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是的,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有人曾说,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虽然有些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较多,有的较少,但无不闪现情感的火花。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鸣,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

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愿意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情感教育侧重点,进而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社会性情感的教育。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

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蕴含在课文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秀教师的教学呈现活力,充满魅力,为学生所迷恋,其重要原因是他们擅长于用满腔的热情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从而将认知性教学和情感性教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可以这么说,长于移情是衡量称职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准。

1、教师自己要有充分的情感酝酿。

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任务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历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此外,教师上课前要酝酿好良好心境。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自己要善于进入角色。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入角色,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在初读时进行了满怀深情的范读,读文时情不自禁地多次哽咽流下热泪,显然他已经进入了角色,学生们也同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教室里一片寂静,时时传来抽噎声,教师创设的浓浓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了课文的情景中,激起了学生的共鸣。

3、教师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一经形成,要善于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言、情、神态、动作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表现自己情感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用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教材所写的环境中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多媒体等媒介,通过具体的场景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学生情绪的反应,诱发学生的情感。

4、教师要能自觉调控自己的情感。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情感。教师要练就一种专注感,如果没有专注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紧张、分心的现象,或讲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或由于教室内外的异常表现而分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要练就一种专注的功力,将思路凝聚在一起,把全部情感调动起来。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媒介来表现。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过程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是不完全、不完善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优化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益。

1、主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的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人翁地位上,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地探求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参与掌握知识的愉悦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艺术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他们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感染效应。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产生的波动性和感染性的体验,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在事物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理智;一种是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表现。波动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有波动性,才会有感染性,也因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情感是波动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消除学生中消极情感的互相传播,另一方面要以情育情,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知识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支持,感情上的满足,培植学生的积极情感。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总理要离开我们!那一天,来自各地的人们含着热泪,汇集在长安街送行。人们多么希望灵车能停下来,多么希望能再看一眼总理的遗容。灵车缓缓驶去,人们在心底哭喊着,总理啊!您别走!但灵车渐渐地远去了,再也不见总理的音容笑貌。真是天喊地哭泪淋淋!”教师催人泪下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大受感染,引起共鸣,把学生带入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画中,确似耳闻目睹,悲痛之感油然而生。

当然,这种感染作用还得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态度:真诚、信任和理解。首先,师生之间谈成如实,彼此都有一种宽松感,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其次,学生对教师高度信任,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发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流畅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态势,从而取得

最佳效果。再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自然,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己”。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注意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在“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中优化情感。

3、语情移情。(1)生发情感。学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吸引学生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渲染和把握。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以先播放录音,并慢慢抽拉活动投影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在美和真的意境中,揭示课题,学习课文内容。教学课文结尾“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时,安排学生观看更多的奇石画面,然后提问:“你准备给哪块石头起什么名字?”学生形象地描述:“双龙戏珠、老牛拉犁……”

通过师生共同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千变万化,从而生发对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

(2)体会情感。“情动与衷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分别道明了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及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作者在刻画任务,描摹情景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中,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

(3)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性教学的质量,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四、展开课堂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同时也受人的情感的支配。真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学过程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机渗透情感交流。

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虽是复杂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但其体验的过程和方式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情感体验由情绪感染(创情)——感情的激发和深入(启情)——内化情感(入情)三个阶段组成。

1、创情。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电教仪器等教学手段,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一步。

2、启情。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动情明理,受到感染。

3、入情。教学中,不仅要把蕴含在课文的作者思想感情发掘出来,鼓励和感染学生,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如“感情诵读”、“课堂表演”、“综合实践活动”等)把这种感情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文教师要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唤起孩子心中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追求语文教学“如水中之盐,品之有味,寻之无迹”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情感

如何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情感 “为文先动情。”即强调一定要有为文的意识,也就是作文要想着如何恰当合理地表达情感,并非说,为文有造文的痕迹,非得辞藻华丽,字字珠玑。情感朴素,文字浅显,亦不失为好文。无论华丽,抑或朴素,都要因情生文。要有“为文”的欲望和冲动,大有吐露心声、宣泄情感的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那么,作为中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从教材文本中陶冶情怀。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众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细细揣摩感悟学习的同时,会自然培养自己的情感和陶冶自己的情怀。《背影》中父亲表现出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让人叹服。还有古今中外的好作品,皆可拿来读。读《红楼梦》感受万种风情,读《水浒传》,知晓侠义胆肝,读《巴黎圣母院》,思辨美与丑,读毛泽东的诗词可感受磅礴的气概……教材文本中,既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热情,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之爱;既有“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惜别之情,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相思之苦;既有“子在川上曰”的感慨,也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既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高,也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大量的阅读,是成就写作之才的必经之路。韩寒虽文化课成绩很差,但却能写出老辣的文章,为何?读遍万卷书,方可信手拈来,思如泉涌。从教材中、课外读物中去培养高尚积极的情感。古来诗词歌赋,皆情真意切。读之则思接千载,总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生活就是情感的大熔炉,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真情,只要有颗敏感细腻的心,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 有人埋怨生活的不公,哀叹命运的不平。要想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就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有生活的热情。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当生活99次欺骗了你,你也要第100次地去拥抱生活。”要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大胆流露自己的爱与恨,这样我们就会拥有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3、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时时有为文表情的愿望。纵然胸中情感如波澜,如果不付诸笔端,这种情感也会时过境迁,如果,日后再来写,恐难写得真切。古人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于一切眼前景物都熟视无睹,那情感就无从依附。因此要养成用文字表情的习惯,一有情感,就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表达得多了,人的情感也就丰富充沛了。 “情动于中而言于外”。作文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表达情感也是为了更好地作文。培养情感,不为文造情,才能写就情感充沛,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才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栏目树形导航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群工作 | 干部培训 | 中学教研 | 小学教研 | 艺体教研 | 科学研究 | 综合工作 | 视频中心 | 通知 | 留言 | 下载专区 | 动易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 绥芬河进修学校 >> 干部培训 >> 校长论坛 >> 正文 | 干部培训首页 | 干训信息 | 骨干校长 | 校长论坛 | 载入中… 最新推荐 没有推荐干部培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干部培训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热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作者:崔丽凤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523 更新时间:2010-11-11 13:39:38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绥分河市第二小学崔丽凤 1、二、三年级教材要求的识字量过大。 二年级教师觉得需要认的字和需要写的字太多,量大了些,有些字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写;有些写话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在写话时就无话可说。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基础好的学生,识字已经不是阅读的障碍,基础差的学生却很难一下子认识那么多字。因此,识字教学依然要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教学就显得比较重要,每篇课文都是值得阅读和赏析的文 要提高阅读水平就要从这些文章入手,教师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能找出重点段落、章, 重点词,引导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感悟词句的能力。说实在的,做到这两点并非容易,现在班级人员比较多做到逐个指导比较困难。 本学期古诗名人名言过多,认的生字比较多。学生在掌握方面上有一定的困难。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读书非常重要,他们也渴望读书,读书却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果不占用,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的阅读量,但读书时间与教学时间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让自己比较困惑是,字词要写会,诗句背熟,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语文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时认真的对待每一堂课文赏析,认真的对待每一次习作点评。 2、现在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是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似乎总有一个无形的框架还在那里束缚着。有的课文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

情感类作文佳句佳段及素材

情感类作文佳句佳段及素材 佳句佳段篇 1.(精彩结尾)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不要忽略任何爱,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桃子,因为毕竟有多少爱能够从头再来呢?(摘自2006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有多少爱能够从头再来》) 2.风没有方向的吹着,心海却再也没有波澜。没有了,心仿佛死了,悲伤充满了我的心房,只因为一个人。花儿含苞欲放,在风中微微地张开了笑脸,雨像一阵甘露滋润了花的心扉。我不期盼世界上的美景能尽收眼底,只期盼奶奶能够回到我们身边。 思念,只能在灰烬里重生。 奶奶,又是一个春天,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田野绿了,但您却看不到了。我没有好好珍惜这15年的快乐光阴,让它在匆忙中流逝了,让它在无限的懊悔中溜走了。我期盼着时光能够倒流,期盼着回到您的怀抱里撒娇,讲天上神仙的故事。没有您的日子我多么孤独,没有您的时光我内心是多么忧伤。但四季依旧轮流,时光仍昼夜不停地走着。奶奶走的再也回不来了……(摘自2007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作文《从此,我不再拥有奶奶的爱》) 3.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生活是平淡的;在那以前,一直以为生活中缺乏精彩;在那以前,一直以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瞬

间都是很容易回味的;在那以前,一直以为来人世走一遭只是为了履行一项任务;在那以前,一直以为拥有生命,便是为了等待死亡……但在那以后,我的一切想法都改变了,只因那精彩的瞬间。 夕日欲颓。那酡红如醉,渐渐铺开,化去。天边的几丝薄云,随之点点浸染,向四边漫开。蓝天刹时映上了片片醉红,蔓延,扩散,半边天被渲染上淡淡的红晕,清远、诱人。江面点点金光,沉鳞竞跃。红彤彤的江水泛着涟漪,星星点点。远处几叶小舟,也被染上撩人心扉的酡红。风起,鳞鳞波光绚烂耀眼。而那丝丝的风,也似泛着梅红,暖暖地拂过面颊,水水地,滋润起我龟裂的心田。 粼粼江水,依旧泛着金箔般的光泽,却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扁舟,已收起风帆,舟上渔人的笑脸依稀可见,红彤彤,金灿灿,那是一日劳作后收获的幸福!天幕上,酡红淡淡,如褪了色的帆布,带着时间的痕迹。 在那以后,我发现生活是绚丽而多姿的;在那以后,我发现生活中精彩无处不在;在那以后,我发现生活中的瞬间精彩而美丽;在那以后,我发现来人世是一种享受——享受精彩的瞬间;在那以后,我发现生命的本质便是欣赏美,欣赏精彩的瞬间……一切一切的变化,只因有精彩瞬间相伴。(摘自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精彩瞬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精神的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精神的融合 摘要: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其能够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此,在进行了实践研究过程,本文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要性, 提出了具体的渗透对策,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精神;融合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要性 (一)有利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内容 虽然现在小学教学已经开始融入德育教学内容,但在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受 多元素影响,最终导致德育教育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德育教育 观念虽已经深入人心,但与教学学科的融合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有些教 师深感教学压力大,导致他们在备课、教学时,除了给学生讲授课文所学生字和 内容外,没能更好地将德育教学与课文进行结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 大德育教育的渗透才更能发挥德育教学的优势。实际上,小学所学的课文与德育 教学关系不大,但是教师可以挖掘课文里面更深层的东西,让小学语文教学通过 德育内容更加渗透,最后使小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描述显得更直观、立体。 (二)可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增加小学生德育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有集体荣誉感。教师将小学生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地融 合到一起,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效果不错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德育教目标,为小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内容,从而扩展学生的德育教学之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一)把握小学生的个性,全面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往往在对待新鲜事物时总会产生非 常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 小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然后再利用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能很好地将德育教 育传授给小学生的,但是切忌在授课时要避免“满堂灌”或者“填鸭式”这样的教学 手段。教师在对小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能力 以及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小学生带来有实践 性的德育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学习《神州谣》的过程中,这篇课文以三字经儿歌形式构成,表达了祖国各个民族的情深意浓。教师要 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或小组合作,或朗读竞赛的形式, 全面开展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德育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确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促使国家繁荣富强。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的阶段性 最初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小学生有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德育阶段性的教育性。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依据小学生 的年龄跨度和认知水平进行选择的,德育教育一般被分为低、中、高这几个阶段。一般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会通过让学生观看升国旗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知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明白国旗代表着国家,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则是对国家的尊重和对祖 国的热爱。而对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爱国之情可以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和 理性教育激发出来,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德育的丰富方式 (1)通过朗读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 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 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 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 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 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 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 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教师在初读课文时适时启发引领学生学会酝酿积极的情感 任何一种积极情感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激发、引导、不断酝酿的过程。因此,在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应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积淀酝酿,要通过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我在教授《跳水》一课时,文中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当朗读到这段课文时,教

师启发引导学生作表情朗读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着当时人们的紧张心情。后经过学生初读体验品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的经过却用“跳水”命题的绝妙之处。通过这样的情感酝酿,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师在范读课文中引领学生学会体验积极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更无法全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读课文,恰当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走入角色,才能让学生融入意境,探知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之美。 教学《火烧云》一课中的一段:“晚饭过后,火烧云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苦恼与困惑

拨云开雾,一路前行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苦恼与困惑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再回首,已不再是菁菁校园的一员,再回首,告别青春年少的浮华。转眼间,12月了,不知不觉间工作已经近半年了,7月毕业时,带着梦想与憧憬离开校园,8月30日,踏进历城双语实验学校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未脱稚气,犹带懵懂,漫漫人生路业已开始。回首来路,云雾弥漫,仰望前方,些许迷茫。 带着苦恼,带着困惑,走过了这一段路程,再回首,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感想;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困惑;有对语文教学的苦恼,尤其值此课程改革之机,在学校致力高效课堂之时;有对班级管理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将一一述来,现云现雾,为的是拨云开雾,一路前行! 一、对教师职业的感想与困惑: 教师,一直以来在我的字典里都是光荣和神圣的代表,上小学的时候,我羡慕老师的神气,我决心将来也当一名“孩子王”;中学时代,我仰慕老师的知识渊博,正是在老师的教导之下,才使我们变得有智慧,有才华。正像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是人民教师崇高的劳动。正是这份憧憬,这份执着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了教师的这一职业,或许这个职业无法带给你多大的财富,无法带给你多大的荣耀,可是当看到一个个孩子的时候,内心里充满着最会心的笑意。 作为刚离开学校园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我怀着激动而又沉重的心情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对于教师的描述,历代都有不同的形容。《周记》中说:“师,教之以道者称也”;杨雄则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也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也常常在教科书上看到这样形容: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当初,我就是怀着对教师的无限敬仰和崇敬之情选择为人师表这条道路。但现实,教师应有的地位并非如此。以前对于人民教师,人们洋溢着太多太多的赞美:燃烧的蜡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等等。人们习惯把教师的职业在理论上、言辞上人为抬高到某种高度,这体现了社会和国家有意识重视教育并提高教师地位。一直以来,

《习作:让情感真情流露》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 利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全面展示人物形象 阅读领航: 哨卡 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可能坠下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再来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一带的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战士的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恐怖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带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刺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上校是边防团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得这儿。”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是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喏着,盯了哨兵一眼,没吱声。 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么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但是,从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只要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终日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任务中,最终学生对语文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反而使很多的孩子早早的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006学年我们对我镇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上语文课。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多数是等着老师讲,或者是等着班级中几个优等生讲,然后他们唯唯应诺。这样的学习,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成了语文课的装饰品,慢慢地他们就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策略显然与推进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通过调查、反思,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获得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教师应该从设计、教学、练习、评价等多方面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使命。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八坝小学--包文升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

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临城县实验小学史晓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避免相对抽象和枯燥,无形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把握住了对初入校门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爱护小动物、待人要有礼貌的德育课。 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在学“ao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

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的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