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12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两课时。

板书设计

岩石

记录时间

崩裂——旅行——沉积

岩层厚度、排列层次

保存历史

岩石结构——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历史的发展

见证发展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回忆)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逝春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出示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要求作好旁批,明确:①作者陶世龙,我国著名地质科普作家;②“预习提示”告诉了我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理解清说明顺序。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带),完成下列各题:

1.识记不认识的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

粗糙()龟裂海枯石烂()

3.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五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承转

思考: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分层次。

2.联系课后练习一,讨论明白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承转。

明确:

①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说明层次是:

(1一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5——22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23——3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3-32自然段)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②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以下三部分:总起句——展开句——总结句。这种段落特征在课文的第三部分最明显。如28自然段就是29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启下。25自然段是24自然段的总结句,是承上。在27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以下为展开句。文中的衔接句还有“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解读岩石上的历史痕迹,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四、小结

本堂课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了文章的层次,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讨论,学习课文的说明顺序,品味课文语言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局部分析,理清说明顺序;创造阅读,知识迁移。

一、导入

上课时,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讨课文,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二、精读课文,局部分析

1.以第H部分为例,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时教的找起始句的方式,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大意,然后出示投影(见下表)。学生联系各段大意体会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照投影,讨论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本表格第一、二栏即自然段和内容栏先填好,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填好第三、四栏,第五栏填写方法也在讨论后完成,教者可边引导分析边填,也可抽学生上讲台填。

2.知识迁移:根据以上方法,列表分析囫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①②句是结果,③句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④句是结果,⑤句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①②③与④⑤句之间的顺序又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图示

3.研讨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见上表)

4.联系课后练习三,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组分任务讨论,可每大组一个小题,然后再派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来品味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明确:

第1题: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第2题: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第3题: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第4题: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三、创造阅读,知识迁移

1.学生再次测览课文,给老师质疑,教者可循环串行,单独解答,也可把问题收集起来,集中解答。

2.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先同桌讨论,然后拍几个学生发言。教师可适当点拨。

点拨:

①从作者思路来看,可以看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由此看来,这一段没有偏离主题。②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解说: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的回答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分析说明文顺序的方法,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2.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首小诗。

课后小记

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

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五)课文精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8时间的脚印 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阳逻一中徐金舟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____)腐蚀.(____)粗糙.(____) 龟.裂(____)砂lì(____)山lù(____)wéi(____)幕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沙橘洲音乐艺术节上,五色斑斓 ....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橘子洲头的上空辉映得无比绚烂。 B.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 ...知.的国学知识。 C.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远亲不如近邻 ......,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 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各显其能,使来宾们从中感受到中国青年的友好。 C.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调到北京去了。 D.他清楚地记得,一周前,一个人背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从这条小路匆匆地走进村子,径直走进了王明那有些破败的小院。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8 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 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 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 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 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 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 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 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 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 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 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 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怎样分析写作特点

怎样分析写作特点? 分析写作特点,一般从文章得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考虑。 一、从文章得形式瞧,侧重点主要有: 1.从语言运用得角度分析 不同得文体与不同内容得文章,有不同得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包括遣词造句、修辞方法得运用以及全篇得语言风格。如《昆剧得故事》就有鲜明得语言特色。全篇运用了比喻、设问、引用、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世界各国得戏剧品类历时五六百年还有原状可寻得,大约只有昆剧与日本得能乐。”运用对比得修辞手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凸现了昆剧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得特点。又如“一个抬轿子得摇头说,这么好得月夜,为什么不唱‘绣户传娇语’,却唱什么霸王”,运用引用得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昆剧繁盛时期具有深厚、广泛得社会基础。这些修辞手法得恰当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了美得感染力。 语言运用得特色,不仅体现在形象化、个性化方面,还体现在语言得洗练、生动、准确、含蓄、质朴、幽默诸方面,体现在语言丰富得语体色彩与情感色彩方面,乃至体现在文章关键处动词、形容词得妥帖应用方面。只有从文章得实际出发,对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主旨、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启人深思得语言以及多变得句式,细细品味,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得特点。 (05年考题)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得评述,请以李白诗中得“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瞧瀑布飞泻时得景象

(08年考题)11.概括本文得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答案:(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得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得乡村老年妇女得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第1题、7题。 2.从表达方式得角度分析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08年考题)7.阅读第⑤段画线得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得差异。(2分) 答案:(2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得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得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跨越百年得美丽》运用了倒叙得手法,其作用就是:点明题意;设置悬念;凸显居里夫人在科学史上得卓越贡献。 第4题、12题、9题。 3.从谋篇布局得角度分析 布局谋篇包括文章得开头与结尾、线索设置、顺序安排、过渡、照应、伏笔、详略、悬念等方面。 线索,就是组织材料时,将各色各样得、零散得材料用一根“线”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有条理得一种方法。线索可以用时间、空间、具体得物品、情感人称、事件发展得方式出现。 (07年考题)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得句子

8时间的脚印 省优获奖教案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 一、其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diàn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掸.去______山麓.______ ......沟hè______ 沉diàn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______。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2.如图是汉字“石”的演变过程,请欣赏不同的字体,并简要说明该汉字甲骨文的构 造意义。 3.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 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 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 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 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2)该组员建议大家一起去博物馆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请你帮他说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观看。 (3)下面是黄伟找的一段关于地壳演变的资料,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A】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B】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①【A】处画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与“______”调换位置。 ②【B】处画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______”改为“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4.计时的变迁 漫奇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

《时间的脚步》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沙砾(lì)棘手(là)迥乎不同(jiǒng) B.喑哑(yīn)稽首(qǐ)楔形文字(xiē) C.龟裂(guī)枯涸(hé)骇人听闻(hài) D.狡黠(xiá)山麓(lù)锲而不舍(qì)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 A.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B.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C.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D.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1)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________下来的结果。 (3)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 A.堆积覆盖沉积 B.沉积堆积覆盖 C.堆积沉积覆盖 D.沉积填充堆积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4分)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南昌市滨江学校谌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 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1.(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 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 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本文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2.教师:这篇文章共有31段,形式上这么散,你们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判断文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散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思。说明文是介绍读者未知的知识。可见本文是说明文。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

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学法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时 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

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D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知识点基础练 (共7题;共41分) 1. (11分)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踪迹腐蚀浑浊山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糙龟裂刨刮沟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帷幕钟鼎文楔形文字 2. (5分)请写出几句与时间相关的名言。 3. (4分)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________ ②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________ ③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________ ④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________ 4. (2分) (2017七下·泰兴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客《朗读者》的耄耋老人许渊冲,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翻译大家。 B . 近日,台湾一架小型飞机降落时滑出跑道,如果滑入一侧的大海,后果将不堪设想。 C . 坐公交车给年纪大的人让座,这种尊老爱幼的行为无可厚非。

D . 曾经的《亮剑》,当下的《人民的名义》,在弘扬正能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5. (15分) (2017七下·钦州港期末) 品味精妙。 (1) 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2) 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3) 挨打时,他总是说:“不痛,不痛。”甚至哈哈大笑起来,很响亮很长久的笑,两颗很大的泪珠便在他光滑饱满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6. (2分) (2017八上·凉山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海瑞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 . 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 . 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体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的艺术品。 D . 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疟疾患者的失望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 (2分)将下列词语按照敬辞和谦辞分类。 令爱舍弟垂询赐教贤弟愚见鄙人劳驾赏脸 寒舍见谅奉劝久仰高就拙见斧正贵庚家慈 敬辞:________ 谦辞:________ 二、阅读拓展练 (共2题;共39分) 8.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望梅”能否止渴

8 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含答案) 基础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腐蚀.(shí)棘.手(là)迥.乎不同(jiǒnɡ) B. 喑.哑(yīn)稽.首(qí)楔.形文字(xiē) C. 龟.裂(ɡuī)枯涸.(hé)骇.人听闻(hài) D. 狡黠.(xiá)山麓.(lù)锲.而不舍(qì) 2. 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B. 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C.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D. 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3. 下列各句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B.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D. 在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4.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________ (2)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 速度可要快多了。________ (3)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________ (4)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________ 阅读题 (一)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①21年前的夏天,德国科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底800米深处,第一次取出可燃冰样品, 并使人类第一次看到,冰雪般的东西被点燃后,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耗尽能量后,硕大的冰块竟变成了一摊清水……  可燃冰的由来 ②可燃冰的学名叫甲烷水合物,它的形状像石蜡遇热未融化前的样子,洁白而绵软。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高 达2.5万万亿立方米,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总储量的两倍,假如能够安全开采,至少可供 人类使用数百年。 ③按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可燃冰是海洋微生物和海底油气在海洋板块作用下的产物。因为占地球2/3的生命是由生活在海床下微生物构成的,那里没有氧气,一片黑暗,亿万年来,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从不停歇地制造着甲烷。另外,当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油气随板块边缘喷涌而出,在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天然气与海水发生化学作用,日积月累,在高压低温的 1

《时间的脚印》

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 8.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执教者:新沂市高塘中学王孔云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1.两笔两本(红笔、黑笔,课本、笔记本);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屏幕展示: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双色笔); 今日赠语: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齐读三遍: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能做的更好! 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生读,明确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请看大屏幕: 1.字词我会读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 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 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3.其中有8个段落是独句段,(1、5、7、13、18、22、24、27),其中5、7、18、22、24、27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四个部分。把小标题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 (1—4 ) 引出话题:时间漫谈。 第二部分 (5—21)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第三部分(22—29)石头上的故事。 第四部分(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2.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就在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某些地方的岩石又开始了新生的过程。 (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自主学习3分钟后,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7至21自然段。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问题的关键词句。 全班交流反馈: (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明确: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山崖裂缝—(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明确: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小组讨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