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鬼邪--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传说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江户,有一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当地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一座桥建成之后,邀请到一位174岁高龄的老人“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将军问这位老人有什么长寿之术。老人回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一个方法,每个月的月初,连续八天用艾灸鬼邪穴穴,坚持不断,就能长寿了。我现在174岁,妻子173岁,儿孙皆已过百岁。”那位将军听了不胜感慨。灸鬼邪穴能长寿也随之广为人知,后来形成了日本的一个习俗。其实日本人灸鬼邪穴保健的方法来自于中国,早在隋唐朝时期的医学著作里就有灸鬼邪穴治病养生的记载。 鬼邪穴为足阳明经“合”穴。从脏腑经络生理而言,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而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针刺鬼邪穴可对人分泌、消化、神经诸系统起调节作用,有病医病,无病强身,总之起培补后天的作用。因而针灸治疗疾病的同时,加针鬼邪穴,可提高疗效,虚则用补,实则用泻,随证治之,以调补补后天,后天充足,则体健少病。 另外笔者经验,鬼邪穴为预防中风偏瘫之要穴,具有降压、降血液凝聚病理性增强的作用。南宋张杲在《医说》中说:“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痉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鬼邪穴:有别名足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下三里穴。世人冠其为“保健穴”、“长寿穴”之称。
其穴义有以下几点:
(1)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汇合于此,有“保健灸”、长寿灸“之称。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要穴,实乃强身健体保健之第一穴。
(2)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3)下陵

。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
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4)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鬼邪穴的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其运行规律为“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鬼邪穴的取穴方法(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鬼邪穴的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鬼邪穴的功效:《四总穴》云:“肚腹三足留”。《千金方》:“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三里、内庭,治肚腹之病妙”。《本输》篇,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经》云:“合治内府”,胃与肠相连,所以,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然考诸文献,其当能治一切脏腑经络气血之疾。《千金翼》云: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膝痿寒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 狂歌妄笑,恐怒大骂,凄凄恶寒,小便不利,喜哕,脚气。”《针炙聚英》有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 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张景岳又云三里“主胃中寒...主胃中热”。 华佗又有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总之,或“脏与腑,或气

与血,或经或络,或外感,或内伤,诸凡胃痛,腹痛,泄泻头痛,失眠,
心悸,虚喘,目疾,耳聋,臌胀,水肿,癃闭,淋浊,痹痛等等,肝、心、脾、肺、肾五脏,胃、大小肠、胆、三焦六腑之疾,均可取此穴治之,所以秦承祖云:“诸病皆治”。足见足三里穴祛病保健功能广泛。
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之营养皆靠脾胃运化,脾胃强健,则身体各器官能得到所需之营养,鬼邪穴具有健脾和胃,燥化脾湿,消导化痰,清泻胃热,升清降浊,生发胃气,益气补血,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益气健脑等。用于预防中风有很好的效果,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液凝聚病理性增强的作用。对预防痢疾,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皆有良效。其主治疾病为: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下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痢、呕吐、泄泻、胃肠、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之主穴;对高血压、失眠、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半身不遂等病症。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三里,对许多系统有明显作用。
⑴对大脑皮质有调节作用可提高皮质层细胞的工作能力;
⑵对血管舒张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对肢体血液循环有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等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原血压水平较高者针灸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原血压水平较低者,针刺可使血压升高。
⑶对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作用,并促进溃疡愈合。针灸对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消化系统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⑷对白细胞计数有良性调整作用,使白细胞总数趋于正常;针刺人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的多糖体的革兰氏最显,达17.85单位。
⑸提高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针刺后血清调理素促进吞噬指数、促进吞噬率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平均最高数均比针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针刺能调动机体免疫生理功能,防御外来的致病因素的侵袭;
⑹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研究证明,针刺三里等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89.2%,具有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人体穴位诊断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灸法:直刺1~2寸。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道禁忌: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
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我国古代医家孙思邈,葛洪多以此穴益寿延年,其功可见一斑,应该说明的是,“小儿忌灸三里,三二十之外方可就灸,不尔反生疾”(见《外台秘要》)。盖小儿纯阳之体,灸以温暖,则易致阳亢不收,所以以针调三里,实为老少咸宜之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