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序言: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具有关联度高、渗透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引导。根据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省经信委《关于做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作的意见》,经认真调研,组织编写,形成本规划,以此作为?十二五?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文件,作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指导产业发展的依据。本规划的期限从2011年到2015年。

一、“十一五”基本情况

(一)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产业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现价产值368.6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2亿元,利税37.17亿元,利润21.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25.65%、19.56%和23.5%,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实现经营收入15亿元,增长50%。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4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6家,1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市共有软件认证企业46家,列入国家软件产品目录的软件产品有112个,130个软件产品获国家软件著作权证

书。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重点领域快速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计算机、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和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二是软件产业发展势头不断加快。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管理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实用性软

件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实现了整体推进,软件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近年来逐年上升,到2010年达到4.3%。

泰州市?十一五?软件业发展比重

3、产业载体不断完善。一是专业园区基地建设快速发展,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从规划及相关政策方面明确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市软件园200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以来,以规划引领招商引企,集聚效应逐步凸现,入住企业已有40家;我市对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规划为?一基地三园区?,即以市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主,海陵区软件园,高港区、姜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三个园区为辅,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美的载体环境。二是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总投资10亿美元的纬创资通项目入住我市,将会吸引一大批以其为龙头的配套企业及产业链延伸企业跟进;市软件园的建设步伐加快和海陵区软件园的筹划实施,并随着规划、设计整体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意见

的出台,以及参加省软件产业园发展合作战略联盟等,都将促进软件企业的集聚和软件产品的研发;高港区和姜堰市围绕发展现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及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努力构筑与之相关的产业集群。

4、信息技术应用不断进展。全市?十一五?期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三轮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活动,重点开展应用改造的企业达377家,其中示范企业27家,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CAD技术已从高新技术领域向民用工业领域推广,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从家电、机械、纺织、服装行业向其它行业延伸的趋势;在产品制造、生产领域,CAM技术在造船、机械以及重点加工行业普遍应用,部分制造领域骨干企业采用FMS技术,重点石油化工、化肥企业均已应用DCS技术,CAE技术和CAT 技术也在部分企业得到推广;在企业管理领域,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已达213家,表明我市ERP的推广已进入发展期的后期,开始向普及期过渡。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取得长足进步,160家企业自建网站,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各种形式网上交易活动,电子商务技术正在得到普及;在工业产品领域,应用嵌入式软件改造传统机电产品取得新的突破,通过立足本土制造企业,组建软件业与制造业产业战略合作联盟,研发新型控制软件,促进产品结构向数字化和

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对比分析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省其他市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特点:

1、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从产业规模上看,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与苏南等市差距较大,但是在苏中与其他市相比,差距不大,特别是在制造业上超过镇江,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上超过南通,明显高于苏北各市。同时随着产业发展领域的不断扩张,形成了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研发—网络通信设备—信息

安全—信息及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IT人才实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2、两化融合工作具有一定基础。我市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上,重点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抓手,早在2006年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这项工作,位于全省前列。在组织体系、政策指导、应用标准,以及政府、企业各级领导的思想意识准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及产品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方面优于全省其他市。

3、产业具备一定的聚集条件。泰州地理位置紧邻苏南,居于长江下游北岸,港口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拥有万吨级生产泊位34个,综合通过能力达到7835万吨,具有独特的水路运输条件,且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覆盖,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的加快建设,更具有明显的公、铁路和航空交通优势。因此,从产业转移梯度方面考虑,更容易接受上海和苏南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在产业集聚规模上形成较好、较大的比较优势。

4、人力资源优势潜力较大。目前我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从业人数仅为2.5万人,与其它产业相比,在总量上还不高。而我市历史悠久的教育特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较深的沉淀,随着?泰州大学?筹建的加快和现有高校规模、质量的提升,加之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在人

力资源和人才培育方面有着独特、雄厚的基础。因此,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苏南各市相比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优势。

(三)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8%,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不足。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领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或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有限。

2、缺乏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入研发的经费不足,从事研发的企业技术中心(?十一五?期间通过市级认定的仅19家,占认定总数的14%)、工程技术中心等尚未广泛建立。产业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缺少知名品牌,产业链还存在许多缺失环节,行业整体效益也不高。

3、两化融合的互动效应不足。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性弱,未形成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信息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待深化,信息化推进没有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的需求和市场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还不能够为信息化推进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保障。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形势分析

1、国际形势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仍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是,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同时,为应对经济衰退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必将推动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再趋活跃,重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产品、服务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便利化措施还将增多,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根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市场需求等发展条件,通过拆分产品价值链进行产业转移或接受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紧密。

2、国内形势

2009年以来,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

成效,国民经济成功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稳回升态势已经基本形成,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将出现与过去不同的变化:投资的作用将下降,需要大量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趋于完备,可建设的数量和投资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加突出,国际舆论、人民改善生存质量的呼声都要求扭转环境状况恶化的态势,国内外资源的短缺逼迫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国家在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原则下,面对出现的全球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虽然不会改变,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逐步收紧,为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重点将会放在深化改革开放、调结构促转型上来,对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进行动态微调,完善补充已出台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调结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腿行业和领域)、?保民生?(扩大就业、增加社保支出等)、节能减排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从政府投资转向对扩大消费的支持,增加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等。在货币政策方面,将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促进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等薄弱环

节和领域的支持,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等方面倾斜。在产业政策方面,将进一步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

3、我市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经济结构的调整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总体目标,加快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产业布局。从技术发展趋势看,电子信息、绿色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飞速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消费需求发展趋势看,关注?吃、穿?消费将逐渐提升到关注?住、行?消费阶段,标志着以商品房和私家车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开始家庭化,汽车、房地产相关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从消费层次来看,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安全、享乐和自我发展,更加倾向消费高端、新型、多元化商品,那些注重

设计、注重环保、注重品质、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将会更多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从我市自身发展实际来看,经济连续多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服务需求不断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策环境的趋好,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当然,伴随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困难和挑战也依然存在,在国际,未来数年内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将遭遇严重挑战,全球经济步入?低增长、高通胀?的阵痛期,经济周期下行压力与金融市场动荡将持续存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内,未来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国际经济复杂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外需仍会持续低迷,出口下降的势头短期内将难以扭转,国内消费增长依然乏力,储蓄率居高不下等,都必然会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困难,迎接各方面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

围绕市委?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

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为主线,以创新和市场为动力,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动发展为手段,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并率先实现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千亿级集群,促进工业经济由大变强、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三)发展原则

1、坚持产业集群率先发展的原则。重点突破以纬创为龙头的新型电子产品集群发展,加大服务力度和产业链招商,率先实现千亿级目标;同时依托市区和姜堰市经济圈,加快软件和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重点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的培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雏形。

2、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重点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应用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3、坚持优先发展软件产业的原则。把软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集中力量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4、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引进,加强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

5、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引导、规范和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坚持引进外资与鼓励民资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在加快引进外资、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的同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资投入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四)发展目标

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5%。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十二五?与?十一五?对比图

泰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十二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比图

1、产业规模明显扩张。通过引进重大项目进入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形成新型电子产品、软件和电子元器件等3个产业集群,重点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电子产品产业集群,率先向千亿级规模扩张。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构建以新型电子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新兴产业体系、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体系和配套完整、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形成3-4个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产业园区,市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进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其中新增通过市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培育亿元以上软件企业5家,通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超100家,通过国家登记的软件产品200个以上,220个软件产品获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通过CMM/CMMI认证企业10家,软件服务外包取得重

大突破。

4、两化融合明显加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全市两化融合互动发展步伐,到2015年,我市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超过20家,软件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结成的战略合作联盟超过5个以上,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建成以新型电子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纬创新型电子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完善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确保工程如期竣工投产。同时,以纬创资通为龙头,建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纬创配套企业集群,依托纬创的集聚效应,加大专题招商力度,积极引进纬创新型电子产品的相关元器件和零部件等配套生产企业;加速发展配套电子企业集群,围绕服务纬创及配套企业,通过政府部门协调,架构纬创及配套企业与我市现有企业之间的纽带桥梁,支持我市电子元器件类、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类、通信及光电产品类和技术设备服务类电子企业,直接服务纬创项目及其配套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拉长加粗新型电子产品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形成相关电子信息研发集群,在消化、吸收、提升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新型技术、核心技术。一方面紧密追踪全球相关产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现有企业中充分利用人才和设备优势组织吸收、研发,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型电子产品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研发人才,引领集群内相关产品的技术攻关、核心技术研究,着力推进新型电子产品产业集群由以加工为主的低成本型向以?泰州制造?乃至?泰州创造?为主的创新型方向发展。到2015年,建成产业链齐全的产业集群,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超700亿元,力争向千亿级冲刺。

泰州市新型电子产品发展示意图

2、初步建成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体系。以市软件园和海陵区软件园为主要载体,园区建设为重点,承载企业、组织研发、推广应用为重要抓手,坚持大企业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努力构筑我市软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

嵌入式软件,鼓励、支持软件企业立足本市制造业,面向全国制造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嵌入式软件产品。推动软件业与制造业产业战略合作联盟的组建,加快软硬件产品的互动融合,实现软件业与制造业的双赢。鼓励、支持机电、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将嵌入式软件部分进行剥离,在服务本企业的基础上,向全行业提供产品;提升软件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并引导、支持本土软件企业向园区集聚,推进软件行业壮大规模。加大行业应用软件研发、推广力度,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在电力应用、测试分析、石墨电极加工软件等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追踪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顶置天线装置、设备状态信息在线监测系统等软件。并抓住国家出台动漫软件政策机遇,积极寻求游戏、动漫等文化软件的突破;培育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大力推进软件、信息服务外包,鼓励本土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外包(ITO)服务,发展IT 咨询和培训、应用管理和设备托管、软件开发和测试、应用实施和系统集成、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等业务。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IBO)外包服务,发展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积极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离岸外包业务,扩大软件出口份额。加快省级软件人才基地和省、市软件研发共用平台合作联盟建设,实现省、市软件业发展资源的共享。到2015

年,软件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亿元。

泰州市软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对比图

3、逐步建成配套完整、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以高港区、姜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立足现有基础,扁平化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形成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雏形,通过定向嫁接招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或高端整机制造企业及其产业链配套企业,逐步打造产业链完整齐全、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半导体分立器件、电连接器、传感器、电子线缆、热敏电阻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加速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在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尽快启动IC封装项目,加快发展以晶圆、高频微波印制板

材、电子封装材料为主的配套产业和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的通信器件产品,并努力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支持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芯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形成从芯片设计、硅片切磨、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通过定向嫁接加大专题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通信设备及网络的整机、终端产品及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积极寻觅国内外大型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跨国公司落户我市。到2015年,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亿元。

泰州市电子元器件类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对比表

4、大力开展两化融合,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开展两化融合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相辅相成,具有较强的互动作用。加大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改造提升力度,以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提高生产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管理现代化水平;依托信息网络,

加快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两化融合催生的新型业态,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更优的发展环境;突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着力推进有利于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工程,面向有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调整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重大项目

1、新型电子产品重点工程。(1)全力推进纬创资通新型电子产品加工生产线整体工程的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完成10亿美元以上的总投资目标,全面建成相关产品生产线,形成新型电子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2)加快推进纬立、纬成等新型电子产品配套企业电子及精密加工项目的投资建设,鼓励招商引进的配套零部件企业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力争配套齐全的新型电子产品产业链在期内形成规模效应。(3)鼓励、支持我市电子元器件类、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类、通信和技术设备服务类电子企业,在直接配套纬创的同时服务纬创配套企业。

2、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工程。(1)强化嵌入式软件研发,重点组织华骋科技公司的HC机动车辆和农林机械智能监控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7月)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抢抓沿江沿海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规划纲要》中期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年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前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0.5%,年均增幅1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完成规划进度的70.5%,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位列第28位、地市级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40元,完成规划进度的83.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1.7%,年均增幅3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超过年递增20%以上的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9∶57∶35.1,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1%,超过92%的小康目标,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73吨标煤,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0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4.3万吨,下降20.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分别达到18903元和7811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454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2.6%和42%,年均增幅15.1%和12.4%,完成规划进度的85.6%和77%;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10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五城同创”圆满实现,在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评选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18项25个指标有20个达标,有望于今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通正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迈进。 (一)新型工业化提升到新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9%,比“十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58.9%,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船舶修造及配套、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力及能源等六大产业占89.5%,比“十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44家,比“十五”末增加23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109家,比“十五”末增加640家,其中超20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前景 (5)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6) (一)发展思路 (6) (二)发展目标 (6) 三、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7) (一)空间布局 (7) (二)发展重点 (8) 1. 太阳能 (8) 2. 核能 (10) 3. 风能 (10) 4. 动力及储能电池 (11) 5. 智能电网 (12) 四、主要任务 (12) (一)掌握核心技术 (12) (二)培育优势企业 (13) (三)加快项目推进 (14) (四)完善平台建设 (14) (五)加快载体建设 (14) 五、保障措施 (15) (一)加强组织领导 (15) (二)加强政策扶持 (15) (三)落实规划任务 (15) (四)强化目标考核 (15)

为进一步推动成都新能源产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成都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了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加强产业招商与项目建设,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技术路线较为领先、产品类别相对齐全、产业链比较完善、研发与检测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发展特色。2010年,成都获批“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蝉联“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能源产业城市”称号。 1.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成都新能源产业自2008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75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87%,年均增 — 2 —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崇州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崇州基本建成“西部轻工名城,田园宜居之都,山地旅游高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1年初,《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崇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是“十二五”期间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乡镇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城一都一高地”现代中等城市,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行动纲领。 一、崇州“十二五”的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崇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应对“5.12”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实现了城乡统筹和灾后重建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以来,崇州市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合目标考核进入成都市三圈层先进行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5.5亿元,是2005年的1.97倍;地方财政收入46.5亿元,是2005年的26.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0亿元,是2005年的4.78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是2005年的2.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6元,分别是2005年的1.80倍和1.70倍;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 灾后重建开创新局面。灾区面貌焕然一新,率先在成都市实现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建设速度和水平列四个重灾市(县)第一。完成了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为主的589个灾后重建项目,实现投资101.7亿元。全面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农村永久性安置房完工11917户,灾后居民安置率达到100%,公共服务设施超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高水平完成实物总量为17亿元的重庆对口援建项目111个。 统筹城乡进入新阶段。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三个集中”顺利推进。已建成以桤泉、羊马、怀远为代表的66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含灾后安置点25个),农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全面实施。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四证”颁发率达到99.1%,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农村产权流转5000宗;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农村建设用地最大化,实现了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形

最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010年11月

目录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3) (一)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3) (二)天津市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 (5) (三)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 (6) (四)行业影响力不断提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8)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8) 1、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复苏 (8) 2、汽车市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8)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9)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 1、我国汽车产业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9) 2、我国汽车产业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项目将以大型企业集团扩大产能 为主 (10)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获得稳步发展 (12) 4、我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将加快 (14) 5、汽车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16) 6、汽车服务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25) 7、汽车研发中心建设速度加快 (28) 8、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29) 三、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SWOT分析 (34) (一)竞争优势 (34) 1、区位优势显著 (34) 2、产业基础稳固 (35) 3、科教资源丰富 (36) 4、投资环境良好 (36) (二)竞争劣势 (37) 1、缺少天津市汽车发展战略的支撑 (37) 2、招商政策优势减弱 (37) 3、缺少大型企业集团 (37) 4、产业链条较短 (37) 5、产业格局单一,集聚效应没有显现 (38) (三)发展机遇 (38) 1、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增长 (38) 2、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 (38) 3、长城汽车天津乘用车项目 (38) 4、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39) 5、我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9) (四)面临挑战 (41) 1、国际一线乘用车企基本完成国内布局,产能面临过剩,新建整车(乘用车、 客车、重卡)项目投资机会很少 (41) 2、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投资项目要求不断提高 (41) 3、地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招商难度加大 (42) 4、汽车出口基地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42) 四、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43)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 内容摘要:随着成都东站的正式通车,东站已成为西部最大,全国第六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城市交通给成都带来的发展机遇,成华区正抓住东站的新建的机遇将把成华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环保,经济的现代化田园城市.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关键词:成都东站;西部最大;交通枢纽; 1.东站简介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现系成都铁路局直属客运特等站。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在设计上,成都东站引入大量文化元素,东广场进站口以及西广场进站口均采用了青铜面具元素,屋顶引入金沙太阳神鸟火焰造型。成都铁路局局长武勇在竣工仪式上介绍,成都东站近期设计日均发送旅客200000人次,远期可达376000人次。 2.整体系统 成都东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 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如图1),东邻三环路,西接驿都大道,距火车北站10公里,飞机场18公里.车站以两环十射的方式连接国内多条干线.,分为达成车场和城际车场两部分.车站至东向西分为东广场,车场,西广场. 地铁2号线,7 号线引入车站.旁边设有城市公交站,和长途客运站,东,西广场下设有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站,是一座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系枢纽.

图1成都东站区位 车站总体分为五层(如图2),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地下第三层为地铁7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二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一层位旅客出站厅及换乘区,结合站厅设计出贯穿东西的通道,连接东西广场及公共交通站,去往城市的旅客可便捷的乘坐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实现零距离换乘。车站地面为站台层,主要是乘坐旅客出发和到达的场所,站台分为达成和城际两个车场。东站房负责通向东广场的旅客出站通道,西站房为旅客通道和基本的候车区,两侧布置售票厅,贵宾室,设备及办公用房等。整个站台层高大开阔,大跨度无柱雨棚轻巧通透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高架层为建筑六万平方米的旅客候车室,站场两侧通过高架桥的连接使旅客更为轻松快捷的到达宽阔整洁的候车大厅。同时,在高架层里,设有齐全的餐饮,娱乐,休闲,商务等综合的服务设施,全面的满足了广大旅客的需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