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创新教育(刘会祝)

浅谈创新教育(刘会祝)

浅谈“创新教育”

作者:

性别:男职称:小学一级

地址:皖舒城县棠树乡路西小学

电话:0564-*******

邮编:231372

浅谈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其对教育的发展要求,创新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就将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教育的新模式等几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分析细致,内容具体,愿能为新时期的教育尽一己之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意识环境新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世纪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与人类本身存在着的潜能的发挥分不开的,而在人类诸多的潜能中,当首的也是最宝贵的就是创新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笔者认为,面对当前新世纪带来的机遇,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学校和老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今后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下面,笔者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就创新教育这个话题浅谈一己之见。

一、观念与意识的更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定位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这就意味着,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一些旧式的思想,建立一新的符合发展的创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摒弃居高临下,要学生绝对服从的做法,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提倡争论式、探索式的教学,相信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让他们自由地想,在积极讨论交流中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如我在讲《做风车的故事》时,向同学们提问:“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有位同学说:“我最喜欢卡特。”此言一出,其他同学都笑话他,我制止了大家的笑声,请这位同学讲出理由,这位同学镇定地讲:“卡特非常聪明,因为牛顿都没想到做风车要讲道理,而他想到了。”我积极地表扬了这位学生,又接着问:“那为什么卡特没能成为大科学家呢?”学生答到:“因为牛顿学习非常刻苦。”这时我及时地提醒学生,光有聪明是不行的,聪明加上勤奋才能成功。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教育环节中,如果不注意方法,用旧式的框框来束缚学生,是不会提高教学效果的。所以说,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寻找答案。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还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过去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思考和抽象的口号上,往往是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课堂灌输给学生,从来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育不同与其他的社会活动,它是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一步一步地通过学生的认识、感悟、实践使受教育者得到身心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接受对象,而是能动的教育主体,他们要根据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自身的需要来确定学习目标,并对各种活动的过程加以筛选,有时还自己设计合乎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活动来实现目标,甚至还是超前的思考。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的对象,但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巧妙设计、精心组织和正确引导、科学实践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模仿到创新,从被迫到自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和创新力。

二、环境的创设。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潜能发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

(一)建立必须的活动场所。如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等,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二)建立实验室,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

(三)建立与教学相应的教学设施。如幻灯机图片、微机室等,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接受教育。

(四)组织各种创造文明、建模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和科学创新的兴趣,从活动中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校曾在春天举行过野吹活动,让学生带上食物,在野外自己想办法生火做熟。看着他们用棒甚至用手挖出的灶台,还解释说要选在高处:通风,我们知道这次野炊的目的得到了,让他们自己动手,体验生活,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使思维更灵活、敏捷,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结合实际,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要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教师就要立足课堂,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脱离稚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就是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时,利用投影和图片来导入:“现代社会文明创造了辉煌成果,如蒸汽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应用、人造卫星的上天、克隆羊的出现等,我国古代也曾有过四大发明,还有万里长城、大运河等.”生动的画面、典型的事例紧紧吸引着学生.“可是,现在我们落后了,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我国仍是空白.在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这样一种强烈的民族感和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然后,话锋一转,问学生:“这些发明创造是怎么来的?那是一些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和坚强意志,又具有丰富知识的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反复实践而获得的.所以说,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意志,坚持从每一件小时做起.”这就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迷恋学习、迷恋科学,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养成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创新通常又是与质疑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学生想问个“为什么”的时候,他的思维也就跟着发动起来了,这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凡时都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置兴奋的环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有时灵机一动,能闪现

出一些独特的想法,但却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想对了却说错了.几次挫折之后,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因为害怕答错而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答错的,教师要帮助其分析思路,找出错的原因,同时也在学生的思路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对那些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他们求异创新的精神.

(三)结合实际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从认识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即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体现的.

1、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心理角度讲,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事物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是一种潜在的需求,也是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适时地“点燃火把”,它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这一特点,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应该安排活动,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到某种特点定的情景之中,启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答疑。

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用问题卡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进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而且还依赖学生的亲身实。因此,我们还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去摸索、去思考,从中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从而培养

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可安排以下内容,如针对某一理论、观点,通过辩论会、演讲会、比比看、办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写稿子;让学生走出课堂搞社会调查、参观采访、写小论文等。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从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创新作好准备。

四、设计创新教育新模式。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辨证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最后离开教师可以自己进行学习。(一)、转变两个观念

(1)师生角色关系的转变。由原来的教师指令、学生服从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由原来的教师权威,变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2)课堂教学功能的观念转变。由原来课堂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转变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培养学生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场所。

(二)、坚持四条原则

(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至少是群体)各得其所。

(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密度,使每个学生均衡地得到教师的关怀和辅导,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教育综合性原则。教育内容的综合。即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联系达到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

(4)教育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归宿。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性”转向“学生主体性”。

(三)、落实六个措施

(1)备课备到学生。在新学期的备课中,教师的备课绝不能抄教案,至少要对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各有侧重点,要联系班级的实际。

(2)教学要有拓展。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巩固,就本学科而言,必须纵向拓展有关知识,横向拓展相关知识。

(3)课堂激励评价。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进行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包括语言、动作、眼神,都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杜绝讽刺、斥责、挖苦、批评的

语言。

(4)形成基本模式。在发挥班级授课制群体优势的同时,全面渗透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的思想。从组织安排的角度,对时间空间和人数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力争实行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最佳结合。

(5)教师深入小组。在每一堂课中,教师一定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习惯,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进行个别指导,以40分钟时间来计算,至少有20分钟时间在学生当中。

(6)坚持自学为主。坚决屏弃教师填鸭式、满堂灌,鼓励学生自主求知,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有固定的,事先准备好的答案。

(四)、尝试八大教学法。

(1)小组教学法。根据学生差异、兴趣爱好、需求进行同质或异质编组,充分发挥组内学生的作用,多交流、多发言。

(2)游戏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感节的游戏活动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综合能力,体现充分发展。

(3)主动提问法。无论在新课中还是在复习课中,把该问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从一年级的泛提开始,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4)交融教学法。师生角色的互为转换,情感交融,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尤其是中、高年级,这样便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氛围。

(5)分层教学法。把教学班分为A、B、C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坚持上不封顶、下有保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6)体验尝试法。凡是学生能体验到的都让学生去体验,比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等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7)鼓励教学法。教师用语言刺激、动作示意、实物奖励或成果展示等手段,促使学生乐学、勤学。

(8)留有余地法。灵活掌握时间,可以先上20或25分钟的课,然后让学生大胆发言、自主探索;不一定有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说过:创新是民族之魂。让我们在发展中前进,在创新中提高。树立超前意识,做到教育观念领先一步,教学实践先走一步,实现教育发展的精彩一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