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

戴木才田海舰

内容摘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价值体系,有其最高价值、核心价值,也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社

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运动到社会主义制度,期间经历了数百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奋斗,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念。这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有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所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抓住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一)社会主义是经济富强的社会,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发展生产力、实行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意味着把发

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追求的价值目标。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只有实现民富国强,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它比资本主义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自身的价值。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到21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是马克思之所以称作共产主义者的“特有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0.)。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33.)否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物质前提,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不仅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人民创造的财富要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所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和发展目标。“富裕”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富裕,是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也包括人们

精神、政治生活方面的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

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是

不可能包容这种价值观的。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该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社会主义的

价值观,就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毛泽东选

集[M].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7.)。他认为,“富裕和社会

主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83.)邓小平同志也深刻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

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

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就可能出乱子。”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强调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持续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这就使“民富”与“国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和共同心愿。

(二)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

价值观。必须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

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从根本上说,所谓民主,既是指一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各方面,又是指一种体现人民民主,也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主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普遍价值,民主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独有,它更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因为资本主义的民主,实质上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以资本为前提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否认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民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以平等为前提的民主,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真正克服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欺骗性和反动性,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一全世界劳动者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愿望,满足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超越。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在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民主,把它与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列宁进一步强调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列宁全集[M].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也深刻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早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04.)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或者民主遭到破坏,社会秩序就会出现严重危机,经济建设就会遭受重大挫折。

以民主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人民取得的民主权利,如果不上升为法律,就不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法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活动,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法治因素,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文明先进”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如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提出:“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指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照临四方”指驱走愚昧,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在西方,“文明”一词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类的一种进化、教化和开化,是人类价值的获得与保存。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文化上的先进。

“文明先进”,是社会主义文化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也重申:“物质贫苦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7.)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的文化形态。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要求相吻合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积极吸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和谐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他们甚至还直接提出了“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的概念。和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致中和”、“和为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谐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我们必须确立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而努力。

从社会的层面讲,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这些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或幻想,根本无法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困难群众的正常生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

社会安定团结。

从人与自然的层面讲,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紧张,已经影响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对我国改革发展实践和传统生态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实现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合与超越。科学发展观突出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旨在实现发展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人口增长、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社会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是人的类特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追求。马克思主义所讲的“自由”,包括社会自由和哲学层次上的自由。所谓社会自由,是指人类不断摆脱各种枷锁,在体力、智力和活动能力等方面获得自由发展。自由是整个社会的自由,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他人的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的界限和条件,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体成为真正的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真正获得了自由,达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的理想境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634)人的自由,还是全面的自由,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中的自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

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但是,每个人的自由,并不是说人们可以超越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游离于社会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哲学层次上的自由,是指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上的自由。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活动而言,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是受一定思想支配的;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思想就越解放,行动就越自由。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奴役、剥削和压迫等不自由现象的反抗,它本身就是追求自由的事业,所以,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追求目标,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社会主义的自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既要求摆脱人格的依附,摆脱贫困和恐惧,也要求发展个人能力与共同承担社会和政治责任的机会。没有自由,社会主义就失去了根基,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逐渐获得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新社会的最高价值。他们认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未来新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人”是指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本”

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最高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自然保障、社会条件和情理支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要一个阶段性实现的长期过程,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质而言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生态文明建设读本-(1930)

2020 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读本 一、单选题 1.发展绿色经济的导向是()。( 1.0 分) A.生态科技 B.能源类型 C.市场 D.资本 我的答案: C √答对 2.2016 年 12 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1.0 分)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 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 名单》我的答案: A √答对 3.2017 年 6 月 1 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1.0 分)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我的答案: B √答对 4.()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 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0 分) A.十六大报告 B.十七大报告 C.十八大报告 D.十九大报告 我的答案: C √答对 5.截至 2019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共公布了()批绿色制造名单。( 1.0 分) A.2 B.3 C.4 D.5 我的答案: C √答对 6.从()的角度,发展绿色经济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0 分) A. 改变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 B.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 C.资源利用程度

D.资源节约 我的答案: A ×答错 7.在世界范围内,先污染后治理的代表国家是()。( 1.0 分)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 C √答对 8(.)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 就将被征收的特别关税。( 1.0 分) A.碳税 B.碳关税 C.环境税 D.资源税 我的答案: B √答对 9.在我国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区域不包括()。( 1.0 分) A.环渤海区域 B.长三角区域 C.珠三角区域 D.北部湾地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情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间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灼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参考文献:《南都学坛》1983年第01期作者:胡隆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正文: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情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间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灼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这段活精辟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端重要性。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关论述,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对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它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武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经济、体制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蔓延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这些消极丑恶的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近几年来,社会中出现很多事件: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富二代成娱乐圈女星新宠:周迅抛弃李大齐恋上“富二代”王烁,汤唯的现任男友是某知名汽车企业家的儿子,张雨绮拍拖的对象是俏江南总裁的儿子…….娱乐圈女明星集体爱上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培育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青年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五四运动距今已经95周年了。请同学们谈谈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答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到了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上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确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普遍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和特别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是社会主义独创,更不是社会主义独有,而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普遍追求,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独创和独有,但社会主义作为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主义也赋予“富强、民主、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概念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14页) 2.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是母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 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属于政治文明,但制度文明中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文明则不好放入政治文明之中。 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但不等于全部政治文明,不能以法治文明取代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上层建筑中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政治文化是个中性词,并不表示价值内涵,即不表示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否;而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词,表明政治进步状态。 (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倾向;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评勇气,和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其远大发展前景。 (参见:高健生:《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 期)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直接使用了政治文明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2002年,他在“5.31”讲话中进而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20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答题答案

1.截止2019年,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环境条约有近()项。(1.0分) A.100 B.200 C.300 D.500 2.2016年12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0分)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 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名单》 3.党的()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0分) A.十九大 B.十八大 C.十七大 D.十六大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施行的时间是()。(1.0分) A.2015年1月1日 B.2016年1月1日 C.2017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5.贫困地区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形,但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1.0分) A.海拔较高的地区 B.人迹罕至的地区 C.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 D.物种丰富的地区 6.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绿色产业划分为()大类别。(1.0分) A.5 B.6 C.7 D.8

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1.0分) A.5000亿吨 B.6000亿吨 C.7000亿吨 D.8000亿吨 8.()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既包括向国家环境行政机关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权利保护。(1.0分) A.环境资源使用权 B.环境状况知情权 C.环境参与权 D.环境侵害请求权 9.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1.0分) A.永续发展 B.生态公正 C.共生和谐 D.持续文明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教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张震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动力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一些现代化指标同国际通用标准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领域和经济体制、政治领域和政治体制、文化领域和文化体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小康社会程度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切实保证和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切实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要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1简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治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 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进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学习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题目及答案(之一)

2020年包头专技继续教育公需课学习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题目及答案(之一)单选题 1.根据国外的经验,当环境治理投入占GDP比重为()时,环境质量才能得到 改善。(1.0分) A.1%~1.5% B.1.5%~1.8% C.1.8%~2% D.2%~3% 2.()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这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它确定了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领域。(1.0分) 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C.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3.关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1.0分) A.对象一般是多个项目 B.涉及面较小 C.评价范围较小

D.工作较为简单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痕量污染物的是()。(1.0分) 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B.内分泌干扰物 C.持久性毒害污染物 D.常规污染物 5.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的是()。(1.0分)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6.()年,联合国委托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1.0分) A.1986 B.1987 C.1988 D.1989

7.()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1.0分) A.森林 B.湿地 C.海洋 D.耕地 8.党的()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0分) A.十九大 B.十八大 C.十七大 D.十六大 9.从改变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角度,发展绿色经济是要()。(1.0分) A.发展低碳经济 B.推进清洁生产,实行节能减排 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D.发展共享经济

简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

17、简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四者是有机统一的,他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的条件。文明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定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实践所规定和体现的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规定性与现代政治文明规定性相统一的政治文明。所谓社会主义规定性,就是政治文明,在主体地位上,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实行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真正开始推行人民当家做主;在政治制度上,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为社会价值

取向。所谓现代政治文明的规定性,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尊重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水平高,人们才会有更多时间、物力和能力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物质文明还是推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决定力量,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总是在发现、解决物质文明建设遇到新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精神文明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不仅服务于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文明,而且服务于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离不开充分而持久的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正确方向和政治保证。政治文明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有利于本阶级需要的方向发展。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和 政治制度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着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呈三足鼎立之势,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标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概念反映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目标。在十六大报告、党章和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三者互制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核心,精神文明是灵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制约并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仅如此,物质文明和精神的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发挥着引导、规范和保证的功能。 政治文明本身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整体。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程序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政治行为文明程序不断提升和进步,能够给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通过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人类的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指出: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从我做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从我做起 Xxx (10电信x班 201030580xxx) 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从我做起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和道德,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和道德,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道德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集体的脸面,更是社会大家庭。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精神包涵了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可是,如此快速的发展必然有着隐藏的弊端,中国在精神文明上的建设远远落后物质文明的建设,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中国需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中坚力量,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大学生开始做起。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

2020年内蒙古继续教育答案-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读本 1.()作为地球文明(地球文明是星球文明的一种表现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为最终使星球文明向星际文明过渡奠定物质和精神的基础。(1.0分) A.精神文明 B.物质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我的答案:D √答对 2.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1.0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九大 我的答案:A √答对 3.()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0分) A.十七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十九大 D.十三届人大 我的答案:B √答对 4.2016年12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0分)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 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名单》 我的答案:A √答对

5.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1.0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D.《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我的答案:B √答对 6.在水体中开展的水产农牧化的产业被称为()。(1.0分) A.白色农业 B.蓝色农业 C.绿色农业 D.棕色农业 我的答案:B √答对 7.()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碳关税进行立法的国家。(1.0分) A.美国 B.印度 C.俄罗斯 D.中国 我的答案:A √答对 8.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1.0分) A.节水排污 B.节能减排 C.环境友好 D.人口协调 我的答案:C √答对

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我国社会_省略_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_黄士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 黄士安戴木才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动员凝聚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一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0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形成历程 作者黄士安,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副书记(南昌330063);戴木才,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31)。 一、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建设/四个现代化0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0、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变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确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和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而奋斗的现实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客观形势出发,认识到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0,必须建设和发展现代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多次讲到我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 /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0/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01/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0o 1949年建国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当时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0?/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0?周恩来也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0?这是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0的最初提法。之后,毛泽东将/现代科学文化0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在读苏联5政治经济学(教科书)6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这样,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0的思想。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正式宣布,要在20世纪末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0。 把实现/四个现代化0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的结果,深深地烙刻在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艰难创业史上。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和某些主观认识的制约,当时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四个现代化0的内涵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现代化的概念。同时,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国际 3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