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Ⅰ 抓特征,通句意,识别五种特殊句式

一、紧抓特征,认清标志,识别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

C.?

????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 .且相如素贱人

C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C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

3.(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

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 傅致:罗织。

译文: 答案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解析 “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

是判断句。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

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王甲是冤枉的。”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精要点拨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

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

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二、抓标志,通语法,巧“添”“变”,识别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 ①洎牧以谗诛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①是以见放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 D

解析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2015·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地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节选自《隋书》) 译文:

答案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参考译文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精要点拨

判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三、辨清类型,识准标志,识别倒装句

1.谓语前置句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答案 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

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 项应为“可使者谁”。

(2)(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译文: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 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

谓倒装。 精要点拨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

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是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

“乎”“哉”“矣”“兮”等字。

2.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 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 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

D.?????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指传主贺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

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

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译文: 答案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解析“即”,即使;“而”,然而;“奚以”,宾语前置,拿什么;“为”,表被动;“为用”,省略句兼被动句。

参考译文

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

精要点拨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代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或“是”或“唯……是……”把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 D

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选自《揭傒斯全集》)

译文:

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解析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4.介宾短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于”应译为“到”。

(2)(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译文:

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解析“于”,向;“誓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精要点拨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的介词“于”“以”,“于”字通常省略。

四、“瞻前顾后”,分析成分,识别省略句

1.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译文:

答案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解析“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之”字;“梗”是阻塞的意思。

精要点拨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

五、记住固定搭配,识别固定句式

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2013·天津)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译文:

答案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丧”,动词,去世;“无乃……欤”,固定句式,恐怕……吧。

参考译文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

精要点拨

固定句式(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句式,那就是说搭配是固定的,翻译也是固定的。只要记住其固定搭配和译法即可。

Ⅱ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答案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答案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精要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

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重在“信”

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答案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精要点拨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

“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Ⅲ切实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落实得分点

一、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1.揣摩得分点意识。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

2.整体把握意识。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

3.积累迁移意识。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

二、考场翻译重点要落实得分点

(一)考场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断这些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其欲助之亲故。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有群丐过其门,先生请其就座而畅饮。醲饷既良,先生告其故,(群丐)谓先生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

(2014年重庆卷《记丐侠》改编)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②关键虚词:

③特殊句式:

(2)翻译

译文:

答案(1)①是、吾侪②以③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

(2)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②关键虚词:

③特殊句式:

(2)翻译

译文:

答案(1)①里、故、踵②甫③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定语后置句)

(2)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参考译文

来懋斋先生,家境非常贫穷。想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但是在旅资盘缠方面不足。准备好美味的佳肴,来恭候想帮助他的亲朋故友。谁知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还没有一个亲朋故友踏进他的庭院。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先生请他们就座一起畅饮。喝足吃饱后,先生告诉这些乞丐们原因。这些乞丐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先生也不过很平淡地看待他们。

精要点拨

1.得分点有三: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要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一)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

A.关键实词: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2015·福建)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选自清代方苞《与王昆绳书》) 译文:

答案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得分点“岩”“川”,名词活用为状语;“系”,束缚。

参考译文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就为生计所迫来到宣城、歙县一带,这期间经过泾水。路上看到左右两边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河水清凉见底,崖岩参差重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生机勃勃。村落里的居民,样子看起来很清闲。于是联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人,逍遥自在、放逸超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4.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劝视其表函犹称臣,因上奏曰:“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孰议。”遂落职知齐州。劝性廉俭,居无长物。及再为侍读,曰:“吾起诸生,志不过郡守,今年七十,列侍从,可以归矣。”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后二年卒。

(选自《宋史·郭劝传》)

(1)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孰议。

译文:

(2)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译文:

答案(1)赵元昊虽然冒用中原王朝的名号,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收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

(2)于是拜呈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

得分点(1)“僭”“屈”“孰”。(2)“拜”“谢”“市”。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赵元昊世袭父亲的封爵,任命郭劝为官告使,送给郭劝百万资财,郭劝全都拒绝接受。赵元昊部将山遇率宗族来投奔,并说赵元昊准备反叛。这年冬天,赵元昊果然反叛,派遣他的使臣以他自封官职身份前来。郭劝看他携带的表章上还自称臣,就上奏说:“赵元昊虽然冒用中原王朝的名号,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收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结果被降职为齐州知州。郭劝廉洁节俭,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待到他再次任侍读时,说:“我是太学生出身,志向不过是成为太守,现在我七十岁,在皇帝侍从的行列中,可以告老还乡了。”于是拜呈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两年后去世。

精要点拨

翻译句子,一定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5)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B.关键虚词:慎重换、删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2015·重庆)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

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选自元代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

答案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得分点“卒”“且”“乃”“是”。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6.(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选自《后汉书·史弼》) 译文:

答案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

得分点“以”“谒”“因”“达”。

参考译文

史弼升河东太守,奉诏当为朝廷选拔孝廉,史弼知道不少权贵会托关系找人,于是预先下令与权贵断绝书信来往。中常侍侯览果然派一个诸生带着他的信请他办事,但好多日子不被接待。那个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史弼大怒说:“太守我有幸身担重任,应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竟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

精要点拨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要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C.特殊句式:译出句式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2013·广东)咏(指传主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

译文:

答案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得分点“傅先生天下贤士”一句中,“傅先生”与“天下贤士”都是名词性的,这是一个名词性成分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翻译时应补出来谓语动词“是”;“名”与后面的“之”连用,“之”作宾语,所以“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参考译文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8.(2014·湖南)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尝结庐数椽……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译文: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得分点“缙绅……者”,定语后置句;“征”。

参考译文

吴地有位儒士叫徐孟祥,读书作文,志向远大,行为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曾经建造几间茅舍,……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代隶书给它写了匾,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精要点拨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其中介宾短语后置句要不要把介宾短语提在谓语动词前,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一定非得要提前。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D.句意通顺:保留语气,及时补充,避免硬译漏译

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硬译或漏译之处并改正。

9.(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问题:“幽人”译为“隐士”错误。

改正:译为“幽州人”。

解析古代称呼人名时,有一种习惯,即先言其籍贯再言其姓名。

10.秦将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攻平舆,破鄢、郢。楚军大败李信。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取际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译文:楚人听说王翦率领军队而来,就召集国内军队防御他,王翦坚守,不与楚军交战。

问题:漏译的词有益(扩充)、悉(调集所有的)、以(来)、壁(营垒)。

改正:楚人听说王翦扩充军队而来,就调集国内所有的军队来防御他,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

翻译下面的句子或文段画线的句子。

11.(2014·上海)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原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译文:

答案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得分点“原直”“觇报”“虽”“远方”,“达”省略的主语“物价”。

12.奇杰之士,常好自负,使气傲物,志气一发,则倜然远去,不可羁束以礼法。然及其一旦翻然而悟,折节而不为此,以留意于向所谓道与德可勉强者,则何病不去?

古之养奇杰也,任之以权,尊之以爵,厚之以禄,重之以恩。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我又安可急之以法,使不得泰然自纵耶?(选自苏洵《养气》)

(1)以留意于向所谓道与德可勉强者,则何病不去?

译文:

(2)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我又安可急之以法,使不得泰然自纵耶?

译文:

答案(1)而留心于先前所说的可尽力达到的道义与德行,那样,什么弊端不能去掉?

(2)他们又怎么能不超越法规和礼节而求得自我畅快呢?我们又怎么可以用法规逼迫他们,使他们不能安心地自我放纵呢?

得分点(1)“向”“勉强”“病”,注意反问语气。(2)“逾”“急”“自纵”;“以法”,状语后置;注意反问语气。

参考译文

奇特杰出的人,喜欢自负,自视很高,瞧不起人,志向气概一表露就超然远离,不能用礼法限制束缚。可是等到他一旦回头骤然悔悟,改变平日所为而不像过去那样处事,而留心于先前所说的可尽力达到的道义与德行,那样,什么弊端不能去掉?

古代供养奇特杰出的人才,将权力交给他们,用爵位尊崇他们,用俸禄厚待他们,用恩德感化他们。现在却不是这样,奇特杰出的人才没有一点权力与职位,享有低微官食、斗升的俸禄的人超过一半,他们又怎么能不超越法规和礼节而求得自我畅快呢?我们又怎么可以用法规逼迫他们,使他们不能安心地自我放纵呢?

精要点拨

要做到句意通顺,除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外,还要注意:

1.不要硬译、漏译。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其结果是语意不通。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

量衡等),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漏译也属常见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坚持一字一词一译的原则,碰到确实需要合译的一定要慎重。

2.必须补上省略成分及其他相应的词语,使句子更为通顺。

3.要保留原句语气(尤其是问句的语气),不可随意改变。

4.另外,译句要规范,不得出现语病或文白夹杂。

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句到词,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 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 ..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 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 ..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端审:稳重谨慎。夙敏:早慧。佳器:指良材,有用的人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李兵2016-11-1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 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 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 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 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 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 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 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 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 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

(精心打造)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文言文许将传全文翻译

2017年全国卷三文言文许将传全文翻译 【许将字冲元】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是福州闽县人。【举进士第一】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对】神宗召见他回答有关问题,【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任集资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编修中书条例。【初】当初,【选人调拟】候选官员的调动,【先南曹】先要经过南曹,【次考功】接着是考功。【综核无法】综合考核没有法度,【吏得缘文为奸】官吏得以靠着改动文字干坏事,【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候选的人又不能告诉长官。【将奏罢南曹】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开辟公堂用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无留难】士人没有再遭遇故意刁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地界,【遣使请代地】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岁聘之使不敢行】宋方每年受聘的使者不敢去,【以命将】就任命许将去。【将入对曰:】许将入朝对答说:【“臣备位侍从】我在侍从的职位上(充数),【朝廷大议不容不知】朝廷重要的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有以折之】(直译)没有能够用来驳斥他们(的材料/依据)//(意译)不对他们进行驳斥,【则伤国体】就会伤害到国家的体面。”【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公文资料。【及至北境】到了契丹境内以后,【居人跨屋栋聚观】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曰】说道:【“看南朝状元】看看南朝的状元。”【及肄射】等到练习射箭,【将先破的】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萧禧馆客】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禧果以代州为问】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将随问随答】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萧禧又说:【“界渠未定】界线没有定下来,【顾和好体重】以和好为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将曰】许将说:“【此事】这(件)事,【申饬边臣岂不可】命令/指示守边大臣/边地官员难道不可以(吗),【何以使为】为什么要用/派使者呢?”【禧惭不能对】萧禧羞愧/惭愧不能回答。 【归报】归来报告,【神宗善之】神宗认为(它/他做得)好,【明年】第二年,【知秦州】(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郓州】又改任郓州知州。【上元张灯】元宵节点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官吏登记(那些)做过偷盗的人(并把他们)关入狱中,【将曰】许将说:“【是绝其自新之路也。】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悉纵遣之】(把他们)都释放了,【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从此民众没有一个人犯法,【三圄皆空】三座/多座监狱都空了。【父老叹曰】年高的长者/年高有德望的人感叹说:【“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郓州的风俗是士子喜欢聚集到茶馆或酒楼议论官府的政事/政务/政策,【将虽弗禁】许将虽然没有禁止,【其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

2010--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汇编(附答案解析)

2010--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及详解答案 2017 二、【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学|科网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Ⅲ卷文言文许将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许将重点词注释 (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 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 臣下 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 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 屈服,使折服 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 2.大臣 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

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练习)射,(许) (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 (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矣。” 将曰: (认为……好)之。 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 ,(许)将曰: 句,是。 [yǔ](多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见狱空耳。”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于”, (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 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队;2 (通“纵”,好像)一人。”

数, 辅重臣) 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 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墓。哲宗 问(许)将,对曰: 的品德)事。” (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二、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 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 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十九)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五)

专题组合(十九)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五)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毗.邻(pí)山岚.(lán) 市侩.(huì) 前倨.后恭(jù) B.氛.围(fēn) 靓.妆(liànɡ) 考量.(liánɡ) 酩酊.大醉(dǐnɡ) C.尺牍.(dú) 揶.揄(yé) 剽.悍(piāo) 提纲挈.领(qì) D.摒.弃(bìnɡ) 悚.然(sǒnɡ) 翘.望(qiáo) 剑拔弩.张(nǔ)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市侩(kuài);B项,靓(jìnɡ)妆;C项,提纲挈(qiè)领。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的演讲旁征博引,典故随手拈来,同时讲究语言艺术,文采蜚然而又言简意赅,没有一丝拖沓累赘,显示了深厚的语文功底。 B.梅里雪山矗立在天边,巍峨挺拔,神秘莫测;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清澈的溪流。 C.街角的长凳上坐着一个老头,他戴着一顶皱巴巴的帽子,帽檐耷拉在前额上,眼袋松驰下垂,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D.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常常模仿动物的某种结构和功能,如根据苍蝇的平衡棒发明了振动螺旋仪,根据鱼的形状发明了船及汽车的流线形造型。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文采蜚然—文采斐然。C项,松驰—松弛。D项,流线形—流线型。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 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非议 ....的。 B.风起云涌的娱乐选秀如今成为了电视媒体吸引观众屡试不爽 ....的招数。“红歌会”没有排斥选秀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独辟蹊径,重温红色记忆,激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C.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浮起瓢 .......。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D.这份调查报告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 ....,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D项,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行状或规模较小。不合语境。A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B 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C项,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上海世博园,最前沿的技术、最经典的文化、最时尚的设计以童趣盎然的形式和孩子们相会,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他们打开通往未来的窗户。 B.由于一些人或热衷于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或热衷于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并通过微信杜撰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谣言,让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 C.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引发社会矛盾,已经从人口问题演变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D.中国的周边地带分别是高山、浩海、大漠和戈壁,这种地理相对封闭的环境在阻隔了与区域外交通的同时,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密切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启迪”与“想象力和好奇心”不搭配,把“启迪”改为“激发”。B项,成分残缺,删去“由于”或“让”。句子开头有介词的,需要考虑是否缺少主语。D项,语序不当,“这种地理相对封闭的环境”应为“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答案 C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详解

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详解原文译文与注释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 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赵憙还不到二十岁,召见后,即任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让他到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 光武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受了伤,有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战功,回来后拜为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平素与邓奉友善,屡次写信给他,恳切地指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诬告赵憙与邓奉合谋,帝以此感到怀疑。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搜得赵憙写给邓奉的信,于是大惊道:“赵憙真是一位长者啊。”后来拜为怀县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gèng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大姓李子春起初担任琅邪相,豪强掠夺兼并,为人所患。赵憙一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未查出,就极力查问其中的奸情,逮捕拷问李子春,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为他说情的达数十人,最终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病重将死,光武帝亲临看望赵王,问他有什么要说。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相好,今犯罪,怀令赵憙想杀他,愿乞求留其性命。”帝说“:官吏奉法,法律不可歪曲,你再说还有什么要求。”赵王再没有说话。这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当时平原盗贼很多,赵憙与诸郡讨伐追捕,斩其首领,余党受其株连者数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作恶罚及其身就行了,可

高优指导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十二 文言文阅读(传记)苏教版

考点规范练十二文言文阅读(传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卢李二生 昔有卢李二生,隐居太白山读书,兼习吐纳导引之术。 一旦,李生告归曰:“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诀别而去。后李生知.桔子园,人吏隐欺, 欠折官钱数万贯,羁縻不得东归,贫甚。偶过扬州阿使桥,逢一人,草屩(juē,草鞋)布衫,视之乃卢生。生昔号二舅,李生与语,哀.其褴缕。卢生大骂曰:“我贫贱何畏?公不作好,弃身凡弊之.所,又有 欠负,且被囚拘,尚有面目以.相见乎?”李生厚谢.,二舅笑曰:“居处不远,明日即将奉迎。” 至旦,果有一仆者,驰骏足来云:“二舅遣迎郎君。”既去,马疾如风,过城南数十里,路侧朱门 斜开,二舅出迎。星冠霞帔,容貌光泽,侍婢数十人,与桥下仪状全别。邀李生中堂宴馔,名花异木, 若在云霄,又累呈药物,皆殊美。既夜,引李生入北亭命酌,曰:“兼与公求得佐酒者,颇善箜篌。” 须臾,红烛引一女子至,容色极艳,新声甚嘉。李生视箜篌上,有朱字一行云:“天际识归舟,云间辨 江树。”罢酒,二舅曰:“莫愿作婚姻否?此人名家,质貌若此。”李生曰:“某安敢?”二舅许为成 之,又曰:“公所欠官钱多少?”曰:“二万贯。”乃与一拄杖曰:“将此于波斯店取钱,可从此学道, 无自秽身陷盐铁也。”才晓,前马至,二舅令李生去。送出门。 洎.归,即以拄杖于.波斯店。波斯见拄杖,惊曰:“此卢二舅拄杖,何以得之?”依言付钱,遂得无事。其年,往汴州,行军陆长源以女嫁之。既婚颇类卢二舅北亭子所睹者复能箜篌果有朱书字视之 天际之诗两句也李生具说扬州城南卢二舅亭中筵宴之事。妻曰:“少年兄弟戏书此。昨梦见使者 云:‘仙官追’,一如公所言也。”李生叹讶,却寻二舅之居,唯见荒草,不复睹亭台也。 (选自《逸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李生知.桔子园知:管理。 B.哀.其褴缕哀:同情。 C.李生厚谢.谢:酬谢。 D.洎.归,即以拄杖于波斯店洎: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浪迹江湖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尚有面目以.相见乎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即以拄杖于.波斯店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