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人耳。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

3。补充下列对偶句

出句:将影做藻见奇趣

对句:____________以水喻月抒闲情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乐观、豁达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__。6.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7、第二段可概括为:_______7.庭院月色

8、本文的点睛之笔:______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_____________的特点。月光的皎洁、明亮与美好11、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_____。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结尾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文中的一个字)。闲仙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参考书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重点语句赏析 1、“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衣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

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是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作者的兴奋和 喜悦都已高度概括在这四个字中了。 3、“念无与乐者”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低沉的喟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其二,一同赏月的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4、“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5、“寻”字,它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 是出门步月呢?因此需要去寻他一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它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6、“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这一对朋友情感相似;对 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户[F]:__________ (2)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 ..相与:___________ ...于中庭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 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 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 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 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陋室铭》与《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检测(附答案)

《陋室铭》与《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检测 (附答案)

《陋室铭》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山不在(在于,动词)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指示代词,此,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调弄,指弹琴)素琴,阅金经。无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代指奏乐的声音)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之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助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的反问,不译)? 二、理解式名句默写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一、重点实词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堂屋的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起行。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的人),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于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澄净明亮),水中藻荇(泛指水生植物,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拽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很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题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

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 怎样的美好境界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

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 归纳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

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总结: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陈情表写作背景 2.初中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3.初中语文作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4.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 5.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写作六要素 6.写作的基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__门_____ 2、欣然 ..起行_高兴的样子__ 3、念.无与乐者._想到(考虑到)__;__......的人_ 4、遂.至承天寺__于是……就__ 5、怀民亦.未寝._也___;___睡觉______ 6、相与 .. ___清澈透明____ ..步于中庭. _共同,一起___;__庭院__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__水草____;__交叉错杂_ 9、盖.竹柏影也___原来是__ 10、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____只,不过__;_轻闲的人__;__罢了__ 二、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想到没有可以一同欢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什么夜晚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树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轻闲的人罢了。_ 三、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兴奋喜悦的句子是__欣然起行__,它与__解衣欲睡__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心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__空明__”请用文中原词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月色的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原文,做简要分析。 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空明”是直接描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借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的皎洁,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同时,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柏比喻成藻荇,借以表现月光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板书 设计 六、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课突出学生在指导下的有序自主学习,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以及教学环节中都是以“小组合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课上教师引导, 提供资源,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交流、讨论,在体验、思考、感悟过后获得。对于小组的形成也是课前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2.本课突出学生诵读与感悟的能力培养,为使教学不呆板、效果好,不仅是授之以鱼,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因此以“以读促悟”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位——语言。 3.本课中有机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 用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在本课例,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 更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工具。为了在相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本设计利用信息 化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特别注重了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全课以“诵读”、“感悟”、“交流”为中心,设计组织了视频观看、问题讨论、诵读展示表演、成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中考考察点的训练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节奏 划分、句子翻译,并且明确提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圈画、圈评的习惯。 5.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通过课堂观察、 讨论、汇报、作品设计等活动,要求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质量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 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课外知识知道较少,由浅入深的渗透对文本的理解。对于苏轼,学生只闻其名,而知之甚少。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又在诗画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学生们要走近他,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建立一个立体的,多方位氛围。 新课本中文言诗词的比重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所了解,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7 课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作者。(2分) 2. 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7. “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4分) 8.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 分) 9.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 分) 10. 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记”的要素是:(4 分)时间:地点: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 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 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 。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解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 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 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 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 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2021最新汇编)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检测

八年级语文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自学指导: 1、作品,作家简介。具体了解写作背景。(达标) 2、朗读课文,读出停顿,节奏,体悟作者感情。熟读成诵。(展示) 3、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把握重点字、词义解释:(展示、达标) 欣然念户遂寝空明盖但耳 4、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展示)空明澄澈,似真似幻。运用新巧的比喻。 表达了作者在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悠闲宁静,随意豁达。 达标检测: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朝家,与其父、弟弟,合称“三苏”,同被称为“”。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3、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盖竹柏影也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4、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成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6)何处无竹柏?(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本文通过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的心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 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5)(6)(7)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译下列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7、从划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8、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9、填空: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10、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 11、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参考答案: 1、念:想到。遂:于是。

2、但:只是。 3、盖:原来是。 4、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5、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6、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月光、行踪旷达 10、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11、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师:同学们好 ! 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 (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 感。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 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2019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