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

浅析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

浅析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
浅析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

浅析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摘要:院舍社工主要是在福利院、养老院等社会保障和救助机构进行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目前,在我国的孤残儿童的生活和救助实践中,院舍社工正在发挥更为日渐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的孤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同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儿童特殊教育事业还存在很大差距,这需要不断努力进行改进。

关键词:孤残儿童;特殊教育;院舍社工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s need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education, so as to find a new foothold introducing the social work methods to the education of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and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Social workers believe that everyone is valuable. There is untapped potential in the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expecting us to discover. Social worker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maximiz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From initiating the government to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advocating the community gave love to the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hoping for suitable education methods for disabled children.

Key Words: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Social Work,education

目录

一、院舍社工服务的概念、内涵、工作范畴 (1)

(一)概念 (1)

(二)工作范畴 (1)

1、行政性督导 (1)

2、教育性督导 (2)

3、支持性督导 (2)

二、关于孤残儿童的现状 (2)

(一)生活现状 (2)

(二)教育现状 (3)

1、孤残儿童缺失家庭指导和督促 (3)

2、部分老师对孤残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3)

3、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4)

4、儿童福利院环境的封闭性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5)

三、社工服务为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意义 (5)

(一)补充孤残儿童对家庭关爱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6)

(二)满足孤残儿童日常教学中得到教师认可的需要 (7)

四、社工服务为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7)

(一)国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 (7)

1、发展历程 (7)

2、主要模式 (8)

(二)我国发展的现状 (9)

总结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一、院舍社工服务的概念、内涵、工作范畴

(一)概念

院舍社工主要是在福利院、养老院等社会保障和救助机构进行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院舍社工作为社工的一种,主要是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院舍社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对象便是孤残儿童,在中国,院舍社工正在被人们所认知,并日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1。

(二)工作范畴

院舍社工主要工作是进行孤残儿童的督导工作。督导工作是和任务环境密切相关的,并且受到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督导与被督导者所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以及解决人类问题的技术手段,社会工作专业对督导工作施加着影响。作为理念之源的专业与作为操作之源的机构相互摩擦,通过了解机构制度与文化,应对实务中的挑战,社会工作专业将对督导工作施加更为深刻的影响。社会工作的督导一般来说包括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三个方面。

1、行政性督导

行政性督导是为了促进服务机构正常运转,保证服务质量,促进专业发展。行政性督导工作包括:提醒和催促被督导者完成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文书、监督社会工作服务进展、统筹个案、小组及恒常活动、完善部门领导和一线社工的沟通工作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院舍社工处境下,社工服务缺乏经验,社工缺乏系统训练,督导往往还需要参与到具体社工服务的计划和工作当中,也即同院内社工一起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2。在实际的督导过程中,行政性督导很难与其他实务工作区别开来,但在实际督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督导工作又承担了大量院里临时摊派的任务。听取被督导者的汇报,检查工作进展,查验工作表格,以及向院舍管理者进行定期汇报等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行政性督导不仅仅包括对被督导者进行管理和审批方面的工作,还包括协助社工完成院舍领导布置的任务

1邵朝竹,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曾凡林,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制定的基础[J],社会福利,2002年07期

2、教育性督导

教育性督导是为了引导社工认知服务对象、机构、社会问题、工作过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供专业建议和咨询。在院舍社工督导工作中,督导的支持功能具体指:对社工的心理、情绪、满足感、价值取向、能力的支持和肯定以及与社工同行一起提供具体专业服务。督导与被督导者的关系更像是专家和学生,如果没有一起面对实务问题的经历,即没有同行,督导关系就会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因此与社工一起提供服务在督导初期是对社工最大和最迫切的支持。

3、支持性督导

支持性督导主要是对对于前线社工的心理、情绪、满足感、价值取向、能力的支持和肯定,促进社工成长。在院舍社工服务的督导工作中,社工首先必须不断进行自我的探索和自我成长。因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生命中强大的力量,社工才能从优势的视角去解读生命故事,才能做到生命影响生命,才能通过专业服务影响服务对象。尤其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发掘和肯定孤残儿童价值,进而关爱孤残儿童,发掘孤残儿童的潜能,才能真正做到为孤残儿童提供预防性的、康复性的和发展性的综合社会工作服务。这些都需要专业助人者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善于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才能给受助者提供更好的陪伴。因此发现自我,培养生命影响生命的意识是教育性督导的重要内容。

二、关于孤残儿童的现状

(一)生活现状

儿童福利的国际公约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并按照国际社会的要求制定了我国的儿童福利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是国家发展儿童福利的行动指南。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于年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基本实现,目前正在执行第二个行动规划,即《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其中有专门关于孤残儿童社会服务和保护的内容。由民政部牵头实施的“明天计划”和“蓝天计划”针对孤残儿童的手术和康复、儿童福利的机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办法,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人,改善孤残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3。这些项目的实行,使残疾儿3吴鲁平、韩小雷、刘文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大兴区礼贤镇的调查分析[J],

童直接获益。这都使得我国孤残儿童的生活现状获得非常大的提高。

纵观孤残儿童的福利政策,从宏观层面的国家立法、行政法规以及加入的国际公约和设立的国家规划纲要,到微观层面孤残儿童保护行动计划等具体的实施方案,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在借鉴、吸收国际儿童福利保护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孤残儿童的养护模式由传统单一的院舍内集中养护开始转向社区照料、机构照料、国内外收养、家庭寄养等模式相融合,以“社会福利社会化”为指导原则的更加多样化、人性化的发展途径。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教育现状

1、孤残儿童缺失家庭指导和督促

依据心理社会理论,个体自婴儿期至老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些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儿童阶段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勉对自卑感,依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角色及学会学习的技巧。在这个阶段,儿童常会和同辈比较。只要勤奋进取,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就会较为自信,但若不能学会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4。

对于个体态度的形成,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幼时在家庭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抚养态度,会对以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发展。然而,孤残儿童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缺失了父母在学习上给予的指导和督促,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依然沿袭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由于孤残儿童的成绩较差,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同学面前沉默寡言,害怕他人的目光,缺少自信心。

有些孤残儿童比较好动,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课后需要有人对其学习进行监督,护理人员一般都缺少督促孩子学习的意识。同时,对孤残儿童在学习上和行为习惯上的错误不能予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因此部分孤残儿童没有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部分老师对孤残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青年研究,2005年06期

4马晓琴,寄养儿童社会技能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老师对孤残儿童有“贴标签”的现象

标签理论也叫“贴标签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来研究与解释人的越轨行为。如果给有越轨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会使被贴上标签的人,其越轨行为更加恶化。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贴标签”的现象时有发生,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成绩的原因,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成绩好的学生会贴上“好学生”的标签,而成绩差的学生会贴上“差学生”或“坏学生”的标签。根据标签理论,如果学校的老师随意对学生加上坏的标签,这样往往会成为日后促成这些学生陷入严重偏差行为的推动因素。当学生被贴上坏的标签以后,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归属于这些被标签化的角色。孤残儿童的成绩一般较差,有时会被贴上“差学生”的标签。

孤残儿童对自身的生理缺陷和标签化的“孤儿”身份十分敏感,任何有意、无意的歧视、嘲笑的口吻,都会深深地刺痛幼小的心灵,他们希望能被他人“一视同仁的对待”。

(2)优秀教师的短缺

师资问题是阻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孤残儿童成长背景较为复杂,他们在日常护理、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高于正常的孩子,这就需要儿童福利院有一支包含护理、康复、医疗、心理咨询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由于孤残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工作具有特殊性和艰苦性,对孤残儿童教师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同等级普通学校的教师5。

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岗位存在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个人职业发展前景不理想等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孤残儿童服务的行列,致使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难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3、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之中,孤残儿童最长时间接触的就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孤残儿童进行日常护理和照看,同时辅助专业医疗人员帮助孤残儿童进行保健和康复训练,他们日常的工作内容比较繁多和重要。因此,

5何彩平,寄养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他们在工作人员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通过笔者的访谈了解到,由于儿童福利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很大,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临时护理人员占有很大比重。临时护理人员在上岗之前,由原儿童福利院比较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简单的学习培训,学习的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由于人手短缺和经费等原因,护理人员缺少正规的岗前培训和考核方案。

4、儿童福利院环境的封闭性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会有助于提高孩子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能力。在普通家庭里成长的孩子,父母会经常带孩子到家庭以外的地方,让孩子感受外面的世界,让孩子认识和了解更多的人和事。然而,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儿童福利院基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孤残儿童多数时间以儿童福利院院内的活动为主,活动空间较为固定和狭小,学习主要是通过老师传授的方式,孩子严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这样的养育方式限制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和认同感,同时也会制约孩子未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各年龄段人士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受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人格未充分定型,社会化未完成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所导致的幼年期行为偏差会影响其良好人格的形成,即使成年后社会环境较好,其情绪和行为的偏差依然存在。

送往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年龄多集中在0-6 岁,人格未充分定型,社会化未完成,因此,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于父母双亡的孤儿或被父母遗弃的弃儿来说,从家庭到儿童福利院封闭的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儿童的心理社工服务为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意义。

四、社工服务为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论,他把个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和危机,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每一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完善人格。而社工服务为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存在着这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补充孤残儿童对家庭关爱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孤残儿童对爱的需求。孤残儿童最长接触的是儿童福利院的护理人员和特殊教育老师,长时间的相处,慢慢有了感情,形成了亲密的关系,但是这种感情与血缘关系相比,亲密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儿童福利院的护理人员流动性很大,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对孩子的照顾不能面面俱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对某位护理人员有了依恋关系,当护理人员因为某种原因离开了儿童福利院,对儿童的内心又是一次伤害。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认为:人从出生到 1 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他,爱抚他,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他会感到世界是一个安全、可信任的地方,并因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那么婴儿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不信任感,并发展为不信任他人的人格。出生就被遗弃的孤残儿童,多数会形成不信任人格,因此更加需求家庭的关爱。

儿童阶段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是人生的重要环节,将对儿童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将一个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儿童阶段,父母的职责和功能是管教和培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分子所需的各种基本常识和道德规范。父母还要鼓励儿童向父母及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积孤残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时期,此阶段处理好矛盾和危机,才能为日后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孤残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更加渴求父母的爱,当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自己却孤单一人,有的孩子会怨恨自己的出身、嫉妒他人,甚至怀疑他人对自己的善意,内心失去平衡。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域,孤残儿童生活在缺失普通家庭结构的儿童福利院,没有体验家庭生活的机会,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没有父母角色可以模仿,亲情教育缺位,对家庭概念的理解匮乏,使孤残儿童在塑造正常人格和行为方面缺失了必要条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为其社会化提供了最初和最根本的场所。而家庭氛围的缺失,成

为他们社会化的巨大障碍,在他们的生命里缺少“最重要引路人”的引导和影响。积极帮助孤残儿童寻找家庭这个避风港,有利于孩子在生理、心理上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化进程。

(二)满足孤残儿童日常教学中得到教师认可的需要

埃里克森认为6-11 岁的儿童,他们追求各种活动成就及由此得到的认可与赞扬。他们所面临的危机是勤奋上进或是失败自卑。如果成年人对儿童的努力给予鼓励,儿童也从教师那里学会学习的技巧,并经常获得成功,受到赞扬、鼓励,则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儿童教育不当,或是儿童在生活中屡遭失败,或其努力之后受到成年人过多的指责,或其成就受到冷漠的对待,则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发展成自卑的人格。

老师不同的语言会对孤残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应该对孤残儿童进行赏识教育,老师给予正确的导向,多给孩子肯定和支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思想被认同,能力被认可。在孩子心中,得到老师的认可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儿童福利院的老师与普通学校的老师有一些差别,他们所教的孩子成长背景比较特殊,不像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有父母及亲人的疼爱和呵护。所以,需要老师用更多的爱心去指引孩子的成长之路,老师应教育孤残儿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例如:引导孤残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扫地等。同学在学习或休息时不去打扰,学会尊重他人。小伙伴身体不舒服时,主动去安慰,学会关心他人。每次孩子有了进步,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社工服务为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

1、发展历程

自从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以来,传统上,欧洲各国对于孤残儿童的救助大多采用设置育幼院的方式以收容安置。1951年,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提出了“儿童依恋理论”,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以此为标志,其

他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在孤儿村内对儿童进行教育会给被养护的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儿童的年龄越小,在孤儿院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的伤害越大。因此,在一些西方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形成了一股“反院舍照顾”的潮流,欧洲各国的一些学者、家庭、政府以及关心儿童福利发展的人士,认为机构养育使儿童失去了母爱,纷纷主张将儿童移出福利机构,走向家庭寄养,导致了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新变化。

在欧洲一些国家,大量的儿童特殊教育院关闭,如挪威、荷兰等国将大部分儿童特殊教育机构解散。许多大型的儿童特殊教育机构被分散为“机构形态的家庭养护”——把大的“集中供养”化作小的“家庭式养护”,也有的化为较小的家庭式单元。每个家庭6-8个孩子,由1-2名管理人员负责养护。儿童特殊教育机构规模大大缩小的同时,其形式和功能也在发生改变,如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儿童特殊教育机构,有的改为社区养护服务机构,有的改为托儿所、家庭活动中心等;有的向着医疗专业化方向发展;还有的集医疗、康复、娱乐、服务、学习为一体,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研究发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机构已经不复存在。此时,对孤残儿童的福利已经形成“正常化”的服务理念,旨在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融入其所在的社区和当地的主要教育机构中,将儿童安置在类似家庭的环境之中。而且,社会特殊教育机构也应该建立在社区中,以便于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机构来实现对家庭教育功能的替代显然不再是理想的选择,甚至已成为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2、主要模式

鉴于学者对世界儿童福利制度变迁历史的梳理,按照发展顺序、覆盖范围、服务对象等多维度划分标准,形成了广泛认可的国际儿童特殊教育制度模式的三种主要类型:

(1)教养取向发展型。教养取向发展是指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儿童的启蒙教养和发展为目标的儿童特殊教育体系,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社会保护型,是教养取向发展型儿童福利的发展与提高。社会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机构针对受虐待、疏忽、剥夺、剥削或处于不健康或不道德情境中

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发生在已经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是家庭功能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欧美国家社会中。

(3)社会参与式整合型,是最高层次的儿童特殊教育典范6,是儿童福利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是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理想模式。社会参与式整合型儿童福利是指儿童是儿童福利事业的主体和中心,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救助、教养、发展和社会保护,而是积极主动和广泛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儿童特殊教育体系。社会参与式整合型儿童特殊教育事业是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产物。

(二)我国发展的现状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救助儿童会首先在安徽省儿童福利机构中引入家庭特殊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家庭照顾优于院舍集中供养的理念和社会效果开始扩散开来,引起轰动和争议。到2000 年以后,英国救助儿童会关于儿童集中供养立场的政策声明似乎已经获得我国决策者认可和大众的一致认同。自民政2003年开始倡导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以来,全国224所专门儿童福利机构90%以上相继开展起了家庭寄养和特殊教育,至2007年,生活在寄养家庭中的孤残弃(婴)儿童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从我国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服务对象来看,传统上,主要是“三无”(即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福利机构中的孤儿(弃婴)和农村纳入“五保”供养的孤儿,儿童福利的服务对象覆盖范围有限。20世纪以来,服务对象确实开始逐步拓展为“困境儿童”的目标取向,实行由传统“三无”未成年人向所有孤儿乃至虽有家庭抚养但面临困境的儿童转变。但是在儿童福利院中,由于残疾儿童比重绝对偏高,如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常年驻养儿童中90%以上为残疾儿童,新增入院儿童中95%以上为残疾儿童,且每年数量和比率稳中有升。因此,儿童特殊教育机构中面向残疾儿童的服务仍然占据绝对地位7。

从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政策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第二部分是由国务院出台和相关部委颁发6曾凡林,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制定的基础[J];社会福利,2002年07期

7谷正花,从我校的教育实践看孤残儿童的素质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1999年02期

的各项行政法规,如《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发展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通知》等;第三部分是国际公约和国家规划纲要,如《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等;第四部分是孤残儿童保护行动计划,是对前面论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具体化,如“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不仅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制度趋于完善、养护理念更加先进,儿童特殊教育也开始覆盖更广泛的群体8。我国儿童特殊教育制度已经开始并正在完成与世界先进模式的过渡、接轨。

总结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需要我国在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方面进行全面的努力。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服务模式;,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致谢

论文的完成意味着三年学习生涯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论文的准备和完善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教授。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超的学术水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X细致耐心的指出我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我一遍一遍的修改。此外,我还要感谢四年来教授过我的老师,没有你们辛勤的劳动,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最后,还要感谢一起学习生活三年的同学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大家互帮互助。

8张喆,新时期孤残儿童福利的保障需求[J],社会福利,2003年10期

参考文献

[1] 邵朝竹,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曾凡林,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制定的基础[J],社会福利,2002年07期

[3] 吴鲁平、韩小雷、刘文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大兴区礼贤镇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5年06期

[4] 马晓琴,寄养儿童社会技能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彩平,寄养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曾凡林,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制定的基础[J];社会福利,2002年07期

[7] 谷正花,从我校的教育实践看孤残儿童的素质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1999年02期

[8] 张喆,新时期孤残儿童福利的保障需求[J],社会福利,2003年10期

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机构创建标准

附件3: 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标准指标指标内容 规章制度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评价、培养、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 2.社会工作服务管理、实施、评估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机制完善。 3.出台本单位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标准。 服务平台1.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部门或设置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了人员编制,明确了岗位职责。 2.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人员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占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不低于70%。 人才培训1.建立了经常性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机制,每年定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或组织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培训。 2.鼓励支持相关工作人员在职攻读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 人才评价鼓励本机构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参考人员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考试通过率。 激励保障1.事业单位在本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聘用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给予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待遇。 2.社会组织在本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聘用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照同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逐步提高其薪酬水平,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事宜。 专业服务1.在本机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吸纳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服务。 2.在本机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督导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质量。

3.按机构宗旨与使命持续、稳定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服务流程科学,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设施齐全,服务记录完整,遵循伦理守则,服务效果好。 4.积极参加民政部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的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和优秀项目评选,入选案例和项目数超过参评同类机构平均水平。 经费保障1.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机构预算,经费投入超过全国同类机构平均水平。 2.将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机构预算,经费投入超过全国同类机构平均水平。 3.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本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 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 (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关爱残疾儿童活动方案

关爱残疾儿童活动 方案 1

关爱残疾儿童活动方案 【篇一:关爱残疾儿童活动方案】 关爱残疾儿童活动方案导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 篇一关爱残疾儿童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rsquo; rsquo;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目标要求 1、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培养健康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政教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具体安排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募捐活动,让她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 3、实行代理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代理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政教处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在教学楼下设立悄悄话信箱,每周五开信箱,阅后并给与回复。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两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帮扶教师必须按照三知、三多、三沟通的家长职责和三个二的具体要求,主动履行家长义务,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四、德育成果经过近一年来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心得.doc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心得 一眨眼,在玖久实习三周的时间就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感触还是不少,也收获了很多东西。这次实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周,主要是留在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机构那边实习,简单了解了些机构的宗旨、理念、组织运营状况、以及已经开发过的项目。第二阶段:也就是第二、三周,转移到金水区金色港湾社区金夕阳托老服务中心实习,除了做些简单的日常工作外,主要协助托老中心驻岗社工策划了两次活动,学到些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体会到了实务和理论知识间的不同。 实习是我们石老师统筹安排的,但实习单位是自己选择的,我在结合学姐学长和老师意见后,就果断选择了在玖久实习,因为玖久在咱们郑州发展早,做实务也比较专业。来玖久实习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第一天见到孙主任就被她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感谢玖久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实习机会,感谢玖久给我们实习成长的平台! 下面谈谈自己的实习心得: 首先,在机构运营上,切实感受到在内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不易,虽然政府在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上给予了支持,但是支持力度有限,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不过我相信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也会在郑州不断地发展强大起来。同时,看到孙主任带领玖久的社工们勇于开拓、扎实进取所做的努力,在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的共同努力下,希望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能够越办越专业,越来越强大!

其次,要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灵活变通。转移到金色港湾社区金夕阳托老服务中心后,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两次活动,收获还是挺多的。先是为社区老人们举办了一场“元旦联欢会”,从筹备工作到最后“元旦联欢会”结束,我体会到,任何一个活动,要想办的成功是需要各个方面都做好准备工作的,并且有备选方案和应急措施。从宣传通知老人们参与活动到最后的总结,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注意和反思的细节,我认识到信息反馈是很必要的,在活动后听听老人的意见和看法,听取下老人的建议对以后开展工作大有裨益。然后,在托老中心驻岗社工张秀娟的带领下,我们的“金夕阳托老站老人建档活动”也如期开始,这次活动通过入户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虽然我们还没有完成全部调查问卷实习时间就结束了,但还是收获了入户访谈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体会到做实务是件不简单的事儿,里面有很多学问的,要学会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逐步积累经验,扎实工作。 最后,要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灵活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在托老中心的实习中发现,社区社会工作真的是要挖掘并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做好服务工作。这让我切实体会到不论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还是在以后自己的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学会灵活运用是很重要的。当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许多要学习的技巧和值得注意的细节,这就要求我们社工要动用自己所学,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质。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 (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本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良性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备受关注的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规模和力量不断壮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并严重影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市政府推动产生、政社合作产生以及社会运作产生三类共五个成立时间不一样的社工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能力建设的个案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出当前机构存在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运作资金短缺,过渡依赖政府支持和服务购买、资源竞争激烈,机构自主能力薄弱、管理薄弱,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低。本研究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能力现状描述。为准确把握社工服务机构能力现状,本文以组织与环境互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环境、开放系统角度对机构能力现状展开了探讨,将机构能力要素分为资源、服务和管理三大维度,从机构基础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专业人员建设能力、专业服务能力、机构管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这六大方面的能力把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能力现状。第二部分,是基于机构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本文试图以组织与环境理论中的制度环境理论为基础,从政府、机构本身以及社会三大层面对制约机构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机构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提出机构能力提升的两大对策,一方面是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机构发展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是从机构自身角度提出机构在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作为。社会工作者是现代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普及与推广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职业,其社会认知度低,职业定位不清,是导致社会流失率高的最大瓶颈。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摘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做法,展现出阅读绘本对于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的帮助,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工作;助残活动;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0-02 DOI:10.166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11442326.html,ki.issn1673-9132.2017.32.114 一、案例背景 孤残儿童是特殊群体,无依无靠、无人抚养,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需要、替代性养护的需要、教育和医疗需要等等。孤残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对孤残儿童中的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到附近学校走读;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

虽然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性需求(包括学习知识及能力培养)和情感性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应为其提供支持性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需要。 二、实施过程 社会工作者根据孤残儿童的情况选取了《大声回答“哎”》《你好》《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尿床了》《谁哭了》《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八本绘本,安排活动。将孤残儿童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次绘本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采用介绍名字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点名和每个儿童打招呼,互相问好。在点名时,儿童要回答“哎”,引出第一本绘本故事。此次活动中有的儿童表现很活跃,有的儿童融入活动很慢,始终进入不了状态。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社会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关系的环节做充分些,相处时间长些,当儿童和社会工作者熟悉后,再进入正式环节,这样更容易使儿童进入状态,听课的效果会好一些。 为更好地引导每一名儿童听懂故事,社会工作者还为每一个儿童准备了小玩偶,以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做相应的情景表演。每一名儿童都被故事深深吸引,拿自己的小玩偶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互动性非常强。

关爱孤残儿童

5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月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今年的5月18日,是我国第二十六个助残日。这是一个有善心良知的人不会忘记的日子,是所有孤残儿童都期盼的幸福快乐的日子。孤残儿童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救助的对象。据统计,我国有60多万孤残儿童。有的残疾儿童,他们一出生便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有的至今无缘看到这阳光灿烂的春天,有的因家庭经济原因面临困境……可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同样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当我们每天迎着朝阳,走向光明的人生时,他们却是需要依靠冰冷的轮椅度过人生的每一个台阶;当我们和家人齐聚在电视机旁,共同欣赏每一个精彩节目时,他们却连聆听鸟语、观看蓝天也是一种奢望。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艰难地活着,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过无数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用自己的意志去搏击、去创造,不仅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实现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如张海迪,她五岁时因患病,腰部以下瘫痪,她无法上学,就在家自学了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了日语、德语等,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又如周婷婷,从一位哑女变成为了神童,被著名的哈弗大学录用。还有让我们感动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表演者也全是聋哑人。面对命运的不公平,他们更需要家人的亲情和世人的温情。他们

渴望社会的关注,热心人的扶助。他们在克服自身困难的时候,需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乐观向上精神,需要健全人的理解,需要健全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激发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能够唱歌,能够欣赏音乐,能够听见树叶 哗哗作响,能够领略小鸟欢快的歌声,还能幸福的在美丽的校 园里读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地记住这个日子。我们同 在一片蓝天下生活,这些孤残儿童也是我们幸福生活中的一分子,我们要尊重和关心他们,只要我们多献出一份爱心,多做 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我们多一点温馨友善的目光,多带 去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马路上一回回悄悄地让道、公交车上一 次次主动地让座……让温暖的阳光充满在他们的周围,让他们 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爱、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爱!关爱残疾人 是全社会的责任,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只 是在助残日那天,而是在今后的每一天,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 残的传统美德,理解残疾人,平等对待他们,关心孤残儿童,让爱撒满人间。 。

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

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 本文是关于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社会工作者心得感想篇1 在复习20xx年中级社工考试之中,我学习了《社会工作》这本书,中央党校李慧英老师、林梅老师将《社会工作》的起源、历史、发展、技术等知识做了介绍,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看、所想、所用的观点,将心得体会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识 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是“专业化技术性的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同时又是人与人的真诚相遇,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服务于“多样性之共融”的事业。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社会工作。当初的社会工作只是对穷人的一种同情,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的需要。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题目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治疗模式。”所以,本人认为社会工作应是一个心理帮扶与社会帮扶统一体的科学有效的公益性工作。在中国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实社会工作不是课本上的社会工作,也不是国外的社会工作,而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工作。 二、从以下几个关键字词谈谈对社会工作与理论学习体会 (一)“利他主义”。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工作机构简介

目录 1 2 3 4 机构简介机构现状 代表项目 志愿服务活动新常态

一:机构简介 六安市枫叶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简介 2014年6月25日,它首家由大学生村官创 办的专业社工机构。枫叶红服务中心总 干事黎新宏同志,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创立此机构旨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 加专业的社工服务,该机构为民办非企 业性的社工机构。该机构的成立与发展 也将对六安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起着 推动作用。枫叶红社工中心将通过一系 列的活动和项目带动全市更多的大学生 村官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用村官 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优 质的社工服务,将掀开六安市大学生村 官服务社会的崭新一页。

二:机构现状 现状 枫叶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有3名专业社工 和2名工作人员,是六安市社工机构中规 模最大的一家。“枫叶红”秉承赋能于 人、兼爱和谐的理念,以本地需求为导 向,整合多方资源,致力于解决本地社 会问题,推进社会全面和谐。

三:代表项目

“幸福家园” ?枫叶红社工中心为老人服务项目创建的品牌活动,遵循“社工引领、社区搭台、老人唱戏”的总原则,旨在通过与社区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优势,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引领六安市居家养老服务朝着更新颖、更优质、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2014年,枫叶红社工中心成功中标省民政厅“共享阳光”社会救助老年服务项目和“福满江淮老有所依”六安市服务项目,在“福满江淮老有所依”六安市服务项目投标中,全省总共有64家单位参与竞标,在20家中标中,有专业的社工机构仅有5家,枫叶红社工中心居于其一,它也是六安市专业社工机构里唯一一家中标单位。 ?2014年11月20日,“幸福家园”项目在六安市裕安区小华山街道和顺社区和平桥乡金马社区有序开展,枫叶红“幸福家园”和顺社区站、枫叶红“幸福家园”金马社区站也正式投入使用。专业社工通过小组活动与个案探访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社区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_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管理 (1)残疾人需求评估的特殊性:理解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内心感知(心理状态六阶段);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 (2)残疾人专业关系建立的特殊性:信任是专业关系的基础;专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3)个案管理的主要步骤。 2.社区康复方法 (1)社区康复的文化背景。 (2)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 (3)开展社区康复的原则与内容。 ①原则: 一是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二是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是因陋就简的原则。 五是因势利导的原则。 六是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②内容:一是开展残疾的预防。二是开展康复评定。三是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3.社会康复方法

(1)社会康复内容。 ①概念: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②目标(6个)。 ③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康复方案内容。(5项) (2)社会康复的措施。 4.职业康复方法 (1)咨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职业评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3个方面。 (3)培训:包括就业培训和上岗培训。 (4)就业指导: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具体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 5.教育康复方法 (1)特殊教育。 (2)如何配合社会康复的措施。 6.促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方法 (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 (2)残疾人就业场所:福利企业和庇护工场。

社工服务部组织架构

搭建服务框架 (一)设立社工服务部 1、在院行政体系上设立社工部,属于独立工作部门; 2、明确社工部职能分工,与其他部门紧密结合,同时规划出其独立的服务领域; 3、社工部中设立义工服务部,让“社工统筹义工,带动义工,义工作为社工的好伙伴” 开展院舍志愿服务; 4、规范社工部的各项规章职能,建立以下制度: 1)《社工部职能与工作规范》 2)《社工部日常管理与工作员考核办法》 3)《社工服务规范化操作流程》 4)《社工服务部指引》 5、社工部下设立义工部,义工部有社工部社工进行总体管理,同时培养义工领袖或小组 长,共同促进院舍义工服务发展。建立规章制度有: 1)《福利院义工服务部章程》 2)《义工登记、考核、评估制度》 3)《义工队伍管理规范》 4)《福利院“社工+义工”联动机制》 5)《义工服务规范》 社工服务部组织架构

部门职能: 综合管理部: 负责社工部各项行政管理及对外联系和推广工作,主要包括: 1、社工部各项管理制度的编制、落实和控制;社工部劳动用工管理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劳动关系管理;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执行;内部财务制度的执行和管理;购买服务经费的监管、审计。 2、社工人才市场的管理和社会工作者人才库的建设、人才信息收集、人才招聘、派遣和人才储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登记注册;负责对派遣社工及总部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及绩效考核;负责定期召集专业会议。 3、对有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需求意向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和各类社会组织进行项目策划和推介;对购买服务的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联络,并及时掌握和了解外派机构、人员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管理,对存在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和处理。 义工部: 1、负责义工队伍的发展和建设,不断壮大义工队伍;制定义工组织长远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并做好年终工作总结;制定和完善义工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负责组织义工围绕福利院工作,开展安老、扶幼、助残等社会救助服务和社会公益性活动。 2、负责义工各种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对义工组织和义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对院内社工的统一编号、发证、备案和各类原始报表及义工记时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建档工作;负责义工组织对内对外的对口联系、协调、协作和业务交流工作。 服务及业务拓展部: 1、主要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推广和落实社会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开展服务领域拓展及服务推广工作;负责接受各机构和单位以及个人对社会工作的政策、作用、职位设置等专业内容进行咨询、宣导;同时,对有需求的单位、社区、家庭和个人提供有关咨询服务,并同相关部门进行项目策划及推介。 2、负责对社工服务业务的管理。负责对拓展项目的日常监管,并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负责对项目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汇总;负责对实施项目的绩效考核,并对项目及相关人员的奖惩提出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联系。

社会工作融入特殊教育

社会工作融入特殊教育 作者:江秀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对特殊儿童而言,在一所对象来源单一,且以隔离、分类为特征的特殊学校里,对他们的社会融合是不利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但在我国教育界却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在一些人心目中,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应在普通学生身上,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主动或被动地受到隔离和排斥等不公平的教育待遇。文章研究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如何排斥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特殊儿童、普通学校、主流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来降低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为主,以文献法为辅,进行质化分析和研究。笔者选取X机构6名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寄养家长、学校老师的评价。笔者查阅与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理论、增能理论、社会融合理论等相关文献,对本文的研究设计与内容富有启发性。 (二)研究分析框架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认为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

个排斥维度是导致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当教育体制不健全时,社会建构起一种忽视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文化,许多特殊儿童被排斥于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特殊儿童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弱势群体,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与剥夺。随着这种文化内化在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里,从而产生更加持久与深远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知,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和普通学校排斥、主流社会排斥三者之间构成研究的互动框架,其中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排斥系统中,普通学校、主流社会是主体,特殊儿童是客体,他们之间社会需求的出发点不同,在彼此互动关系中产生排斥与被排斥,与影响因素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怪圈,共同影响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三、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 (一)个案基本介绍 儿童A:男,9岁,两性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8天大,入院至今由X机构监护抚养。儿童B:男,8岁,地中海贫血,被遗弃时约10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C:女,8岁,精神发育迟滞,被遗弃时约5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D:男,9岁,语言障碍,被遗弃时约5岁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5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儿童E:男,8岁,先天性唇腭裂术后、先天性指趾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2天大,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从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人格的培养。[2015年真题] A.信任 B.自主 C.勤奋 D.独立 【答案】B 【解析】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从积极人格培养的角度,婴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信任人格的培养;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自主人格的培养;学前阶段的儿童则需要完成勤奋的人格培训。这些社会心理人格的培养,必须在儿童成长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完成,这些阶段无法变更顺序。 2.某儿童服务中心计划为3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开展科学喂养知识讲座和亲子活动,为3~6岁的儿童及家长开展辅导、娱乐等活动,为7~14岁的儿童及家长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以及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上述活动主要是依据()特点而设立。[2014年真题] A.儿童性格 B.儿童发展 C.家长心理 D.家长行为 【答案】B

【解析】儿童成长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有的典型特点。儿童从出生到18岁以前,其成长阶段通常包括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3岁)、学前阶段(4~5岁)、学龄阶段(6~12岁)和青少年阶段(13~18岁)。不同阶段的儿童,不仅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理发展特点,也具有需要完成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发展任务。题中,该儿童服务中心为不同年纪的儿童开展不同的活动,依据了儿童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设计的。 3.小李发现邻居小张经常打骂女儿,于是向社会工作者小邓反映,希望小邓进行干预。小张表示打骂孩子是自己的家事,不用外人管。小邓告诉小张,不能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管教不当造成严重伤害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小邓上述说法依据的基本价值理念是()。[2016年真题] A.家长对儿童具有权威性 B.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实现 C.保障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D.儿童教育发展的最优化 【答案】B 【解析】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实现。儿童社会工作要以保障儿童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保障所有儿童获得公平服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儿童参与社会等为专业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儿童受国家保护,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禁止虐待、残害儿童,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小张经常打骂女儿属于虐待行为。 4.某地自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办法以来,接收了100多名孤残儿童。为了提升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其中属于宏观层面的选项是()。[2013年真题] A.走访寄养家庭,了解寄养家庭的实际困难 B.开展调研,撰写报告,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 C.开办支持小组,提升孤残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 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儿童福利院的机构一直是政府的慈善机构,主要靠国家政策拨款进行运作。服务主体是因天灾和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因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儿童。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然要求。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新要求的挑战,现在,结合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现状与问题,就有关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方向、管理、决策,以及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工作是中国儿童工作的特殊组成部

分。儿童福利机构监护养育的儿童主要因天灾和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儿童。目前,这类在院监护养育的儿童共有 2 万名左右,约占中国未成年人总数的十万分之五左右。为此,由各地政府投资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 73 所,监护养育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 8900 人,全国城市的 1200 多个社会福利院和部分农村敬老院,也监护养育部分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还有一些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或分散在群众家中寄养,或由群众依法收养。此外,全国各地区还兴办了孤儿学校、康复中心、弱智儿童培训班、残疾儿童康复站、社区康复站等为社区孤儿、残疾人服务的组织近万个,社会个人或组织还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上百家。 (二)机构类型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收养性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儿童社会福利院、儿童村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对孤儿进行收养,并使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类是康复型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各类残疾儿童寄托所、残疾儿童学前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性、收养性兼有的孤儿学校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使各类残疾儿童受到足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生活和劳动

社工实习心得体会

社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一:社工实习感想 姓名: 学号: 题目:《南都-----参观实习报告》 作业性质:参观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 分数: 南都-----参观实习报告 社会工作是一门务实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来说,或许简单的帮助就是最大的恩赐,助人自助的精神始终贯穿着社工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这一精髓也为社工的工作蒙上一份天使的外衣,为社会上最底层的人士带去了一丝生活的温暖,让他们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社工因此也变的伟大而卑微。实务是社工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实务之前,进行必要的参观是很有价值的,参观能形成一种自己对社工的看法,理解社工,从而为更好地进行社工实务打下基础,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工世界,属于自己的社工舞台。 在春和日丽的周三下午,我们一行随着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南都基金会,刚进入社工办公室,就感到环境的温馨,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小幸福,接着,在工作人员详细的

讲解下,我知道了南都是干什么的,是什么类型的基金会,以及南都的一些最近的活动,虽然自己没有能亲自参与南都的活动,但从照片中就能感受到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快乐与充实,我知道了南都基金会是一家经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成立于XX年。原始基金1亿元人民币,来源于上海南都集团有限公司。 南都基金会在举行的活动是建立“新公民学校”。新公民学校”是南都基金会资助的重点项目。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难、融入城市难。新公民学校旨在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公民。目前,已在温州、北京、成都等地建立起9所新公民学校。打算用5至10年时间捐建100所公益学校。 南都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基金会,正在以他薄弱的力量来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石,农民工的数量在中国这个转型时期正在不断的增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入学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教育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南都基金会的新公民计划是为这样的一群特殊的群体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并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孩子们的成长有了南都以后,他们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在听完南都工作人员的讲解之后,我明白了一个基金会

社工机构如何进行服务提升设计

社工机构如何进行服务提升设计社工机构是社工服务的基本单元,在社工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大力培育社工机构,促其优质运行,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十分重要。本文即循着社工机构发展轨迹,尝试进行社工机构服务提升行动设计,为政府制定社工行业发展指引提供参考。 一、社工机构服务提升之行动设计 政府转移职能让渡公共空间,并支持社会组织弥补“政府失灵”之处,让民间力量自行成长,这是社工行业发展民间化运作的内涵,有利于发挥民间社工机构的灵敏性和个性化优势。但社工机构不能各行其是、避难就易、随机构偏好任意发展,必须有统有分,大力加强行业统合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各家机构所长,形成接力服务的行业发展链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组建以下“三中心、一区域”,形成行业发展合力,提升行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一)建城市(县域)社工应急联动分中心,促社工服务全域提升开展应急社工贯通行动,建立融入城市(县域)的社工应急子体系,在应急总体系中设立社工运转平台,实现人、财、物运转的有机结合,包括实时共享服务信息数据、应急通讯、应急物资以及预警监测系统、公共危机咨询平台、应急预案等。开展应急社工编组行动,跨机构、跨系统、跨区域整合救灾支援、自杀干预、网瘾戒除、毒瘾缓解、医疗止纷、校园防暴、息访息诉等社工应急人才,采取小型化、机动化、模块化编组,实行扁平指挥、演练合成、实战提升,建在平时,用在急时。开展应急社工保障行动,政府设立社工应急人才库,委托行业

协会开发社工应急联动信息综合管理与物资调度系统,安排应急社工培训、演练、装备、行动和社工机构咨询、评估、科研实验等经费。(二)建城市(县域)社工服务转介中心,促社工服务连片提升单一社工机构、单一服务领域社工、单一城市(县域)社工力量难以满足当地社会需求,往往会遇到“五难”问题,即社会问题中的疑难杂症承接主体确定难,不对口的社会问题承接主体确定难,居民、家庭或企业的上门诉求应接难,专业社工承接非社工业务的剥离难,社工机构发展的参谋顾问匹配难。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设城市(县域)社工服务转介中心。建设该中心的基本思路是:发展区级以上的社工督导团和顾问团,明晰一对一转介流程、熟带新转介流程、一拆多转介流程、大协作转介流程、一对多转介流程和剥离式转介流程,开发前台、后台相衔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设立呼叫中心平台(热线)、社工服务大厅和非社工专业事务剥离平台,建立健全智能化界面、科学化流程、专业化支撑、模块化管理、精细化作业和标准化覆盖的运行机制。 (三)扶持培育社工孵化中心,促社工服务加速提升 坚持质量立业,既要大力培育社工组织,涵盖独立法人和内设机构,又要加快开发社工项目,涵盖社会组织不愿意承担和单个社会组织难以承担的项目,共同组成社工孵化器,促成社工人才富集局面和服务倍增效应。孵化器组建后主要提供个性化辅导培训、项目申报、项目策划、活动举办、财务托管、聚合公益及注册协助等活动。政府免费提供一定面积的场所,予以减免水电通讯等费用,并视情况采取

家庭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曹振瑶社区091) 案例背景 (一)家庭情况: 小白在寄养家庭中生活,家中只有妈妈,奶奶已经60岁,眼睛有残疾视力模糊,由于小白经常发病,李女士一个人照顾觉得很吃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带孩子和轮椅下楼。李女士的亲人不支持他寄养这个孩子,很少来看望青青,给予的帮助很少。 备注:小白幼年被妈妈捡到抚养至8岁,送到福利中心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教育,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又被其带回家抚养中心于近年将其转为寄养。 案主之居住环境:家住六楼,一室一厅,屋内只有简单家具和电器,堆放杂物多显得家中拥挤。 (二)引发的重要事件: 滥打电话给他人造成困扰,也影响了家庭经济情况;经常发病给照顾者(李女士)带来压力。 (三)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有义工关爱探访小组上门不定期看望案主(现在次数较少),陪护案主,给案主及李女士以关心;居委会给案主残疾人补助,每月200百,能保障基本的生活。 (四)学业及行为表现: 喜欢球类运动,爱打电话,爱出去玩。有时候会任性发脾气,对学习缺乏耐心。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五)朋辈关系 案主没有同辈朋友,联系最多的是来探访过他的朋友。案主的照顾者的家人不支持她养育案主,因而很少来看他们。 (六)情绪状况 因为疾病有时情绪不稳定,有时候突然变得很激动,烦躁。 (七)精神病记录 没有任何精神方面的疾病记录。 (八)健康状况 残疾。因脑积水导致癫痫,经常发病,右手无力,走路不稳,出门需要做轮椅。采集者退散 (九)经济状况 妈妈李女士有退休工资,寄养小白每月得到一定的抚养费,并且小白的的医疗费基本可以报销。但由于小白经常生病,报销又有规定的时日,手机电话这类的通讯费开销大(每月300多),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十)支持网络 社工为案主积极寻求资源,建立支持网络。 1.医疗:为案主寻找免费的康复治疗,联系了市二医院见到了儿科陈主任,得知免费治疗项目已经结束。 2.义工:为案主寻找有专业医护背景的义工,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联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具体事宜还需进一步协商;联系义工建议多来案主家中探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整理家中杂物,带小白下楼玩耍,陪护看病等)在案主家中留下了社工和义工服务心得交流本,为使来到的义工能准确了解案主的病情和照顾的注意事项,更好的为案主提供服务,也便于加强义工和社工今后的合作。

关爱孤残儿童策划书

“关爱孤残儿童,促进文化建设”策划书去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院党员服务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校党委工作部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特举办“关爱孤残儿童,促进文化建设”活动,为继承传统,光大师大精神贡献力量。 一、活动主题:关爱孤残儿童,促进文化建设 二、活动时间:2012年3月15-17日 三、活动地点:各食堂门口、南昌市儿童福利院 四、活动对象:教育学院全体学生党员 五、活动意义:通过大家为儿童福利院的募捐活动,提高学生党员服务意识, 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号召更多同学关爱弱势群体,给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们送去温暖,更快的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将党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六、活动内容 (一)关爱小天使,捐赠小礼物 1.活动时间:2012年3月15-16日 2.活动地点:一、二、三、四食堂门口 3.活动步骤:学院学生党员以及服务站全体成员分组在食堂门口设立

募捐点,摆放好宣传海报。每天中午11点到13点上岗, 为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们筹集捐款。 4注意事项 (1)捐赠的东西既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物品 (2)筹集捐赠物品时佩戴好工作证 (3)搜集儿童福利院的材料,为同学做好讲解工作 (4)认真登记捐赠同学的班级姓名,当天做好记录,对捐赠物品进行汇总。 5部门分工: (1)办公室:制作捐款箱,准备记录本,记录笔,做 好人员的安排工作; (2)实践部:将活动地点摆放好桌椅 (3)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 (4)学术部、信管部:搜集儿童福利院的材料 (5)监察部:保管好捐赠物品,做好财务统计 (二)看望小天使 1. 活动时间:2012年3月17日 2. 活动地点:南昌市儿童福利院 3. 活动对象:教育学院学生党员、党员服务站全体成员、自愿报名的 同学 4.活动步骤: (1)准备礼物:带着同学们捐赠的物品,购买图书,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