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余柏青

(本论文未公开发表,若贵编辑感兴趣,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改革纲要思想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大象出版社根据新课标编写了四种特色独具,各有千秋的历史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目前我国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出版社。在长期编纂历史教材的过程中,人教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建社以来,先后为全国的中小学生编写和出版了十套教材,包括最新出版的课程标准初中和高中实验历史教材。岳麓出版社以整理古籍而著名,上世纪90年代出版湘教初中版历史教材开始在中学教材领域崭露头角,现成立出版集团强势推出高中新课标教材,可谓是后起之秀。由于本人没有拜读人民版和大象版的教材,不敢对它们的教材妄下断语,因此本文主要从教材结构体系、编写体例、教材内容、教材特色、教材呈现的形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据此对使用新课标教材的中学教师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求教于专家。

首先,从教材编写体例来看,两种教材版本都注意吸收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岳麓版教材贯彻得更为彻底。

历史教材的结构体系历来受到史家的重视。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要求打破帝王将相家谱式的历史;范文澜、胡绳等则开创按唯物史观来编写历史的新时代;而在当代,“人类历史的发展,总体上从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现代化称为近代发展的主线。从全球文明进程的视角重构现当代史的学科体系,已愈来愈为学术界所认同。”(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和思考)我们可以仔细研读《高中新课程历史标准》(实验),朱汉国、王斯德等专家在主持制定该标准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安排历史知识模块。朱汉国教授为总主编的人民版就是以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线索来组织素材。

以曹大为、赵世瑜为总主编的岳麓版教材彻底地坚持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作为统领全套教材的主纲,而且它对三本必修教材分别以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来统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有点耐人寻味,它一面在尽量淡化以意识形态来作为教材的编写线索,同时又由于惯性思维和传统势力,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字体行间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人教版第一章内容在指导思想上前后表现就不一致。在单元导读内容上,编写者刻意在回避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是在第一节讲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时,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纵横】栏目就指出: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各有不同。教师参考用书提到,中国的分封制是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而查理大帝实行分封是在中世纪时期。在第2课课时导读内容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秦始皇毕竟统一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两个字的出现,对于传统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历史教师,自然有遇到故知的感觉,多年积淀在脑袋里的观念如“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朝则是封建专主义的建立时期”等,就会出现在教案中,而且教师会在上课时不厌其烦地用所有的意识形态的知识去解释“封建”两字。若果真如此,教师就回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这与新课程新理念的初衷有所违背。

其次,从教材结构体系上来看,两种版本存在较大的区别,但相比较而言,岳麓版教材更为科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专题史的体例,严格按照《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顺序进行编写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则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体例,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它在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按照课改精神,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地诠释,对其内容进行了大胆地调整,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古今贯通、中外混编原则编写。如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为例,就充分体现这种特色。

该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安排教材结构,将第6个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提到前面,作为第二单元的内容;将第7个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作为第三单元的内容,而把第二个专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作为第四单元。同时,将第二个专题中关于抗日战争的子体拿出来,归入第四个单元,目的是把晚清的内容与民国以后的内容各自归并到一起。又把第八个专题“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的建立”与第2、3个专题有关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子题,归入第五单元。然后,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第六单元,第5个专题“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和第9个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合并放到第七单元。(历史培训手册p6)到底哪种编写结构体系更科学?我们认为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点来编写教材,对中学历史教师在把握知识点方面提供了不少便利,但它的基本前提必须是新课程标准是全面的、科学的,而且是成熟

的。

问题在于课程标准存在明显的漏洞,具体表现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张皮,缺乏必要的整合;未注重区域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不够现代化;模块过于零碎,缺乏必要的认知层次和意义关联;没有做到把中国史放到全球史中去认识,反而削弱了中国史的学习地位;每一模块贯穿何种线索、思路或宗旨不够清晰,专题缺乏整体性、建构性和时代性;各模块皆以内容立意,传统的知识教育色彩浓厚,模块中的部分内容水平忽低忽高,缺少必要的均衡性和专业性的要求。”(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p45)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者正是基于新课标不成熟,在保证要点到位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了系统的时序,便于老师和同学掌握历史线索,还将近代中国的那些事件史作为在西方冲击下学习西方制度,建立西方式共和政体的合理铺垫,把党史和现代史的那些事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实践,并作为下一单元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构的合理铺垫,事件史和制度史就理顺了。”(历史培训手册p6)可以说,岳麓版教材的编写者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吃得很透,钻得很深,拿捏得很到位。一方面在教材编写体例方面已经领先于其他版本的教材,并且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打好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另一方面岳麓版的率先用更合理的方式对新课程标准的要点进行演绎,反过来又促进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使“一纲多本”的新课程教材编写思想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岳麓版的教材也不是完美无缺,还要进一步精雕细琢。如第四单元的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似乎调到第五单元更为合适;“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归为一课的内容,“新民主义革命历程”单独成一课。这样安排的理由有三:一是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标志,把这两个内容分离是不科学的;二是传统教材是把“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列为一课的,中学教师对这种安排会更容易接受:三是把第四单元的一颗调到第五单元,既符合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又使单元之间的内容更加趋于平衡。

第三,从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两种版本各有千秋。

我们继续以两种版本教材必修(1)为例。传统的中学教材为了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选择的史

两种版本有较大的差异。人教版的基本观点与传统教材几乎一样,只不过是把过去散落到各个朝代的内容集中于一个专题,有点像高三的第二轮专题复习。如“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课内容便显得更为明显,它通过“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条线索把自汉到元的制度串连起来,由此得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结论很勉强,甚至有点“覇蛮”的味道。

岳麓版处理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相对于要科学。第1课编写者在写“西周制度的初建”就颇显功力。为了避免直接江西周有突兀的感觉,编写者一般都从夏商两朝讲起;但岳麓版教材讲夏朝时,主要突出夏代“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特点,特别是在讲商代时,突出其“内服与外服”的政治制度,为讲清楚周朝的分封制作了最好的铺垫。第2课从春秋战国到秦,讲中央集权的确立,使师生对该制度的形成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第3课从汉到元,主要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4课明清主要讲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为明晰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点,编写者匠心独运,打破按朝代及时间先后顺序讲历史的惯例,如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基本上体现由于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动乱,中央政府相继采取集权的方法,汉武帝时,是这样;唐朝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也是这样;直到北宋才比较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又用一课的内容专门讲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这样安排既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得到比较充分的阐述,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但在“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单元内容的编写上,人教版要强于岳麓版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标题设置来看,人教版明朗而清晰,而岳麓版陌生而模糊。岳麓版教材“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人教版与之相对应是第七单元“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作为中学教师,如果他们只看目录,对教材不进行深入研究的话,他们更愿意选择人教版教材。理由主要是人教版教材注意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充分考虑到了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程度。如“君主立宪制”概念,历史教师对它非常熟悉,因为人教版的传统教材一直是使用这种提法;高中学生对它也有所了解,因为在九年制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阅读卡中,对君主立宪制有较为详细的解释。(2006年3月第二版p71)。岳麓版教材尽管讲的也是这个内容,但标题确有些标新立异。

(2)从单元内容来看,岳麓版教材的内容显得冗长、拖沓,扣课标有些松,人教版教材则精炼到位。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要点为“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

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岳麓版教材用了“第10课走向共和的历程”和“第11课民族国家统一之路”等两课的内容去阐述这些要点,编写者用了较长的篇幅去说明实现共和制的艰难过程,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只用较少的篇幅叙述;在阐述“《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这个要点时,岳麓版编写者如法炮制,花大量的精力讲宪法出台的背景,而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仅仅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的一个内容讲述。特别地,为了体现课标中的“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点,编写者颇费心思,要求学生对“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进行综合探究。它既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题,同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有点难。很显然,编写者在课标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

人教版教材在第七单元“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一课的内容中,没有过多地涉及背景知识,而是直奔主题讲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然后用【学思之窗】的形式去“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再用一个阅读与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教材这样处理,可谓是寓繁而就简,准确而到位,简约而清晰。

综上所述,人教版在“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单元内容的编写上要优于岳麓版,岳麓版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内容的编写上要优于人教版。

第四,从教材特色来看,两种版本教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两种版本教材都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编写的都是有利于学生“学”的教材,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比较而言,岳麓版教材重视史料教学,突出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正文分大、小字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大字凸现主干知识,小字部分内容补充、拓展、深化教材正文内容的信息容量和思维含量;提供了较多的图片,设计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提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人教版教材注重过程与方法,努力改变过去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倾向,对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给以更多的关注。在教科书中,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教材就设计有“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尝试自编教材”、“撰写历史小论文”、“与历史人物对话”、“举办历史展览”“讨论会”等类型多样的探究活动课。

岳麓版教材由于采用了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对教与学的要求都比较高。人教版教材在课文中间特别插有【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及附录部分“历史读物和网站推荐”、“重要概念中英文对照表”等,这样的编写风格对城区的学生可能较为适用,但对于广大西部及农村学生而言,推行这种教材面临的困难不小。

为什么在一种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会出现两种风格迥异的高中版本教材,主要原因有:

原因之一是编写者的组成人员不同。以曹大为、赵世瑜为总主编的岳麓版编写者队伍都是学院派教授,除南京大学有一两个教授参加编写工作以外,其余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们在历史研究的一线,对历史动态了如指掌,因此能较好的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曹大为等在其主编的《中国大通史》明确指出,“不套用斯大林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演进模式作为裁断中国历史分期的标准,并且‘避免笼统使用涵义不清的封建制度的概念’。(《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基点理论思考》,见《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三期)人教版的作者队伍主要由教材编写专家和大学教授两部分组成,基本以人教社的为主,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达到一致的观点并不容易。在2006年全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讨论会上,当教研员问到这个问题时,一位人教版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就解释说,“每个编写者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都想在教材中体现自己的观点,因此就出现教材观点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

当然,是否人教版怕犯意识形态的“禁忌”而用心良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认为如果国家要在历史教材中体现其意志,就要在课程标准出台时作出严格规定;既然标准能通过国家的审定,那么我们再在这些问题上绕圈圈,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是教材编写者的责任了。

原因之二是编写者的知识背景不同。岳麓版的编写者曹大为和赵世瑜在学术上都是以研究古代史见长,因此岳麓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编写着较为出色。而人教版的编写人员受传统势力的影响,在编写中国古代史内容时总是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对教材编写的影响。

原因之三是编写者的在编写教材方面的经验不同。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人员大都参加了新课标初中教材的编写,因此他们在编写高中教材时,能较好地保持高中与初中教材的衔接;而岳麓版教材的编写者大都参加了只是在局部地区推广的《历史与社会》初中教材的编教材,编写者只专注于研究新课程标准,而对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初中人教版教材研究不够,造成高中新课标教材与初中教材有些地方出现不相衔接的现象。

原因之四是编写者的对教师和学生的熟悉程度不同。人教版编教材的时间长,他们熟知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诉求,人教版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宗旨是淡化高中课程“学术化和专业化”色彩,具体做法有三个:第一,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内容尽量加以“历史化”,注意避免纯粹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相关内容。第二,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为高中生“补课”,增补有关历史内容的沿革和背景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三,尽量减少抽象的概

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而岳麓版教材编写者为了创新,运用了大量中学教师不熟悉的历史专有名词,如“封邦建国”等。“封邦建国”实质上就是“分封制”,编写者为什么不用熟悉的专有名词而用教师、学生等生僻的名词作教材中的小标题,我百思不得其解。唯一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是他们想独辟蹊径进行创新。

面对新课标高中教材,中学历史教师既不要有恐惧心理“谈书色变”,也不能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心理而被动等待。我们认为:

中学历史教师一要坚定信心。高中新教材与现行教材之间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也与初中新教材基本衔接。高中新教材内容是教师所熟悉的知识,凭借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胜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上过高三历史课的教师可能更加得心应手,因为有很多的知识点相当于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来看,与现行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多少根本区别。如《历史 1 》中的许多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两极格局的形成”等,历史教师都是耳熟能详,驾轻就熟。另外,很多历史内容、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学生在初中新课标教材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因此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

中学历史教师二要变更观念。中国的传统就是易守旧,不易创新,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破这“藩篱”,在观念方面必须勇于创新。如我们讲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时,必须淡化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不能把教材编写的基本线索定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上”,而时时刻刻按照原来的思维,用意识形态来指导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的话,那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会非常别扭。同时新课标教材已经删掉的内容教师千万不要再进行补充。因为历史学科是概括性的,任何教材、任何史学家都不可能还原所有的历史,因此教师要钻研新课程标准,凡是标准没有涉及的内容,教师不要把这些内容添加在教学过程之中。

中学历史教师三要改变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中学新教材,教师要全面贯彻教学新理念。如岳麓版教材提供了足够的史料,教师就要充分的进行史料教学。当前国际上历史教学主要也是提倡对原始史料的分析,岳麓版教材的思路在这方面做到了与国际历史教学接轨。再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历史教学界盛行的图示教学法。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重新构建既符合新教材教学,又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图示教学法。总之,照搬过去的经验肯定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完全的被动等待使我们历史教师又沦为平庸之辈;只有那些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的历史教师,才能真正地“挺立潮头担重任”,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教改的急先锋。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4185546.html,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作者:杜雪莲韩建斌陈雪敏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0期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等多种 版本。其中人教版和岳麓版是使用范围较广。就教材本身而言,两种教材风格不同,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也是选取其中一种,难以同时吸收二者的精华。本文把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教材作对比,分析它们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岳麓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0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国普及,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积极编写教材。目前为止,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四种。针对现行历史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我们选取使用最为广泛的岳麓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进行探讨,分析在“一标多本”环境下,教师如何在领会课标要求下,对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进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以促进课改中的历史教学。 1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1 “整体史观” 岳麓版教材以“整体史观”为指导。“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在全球史观中,世界的历史本是纵横联系而不是分裂开来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体现了“全球史观”理念,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很自觉的形成全球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全球意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中写到:“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说明,全球史观的培养不仅仅是史学研究者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中生适应史学研究,更好的把握历史纵横,更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 1.2 “五彩缤纷”,便于进入情景教学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 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 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 答案 A 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 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 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新课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课后标准答案

新课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第1课 ◆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三是它设计出一整套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1.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对鬼神敬而远之。 2.材料一反映了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这种天命观是符合人们的想法的。材料二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没落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 L.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仁’’学思想最核心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为此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礼”即“克己复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思想也有重要意义。他在教育上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第2课 ◆阅读与思考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 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高中历史岳麓版大事年表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②目的:A协约国能归还贷款;B插手欧洲事务;C争夺世界霸权。 ③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加速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⑵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劣势:德奥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 ②战略失误: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③国内矛盾: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奥匈帝国出现了民族解 放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国际力量对比: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 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所以,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 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一战的性质 1、整个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注意:判断战争的性质,看作战双方的目的。一战作战双方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局部:塞尔维亚、比利时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而战。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 四、一战的影响 1、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①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使英法受到重创;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④美国和日本乘大战之机崛起; ⑤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⑥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发展);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