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ān)

黄发垂髫(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à)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àn)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舍“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为:①wé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①又“复前行”②再“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

明确: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桃花源是一个的世界,那是因为”!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七、作业:1.基训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3、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

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出示幻灯软件) 。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出示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山水太阳

春水春草

春山春花

满井早春图春柳春凤

春苗春雨

游人、鱼鸟迎春

未始无春颂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出示幻灯软件)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分写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七、作业:

流利地背诵两文,准备默写。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

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为陈述;比为比喻;兴为先方他物后引出所咏之词。《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1、字音: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窕(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

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ēn):人参。如:参须。

差:1.(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2、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四、赏析:

1、第一章(第一节):起兴,先写互相唱和的水鸟,再写文静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

2、第二章(第二、三节):从长短不一的荇菜写起,再写美丽的女子。同样用“兴”,这一节写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未得的忧思,日夜思念,难以入眠。

3、第三章(第四、五节):由现实转而到梦中,与心中的姑娘一同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十分欢喜。

4、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兴”和“重章叠句”。这虽是一首爱情诗,却也表现了小伙子对心上人的尊重,虽追求不上而异常痛苦,却也不超越世俗,违背道德。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六、主题归纳,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蒹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1、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找出韵脚字;给生字注音

2、教师指导

3、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4、生字词

蒹(ān):荻,像芦苇。葭(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ǐ):水中小块陆地。

苍苍:茂盛的样子。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2、学生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4、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5、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6、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7、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五、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我欲与君相知,③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六、音乐欣赏,体会意境: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七、练习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并熟练的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上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格律诗及词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黄鹤楼》

1、诵读。

2、作者:崔颢,盛唐诗人,早期诗歌流于浮艳,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晚年因经历边塞。诗歌风格变为雄浑奔放。

3、听录音示范朗读。

4、品味:

⑴、析句:

去:离开悠悠:闲静的样子。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可数。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⑵、品句:七言律诗

首联:借用传说。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绪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而巧妙地用典,使这种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飘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颔联:楼头远眺,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显得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登楼所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了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尾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可是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⑶、小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吊古怀乡之作。传说,诗仙李白登上

此楼原本想写诗。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迁移阅读

⑴、古人诗中的“黄鹤楼”(学生交流)

⑵、仿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学习《钱唐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下诗作近三千首。

2、诵读

3、品味:七言律诗。

⑴、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问:“春行”可见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呢?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看出。

⑶、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⑷、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⑸、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⑹、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4、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5、知识迁移:写西湖有句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睛后雨》苏轼

三、学习《相见欢》

1、作者: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2、诵读

3、赏析:

⑴、“无言独上西楼”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上共谈。可见作者极孤独,极哀愁。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⑵、“月如钩”一弯残月照着作者,孑然一生,引起他多少回忆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⑶、俯视楼下若大的院子笼罩在萧飒的秋风中。“寂寞”的是梧桐还是作者呢?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⑷、“锁”住的是秋的寒意吗?当然不是,而是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倾诉的哀痛。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⑸、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愁之味与众不同,无法用语言传递,只可心感方知。

4、拓展阅读: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两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肯定会想起许多类似写愁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下列诗句: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⑶、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⑷、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朗读,交流。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⑶、小结:该词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抒发了诗人要报效国家,盼望为国御敌立功,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

5、拓展: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⑴、自由朗读

⑵、指名读、齐读

⑶、完成练习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明确:《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⑷、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总结:通过对这两篇词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对苏轼多一些了解,面对挫折能像苏轼一样胸襟开阔能自解自释,但心中始终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做有情有义的真豪杰。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诗经》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铺垫

关雎

窈窕淑女求之

友之诚挚热烈健康

君子好逑乐之

第2课时

蒹葭

坚定执著河水“清”而独立

追寻——————伊人飘忽不定

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写景起兴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案例:《穷人》教学四部曲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案例:《穷人》教 学四部曲 《穷人》一文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精典课文。文章写的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于是,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穷人的美好品质,又能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则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找“穷”字,激发学生学习之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如果能调动

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一上课,我就把课题用较大的字板书在黑板上,并请全班同学大声地读出课题,然后,我就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穷人'”。“没有钱的人。”“没有吃、没有穿的人。”“家里条件差的人。”“生活十分窘迫的人。”??学生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出了一大堆看法。紧接学生的回答,我欲擒故纵:“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这篇课文吧,看作者笔下的穷人是什么样子的。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在阅读时拿起笔,把文中出现的‘穷'字圈出来,好吗?”同学们立刻带着各自的想法进入了课文,而我则期待着他们的反应。终于,教室里的读书声渐渐停止了,可是没有一双小手举起来,倒是一双双眼 睛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故意装着不知:“感觉如何?” “他们的生活真穷!”看得出来,所有学生的感受都是相同的。“那么,请问你们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几个’穷’ 字?”大家不约而同地摇摇头:“一个也没有!”“是呀,”我紧接着抛出了我的真正用意,“我们读完课文后都深深地感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教育回归生活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新城小学:马里凤 摘要: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学校教育虽然有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很多时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即生活 一、背景分析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

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词语复习案例实录 陇西中心校宾云华 教学设计:《幸运52》是央视王牌栏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一环节非常适合语文课的词语复习。为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此课。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词语卡片。

2.拟定比赛规则并宣布。 3.分组。 案例实录 一、导入 师:(热情洋溢地)同学们,《幸运52》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益智类互动型节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个环节更是能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今天,“幸运搭档”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生:(露出关注的神情) (点评:集中注意力是关键) 二、明确复习内容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词语,要求掌握其音、形、义,但我们不再采用反复机械抄写的方式,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复习,希望大家在学中乐、乐中学! (点评:调动复习积极性很重要,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三、宣布相关事宜 今天,由老师做主持人,学习委员计时,语文科代表计分及其它比赛情况。

请同学们遵守比赛规则,大家准备好了吗? (平时也采用过此方式,学生也已熟知规则,规则附后。各小组各就各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附注:课前已自由组合成21个小组。) 四、复习正式开始 1.师:好,第一组,准备。 2.学习委员:计时开始。 3.师:(出示第一张卡片“正襟危坐”) 4.学生按规则进行比赛。 表述者:这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常形容人严肃庄重的样子,看看我现在的动作(理理衣襟,表情严肃,摆好坐的造型) 猜词者:(沉思)嗯…… 表述者:农历第一个月叫什么月? 猜词者:正月! 表述者:对!你说的这个词的第一个字就是所猜这个词语的第一个字,所猜这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就是我现在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_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感谢您的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 江苏丹阳市界牌中心校( 212323)黄华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大师于永正也说过:“学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不能始于‘批文’,止于‘得意’,‘得文’是更重要的。” 下面就《最后的姿势》一课的两份案例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案例1】 第一板块:感受独特姿势 师:灾难降临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做的?请画出文中描写那一瞬间谭老师姿势的语句。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请圈出谭老师临终时的三个动作,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能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板块:追忆震撼瞬间 师:在危急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 师:谁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当时危急的情形?谁能将危急紧张的情况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 想得到高分,教学设计相关考点必须要非常熟悉,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依据和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等。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Teaching pla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Qual ity Course published by PEP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先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 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以下是小泰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 迎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啊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可调皮了,你们看它来了,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呢!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找到了新朋友了吗? 师:你能来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我们认识了小松鼠,如此可爱的一个小生灵在作者笔下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打开课本读一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手画下自己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字词,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读了几遍?告诉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拦路虎”? 生举手 师:同学们,字词拦路虎并不可怕,不是有句话说“集体的力量大”吗?下面咱们同学就以小组为单位,依靠集体的力量,扫清这些字词障碍,如果小组仍旧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提到班级上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解决。 生小组活动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

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2】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

《蒙娜丽莎》片段教学案例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悄然、脸颊、淡雅、难以捉摸、沐浴、细腻、璀璨、 大摇大摆、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男人寻味、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词语。 2.自学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 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 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中 人物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五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 画有幸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楠先生能有有幸成为能到看 到这幅画的一位观众,他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介绍了这幅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文章,共同感受画中人物那迷人的丰姿、感受王克楠先生那细腻的笔触。 2.出示课题,(请学生读) 3.教师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出示词语,老师纠正)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这 篇文章,老师在学习寄语里面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学习建议,看看都是哪些建议(找同 学阅读) 二、自学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 教师总结答案: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 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李贺云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冰、冷、江、坏、极、常、冬”7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认读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播放课件1)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先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识字。 2.把词语从课文中抽出来,让学生认读。 3、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齐读没有拼音的词语,巩固识字。 三、自主合作,读懂课文。 1.和小组的伙伴相互帮助把课文进一步读通顺,读流利,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身边

的伙伴听。 2.猜一猜我到底是什么? 四、美读课文,读中理解。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才出来了,一起说,是什么?(水)哦,原来是水啊,我们天天和水打交道,还不知道水会变了,那么,我提议,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水娃娃,也来变一变,好吗? 1、那我们水娃娃到底会变成一些什么了,请大家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 (1)、我们变成什么了?(云、雨、雹子、雪,教师相机板书图) (2)、那是怎样变成云的了?(齐读1――3句) (3)、观看课件欣赏云的色彩变化,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读) (4)、学会用有“时候……有时候……”说话。 2,我们变成云在空中飘呀飘,可神气了,又怎么会变成雨、雹子和雪了呢?理解“落,打,飘”让学生注意学习语言文字用词的准确性。 (碰到冷风)教师相机板书图 (1)、那我们是怎么从天上下来的了?(听老师范读) 生略 (2)、那现在把这几个词交换一下,听听看行不行。 生略 (3)读这一段课文(互相读——指名读——表演读——试背) 3、瞧,我们多会变啊,那我们从天上下来了有跑哪里去了呢? (1)、欣赏课件,边看边说都看见自己在干什么? (2)、说说书上为什么这么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比读) 4、其实我们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有自己的性格,有时候我们很温和,有时候我们很暴躁。 (1)、看课件了解水的利弊。 (2)、自由读课文相关的句子。 (3)、指导朗读。(女生读“温和”部分,男生读“暴躁”部分) 五、拓展延伸。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表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水平。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水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实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实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能够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能够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小学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

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案例二】 杨帆同学是一个安安静静、其貌不扬的小姑娘,在班里不显山不显水,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ppt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ppt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2012秋季区级一等奖 作品) (精选范文)】 ① 《军神》教学设计 我的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军神”这篇课 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 情感。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即以“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为 线索组织材料,把一个感人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章巧妙的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镇静自若 的“军神”形象。《军神》不仅有“形”、还有“镜”、有“情”、有“理”。“军神”的文本价值在于作者对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超大毅力 的“神”的崇敬和赞美,给读者树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 出代表形象。当今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较弱,他们需要“军神”的感染 和精神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吸取养料,浸润他 们的身心,净化他们的心灵,将大有益于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 我的理念: “军神”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学习的“切入点。”本教学设计以学生 为主体,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 重点定位为:理解人物对话、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的 感受,了解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及心理,亲历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 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感受刘伯承超乎常人的举动、令人敬佩 的意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沃克的感受,了解他情感和态度变 化的原因,突出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力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把握“军神”撼人心魄的感人形象。 我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 境理解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docx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词语复习案例实录 陇西中心校宾云华 教学设计:《幸运 52》是央视王牌栏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一环节非常 适合语文课的词语复习。为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 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及学生 的实际设计了此课。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词语卡片。 .. . 2.拟定比赛规则并宣布。 3.分组。 案例实录 一、导入 师:(热情洋溢地)同学们,《幸运 52》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益智类互动型节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个环节更是能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今天,“幸运搭档”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生:(露出关注的神情) (点评:集中注意力是关键) 二、明确复习内容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词语,要求掌握其音、形、义,但我们不再采用反复机械抄写的方式,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复习,希望大家在学中乐、乐中学! (点评:调动复习积极性很重要,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三、宣布相关事宜 今天,由老师做主持人,学习委员计时,语文科代表计分及其它比赛情况。 .. .请同学们遵守比赛规则,大家准备好了吗? (平时也采用过此方式,学生也已熟知规则,规则附后。各小组各就各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附注:课前已自由组合成 21 个小组。) 四、复习正式开始 1.师:好,第一组,准备。 2.学习委员:计时开始。 3.师:(出示第一张卡片“正襟危坐”) 4.学生按规则进行比赛。 表述者:这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常形容人严肃庄重的样子,看看我现在的动作(理理衣襟,表情严肃,摆好坐的造型) 猜词者:(沉思)嗯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分析]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浅析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基础和关键,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主要渠道。而仅依靠教材阅读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因此,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至关重要。 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得到了更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并且也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改变呆板的教学方式等手段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预期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很多教师的阅读课堂往往是呆板的,形式化和模式化比较严重,千篇一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另外,一些教师满于现状,自我认可性比较强,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事物,也不随学生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得实际阅读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差异逐渐增大,长此以往,也就磨灭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2.没有达到预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一是学生没有学会,二是学生没有学到。也就是说,现阶段好多语文教师在教授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大纲要求的、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进

行了比较透彻的讲解,学生也认真地学习了,但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学了的状态,却没有达到学会的预期学习效果;另外,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对阅读中涉及的某些知识点教师可能没有时间去教,同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能够全部学到,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学到的现状。 掌握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最有效途径,要想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首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得出最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新理念、新模式 1.优化阅读教学的步骤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少“独”多“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实际教学情景为根基;最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要有针对性。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 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 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 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 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 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 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 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 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 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 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 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 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 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 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word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

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

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