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赵威后问齐使》古文赏析

《赵威后问齐使》古文赏析

《赵威后问齐使》古文赏析
《赵威后问齐使》古文赏析

《赵威后问齐使》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赵威后问齐使》讲的是赵威后(赵太后,惠文王之妻)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

【原文】

赵威后问齐使

出处:《战国策;齐策》

齐王①使②使者问赵威后③。书未发④,威后问使者曰:“岁⑤亦无恙⑥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⑦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⑧无岁何以⑨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⑩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11),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12),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13),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14)也?叶阳子(15)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16)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17)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18)无恙耶?彻其环填(19),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其率民而出于孝情(20)者也,胡为乎(21)至今不朝(22)

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23)乎?於陵仲子(24)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齐王;;齐襄王子,名建。

②使;;派遣。

③问赵威后一一问候赵威后。赵威后一称赵太后,赵惠文王夫人,惠文王死后太子继位,年纪较小,“太后用事”(《史记;赵世家》),曾实际执政两年。

④书未发;;书,指齐王建写给赵威后的信。未发,尚未启封。

⑤岁;;收成。

⑥无恙;;无忧,平安无事。古人问候语,大体相当于现在说的“还好吧”。恙,据说是一种害人虫,古人对它非常警惕,所以用“无恙”指代无忧。

⑦奉使使;;前一个“使”指使命,名词;后一个“使”是动词,出使。

⑧苟;;如果。

⑨何以;;以何,凭什么。

⑩舍本而问末者耶?;;这一句是反诘的语气,意思说我这样问难道是抛弃重要的而去问次要的事情吗?

(11)齐有处士日钟离子;;处士,不当官的知名人士。钟离子,钟离(复姓)先生。

(12)食(sì);;给别人东西吃。下句之末的“食”字同此。

(13)衣(yì);;拿衣服给别人穿。下句之末的“衣”字同此。

(14)不业;;不使其在位而建立更大的功业。意思是责问齐王为什么不重用钟离子这样的贤人。

(15)叶阳子;;叶(shè)阳,地名;叶阳子是齐国另一位“处士”。

(16)振;;赈,救济。

(17)息;;繁殖。在这里是使动用法的动词。

(18)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复姓)家的女儿叫婴儿子的。其人是齐国著名的孝女。

(19)彻其环填(tián);;彻,除。环,用于耳朵或手臂的装饰品。填,是古代填充耳部的装饰品,这种装饰后来不再通行。

(20)率民而出于孝情;;领着老百姓实行孝道。

(21)胡为乎;;胡为,为胡,为什么。乎,句中语气词。

(22)不朝(cháo);;不入朝见君王。古代只有命妇才能入朝见君王,这里是责问齐国为什么不给北宫婴儿子以入朝的荣誉和地位。

(23)王齐国、子万民;;统治齐国,领导人民。王,动词。子,意动用法动词。

(24)於陵仲子;;於陵,地名。仲子,人名,其人是齐国一位有独立见解的隐士。

【白话翻译】

齐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

【解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是该书中很著名的一段,曾被选入《古文观止》,并加上了“赵威后问齐使”的题目,这里沿用这一标题。先秦比较有头脑的政治家一般都有民本思想,他们懂得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为邦本”),只有把老百姓安顿好了国家才能太平(“本

固邦宁”)。赵威后也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齐国的使者水平比较低,竟认为这种发问的先后顺序不对;于是他遭了太后的一连串责问和批评。接下来赵威后又把齐国的政治批评了一通。看来她对齐国的国情相当了解,讲起话来也毫不客气。从她对齐国的批评当中,人们可以了解她的政治文化见解:要重用贤人,要加强道德建设。从最后她所说的应当杀掉於陵仲子一事看去,这位太后也不免很有点霸道,一个“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隐士似乎并不该治死罪,不过“无用”而已,而她却认为要赶快处以死刑,这又可见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杀气。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的古文观止栏目。()赵威后意气风发,口气很大,大约跟她新近“用事”也就是执掌国政有关。齐国的那个使者一则观念落后,一则得到的授权也很有限,所以不敢多言,对威后提出的问题更是无法回答,于是文章就在威后连珠炮似的问题问完以后也就戛然而止了。这既是实录,也很有助于表现人物。《战国策;赵策》里有一篇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也就是本文中的赵威后,在此文中她的表现也是很有女强人作风的,不过她同时又是一位母亲,所以不肯让小儿子出去当人质,态度强硬,大失政治家的风度。经过老臣触龙一番委婉的劝说,才明白过来。把这两篇联系起来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策》一书叙事记言的艺术。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 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 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 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 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

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分类 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导读:【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2)既克:已经打了胜仗。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肉食者:谋:之:间:焉: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乃: 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 以: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专:以: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加: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孚:福: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属:可以: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之: 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 (1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14)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败绩:驰:之: 其:而:之:遂:逐: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16)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作:再:而: 竭:盈:故:克: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靡:故: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作者: ————————————————————————————————日期: ?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写作特点: 1、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作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语言特色: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 “齐人三鼓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

曹刿论战 解释与翻译

曹刿论战《左传》(教师版)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齐鳍(国家)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古今异义词 ①齐师伐.我:古:攻打、讨伐今:砍伐 ②又何间.焉:古:参与今:隔开,不连续 ③牺牲 ..玉帛:古:指猪、牛、羊等今: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④肉食者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卑鄙 ⑤弗敢加.也:古:虚报今:增加 ⑥小大之狱.:古:案件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⑦虽.不能察:古:即使今:虽然 ⑧再.而衰: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⑨忠.之属也:古: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忠诚 6.词性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7.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8.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跟随 请从 战则请从请允许民弗从也听从、服从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何以战凭、靠 故以 故逐之故克之所以必以分人把 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 之小大之狱的 公与之乘代指曹刿 9.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②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③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10.板书 一论:战前准备 求信于臣 民弗从 取信于民是作战 (政治) 求信于神 神弗福 胜利的前提条件 求信于民 可以一战 政治上深谋远虑 二论:战中指挥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鼓 未可 —齐人三鼓 善于把握时机 (指挥) 驰 未可 — 下视登望 三论:取胜原因 彼竭我盈,故克之 (军事) 辙乱旗靡,故逐之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曹刿论战 《左传》 (学生版) 《曹刿论战》出自《 》(原名《 》),又称《 》,或者称《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 (国家) 之战。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

曹刿论战全文解析

曹刿论战 1.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 ①〈动〉退;后退。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却;推辞;拒绝。④〈动〉去:去掉。⑤〈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初闻涕泪满衣裳 C. 却看妻子愁何在 D. 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20首古诗词阅读赏析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了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三、内容简介:汉代乐府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诗的正文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总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看出来的。 四、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五、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六、重点语句赏析: 1、“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六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生姿。 2、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①星汉:指银河。②翻译: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的辉煌灿烂,仿佛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③“若”字有什么好处?“若”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④赏析这四句诗: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简介:唐代诗人。 二、题解:次,停泊,次北固山下,即乘船停泊在北固山下。 三、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上看是一首思乡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四、思想感情:这首诗写诗人沿江东游,泊舟北固山下而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内容分析: 首联:点题,青山即北固山。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写出了江水浩渺开阔,清风和顺,大惊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既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又蕴含生活的哲理: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曹刿论战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神秘(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