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61-1980的生物学诺贝尔奖项目简介

1961-1980的生物学诺贝尔奖项目简介

1961-1980的生物学诺贝尔奖项目简介
1961-1980的生物学诺贝尔奖项目简介

发现了耳蜗兴奋的生理机制

贝克西

Georg von Békésy

美国

哈佛大学

1899年—1972年

他提出了有关听觉的理论,从而替代了首先由亥姆霍兹提出的理论。最关键的听觉组织是内耳的一个盘涡状管,通常称为耳蜗。耳蜗由基膜分成两部分。整个基膜由两万四千多根并行的纤维构成,这些纤维顺着耳蜗的纵向渐渐展宽。亥姆霍兹认为,每根纤维各有它固有的振动频率,并只能对该频率的声音有所反应。声音是由各种频率的基本振动混合而成的,因此每个声音就激起某些纤维的同时振动。各个振动着的纤维把神经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和分析,便感觉到这个具有一定音调、响度和音品的声音。然而,贝克西用一个人工系统(完全仿造耳蜗的基本结构)仔细地做了实验,发现声波通过耳蜗内的液体时引起基膜像波动一样的位移。这就是大脑接收到的并进行分析的波,基位移也是按音调、响度和音品变化的。鉴于这个结果,1961年贝克西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在这个学科范畴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英国

剑桥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1916年—2004年

沃森

James Dewey Watson

美国

哈佛大学

1928年—

威尔金斯

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英国

伦敦大学

1916年—2004年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发现了神经细胞膜的周边和中央部分与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制

艾克尔斯

Sir John Carew Eccles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1903年—1997年

霍奇金

Alan Lloyd Hodgkin

英国

英国剑桥大学

1914年—1998年

赫克斯利

Andrew Fielding Huxley

英国

英国伦敦大学

1917年—

神经纤维上的冲动是一种持续1/1000 s的电脉冲。神经细胞借助这种脉冲系列相互通讯,并发出指令给体内的肌肉和腺体。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结果论述了神经冲动本身的性质,以及在神经细胞体引起的电变化,特别是论述了“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活动。他们使用的方法是以电子学技术为基础的。他们用微电极记录电活动,将其放大百万倍,然后显示在阴极射线管的屏幕上。他们提出,神经冲动与纤维外面的钠离子和纤维内面的钾离子之间的交换有关。艾克尔斯爵士发现了神经冲动到达另一个神经细胞引起的电变化。在他的实验中,用尖端小于1 μm的微电极插入脊髓运动神经元之内。这些运动细胞的直径为40~60μm。因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细胞膜的兴奋性或抑制性化学机制相连接,所以由神经纤维末梢来的冲动引起该细胞兴奋或抑制。艾克尔斯已指出细胞膜电位改变是如何表达兴奋或抑制的。刺激强到足以引起兴奋反应时,膜电位降低到某一值而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即钠冲动。一个正在活动的细胞可因冲动到达其抑制性突触而受影响。这时膜电位增加,其结果是,冲动发放受到抑制。因此,兴奋和抑制相应于不同的离子电流,它们分别是细胞膜电位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变化。

发现了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的机制和调节

布洛赫

Konrad Bloch

美国

哈佛大学

1912年—2000年

吕南 Feodor Lynen 德国 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细胞化学研究所 1911年—1979年

乙酸作为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基本构件的阐明是一项重大的发现。在维兰德实验室从事乙酸代谢研究的吕南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所谓的活化乙酸,它是人体内所有脂质的前体,而且也是很多代谢过程的共同物质。布洛赫和合作者尽可能巧妙地应用了同位素技术,得以在一系列卓著的研究中向大家证明,如何利用乙酸的两个碳原子合成具有30个碳原子的类固醇——羊毛固醇。接着,这种羊毛固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转变成具有27个碳原子的胆固醇。导致碳氢化合物鲨烯的形成的那些反应特别引人注意;并且,对这些反应(为很多其他脂质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所有)的阐明不仅应归功于布洛赫、吕南和他们的合作者,也应归功于英国的Popjak 和Cornforth ,以及美国的Folkers 和合作者。关于这项研究,吕南还做出另两项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代谢机制的重大发现:维生素生物素作用机制的解释和细胞氯高铁血红素结构的确定。在早期阶段,布洛赫做出了另一项重大的发现,他证明胆固醇是胆酸和一种雌激素的前体。这些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吸引着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我们现在知道人体内所有天然的类固醇物质,都是由胆固醇形成的。通过他们对这方面的基础生化研究,我们今天才能详细知道人体内的胆固醇和脂肪酸是如何合成和进行代谢的。这些过程包括由很多个别步骤组成的一系列反应。例如,由乙酸形成胆固醇的过程需要有约30个不同的步骤。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脂质形成和代谢的这种复杂机制发生了混乱,结果导致了一些最严重的疾病。脂质代谢机制的详细知识对从理论上研究这些医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发现了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调节

雅各布Fran?ois Jacob

法国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1920年—

尔沃夫

André Lwoff

法国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902年—1994年

莫诺

Jacques Monod

法国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910年—1976年

雅各布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细菌及噬菌体的遗传机制以及突变的生物化学效应。他先研究溶原性细菌的体征并证实它们有“免疫力”,也就是说,这些细菌体内存在一种机制,可抑制原噬菌体内(和同类型的感染性粒子一样)的基因的活动。1954年后,他与Elie Wollman长期合作,成果累累。他们努力搞清原噬菌体与细菌遗传物质之间关系的本质。他们经研究搞清了细菌接合的机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又得以分析细菌细胞的遗传结构。1958年,他们对溶原现象和诱导的β-半乳糖苷酶生物合成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这两种现象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雅各布和莫诺开始研究遗传物质转移的机制及细菌细胞内调整大分子活动与合成的调控途径。进行了这些分析之后,雅各布和莫诺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信使RNA调节基因、操纵子及变构蛋白质等。1963年雅各布和Sydney Brenner一起提出了“复制子”假说,以解释细胞分裂的某些方面。此后他致力于细胞分裂机制的遗传研究。尔沃夫在观察了隔离的细菌后得出结论说:溶原性细菌并不分泌噬菌体,细菌在产生噬菌体后立即死亡,以及外界因素能诱导噬菌体的生成。正是在这个假说,以及与Louis Siminovitch和Niels Kjedgaard的合作,尔沃夫发现了紫外辐射的诱导作用。1954年,尔沃夫开始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他用实验研究了病毒发育对温度的敏感性与神经毒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启发之下开始考虑病毒感染问题。就这样,他搞清楚了非特异性因素在初次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发现了引致肿瘤的病毒

劳斯

Peyton Rous

美国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879年—1970年

发现了前列腺癌的激素治疗

哈金斯

Charles Brenton Huggins

美国

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研究实验室

1901年—1998年

劳斯是第一个想到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不一定是个突然的过程的人。劳斯把这个过程称为“肿瘤进展”,在这过程开始时,潜在的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被化学因子、病毒或激素刺激唤醒之后,他们就采取一种更加无法无天的生活方式。劳斯关于肿瘤进展的发现很快在许多实验系统内得到证实。1950年,肿瘤病毒研究成了现代肿瘤研究的中心领域。某些病毒能将部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内而不杀死细胞或抑制其增殖,这样引入的病毒物质事实上可以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物质中,并且其行为就如同新的遗传因素一样。病毒感染能引起某些细胞特性的永久性改变。重新估计了病毒概念之后,就有可能了解肿瘤怎么会将正常细胞循规蹈矩的行为改变为特见于癌细胞的恶性增生。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许多能引起哺乳动物恶性肿瘤的病毒。肿瘤病毒在试管内与正常细胞接触很短一段时间后即可使它转变为癌细胞。这就为直接研究人类细胞的癌变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前在活体上是无法进行这种研究的。哈金斯发现其他肿瘤细胞同样地依赖于某些体内的自然激素。他开始研究正常狗的前列腺,发现其生长及功能受雄性激素的刺激,并为雌性激素所抑制。这是人类前列腺癌激素疗法的起点,这疗法的依据是下述假定:人类前列腺对激素的反应实质上与狗相同,前列腺癌的细胞可保持正常细胞的部分对激素反应能力。这种推理启发了这样的疗法:切除睾丸以除去雄性激素及/或用雌性激素以拒抗之。这种疗法获得了良效从而证明作为其基础的假设是正确的。对已不能进行手术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用这种疗法后可观察到半数以上病人的肿瘤明显地缩小甚或消失。这是一种崭新的治癌方法,能治疗以前视为不治的病人,用的是无毒的、自然存在的激素而不是有毒的或放射性的因子,所以很少有副作用。

发现了眼内视觉的主要生理和化学过程

格兰尼特

Ragnar Granit

瑞典

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1900年—1991年

哈特兰

Haldan Keffer Hartline

美国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902年—1983年

沃尔德

George Wald

美国

哈佛大学

1906年—1997年

感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视色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含有维生素A的较小的部分即生色团,它像一个钩形的谜块,装配在另一更大的蛋白质即视蛋白的表面上。但视色素接受一个光量子时,生色团的形状就发生改变:出现异构化作用。谜块直挺起来,从原来位置上释放出自己,出现了视色素的分裂。这种由光引起的分子异构化触发了视觉系统相继的变化。所有晚期变化——化学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均像沃尔德所说的,属于单-光反应的“暗”结果。沃尔德的这一反应适合于整个动物界,因而他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我们分辨颜色的能力,需要不同的视细胞对光谱的不同部分其特异性反应。格兰尼特用电生理方法发现了网膜有不同光谱敏感性的成分。他与Svaetichin的第一项工作是在1939年发表的,得到了有三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特征的视锥的结论。格兰尼特的重要结论最近已由沃尔德和其同事以及美国和英国的一些研究组用其他方法进一步证明。该发现表示视神经传递到脑的信号形式及引起的颜色感觉取决于三种视锥细胞的作用。哈特兰对感觉细胞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光照的反应中产生的冲动和传递的编码的细微分析,使我们基本上知道神经细胞是怎样评价光刺激的。他后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感觉细胞是如何对得到的粗资料进行评价。由于应用精细的技术和小心选择合适的对象——鲎眼,他才得以对各项结果进行细致的定量分析。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导致他发现了侧抑制现象。在鲎眼中,侧抑制是由简单的神经连接调制的。格兰尼特在30年代就指出过在复杂的脊椎动物网膜中抑制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哈特兰在证明邻近视觉细胞的相互连接后,以最有想象力的方式应用了他的这一发现,他要定量描述一个神经网怎样利用侧抑制过程来加工从感觉细胞得到的资料。他的发现使我们理解到形状和运动的视觉可因对比而得到加强。

解读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机能

霍利Robert W. Holley

美国

康奈尔大学1922年—1993年

科拉纳

Har Gobind Khorana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

1922年—

尼伦伯格

Marshall W. Nirenberg

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

1927年—

每个细胞含有数以千计的蛋白质,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由这些蛋白质完成。每种蛋白质在某种核酸的指导下合成。正是核酸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化学结构,核酸的字母系统支配了蛋白质的字母系统。遗传密码是一本字典,依靠它我们便能将一种字母系统译为另一种字母系统。尼伦伯格认识到,生物化学家能在试管内建立一个系统,该系统以核酸为模板形成蛋白质。上述系统可比作翻译机器,科学家将用核酸字母系统写成的句子加入,然后机器将这些句子翻译成蛋白质字母系统。尼伦伯格合成一种非常简单的核酸,它有一条链,有许多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母组成。上述系统用这种核酸产生了一种蛋白质,只含一个字母,但这是蛋白质字母系统的字母。尼伦伯格用这种方法既解读了第一个“象形文字”,又证明了细胞内的机制如何能用来翻译遗传密码。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非常迅速,1961年8月,尼伦伯格报告了他最早的一些研究结果,又过了不到五年,遗传密码的所有细节都搞清了,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尼伦伯格和科拉纳做的。最后的工作大部分是科拉纳完成的。什么是细胞内翻译遗传密码的机制?霍利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成功。有一类特别的核酸,称为转运RNA,霍利就是转运RNA的发现者之一。转运RNA能读出遗传密码,并将它翻译成蛋白质字母系统。经过多年工作,霍利成功地制备了一种纯的转运RNA,最后于1965年搞清其准确的化学结构。霍利的工作表明,有生物学活性的核酸的化学结构首次得到完全测定。

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和基本结构

德尔布吕克

Max Delbrück

美国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06年—1981年

赫尔希

Alfred D. Hershey

美国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

1908年—1997年

卢里亚

Salvador E. Luria

美国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1912年—1991年

德尔布吕克是一位物理学家,卢里亚是一位内科医生,赫尔希是一位生物化学家,他们三个人互相配合,成功大有希望。他们各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因此能够对一些根本问题展开真正的“集中攻击”,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但又保持密切的联系。起初,他们形成自己的学派,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气氛吸引了一些来自不同领域、有着许多不同观点的有才华的科学家。在他们的指导下,事业以爆炸性的速度向前发展。荣誉首先应归功于德尔布吕克,是他把噬菌体的研究从含糊的经验知识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他分析和规定了精确测定生物效应的条件。他与卢里亚一起精心设计出定量的方法,并且确立了统计求值的标准。有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后来展开深入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的长处或许主要在于理论分析,赫尔希则是突出地表现出是一位非常熟练的实验家。他们三位在这些方面也是很好的补充。研究工作沿着德尔布吕克十年多以前所定下的道路前进。在这期间,详尽地描述了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复制过程的不同阶段被分割开来单独研究。有两点或许最为重要:一是证实了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有相互作用,二是细胞活动的调节会因外来的有遗传活力的结构的介入而受影响。

发现了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递质及其贮存、释放和失活的机制

卡茨

Sir Bernard Katz

英国

伦敦大学学院1911年—2003年

奥伊勒

Ulf von Euler

瑞典

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

1905年—1983年

阿克塞尔拉德

Julius Axelrod

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所

1912年—2004年

卡茨对运动神经冲动作用于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活动中发生的电变化特别感兴趣。肌肉中有电容器样特性的特殊结构因神经冲动而充电,它们的放电再激活肌肉。卡茨不仅发现了有“微终板电位”的成在,还证明了在运动神经和肌肉终板之间的信使物质乙酰胆碱是以小的量子形式从神经末梢释放。

奥伊勒对交感神经系统特别感兴趣,并早已鉴定了肾上腺素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他与一位瑞典已故的同事Nils-?ke Hillarp一起,证明了神经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是在直径大约为万分之一毫米的颗粒中合成和贮存的。并在这些神经颗粒的特性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克塞尔拉德主要对递质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的命运感兴趣。在这方面,他发现和研究了递质物质在酶作用下甲基化而失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去甲肾上腺素被神经末梢重摄取。递质物质的释放是过量的,一旦需要的量已达到它的目的并引起效应时,余下的则大多数被重摄取到神经末梢的贮存点。换句话说,这是限制神经冲动作用间的迅速、有效和经济的途径。

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莱洛伊尔

Luis F. Leloir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生物化学研究院

1906年—1987年

莱洛伊尔曾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后一直留在该校任职。他研究多种复合糖的合成与分解,发现了做为中间体的糖核苷酸以及此过程所必需的一些肝脏的酶。因此他获得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激素作用的机制

萨瑟兰

Earl W. Sutherland, Jr.

美国

Vanderbilt大学

1915年—1974年

萨瑟兰首先发现当肝脏组织受到肾上腺素刺激的时候,细胞内的肝醣分解酶会被活化,当它被活化的时候,酵素会接上许多磷酸;而活化的肝醣分解酶接上的磷酸若经由去磷酸酶的作用去除之后,就会失去活性。这是第一个例子证明,细胞里的酵素可藉由磷酸化与否来调控酵素的活性。萨瑟兰接着发现,其实激素本身不会进入细胞,所以也不能直接控制细胞内部各种酵素的活性,于是他怀疑有其他的物质在细胞内作内应,使激素的讯息得以传递到细胞内。他发现激素主要是先作用在细胞膜上,然后细胞膜内侧就会释放出一些小分子到细胞内部;于是,他把激素视为体内负责细胞间通讯的一级信使,而把激素刺激细胞膜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调控分子称为二级信使。他还证实了体内许多不同的激素,都是利用cAMP作为二级信使。

发现了抗体的化学结构

埃德尔曼

Gerald M. Edelman

美国

洛克菲勒大学

1929年—

波特 Rodney R. Porter 英国 牛津大学 1917年—1985年 埃德尔曼在抗体结构研究中,发现了用浓尿素还原抗体分子二硫键的方法。他再通过还原实验,对抗体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961年,他和他的助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建立了四肽链抗体分子模型,这是世界首例。1962年,他又率领他的学生利用骨髓瘤蛋白等进行电泳实验,证明了抗体的不均一性是有限的。他乘胜前进,深入研究探索,于1965年又发现了多肽链轻链的性质和结构。接着,又解开了多肽链重键之谜,并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抗体各个肽链的氨基酸结构。至此为止,他完全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即氨基酸顺序问题已解决了。波特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将抗体裂解为小分子,同样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

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的建立和阐述

弗里希

Karl von Frisch

联邦德国

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1886年—1982年

罗伦兹

Konrad Lorenz

奥地利

布尔德恩的普朗克研究所

1903年—1989年

丁伯根

Nikolaas Tinbergen

英国

牛津大学动物系

1907年—1988年

罗伦兹认为每个物种都具有遗传性能力以学习特定事物。此外,他也发展并启发关于遗传学、生理学、演化和与物种行为适应生存价值有关的个体行为发生学等概念。罗伦兹早期研究本能行为,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丁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在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时,他尤其关切生态因子的作用和行为的适应意义。他帮助阐明了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行为模式发展成熟的方式。他认为低等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生存有利,而人类的好战行为也有其先天性基础,这种理论可用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为并可用以预防战争。

发现了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的机能

克劳德

Albert Claude

比利时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1899年—1983年

代维

Christian de Duve

比利时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917年—

帕拉德

George E. Palade

美国

耶鲁大学医学院

1912年—2008年

克劳德1938年从小鼠肉瘤分离出含有RNA的小颗粒,后来发现在正常小鼠肝脏内也存在这种颗粒,1943年起名为微粒体。接着,他与帕拉德等协作,证明微粒体为细胞内膜结构物,称为内质网。此外,于1939年最先自破碎的细胞分离到线粒体,致力于利用电子显微镜来阐明细胞的细微结构。

代维在胰岛素等激素对肝脏糖代谢作用的研究中,从大鼠肝脏分离出比线粒体还小的微粒。发现其中含酸性磷酸酶,命名为溶酶体,他研究了这种颗粒在细胞活动中的意义及其与细胞病变的关系。另外,他也研究了含氧化酶的另一种过氧物酶体颗粒。

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

巴尔蒂摩

David Baltimore

美国

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

1938年—

杜尔贝科

Renato Dulbecco

美国

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实验室

1914年—

特明

Howard Martin Temin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

1934年—1994年

巴尔蒂摩早期的工作是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这些工作使他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其他致癌RNA病毒如何进入人体健康细胞,并使之癌变。研究中,他证实了RNA反转录酶的存在,为RNA反转录DNA提供了有力证据。正因为这些发现,David Baltimore和Howard Temin一起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让生物科学界对像HIV这样的反转录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尔贝科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癌症病毒,研究它们如何使细胞产生化学变化导致癌变。由于细胞内有极其错综复杂的无数化学反应在相互作用,所以他倡导了向细胞内注入已知功能的单个病毒基因而不注入完整病毒的技术,以研究因此而发生的化学变化。

特明在1960年后半期主要研究有关培养细胞的风肉肿病毒感染,及非感染细胞的增殖抑制研究。也由于这各研究发现抑制细胞分裂的特异血清因子,并证明小牛血清中的鸡纤维牙细胞的增殖诱导因子为巨型体的事实。而其主要的贡献是证明RNA肿瘤滤过体具有能由RNA转录为DNA拷贝的特殊蛋白质的事实。

发现了传染性疾病的新的病原和传播方式

布卢姆伯格

Baruch S. Blumberg

美国

费城癌症研究所

1925年—

伽杜塞克 D. Carleton Gajdusek 美国 国家健康研究所 1923年—2008年 1963年,布卢姆伯格发现一种抗原——“澳大利亚抗原”(现称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并与肝癌的发展有关。通过血液检验,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1971年在医院血库开始使用此试验,输血后乙型肝炎下跌25%,测试也成为捐赠血液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查法。由于发现了传染性疾病库鲁病的起源和传播机制,伽杜塞克与布卢姆伯格于1976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由某些疾病传染源引起的持久性感染的表现、传染源的传播和疾病的起源,提出了重要的新机制,他们还对两种不同疾病进行分析,为这种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新准则。

发现了大脑产生的激素肽

吉尔曼

Roger Guillemin

美国

圣地亚哥沙克研究所

1924年—

沙利

Andrew V. Schally

美国

新奥尔良退伍军人

管理局医院

1926年—

放射免疫测定激素肽

耶洛

Rosalyn Yalow

美国

纽约布朗克斯退伍军人

管理局医院

1921年—

吉尔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激素进行研究,与A. Schally同时证明了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的存在。1971年从牛丘脑下部分离出黄体形成激素释放激素,并确定了其结构式。与同样用猪作试验获得成功的Schally一起,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耶洛与萨鲁曼·艾伦·伯森(Solomon Aaron Berson)合作发展了RIA——放射免疫测定法。1959年,耶洛和伯森发表了一篇改变历史的报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志及抗原、抗体结合竞争的原理,以定量胰岛素而开创了内分泌研究史的新纪元。于是放射免疫测定法跃升为近二十年来研究内分泌素及临床化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促使医学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1960年两人又共同研发发表“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原理”,并依据此原理发展出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及其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

阿尔伯

Werner Arber

瑞士

巴塞尔Biozentrum大学

1929年—

内森斯

Daniel Nathans

美国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1928年—1999年

史密斯

Hamilton O. Smith

美国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1931年—

卢里亚曾观察到,噬菌体不仅能诱发细菌细胞内的突变,而且其本身也发生突变。阿尔伯对此深感兴趣。他收集了证据表明,细菌细胞能够通过一种“限制酶”的存在来保护自己,抵御噬菌体的攻击。这种限制酶通过分裂噬菌体的DNA使之大部或全部失活,从而遏制噬菌体的生长。到1968年,阿尔伯收集了足够多的关于限制酶的资料,终于能够证明一种特别的限制酶的存在,它只分裂那些含有为噬菌体所特有的某种序列的核苷酸。这一工作经过内森斯和史密斯的发展,导致了伯格等人创造的重组DNA的技术。内森斯与史密斯合作,研究了能在特定部位分裂DNA分子的酶。这使人们有可能对已知的大得足以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片断进行研究。这项研究于1971年完成,以后又开始了旨在把核酸拆开再按其他结构加以组装的重组DNA的研究工作。

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决了生物体中化学渗透假说的能量转移问题

米歇尔

Peter D. Mitchell

英国

英国格林研究工作实验室

1920年—1992年

米歇尔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研究课题,去查有关文献,了解该课题在世界科研前沿的最新动向。结果他了解了以下情况:人类摄入的米和面包到体内后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在变化过程中,作为热释放出来的能量,其大部分都贮藏在ATP这种磷酸化合物中。这种磷酸化合物又是怎样生成的呢?似乎许多研究人员都在追寻这一答案。他们普遍认为,磷酸化合物生成的时候,肯定要经过一个中间物质X。他们正全力寻找这个中间物质。另一方面,神经生理学领域却发现,细胞膜上有钠泵机制。钠泵利用磷酸化合物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能量,将细胞内的钠离子转移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钾离子摄取到细胞内,使细胞内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的离子组合。1961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设想:ATP合成的化学渗透压说。当营养素在体内进行有机物氧化或光合作用时,就使细胞内外膜产生质子(H+)浓度差和电位差,这种能量促使ATP的合成。植物、动物以及细菌的大部分能量均由此而来。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诺贝尔奖及生物学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 )(包括酶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 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在1917) 毕希纳 (1860~德国生物化学家 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 1897 1907年获奖。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

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1955) ~诺思罗普 (1891~萨姆纳 (1887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诺斯罗普年首次提纯了酶,19291926萨姆纳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 1946 年获奖。1 / 19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

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19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 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 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V.Hill)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G.Banting)、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C.J.H.Nicole)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 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 (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1.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机制——双链RNA引起基因沉默”。 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基因组通过将细胞核内DNA的蛋白质合成指令发送到细胞质的蛋白质合成部位而运作。这些指令通过信使RNA(mRNA)传达。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撰文指出,他们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降解某一特定基因的mRNA的机制。这种RNA干扰的机理在RNA分子作为双链出现时被激活。双链RNA激活使携带有与双链RNA相同遗传编码的mRNA分子降解的生化机制。当这种mRNA分子消失,相应的基因便会沉默,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也不会合成。RNA干扰发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中,它在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病毒感染的防御以及保持跳跃基因的可控性中具有重要作用。RNA干扰已经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方法,用以研究基因功能,将来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2006年10月4日宣布, 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罗杰·科恩伯格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他曾经在剑桥的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罗杰科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4年,他观察到组蛋白H3和H4 在溶液中形成(H3)2(H4) 2形式的四聚体, 同年提出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是由1个组蛋白八聚体和DNA 的200 个碱基对组成,并于1977年对这个染色质模型作出补充,是迄今为止最基本的一种染色质模型。2001年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Kornberg 在实验体系中除去一种碱基,

细胞生物学(诺贝尔奖)及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它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泰奥多尔·施旺(Theodor Schwann)分别在1838年和1839年提出的。然而,其他许多科学家,例如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等都有贡献于这一理论。细胞理论已经成为生物学的基础,是细胞功能的最普遍为人接受的解释。 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如下所描述: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 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 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以前存在的活得细胞中产生。 意义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演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1、1910年—— 德国人A. Kossel(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2、1955年——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迪维格诺德)因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激素而获诺贝尔奖。 3、1961年—— 英国人P. Mitchell (米切尔)因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即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4、1970年—— 美国人D. Baltimore(巴尔的摩)、R. Dulbecco(杜尔贝科)和H. Temin(特明)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时,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三人共享197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1975年——

诺贝尔奖生物医学类成果

诺贝尔奖生物医学类成果

————————————————————————————————作者: ————————————————————————————————日期:

下面是生理医学奖自1901年颁奖以来的历年得主及其获奖理由: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Ehrlich(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Bordet(比利时)。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August SteenbergKrogh(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18、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Otto FritzMeyerhof(德国),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发现胰岛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兰),发现心电图的机理。 22、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AndreasGribFibiger(丹麦),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24、1927年,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 25、1928年,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 诺贝尔奖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022208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生物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医学奖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药理学专业的阿尔维德-卡尔森教授获奖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多巴胺(一种治疗脑神经的药物)可以作为人脑中的信号传送器,而且这种药物对于人类控制其身体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已使人们意识到,患上帕金森症的原因正是人脑某个部位中缺少了多巴胺,而且人类可以很快研制出针对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 埃里克-坎德尔,来自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研究中心,他揭示了神经键效能的改进原理,同时还发现了参与其改进过程的分子组成系统,正是由于以上两项成就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保罗·纳斯、蒂莫西·亨特他们识别出了所有真核生物中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植物,动物和人。这些基础的发现对细胞生长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细胞周期控制的缺陷会导致见于肿瘤细胞中的某种染色体改变。这些发现能让我们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创造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三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 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2008年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

(高考生物)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发展与中国生物的未来

(生物科技行业)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发展与中国生物 的未来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发展与中国生物的未来 诺贝尔奖是根据19世纪末,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得·诺贝尔(1833~1896)生前的遗愿,以其经营炸药生产和油田所得的巨大财产作为基金而设置的,于1901年开始颁奖,每年一次。诺贝尔奖在最初设立时共分为5个奖项,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三个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另设两个奖项是文学奖、和平事业奖)。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把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视为在科技成就上的最高荣誉,而且还往往把一个国家获得这三个奖的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这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1968年又增设了一项经济学奖,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奖金,于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成立将世界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下来看下每年生物学奖的设置: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E.A.V.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docx

1901 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 (Emil von Behring) 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 年,德国科学家费雪 (Emil Fischer) 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 (Ronald Ross) 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 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 年,丹麦科学家芬森 (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 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 年,德国科学家科赫 (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 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 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Cajal) 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 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 (Alphonse Laveran) 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 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 (Paul Ehrlich) 因发明“ 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 夫 (Hya Mechaikov) 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 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 (Theodor Kocher) 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 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 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 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 (Allvar gullstrand) 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 年,法国医生卡雷尔 (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1913 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 (Charles Richet) 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 1914 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1915 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 年, 1917 年, 1918 年,(无)1919 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 (Jules Bordet) 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 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 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 (August Krogh) 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1921 年,(无) 1922 年,英国科学家希尔 (Archibald 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 (Otto Meyerhof) 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 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 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 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 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 (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 (Heinrich Wieland) 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 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 (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1929 年,英国科学家哈登 (Arthur Harden) 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 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 (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 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 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 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 (Hans Fischer) 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 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 (Karl Landsteiner) 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 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 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 (Otto Warburg) 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1932 年,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Edgar Adrian) 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