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排队中的学问说课稿 (1)

排队中的学问说课稿 (1)

排队中的学问说课稿 (1)
排队中的学问说课稿 (1)

《排队中的学问》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排队中的学问》。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排队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课本第79页例6和“做一做”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11-20各数的基数及序数含义,这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是学好排队中学问的基础,它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再学习“排队中的学问”,重点不在对基数,序数的认识,而是让学生理解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在理解“间隔人数”这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实际排队情景,让学生在实际中感悟“之间”的意思。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三人并排站”、“摆卡片”的直观演示,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

2.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和“数一数”的活动,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有选择的引入列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3. 通过情景教学,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之间的含义,并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学生学校生活中常见的排队问题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具体如下:

出示学生排队的照片。

2.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生观察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2)师提问“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

3)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数一数

如果学生先说“数一数”,就指定一名学生先数。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包不包括小丽和小宇。

②摆一摆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学具来摆一摆,直观的感受排队问题,并指明要求的问题。

这样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后续方法的引入和理解。

③画一画

如果学生先说用“画一画”的方法,先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画,并提议不用画前面9人,如果不包括,就在图形上面画一个“×”。然后,让学生独立画,再展示学生画图的例子,最后全班评议。

这样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体现了每个学生的价值,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抽象概括,列式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并提问:为什么要减1呢?减10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数数、画图的方法来想一想、说一说。)并引导说出10代表包括小丽在内的10名同学,1代表小宇。要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所以要用总人数15

减去10再减1.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书本第79页,做一做)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完成。先请个别学生说,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选择不同方法的答案进行展示,然后集体批改。

这样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设计特色

1.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知道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一年级数学-排队中的学问教案

课题: 排队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按顺序填数:(视机讲解“之间”,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数之间填了几个数。) (夸讲学生真棒,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提问:同学们上体育课时表现的好吗?(好) 那你们站排站的棒不棒啊?(棒) 其实啊,你们站排的时候就在运用好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排队中的学问呢?(想) 板书课题:排队中的学问 二、在活动中探索排队的问题 教学例6 1、探索情境图,交流数学信息(出示主题情境图)。 (1)认真观察情境图,(师提示: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他们中间的人被树给遮挡住了,请问他们之间有几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

你知道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小丽排第几?小宇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求他们之间有几人?学生讨论说出可以通过列算式、数数和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以同桌为小组,“□”代表小丽,“?”代表小宇,其他同学用“○”表示,动手排一排。 (2)小组交流:怎样排的? (3)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能汇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也就是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同学。 师:大家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出:还可以直接数数,11、12、13、14总共是4个数。 师提问:请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这两个数。 师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0和15a指的是小丽和小宇,而题目问的是他们之间的人数,不包括小丽和小宇,所以不能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下面是由带来的有关听课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听课心得体会1 初中青年英语教师听课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这次活动为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受启发,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在英语方面的一点听课感受: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在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听课我发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转变,都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课前互动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在这次听课中我发现课前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较好的,课堂都比较成功,老师们大多数从自身的生活着手活跃课堂气氛,得学生们的喜欢。 四、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我认为大多数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课程开始后,从单词的讲解,到听力练习,再到对话讨论,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并且在每一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中都在反复应用本节课的语法重点,很多老师还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改变课本原有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紧迫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听课心得体会2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

一年级数学上册排队中的学问

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排队中的学问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讨论解答出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的应用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讨论出多种解答的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 教学学具:自制教材79页例6情境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谁能从小到大报出它们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排过队吗?在哪里排过队?排队的时候你数过数吗?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排队,排队中也有很多数学学问,你知道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下面,老师请10名学生上台排队,看着我们这队人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 一共有多少个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 小红排在第7,小明排在第10,猜猜他们之间有几人?…………… 2、情境,引出课题 师:大家都很棒!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排队中的学问,即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下面我们重点学习第3个问题,看看小红和小明中间有几个人? (板书)排队中的学问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 3、师出示自制例6情境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小丽排第几?小宇排第几?) 生: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他

《排队的学问》教学设计

《排队的学问》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分析北师大版、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异同,结合学生实际,参阅了《找规律》、《分类》、《统计》、《用数学》以及《数学广角》等章节,设计了《排队的学问》这节一年级数学活动课。 活动内容:给数字、图形等排队。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给数字、图形、小朋友排队的活动中,掌握排队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中体验事物的发展顺序,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活动准备:学具:1――10的数字卡片,苹果图,打扫卫生图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出排队问题 1、学生看着大屏幕,一边拍手,一边读《拍手谣》。 从拍手游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发现从1按序排到10) 2、还可以怎样排?(从10排到1) 3、引出课题(揭题并板书:排队的学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的拍手游戏,从1数到10来提供一组有代表性的数字作为学习材料,这样,既创设了民主、合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真是可亲、可信、可学。 策略建议:1、学生边拍边读,自然发现“数字”排队;2、10比前面任何数一个都大,为什么总被排在后面,引出不同的排队方法;3、对比从1到10和从10到1,激发学生探讨其它排法,引出排队的学问。]

搭配评课稿

搭配评课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学广角《搭配》评课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老师们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小学数学优质课名师评课集锦doc

小学数学优质课名师评课集锦 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课心得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惠安八二三实小吴远云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比》,创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引出了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这些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并由衷赞美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亮点之三: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画图方法解决求整体的特殊情况(求和加1、求和减1),在依据信息画图过程中, 试图以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

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 教学难点:辨析何时需要加1,何时需要减1。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做游戏、排队买东西。排队可十个数学问题,动物王国中正在进行队列比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感受一下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依据信息画图。 羚羊队出场了,羚羊队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它说:我后面有5个运动员,你能猜猜我的 小队一共有多少运动员吗? (1)依据提供的信息画图,学生画图。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图。 (3)全班交流 由学生介绍图意,大家进行评价。并将算式、图和文字表述建立起联系。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月**日,二年级王老师和高老师同课异构讲了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两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问题,发展了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教师创设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形式,无论是王老师的帮助小鸡、小鸭、刺猬解决雨伞的问题,还是高老师的游数学城堡,都创设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开了个好头。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两位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搭配的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了方法的优化。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3.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两位教师注重了学生知识新旧的衔接和由易到难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都是从两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数,以复习旧知为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数字同样可以用交换法来组数,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换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重点突出。 建议: 1、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稍加拓宽,将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会更好。

2、在学生活动后,高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长期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同样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老师在教学本课时,能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整节课调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就这节课的亮点说一说: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具有极强的层次性。 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小丑服装搭配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时,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加深难度,从看到摆到画最后到发现规律,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了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过程,借助动手摆学会有序思考,利用画图体会符号表示的简洁性,通过探寻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课伊始,以“马戏团的小丑要表演,选服装”的情景导入,先让学生帮助搭配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然后由穿衣的搭配引入到食物的搭配衔接自然流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路线的搭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3、在操作中感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十分符合这次展评课的主题“做中学”。本节课教学中老师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组合知识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在行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使学生在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中提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汇报进一步扩大了交流范围,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加深学生对组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的锻炼机会。 4、语言简洁指导性强,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 老师课堂语言非常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小结指导性强。本节课在探究穿衣搭配

一年级数学上排队中的学问教案

排队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之间的含义,并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重点的依据是只有理解了“之间”的含义,才能理解和掌握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重点强调画图法。 教学准备: 教材79页例6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按顺序填数:(视机讲解“之间”,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数之间填了几个数。) (夸讲学生真棒,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提问:同学们上体育课时表现的好吗?(好) 那你们站排站的棒不棒啊?(棒) 其实啊,你们站排的时候就在运用好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排队中的学问呢?(想)

板书课题:排队中的学问 一、在活动中探索排队的问题 教学例6 1、探索情境图,交流数学信息(出示主题情境图)。 (1)认真观察情境图,(师提示: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他们中间的人被树给遮挡住了,请问他们之间有几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小丽排第几?小宇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求他们之间有几人?学生讨论说出可以通过列算式、数数和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以同桌为小组,“□”代表小丽,“?”代表小宇,其他同学用“○”表示,动手排一排。 (2)小组交流:怎样排的? (3)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能汇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也就是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同学。 师:大家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出:还可以直接数数,11、12、13、14总共是4个数。 师提问:请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这两个数。 师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0和15a指的是小丽和小宇,而题目问的是他们之间的人数,不包括小丽和小宇,所以不能数10和15. (4)讲解用列算式解决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不过刚刚我看到了有同学是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

评课稿集萃

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课心得 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惠安八二三实小吴远云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比》,创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引出了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这些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并由衷赞美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亮点之三: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

排队问题教案---新版

排队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各种排队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排队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体验生活中处处又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排队问题,你们感兴趣吗? 你们看陈老师把谁请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出示喜羊羊排队图片 师:这里也又数学问题呢? 从前数灰太狼排在第几个?从后数他排在第几个?一共又多少只小动物? 师:这排队里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板题:排队问题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同学们排成一队做操,从前数小军站在第5个,从后数小军站在第4个,你知道这列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 (1)借助学具摆一摆指一名投影下演示 (2)你能看图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4+3+1 5+3 4+4 如果不看图,根据题目中给的信息怎样列式来解决呢? 5+4-1 说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减1 出示一列队伍,验证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队伍发生了变化,请你在心里默读队形是怎样变化的。 出示:同学们排成一队做操,小军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这列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摆一摆 怎样用列式的方法解决呢? 5+4+1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意思?为什么加一,加的是谁 师: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需要减1呢? 三、运用知识 (1)有一些盆花放在走廊里排成一排,有一盆是菊花,菊花的左边有7盆花,菊花的右边有4盆花,一共有多少盆花? 想好后和同位说一说 汇报,你是怎样思考的7+4+1 (2)出示楼房图片,口述题目:老师家住在这样的高层里,从下数老师住在第9层,从上数老师也住在第9层,这幢楼一共有多少层?把答案写在书上 9+9-1

《搭配中的学问》《鸡兔同笼》《排列问题》观课报告

《搭配中的学问》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日照市东港区第三小学袁丽 《鸡兔同笼》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济南市黄台小学来建军 《排列问题》青岛版五四制数学四年级下册 高青县木李镇杨坊完全小学郭路 数学观课报告 在今年的研修活动中,我有幸观看了袁丽、来建军、郭路三位老师的课,使我学到了很多,以下是对三位老师的这三节课给我的感触。 袁丽老师在教《搭配中的学问》时,能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整节课调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就这节课的亮点说一说: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具有极强的层次性。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服装搭配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时,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加深难度,从看到摆到画最后到发现规律,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了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过程,借助动手摆学会有序思考,利用画图体会符号表示的简洁性,通过探寻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课伊始,以出游时搭配衣服的情景导入,先让学生帮助搭配上衣和下衣;然后由穿衣的搭配引入到食物的搭配衔接自然流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路线的搭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3、在操作中感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十分符合这次展评课的主题“做中学”。本节课教学中老师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组合知识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在行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使学生在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中提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汇报进一步扩大了交流范围,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加深学生对组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的锻炼机会。 4、语言简洁指导性强,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 老师课堂语言非常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小结指导性强。本节课在探究穿衣搭配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发现搭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并探究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图形、连线、字母标序号等,让学生体会最优化策略。 《鸡兔同笼》是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是有点难度的,新教材放在四年级下册上,是难上加难啊。不过,来建军老师的这节课课听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首先,学习《鸡兔同笼》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鸡兔同笼》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列举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方面完成的较好。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其次,课堂上,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和谐的氛围中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排队中的学问》

一年级数学上册《排队中的学问》 xxxxxxxx二小教师:xx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6. 教学目标: 1.能够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选取最佳方法。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例外的方法解决。 4.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数学的欢乐。 教学重点:能够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选取最佳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游戏法和谈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放学的时候我们都要记得排着路队走出校门哦!你们可知道,在排队中也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的故事。

2.xx排第(),xx排第()。 3.xx和小宇中间隔了()个人。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小组交流 要求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几个人,怎么解决?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说出可以通过列算式、数数和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三)汇报交流结果。 1.画图: 小丽用○表示,小宇用※表示,其他同学用△表示,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有4个△,说明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4个人。 2.直接数数: 11、12、13、14总共4个数,说明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4个人。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这两个数。 提问: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0和15指的是小丽和小宇,而题目问的是他们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 3.xx算式的方法: 突出讲解: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结果不是4,大家一起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15-10=5这个算式不对,应该列式为15-10-1=4.提问:为什么要减1呢?减10又是什么意思呢?

排队问题教案19321

排队问题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各种排队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排队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体验生活中处处又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排队问题,你们感兴趣吗? 你们看陈老师把谁请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出示喜羊羊排队图片 师:这里也又数学问题呢? 从前数灰太狼排在第几个?从后数他排在第几个?一共又多少只小动物? 师:这排队里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板题:排队问题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同学们排成一队做操,从前数小军站在第5个,从后数小军站在第4个,你知道这列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 (1)借助学具摆一摆指一名投影下演示 (2)你能看图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4+3+1 5+3 4+4 如果不看图,根据题目中给的信息怎样列式来解决呢? 5+4-1 说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减1 出示一列队伍,验证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队伍发生了变化,请你在心里默读队形是怎样变化的。 出示:同学们排成一队做操,小军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这列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摆一摆 怎样用列式的方法解决呢? 5+4+1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意思?为什么加一,加的是谁 师: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需要减1呢? 三、运用知识 (1)有一些盆花放在走廊里排成一排,有一盆是菊花,菊花的左边有7盆花,菊花的右边有4盆花,一共有多少盆花? 想好后和同位说一说 汇报,你是怎样思考的7+4+1 (2)出示楼房图片,口述题目:老师家住在这样的高层里,从下数老师住在第9层,从上数老师也住在第9层,这幢楼一共有多少层?把答案写在书上 9+9-1

数学评课稿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 《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 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本堂课,视频中的授课 老师通过等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一主题,激发孩子在课堂活动中将 情感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学生。教学思路层次清晰,一 气呵成。整节课中,我们能够被授课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能够被孩子们的活 跃的参与度所吸引。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生活认识的源泉品生 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截取学生生 活中片段,如:二、学生课堂的音符 我们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以学生 的需要和问题出发,设计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教师的评价语: 三、活动(实践)感悟的列车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这位老师创设了四、开放空间的妙用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师拓展到到家庭、社会。如: 从而让儿童 五、引导神奇的魔法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中教师注意聆听儿童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如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他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烂,儿童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中飞扬,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视频中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学生情绪饱满,是一节扎根于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一节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课堂。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篇二: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评课稿范文(10篇)完整版

《评课稿范文》 评课稿范文(一): 这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她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四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资料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四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何老师《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资料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必须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资料。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取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资料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用心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要思考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必须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用心主动思考,到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个性强烈。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用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

排队中的学问

几和第几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排队,例如教室里排座位,买票排队,跳舞排队形 , 运动会上排成方块队等等。排队中也蕴含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 讨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知识铺垫 看谁说得快 在教室里,你前面、后面是谁?左面、右面是谁?从前面数,你是第几?从后面数,你又是第几?从左面、右面呢? 例1 .课间活动真热闹,大家排队跳长绳。佳佳前面有2人,后面有6人, 参加跳长绳的小朋友有几人? 一共多少人? 我们可以画图试一试。佳佳在中 间,用O表示其他的小朋友。 提醒大家,别忘记加上佳佳哦 佳佳

试一试:小朋友站成一排照相,从左数小丽排第 5,从右数小丽排第6。照相 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 请用上题所提到的画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提醒大家,别重复算哦! __ 二 ^3^ 泳 你能行:跳舞时,小朋友排成一排,从前数笑笑排第7,笑笑后面还有8人, 这一排跳舞的人一共多少人? 例2. 一年一班排路队放学,小小这队一共有15人,从前数她排第6。从后数 她排第几? 在解决这类排队问题时,小朋友要特别注意:不能重复,也不能遗 漏。如果遗漏了,要加上;重复了,就要减去。这样,才会得到正确的答 案。 1.小红的左边有4个人,小红的右边有5个人,小红站的这一行一共有多少 人? 我们先画什么?同样我们用O 表示。 哪?请你涂上颜色 OOOOOOOOOOOOOOO 小小在 小丽

2?小狗参加“汪汪”合唱团表演。从左数起,小狗是第6个,从右数起, 小狗也是第6个,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张老师带12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去拍照。张老师的左边有5个小朋友,张老师的右边有几个小朋友? 4?校园里摆了一排花,两盆红花的左面有8盆黄花,右面有3盆黄花, 共摆了多少盆花? 5.六一文艺汇演,校合唱队正在演出,乐乐站在第一排她站的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小朋友们,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满意吗? 很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活动一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最后决定以马戏团小丑要去参加表演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能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三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图”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时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时在我们年级组研讨时,我也和其他老师谈论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要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部分学生还是有困难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