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_盖笑松

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_盖笑松

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_盖笑松
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_盖笑松

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生的第二个十年:它是暴风骤雨即将来临的危险时期?还是美德之花含苞待放的美妙时刻?与此相关的另一组问题是: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规避风险还是发育美德?教育者的主要作用定位是消除问题还是培育青少年身上那些潜在的品格优势?

早在20世纪初,青少年发展研究的鼻祖、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就把青少年期描述为“疾风怒涛般的”危险时期,认为青少年是有缺陷的、充满问题的;20世纪早期,弗洛伊德把青少年描述为受性压抑困扰的躁动阶段;20世纪中期,埃里克森则把青少年时期视作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发生阶段。这些统治性观点的影响持续了几乎一百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勒纳(Lerner,R.M.)等人倡导的积极发展观得到发展科学的重视。

积极发展观认为,尽管青少年阶段容易出现很多发展性的问题(诸如叛逆、网络成瘾、厌学、辍学、酗酒、吸烟、早恋及过早性行为、同伴欺侮、青少年犯罪等),但是,如果成人社会将自己的责任定位于帮助青少年避免问题的发生及修补已出现的问题,那么他们将陷入手忙脚乱、疲于应对的尴尬境地。相反,只有当教育者把关注焦点从青少年身上的问题转移到青少年身上含苞待放的美德之芽,才能切入青少年教育的关键。

不但青少年身上的问题是发展的结果和教育的产物,青少年身上的诸多品格优势(例如对自我的担当、对他人的关爱、探索世界的兴趣)也是在人生第二个十年中发育和成长起来的。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含苞待放的种子有足够多的重视,对其发育规律有足够多的理解,为其发育过程提供了足够多的养分,那么这些美德之芽将茁壮成长,潜在的品格优势将得以实现,人性之花将可以繁荣。

积极发展将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品格优势的发育有利于青少年作出三种贡献。第一,对自我发展的贡献。品格优势的发育将使青少年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自身发展趋势的描绘者、自我人生传记的真正作者,他们将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谋划目标,设定道路,从自在的世界跃入自为的世界,从自发的成长变为自觉的成长,从他律的被动成长转为自律的主动成长,为自己未来的幸福与成功作出贡献。第二,对小环境的贡献。品格优势的发育将使青少年不再是父母的精神负担,而是家庭欢乐和希望的来源,使家庭成员的素养得以提升、让家族的传统得到发扬。品格优势的发育将使青少年用自己的阳光去影响同伴的成长,在班级的事务中担当自己的责任,为老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学校的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为社区的文明尽自己的义务。第三,对大环境的贡献。品格优势的发育将使青少年不止是成长为“没有问题的”社会成员,而是成长为对社会、民族、国家甚至世界作出贡献的人。另一方面,品格优势的发育有利于青少年抵御各种发展风险的威胁。有关韧性(或称复原力)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具备的品格优势越多、越强,他们在不利的成长环境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就越小,在风险和诱惑面前的防御能力就越高,对消极的同伴压力的抵抗能力就越大,在遭遇重大消极事件之后复原的速度越快,成长结果也越好。

综上所述,没有问题的青少年并不算是做好

LILUN理论

思想前沿

SI XIANG QIAN YAN

青少年积极品质的

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教授盖笑松一、为什么要关注积极发展?

LILUN

理论思想前沿

SI XIANG QIAN YAN

了成人的准备。青少年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有待发展的资源。青少年教育的重心不是逐一处理不同的青少年发展问题,而是要整体全面地理解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和需求。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认为,所有青少年都具有积极发展的潜在能力。那么,青少年身上的哪些积极品质有待发展呢?研究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核心价值(Val -ues-In-Action )模型。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研究总结出了人类的6大美德和24项优势(如下表)。他们认为这些优势是各种文化下普遍认可的,具有积极价值的,对于个人的幸福是有帮助的。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核心价值模型是目前流行最为广泛的美德模型,是国际上“人性繁荣”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尽管该模型曾在青少年研究中得到运用,但是该模型的产生主要依据成人中的研究发现,因此该模型中的有些指标(例如洞察力等)具有较强的成人色彩。

(二)理查德·勒纳的5C 模型。

心理学家勒纳通过总结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少年发展促进项目“4-H ”的效果,认为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包含5个方面,分别是能力(Competence )、自信(Confidence )、联结(Connection )、品格(Char -acter )、关爱(Caring )。每个方面的含义见下表。

5C 模型是专门应用于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品格

优势模型,是当代应用发展科学中的主流理论模型。然而,它主要是产生于4-H 实践项目效果的自下而上的归纳,缺乏自上而下的理论推演,也缺乏来自心理测量学的充分证据。

(三)彼得·本森的发展资源模型。

彼得·本森在关于社区对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提出了发展资源模型。该模型首先对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做了区分。外部资源是指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外部条件,而内部资源则是指青少年身上有待发展的积极品质。该模型一共列出了四大类20种内部资源,具体内容见下表。

彼得·本森发展资源模型主要产生于社区心理学研究,非常适合作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但对于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尚缺少足够的证据。

(四)中国大陆地区的本土化研究结果。前述三种理论模型都来自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这些结果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对我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描述。为此,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机制与培养途径研究”项目)在深圳、上海、长春等地开展了多项针对

10~20岁青少年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本人、同学、

教师、家长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以及心理测量学研究,总结出适合于描述我国青少年积极品质的理论框架。归纳式研究中得到的12项积极品质在心理测量学分析中得到了验证。进

二、哪些积极品质在发展?

一步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技术对12项积极品质进行分类,发现青少年具有的12项积极品质可以归入“三个世界”的关系之中。具体结果见下表:

“三个世界”模型中的积极品质来自于对国内青少年身上表现出的美德和优势的总结,具有本土化优点,但还需要来自更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检验。

(五)积极品质模型的共性特征。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青少年品格优势的分类及命名存在很大差异,但这种差异既不会阻碍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的步伐,也不应该引起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教育实践的困惑。各种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互补性远比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更加重要。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仍可能有更多新模型和新内容出现,并可能对已有的研究发现进行重组和融合。

无论如何,所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模型几乎都同意根据以下原则遴选积极品质:第一,这些品质可以在本民族青少年身上观测到;第二,这些品质有利于青少年未来的幸福和成功;第三,这些品质有利于青少年抵御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发展风险,帮助青少年度过人生中的不利处境;第四,这些品质在青少年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既然青少年身上有那么多美妙的潜能有待激活,既然这些潜在品格优势的发育能带来那么多诱人的积极结果,我们当然会迫不及待地寻找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捷径,然而不幸的是———没有捷径。这是因为,这些品格优势不可能只依靠成人的说教和教材上的传播而实现。青少年是其所处环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青少年是其活动经验的产品;青少年是自身发展的工程师。这些命题意味着我们应当在寻找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之道路时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生态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能动性原则。

(一)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生态性原则及其教育启示。

青少年是其所处环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自行车上的一节链条和整个自行车的关系一样,这个链条必然随着整车的运转而转动。因此,创建一个积极的环境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最基础工作。其中,家庭环境、班级环

境、学校氛围、同伴环境、媒体信息环境尤其重要。

在家庭环境创建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家长讲座、家长作业、亲子心理剧、优秀家长经验分享等多种途径帮助家长优化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家庭环境的特点包括:民主而平等的亲子关系、有安全感的亲子依恋、爱与规则的平衡、自主与支持的平衡。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家长接近上述目标,而不是摊开双手抱怨家长的素质低下。

在班级环境创建方面,教师处于最关键的角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接纳、鼓励、温暖和关爱的环境;给予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空间;向学生提出清晰的规范并明确告知各种违规行为之必然后果;对每个学生抱持较高的期望,鼓励学生从自己目前的阶梯出发向下一个最可能的阶梯迈进。

在学校氛围创建方面,学校应通过种种活动建设明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学生榜样,弘扬积极品质,让每个学生都把积极品质的发展作为自我设计的目标。

在同伴环境创建方面,应该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得以接触较年长的、具有突出品格优势的伙伴,使其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而产生模仿的意愿。

在媒体信息环境创建方面,应充分挖掘身边的或者新闻中的正面信息和积极榜样,尤其是那些具有强大情绪感染力的正面新闻事件,用作青少年的讨论话题。

(二)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活动性原则及其教育启示。

就像潜在的肌肉力量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得以生长一样,青少年潜在的品格优势也需要在丰富的、有营养的活动经验中得以激活和发展。然而,并非任何种类的集体活动都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发

思想前沿

SI XIANG QIAN YAN

读者热线:(010)82296707

电子信箱:jixiaop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1745376.html,

三、如何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LILUN

理论思想前沿

SI XIANG QIAN YAN

展。关于活动经验对青少年积极发展之影响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活动经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青少年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活动既令他们感到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又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决策、自主参与的空间;二是活动应具有结构性,也就是具有清晰的目标、完善的计划、明确的规则、及时的效果反馈。另外,高质量活动经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才可能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真正起到作用。

学校应该有清楚的年度活动规划,并不断改进课外活动的质量。学校课外活动包括校园主题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两种基本类型。为了能够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学校需要主动与多种类型校外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商业)建立联系,并创造性地在不同校外机构中创建符合自主性和结构化要求的高品质的校外实践活动。美国的4-H青少年发展项目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它成功地把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起来,吸引青少年参与科学技术、公民意识和健康生活三类主题的校外实践活动。科学技术项目包括4-H国家青年科学日、环境科学和可替代能源、工程技术、植物学和畜牧学,主要是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青少年在工业等相关部门获得第一手资料,或者是去实践基地亲身体验,例如去农场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公民意识项目包括领导力和个人发展、社区活动、传媒和表现艺术,主要是通过让青少年与社区和成人领导接触,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决策力和领导力等。健康生活项目包括营养、健康、预防性健康和安全,主要是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生活知识和技能。

很多情况下,学校课外活动的价值并不限于活动本身,例如“大合唱”的多次彩排的功能可能不在于锻炼学生的歌唱技巧,而是发展了学生的协同精神。“越野长跑”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锻炼学生的肌肉,而在于培育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者要充分理解“功夫在诗外”的意境,在任何活动创设中都要充分考虑以下14个作用要素:独立自主的机会、自我展示的机会、自我反思的机会、承担责任的机会、挑战困难的机会、团队协作的机会、情感交流的机会、相互帮助的机会、组织领导的机会、服务他人和关爱他人的机会、接触优秀成年人的机会、感受社会支持的机会、观察学习的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活动创设和实施过程中,如果能有意融入并调动这些要素的作用,将为青少年的积极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青少年积极发展的能动性原则及其教育启示。

青少年不应该是被雕塑的石材,而应该是并且也能够成为自身发展的塑造者。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不可能只是一种被发展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教育者而言,最要紧的任务是激发青少年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愿望。有了这样的愿望,青少年就会为自己主动设置目标、制订计划、不断反思和总结、实现积极的主动发展。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未来目标和理想(或者与之相关的自我同一性、未来取向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枢纽,是促发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最佳开关。

直接教学(例如包含相关内容的德育课、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课、电影课、传记阅读课、成长小组,等等)可以成为激发青少年自我塑造的意愿的最方便手段。国外有多项研究证据表明,以“自我同一性”、“未来取向”、“人生导航”等主题开展的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周期的直接教学或训练能够对青少年积极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内的生涯教育实践也表明,激发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生涯教育活动对其学习动机、学校成绩等诸多指标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多数生涯教育的课程内容还仅限于个人特点与职业需求之匹配关系的分析,未能将生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未来人生幸福的谋划,事实上,后者能够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思考和更持久的努力。

〔注: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机制与培养途径研究”(批准号DBA110185)和东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团队项目“当代中国儿童青少年个体化进程研究”(批准号NENU-SKD2009002)的资助成果。〕

(责任编辑冀晓萍)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现在网络迅猛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眼下正以惊 人的速度在青少年中蔓延。青少年使用网络日益频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不但给青少年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给广大青少年成长大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有因上网聊天而上当受骗的,甚至有包宿猝死网吧的。因而在中小学生中展开相应的网络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是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社会化的优点、缺点、采取措施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网络问题社会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twork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and it is brought a dramatic change to the human society. At the moment, Network spreads quickly in teenagers. They are using network that is frequent, which is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f the teenagers. It is not only bring positive effects, and give the teenagers’ growing big negative impact also not to ignorance. Many teenagers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and waste studies, because of internet chat and fraud. Even there is a bag of internet cafes in sudden death. So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of internet’s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 Let the student to make clear what is right or not, and the criterion of behavior. It is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to correctly guide students treat network.. This essay is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network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ization of the teenagers’ advantages, shortcomings and taking measure . 前言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自网络诞生以来,它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 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中。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敢于挑战传统,渴望被认同,被肯定,渴望成就感。这种心理特征的存在与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敞开心扉与人聊天,也可以玩游戏,可以扮演心目中理想的角色……这一切在虚幻的的世界里从成功是他们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可能有点自卑感,满足了自我追求,以至于陶醉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在一点点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来接受社会的同化,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品质基本规则(1)

品质基本规则 前言 生产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和异常。本基本规则是在点滴积累过去发生的不良原因、已明确的不合格因素等经验中得出的,是为了防止同样错误的再度发生。因此,这个规则是在过去的失败和渡过那失败时所得到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所以要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 彻底遵守基本规则 1、作为确保产品品质的基本规则,4个基本条件非常重要。每项的遵守程度关系到基本品质的确保,并进一 步影响全数的保证。 2、基本规则的彻底遵守需要上至管理者、监督者、下至作业员在明确职责和责任的同时,在难度大的作业 (有X有弛)、用目视判别断正常与异常等方面下工夫,全员在各个领域、立场发挥才能,对于进行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3、以前因在变化点担当作业的监督者和购入管理者的不熟悉及违反规则而导致辞发生的不良情况居多,因 此为了从管理者到监督者彻底遵守并执行各项规则,当场反复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4、制定正确、易于执行的标准基本规则,若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 基本的4个条件 一、作业程序(Q重点)规则 (监督者用) 1、1A一次性合格确认前必须制成含数量增减在内的《作业标准书》。 2、指示作业员如何抓住品质重点、程式序或时机并在生产中的作业方法和全数检查的记录中体现。 3、在变更设计、工程、不良发生等(变化点)的更改须及时进行。 4、要充分理解产品的重要性和机能。 5、须亲自试作感觉后教导其他人,让分阶段也试作5次以上,确认他人对作业的理解度和熟练度。 6、《作业标准书》要摆放在临近生产线的醒目位置上,以便于随时查看,并要随时确认有无遵守作业规则。 (作业者用) 1、无《作业标准书》时不可生产。 2、理解《作业标准书》并熟练掌握,无论何进何地都要严格遵守程序。 3、难以遵守《作业标准书》内容时,即时向监督人申请变更。 4、作业前需确认相应的《作业标准书》的内容。 二、红箱规则 (一般用) 1、掉落在地面的部品、产品要作为不良品放进“红箱”。 (监督者用) 1、“红箱”必须放在操作员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发生不良时能立即投入。 2、“红箱”要记录负责人的XX。 3、“红箱”的记录要由当值的负责人管理。(必须分工确认、报废、修理或退还给前工程的负责人) (作业者用) 1、发现不良品时要标时不良处,以避免刮伤、混料等二次不良的发生,并作为异常处理,放进“红箱”内。 2、觉得与平时异常的产品,要作为不良品放进“红箱”内,并报告给负责人。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已经延伸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益匪浅,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深受其影响。网络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提供正功能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技能规范、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境。因此下面就网络技术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导言 一、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用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话说: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以适应社会环境。而社会也是由于个体的“社会化”,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以保证。在社会化过程中,施化者和受化者是两个基本要素. 有学者按施化者的真实性与受化者的自主性这一维度把社会化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主要是指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阶层、社区、社会等机构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而虚拟社会化则主要是指由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形成的社会化过程。 二、青少年,青少年是指介于12、13岁至21、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从教育阶段上看,主要是从初中到大学本科这个阶段。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化基础,但是还不完全,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从生理方面看,他们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并逐步趋于成熟,外在的体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世

最新 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精品

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摘要】青少年流行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独具亲和力,它构成了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殊文化背景。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流行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它不仅作用于个体政治人格的成长,还影响着政治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流行文化;文化形态;政治社会化;个体内化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74-01罗大佑出道二十多年,其早期的歌曲中包含鲜明的政治意味。罗大佑毕生都在努力用音乐传递人文精神,他说自己是一个“信息的使者”,通过音乐把个体与自然、社会、时代、灾难……等等联系起来。当初在台湾,罗大佑可是批判现实的,他的歌曲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政治号角,他也被称为“音乐教父”。除了台湾的罗大佑,大陆比较有代表性的用歌曲来表达观点的流行歌手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崔健。他们仿佛是在用音乐来表达,来呐喊。 不论是中国台湾的罗大佑还是中国大陆的崔健,他们的音乐都对当时年轻一代的政治倾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的政治化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独具吸引力,青少年拥抱流行文化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进行积极地“赋义”和“表态”。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青少年群体,在于它传递的思想态度和感情倾向正是青少年渴望表达的和希望呈现的。和主流文化不同,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出的参与社会的姿态一般表现为外在的明显冲突或内在的隐性对抗。 所谓政治社会化,即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亚文化形态,其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了政治社会化的方法选择。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为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过程,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社会组织及社会群体为主体的政治教育和观念灌输。在这种方法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当属暗示型教化方法,它将非政治活动赋予政治意义,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暗示型教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教化内容与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备受青少年群体青睐的流行文化。例如,在流行歌曲中嵌入某种政治倾向,融政治教育于网络游戏中。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杨少杰)

——组织形态管理理论具体应用 ——新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方略 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 难道质量管理也在进化吗?是的,企业一直在进化,质量管理自然也会进化,只不过进化的是质量管理形式,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理解质量管理的进化规律,有助于把握企业变革的方向与节奏,推动各项变革措施顺利实现。 企业形态的进化规律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见《图解工业时代四种企业形态进化规律》),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四种企业形态特征分别可以用四种平面图形代表,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一般采取直线型组织结构;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一般采取职能型组织结构;客户价值形态形如链条形(八边形),一般采取流程型组织结构;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一般采取网络型组织结构。其中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这也是中国传统企业形态。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客户价值形态则是新商业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也可以称之为新组织形态,西方一些先进企业已经进化到这一组织形态。从传统企业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是企业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企业将从封闭型组织进化为开放型组织,组织形态特征、管理模式都将是一种颠覆式的变化,进化难度不言而喻。 企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改变,用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可以清晰的发现这种变化规律,这是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中用来分析、构建新组织管理模式重要工具,产品结构的演变规律则是本文需要说明的内容。

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 产品结构的进化规律 产品结构是构成企业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企业形态进化时,产品结构必然发生演变。 产品结构是指一种产品组合,而不是单一产品,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形态中,其产品结构的特征不同,产品结构的变化与企业形态的进化规律具有一致性。与客户结构的分散度、变化度相对应,我也从两方面描述价值创造的特征,一是产品的品种,二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产品结构的变化与客户结构的变化规律相同,价值需求越集中,产品种类越少,产品更新换代越慢,相反的是价值需求越分散,产品种类越多,产品更新换代越快。在企业形态进化过程中,产品结构分别经历了成熟型产品、标准化产品、创新型产品和个性化产品四种类型。 这四种产品类型恰好对应四种客户类型。一般情况下,四种产品类型同时存在于企业中,并且构成了一种结构形式,并且随着不同的企业形态的演变,这种结构形式将发生改变。 产品(服务)结构演变规律

试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影响途径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途径论文摘要:青少年阶段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该文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对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实践、大众传媒四种途径分析评价,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提出改良建议。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或政治向社会大众普及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生力量,社会总是希望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应该引起重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它是整个社会的灌输、教育、传播的过程与个人主动学习过程的统一。因而,它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进行分析。政治社会化不是发生在政治真空中的。社会凭借各种手段、途径,在各个场所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我们把这一整套外界灌输机制和各种直接和间接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和媒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詹姆斯·戴维斯认为,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独一无二的介体。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标准的形成。政党认同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美国相关调查计划显示,高中生的政党认同很容易偏向其父母的认同,只有约10%的人有相反的认同(Jennings & Niemi,1974)。《美国选民》认为,政党认同在成年期以前就发展起来并显著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大部分成年人在多年以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政治认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儿童阶段,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准备期和个体政治意识的萌芽期发挥作用,但此时形成的基础性人格和政治心理对于个体后来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社会化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认识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empirenews.page--]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尤其大学阶段,一些潜在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例如从小和父母和童年伙伴在一起的青年,上了大学以后会接触到一些新的观点和不同类型的人,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影响、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观点也由此传给了学生。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缺少政治实践的锻炼,这一时期普遍表现出理想化和不稳定的特征,其中政治价值观念成分大于政治知识和能力的成分,容易和现实发生矛盾。 [1][2]下一页3.政治实践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权威的影响,如果政治社会化只受这些影响,就变成了一个非理性和毫无意义的过程。青少年对政治的认知和了解莫过于他自己置身于政治过程中的观察和经历,这种经历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政治实践,通过参与的经历进行

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发展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既为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提供机遇,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正确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责任。 一、青少年的定义 从时间上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也叫青春期,它正是生理、心里和社会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度,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青少年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

质量互变规律生活例子

质量互变规律生活例子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 (二)质变、量变的多样性。 1、量变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事物构成因素的数量增减,到了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第二、结构的变更,即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顺序和结构上的不同,也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2、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爆发式飞跃 指质变具有激烈的外部冲突形式,新旧力量互不相让,只有用激烈的冲突、你死我活的方式解决矛盾。 第二、非爆发式飞跃 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方式。由于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可能通过和平方式使矛盾得到解决。 3、量变质变的互相渗透 第一、量变部分包含着质变。 一事物在未发生质变前总的说处于量变过程,但由于事物矛盾发展不平衡,有些部分和局部已经发生了质变。 另一种是阶段性部分质变。一事物总体上处于量变过程,其不同阶段

有一定的质的区别。 第二、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变是渐进性中断,但也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 上课的时间逃课应该得到的知识变成了逃课时间获取的信息(取决于你逃课去干嘛)去社会实践就换来社会经验,去打DOTA~就换来DOTA水平和心情的放松.心情的放松换来愉悦. 反过来~课余时间~你继续学习,换来的是你学到的知识,去社会实践换来的是社会经验,去打DOTA~就换来DOTA水平和心情的放松. 因此~先对大学四年想要达到的目标定下一个计划,然后运用质量互变~寻找一个平衡.4年的时间是固定的.合理安排.过多的学习让人疲惫.适当的休息换来更好的学习心情.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目标值,在于你如何利用质量互变规律~~因此该规律十分重要,可以运用到的地方很多. 最后一句话,是拍老师马屁.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 B.过渡时期 C.迷茫时期 D.黄金期 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方向性 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 B.突出修剪 C.神经系统 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