,能够结合所取得的临床研究

结论,及早、适当地采取复苏措施应作为恪守的原则。

药物使用评价

药物使用评价(肖永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一、药物使用评价(DUE)概述 药物使用评价(DUE)的定义是指进行性、系统性并以标准为基础的药物评价项目。目的是确保恰当的药物使用,当发现治疗不恰当时需要进行干预。 DUE 应当做到:第一,根据评估标准确定恰当的药物使用方案;第二,在开出处方的同时监测评估指标;第三,对于发现医生处方中的问题给予回应意见;第四,监测处方问题是否依照评估指标更正。 需要进行DUE的原因:第一,药物剂量过多或不足;第二,WHO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第三,大量的药物不良反应;第四,治疗失败的指征;第五,大量非处方集药物使用;第六,放弃使用等效的廉价药物而选择高价药物;第七,治疗方案中选择过多种类的药物。 DUE目的是:第一,确保药物治疗达到现行标准;第二,推动理想药物治疗;第三,避免药源性问题出现;第四,确定开展需要进一步评估的问题;第五,确立恰当的药物使用指标;第六,确定保证药物使用质量的标准;第七,加强药物使用的责任制;第八,控制药物费用。 二、开展DUE的步骤 开展DUE的步骤是:①确立责任制;②建立指标;③明确阈值;④收集数据并整理结果;⑤分析数据;⑥继续补充行动指南和方案;⑦继续DUE 随访。 1、建立指标:建立评价正确用药的指标包括:对症恰当用药;剂量正确;调剂数量;发药准备;监测用药(如:实验室检查);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给药方式(尤其是注射);患者教育 (书面指导和口头指导);患者预后 (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药房管理指标 (正确支出,、记账)。 2、确立阈值:确立阈值或 or 基准值以定性药物使用是否正确。 依照指标设定预计阈值或目标 (例如:90% 涉及3代头孢菌素的处方是用于重症感染)。以环丙沙星为例,依据医院确立的阈值,按照适应症使用的患者应该在90%以上,只有10%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使用,落实我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特修订我院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一、组织管理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专项点评工作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的处方点评管理组负责组织,肠外营养药物专项点评组成员进行实施,医务处、药学部共同协调相关工作。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的依据 专项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等,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点评。 三、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组组成 专项点评组由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备丰富的合理用药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 四、点评要求 (一)每年不少于4次专项点评。 (二)抽样方法:面向全院使用肠外营养药物的住院患者,根据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按药物或按病区采用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评价。

(三)抽样率:每次不少于30例。 (四)专项点评组成员在点评后填写《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表》,双人复核并签名。点评表评价意见由小组集体讨论,专项点评组组长签名确认。 (五)专项点评组汇总点评意见,并向相关科室或处方医生、调剂药师反馈,反馈科室或人员接收后需签字确认。 (六)专项点评组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包括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及点评反馈情况汇总,提交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负责将评价意见提交医务部、药学部及相关临床科室。 (七)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情况,由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呈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 五、持续改进要求 持续改进一般采用分步运行模式,如遇涉及到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急待解决问题时,应限期整改。 (一)根据点评结果的评价意见与责任医生、药师进行有效沟通,不合理用药问题按要求整改。责任医生、药师对点评评价意见有异议,需说明理由或提供依据,与专项点评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达成共识。仍有待商榷问题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处方点评小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讨论论证。 (二)已确认待整改问题,仍在同一医生处方(医嘱)中再次出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概述--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药物 利用评价的方法--美国的DUE 一、概述 60年代以来,以反应停事件为契机,世界各国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愈益重视,为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各国政府对新药上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药品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于是,产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物上市后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药物使用中的问题。70年代药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药物体内模型的创立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采用和逐渐普及,对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措施总的来说仍然很局限,因为它主要针对个别病人,监测范围小,费用高;其次监测药物的品种较少,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诊中,药物使用频率很高,药物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处方在一般医院中仍占较大比例,有人估计门诊病人的处方中50%不符合公认的标准。药源性疾病和与用药有关的死亡率时有报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危害病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加强临床药物评价便成为医院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药物的临床评价,包括药物利用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一)概念 1.药物利用评价是按照预定的标准,评价、分析和解释一个给定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药物利用的模式;特别着重于研究药物的市场、分布处方和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决策分析。 2.药物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大量使用的资料,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毒副反应状况。 (二)临床药物评价的意义 1.药物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安的目标首先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合理的开写处方和随之而来的治疗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使不需要的药物消费支出降到最小,即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用不太昂贵的药品,甚至不用药品的治疗来代替原先的治疗方法。或者用较好、较昂贵的药物缩短治疗疗程,从而降低医疗总费用,与治疗药物监测针对个别病人用药不同,药物利用评价寻求识别和纠正整个医院的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所以它是面向所有病人的。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教(学)案实践培训班_最终版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 2.

3. 4. 四、问答题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考题 一、单项选择(共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 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目的是什么?() A、保证药物临床的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及保障其安全 B、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在科学上具有先进性 C、保证临床试验对受试者无风险 D、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按计划完成 2.2013年9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过其官网发布了2013年第28号公告: “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强制要求凡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临床试验批件并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含生物等效性试验、PK试验、I、Ⅱ、Ⅲ、Ⅳ期试验等)的,均应在该平台进行登记与信息公示。登记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并对公众公示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公众知情权 B、调动公众主动性以及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 C、促进试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信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充分整合珍贵的 试验证据 D、促进我国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发展 3.有关临床试验方案,下列哪项规定不需要?() A、对试验用药做出规定 B、对疗效评价做出规定 C、对试验结果做出规定 D、对中止或撤除临床试验做出规定 4.关于知情同意书内容的要求,下列哪项不正确?() A、须写明试验目的 B、须使用受试者能理解的语言 C、不必告知受试者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的不同组别 D、须写明可能的风险和受益 5.关于试验药物的储存,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及时登记试验药物的出入库记录 B、定期检查药物的库存和药物保质期 C、及时向申办方反应任何在药物存储中出现的问题,如温度超标 D、发现有问题的药物须立即销毁,避免误发给受试者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评价点击次数:发表于:2008-12-03 00:00 来源:中国临床试验与研究网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安红梅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摘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过程,以确认整个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规范与质量,从而判断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药各学科差异,同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现有的研究、评价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评价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与中医药学自身发展和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了临床个案总结、经验总结、临床回顾总结、临床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发展过程,但由于中医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迟滞不前,其临床研究整体水平是不高的。虽然近年研究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但涉及中医证侯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没有全面建立,以及辨证论治、中药组方的灵活性及其组方内在组分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因制剂工艺不同而发生的作用变化等,使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增加。加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要求相对稳定,其一个固定不变的方药,很难切中临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病证。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有量效关系,更注重证效关系,根据不同的兼证而加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都增大了中药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评价的难度。 但临床疗效总归是衡量新药的金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内容,其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确有疗效,其疗效的特色之处;产生此疗效临床试验方案、试验过程的各个方面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此疗效评价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此试验对某一学科临床试验的规范和发展是否起到借鉴作用等。因而其研究和评价是相互关联的,贯穿在新药临床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中。 2.临床试验设计前的综合评价 中药新药研究选题来源一般是经验方、医院中药制剂或长期的科学实验方。其治疗所起左右因处方不同而异,对新药处方进行评价,以传统的理论及用药原则为标准,强调突出中医药特色,以发展创新为标准,抑制“同类方”及低水平重复,在理论标准(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传统理论的发展等)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的科学实验及临床研究等大量实践(如组方治则

治疗药物的评价-2

治疗药物的评价-2 (总分:46.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7,分数:17.00) 1.我国药政管理法规定,体内致突变实验的最高剂量是 ?A.LD 50 ?B.1/3LD 50 ?C.1/2LD 50 ?D.1/4LD 50 ?E.1/10LD 50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下面哪类药物一般与白蛋白结合作用较强 ?A.弱碱性药物 ?B.强碱性药物 ?C.弱酸性药物 ?D.强酸性药物 ?E.中性药物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3.药物经济性是指: ?A.最满意疗效 ?B.少量用药 ?C.成本/药效尽可能小 ?D.使用便宜药品 ?E.使用非专利药品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长期毒性试验至少要用n种动物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E.五种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5.血药峰浓度是指 ?A.最低有效浓度 ?B.最低毒性浓度 ?C.最高毒性浓度 ?D.最高血药浓度 ?E.最低血药浓度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6.给药途径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排序为 ?A.皮下>静脉>腹腔>口服

?B.静脉>皮下>腹腔>口服 ?C.腹腔>静脉>皮下>口服 ?D.静脉>腹腔>皮下>口服 ?E.腹腔>皮下>静脉>口服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7.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B.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分解 ?C.制剂配方 ?D.个体差异 ?E.首过效应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8.雷尼替丁临床疗效评价的双盲试验中,对照组给予 ?A.等剂量的雷尼替丁 ?B.小剂量的雷尼替丁 ?C.大剂量的雷尼替丁 ?D.等剂量的雷尼替丁同类药 ?E.安慰剂 (分数:1.00) A. B. C. D.

药物临床评估及合理运用

药物临床评估及合理使用 临床药理学(Clinicalpharmacology)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以及 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 包括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基础 与临床、药学与临床联系的桥梁学科1。其主要任务为科学评价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 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其研究对象能够是人,也 能够是动物或病原体。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临床药理学区别于 基础药理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临床性。从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学生们 也普遍认为应强化临床药理学的临床特色,这样既可为其后续临床医 疗实践提供协助,又能提升其学习兴趣。所以,应将“紧密联系临床”这个理念贯穿于临床药理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本文就临床药理学的 教学工作应如何紧密联系临床,突出临床药理学的教学特色,提出了 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1提升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药学和 临床医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备丰富的临床药学 实践经验。信息时代的今天,临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保证临 床药理学教学能顺利实行,提升教学质量,真正提升学生的临床用药 水平,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教师除通过医学文献、专 业杂志、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信息、更新自身知识外;还应 定期到临床科室与各科临床医师交流,收集临床病例及临床用药中遇 到的问题,并与医师和专家共同探讨,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或邀请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到教研室来,讲述临床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以 便即时掌握临床用药的最新动态。例如,在糖尿病的初次治疗中,传 统教科书指出一般应先使用口服降糖药,在胰岛功能不良的状况下才 使用胰岛素;而临床中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强调的则是胰岛素的早 期强化用药,以尽快控制血糖水平。由此表明,教科书上的用药知识

临床用药方法评价

临床用药评价方法: 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此办法 一、由药剂科负责组织用药合理性评价工作,参加评价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主管以上不少于2人。 二、每季度对门诊处方用药和住院病历医嘱用药进行合理性评价。 三、每月随机抽取门诊处方2天量(节假日除外)和各临床科室5%的现住院病历和5%的已出院病历; 四、评价结果应公正、公开,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复评。 五、评价后作出用药合理性评价简报,通报相关科室。评价结果纳入医院质控管理。 六、对临床用药明显不合理,或不合理用药比例较高的科室、医生,要仔细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七、对因用药不合理出现的不良后果,科室、医务人员本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改进与干预措施参考原则: 1.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

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部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2.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3.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4.药剂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 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 ?生物类药物(biopharmaceutics或biopharmaceutical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 (bio-technology drugs)、和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DNA 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 ★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DNA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诊断用生物制品: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我院2020年处方点评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报告

我院2020年处方点评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报告 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卫生部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药师应当对处方适宜性进行审核,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卫生部颁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处方点评工作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处方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也是促进药师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提高药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本院从开始进行不合理处方点评工作,每年进行总结评价,使得该项工作越来越规范。为更好促进此项工作,我们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9年处方调配过程中记录的26张门/急诊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析,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本院门诊药房依照《办法》要求,电子处方经前台药师审核通过后与医师打印纸质处方供后台调配,审方中发现问题由专职药师及时与医师沟通解决,尽量避免不合理处方生成。对于审方过程中遗漏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及时解决的不合理处方,全部予以留存并记录,每月进行点评分析。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我科2019年筛选出的门/急诊不合理处方26张。 一、处方书写规范性 本院用回顾性研究方式,参考药品说明书、《办法》、《新编药物学》16版、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按照卫生部最新颁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点

评标准,》从处方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角度,对门/急诊留存的不合理处方进行归类分析。本院2019年门/急诊处方不合理处方26张,占总处方的0.41%,处方合格率为99.59%。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24.55%,用药不适宜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75.4%。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归纳成表,详见表 1(其中,*代表点评标准里没有,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表1:书写不规范处方统计 检查内容 处方数/ 张占书写不规范 处方比例/% 占不合理 处方比%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35 22.72 10.48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 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 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 48 33.10 14.37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 物处方 13 8.96 3.89 *处方前记与患者信息不符a非患者本人27 18.62 8.08 b年龄不符22 15.17 6.58 如表 1 所示: 1、书写不规范处方共15张。其中,普通处方用量超7日、急诊处 方用量超3日(以下简称“急3 慢7”,)且未加说明的处方和 内容缺项处方是构成书写不规范处方的最主要类型。处方用量超 “急3 慢7”规定未加说明。表现为医师未遵守“急3 慢7”规定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价

发布日期2007113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标题 价 作者杨焕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 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 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 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 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 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 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 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 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 议。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 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应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建议以图表的方式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对患者个体数据列表;对重点关注的不良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受试药和对照药出现的不良事件均应报告。 1. 用药/暴露的程度

(完整版)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光红梅王庆利 审评四部光红梅王庆利 一、总则 由于组成复方中单方的不同特点,单方或联合用药现有非临床、临床应用信息及临床用途的不同,不同类型复方制剂研发的非临床研究方案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如果无联合用药经验,即使是已知的单方成分,原则上需要进行有关阐明预期的和潜在非预期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相互作用的桥接研究。对于联合给药的非临床研究,剂量选择应考虑种属间在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的差异。非临床联合给药研究的目的应尽可能模拟临床状况,包括单个成分的动物全身暴露量情况以及与药效学的关系方面。 二、前言 通常情况下,联合治疗和复方制剂的合理性在于,与单方比较,组方后由于药理学和药代学的相互作用,带来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的改善。用于支持复方制剂临床开发的非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阐明化合物合用时潜在的相加、协同、增强或拮抗作用以及复方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特点。 三、适用范围 此文件为研发具有不同背景资料复方制剂的非临床研究策略提供指导,以便为人体安全用药提供支持,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动物试验。 四、主要内容 1.一般考虑 用于支持复方研发的非临床研究内容和设计,取决于组方中化合物的现有资料及拟用临床用途。分为以下几种可能的组方类型: (1)复方制剂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且联合用药信息已经得到充分认可。 (2)复方制剂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但联合用药未经许可。 (3)复方制剂由一个/多个新化学实体(NCE)与一个/多个已上市/已有充分用药信息的化合物组成。 (4)由两个或多个NCE组成的复方制剂。 2.复方制剂的研究设计 一般而言,如果复方中的单方及其联合用药已经有足够的人体用药经验,则不再进一步要求进行动物的安全性研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对于混合型上市申请的医用产品,其非临床研究资料不能满足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时,仍需要进行开展一些非临床试验。 对于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而未批准联合用药的复方制剂,虽然单个化合物已具有满足上市许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仍需要关注单方间预期的以及潜在非预期的药物相互作用。如果药效学相互作用是组方合理性的基础,应提供相应的资料说明,相关的非临床研究应作为证实其合理性的组成部分,有时需要证实复方的药效学合理性,以便于评估非预期的/不期望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而言,如果组方中单个成分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得到适当的阐明,可能不再需要提供另外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资料。为了评价复方的安全性,应该考虑进行安全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是否需要进行研究将根据单方间可能相互作用的类型,根据现有资料得到的各单方作用浓度和暴露量的范围而定。如果根据现有资料,未能达到复方用药全身暴露量的预测值,应进行附加的研究。如果组方化合物作用于相同的靶器官/系统或属于与某种毒性相关的同类化合物,也应进行附加试验以证实其组方的合理性。组

医院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2016版

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2 范围 适用于全院。 3 定义和分类 药物使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是依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规范性与药物临床使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采取适宜的改进措施。 4 内容 4.1 确定职责任务 4.1.1 医院药事会下设处方点评专家小组,负责领导医院处方和医嘱点评工作。处方点评专家组负责制定并完善更新处方点评工作制度与实施细则。 4.1.2 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由医务处、药剂科、院感科、检验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组织实施。 4.2 确定评价的范围与目标 4.2.1 每月点评门急诊处方100张 4.2.2 每月点评住院医嘱30份(药物包含国家基本药物、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肠外营养制剂、抗肿瘤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激素等临床使用) 4.2.3 抗菌药物专项点评(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重点关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尤其是Ⅰ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以及重症医学科、血液科、外科、呼吸科等科室抗菌药物应用) 4.3 建立药物使用评价标准

处方点评专家组依据各专科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关文献建立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抗菌药物要建立特殊级抗菌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对某一案例用药是否适宜有争议时,应由点评专家组裁定。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4.4 实施动态监测、收集数据 点评工作组将处方和医嘱点评数据每月做一次汇总,并与同期数据比较,形成点评报告。同时将该报告交给医务处、门诊部和专家组审阅,必要时交给分管院长审阅。 4.5 数据分析,公布点评结果与超常预警 点评专家组根据适时公布点评报告,针对有特殊异常情况进行超常预警 4.6信息反馈、干预、改进 针对点评报告中指出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科室可以提交书面报告申诉一次。若经过专家组最终裁决不合理用药属实的,临床科室立即整改。对于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严重的科室或个人,与绩效挂钩,扣除一定数额的奖金。 4.7检查评估干预结果与后续追踪 点评工作组针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和个人,三个月后进行回头看,查看有无整改。每年进行一次点评工作小结,汇总全年工作量,指出存在问题,明确来年工作计划与重点。

抗癫痫药物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发布日期20051108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抗癫痫药物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赵建中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八室赵建中 摘要:本文主要就抗癫痫药物临床试验有效性、安全性和统计分析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癫痫临床试验药物治疗 1.介绍 世界范围内有超过5000万的成人和儿童罹患有癫痫。两个发病率高峰是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癫痫在整个人群的流行性评估为4-8/1000。 抗癫痫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大约新诊断病人的60%单药治疗能够控制发作。估计大约40%的病人控制不满意,而且还有25%经受着显著的不良反应。 近来已有开发了新药用以改善标准治疗的利益/风险比。最近的所有新药,都在加药试验中 进行了研究。一般而言,20-40%的病人与基线相比获得50%或者更高的发作频率的减 少。在这些研究中,很少的病人获得了完全控制,完全控制是药物治疗最终的目标。有些

新药已经获得批准进行单药治疗。尽管有些新药比老药耐受性更好,但是没有一个在单药治疗的试验中比对照药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由于癫痫病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抗癫痫病新药的临床试验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也有其特点。 2. 有效性评价 2.1有效性评价首先要基于癫痫发作频率 在加药治疗,评价癫痫发作频率的时间间期应该提前确定(例如,每4周的癫痫发作次数)。应在方案中特别关注两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是主要研究终点,应该把数据分为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有反应者是指癫痫发作频率降低,并且降低的百分率达到有效的标准;另一个指标应该是一些反映癫痫发作频率实际变化的参数。这些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应该能够进行全面的治疗后发作频率变化分布的观察。另外,应该评价癫痫可能的加重(例如,加重25%或者更多)。 --单药治疗 1)在新诊断病人,主要有效性指标应该是基于癫痫控制至少6个月的病人的比例(不包括剂量增加期)。试验的周期至少1年,以便评价安全性和疗效的维持时间。 2)在转换为单药治疗的试验,保持治疗的时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主要指标。 --次要有效性指标可以是: 1)在加药试验:癫痫病人发作控制的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指标;有反应者的分布情况也要评价(发作减少小于50%,50%到75%,大于75%)。 2)治疗保持时间,记录疗效失败和不能耐受的时间,以评价药物的整体临床效果。已有的评价疗效消失的标准可以由研究者进行修改。

临床用药评价方法

盐亭县人民医院临床用药评价方法 为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临床用药评价体系。 一、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药的监测、评价及监管,具体由医务部组织实施,药学部提供技术支持。 二、严格控制全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各临床科室的药品比例,每月统计相关数据,药比超标的按规定扣罚科室相应奖金。 三、实施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定期对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物、前10位的抗菌药物、基本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科室、单品种使用金额异常波动的药品于上月、上季度、上年度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异常使用或超出使用限量的药品启动预警机制,院内网公示并暂停采购或使用。 四、实施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对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进行点评,重点抽查外科、呼吸内科、儿科、重症监护病区等,对不合理处方、超常处方进行干预,全院通报不合理处方,并进行相应的扣罚。 五、定期开展专项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对特定的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如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抗菌药物、激素、辅助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超说明书用药、肿瘤患者用药、围手术期用药等)进行点评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六、定期对抗菌药物专项评价,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

析总结,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医师进行公示,并按规定进行处罚。 七、实施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建立确定和报告用药错误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处理的程序,通过了解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来预防用药错误,避免用药错误的再次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八、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救治,并有记录,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对严重不良反应建立处理程序及应急预案。 九、制定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制度,确定各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药学部每月对病区备用药品进行检查。 十、建立药品召回制度,当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药品质量与药事工作质量的问题、事件可能影响病人安全与诊疗质量时,按照既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药学部收回药品,并进行记录。 十一、严格监督考核,把合理用药纳入科室和医师绩效考核指标,并作为科室和个人评优、晋升的参评条件之一。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和米氮平五种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系统评价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14.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4.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1997-2014.2)、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4.2),PubMed(1966-2014.2)、Cochrane Library (2014年)、EMBASE(1974-2014.2)、ISI(1974-2014.2)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药物的临床试验,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同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RCT进行合并,利用WinBUG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评价上述五种药物之间的OR值及其优劣顺序。[研究结果]共纳入89项临床试验,7007例抑郁症患者,研究总臂数180。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文拉法辛、米氮平,氟西汀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OR文拉法辛-氟西汀=0.6741[95%CI:0.5313,0.8307],OR氟西汀-米氮平=1.5887[95%CI:1.2369,2.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服用马普替林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少,其中OR安非他酮-马普替林

=8.6945[95%CI:2.1496,26.4462],OR马普替林-文拉法辛=0.2086[95%CI:0.0627,0.4958],OR马普替林-氟西汀 =0.2109[95%CI:0.0607,0.5422],OR马普替林-米氮平 =0.2521[95%CI:0.0773,0.6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分析还对五种干预措施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氟西汀、安非他酮和马普替林的有效性较好,而马普替林、氟西汀、米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氟西汀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的代表,在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具有较好的表现。尽管本研究表明马普替林有较高的推荐等级,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较少,仍有待专门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新型抗抑郁药;Network 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83-04 1 研究背景 目前,抑郁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三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疗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1980年以前,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类,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通常将这两类抗抑郁

药物临床评价与gcp

1、药物临床评价:是指所有在人体进行的有关药物的任何系统性研究,是证实或揭示药物 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经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合理用药方案 2、药物临床评价的主要内容:药物体内过程评价、药物临床有效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给 药方案评价、药物上市后在评价、药物利用评价、药物经济性评价。 3、药物上市后在评价:研究药物根据医药学的最新学术水平,从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 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决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物在社会人群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原则作出科学评价。 4、临床药物评价的主要任务:研究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为起草临床使用说明书提供人 体试验依据、为政府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5、流行病学 ①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 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②临床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愈后和病因 的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临床流行病学常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愈后研究、研究疾病自然史、临床决策分析等领域。 ③《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医务人员是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实践者、研究对象的患者群体、内容是各种临床问题、研究主线是设计、测量与评价 6、循证医学 ①定义:整合最佳临床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价值观的一门学科。 ②核心思想: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个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 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 ③研究方法:有证查证用证、无证创证用证 7、病例对照研究:将具有某一特征或患有某一疾病的人群做为病例组,以不具有这一特征或不患有这一疾病且与病例组人群具有可比性(除了这一特征或疾病以外,其他因素基本一致)的人群做为对照组,收集这两组人群既往可能与这一特征或疾病有关的暴露史,通过两组间暴露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解释,从而判断这些暴露因素与研究特征或疾病之间的关系。 8、涉及到的基本法规: 人体实验法规《细伦堡法案》 伦理的法规:《赫尔辛基宣言》 法律:《药品管理法》 行政法规:《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种保护条例》 规范性文件:药品进口药材管理办法、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9、药品临床定位方法:选择优势病种、阶段→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文献→药理→临床(三联分析法) 临床定位的重要性:有利于中药疗效充分发挥 中药特点的真实体现 有利于创新药物的产生 有利于政策的制定与企业的发展

189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三)--建立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考虑因素

发布日期 20071129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三)--建立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考虑因素 作者杨焕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议。 虽然合理的安全性数据库的特征是针对每个新药特有的,但也有一些通用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和完整性的工作应当与支持有效性同样的重要。因为对安全性进行评价时,往往要考查来自多个试验中的数据,所以特别要注意检查所用的不良反应相关的术语、评价方法以及标准术语的使用(建议使用医学用语词典-药物管理事务词典MedDRA),以确保安全性信息清晰,准确。对研究期间停用所指定治疗的原因(如任何原因的死亡或脱落)进行确认和分析对于全面了解一个新药的安全性特性非常重要。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为新药的临床计划提出具体的临床试验方案时应当考虑下列要素,以利于对临床计划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一) 长期对照的安全性研究 在许多新药开发的整体临床计划中,常见多数受试者暴露的临床数据和几乎所有的长期暴露数据都是来自单组(single-arm study)或非对照的研究。虽然这些数据有参考价值,但有些情况下最好是获得有对照的长期安全性数据。这样的数据可以对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利于准确判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对照组具体使用阳性/活性对照药或者用安慰剂取决于所治疗的疾病,即对照药选择安慰剂还是阳性对照药,取决于所治疗的疾病在伦理学和医学上的可行性。 1. 阳性对照药的价值取决于所关注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发生罕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如重度肝损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一旦这些事件1)有明确记录,并且2)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都被认为是重要和有临床意义的,因为这些罕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在任何规模的人群中预期发生率基本都为零,因此,一般这种严重不良事件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否有对照组,都应被看作是值得关注的风险信号。 新药临床试验中,只要发现出现1例某种严重的ADR ,都应在后期陆续的临床研究中对此类ADR加以关注。甚至会反映在将来的药物使用说明书中,期望引起警惕。因此,ADR 的发现率(概率)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早期研究的Ⅱ期临床试验。 另一方面,在治疗的人群中要检出较常见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升高情况,就需要设对照组(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的猝死)。如果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被认为是所治疗的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如哮喘吸入治疗中发生的哮喘急性加重)时,设置对照组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对于决定一个新药何时应当进行长期对比性安全性研究,应当根据该产品将来的适应症,即说明书中所治疗的目标患者人群(如果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就更为有用),以及早期所进行的临床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尽管不会经常进行长期有对照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但如果早期开发中发现了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则此类研究就会特别有用。这些情况下,可能比较适于采用为检验特定风险问题的假设而设计的安全性研究,随着累积暴露量的增加,就会有更多机会发现和检出所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