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一课时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Na2O2、Na2CO3、NaHCO3的化学性质

【知识梳理】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金属钠性质活泼,因此钠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__________态存在, 初中所学过的钠的化合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实验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现象是____________。用手轻轻触摸试管外壁, 感觉________________,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__.

填写下表: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

[练习1] 钠着火时,可用来灭火的物质或器材是

A. 水

B. 干冰

C. 沙子

D. 泡沫灭火器

[练习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A. Na和H2O

B. Na2O2和H2O

C. 石灰水和Na2CO3溶液

D. 石灰水和NaCl溶液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填写下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

[练习3]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碳酸氢钠,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除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4]能不能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溶液?若能的话如何操作?原理是什么?

[练习5] 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 )

A. 加热时有无气体放出

B. 溶于水后滴加氯化钡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C. 滴加盐酸时有无气泡放出

D. 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3. 焰色反应

(1) 定义: 很多_________或它们的___________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________________,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2)操作步骤: 洗涤-灼烧-蘸取-灼烧

(3)注意事项:

A. 焰色反应所用火焰本身颜色要尽可能浅

B. 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灼烧时应无色,且不易发生氧化反应,如铂、铝、铁等

C. 观察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滤去黄色的光,避免钠元素的干扰.

(4) 掌握几种元素的焰色反应: 钠元素-_______色; 钾元素-______色; 铜元素-______色[练习6]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各判断正确的是( )

A. 只含Na+

B. 一定含Na+ ,可能含有K+

C. 既含有Na+,又含有K+

D. 可能含有Na+, 可能还会有K+

【知能检测】

1.对过氧化钠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B.反应中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

C.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

D.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

2. 将31gNa2O溶于69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40%

B.31%

C.69%

D.60%

3.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A、对热稳定性:Na2CO3< NaHCO3

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 >NaHCO3

C、与盐酸反应的快慢:Na2CO3< NaHCO3

D、相对分子质量:Na2CO3< NaHCO3

4.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Na2O2粉末,振荡,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溶液仍为紫色

B.最后溶液变蓝色

C.最后溶液褪色

D.有气泡产生

5.在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A.Na2CO3B.NaHCO3C.Na2O2D.MgSO4

6.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轻的是

A.NaOH B.Na2CO3 C.Na2O D.Na2CO3·10H2O

7.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充分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Na2CO3·10H2O)的质量( )

A.等于1.06g B.大于1.06g而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2.86g

8.有关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有:①钾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②先将铂丝灼烧到与原火焰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物质③每次实验完,均要用盐酸洗净铂丝④实验时,要尽可能选用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②③D.全部

9.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观察到现象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10.Na2CO3和NaHCO3固体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①等质量时生成CO2多的是,消耗HCl多的是。

②等物质的量时生成CO2的量,消耗HCl多的是。

11. 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①A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③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及总数)

④D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E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师生从情景素材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探究活动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主要采用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从某一元素单质为中心,建立“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为知识主线的纵向联系体系,而对于同类物质如氧化物、氢氧化物,建立比较共性和特性的为方法主线的横向联系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梳理要点,突出主干知识,以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零散、不易记忆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重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要求学生认识铁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检验Fe3+的方法, Fe2+与Fe3+的转化。通过对金属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铝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三、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FeO Fe2O3 Fe3O4性质和应用。 ⑵知道Fe(OH)2 Fe(OH)3的制备及性质, 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知道检验Fe3+的方法,Fe2+与Fe3+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⑵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⑶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敢讲、会讲,善于表 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测试题(有答案)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对氧化铝的分类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 C.两性氧化物D.不成盐氧化物(像CO一样) 2.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某种胃病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哪个性质()A.酸性B.碱性C.两性D.氧化性 3.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轻的是() A.NaOH B.Na 2O2C.无水CaCl2D.Na2CO3·10H2O 4.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在包装袋中可以放入的化学物质是() A.无水硫酸铜 B.硫酸亚铁C.食盐D.生石灰 5.下列操作中,溶液的颜色不发生变化的是()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B.硫酸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C.碘水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D.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还原性铁粉 6.下列关于“焰色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有金属单质才有焰色反应 B.只有金属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 C.只有某些金属或其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 D.只有金属离子才有焰色反应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 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 7.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B .二者热稳定性不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大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C.二者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但产气量和反应快慢不同 D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近期《美国化学会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了金刚石,具有深远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是氧化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完全被还原为金刚石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 B.原核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C.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细胞核 解析:原核细胞无染色质,在拟核中有裸露的DNA分子,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是环状DNA分子;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 答案:C 2.如图所示若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a)、真核生物(b),乳酸菌(c)、硝化细菌(d)、酵母菌(e)、细菌(f),则这些概念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题干中乳酸菌、硝化细菌属于细菌,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 答案:B 3.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某单细胞生物是否为真核生物的依据() A.有无以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B.有无多种细胞器 C.有无染色体 D.有无核糖体 解析: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染色体以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生物细胞内都含有核糖体。 答案:D 4.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细胞膜表面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解析:①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起识别等功能;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②是磷脂分子,而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应为磷脂双分子层,故C 错误;图中的③为膜蛋白,如载体,其种类及含量能决定物质进出,因此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答案:C 5.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生物与麻风杆菌结构相似的是() A.黑藻B.草履虫 C.蓝藻D.艾滋病病毒 解析:麻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选项中与其结构相似的是蓝藻。黑藻和草履虫为真核生物。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 答案:C 6.下列关于细胞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B.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 C.细菌的细胞壁也可以用除去植物细胞壁的方式除去 D.细胞壁是各种细胞最外层的结构 解析:细菌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与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一般用溶菌酶除去,而植物细胞壁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人的消化液中不含纤维素酶,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是不能消化的。细胞壁并不是各种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如有些细菌,其细胞壁外面还含有荚膜等。 答案:A 7.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开始具体介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从构成常见的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后续介绍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成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Fe)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节着重介绍了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铁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亚铁盐、铁盐),铜的化合物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 二、新课程标准 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2、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 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接触中也已有较多了解,现在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化合物的新知识容易接受。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元素化合物,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对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不熟悉,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二节《常用电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 (2)知道导体、绝缘体在导电性能上的区别;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4)通过实验归纳使学生体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5)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变成导体这一事实,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导体、绝缘体的区别,绝缘体能变成导体; (2)难点: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强调绝缘体并不是缺少电荷,而是缺少自由电荷。 三、教具 干电池若干、电键、1.5V小灯泡、2.5V小灯泡、导线、金属夹、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铜条、铁条、铝条、碳棒两条、纯水、油、酸碱盐溶液、金属棒、验电器、绝缘手套、塑料布、废灯泡玻璃芯、酒精灯、电流表。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现代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器,照明用的电灯(教室里的实物),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电器?(学生举例回答) 答: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 小结:所有的这些电器它们有着不同功能,电冰箱制冷使食物保鲜,洗衣机用来清洗衣服……,那组成这些电器的材料是否有一些共同 之处呢? 问:有谁可以帮助右图中小灯泡亮起来?(接上开 关,使电路连通) 没有开关行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能用其它物体代替开关吗? 活动1: 观察开关和插座的内部构造 观察开关和插座中里有哪些部件是金属做的?哪些部分的材料是塑料、胶木或陶瓷做的?为什么要选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呢?(金属的导电性良好,而塑料、胶木或陶瓷的导电性不好。)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猜一猜: 铜条、塑料直尺、食盐水、玻璃棒、瓷管、铅笔芯、橡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物质能导电? 设计实验方案: 活动2: 制作简易测通器 [演示1]在A、B间依次接入铜条、塑料直尺、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新课标版)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第3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课标版)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第3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建立基于类别、核心元素价态等认识物质性质,设计物质转化的核心角度。2.通过Fe(OH)2、Fe(OH)3的制取实验,探究其性质;通过实验探究Fe2+、Fe3+的检验,探究铁的化合物的转化。3.能基于证据对铁的化合物的性质、组成及变化提出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 一、铁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氧化物FeO Fe2O3Fe3O4 颜色状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 铁的价态+2 +3 +2、+3 溶解性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氧化亚铁不稳定,在空气中受热易被氧化为Fe3O4。 (2)氧化亚铁和氧化铁属于碱性氧化物,与非强氧化性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3)写出氧化亚铁和氧化铁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氧化亚铁:FeO+2H+===Fe2++H2O。 ②氧化铁:Fe2O3+6H+===2Fe3++3H2O。 3.主要用途 氧化铁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是炼铁原料。 (1)化合态铁的常见化合价只有+2价和+3价,Fe3O4可以看成由FeO和Fe2O3按物质的量之比1∶1组合而成的复杂氧化物,通常也可写成FeO·Fe2O3的形式。 (2)FeO、Fe2O3属于碱性氧化物,Fe3O4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3)Fe3O4与盐酸反应可分别看作Fe2O3、FeO与盐酸反应,然后把两个反应式相加。 (4)FeO、Fe3O4遇氧化性酸(如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价的铁均被氧化成+3价。

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铁的重要化合物 (2)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铁的重要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的性质及用途。 2、了解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3、掌握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实验相互转化,巩固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生锈的钢铁酸洗后的废液制取铁红(Fe2O3) 资料提示: 2Fe(OH)3 Fe2O3+3H2O 活动一:铁离子的检验 实验:提供试剂:KSCN溶液、高锰酸钾溶液、pH试纸、氯化铁溶液、 氯化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NaOH溶液KSCN溶液 FeCl3溶液FeCl3溶液 现象: 铁离子的检验方法: 活动二:探Fe2+转化为Fe3+ 提供试剂:铁粉(还原剂)、KSCN溶液、氯水(氧化剂)、氢氧化钠溶液、FeCl2溶液、FeCl3溶液 氯水现象: 化学方程式: FeCl2溶液离子方程式:

活动三:探究Fe3+转化为Fe2+ 提供试剂:铁粉(还原剂)、KSCN溶液、氯水(氧化剂)、氢氧化钠溶液、FeCl2溶液、FeCl3溶液 过量铁粉现象: 化学方程式: FeCl3溶液 离子方程式: 总结:Fe2+ 与Fe3+的相互转换(从氧化还原的角度) Fe2+Fe3+ 活动四:探究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的不稳定性 现象: 化学方程式: 总结:废水制取铁红(Fe2O3)的几种方案: 活动五:了解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六:课堂小结:谈谈我的收获 随堂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Fe2O3、Fe3O4都是黑色的固体,都不溶于水() (2)Fe2O3是碱性氧化物,其和水反应可制备Fe(OH)3() (3)铁和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Fe3+===2Fe2+() (4)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的KSCN溶液,会产生红色的沉淀() 2、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实验操作的顺序有: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高锰酸钾溶液,③加入少量硫氰化钾溶液,其中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③B.③②C.③①D.①②③ 3、根据上图所表示的物质间的变化情况: 确定它们的化学式。

《铁的重要化合物》课题研究

《铁的重要化合物》课题研究 曾都二中蒋荣强 所选内容: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理论依据 必修模块的元素化合物内容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有三条内容线索:1.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必须打破以往物质中心模式,转化为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核心知识教学,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内容教学的做法。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设计为重要的目标维度,将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外显,过程与方法内容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教学设计是基于化学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建构的元素化合物而设计的,突出了科学探究中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二、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介绍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 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化合物的性质,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金属,按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顺序编排,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它能微弱的电离,离方程式为,可简写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为,25℃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升温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c(H+)= c(OH-) 10-7mol/L, 100℃时,纯水中c(H+)= c(OH-)=10-6 mol/L,则K W = 。 2、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故升温,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时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 3、向水中加酸,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若加碱,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只要温度一定,K W ;向水中加入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温度不变则K W 。 4、常温下,酸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中性溶液中,c(H+) c(OH-) 1×10-7mol/L 碱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判断标准是。 5、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计算溶液pH的表达式为,反之,如果知道了溶液的pH,也可用pH来表示溶液中c(H+)和c(OH—),如c(H+)= ,c(OH —)= 。 6、100℃时,纯水pH=6,那么酸性溶液的pH ,碱性溶液的pH 。 7.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c(OH-)=0.1mol/L的溶液8.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9.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盐酸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无氢氧根离子也无氢离子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 w=c(H+)·c(OH-)=1×10-14 10.下列水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含氢离子的溶液B.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的溶液D.c(H+)>c(OH-)的溶液 11.下列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A.红色石蕊试纸B.蓝色石蕊试纸C.淀粉KI试纸D.pH试纸12.(1)25℃时, 0.05 mol/LH2SO4溶液的pH= ;0.05 mol/LBa(OH)2溶液c(H+)= 。 (2)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 。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练习题(带答案)【DOC范文整理】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练习题(带答案)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一、选择题 .用光洁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火 焰呈黄色,则无色溶液中 A.只有Na + B . —定有Na +,可能有+ c .一定有 Na +和+ D.可能有Na +和+ 【解析】 观察+的焰色反应时必须透过蓝色钻玻璃, 观察到紫色时说明有+,无紫色时说明无+。不通过蓝色钻 玻璃时看到黄色火焰,说明含有Na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B 项正确。 【答案】 B .Na2o2与水反应能够产生 o2,这一反应在呼吸面具、 潜水艇及太空飞船中可为人体提供呼吸所用的 02。下面对该 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原剂 B.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剂 c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D.这是一个置换反应,有单质 o2 产生 【解析】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水中的氧元素的化 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 Na2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 Na2o2是还原剂,水是氧化

合价没有变化,所以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答案】A .在一定条件下,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26g充入一体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此时容器的压强为pl,用电火花 不间断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恢复至原温,固体的质量增加14g,此时容器的压强为p2,则pl p2为 A. 9 4 B. 7 3 c. 7 6D. 6 7 【解析】co被氧气氧化成co2,然后co2被过氧化钠 吸收后又产生氧气,所以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co的质量, 即反应相当于是co + Na2o2===Na2co3b所以原混合气体中 co的质量为14g,物质的量是0.5ol ; 02的质量为12g,物质的量为0.375OI,反应后剩余02的物质的量为0.37501。则在此容器中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875 0.375 = 7 3,也就是压强之比为7 3。 【答案】B 【点拨】Na2o2与co2、H2o等反应的相关计算比较复 杂,但只要利用其反应规律就能轻松破解。气体体积关系:无论是co2或H2o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Na2o2时,气体减小的体积等于生成02的体积。固体质量关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新人教版必修1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新 人教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临沂高一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B.Na2O和Na2O2投入水中都能生成NaOH,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C.Na2CO3可用于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而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制造发酵粉等 D.NaCl的性质稳定,可用作调味品 解析:反应Na2O+H2O===2NaOH,不是氧化还原反应,Na2O是碱性氧化物.反应2Na2O2+2H2O===4NaOH+O2↑是氧化还原反应,但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酵粉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B.碘盐中的碘可以直接用淀粉检验 C.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硫酸氢钠属于盐类,其水溶液显中性 解析:发酵粉中主要含有小苏打(NaHCO3)或少量苏打(Na2CO3),碘盐中的碘主要是碘酸钾,它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硫酸氢钠属于盐类,是一种酸式盐,它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HSO4===Na++H++SO2-4,呈酸性. 答案:C 3.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Na+ B.一定含有Na+,可能含有K+ C.既含有Na+,又含有K+ D.可能含有Na+,可能还会有K+ 解析: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含钾元素,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答案:B

高一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习题

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对氧化铝的分类中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 C.两性氧化物D.不成盐氧化物(像CO一样) 2.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某种胃病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哪个性质()A.酸性B.碱性C.两性D.氧化性 3.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轻的是() A.NaOH B.Na 2O2C.无水CaCl2D.Na2CO3·10H2O 4.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在包装袋中可以放入的化学物质是()A.无水硫酸铜B.硫酸亚铁C.食盐D.生石灰 5.下列操作中,溶液的颜色不发生变化的是()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B.硫酸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C.碘水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D.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还原性铁粉 6.下列关于“焰色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只有金属单质才有焰色反应 B.只有金属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 C.只有某些金属或其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 D.只有金属离子才有焰色反应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正 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7.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B .二者热稳定性不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大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C.二者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但产气量和反应快慢不同 D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近期《美国化学会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

高中化学必修1《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三章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并分析铁不同价态的相互转化关系 (2)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生活出发――发现问题-大胆推测――搜索信息――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了解铁的化合物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价和+3价铁的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相互转化规律。 三、教学思路设计: 铁元素重要性补铁一张处方 铁锅多吃含铁元素丰富的食物补铁药物 Fe+2H+=Fe2++H Fe3+vcFe2+药品说明书的几点 2 铁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Fe2+氧气Fe3+ Fe2+溶液的保存2Fe3++Fe=3Fe2+ =2Fe3++2Cl- 2Fe3++Cu=2Fe2++Cu2+自主实验探究:2Fe2++Cl 2 四、教学过程 【板书】: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引入新课】:1.讲解铁元素在实际生活和人体内的重要性。 2.展示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教师带领学生自测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进入新课】: 一位缺铁性贫血患者经诊断后,医生给了她这样的治疗方法: 药剂:服用速力菲(学名琥珀酸亚铁)、VC片,2片/天。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例如肝脏,木耳,菠菜,葡萄、枣,并配合一定量的水果食用,以促进“铁”的吸收;可以使用铁锅炒菜。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并且讨论一下这个处方。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处方,展开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学习。 【思考】:为什么使用铁锅(单质)就可以补充我们身体所需的铁元素呢? 【学生回答】:铁与胃酸(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在现场操作一下,并用化学语言表示这个反应过程。并标出氧化剂,还原剂。 铁作剂,体现性【板书】:Fe+2H+=Fe2++H 2 大家观察FeCL 溶液的颜色为淡绿色?将该溶液放置片刻。。。。。。 2 【过渡】:接下来看我们补铁第二着:食疗!强烈推荐――绿色健康疗法! 【设疑】:天然食物中主要含的三价铁离子,那么我们人体对亚铁离子的吸收更好还是三价铁离子呢? 【讲解】:其实人体对亚铁离子的吸收很好,而天然食物中的三价铁离子不利于人体的吸收,所以营养学讲: 缺铁性贫血应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并配合水果或者Vc服用。 【思考】:Vc应具有什么性? 【学生回答】:还原性,可以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 【实验探究】: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 探究任务:Vc是否可以还原Fe3+为Fe2+? 温馨提示:1.Fe3+的溶液为黄色,Fe2+溶液为淡绿色 2.Fe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成血红色。而Fe2+不行! Vc? 【板书】:Fe3+――――Vc――――Fe2+,Vc具有还原性。 【过渡】:探究了Vc的还原性,再回到我们的处方,打开药剂速力菲的说明书,我有这样一些疑问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片呈黄色,与Vc服用可以增加本品的吸收。。。:。 这些说明表示了什么?请大家讨论片刻。 【学生回答】:二价铁容易被空气氧化。 【设疑】:大家观察一下,刚才你作的铁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探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亚铁离子是否能在短时间被氧化了? 探究任务:亚铁离子是否在短时间被氧化了? 温馨提示:通过Fe2+与Fe3+离子的不同点加以鉴别。

高中化学《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学 习者据此开展的合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 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使他们能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 2.化学新课程的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2)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 学探究的理解;(3)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会合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 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生活中需要了 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 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铁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一部分。铁是 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学习的唯一的变价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实验易于开展且现 象丰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体现化学思维方法——分类法和价态观的运 用。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相关知识,并对铁盐和 亚铁盐、氧化铁等铁的化合物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对于掌握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支持;在 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上,乐于探究物质 变化的奥妙。学生可以应用第二章学习的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方法,去认识铁的重要 化合物所属的物质类别,从碱的通性的角度去认识铁的两种氢氧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和制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