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

只有毁灭。

——刘伯承

6.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择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历史的选择。

8.教师强调: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出示图片: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出示图片: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4.多媒体链接:展示行程示意图,让学生填空。

长征初期路线 瑞金

出发 弃湘西改向贵州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

四渡

赤水

过雪山草地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讨论)

提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开始?????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1934年10月

初期受挫历史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胜利会师?????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意义:挽救革命 长征精神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精选】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word教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 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说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7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7课复习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 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的产品的倾销。 ③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牟取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危害: ①鸦片对吸食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严重的损害。 ②罪恶的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 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③③大批官僚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 削弱。 二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州虎门 人物:林则徐(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 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三、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导火线(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 国商定。 6、影响:①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②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失败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下面是某班同学自编的一首歌谣:“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五四运动 B.中共成立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2.“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中共() A.一大B.遵义会议 C.七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

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 5.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它们排序() ①井冈会师创新路②南湖游船开天地 ③八一枪声建军队④遵义会议扭乾坤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6.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 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2019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语文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 1 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 1、有一支军队,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近乎奇迹。——美国著名记者斯诺 2、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3、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问:谈谈你所认识的长征?(学生自由回答)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师: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生: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内战烽火》导学案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导入:阅读导入框内容,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哪里谈判,他真正目的是什么? 一、自主学习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但是,国民党在的支持下,阴谋发动的内战。 2、重庆谈判: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 毛泽东应邀前往重庆谈判的目的时间地点 陪同人员 结果 (二)转战陕北 背景: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年6月。爆发的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 。 经过: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由于中共中央主动撤出 (保存实力),、等领导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主要战役 2、、率领西北解放军采用“战术“”等作战方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三)挺进大别山 时间:年6月 指挥员和部队:、 标志: 意义: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和湖北重镇。 二、合作探究 (一)重庆谈判 1、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你认为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是否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为什么? 3、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去谈判呢? (二)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出延安?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三)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全面内战?标志是什么? 2、内战的第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主要在哪儿?战争的结果怎样?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 四、达标检测 1、(2007?江苏徐州)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2007?四川泸州)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 A.三大战役B.重庆谈判 C.渡江战役D.政治协商会议 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最渴望的是: ( ) A.民主、自由 B.和平、民主 C.团结、进步 D.自由、和平 2.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目的是:( ) A.讨论停战问题 B.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国内和平 D.准备内战 3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开始 B.渡江战役开始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转战陕北 4.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 ①南京②武汉③上海④重庆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8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对比,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自主学习】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下面的问题进行教材预习(学生课前预习即可): (1)结合教材第一段内容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长征路线简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给其他同学讲解。 长征初期路线:瑞金出发→→→弃湘西改向贵州→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 【课外学史】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写一篇观后感。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素材内容: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大无畏的精 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

只有毁灭。 ——刘伯承 6.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择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历史的选择。 8.教师强调: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出示图片: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出示图片: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4.多媒体链接:展示行程示意图,让学生填空。 长征初期路线 瑞金 出发 弃湘西改向贵州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

第五单元从国 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基础知识】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原因:红军第_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时间:________年10月。 3.前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________。 4.遵义会议 (1)时间:________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________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开始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______,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___。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__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____________,佯攻贵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________(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________________―→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________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____________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与技能】 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求知欲,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先烈们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自主学习】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是哪次会议? 3.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什么是长征精神?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写的一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阅读教材P81,回答: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答案提示: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教材P82、P83,思考: (1)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答案提示: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2)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点拨: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4)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答案提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 2.重点记住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 3.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 二、【新课导学】 (一)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今天天气阴沉,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心情。老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四次围剿没占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但这次,同志们虽仗打得辛苦,坚持了一年,却未打退敌人。看着身边同志一个个倒下,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 我们前途在哪里? ——《战地日记》1934年9月6日阴1.“这场仗这么难打”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分析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二)长征的过程 环节一:危机重重——错误指挥 材料二:我们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我们拼死冲杀,但有更多同志倒下了。我们不知路在何方? 要走向哪里? 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多亏了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会摆脱敌人吗? ——《战地日记》1934年10月26日多云2.为什么说当时“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在这一时刻,毛泽东提出怎样的建议? 环节二:生死转折——遵义会议 材料三:在遵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我们继续在川黔滇边地区运动。军队的领导告诉我们,党中央更换了领导人,军事上的指挥权再次转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手中。……最近几天,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今天,我们终于首次渡过了赤水河。但是,敌人又很快包围上来,我们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吗?我们会不会再像以前只能被动挨打呢? ——《战地日记》1935年1月27日晴3.“党中央更换领导人”与哪次会议有关?为什么说这一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环节三:万水千山只等闲—过雪山草地 材料四: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左边是周恩来,中间是蒋介石,右边是尼克松) 2018年,是中美建交39周年。三十九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之时,中美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虎视眈眈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呢? 看图片,这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现转圜的漫画,历史上将其称作“乒乓外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图片展示: 联合国总部前飘扬的中国国旗 2.教师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

提示: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教师讲述: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二战”后期,同盟国在克里米亚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美、苏、英、法、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以,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窃据。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图片展示: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5.引导学生回答:它记录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精彩瞬间和辉煌成就!历史被定格在这张笑脸上。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孤立政策失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目标导学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教师简要介绍:中美“乒乓外交”的一些故事。 2.史料展示: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 3.提出问题:从尼克松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怎样的转变? 提示: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4.史料展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的色彩越来越浓,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1)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2)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对中国造成极大威胁。 5.分组讨论: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 提示:从美国来讲,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2.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3.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从中国来说,1.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2.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3.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6.教师总结:从中美各自所处的内外环境来看中美都需要接近,以实现战略上的主动。 7.史料展示: 周恩来:“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