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一、《西厢记》故事嬗变

?唐传奇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主题:始乱终弃;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张生:轻薄、无行文人,善补过

–崔莺莺:多情善良温顺,"尤物","妖孽", "不妖其人,必妖其身"

?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青年男女不顾封建礼教追求爱情,敞开门户观念、父母之命。

–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

?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

–主题: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

二.王实甫《西厢记》基本情节

?《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是一个连本戏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借厢,酬韵,闹斋.(爱情产生)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寺警,请宴,赖婚,琴心.(发展受阻)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前候,闹简,赖简,后候.(曲折发展)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酬简,拷艳,哭宴,惊梦.(初步成功)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报捷,猜寄,争艳,荣归.(圆满结局)

三、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莺莺:美丽善良纯真;有心计、深沉

?1)真实的爱情心理(觉醒复苏→认识深化→爱情的担忧)

?2)作假好瞒的行为?°恐俺小姐有多少假处哩?±

?°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

–在红娘面前作假?°闹柬?±

–在张生面前作假?°赖柬?±

–在母亲老夫人面前作假

矜持、犹豫、动摇、怯弱→坚定、果决、勇敢、反抗(门第、家风、道德、荣誉)?3)重情轻利的观念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

–?°若见些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人物形象

?张生:诚恳、热情、书生气、至诚种,为爱而执著诚挚追求,为爱而活的人

?1)本质上的志诚种

–乍见莺莺: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魂灵儿飞在半天我死也

–"十年不见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2)外在形式表现为疯魔汉

–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

–傻角风欠酸丁文魔秀士酸溜溜螯得人牙疼

–张生跳墙(赖柬)

?3)银样蜡枪头

?红娘:最合格的爱情使者.

?1)热情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最合格的爱情使者.

–行监作守→撮合山(媒人)

?2)机智

?红娘斗争最大的技巧就是以礼对礼. 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 –男女授受不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拷红)

?3)泼辣斗争精神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

–挖苦张生,嘲讽莺莺,与老夫人争论,羞辱郑恒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金圣叹:?°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

?作者抓住爱情主线,波折重重,起伏变化:

–一见钟情→防范→许婚→赖婚→寄简→赖简→酬韵→逼试→及第→争艳→团圆.

3.冲突交错繁复.

? 1.张生、崔莺莺与崔老夫人的冲突:情与礼的冲突

–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潜在矛盾

–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

《寺警》《赖婚》

? 2.崔莺莺与红娘、张生的冲突:误会和性格差异的冲突

–莺莺与红娘的矛盾

–莺莺与张生的矛盾

《赖简》《酬简》

? 3.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

?《拷红》

4、文采与本色相生的语言(花间美人)

?文采:熔炼大量古典诗词及意象,富丽典雅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朱权《太和正音谱》)

?本色当行:指《西厢记》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善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其语言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徐复祚《曲论》)

“花间美人”

?第二本第一折写莺莺伤春惜春情怀:

?【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恹恹瘦损"借用韩琦《点绛唇》词:"病起恹恹";"罗衣宽褪"借用赵鼎《点绛唇》词:"顿觉春衫褪";"能消几度黄昏"借用赵德麟《清平乐》词:"只消几个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借用秦观《忆王孙》词原句;"无语凭阑干"借用孙光宪《临江仙》词:"含情无语,延伫倚阑干";"风飘万点正愁人"

?《长亭送别2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2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长亭送别2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四、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内涵

1.《西厢记》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执著精神、冲破世俗观念的叛逆精神。

2.《西厢记》展示了青年男女冲破重重阻碍获得了爱情生活的幸福和喜悦。

3.《西厢记》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大胆地喊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给后

世千百万青春觉醒的读者以莫大的精神力量。

?由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的变化:

–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

五、王实甫《西厢记》的影响

??°北曲固当以《西厢》压卷?±(王世贞《曲藻》)

1. 青年男女的反应(礼教的受害者).

??°私奔?±浪潮

2. 封建统治者的反应(礼教的维护者).

?被历代统治者定性为"淫书","淫词","诲淫"和"秽恶之书".

?影响大的有两次:

–乾隆18年,朝廷下令禁止,视为邪教.认为社会上男女自由相爱,皆因惑于此书.

–第二次是同治7年

“闹柬”

?红娘递柬莺莺:“我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上。”-双方都在试探

?(莺莺)“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高兴、喜悦。

?莺莺(怒叫):红娘!

?红娘:呀,决撒了也!厌的早疙皱了黛眉

?莺莺:小贱人,不来怎么!

?红娘:忽地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踌躇、再发怒

? [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红云]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甚么?……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旦做揪住科]我逗你耍来。[红云]放手,看打下下截来。

?[旦云]张生近日如何?[红云]我则不说。

?[旦云]好姐姐,你说与我听咱![红唱] ……

?[旦云]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

?[红云]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得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

?[旦云]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旦做写科][起身科云]红娘,你将去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话说。[旦掷书下]

?莺莺试探成功:

?(1)红娘没出卖她。

?(2)红娘对内容一无所知。

?(3)红娘还是个不错的信使。

西厢记读后感五篇

西厢记读后感五篇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下面是的西厢记读后感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 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究竟怎么读,尽自己的体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一个是闭月羞花貌,一个是恭俭温良相。为何要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明明是郎有情来妾有意,为何,总有隔天的银河,不做美的蓝桥水呢? 那一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唱出来容易,做出来又会怎样呢?长亭外,古道边,情绵绵,意切切。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息。

西厢记结局的探讨

“团圆”“私奔”“惜别”——《西厢记》结尾之探讨 肖旭 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在王实甫作《西厢记》之前就已经流传五百多年。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所描写的是张生与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其主题是维护封建礼教,有严重缺陷。到金章宗时,董解元又写成了诸官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他对于《莺莺传》的主题、情节、人物,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突出歌颂了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斗争的反封建主题,并把莺莺的悲剧性结局改成大团圆喜剧结尾。写张生和莺莺私奔,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其动机十分明确,对《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浪子行径和“善补过”的伪饰是十分不满的;而对《董西厢》的反封建礼教、歌颂爱情婚姻自由则是倍加赞赏。就故事情节而言,《长亭送别》以前的故事二者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董西厢》写张生中探花后,郑恒向崔老夫人诬称张生别娶。张生连夜到白马将军杜确处;郑恒后到,又向杜将军诬称张生拐带莺莺私奔。杜确要把郑恒赶出衙门,郑羞愧,投阶而死,张崔团圆,还都上任。结尾是私奔——团圆。《王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可成婚。后面也写郑恒向老夫人诬告;张生回来后,当面说穿了郑恒;红娘与郑恒理论;杜确来主持婚礼,郑恒撞树自杀,崔张团圆。结尾是大团圆。《王西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生活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并明确指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进步的婚姻准则。王实甫把说唱艺术改变成为立体的舞台艺术,通过戏曲形式扩大了张生、莺莺爱情故事的影响,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蜚声艺苑的伟大名著。并且传至国外,译成法、英、日等多种文字,得到了世界许多读者的赞赏。 由于剧中崔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又富有较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受元杂剧体制的限制,不便于上演,故从元代以来,历代都有人据此而仿作、续作、改编,如元人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德辉的《邹梅香翰林风月》,情节关目基本是蹈袭《王西厢》的。明代出现许多续作,如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周鲁公的《锦西厢》,汤世莹的《后西厢》等,大都没什么价值,谈什么“果报昭彰”,不过是狗尾续貂,断鹤续凫。其结尾归纳起来不外:张生荣、莺莺华、红娘嫁、郑恒死,大团圆而已。“意在惩淫、劝善。”(焦循《剧说》)可以说,这类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远逊于《王西厢》。据统计明至清末改编《西厢记》的共有27家之多,其中以李日华改编的《西厢记》(亦称《南西厢》)影响为最广,不仅保留了《王西厢》)一些进步思想,而且情节与《王西厢》基本相同,并将北曲翻为南曲,由于它很适宜于昆山腔的演出,所以解放前舞台上的演出本多是以《南西厢》为底本改编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越剧演员徐玉兰《写在重演(西厢记)的时候》一文中说:“解放前舞台上出现的《西厢记》很难找出一个真能体现王实甫原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相反的大都是歪曲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以及艺术风格,把它搞得乌烟瘴气,庸俗不堪。”评说很有代表性、概括性。解放后,全国各大剧种及大部分地方戏,如京戏、昆曲、越剧、豫剧、川剧、评剧、秦腔、赣剧、琼剧、曲剧等,都有《西厢记》的改编本,尤以五、六十年代为最多。近几年又出现电视连续剧《西厢记》、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台湾与大陆首次联合演出大型歌剧《西厢记》、台湾姚一苇话剧《西厢记》等。可以说这一题材是倍受青睐的。对于这一古典名著竞相改编之“热”达到了顶峰。而在这诸多的整理改编本中,我们认为尤以田汉改编的16场京剧《西

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西厢记》中分享戏剧的冲突之美。从《西厢记》人物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性格特点与生活背景等各方面讨论冲突在戏剧中的完美展现。其中带出戏剧中各人物的冲突,封建社会制度、道德、礼教的禁锢束缚与追求自由恋爱、打破旧有框架的民主新思想的冲突。用一个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去再一次细细品味《西厢记》这一历史遗产的艺术大餐。 关键字:《西厢记》、戏剧艺术、戏剧冲突 一、冲突造就永恒《西厢记》。 冲突意为两个或以上对立的、互不相同的力量或性质的相互干扰。冲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感性与理性,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感,震撼人的心灵。其可以反映人内心的挣扎、煎熬,也可以反映社会阶级的巨大反差,更可以是时代变迁的里程碑,描绘出大时代中的各种历史色彩。 冲突在戏剧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戏剧中的各种冲突,强有力的展示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搏。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不简单的人物性格冲突,不简单的社会冲突。《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一座普通的寺庙普救寺,围绕几个简单的人物,老夫人,张生,莺莺,红娘,就是一个一见钟情然后收到挑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但就是这样的一切一切,通过戏剧中冲突的编排让所有的观众深深陶醉其中。 人物性格在《西厢记》中有着重要作用。虽然西厢记背景是封建社会,但是其从人物性格带出的从生活萃取的点点滴滴,不仅在封建社会里引起强烈共鸣,更是能够穿越时空震撼着拥有悠远历史的中国现代观众。环境冲突可以因为时代改变从而削弱其感染力,但是从性格出发的感性与理性冲突的感染力是不受时间、地域的外在条件限制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就是冲突诞生了这部永垂不朽的《西厢记》。 二、封建社会与新思想的冲突。 封建社会因为受社会体制与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禁锢最严重的时代。《西厢记》中的背景就是一个封建程度极高的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礼教决定的婚姻制度不容许受到由年青代表自由恋爱婚姻观念所冲击。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人物性格特性的融合更能增加戏剧的张力。 三、封建代表老夫人。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思想、观念、制度根深蒂固的代表。她严苛、虚荣、威严, 在女主人公莺莺的生活中扮演着正统的封建家长制的角色,她用传统的封建的理念教育下一代,并将莺莺重重关禁,使之不得产生非正统的思想和行为。在她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名门女子,莺莺“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 无不能者”是最合闺范也最合相国门第的。 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红娘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因为莺莺长期处在夫人的拘管之下,所谓物极必反,家长的封建教育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她的性格十分复杂,思想极为矛盾。一方面要欣然顺从母亲的旨意,接受传统封建正统的教育, 形成了其性格随顺、忍耐的特征。一方面因为长期受控得不到自由,难耐闺中寂寞,希望摆脱封建社会与道德形成的压抑与苦闷,冲破固有的思想寻求真正的自由与欢乐。 老夫人思想中植根着门户的观念,认为自家作为相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层阶级,地位尊贵显

西厢记读后感(共9篇)

西厢记读后感(共9篇) 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直到后来的王实甫《西厢记》,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故事结局的变化,那就是故事里面的男主角从一开始的“薄情年少如飞絮”,被世人唾弃变为后来的张生在考取状元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里面的诗词特别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时候都能想起《红楼梦》里面的镜头,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这本书。以前看的那个是金圣叹点评的本子,看过去发现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金圣叹评《西厢记》为第六大才子书,我觉得这个评价也没什么不好。古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尚且不顾那些世俗的看法,只有彼此相互深爱对方就好,所以我们更应该为了真爱去努力。 关于这本书里面的诗词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希望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看看吧。 高三优秀读后感:西厢记的读后感500字西厢记读后感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

《西厢记》的悲剧效果

论《西厢记》的悲剧效果 王季思先生在《戏剧艺术》中说:“一个剧本之为悲剧、喜剧或者悲喜剧,同它的结局关系最大。《西厢记》如果结束于长亭分手,就会是一部以生离结局的悲剧。”但他后来又补充说:“而《西厢记》则是比较典型的喜剧。”那么, 《西厢记》是怎样展现它的喜剧艺术 的呢? 一、选取悲剧的题材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中的名篇元稹的《会真记》,但《西厢记》的情景与《会真记》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结局分析:“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论之。崔氏宛无难辞;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意思是说莺莺知道张生对她的爱情并不忠贞专一,张生去意已决,即将前去长安,莺莺没有挽留张生,因为她内心清楚的知道,即使阻止,也不可能起任何作用,但在她心里却是愁怨的。《会真记》中老夫人并未逼迫张生前去进京赶考,而是张生自己求取功名心切,执意要去赶考,把与莺莺的感情置之不顾,持无所谓的态度。张生再游于蒲时,虽然一再想和莺莺见面,但是莺莺的态度十分冷淡,在张生“又当西去”那天,莺莺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事,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憾于此行!”表面上,莺莺姿态很高,其实“不敢恨”实则是“恨之甚矣”,心中充满了对张生的怨愤和埋怨。在《会真记》的最后,张生和崔莺莺都各自婚嫁了。《会真记》所写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从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到最终结局都是比较典型的悲剧。有情人最终未成眷属。 由此可见王实甫的《西厢记》选取的是悲剧题材。 二、多角度的喜剧化效果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框架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是老夫人在张生出场之前将莺莺许配给了郑恒,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之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以莺莺的婚事为条件寻求救援。这里就埋下了戏剧冲突的种子,形成了戏剧人物之间的矛盾。在张生得知营救她们母女二人就可以迎娶莺莺,于是立马请白马将军解围。由于老夫人深受门第观念以及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于是她随即反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而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后来她得知莺莺已与张生同居于西厢之事在《堂前巧辩》时被侍女红娘说得无言以对,同时默认了此事是自己的疏忽,她前后态度的改变

西厢记大团圆结局

伟大的成功难免的缺失 ——《西厢记》大团圆结局的解析和改编 提要:《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之优劣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观点大致可分“去”、“留”两派,且皆入一难解的“二难命题”中,其实质是“事理”与“价值”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张君瑞梦团圆”为结局的一种改编模式。 关键词:西厢记;大团圆;真实性;梦团圆 一 王实甫《西厢记》史推“天下夺魁”之作,又有“神品”之誉,然其第五本以张生一举状元、崔张喜结良缘的“大团圆”方式结局,斯优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金圣叹批改《西厢记》时就干脆把第五本一刀斩掉,以张生“惊梦”结剧。还有人断定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乃是关汉卿自作多情,“画蛇添足”之续作。[1]215王季思先生也说:杂剧第五本“把一个悲剧的结局改成团圆,是缺少现实根据的,因此,表现上也往往没有力量。《西厢记》杂剧第五本不如前四本精彩,这是一个主要原因。”[2]2-5段启明对此说得更为到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可以写出真实可信感人肺腑的爱情,但却无法令人信服地解决崔张之爱情。《西厢记》的结局,毫无疑问是一种妥协,是王实甫为了实现‘有情的终成了眷属’的理想而不得不采取的妥协”,因为“这种理想不仅在王实甫的时代不能实现,即使在《西厢记》产生以后多少个世纪也还不能实现”,因此,“只好以妥协而结束那一切”。[3]66-67

也有人不赞同对第五本的否定。吴国钦就认为:“《西厢记》第五本是全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他四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团圆结尾并非勉强撮合,更不是强弩之末,而是合乎逻辑的收煞。”而后他从戏剧冲突的新发展、主要人物性格最终完成、主题思想的更好体现和抒情喜剧风格的一致性等角度佐证了自己的观点。[4]128-130 总言之,历来对《西厢记》第五本情节与“大团圆”结局的优劣品评大都不出以上两种主张的范围。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又有各自的偏颇失允。《西厢记》之于《会真记》是“伟大的成功,难免的缺失”:其“缺失”就在“大团圆”结局的处理上。这一结局正如王季思所言“缺少现实根据”,但第五本的情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性格在这一本中有新的发展。 二 其实论者在这个问题上大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个客观的“二难命题”中:“大团圆”的结局是个“妥协”,受到批判是应该的,第五本情节对全局是个“合乎逻辑的收煞”,给予充分的肯定又是必要的;而两者在事理上也是统一的:这一情节是这个结局的内在依据,这个结局又是这一情节的必然归宿。故否定前者就得非难后者,如金圣叹,然而后者又功不可没;肯定后者就须圆说前者,如吴国钦,然而前者又无法自圆。总之,两者在事理上的逻辑一致性与价值上的内在反对性之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倒是霍松林对该“矛盾”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西厢记》第五本“仍然是前四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写得也不算坏,主要原因是作者合逻辑地发展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中状元大团圆的处理方法,当然有它的弱点。”[5]65霍先生看到了两者的矛盾并试图找到根源,但最终还是归咎于“历史局限性”。我想这不仅仅是个“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一个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问题。“大团圆”的结局之于第五本合逻辑的情节发展其实也就是文艺学中艺术真实的两个要素——“内蕴真实”与“假定真实”之间的关系问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0384437.html,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作者:黄启哲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 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 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 比较研究

摘要: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它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剧坛和文坛引起轰动,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的赞誉。几百年来,《西厢记》即可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案头广泛流传,又能在舞台上不断改编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它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肤色、国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展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后人在阅读和欣赏《西厢记》时,常常会被它深深的打动。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通芳心”中描写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感受时写道:“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西厢记》仍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感觉,深深领略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含义。“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显祖弃官归里之后。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杜丽娘将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

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2他认为,真诚的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因此,他在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揭露封建制度种种黑暗,歌颂爱情、歌颂人生的浪漫主义的戏剧。 因《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二者在创作上有同有异: 一、《西厢记》与《牡丹亭》的相同之处 1、它们相同之处都是肯定个人选择的创造价值,强调人的感情的绝对价值。它们的主人公都在宣泄一种正常的本能,甚至宣泄当时环境还不允许宣泄的意识(即封建意识压抑下的爱欲和性本能),宣泄人渴望被别人爱和爱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都有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种:“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仅停留在性欲上,而是呈现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们都是敢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反抗压迫的勇敢女性,这种精神在当时是一种质的突破。

西厢记读书心得

西厢记读书心得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 西厢记读书心得一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 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西厢记读书心得二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国洪斌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中学 摘要: 《西厢记》《牡丹亭》两部元明时期的扛鼎之作更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并一直演出不衰。两者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两者的主题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不同,作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同。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 一、两部作品相同之处 (一)、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下所描绘的青年男女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曲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凯歌,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该算是元代文苑里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取材于《莺莺传》、受《董西厢》的影响所创作创作出来的《西厢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趋于完美,符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等一系列歌颂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新的生命力。“永老无别离,万古常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口号,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精之笔。 (二)、女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大胆的抗争精神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家庭观念,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而尤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最。杜丽娘因一次偶然的游园而梦,因梦感情而相思抑郁致死。又为了“梦中”爱人对自己灵魂的呼唤,为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而起死回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封建社会里的千金小姐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何等的执着与坚定!《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 (三)、主要人物。 都是知书达理,温婉,却又追求爱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贫寒书生,男女主人公之间家势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西厢记》和《牡丹亭》在人物的设置、身份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相似之处:《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都是封建社会中的清苦书生和千金小姐,都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者——杜宝太守和相国夫人,也都有一个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推波助澜的丫头——春香和红娘。 (四)、情节结构相似。 《西厢记》里的莺莺和张生让当时的青年男女看到了幸福、看到了光明的曙光;而《牡丹亭》更是让他们相信真挚的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压倒一切的,甚至它可以超越生死,让相爱的两个人生死都要紧紧的连在一起。两部作品的这一共同主题的出现正是源于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人性本能欲望的一种释放。 二、两部作品相异之处 (一)、主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题材而言,两部作品也稍稍接近,主要篇幅写的都是情场,都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良好祝愿。主题都有对封建礼教、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 汤昌镜 (台江县农广校贵州凯里556300) 【摘要】《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对它的研读我们发现其五本结构紧密,每本结构巧妙,各折之间细笋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关键词】《西厢记》杀剧戏剧结构浅探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剧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元末戏曲家贾仲明曾在《凌波仙》的曲子中这样赞扬它的出现:“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录鬼簿》)。确认了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卓越地位。清人金人瑞(圣叹)则把它同《庄子》、《屈赋》、《史记》、《杜诗》、《水浒》等中国文学史上杰出著作同列,称之为第六才子书,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许多

戏剧家、理论家多方面地对《西厢记》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讨论其独到的戏剧结构。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其中旦(莺莺)唱85支曲子,占总数28%,末(张生)唱117曲,占总数38%,贴(红娘)唱105曲,占34%,净(惠明)唱曲11曲,占3%,老夫人(外)只唱了一曲,占0.03%。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乍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是一个好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张生在主唱曲子中承接楔子的“清新绵邈”的基调,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第一折过曲[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黄启哲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地典型代表,其词章地风韵、人物地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地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地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地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 关于《西厢记》地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地研究日渐丰富,探析地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地研究文章有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地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地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地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地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地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地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地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年第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地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地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地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地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地思想内容和深刻地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地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地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地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年第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地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地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地另

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地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年第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地解决方案和结局地处理,来剖析人物地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地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地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年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地主题思想进行详细地梳理,最后突出地是这一主题思想地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地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地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地形象,例如李阳地《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地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第期)分别从她们地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地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年第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地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地人物形象地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地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地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地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地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地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地《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年第期)和成良臣地《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地.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地对象是一个具体地人,通过不同角度地剖析来揭示作品地意义和价值.孙鸿钧地《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年期)

西厢记研究

《西厢记》研究 中文1202班栾玉婷120101213 文献综述:伏涤修的《<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这本书在《西厢记》的选本、演出、翻改增续本、研究史以及各体文学的影响上做了全面的学术梳理。这本书通过对《西厢记》问世以来的接受情况的研究和论述,使人们了解过去几百年间《西厢记》所取得的成就。蒋星煜的《<西厢记>研究与欣赏》中研究的角度与伏涤修所选择的研究角度很不相同,这本书主要从版本、形象剖析、选段欣赏等角度来进行研究。伏涤修的研究方面比较偏僻,前人类似的著作很少见,蒋星煜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比较普遍,却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两本书都具有极大的研读价值。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多多少少对《西厢记》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解读,虽然选择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主流思想是明确而清晰的,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也是大多数作品所体现给读者的。即《西厢记》通过以相国夫人为首的封建卫道士派与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青春派关于爱情自由的抗争来表现主题意义,一方面表达了对禁人欲的封建礼教和刻板严肃的封建伦理的憎恶与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赞美了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 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属于爱情题材的元代戏曲,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故事主要讲述了崔相国死了,相国夫人郑氏带着年轻貌美的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因事耽搁暂住普救寺。准备上京赶考的穷酸书生张生去普救寺欣赏风景时见到了美貌的莺莺后一见钟情便决定也借宿普救寺,莺莺正经历青春期的苦闷因此也对张生一见钟情。当叛将孙飞虎想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时张生果断相助,通过向结拜兄弟搬救兵解了燃眉之急。相国夫人知道仍抛弃自己的诺言百般阻挠不情愿将女儿嫁给张生。最后张生上京赶考取得状元头衔,老夫人才无奈妥协,最终两人终成眷属。这本书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自由婚姻的摧残,同时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勇于反对封建势力的行为,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爱情理想。 一、结局改写的解读分析 最初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中张生考取功名后抛弃了莺莺,上演了一出薄情郎多风流的戏曲。这样的结局令很多人感到遗憾不已,因此在流传过程中故事结局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团圆结局是中国特有的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 正文 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

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 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西厢记》确立了作者理想中的古代女子美的标准, 陈兴焱在其研究中提到,莺莺性格的另一面是深沉,作者通过爱情心理描写来体现这一性格。莺莺用心思考、用心恋爱、用心斗争。这也是莺莺主动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情节主要体现在莺莺的假意儿上。所谓假意儿,实际上是真意假状,都是莺莺为了达到目的, (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

西厢记读后感汇总范文5篇

西厢记读后感汇总范文5篇 西厢记读后感1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

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西厢记读后感2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下沙15录音2班郑戈韫 150507220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