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主要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前进;⑥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围:狭义(指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

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④是否符合常规、社会规范:一般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标准、个

体的主观体验。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基本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预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思考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所以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

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阶段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影响行为的发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

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发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发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非常不良,影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

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

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很难纠正。即

使成年后环境很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然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基本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

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持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

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影响目前事情的状态;②发展视角:

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影响)目前事情的发展。

⑷生命历程/生命跨度:孕前、受孕、出生、婴儿、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春期、成年早

期、中年期、老年期。

5.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⑴本我、自我、超我

本能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我在发生上先于自我,人生之初,只有本我,没有自我,自我是后天逐渐从本我中派生出来的,它没有自己的能量,靠本我提供能量。

⑵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①口唇期:0~1岁,个体的主要满足与口唇相关的性欲活动。如吮吸、进食。

②肛门期:1~3岁,个体从排泄过程中获得满足。

③性器期:3~6岁,儿童在压抑对异性父母的爱慕之后,与同性父母建立认同,主要满足

途径在生殖器地带。

④潜伏期:6~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期躁动。

⑤生殖期: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出成熟的性特征,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6.埃里克森的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发展八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冲突与冲突解决后会形成的品质

⑴自我及同一性

同一性指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

⑵人格发展八阶段

①婴儿期(0-1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重要的联系:照护者;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形成的美德:希望

②幼儿期(1-3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形成的美德:意志力

③儿童早期(游戏期,3-6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主动还是内疚;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克服内疚感,发展自主创造性

形成的美德:

④儿童中期(6-12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勤奋还是自卑;重要的联系:父母、教师;任务:勤奋学习形成进取、奋发的人格

形成的美德:

⑤青少年期(12-18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

形成的美德:忠贞

⑥成年早期(18-25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亲密还是孤独;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任务: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

形成的美德:爱

⑦成年中期(25-65岁)

主要冲突与任务:繁殖还是停滞;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形成的美德:关怀

⑧成年晚期(老年期,65岁以上)

主要冲突与任务:自我整合还是绝望;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

形成的美德:智慧

7.克尔伯格关于道德自我的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具体内容

⑴前习俗水平。阶段①: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阶段②:工具性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⑵习俗水平。阶段③:人际关系的定向或好孩子的定向阶段;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

道德定向阶段。

⑶后习俗水平。阶段⑤: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阶段⑥: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8.行为主义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要点;斯金纳的基本理论观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⑴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要点:强调行为是研究目标,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强调s

—r模式,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

⑵斯金纳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不是外显反应,是外界或与外界打交道的那一部分。

⑶班杜拉的理论

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最显著的的特点在于,学习者

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学习者本身不直接介入,只是通过观察去模仿。

②替代强化:通过看到他人受到赏或罚而强化行为的结果。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图式和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认知发展四阶段划分及其特征⑴图式和认知结构:图示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人早

期的图示是人类长期进化、物化到大脑里去的(遗传的),人的图示会增加。

⑵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外界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模式或结构中,以此来获得知识;顺

应是指:个体受到刺激和环境作用,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或构建新图示,处理信息系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过程。

⑶认知发展四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⑴基本假设前提:人要生存,其需要能影响其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满足其行为。

11.家庭的定义、社会特征

⑴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的社会功能单位。

⑵家庭的社会特征:①具有历史性。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过程;②是一个变动的社会体系。内部:家庭本身是一个社会体系;外部:家庭处于社会体系中,受社会系统影响;③是一个社会群体。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持续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该集体能满组群体成员的工具型和情感性需要;④是一种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归责原则,规范人类的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场所。12.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含义及特征

⑴核心家庭:①含义: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②特点:人数少、关系单

纯、家庭关系亲密、结构简单。

⑵扩大家庭:①含义: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

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②特点:扩大家庭规模较大,累世同堂,人丁兴旺,但等级森严,实行家长制,家庭经济、家务、财产乃至青年男女的婚姻都由家长安排或控制;其居住规则通常是从夫居或父族同居,重血统,重传宗接代,重封建伦理道德,重父权、夫权,男女不平等。

13.家庭的功能及生命周期

⑴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

情感满足功能、其他功能

⑵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人是行动者也是反应者,家庭成员的增加与减少是互动的重要

变项,家人在同一场景的互动不等于在其他场景的互动。

①杜瓦尔的生命周期理论:激素的转变(如新生儿地诞生)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

②八个阶段:夫妇家庭、抚养家庭、学前儿童抚养家庭、入学儿童家庭、青少年家庭、家

庭成员出走阶段、中年夫妇家庭、老年夫妇家庭;

③该理论包含两个基本思想:家庭是有周期有任务的;

④批判: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况,如子女先亡、丁克家庭。

14.家庭关系的特征

⑴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

⑵以婚姻和血缘为发展根据

⑶具有明显的代际性

⑷贯彻人的一生

⑸具有亲密性、一体性

15.影响胎儿发育的生物、社会因素有哪些

⑴心理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①胎儿的感觉发展:视觉、听觉、触觉

②胎儿情绪的发展:孕妇焦虑容易使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情绪问题;精神刺激对头3个月的

孕妇伤害最大;孕妇情绪紧张可导致胎儿血压升高;妊娠态度对胎儿的身心发育影响最大。

⑵社会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和结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气氛、胎儿出生对

家庭的影响

②社会政策:人扣政策、社会福利措施、有关婚姻的各项规定

③社会政治格局: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在此状况下,

孕妇的营养、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胎儿的生育。

④婚育观念:近亲结婚、重男轻女、晚婚晚育、流行的关于胎儿孕育的观念

16.安斯沃斯陌生情境、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分别是什么?

⑴依恋的发展阶段(p263)

①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②形成中的依恋:3~6个月,选择性的社会反映阶段

③依恋明确建立期:6~24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④伙伴关系行为期:24个月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⑵依恋的类型(p266)

①安全型依恋。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

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②焦虑-—矛盾型依恋。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

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③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17.幼儿游戏理论有哪些?幼儿游戏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⑴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的不同,将游戏区分为六种:

空闲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⑵根据游戏自身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儿童参与游戏方式的不同,人们通常还将游

戏区分为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表演游戏、幻想游戏和竞赛性游戏。

⑶游戏的意义:①快乐经验的获得;②认知能力的提高;③社会性的发展;④性别的社会

分化

18.儿童社会交往的特点有哪些?儿童期主要的社会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⑴儿童社会交往的特点:①友谊的发展: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②朋辈群体:在相应

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目标;成员对群体具有归属感;成员间组织起来朝向共同目标努力。

⑵儿童期主要社会问题:①儿童意外伤害;②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③学习障碍;④儿童

期营养与肥胖;⑤电视与儿童

19.过渡礼仪的含义;青少年期的主要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默顿的失范理论;

⑴过渡礼仪的含义:在传统社会中,从儿童到成年期的转变,所经历的庄重的典礼与仪式。

⑵青少年期的主要特征: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⑷默顿的失范理论:社会所推崇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之间就出现脱节和冲突,于是,

失范出现了,犯罪也就产生了。失范的类型:发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

20.中年期的特征;沛克的中年人四个发展任务;失业问题的现实原因

⑴中年期的特征:①感叹老之将至;②一个转变及再调适时期;③是一个兼具平衡与不

平衡的时期;④中年期是一个危险时期;⑤一个拙劣的时期;⑥中年期是成就的时期⑵沛克的中年人四个发展任务:①有关工作方面的。体力取向转为智慧定位;②婚姻及性

关系。人际关系自性关系转化为社会化的结合;③社会支持系统及人际关系方面。感情的投注由固执转变为具有弹性;④价值观及心态方面。心理活动以弹性对抗僵化。

⑶失业问题的现实原因:①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科学认识;②社会的急剧变迁;③我国

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

21.衰老的生理表现;老年期的心理老化;老人容易出现一些异常的心理变化;活动理论;

社会疏离理论;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死亡的认识。

⑴衰老的生理表现

①皮肤:变得粗糙,出现皱纹,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光泽也在慢慢减少、红润也在

减少,"老年斑"开始出现。皮肤的变化还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②肌肉和骨骼系统:肌肉逐渐变得松弛无力,无论是肌肉的弹力、耐力还是强度和灵敏度

上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骨质密度开始下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骨酪脆性增加,这容易使老年人出现骨折。

③心血管系统:由于心血管系统的老化,老年人常常容易出现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

脑溢血、腑血栓等严重疾病。

④呼吸系统:肺泡相对减少,肺组织的弹性逐步下降,呼吸肌的肌力也在衰弱,肺活量在

降低,因此,老年人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的疾病。

⑤消化系统: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开始萎缩,胃液分泌也在减少,肝脏出现萎缩,胃

壁伸缩性减弱,肠管方面肌层萎缩,蠕动减少。

⑥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在泌尿系统方面,老年人的肾脏重量减轻,肾功能开始减退,

膀胱的容量变小,前列腺出现肥大;在内分泌系统方面,老年人甲状腺的重量开始减少,甲状腺的功能出现退化,肾上腺的重量也出现减轻,睾丸、卵巢、出现萎缩,分泌功能同时下降。

⑦感觉器官:在听力上出现了明显的听力减退,耳背、耳聋成为常见病;在视觉上也出现

了障碍,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成为主要的眼科疾病;味觉功能也出现了衰退,对食物的感觉越来越迟钝;嗅觉、触觉、躯体感觉等方面几乎都出现了明显的钝化,对外界的刺激越来越麻木,这种麻木加大了老年人被外在力量伤害的可能性。

⑧神经系统:脑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减少,脑体积缩小,脑重量下降,脑动脉硬化,脑的功

能出现衰变,神经系统方面的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上脑血管病、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等多种疾病。

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A.对自身健康、经济方面的问题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情绪;

B.不能适应老年期出现的生活上的变化,常常为此不安,并且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后

悔之感;

C.在精神上,由于生活和兴趣范围的减少,孤独感、失落感和恐慌感越来越强;

D.对环境反应迟钝,同时,又表现出过分的敏感,猜疑和嫉妒心理比较重;

E.兴趣日益减少,只关注自身的生理变化;

F.缺乏参加有关活动的热情,活动性减退,喜欢安静;

G.性兴趣减退或性兴趣异常亢迸;

H.日益保守起来,不喜新事物,难以适应新环境;

I.喜欢谈论过去,碟碟不休、重复嘴叨;

J.喜欢收集或保留无用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东西;

K.固执于过去的生活习惯,不愿意作出适当的变更;

L.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邀遏、不修边幅;

M.对当前的事物漠不关心,记忆力差、健忘;

N.怕见他人,讨厌噪音和强光,卧床不安;

O.对社会变化总爱持怀疑态度.

⑶活动理论

①代表人物:哈维格斯特(美)

②理论观点: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是老年人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途径。老年期是中年期的延续,老年人依然有能力和愿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老年期,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本质变化并不太大,因此,老人应当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只有多方参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活动,才可能充分地保持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力,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进步。

③缺点:没有注意到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老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要求不同;没有注意到年轻老人与高龄老人的差别;暗含了一种明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套价值标准不是以老年人为根本,而是以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生活和行动为准则的,它很容易产生的副作用是:误导人们以活动能力的强弱、创造社会财富的多少、工作能力的大小来评判老年人。

⑷社会疏离理论

①代表人物:卡明和亨利、《逐渐衰老》(1961)

②理论观点:老年期不是中年期的延续,老年期有自身的特殊性,老年人正在逐步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老年人正在逐步丧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与社会的要求正在渐渐拉大距离,因此,对老年人最好的关爱应该是让老年人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从社会中逐步疏离,不再像中年期或青年期那样拼命奋斗。强调这种社会疏离是自然的、自愿的,同时,也是普遍的、必然的。它既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必需,也是老年人本身衰老的必然要求。

③缺点:它很容易使人将老年人等同为无权、无能,无力的人,从而使社会对老年人的漠视合情化,对老年人的排斥合法化,对老年人的歧视合理化,为形形色色的老年歧视大开方便之门。

⑸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

①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一般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个体的老化,其二是指整个群体人口即社会人口的老化。按照不同的年龄构成,社会也可以划分为年轻型社会、成年型社会以及老龄化社会。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老龄化的指标主要有四个方面:A.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B.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C.中位年龄;D.老少之比

②老年歧视:老年人地位的急剧下降是从工业社会开始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的急剧变迁、反向社会化的出现、片面的社会观念。

⑹对死亡的认识: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凯勃勒?罗斯在《死亡与垂死》这本书中认为,人面对死亡时先后要经历五个阶段:否认和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