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海洋怪兽苏少版 (7)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海洋怪兽苏少版 (7)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海洋怪兽苏少版 (7)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海洋怪兽苏少版 (7)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海洋怪兽作者

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与《海洋世界》《做做海洋生物》以及《鱼的纹样》合为一个单元,旨在以海底世界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海底世界的奇异与神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在爱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

《海洋怪兽》一课在《海洋世界》之后,《做做海洋生物》《鱼的纹样》之前。本课围绕神秘而又争奇斗艳的海洋生物,鼓励学生在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用平面的方法,表现自己所创作的海洋怪兽的特征和神态等,共同创作海洋怪兽的形象。绘画可采用多种工具,如铅笔、水彩笔等,表现方法可以形式多样,如水粉画、线描、版画等。教学方式、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比较讨论法。教学过程中重视互动生成,捕捉有效信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生动直观地了解海洋怪兽的特征,从而掌握海洋怪兽的画法,有效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准备:海洋生物教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14B铅笔、彩色卡纸等。

学生准备:可以课前让学生在8K画纸上用水粉做好底色。各种卡纸、白纸、彩色铅笔、水粉颜料、水罐、14B铅笔、油画棒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表现出富有个性和想象力的海洋怪兽。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搜集、观察、描述、感受、模仿等方式,了解海洋怪兽的形象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海洋怪兽,了解海洋怪兽形象的造型特点,初步掌握海洋怪兽所具有的大、奇、怪等艺术特点,创作个性鲜明的海洋怪兽。

教学难点:创作出奇异的怪兽形象。

教学设计

一、导入阶段情境激趣

走进博物馆

师:同学们,波澜壮阔的大海令人心旷神怡,神奇的海底生物总叫人拍案称奇。自古以来,神秘的海底世界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今天就让嵇老师带你们走进博物馆,谁来说说,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海洋生物、鱼的标本、很大的鱼、远古的鱼的化石)

师:海洋生物的总数超过陆地生物的总数。自然博物馆里的海洋生物标本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在博物馆里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PPT:它们是3500年前古希腊的陶罐,上面画的是什么呢?(章鱼)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要把章鱼画在陶罐上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PPT:看,博物馆还有“巨型章鱼的标本”。

师:这条巨型章鱼的“手臂”有6米多长,两条的长度相加达12米长,“手臂”上长满吸盘,可以牢牢地将鲨鱼抱住,填入口中。因此巨型章鱼一度被称为“深海巨怪”。难怪我们的古希腊人会把章鱼画得像个怪物一样。

师:深度可达11公里的海洋,幅员辽阔,深浅不一,光照不同,古今生物种群丰富多样、神秘莫测,除了章鱼,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奇形怪状的生物,甚至连科学家也会被它们的样子吓一跳。让我们一起去我们的专题网站上看看。

出示PPT: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它们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奇怪么?

师小结:这些海洋生物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样子都很奇怪,有着不同的生存本领。我们可以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猜猜叫什么呢?聪明的同学在黑板上找到了答案。(海洋怪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研究“海洋怪兽”。(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海洋怪兽其实都是由海洋里的有特征的奇特的生物变来的,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开始用绘画来表现这些海洋怪兽了。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文化。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时,自然导入新课。

二、发展阶段欣赏体验

1. 欣赏、探究、评析、分解画法

老师这里有一些人们已经发现的海洋怪兽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怪在哪里?说是“怪兽”,其实也就是长得很怪的海底生物。(出示课件)

(1)章鱼、条形鱿鱼

师:谁来说说章鱼的最大特征什么?和条形鱿鱼比较有没有共同之处?

生:身上有很多的点,手臂和触须都是很多的。

(教师版演一)(教师板演二)(教师板演三)(教师板演四)

演示板书:点——疏密、节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章鱼和鱿鱼的共同点,触须和腿的前后关系,点的表现。

(2)出示海龙、刺鲀比较

师:你们能找到海龙和刺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么?海龙身上什么多?线条是怎样的?(弯、曲——柔软飘逸)刺鲀上什么多?线条是怎样的?(直、尖——有力度)演示板书:线——曲直、虚实

设计意图:通过海龙和刺鲀的线造型的表现,让学生感悟线条的变化,同样要注意前后和疏密的关系。

点大了、多了、密了就是面,条形鱿鱼的身上最深的地方我们要用面来表现,点少的地方我们用轻一点的面来表现。教师演示。

板书:面——大小、轻重

小结:这些海洋怪兽要么外形都非常奇特,要么身上的色彩都非常鲜艳。

课件出示:外形奇异或色彩鲜艳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辨别特点,在尝试中掌握特征,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学生掌握了海洋怪兽的各种绘制方法,为将要进行的实践创作做了很好的技能铺垫。

2. 海洋里还有一些古生代的海洋怪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

图1 图2 图3 图4图1这是四亿年前近两米的菊石类生物。

图2这是恐龙时代的巨型鱼龙。

图3这是三亿六千万年前约九米长的肉鳍鱼。

图4这是四亿年前的板足鲎(hou),也叫海虫,长达3米。

鲨鱼是最古老的的海洋生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大约4亿年,比恐龙还大1.4亿岁呢。

师:这些远古巨型鱼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身体庞大或牙齿锋利。

3.(出示课件PPT)还有一些海洋生物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悄悄地改变,你见过这个海洋怪兽么?你觉得它像什么?头部像什么?嘴巴像什么的嘴?身体像什么?身上的背鳍和什么比较相像?像这样具备了多种海洋生物的特点的海洋怪兽,是用了添加组合的创造方法。

这个怪兽是一位艺术家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师提问:看看这位海洋怪兽有什么特别之处?或怪在哪?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PPT。

分解:嘴——鹦鹉嘴、蟹螯;爪子——鹰爪;脚(尾巴)——章鱼;眼睛——多眼;表皮——鳄鱼。

小结:原来,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对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的错位搭配、重新组合。(出示板书:错位搭配重新组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添加组合成一个自己想象中的怪兽呢?看看老师是怎样画这个海洋怪兽的好不好?

设计意图:欣赏海洋怪兽时,分多层欣赏进行体验。第一次欣赏造型奇特的,让学生了解海洋怪兽的不同形状、色彩、纹路等;第二次欣赏庞大、牙齿锋利的海洋怪兽;第三次欣赏有不同海洋生物特征的变异的海洋怪兽,了解海洋怪兽就是形状奇特、身体庞大有特殊本领的海洋生物。在循序渐进的欣赏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海洋怪兽的特征和表现方法。三、教师示范师生合作

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大家说说你想象中的海洋怪兽的模样吗?你能模仿它的动作、声音么?你还能用什么喜欢的方法将它们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好,我们一起来试试。

1. 演示:边讲解边示范,适当地请学生参与,共同完成。

2. 作画步骤:用笔轻轻画出海洋怪兽的动态轮廓,从头部局部画起,注意线条的疏密、力度,注意进行夸张。再画身体、鳍、尾等。适当添加背景形成完整的作品。

3. 介绍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现,并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浓缩了新知的要点,为学生的独立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创作思路。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仍然需要得到更多表现方法的启示,为此,教师的引导与适当示范,以及师生的合作演示是必要的。

四、实践阶段创作表现

1.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海洋怪兽,你准备以哪种海洋生物为主体来画呢?(出示:突出主体)

2. 让它变得更凶、更美,可以添加哪些有特点的动物器官呢?(滚动播放)

3. 让学生模仿声音,动作。

(播放学生作品,相机欣赏)

4. 此刻,你也想发挥神奇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海洋怪兽吗?(出示:形象夸张)

作业要求:

(1)用线描形式画一个你喜爱的海洋怪兽形象。海洋怪兽要画得大。

(2)可以是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改画一个你喜爱的海洋怪兽形象,形状、色彩尽量不一样。

(3)画得快的同学可以给背景涂上颜色。要画得快,10钟内完成。相信大家已经按捺不住了,那就发挥你们的想象,尽情地创作吧!

五、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创作

1. 播放背景音乐。

2. 即时发现问题,速度快的同学可以添画背景和色彩,随时展评讲解。

六、评析阶段快乐展示互动交流多元评价

把学生的海洋怪兽作业贴到预设的大海的背景中。

自评: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海洋怪兽的?遇到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互评:你最喜欢哪个海洋怪兽?为什么喜欢它?你可以夸夸别人的海洋怪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建议。

集体评:谁的海洋怪兽最特别?谁的海洋怪兽最奇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等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自己作主。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注伙伴的作品,学会欣赏并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感受成功的喜悦。

老师点评:大家的作品,我看了,真的都很有创意!

设计意图:展评中主要运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进行。自评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互评使学生从画面效果、造型能力、表现技巧等方面对其他学生的作品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能动、主动的状态;师评能对学生创造成果进行积极多侧面的评价,从中发现创新点、独特点、闪光点,使学生愉快地品味成功的果实,体验成功的喜悦。

七、拓展阶段走向生活

1. 总结:奇特、可爱的海洋怪兽不仅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大人们也同样很喜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能找到用海洋怪兽来装饰的物品。比如:家具、日用品、道路、建筑等等。所以,我们说海洋怪兽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海洋生物家具章鱼靠垫道路通道的装饰

2.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形象都是人们经过想象、创作而成的,作品中也表达了人们自己的心愿。例如:美人鱼、海龙王。(课件出示)

3. 总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艺术作品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们艺术创作的源泉。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围绕海洋这一话题,做一做心目中的海洋生物。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关注生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他们美化生活的能力。

作业要求

1. 用线描形式画一个你喜爱的海洋怪兽形象。海洋怪兽要画得大。

2. 可以是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改画一个你喜爱的海洋怪兽,形状、色彩尽量不一样。

3. 可以添加其他的海洋怪兽,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色彩。

教与学的评价

把学生的海洋怪兽作业贴到预设的大海背景里。

自评: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海洋怪兽的?遇到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互评:你最喜欢哪种海洋怪兽?为什么喜欢它?你可以夸夸别人的海洋怪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建议。

集体评:谁的海洋怪兽最特别?谁的海洋怪兽最奇特?

反思和总结

为了拉开各课的差距,我紧紧围绕海洋生物“怪”这个特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梳

理了3条层层递进的主线:一是认识和了解海洋怪兽;二是欣赏各种海洋怪兽,抓住海洋怪兽的明显特征,用线条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海洋怪兽;三是进一步拓展想象力,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海洋怪兽新形象。因此,我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观察各种标本,感知海洋怪兽“怪”的特征,为学生的创作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局部示范,让学生感受细节变化。通过我的示范和学生的添加,学生较快地掌握海洋怪兽的表现方法:有节奏的“点”、曲直有变化的“线”,添加夸张变异的特征等,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拓展教学环节中,我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赏析并抓住特征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在手指尖上。”本课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小学生观察形象物体的心理特点,重视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拓展训练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进而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一、感知“海洋怪兽”

1.(课件出示怪兽)看!猜猜它是什么?

师揭题并小结:由于它长得奇形怪状,又生活在海洋里,我们就称它为“海洋怪兽”吧。

这个怪兽是一位艺术家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2. 师提问:看看这位海洋怪兽有什么特别之处?或怪在哪?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分解:嘴——鹦鹉嘴、蟹螯;爪子——鹰爪;脚(尾巴)——章鱼;眼睛——多眼;表皮——鳄鱼。

3. 小结:原来,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对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的错位搭配、重新组合。

(出示板书:错位搭配重新组合)

二、拼“海洋怪兽”

试想:如果鱼有了翅膀,不就变成飞鱼了吗?海星若有了螃蟹的爪子,不就变得更凶猛了吗?

1. 接下来,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发挥想象,动手创作一个我们心目中的海洋怪兽。(课件出示要求:创作心目中的海洋怪兽)

(1)拼一拼,贴一贴

(2)给怪兽起个名字

(3)选一个代表介绍一下你们的创意

2. 学生合作拼贴,师巡视,指导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

3. 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评价、欣赏。

4. 小结: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发挥集体的智慧,拼摆出了有趣、奇特、怪异的怪兽。

三、赏

老师这儿还有几张史前海洋动物的图片,也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图1:鸭嘴兽图2:无齿龙图3:尼斯湖水怪图3:瞧!这就是传说中的尼斯湖水怪。它的什么部位特别夸张啊?原来是它的脖子。

四、画

1.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海洋怪兽,你准备以哪种海洋生物为主体来画呢?(突出主体)

2. 那让它变得更凶、更美,可以添加哪些有特点的动物器官呢?(滚动播放)

3. 让学生模仿声音、动作。

(播放学生作品,相机欣赏)

图1:夸张的嘴巴图2:全身长满眼睛的鱼图3:怪兽的花衣服

4. 此刻,你也想发挥神奇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海洋怪兽吗?(形象夸张)

揭题:我画的海洋怪兽

五、评“海洋怪兽”

1. 评价作业:主体是什么?搭配的是什么?色彩如何?有什么特色?怎么想到的?

2. 小结:海底世界美丽富饶,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很多艺术家通过创作海洋怪兽等作品,来提醒人们保护海洋,保护海洋生物。

六、拓展

1.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形象都是人们经过想象、创作合成的,表达自己的心愿。例如:美人鱼、海龙王。(课件出示)

2. 总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艺术作品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们艺术创作的源泉。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围绕海洋这一话题,做一做心目中的海洋生物。

板书设计

海洋怪兽

教师示范演示区

点——疏密、节奏线——曲直、虚实面——大小、轻重抓住特征——夸张添加组合

学生作品欣赏区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课家乡美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2、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交流 1.课前信息收集: 2.交流感受: a、欣赏家乡的片段。 b、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 c、你喜欢的家乡美景是什么?都有哪些特点? 3.教师小结:家乡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是朴素的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璀璨华灯,它都是美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 二、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教师总结: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 a、构图的处理。(前主后次,前实后虚,前大、多,后小、少) b、特定的内容。(房屋、街道、田野、树木等) c、内容的取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2.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三、创作 a、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将家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不必完全写实。 b、注意有主次,有取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家乡的景色特点。 c、绘画工具不限。 四、评价 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作画,把家乡最美的景色画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欣赏《家乡好》。 课后通过书籍或民间搜集有关家乡各方面文化的资料(传说、民歌、戏曲、特产等)。 第1课家乡美(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欢迎来家乡做客》 2.(学生自由回答后,赏风景——品特产) 二、设计制作 1.选择旅游景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选画。 2.景点介绍:各小组交流资料,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丰富 各景点的知识介绍,然后整理成简单精练的文字——突 出特色。 3.品尝家乡特产和特色小吃。 4.感受家乡的节庆活动。 5.了解家乡名牌产品。 6.老师小结: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物产给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旅游观光、投资办厂、购买物品,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家乡,喜欢家乡,你们愿意为家乡做广告宣传吗? 7.制作宣传刊:8人一组,根据家乡的特点设计并制作宣传刊。比比看。哪个小组能获得最佳设计奖或最佳导游奖。 8.步骤方法和要求:根据书上制作步骤图的提示,将表现家乡的画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并结合美丽的图案,合作办一期介绍家乡的宣传刊。 a、用黑色或灰色厚纸托裱作品。 b、配上简单精练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画、剪贴等方法)。 c、标题文字要美观醒目。 9.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互动 各小组在教室四周展示作品: 1.派代表按“风景、建筑、特产、人物”的顺序夸夸家乡。 a、每组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成立旅游咨询小组。 b、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咨询,也可邀请同学到自己小组咨询。 4.教师小结:我们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通过咨询你最想说什么话?为了明天家乡的更美好,我们该做些什么? 四、深入调查拓展思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

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

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苏教版美术教案

苏教版美术教案 标题:第十一册第一 我栽种的植物() 教学目标 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及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栽种植物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色彩变化;表现自己与植物有趣的故事和深爱绿色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前准备 教具:一株或多株植物、种子、花盆一只、泥土一包、清水一瓶、底盆一只、小铲子一把、塑料纸‘块、录像片等。 学具:学生自己喜欢用的画具。 设计方案 方案1 时:l时。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株植物、花盆、泥土、清水盆子、小铲子,问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把植物栽入盆中。 请一至两名同学上讲台进行种植,提示其他同学进行观

请学生复述栽种过程,评价其栽种方法正确与否。 请大家分别说一说白己喜爱的植物。 教师插放介绍多种植物生长的录像,提示学生注意其形态、色彩特征。 请学生讲一讲植物生长的几个过程。 分小组交流各位同学与植物有趣的故事。每小组推荐一名小记者注意收集故事材料。 布置作、业:每位同学画一幅《我栽种的植物〉 作业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并请小记者介绍了解到的有趣的故事。对画面进行评价。 对作业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提示优秀作业留在教室展示一次。 第二:向动物朋友学习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让学生运用仿生学的原理,观察、认识和利用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特异能力及习性进行联想、模仿、发明和创造,并用绘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见解。 在具体教学中,注意串通学生的各种知识,开拓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勇敢表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第2课点的集合 “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 因为教材导语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状的点”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 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清晰地点出了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 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充分体验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 一、引导阶段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 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目录: 1、远近的奥秘 2、风景写生 3、心中的风景缺 4、会动的剪影 5 、水墨画—动物6、形体切挖 7、我们做乐器 8、宇宙之旅9、保护文物缺10、爱护古建筑缺11、电脑美术12、中国画和油画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2-3 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美术教案

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美术教案 第十一课会变的叶授课教师:滑山荣 教材分析: 各类装置图案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本科要求在叶子的外形基础上,通过点、线、面的排列,运用不同的组合方法,进行夸张、变形、添加,以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了解树叶,让学生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让学生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欣赏各种树叶,了解树叶的构成,感受树叶的自然之美; 通过观察总结,了解树叶的装饰方法,感受树叶的艺术美。 2.操作:能运用点、线、面等元素,进行夸张、变形和添加,并用自己设计的花纹将树叶 装饰起来。 3.情感:通过参与设计活动,体验活动乐趣,提升一定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树叶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并能运用点、线、面,结合夸张、变形、添加的方法来变现树叶。 教学难点: 运用点、线、面等元素结合夸张、变形、添加等方法设计出富有特色的装饰图案。 教学准备: 师:关于树叶的多媒体课件; 生:收集的树叶若干、作业本/彩色卡纸、记号笔/黑色水笔、涂色工具等。 教学设计: 一、视屏欣赏导入 师:春天已经来了,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屏幕中悄悄起了什么变化?(播放叶子生长的视屏) 生:欣赏视屏。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植物发芽了;植物长出了新叶子…… 师:说得对。植物不断生长,长出了新的枝条和各种叶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会变的叶”。(揭示课题)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那些美丽的叶子吧。(继续播放视屏) 生:欣赏各种叶子。 二、新授 1.说一说 师:大自然中的树叶多种多样,你还认识哪些树叶呢? 生:樟树叶、枫叶、梧桐树叶、银杏叶…… 2.观察外形 师:大家知道的树叶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观察几片树叶,边观察边思考两个问题:1.它是什么颜色的?2.它的外形像什么? (点击切换,指名回答) 生:是绿色的,像一件衣服;是绿色的,像一个盾牌、像云朵;是深褐色的,像金鱼尾巴…… 3.感觉肌理 师:自然界中的每种树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叶子的外形,还要用手来摸一摸叶子的正反面都有什么?(展示树叶) 生:摸树叶,感觉肌理;有一条一条的线;是叶脉…… 师:对,它的名字叫叶脉。那么一片完整的树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生:叶柄、叶脉、叶面…… 4.示范演示,尝试体验 师:说得很准确。大部分树叶主要由叶面、叶脉、叶柄组成的。 它们如此美丽,老师要把最喜欢的那一片画下来,小朋友们猜猜是哪一片? 生:中间那片…… 师:老师已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片树叶,接下来给小朋友们一分钟时间,选择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将它的外形用记号笔画在彩纸或白纸上,也可以用剪贴地方法把它的外形剪下来。画好就举手,开始~ 生:迅速将树叶外形勾画下来。 5.观察比较 师:(展示作业)小朋友们画的树叶线条流畅外形又漂亮,真棒。你还想让它变得更美吗?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λ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欣赏古建筑图片。 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案

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案《你、我、他》教学设计 上传: 朱斌更新时间:2013-12-25 17:10:31 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案《你、我、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美术的第一课,所以建立非常重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新同学,多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不随便给同学取外号,与同学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我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搜集罗中立<<父亲>>相关资料等。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在为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时,以描绘为主,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其他表现方式。学生可以用铅笔画,可以是用国画、漫画来表现,也可以用纸版画、雕塑(橡皮泥)、剪贴画来表现。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主要采用语言描述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作品欣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保护文物》教案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设计·应用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文物,知道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 绘制文物,绘制宣传小报。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教学课件、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学具: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成龙《十二生肖》,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引导阶段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虎噬鹿器座》)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布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文物古迹有什么价值呢? 生:历史价值(再现历史、考证历史)、艺术价值(欣赏)和经济价值(旅游)。 师:文物古迹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物古迹呢?(保护、不破坏)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文物,突破教学重点。)

(二)发展阶段 1.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并注明它的名称、年代、收藏(或所在)地点。 2.文物仿制有其规律,要用特殊手段。也可以用泥或彩泥简单仿制小型的文物,并了解它们的用途或作用。 3.用手绘或电脑制作宣传保护文物的小报。 4.指导作业: (1)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制作保护文物宣传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文物资料,提高保护文物意识。) 《彩墨家园》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的技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难点】 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国画用具、宣纸、范画、教材。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三间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技能目标: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及三原色相互调和出来的三间色。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纸杯一个、调色盘一个、色环。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调色盘一个、纸杯一个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老师:同学们,首先欣赏一下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图片,来说一说,你能看到哪些颜色呢? 生:?(春天-绿色,夏天-红色,秋天-橙色,冬天-白色。)老师:这些颜色都有它们各自的相貌,我们就称它们为“色相”。 老师:谁来说说,生活中带有红、黄、蓝颜色的物品有哪些呢? 生:?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自己带来的颜料盒里面的12种颜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调和出来的,但

是,它们能调和出任何的其他颜色,他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原色与三间色。 2、新课讲授⑴认识三原色老师:任何其它颜色,都调不出红、黄、蓝这三种颜色。 ⑵认识三间色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原色调和会形成什么颜色呢? (学生尝试)(老师在讲台上示范)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老师:橙、绿、紫这三种颜色叫做三间色老师:调和两种原色时,其中一种原色添加的量不同,调出来的间色色相也会不同,同学们试验一下,老师辅导。 3、学生感受练习(3~5分钟) 4、欣赏作品老师:我们一起欣赏,用三原色、三间色装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六、布置作业:要求: 1、自制抽拉玩具,做做色彩游戏,可以同桌两个人合作,参考书本第一页的左侧。 2、可以用三原色与三间色画一幅你们喜欢的色彩图画。 七、互相评价八、小结: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第2课好朋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新苏少版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课教案

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洋溢着特有的审美,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工笔花鸟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气韵、精神的载体。教材选材灵活,宋人花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感受宋人花鸟画“以技进乎道”的高妙,感受画面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 1. 教学路径 看: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的类型,它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常常先勾线后渲染,设色精微细腻,富有装饰美。工笔画的绘画工具有:墨、砚、染色用的羊毫笔、勾线用的狼毫笔、水盂、颜料、调色盘等。 学:工笔画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工笔花鸟画要求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并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的诗意画面。宋人花鸟画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常常被人们寄寓丰富而深邃的精神涵义,因此,工笔画是“笔工而意写”。一幅工笔花卉的绘画过程清晰易辨:勾线、渲染、罩色、刻画。 白描碧桃图

碧桃图 扇面陈之佛 寒雀图北宋崔白 实践:通过赏析、理解,观察花鸟画在造型、敷色、布局等方面体现的装饰美,尝试用兼工带写的方法完成一幅花卉草虫小品,体会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熟宣、绢等,创作或临摹一幅工笔花鸟画,美化居室。 2. 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2 课时,第一课时为工笔花P8~9鸟画的发展史及分类赏析,教师演示工笔花鸟画步骤。第二课时为临摹、创作及评价。临摹是学习、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绘画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临摹练习中鼓励学生体验宋人在造型、设色、布局方面的装饰美,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审美品位。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2、授课班级:六年级 3、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4、课时:1课时 5、目的: 6、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7、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8、中难点: 9、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10、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1、教学具准备: 12、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13、生:绘画工具 14、教学过程 15、第一课时 16、一、组织教学: 17、按常规进行。

18、二、过程设计: 19、1、导入新课 20、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1、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2、生:近大远小。 23、2、讲授新课 24、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25、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6、⑵什么是透视呢? 27、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28、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29、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0、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1、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32、⑸师示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 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