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育性协调运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横断面研究

发育性协调运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横断面研究

发育性协调运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横断面研究
发育性协调运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横断面研究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

摘要: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常因原动肌无力、拮抗肌过度活动,以及过度活动的肌肉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导致各种固定模式的典型畸形。如果能确定是哪些肌肉过度活动造成了关节畸形,就可以针对性实施去神经支配治疗方法,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的机会。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并非轻而易举,因为可能有很多肌肉都经过受累的那个关节,但并不是所有可能引起畸形的肌肉都活动过度。采用多通道肌电图和用局麻药进行诊断性阻滞等方法来检测某个肌肉是否与畸形有关,可以为长期的去神经支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畸形表现模式,并讨论与之关联的肌痉挛问题,以及其他形式的肌肉过度活动、瘫痪、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障碍等情况。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Nathaniel H. Mayer, MD; Alberto Esquenazi, MD;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常会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MNS),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特点包括:出现痉挛状态;其他形式的非随意的肌肉过度活动、主动运动无力、以及造成随意运动调节受损的各种运动控制异常。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痉挛状态、反射亢进、阵挛、痉挛性协同收缩、痉挛性张力障碍、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及联合反应增强。痉挛状态和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在脊髓中进行处理,联合反应、协同收缩和UMNS张力障碍都有脊髓以上的起源,后两者还对牵拉有敏感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脑外伤、缺氧性脑病和脑卒中后发生综合征的患者)中,常见局灶性肌肉功能障碍,表现模式多种多样,可导致上肢和下肢关节的畸形1。搞清楚具体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是非常有用的病情评价策略,因为去神经支配技术(如使用神经破坏药、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或者外科手术)可利用这些信息,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2。 下文中,我们来讨论与受累肌肉过度活动、轻瘫、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功能受损相关的畸形常见模式。表1总结了所涉及的肌肉。切记某个特定患者的畸形不一定涉及所有的肌肉,另外,有些非随意活动过度的肌肉比其无活动过度的原动肌弱,这种情况下的肌肉活动过度不会导致畸形或功能受损,所以可能不适宜进行化学去神经治疗。治疗决策常常最好认为是假设,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随访检查进行验证和评价。 表1.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见畸形模式中可能过度活动的肌肉 下面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所见畸形的常见模式,以及每种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同时也列出了每种畸形中受累的软弱肌肉,但切记即使这些肌肉有非随意过度活动,也不会造成畸形,因此这些肌肉不适合用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还必须注意,具体某个患者中所列的肌肉不一定都受累;力量比较大的原动肌可能会制衡活动过度的对抗肌,经过某个关节的所有肌肉都对该关节的肌力平衡有所贡献。临床医生在考虑任何治疗决策时,最好都当作是对畸形来源的假设检验,在这方面,第一步先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可能比较好。

发育性语言障碍

发育性语言障碍 发育性语言障碍(developmentallanguagedisorder)是指由于发育延迟而引起的语言障碍,而非因听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及严重的精神发育迟缓造成的。发育性语言障碍分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两种。 目录 1. 1发病机制 2. 2两种分类 3. 3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2. ?诊断标准 3. ?鉴别诊断 1. 4疾病治疗 发病机制 据好医生网站资料,该疾病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脑组织的某些感知觉功能、特别是听觉分辨能力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听觉知觉、听觉记忆、听觉整合、听觉理解和表达等脑功能缺陷所致。 两种分类 表达性语言障碍是指一种特定的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口语应用能力显著低于其智力年龄的应有水平,但语言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发音异常可有可无。 感受性语言障碍是指一种特定的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语言的理解低于其智龄所应有的水平,几乎所有患儿的语言表达都显著受损,也常见语言发育异常。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语言发育迟滞为最重要的表现。1岁时不会叫“爸爸”、“妈妈”,2岁时还不能组词,常借手势、眼神及其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需要。 1.感受性语言障碍

患儿能听到声音,但对言语常无反应,不能理解简单的命令,不能根据他人的语言要求去行动。表达性语言障碍者,语言理解尚好,仅表达能力差。 2.入学后发育性语言障碍 患儿常有明显的学习困难,主要是阅读困难,特别是感觉性语言障碍患儿的阅读能力较差,且常伴有计算困难,常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3.行为问题 该类患儿到学龄期后常因学习困难及与同学交往时语言表达困难,而出现焦虑、退缩、注意短暂、多动或违拗等行为问题。这些患儿的智力正常,视觉感受及视觉?空间知觉正常,内在的语言发育正常,在完成一些带有创意的游戏、绘画、音乐方面与正常儿童一致。 4.听力减退 感受性语言障碍患儿常有轻度的听力减退,电测听检查的听力曲线常很不稳定,波动大。 诊断标准 1.CCMD-3关于表达性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F80.1) (1)言语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实际年龄。2岁时不会说单词,3岁不能讲两个单词的短句,稍大后仍有词汇量少,讲话过短,句法错误等,其严重程度超过同龄儿童的变异范围。 (2)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 (3)标准化测验总智商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操作智商及总智商≥70)。 (4)不是由于听力缺陷、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发育障碍所致。 2.CCMD-3关于感受性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F80-2) (1)言语理解能力低于实际年龄。1岁时对熟悉的名称无反应,2岁时仍不能听从日常生活简单的口令,以后又出现不能理解语法结构、不了解别人的语调、手势等意义,其严重程度超过同龄儿童的变异范围。 (2)有语言表达能力和发音异常。 (3)非言语智力测验智商在正常水平(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操作智商≥70)。 (4)不是由于听力缺陷、口腔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发育障碍所致。 鉴别诊断 1.精神发育迟滞 该病主要特点是智能低下,操作智商也明显降低。 2.聋哑病 早期即表现出听不到任何声音,无法学习讲话造成聋哑,听力检查可以确诊。 3.婴儿孤独症

第三大能力:运动协调能力

第三大能力:运动协调能力 一、什么是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是指身体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的协调、肌肉的协调和运动觉的协调。 二、提高运动协调能力的必要性 1、通过运动协调提高各学习能力的提高: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与身体 各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度(力量、速度、耐心、柔韧性)、先天遗传、对不 同刺激的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敏捷度、神经类 型等因素有关,但良好的训练完全可以培育良好的协调能力。 2、配合小学体育项目,使其容易达标:传统幼教课程的运动领域一般关注 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我们从幼小衔接的角度研究小学体育 达标项目时发现,小学体育达标除了50米跑、2*50往返跑、立定跳远、投沙包、坐位体前屈外,还有跳绳和踢毽子等,可见拥有良好的平衡能 力和神经协调能力对学龄前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3、纠正存在运动协调性不达标的问题, 4、解决空间定向、身体意向等方面出现困难, 5、解决应用小肌肉精细动作的书写调控不灵敏、防画图形时困难, 6、解决调节眼球周围六条肌肉不灵活而导致破词破句、丢字跳词、跳行 串行的障碍, 7、解决动作笨拙,常有不随意动作,缺乏肌肉记忆能力和肌肉位置感等。 三、训练目标: 本训练从运动协调角度设计活动,旨在提升孩子的肌肉力量、动态平衡、空间知觉、躯体感觉、动觉动作、听觉动作、触觉动作、运动觉、韵律活动、应变性练习以及程序活动等能力。

四、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效果 第一模块效果:钻翻爬滚和跑大肌肉运动达标 1、提升走、跑时的闪躲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2、提升走步时与同伴协调配合的能力。 3、提升跑步中保持动作协调及身体平衡的能力。 4、提升大步跑的能力。 5、提升单脚跳跃和纵跳触物的能力。 6、提升抛接物品的准确性。 7、感受投篮和抛接游戏的乐趣,提升走跳平衡的能力。 8、为入小学后的队列、操节活动做准备。 9、为入小学后运动简单器械进行协调的走跑活动做准备。 第二模块效果:若要心灵手巧精细肌肉要协调 1、提升双手手掌对物体的控制能力。 2、激发对动手游戏的兴趣。 3、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 4、提升手指灵活性和双手手腕内外旋转的协调配合能力。 5、提升手腕的力量及手的控制能力。 6、初步感知容积和守恒。 7、为入小学后书写做准备。 第三模块效果:平衡能力发展好灵活机敏人称道 3、能在比较窄的地方头顶物体平稳移步,提升平衡能力。 4、激发对平衡活动的兴趣。 5、能在比较窄的支撑面上走动。提升平衡能力。 6、能以自身为中心闭目旋转,提升平衡能力。 7、掌握侧身翻滚的技能,发展平衡能力。 8、能单脚站立,提升平衡能力和腿部的力量。 9、锻炼闭眼听辨向一偶那个的能力。 第四模块效果:、左右半球共协调头脑聪明乐逍遥 1、提升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2、锻炼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3、预防早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4、提升手指的灵活性。 5、提升听觉的反映速度和注意力。 6、提升自我控制力。 7、为入小学后能顺利开始学习生活的能力。

儿童康复培训试题+答案.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儿童康复考试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以下表格内) 1.小儿康复治疗的特点是() A.康复治疗时剂量强度可大可小 B.严密观察其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C.必须进行过强过久的热疗或运动 D.脑瘫患儿增加运动量和提高手法强度 E.小儿进行的运动疗法是一样的 2.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尤以哪项疗法可能发生意外() A.物理疗法 B.运动疗法 C.作业疗法 D.语言疗法 E.心理疗法 3.小儿疗程不宜过长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小儿机体代谢旺盛 B.体温调节功能健全 C.容易发生体温调节紊乱 D.热代谢平衡障碍 E.能量消耗过多 4.下列哪项不是患儿进行运动疗法的高危因素() A.癫痫 B.心脏病 C.肺功能不全 D.严重贫血 E.佝偻病 5.小儿进行手法冶疗时动作要轻柔其原因主要是() A.骨骼脆弱肌肉不发达 B.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C.小儿机体代谢旺盛 D.小儿不合作 E.小儿的反应性不稳定 6.脑瘫的病因按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三个阶段。以下属于出生前因素的是() A.吸人性肺炎 B.出生体重<2000g C.窒息 D.染色体异常 E.缺血缺氧性脑病 7.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导致的结果为() A.伤侧上肢功能障碍 B.健侧上肢功能障碍 C.伤侧下肢功能障碍 D.健侧下肢功能障碍 E.肢体功能无障碍 8.新生儿核黄疸进行光疗时,需保护患儿的() A.眼睛 B.鼻 C.耳 D.嘴 E.皮肤 9.Vojta认为,运动发育落后几个月以上则为异常,必须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10.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为() A.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B.智力低下 C.惊厥 D.心理行为异常 E.感知觉障碍 11.脑外伤患者首选的辅助检查是() A.头颅X线检查 B.腰椎穿刺 C.CT或MRI扫描 D.脑电图 E.脑诱发电位 12.下列哪项描述与儿童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无关()

儿童康复培训试题+答案(修订版)精选.doc

儿童康复考试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以下表格内) 1.小儿康复治疗的特点是() A.康复治疗时剂量强度可大可小 B.严密观察其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C.必须进行过强过久的热疗或运动 D.脑瘫患儿增加运动量和提高手法强度 E.小儿进行的运动疗法是一样的 2.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尤以哪项疗法可能发生意外() A.物理疗法 B.运动疗法 C.作业疗法 D.语言疗法 E.心理疗法 3.小儿疗程不宜过长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小儿机体代谢旺盛 B.体温调节功能健全 C.容易发生体温调节紊乱 D.热代谢平衡障碍 E.能量消耗过多 4.下列哪项不是患儿进行运动疗法的高危因素() A.癫痫 B.心脏病 C.肺功能不全 D.严重贫血 E.佝偻病 5.小儿进行手法冶疗时动作要轻柔其原因主要是() A.骨骼脆弱肌肉不发达 B.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C.小儿机体代谢旺盛 D.小儿不合作 E.小儿的反应性不稳定 6.脑瘫的病因按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三个阶段。以下属于出生前因素的是() A.吸人性肺炎 B.出生体重<2000g C.窒息 D.染色体异常 E.缺血缺氧性脑病 7.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导致的结果为() A.伤侧上肢功能障碍 B.健侧上肢功能障碍 C.伤侧下肢功能障碍 D.健侧下肢功能障碍 E.肢体功能无障碍 8.新生儿核黄疸进行光疗时,需保护患儿的() A.眼睛 B.鼻 C.耳 D.嘴 E.皮肤 9.Vojta认为,运动发育落后几个月以上则为异常,必须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10.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为() A.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B.智力低下 C.惊厥 D.心理行为异常 E.感知觉障碍 11.脑外伤患者首选的辅助检查是() A.头颅X线检查 B.腰椎穿刺 C.CT或MRI扫描 D.脑电图 E.脑诱发电位

广泛性发育障碍PDD(专业文章)

第一节儿童孤独症 12.1.1 症状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起就表现出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也不喜欢人抱,当人与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被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 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象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孤独症儿童 (二)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表现为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出在代词运用上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请把鼠标放到图上 (三)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保持不变。

性发育障碍

颈短而宽,蹼颈,后发际低呈“W ”型 面部表现两眼距宽(指两眼内眦间的距离大于两眼外眦间距离的1/3 ),内眦赘皮,鼻梁低而宽(图9),腭宫高举,上颌狭窄,下颌内收,形成错咬合,牙齿排列不整,耳大低位,面部或背部有多发黑痣 呈桶状胸或盾状胸,肘外翻 骨骼改变:骨质疏松,骨骺延期愈合,骨龄小于年龄,此两种改变几乎所有病人都存在。骨骼还表现不同部位畸形,肘外翻,往内翻,脊柱侧弯后突畸形,颈骨平台凹陷,膝内翻,第 4 掌骨及第 4 骨短缩等等。 伴有脏器畸形:常常合并心血管畸形如右位心。主动脉弓窄等等。 22% 的病人合并泌尿系统畸形如马蹄肾、游走肾、双肾盂、肾旋转不良、双输尿管等。 皮肤纹理改变:部分病人呈通贯手, 10~20% 的患者掌纹中三叉点 t 向掌心移位呈三叉点 t ′ 两眼距间稍宽,面部多处黑色素痔,腭宫高举,牙齿排列不齐,后发际地,呈“W ”型,肘外翻,环指及第四指缩短,蹼颈,桶状胸,乳房未发育,乳头小,乳距17cm ,无腋毛。 智力发育普遍低下:学习成绩属中下等,但生活可自理。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意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测定 人体内血循环中大部分的IGF是与特异性结合蛋白(IGF-binding proteins,IGFBP)相结合的,人体中有6种不同性质的结合蛋白(IGFBP-1~IGFBP-6),其中IGFBP-3与生长激素关系密切,是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有价值的指标。 IGFBP-3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在血循环中以两种复合体形式存在: (1)大相对分子质量三聚体(150 000):它携带约80%的IGF,该复合体难以通过毛细血管屏障,仅在IGFBP-3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从复合体中释放出来的IGF-1才能通过血管内皮屏障到达组织血管发挥作用; (2)小相对分子质量二聚体(40 000):该复合体能通过毛细血管屏障,转运IGF-1到达靶细胞。IGFBP-3起着延长IGF-1半衰期的作用,可调整IGF对细胞的增殖、代谢和有丝分裂的作用。IGFBP-3的产生时受GH调节,其血中水平在日间无变化,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健康儿童在青春期达到高峰,9~18岁的女性比同年龄的男性高出10%左右,在吸收不良、肥胖、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情况下IGFBP-3水平下降,经生长激素治疗后会升高。GH兴奋试验GH峰值>10ng/ml的身材矮小儿中,可发现有些病例的IGF-1和IGFBP-3水平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显示,血清IGFBP-3降低常提示生长激素缺乏症,其敏感性可达97%、特异性达95%,是筛查生长激素缺乏症良好的指标。有报道,正常儿童的血清IGFBP-3水平与其24hGH分泌量关系

运动障碍疾病疾病研究报告

运动障碍疾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锥体外系疾病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病症体征:不自主运动,运动不足综合征,运动失调 疾病介绍: 运动障碍疾病是怎么回事?运动障碍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随意 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本组疾病源于基底核功 能紊乱,通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大类,前者以运动贫乏为特征,后者主要表现异常不自主运动 症状体征: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症状表现?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症状的详细介绍: 1、不自主动作。 2、动作缺失或缓慢而无瘫痪。 3、姿势及肌张力异常。 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动作缺失与僵直,间接通路的功能不足引起舞蹈症 及投掷症;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或抽动动作,直接 通路的功能不足则引起动作缓慢。 化验检查: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检查方法?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检查的详细介绍:血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运动障碍疾病诊断,如肝豆状核变 性患者血清铜,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1、CT或MRI检查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显示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或MRI显示信号异常。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 可显示纹状体DA转运载体(DAT) 功能降低,DA递质合成减少和D2型DA受体活性改变等,对帕金森病诊断颇有意义。 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诊断方法?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诊断的详细介绍: 1、病史 (1)发病年龄:常可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胆 红素脑病或遗传因素,少年期出现震颤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也有助于判定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发性扭转痉挛远较成年起病严重致残率高;相反的,老年发病 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发病顽固。 (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 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 严重舞蹈症或偏侧投掷症提示可能为血管性病因,缓慢隐袭起病可能为神经变 性疾病。 (3)病程:对诊断也有帮助,如小舞蹈病通常在起病6个月内缓解,与儿童期 起病的其他舞蹈病不同。 (4)药物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可引起运动障碍。 (5)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可伴舞蹈样动作。 (6)家族史:有诊断意义,如亨廷顿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特发性震颤,扭 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有遗传背景。 2、体检 可了解运动障碍症状特点,明确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如静止性震颤,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提示帕金森病,角膜K-F环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 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除运动障碍,常伴精神和智能损害。 锥体外系疾病须注意与锥体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相鉴别,后者主要 临床特点以瘫痪(肌力减退)为主,一般不难鉴别,另外,不同类型锥体外系疾病之间的鉴别更为重要。 并发症: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并发症?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并发症的详细介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某些运动障碍疾病同时伴有智能障碍和(或)精神, 行为障碍。 治疗用药: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药物治疗法?药物如何治疗运动障碍疾病?以下就是关 于运动障碍疾病治疗的详细介绍:

十大运动疗法各自适应的功能障碍

十大运动疗法各自适应的功能障碍 学号:201440402050 姓名:刘影 一.关节活动术:适用于1.软组织挛缩、粘连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2.关节活动度变小,活动范围减小 3.肌力下降(主动运动) 4.被动运动可以改善由于制动或者不能主动活动引起的并发症状二.关节松动术:适用于:1.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并伴有僵硬(麦特兰德Ⅰ、Ⅱ) 2.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麦特兰德Ⅲ、 Ⅳ)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三.增强肌力及肌耐力训练:肌力下降、不足,肌耐力变小(失用性肌肉萎缩、神经性肌肉 萎缩、关节源性肌肉萎缩、肌源性疾病、骨关节畸形、脊柱稳 定性差、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内脏下垂、尿失禁 等) 四.软组织牵伸技术:适用于:1.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2.软组织损伤、挛缩 3.肌张力下降的肌群 五.体位转移:适用于:1.偏瘫患者的床上翻身、床上卧位移动、由卧位到床边坐位、由床 边坐位到卧位的转移、坐位与立位之间的转移、床与轮椅之间的 转移、轮椅与坐厕之间的转移、进出浴盆之间的转移 2.四肢截与截瘫患者的床上翻身、卧位与座位之间的转换、直腿坐 位移动、不同平面之间的转移 3.脑瘫患儿的卧位立起、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 六.平衡协调技术:适用于:1.平衡功能障碍(肌力和肌耐力低下、疼痛和痉挛、中枢神 经系统功能障碍) 2.协调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额叶 性,顶叶性,颞叶性、感觉共济失调) 七.步行功能训练:适用于:1.由于肌力下降不能支撑体重或不能保证完成摆动等动作 2.髋、膝、踝关节的损伤、疼痛、软组织挛缩等造成站立不行 3.平衡能力降低造成站立或步行不能 4.协调肌力的降低(主动肌、固定肌以及协同肌和拮抗肌之间 的协调配合异常) 5.步行时关节的本体感觉异常,影响了步行的进行 6.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控制步行的能力受损或破坏八.牵引疗法:适用于:1.椎间间隙、椎间孔、椎管容积变窄引起的对神经根的压迫 2.椎间小关节紊乱、脊柱的排列异常 3.肌肉痉挛、疼痛、炎症以及组织病损的修复 4.关节活动受限,劲椎、腰椎平衡被破坏 5.关节囊、韧带的挛缩,软组织粘连,脊柱四肢关节活动度减小 6.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复位和制动 九.心肺功能训练:适用于:呼吸功能训练: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慢性实质性肺疾病 3.哮喘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 智力残疾(智力发育障碍) 对智力残疾(智力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强调了对认知能力(IQ)与适应功能两者都要评估的必要。严重性建立在适应功能而非智商分数上。DSM-4所用的术语为精神发育迟滞,而智力残疾在过去20年来被医学,教育,其他专业人士,一般公众与宣传组织更广泛采用;Rosa法律也用它取代了精神发育迟滞的说法。除了名字的改变,认知能力的缺陷开始于发育阶段,连同其诊断标准,被考虑构成一个精神障碍。智力发育障碍被放在括号内,反映的是国际疾病分类系统所有疾病都是以“障碍”列举(ICD;ICD-11将在2015年出台)并且把所有残疾建立在功能、残疾与健康国际分类(ICF)基础之上。 沟通障碍 DSM-5沟通障碍包括语言障碍(DSM-4中表达性语言障碍与接受-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发音发声障碍(一种新的语音学障碍)以及儿童起病的流畅性障碍(口吃的新的命名)。还包括社会沟通障碍(语用),是一种表现为在言语和非言语的社会性使用上存在持续性困难的新的情况。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沟通缺陷,因此,沟通障碍不能在有局限、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呈现的背景下诊断。DSM-4广泛性发育障碍NOS可能符合DSM-5的社会沟通障碍的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DSM-5的新名词,它反映了这样的一种科学共识,先前四个独立的障碍实际上是在两个核心领域表现为不同症状严重性的单一医学状况。孤独症谱系障碍现在包含以前DSM-4的孤独症性障碍,阿斯伯格障碍,儿童瓦解性障碍,以及广泛性发育障碍NOS。孤独症谱系障碍两个特征:1)社会沟通与社会互动的缺陷;2)局限的重复性的行为,兴趣与活动(RRBs)。如2)不在,1)可诊断为社会沟通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 ICD-11 和 DSM-5 均已取消了“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将这些儿童青少年特有的疾病分类全部纳入成人体系,按生命发展周期排序和分类。这一变化强调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与成人精神障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可对成人精神健康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无论是 DSM-5 还是 ICD-11,按生命周期进行分类的精神疾病均从神经发育障碍开始。在ICD-11 中,神经发育障碍是指在发育期出现的以行为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该类障碍在获得和执行特定的智力、运动或社交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困难。尽管在发育期出现的其他精神和行为障碍也会存在行为和认知缺陷(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但是只有当其核心特征是神经发育的障碍才归于此分类中。神经发育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并且在许多病例中其病因是未知的。作为一组疾病,这些障碍通常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表14-1)。

在ICD-11中,神经发育障碍的首要变化是用智力发育障碍代替了精神发育迟滞。同时,取消了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疾病分类。ICD-10中,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yndrome)、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童年瓦解性障碍、未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等。但ICD-11中,这些疾病已不再被认为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类谱系障碍,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kinetic disorder,ADHD)作为神经发育障碍的重要疾病,在ICD-11中仍分为两个症状维度,即:注意障碍和多动/冲动,但是ICD-11突出强调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点,并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细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 ICD-10中的“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在ICD-11中修订 为发育性言语或语言障碍,是ICD-11中神经发育障碍的一个重要类型。发育性言语或语言障碍发生于发育阶段,主要特点为难以理解或使用言语和语言,并超出了相应年龄和智力功能水平的正常变化范围,同时并非归因于社会或文化因素(例如区域方言),也不能通过解剖学或神经系统异常来解释。与 DSM-5 相似,ICD-11 中的发育性言语或语言障碍也增加了在社交情境中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障碍相关的内容。 ICD-10中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在ICD-11中被修订为发育 性学习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技能获得存在严重而持续的困难,

康复治疗技术主管技师基础知识-10-(2)1试题

康复治疗技术主管技师基础知识-10-(2)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35,分数:70.00)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8个月婴儿发音中前后辅音发育快,无规则的“说话”达到高潮 B.10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说出“爸爸”、“妈妈” C.1~2岁的幼儿发音进一步准确,开始运用字的组合 D.30~36个月掌握所有的元音和双元音 E.7岁的儿童语言语法已达完全正确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7岁的儿童对所有的语音发音能达到全部正确;12岁的儿童才能对语言语法达到完全正确,所以选项为E。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的人的五种需要不包括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控制行动的需要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3.对内脏痛主要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以有髓鞘的A纤维传导 B.定位不准确 C.器械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 D.疼痛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E.可以引起某些皮肤区域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内脏疼痛:主要以C纤维传导,定位不准确,较为弥散,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E.易疲劳性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单向传递原则、突触延搁、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空间和时间的总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均为化学传递的特点。 5.以下关于突触后抑制,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变化 C.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变化 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性抑制两种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变化是突触前抑制的特点。 6.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Na+浓度的 A.4倍 B.8倍 C.12倍 D.18倍 E.22倍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Na+浓度的12倍。 7.有关肢体制动对肌肉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肌肉在被拉长的情况下固定,则其萎缩和肌肉收缩力下降的程度会有所加重 B.肌肉固定的最初几小时内,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速率下降 C.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 D.肌肉固定后,皮质类固醇的水平会升高 E.制动对骨骼肌肌力和耐力均会明显下降

发展性障碍儿童的鉴别标准

发展性障碍儿童的鉴别标准 2010-09-16 22:28:08| 分类:特殊教育|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弱智儿童的鉴别标准 弱智儿童是指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地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 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儿童。 对弱智儿童的鉴别,目前一般采取以下三条标准: ①智力功能显著地下,在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中,其智商(IQ)在70 分以下。 ②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损或障碍,即在下列十项技能中至少有两项存在缺 损或障碍:沟通、生活自理、居家生活、社会技能、使用社区、自我管理、功能性学科技能、工作、休闲活动、健康与安全。 ③在18岁之前发病。 1987年4月,我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弱智学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智力残疾(弱智)的分级标准,内容如下 中国智力残疾的分级标准 智力残疾级别分度与平均水平差距(--SD)IQ值 适应能力 一级极重度≥5.01 20---25以下 极度适应缺陷 二级重度 4.01---5.00 20---35或25---40 中度适应缺陷 三级中度 3.01---4.00 35---50或40---55 中度适应缺陷 四级轻度 2.01---3.00 50---70或55---75 轻度适应缺陷 (2)学习障碍儿童的鉴别标准 学习障碍是一组异质性障碍的统称,指的是因注意、记忆、知觉、推理、感觉运动协调等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多种障碍,从而导致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 阅读障碍 学业性学习障碍书写障碍 计算困难等 学业障碍注意障碍 知觉障碍 发展性学习障碍记忆障碍 思维障碍 语言障碍等 对学习障碍儿童的鉴别一般采取以下三条标准:

运动功能障碍诊断详述

运动功能障碍诊断详述 *导读:运动功能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血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运动障碍疾病诊断,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具有重要诊断意义。1.CT或MRI检查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显示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或MRI显示信号异常。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 可显示纹状体DA转 运载体(DAT) 功能降低、DA递质合成减少和D2型DA受体活性改变等,对帕金森病诊断颇有意义。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胆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胆道运动功能失调(dyskinesis,即胆道排空速度异常)、胆道张力异常(dystonia,即胆道肌张力异常)和胆道共济失调(ataxic,即胆道各部分间协调障碍)。本病多见于女性,其临床表现与胆囊结石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可伴恶心、呕吐,可因进食油腻食物诱发,常持续2~3h,用解痉药后症状缓解。 声门运动障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声门运动功能异常,临床以发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可分为神经性、肌性、关节性和功能性。一、喉肌性声门运动障碍:喉镜检查:轻型者可见声带呈弓形,重型者声带活动迟缓或不能活动,甚至不能咳嗽。二、

关节性声门运动障碍:轻度的环杓关节炎喉镜下见杓部轻度充血,声带闭合或外展略受限制。长期的环杓关节炎喉镜检查可见一侧或两侧声带固定于中线旁位或中间位,用探针触诊杓部活动与否,可区别是关节固定还是声带瘫痪。三、功能性声门运动障碍:喉镜检查见双侧声带静止在安静呼吸状态,很快能恢复正常。 眼球垂直运动障碍:辐辏反射障碍是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一个症状。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眼球垂直运动障碍。最早为向下注视障碍,继则发生上视运动困难,最后不能水平运动,眼球同定于正中位,瞳孔多缩小,对光反射存在。辐辏反射障碍,呈玩偶眼现象。 环咽部运动障碍:癔球症(glous hystericus)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部的运动功能异常也被称为环咽部运动障碍,祖国医学称为“梅核气”。普通人群中的一半可间歇性地有此感觉,但以绝经期女性多见。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 有遗传背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卒中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卒中后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61.9%的非致死性卒中后患者冠脉造影有冠脉斑块[1],卒中后心肌梗死发病率为2.2%[2],由于偏瘫患者大部分倾向于坐位生活方式,其运动耐量(包括心肺耐力和肌耐力)下降,同时肢体肌力、肌张力、运动模式、运动灵活性、技巧性异常,故其步行活动的能量消耗大于肢体功能正常的人[3],因此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可能增加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运动康复是心血管康复的核心措施之一,是指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处方和运动指导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机体运动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促进心身健康的一种康复手段[4]。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应控制脑卒中与冠心病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血脂异常、高血糖、超重和肥胖),降低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风险[5—6],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功能性活动能力。 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委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等单位前期应用的基础上,参考了《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和《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等,共同撰

写《脑卒中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本共识适用于脑卒中后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又伴有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 1 脑卒中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评定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由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多在1—2h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故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不需要功能康复。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h或存在影像学证实的新发梗死灶,其引起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7]。 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造成狭窄、痉挛、阻塞并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稳定性冠心病”的人群范畴,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后稳定期、无症状缺血性心脏病及痉挛性心绞痛和微血管病性心绞痛[4]。

全面性发育障碍题库1-1-8

全面性发育障碍题库 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全面发育障碍、孤独谱系障碍及广泛发育障碍是同一个概念 B.儿童孤独症是孤独谱系障碍中主要疾病 C.一般来说,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越小症状越轻 D.多数病例发育异常开始于婴幼儿期 E.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兴趣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根据DSM-Ⅳ,其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二~万分之五 B.女孩明显多于男孩 C.男童患儿的症状往往都比较重 D.社会经济状况较高的家庭患病率较高 E.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孤独症的患病率越来越低 此题考点为孤独症的流行病学。A答案正确,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女童患儿的症状往往都比较重;早期认为社会经济状况较高的家庭患病率较高是取样偏差所致;近50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可能与认识与识别水平提高有关。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患者女,5岁。1岁前妈妈就觉得她跟其他小孩不同,抱她的时候患儿不期待,没有愉悦满足的情感表达,目光一般不追随和注视大人,1岁会走路,到目前为止仍不会叫爸妈,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总自己玩自己的,有时和别人凑到一起也只会搞破坏,不会玩过家家的游戏,不与人对视。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A.Asperger综合征 B.Rett综合征 C.儿童孤独症 D.Heller综合征 E.精神分裂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11017875.html,/ 恋爱测试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患儿男,5岁。1岁会叫爸妈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4岁会背不少唐诗,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近一年来无明显诱因以前会做的事情渐渐几乎都不会了,目前只会咿呀叫,大小便也要家人协助,颅脑MRI示正常。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A.儿童孤独症 B.婴儿痴呆 C.Asperger综合征 D.Rett综合征 E.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10年王刚生弟) 运动障碍疾病大多为隐匿发病,缓慢进展,病程较长,为典型的慢性疾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某些运动障碍疾病在特殊情况下或某些特殊类型的运动障碍疾病完全可以表现为急性快速发病,出现包括高热、意识不清以及步态异常、肌阵挛、肌力障碍、震颤等在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能及早作出诊断及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的逐渐增加,虽然包括神经科医师在的临床医师对运动障碍疾病的认识逐渐加强,但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薄弱和认知的盲点。本文拟就常见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流程作一系统介绍和阐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认识深度和诊治水平。 药源性急性运动障碍 药源性急性运动障碍常由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亦见于其他药物。患者在服用可疑药物后出现肌肉发作性或持续性收缩,造成重复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的姿势。几乎所有肌群都可受累,但以头颈部肌群受累为多。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停用可疑药物或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可使症状迅速缓解。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年轻人多发。急性药源性肌力障碍的发生因引发药物的不同而存在多种机制,但最终可能与基底节区的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之间的递质平衡紊乱有关。药源性急性运动障碍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5羟色胺(5-HT)综合征(serotonins syndorme) 5-HT综合征是由药物引起的高5-HT状态。任何增加5-HT释放的药物或药物组合都可以引发该综合征。患者有正在使用5-HT药物或近期有5-HT制剂用量增加史,突然起病,症状在数小时迅速进展,出现严重肌强直、四肢肌阵挛、共济失调、反射亢进、运动不安及自主神经失调、精神症状、发热、肠胃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1]。容易导致5-HT 综合征的常见药物包括5-HT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左旋多巴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偏头痛药物等。联合用药增加患病风险,临床医师应避免多药治疗方案。5-HT综合征患者一经诊断应尽早处理,停用5-HT药物以及降温。苯二氮卓类药物、组胺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苯海拉明、赛庚啶、地西泮、麦角新碱等已用于治疗5-HT综合征。不建议使用普萘洛尔,因为其可能会导致低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和休克。如果必须肠外给药,可考虑使用氯丙嗪。重症患者需要收入重症监护病房予以即时镇静、肌肉麻痹、气管插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症状能得到迅速改善。临床常用药物剂量如下:氯丙嗪30~200mg口服或肌肉注射(肌注),3次/d;赛庚啶4mg 口服,3次/d;美西麦角4.8mg口服,1次/d;硝酸甘油5~200pg/min,静脉注射;氟哌啶醇2~7mg肌注或口服,3次/d;劳拉西泮0.5~2mg静脉注射、肌注或口服,3次/d[2-3]。 二、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 NMS是一组因临床用药或某些手术而诱发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肌强直、意识障碍、自主神经紊乱、肌酸激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病情危重,若处理不当病死率高。镇痛药、抗精神病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引起的NMS最为常见,与药物的起始或剂量增加无关,大多发生于用药后2周。危险因素包括疲惫、烦躁不安、脱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症状通常发展数天。死亡原因主要是高热、衰竭、静脉血栓形成、横纹肌溶解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和高血钾[4]。可能影响任何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上很容易误诊,且最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一经诊断,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药物,患者应转至重症监护病房,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物理降温、纠正电解质紊乱和对症等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肌松剂如丹曲林钠、硝苯呋海因,以及甲泼尼龙等。丹曲林钠静脉注射剂量为1~5mg/kg,1次/6h,症状改善后100~200mg/d口服。由于肝脏损害是硝苯呋海因最严重的潜在不良反应,故在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肝功能。溴隐亭治疗NMS的优点是口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