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魏晋史学

第三章 魏晋史学

第三章  魏晋史学
第三章  魏晋史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多方探索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此时期政权分立,政治动荡,当权者无暇多顾,对文化无法严格控制。

2、此时期大多数政权(南方尤盛)的选官制度为世族政治,入仕途径与门第相联系,主要是九品官人法,寒门子弟入仕较难,只能在文化上发展。

3、史学自身,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较完备的体裁,在许多方面奠定了史学发展的基础。

4、政权不断更替,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多姿多彩,而且也使历史史实比较公开,可资利用的修史资料比较多,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内容,刺激了人们记载历史的兴趣和责任感。

5、技术进步为史书的纂写提供了便利。

二、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具体表现:“多”。

1、修史作者多。史官之外,史书作者几乎遍布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2、史书数量多。

3、史书种类多。许多史书类型前所未见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多途发展

一、断代史撰述的高潮及其发展状况

1、陈寿《三国志》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由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构成。只有纪和传。在编纂上,陈寿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三国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文字较少。优点:取材严谨,无传说杂说,稍嫌不实就舍去不记,不准确的也不记。缺点:记载太简略,史料删去较多,且记事简单,许多重要史实都没有记上,也不清楚原委。

2、袁宏《后汉纪》

编纂方法:它吸收了纪传体记人的优点,以容纳众多的人物言行。具体说来,就是在记事的同时,把与此事有关的、时间相近的一些人物连带写出,或者把一个人发生在不同时间,但可以表明此人基本面貌的言行集中写出,此即袁宏自称的“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写法。这是在编年体史书中把记事和记人结合起来,使得事因人而丰满,人依事而益显,从而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增强了记事记人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袁宏是一个封建正统史学家,名教思想是十分浓厚。他认为:“君臣父子,名教之本。”公开声称:“史传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

他著《后汉纪》就是要“补救”以往史书之失,“因前代遗事,略举义教所归,用以弘敷王道”。附:魏晋南北朝时,编年体的新发展:

①广泛采用追述法。对那些不便于纪年和没有必要详细纪年的史事,便以“初”字引出对该事的追述,把旧事引出,附在年代之后叙述。②大多数都有自注。写书要简明扼要,但也有说不清的,就用自注的方法写出来。③大量发表历史议论。此时史书有长篇大论,而且随时随处可插入议论。④仿照《史记》《汉书》写法,收录文献,如“赋”、诏书、文件、奏议等都全文载入。

3、范晔《后汉书》

范晔以谋反罪被入狱冤杀,时年48岁。范晔写成纪、传共90卷

萧梁时,刘昭把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志加以注释增补。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以后,范

书马志被合刻行世。《后汉书》的体例特点:①设立《皇后纪》。②新创了一些类传,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列女传》、《党锢列传》、《宦者列传》、《文苑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逸民列传》。③重视史论,在纪传之后有“论”(散文体)有“赞”(四字韵文体);在《皇后纪》和各篇类传之前还有“序”。

4、沈约《宋书》。

是记录刘宋兴亡史的一部完整的纪传体断代史。《宋书》精华在其“八志”。虽其卷数不多,但文字分量却几乎占全书一半,而且不以本朝为限,往往远溯到三代,尤其详于魏晋部分,故可补陈寿《三国志》缺“志”之憾,史学价值颇高。

5、萧子显《南齐书》

萧子显身为齐宗室,对先世不仅多有曲笔回护,而且还颂扬溢美。

萧子显本人为萧梁显宦,因此该书处处维护梁朝。萧衍笃信佛教,因此该书有不少宣扬天命和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教。

但总体上说,该书其他部分材料真实可靠,且当代人写当代事,比较容易搜集第一手材料,文字也简约流畅,所以唐初李延寿编写《南史》时,对《南齐书》删削较少。

6、魏收《魏书》

该书“十志”颇有价值。其中《官氏志》和《释老志》为魏收所创。

该书史实基本真实,但当时却被说成是一部“秽史”。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

此书的缺点:①因为视东魏为正统,因此西魏的历史基本空白。②无《艺文志》,没有文化、著作方面的记录。③部分记载烦琐而芜杂,如附传过多。

7、崔鸿《十六国春秋》

记十六国时期各国历史,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情况皆有记载,史料价值较高。

以东晋年号纪年,表明作者有大一统意识。

惜原书于北宋时期就已散失,明朝时又出现,多数人认为其为伪造。清后期,汤球、黄奭对此书进行了辑校。

二、通史的编纂

1、梁武帝编《通史》600卷

基本上是抄撮其他史书材料,价值不大,没能流传下来。然其编撰通史的意识,对后人启发较大。

2、北魏元晖修《科录》270卷

从其他书可知,该书分科别类记述史事,在体例上应该算是创造。近人吕思勉曾利用此法撰书。

三、地方史的编纂

地方史,也称地方志或方志。东汉初年就已开始出现地方史志著作,主要是介绍地理,包括山川、河流,也包括物产和矿藏、民间风俗,但记载历史的较少,地理占主要内容。

1、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以记载地方历史为重点。兼记一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涉及民族、风俗、物产等,内容丰富,是保存至今的价值很高的地方史著作。

2、北魏杨衔之著《洛阳伽蓝记》,围绕佛寺建筑,广泛描述了北魏京城洛阳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北魏后期的政治动乱,为研究北魏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其他地方史著作如袁康《越绝书》,介绍江浙一带情况;陆机的《洛阳记》等。

四、传记的发展

独立发展成为专门类别的史书。这是由于当时品评人物已蔚然成风。曹魏实行的九品官人法起了推动作用。

三国魏刘邵撰有《人物志》,专门品评人物。

人物传记有多种:①专门记载一个人的传记,称“别传”。②记载家族的传记,如《裴氏家传》。③同一个地区的人物传记,如《会稽先贤传》,陈寿《益都耆旧传》等。④同类人物的传记,《竹林七贤传》,《高士传》,《高僧传》等。

五、史考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历史考证的著作。代表著作就是蜀人谯周的《古史考》25卷,专门考证《史记》记载之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历史考据学(史考)著作,可惜散佚了。

西晋时,司马彪著书摘《古史考》之错误,说它有122条错误,也是一部历史考证著作,同时表明学术的辩论也已出现。

东晋时,著名史家孙盛著有《异同评》。

六、史注的发展

给史书做注释,早在东汉就已出现,如服虔给《汉书》做注,主要是注释字音、字义,然后是人名、地名、典故。这是模仿给经书做注的方法来给史书做注。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史注有了较大发展。

裴松之著《三国志注》,参考文献达300多种,开创了史注新法。除包有前人做注的内容之外,更多的则是补充史实、列举异同、考辨真伪、发表评论,实为前所未有的改创之作。其史学意义有:

①不但注释音义、名物、地理和典故,而且补充历史事实,开创了史注新法。原《三国志》简略、遗漏之处,裴氏用注释的方法详细补充。

②发展了史料学的方法,提出了审查史料的意见:

a.碑铭家传不可轻信。

b.作者妄加修饰之言不符事实。

c.自相歧异的记载必有讹误。

d.孤立的记载不足置信。

e.敌国传闻之言不可轻信。

③发展了历史考证学。

④开展了史学评论。

裴松之对魏晋时期的史家广泛的开展了史学评论,对不符合事实的记载,如乐资、鱼豢、谢承、王隐、干宝等的“妄说”、“妄论”、“虚说”、“疏谬”,进行了尖锐、严厉的批评。

七、起居注、实录的撰修

1、起居注:以年月日为顺序,专门记载皇帝言行的一种编年体史书。

汉代记载帝王日常起居活动的史官,由有文才的后妃担任,名为女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身边都配有专门掌管起居注的官员。

2、实录:在起居注基础上修撰的编年体史书。南朝梁最早出现。唐朝以来,撰修实录成为定制,历代因循不改。

八、谱学的兴盛

谱学是研究家谱、世系的一项专门学问。

谱系之书,与人物传记有密切关系,人物传记以人物为主,也涉及家族家庭;谱系之书则以家族为主。

种类很多,记录各种家族的族源、世系、官宦升沉、婚姻关系、子孙支系等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适应门阀制度、士族门第观念的谱系之作大盛,导致了谱学的产生和发展。刘宋王弘深谙谱学,竟然能“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因而名噪一时,足见当时谱学之盛。

九、史学评论的发展

(一)史学评论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其端。两汉时期有所发展,涉及到史学的目的和功能、史书的编纂方法和史料的鉴别方法等等,不过这些评论是零星的,不系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则形成了一种评论史著的风气,而且史学评论的系统性也是空前的。

与此同时,历史评论也大量出现,干宝《晋纪·总序》即是长篇大论,

(二)《文心雕龙·史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评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的史学评论专文。

论述了远古至晋代史书的起源、流派、得失和编纂方法。认为,撰修史书的目的和社会功能,就是“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注重史家的著史态度,强调应该秉持“素心”,以“直笔”修信史。并讨论了修史的基本方法,评论了纪传体的优长得失。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评论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史书的“断限”问题。

2、“正统论”问题。

3、修史义例和史文繁简问题。

A.“义例”:“义”指用字、文笔和书法。“例”指体裁体例。义例即是讲写史书要如何写作。在《史记》、《汉书》中无义例。晋代时,史书开始立条例。此后出现编年与纪传两种体裁孰优孰劣的争论,出现对纪传体史书的列传、志、表如何编写的争论。

B.史文繁简:即文字多少等文章写作技巧问题。

西晋张辅写《马班优劣论》,以文字繁简评才能高低,认为司马迁才能高于班固。但也有人认为文字太简也不好,如《三国志》就太简了,两处记载曹魏屯田制的也只有50几字。范晔也认为史文应该“博”。

十、专职史官的设立与史学学科的独立

1、专职史官的设立。

魏明帝太和年间,在中书省设著作郎,职掌修史,从此著史有了专官。西晋改隶秘书省,称大著作,下设由多人任职的佐著作郎。著作郎负责撰写史书,佐郎负责采撮资料。东晋基本沿袭。南朝除宋不设著作郎外,与晋代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名称稍有改变。

北魏于秘书省下设著作局,以后又别置修史局。

北齐时设置史馆,以宰相兼领,掌兼修国史。这一制度经北周、隋到唐而成为定制。

当时,许多割据政权都设史官,撰修国史。

史官能力:“才堪撰述,学宗文史”。“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在史官职能上,南朝与北朝有所区别:北朝著作郎只写正式史书,不记录历史;南朝著作郎还要记录历史,即一边记录历史,一边修本朝史书。

北朝著作郎修史书的范围不光是本朝历史,还修前朝的历史;南朝著作郎又记录又修史,但仅限本朝历史,前朝史另由他人撰修,不是史官。

2、史学成为独立学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重视史学,建立了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后赵君主石勒,于建国之初(319年),便建立“史学”,与经学、律学并列,以任播、崔濬为“史学祭酒”。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史学”一词。

南朝刘宋文帝也继起仿行。

史学成为独立学科,在当时目录学上也有反映,已经单独成为一个部类。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时期。这是一时期,虽然政治上分裂割据,纷争攘扰,但并非漆黑一团的黑暗时期。经济上,中国广大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为唐宋以后的经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文化上,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无不闪烁着耀眼光芒,展现着这一时期特有的风格。当然,史学也不例外,在中国史学史上书写了浓密重彩的一笔,展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史学魅力,为以后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皇朝史撰述的兴盛和谱学之书的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对史学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政治上的变动,出现了或几个封建王朝并存或南北皇朝对峙。在这一过程,门阀地主形成发展,逐渐代替前一时期的世家地主,成为政治上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阶级。门阀地主或由东汉世家大族发展而来,或是魏晋豪强地主得势演变而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必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家族声誉积累的过程。门阀统治的特点,是以家族结构同封建经济、政治的密切结合。这一形势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繁荣。皇朝史撰述的目的,大约有二:一是以史为鉴,总结历史得失,以资政事;二是强调和明确自己的正统地位。《隋书·经籍志》称:“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南宋史家郑樵对这种统治形式有如下的概括: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这都是皇朝史撰述的具体写照。关于晋史撰述,今可考者,共有23种,出于晋人所做12种,出于南朝宋、齐、梁三朝11种。关于十六国历史的著述多是当时人及北朝人所做,少数为东晋南朝人所做,清代及近人所考,其数凡29种,多分记十六国各朝史事,其中以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最为著名。《魏书--崔光转》、唐修《晋书》也多参考其书。关于南朝史,世家修史之风更为盛行,一共22种。这一时期皇朝史撰述的高潮,表明史学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同时也表明,史学反映的历史文学传统,即使在纷争割据时期,任然是连接人们思想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门阀在政治中的统治地位让他们他们十分强调嫡庶、门第、家族观念,在婚姻、选官、交友、品评人物等等的社会生活中,十分强调门当户对。这就直接推动了家史的发展。家史、碟谱和各种名目的别传大量涌现,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特点在史学领域的突出反映,是门阀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在史学上的表现形式。如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魏书》崔玄伯、穆崇、李顺、裴叔业等人的传,于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北史·魏收传》:“(杨)愔尝谓收曰:‘此不刊之书,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收曰:‘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人,以免尤责。’”魏收写列传,是有意识地要保留谱牒中的材料,也就为的是表述名门世族的门第渊源。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学生自学问题集2014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问题2014(修订版)答案 上编综述与第一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涵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涵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2)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稳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既不平衡。 ⑥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相互关系:两大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5)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地理、军事,士族、人物,学术、文化;宗教、考古、吴简研究;对魏 晋南北朝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 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蜀汉官制的特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汉晋中 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 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 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的重大发展与这 一时期人们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走向成熟相关,孙吴初期长沙郡吏民的 取名风俗和婚姻生活,三国时期道教在魏、吴、蜀三国均有传播,但 方式与广度有所不同,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古文学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僧 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 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13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论著颇丰,主要有:《缪钺全集》(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 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秦 汉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周伟洲《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 诸国》(西安出版社),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 版社),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中华书局),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陶新华《北魏孝文 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 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 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杨洪权《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 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 下,并且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 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白银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④承认日本对 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 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 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 输出的需求,④极大地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山师附中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 魏晋南北朝史 总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 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 【知识整合】 一、魏晋时期的经济: 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 江南的开发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 .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商业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二、魏晋时期政治: 1.魏晋时期,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①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 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 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 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 陈群的意见(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 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汇总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名家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學術界所稱譽的“四大名旦”為:唐長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被譽為“四小名旦” 為:田余慶、韓國磬、高敏、萬繩楠。 1、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

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 2、周一良:(1913——2001)中国历史学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周一良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1949年以前曾讲授日本史。建国后,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培养了一批亚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曾兼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史(后改亚非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人类科学文化史》第三卷编委会编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论著已结集者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及《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985)。《论集》包括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民族、典制、史学等方面问题的论述,《札记》则重在诠释史料。两书皆立论严谨,富于创见,往往从对具体问题的精当考辨中揭示出重要的历史问题,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推重,如《乞活考》等文每为有关论著所援引。 3、王仲荦(1913——1986),教授。浙江余姚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学习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近代史》心得与体会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继续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入侵,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和研究近代史,每个中国人将会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凝聚力在此激发。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一直在勇往直前地进行探索,不屈不挠地抗争,不断进取,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东方大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但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国必须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振兴。而今天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注重经济的发展,为祖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段历史清清楚楚地让我们懂得近代中国的演变。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到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从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中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近代中国史多选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标准答案:BCD 2. 为了打退革命党军队在重庆谈判期间发动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了() A、上党战役 B、邯郸战役 C、平绥战役 D、津浦战役 标准答案:ABCD 3.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的旨在打击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力量的事件是() A、商团叛乱 B、暗杀廖仲恺 C、中山舰事件 D、整理党务案 标准答案:CD 4.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间势力包括() A、民族资产阶级 B、开明绅士 C、地方实力派 D、城市小资产阶级 标准答案:ABC 5. 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反贪污 B、反浪费 C、反行贿 D、反官僚主义 标准答案:ABD 6.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表现在() A、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B、把持中国海关 C、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D、扶植、收买代理人标准答案:ABCD 7.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节制资本 标准答案:ABC 8.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 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 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标准答案:AB 9.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 间的论战围绕的问题有 ()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 议院,实现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除八股、 改科举和兴学堂 D、要不要社会革命 标准答案:ABC 10. 20世纪二三十年 代活跃着的中间党派的 社会基础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上层小资产阶级及 其知识分子 C、工农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标准答案:AB 11 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阵地是() A、北京大学 B、《新青年》编辑部 C、北洋政府教育部 D、《民报》 标准答案:AB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主要内容有() A、否定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左”的错误 方针 B、确定了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 C、编制了我国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 D、确定了把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 放的战略决策 标准答案:AD 13. 党在第二次国内 革命阶段,领导土地革 命的阶级路线是() A、坚定地依靠贫农、 雇农 B、联合中农、限制富 农 C、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D、消灭地主阶级 标准答案:ABCD 14. 20世纪中国人民 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 二次历史性巨变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 C、辛亥革命 D、改革开放 标准答案:AB 15. 抗日战争初期,国 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重 要会战有()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标准答案:ABCD 16. 洪秀全撰写的具 有朴素平等观念,后来 成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思想基础的书有() A、《原道救世歌》 B、《原道醒世训》 C、《原道觉世训》 D、《天朝田亩制度》 标准答案:ABC 17. 1948年4月,毛 泽东系统地阐述的中国 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 线是() A、依靠贫农 B、团结中农 C、有步骤、有分别地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发展农业生产 标准答案:ABCD 18. 1957年的政风运 动反对的主要是() A、教条主义 B、主观主义 C、宗派主义 D、官僚主义 标准答案:BCD 19. 革命派和改良派 论战的主题有() A、要不要废八股、改 科举和兴学堂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 推翻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行共和 D、要不要社会革命 标准答案:BCD 20. 中国资产阶级的 双重性格是() A、革命性 B、先进性 C、妥协性 D、彻底性 标准答案:AC 21. 建国初期进行的 运动主要有() A、土地改革运动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三反”“五反”运动 D、抗美援朝运动 答案要点: 考查建国初期的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 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 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 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 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 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出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 的指示》,按照《共同纲 领》的规定,及时镇压 一切反革命活动。镇反 运动历时三年。,1951 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 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 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 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 “三反”运动。1952年1 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 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 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国内 发动了大规模的抗美援 朝运动。 标准答案:ABCD 22. 抗日根据地的政 权建设实行“三三制”的 原则,政府成员分配包 含的阶级和阶层的代表 有() A、非党的左派进步分 子 B、中间派 C、共产党员 D、地主阶级 答案要点: 考查“三三制”原则的 内容。抗日根据地的政 权,在政权机关工作人 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 “三三制”原则。即共产 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 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 之一。 标准答案:ABC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三大经济纲领是()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 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蒋宋孔陈为首 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 义的国家所有 C、接受帝国主义在华 企业 D、保护民族工商业 答案要点: 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三大经济纲领的内 容。1947年12月,毛 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 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 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 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 所有,没收蒋介石、宋 子文、孔祥熙、陈立夫 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 护民族工商业。 标准答案:ABD 24. 中共十六届五中 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要求是() A、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 B、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 C、管理民主 D、广播电视“村村通” 答案要点: 题目现实性较强,是当 前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 现实问题。 标准答案:ABC 25. 毛泽东提出的社 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 础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的矛盾 答案要点: 理论常识,可以根据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 答。 标准答案:AB 26. 科学地回答了红 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 因和条件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D、《反对本本主义》 答案要点: 考查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发展 过程。在1928年10月 和11月,毛泽东写作了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 么能够存在?》和《井 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 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 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 件。 标准答案:AB 27. 中共二大指出革 命的动力是() A、工人 B、农民

魏晋南北朝史学正统观念的特点_马小能

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在司马迁看来,夏、商、周的制度变易,是通过后朝对前朝的损益救弊而按照忠、敬、文秩序进行的,忠、敬、文三王之道的变易是“若循环,终而复始”。司马迁明确认为秦朝不知变易, 而汉朝“承敝易变,使人不倦”,乃“得天统矣”。这就从制度循环变易的角度否定了秦朝的历史统绪。 与司马迁的隐含之意不同,班固的“摒秦”思想则比较彻底。班固在接受刘歆五行相生之五德终始说的同时,也接受了其“摒秦”的思想。据《汉书·律历志》所记,刘歆在《三统历谱·世经》 提出的五德终始说中就宣扬了“摒秦”思想,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秦得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 ,因而不得其序,属于闰朝。班固《汉书》在记述刘歆《三统历谱·世经》宣扬的“摒秦”论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这种思想,并且在《汉书》中作了贯彻。如在上述《古今人表》中,建朝帝王都被列入上上圣人中,唯独秦朝建立者千古一帝秦始皇则被列入中下等;《高帝纪赞》 和《郊祀志赞》 等篇,都明确宣扬了汉为火德上继周之木德的思想,将秦朝排除出历史统绪之外。而班固在所作的《典引》篇所勾勒的自伏羲至刘汉的王朝统系中, 也明确认为“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首,将授汉刘”(《后汉书·班彪传》),直接 将汉朝上继周朝。毫无疑问,《汉书》在正史当中,开启了以“五德”言正闰的先河。 与“摒秦”相呼应,汉代史学普遍重视于“宣汉”。司马迁《史记》以实录著称,却也有“宣汉德”和“颂功臣”的旨趣。《太史公自序》 明确说道: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 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颂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耻之;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这段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与壶遂论辩作史而说的言不由衷的话,其实它与其父司马谈的临终遗言所体现的思想也是相一致的。 与司马迁《史记》相比,班固《汉书》的“宣汉”思想则更为凸显,实际上《汉书》的撰述旨趣就是“宣汉”。《汉书·叙传》说: 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 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 故探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在此,班固一方面明确认为,史家作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当代君主“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而《史记》通史撰述将刘邦“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的做法,是贬低了汉朝的历史地位, 违背了历史撰述的这一旨趣。另一方面,汉朝是历史上的盛世皇朝,有赖于专门的典籍来传颂大汉之德,而司马迁《史记》关于汉朝历史记载止于汉武帝,并非汉朝全史;《史记》之后自褚少孙至班彪十余家《史记》续作,也都没有肩负起系统反映汉史的任务。这样一种历史撰述局面, 是与汉朝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的。这是班固之所以要断汉为史作《汉书》的原因之所在。 魏晋南北朝史学正统观念的特点 马 小 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北京100875) 收稿日期:2010-03-20 作者简介:马小能(1982—),女,河南永城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 与秦汉大一统政治不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史学正统观念上自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 由于王朝更迭频仍,为凸显新朝政权的合法与正统性,史家在史书撰修时的断限、起元及具体内容上,都非常注意弥缝与讳饰。其次,面对魏、蜀、吴三国鼎立政权, 由于时代背景的迥异,史家对三国孰为正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再次,南北对峙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正闰之争,主要通过夷夏之辨的方式进 行,然而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夷夏色彩逐渐淡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越发凸显。 一 政权更易频繁是魏晋南北朝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凸显新建皇朝的合法与正统性,史家在撰修史书时的断限、起元及具体内容上,普遍重视于弥缝和讳饰。 断限即划定年代界限。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史、宋史断限所受争议最大。我们知道,司马氏以“弑君”、“篡位”取代曹魏政权,如何洗刷“弑君”的恶名,成为晋武帝即位后的头等大事。据《晋书》所载,贾谧主张以西晋建立之年(265)为始, 而荀勖和王瓒则分别把晋朝的历史上推至· 412·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六章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 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1、日本“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1、《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2、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3、《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共同抗日.最早提出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四项保证: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 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8、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 19、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 20、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