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44444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44444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44444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44444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八坝小学蔡文琦

摘要:本文从实践和理性思考两个方面,就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不同点,提出了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具有“过程性”、“广泛性”、“策略性”和“情景性”四个特点。同时介绍了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过程性、广泛性和策略性特点进行教学,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最后,文章还介绍了作者在研究中总结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提出:“(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等要求的具体化是一个让广大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比如“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就有个“喜不喜欢提问题”这样一个提问题的兴趣问题,另外“能否提得出问题”这样一个提问题的能力问题,再一个就是“是否善于提出问题”这样一个提问题的技巧问题;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老师在面对学生不愿、不会和不善于提出问题时,我们有什么方法去培养儿童喜欢、能够和善于提出问题?同样在“理解问题”时,我们又有什么方法去引导儿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理解问题”问题的学习阶段,我们到底有多少中让儿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方面,我们又有多少行之有效的,儿童能够接受的解决问题方法,

以及能培养儿童怎样的策略能力呢?我们常常感到,我们教学了应该教的问题,又归纳了问题的类型,同时还反复的练习了这些类型,可是儿童在变式的问题面前仍然不会解决问题,就是那些我们老师认为好的优秀学生,在没有类型参考时就束手无策?实践中,我们将“解决问题”庸俗化了,将现在的“解决问题”等同于传统的“应用题学习”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从理论上理清思路,借鉴理论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还得将理论与我们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大理性的实践,不断丰富我们的实际操作。

一、“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考

从理论的角度看,以下几个问题须弄清楚,那就是什么是“问题”?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有那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有那些?等等。

首先什么是“问题”呢?多数学者认为“问题”应该包含这样三个内容:第一要有“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第二要有“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第三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的。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应该由上述三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问题解决”?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包含三个要素。第一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解决问题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步骤;第三解决问题活动必须进行认知操作。

再次,我们还得弄清什么是“解决问题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搜索策略,即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指按照解决问题的

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这种不依赖已有知识,通过尝试错误找到答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弱方法。启发式,即指人们根据规律或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窍门解决问题的方式。该种方式只是进行选择性的搜索。虽然冒着不能解决问题的风险,但可把尝试的次数减到最小,而迅速、经济地解决问题。

对以上理论的研究,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作了如下的理解:

1、新课程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强调必须是一个“选择已知条件”、“整合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建构数量关系”和“反思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过程性”。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

“解决问题”的例一

(如下图),儿童在面

对这幅图

时,首先要从图中去观

察,通过观察检索出,

有用的信息,“一些小

朋友在看木偶戏”、“原来有22人”,“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成“一些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原来有22人,后来走了6人,同时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接着学生将就以上信息中的数学关系进行分析和思考,如“原有22人”与“走了的6人”是什么数量关系?“原有22人”与“同时来了13人”又有什么关系?或者“同时又来了13人”与“走了6人”又有什么数量关系?经过以上分析后,再将得到的数量关系用运算式子

表达出来,即“解决问题的步骤安排”;最后,还得对解决问题进行“反思”,就象教材上列出的不同算式一样,对解决思路和策略进行评价。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检索信息”和“反思评价”这两步在以前的传统“应用题”教学中都是没有的,而恰恰这两步的教学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就是“分析问题”和“列算式表达数量关系”等步骤也与传统的应用题有着较大的不同。

2、新课程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常常出现在数学教学的各种类型之中,使得我们的教学时时刻刻,建立在一种解决问题的氛围之中,从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即新课程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具有广泛性特点。我们还是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这本教材里,直接标明“问题解决”单元并不多,在二年级的下册和三年级的下册有直接标明“问题解决”的单元,同时在这种直接标明“解决问题”的单元里,所教学的例子也非按类型在安排,大量的“解决问题”还存在于“数学广角”、“数学游戏”、“数学乐园”和大量的专题问题中,比如“营养午餐”、“小管家”、“铺一铺”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另外,还有大量的准“解决问题”的安排,即将“解决问题”容于数学概念的建立、计算教学和对数学形的认识学习里,如教材在二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三年级上册的图形周长的概念教学里要求“对于不规则的封闭图形,学生可能会采取先用绳子围、再用尺量的办法。具体活动时,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五年级的计算教学也提出“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都注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等的教学,都是从需要解决的

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见新课程对培养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到了怎样的高度。

3、新课程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其教学意义直接朝向儿童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在这个过程中讲究儿童在学习中的策略知识的掌握、策略能力的提高和策略兴趣的调动。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中,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张扬,我们的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里,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在该教材四年级的教材里就有解决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教材采用了“列表整理问题信息”的这样一种策略,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4、新课程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在出现问题时十分注意,将数学问题尽可能自然地容入一个环境之中,同时很注意将数学问题条件,自然的还原在生活情景中,即情景性。按照课标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让儿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单元,就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呈现

在这里,出示的信息有“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以外,还有个具体的方阵表象,但是教材又有意地将三个方阵不全部展示出来,让儿童利用想象,在大脑里补充出全部的情景。这样的问题解决教学就不仅仅限于数量关系的运用,还丰富了儿童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该情景的展示,打开了儿童的思维空间,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儿童了用该表象把3个方阵连在一起,出现了“3乘10再乘8”的解决思路,甚至还有表象进行估计检查的思路出现。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特点

1、让儿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长期来我们在教育中提倡一个“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评价一个人,只要他是什么“人物”就认为他就好;评价一件事,只要这件事结果好就一切都好;评价一节课,只要这节课学生解决了问题就行。我们很少去反思:解决问题的效率,解决问题所花的成本,这个问题解决对今后将产生的影响。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一个终极目标是应该,也是可以落实在我们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的,但是每当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比如,我们在处理小学数学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时,就一改传统的以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目的,我们将教与学的目标确定在“通过感知周长的意义,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们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了这样几个环节,“通过事物感知周长的意义”——“探讨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一些多边形,让学生感知物体周长是指什么;然后,我们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物体,提出:怎样能够知道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用绳围”、“用尺子量”、“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在桌面上滚动”等很多方法;再后,教师只是提示了各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地方,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解决问题;学生从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解决,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周长的解决,直至课堂结束时,教师才提出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周长问题用什么方法好?整个一节课,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用了近三十分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进行了“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学习活动。

2、让儿童时刻处于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学校的学科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本质就是发展儿童

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的认知素质。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个有背于这一主旨的地方。第一就是将小学数学严格的划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应用教学”,同时将这些分类泛化,弄出一些教学模式来,什么“概念教学”的归纳和演绎,“计算教学”的算理和算法,“应用教学”的类型和步骤等等。第二就是教学实践中,将活生生数学进行“类型化”分割和“技能化”训练,比如将应用问题划分出什么“平均问题”、“相遇问题”和“归一问题”等等等等,将计算问题弄成“操作技能训练”,大量的人为分类题目进行练习。这些问题严重违背了教学是为了发展人这一个宗旨。我们在教学中,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与“问题解决”这一层面上靠,不仅是“应用教学”,还有“计算教学”,还有“概念教学”等等。比如,我们的“小数乘法”的第一节课——小数乘整数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开始就“复习整数乘法的计算道理和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一个小数乘整数题目,提出“怎样解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师生分析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归纳,最后教师仅仅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而归纳出“将新问题还原成学过的问题”,这种“化归”学习的方法。整个一节课师生都处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

3、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刻都凸现出问题解决策略能力培养教学的真谛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会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当今学习的一个根本问题,“学会学习”的达成应该是衡量一个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正由于此,我们长期来制力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我们将此研究的突破口定在了“解决问题学习策略”上,经过实践我们提出了大量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策略,通过

结合教材上的问题解决的学习,从“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知识”、“解决问题学习策略技能”、“解决问题学习策略意识”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发展人的目的。比如,我们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候,采取了“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设计解决步骤”——“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反思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抓住“以旧(长方形面积)引新(平行四边形面积)”,突出学习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可喜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学生都能自觉地运用这个策略进行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

我们为了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实现我们的,通过培养儿童学习策略能力促进儿童学会学习的目的,我们以“问题解决”为契机,从“解决问题学习策略”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学习步骤”和“解决问题常见学习策略”。下面举几个例子。

(1)“解决问题学习”步骤

步骤要求方法提出问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找出未知的事件和数量

弄清问题整理出事件情况和数量口述事件,勾画已知和未知数量分析问题确定条件之间的联系和问题之间的摘录、勾画、列表、作图

联系

解决问题理清解决问题步骤,分步解决口述解决步骤;写出算式

解决反思回顾解决过程,归纳策略说出思路;谈出感受

(2)“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①预习四步学习策略这个学习策略主要用在学生的预习学习时,内容是“一看(书)、二勾(书)、三做(书)、四提(问题);

②符号表达学习策略这个学习策略主要是用在弄清问题便于进行问题分

析时,就是将问题中的数量和关系,用符号或图形表示出来。比如,“小英岁数的3倍比她妈妈的岁数少2岁”,儿童仅看文字不易理清其关系,那么我们就鼓励学生用他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达这句话。儿童有表达成“小英×3-妈妈=2”的,也有表达成“3个小英+2相当于1个妈妈”、也有用图形表达的。这一表达,就很好地帮助了儿童进一步的分析。

③条件联系分析策略。这个学习策略主要是用在分析问题时,就是让学生先进行条件编号,然后任意找出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将得到的间接条件看着条件进行新的数量关系分析,直至的到问题的解决。

④类型联想分析策略。这个学习策略也主要用在分析问题时,就是当问题呈现在学生在学生面前后,让学生回忆这个问题与以前解决过的哪个问题类似,在根据其两者的相同和不同进行方法的改变,从而解决问题。

⑤口述解决问题步骤策略。这个学习策略主要是用在解决问题时,就是让学生自己或向同学讲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的数量和数量关系。这个学习策略不仅能让儿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难,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还有什么“反思学习策略”、“图形化学习策略”和“小数目分析学习策略”等等。

其实,以上只不过是一些常见的使用较多的策略,这些策略比较“刚性”,而在这些的另一个方面,还有一些学生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些策略比较“隐性”,具有个性化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则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 也正由于数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模式而非特殊的现实情景,这就为相应的“纯数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例如,就以上所提及的加减法运算而言,由于其中涉及三个不同的量(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或被减数、减数与它们的差),因此,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取第三个量。例如,就“量的比较”而言,除去两个已知数的直接比较以外,我们显然也可提出:“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

较小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或者“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大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我们在此事实上已由“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量化模式”过渡到了“可能的量化模式”。 综上可见,即使就正整数的加减法此类十分初等的题材而言,就已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特别是体现了在现实意义与纯数学研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应当如何去认识所说的纯数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肯定由“日常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或是应当唯一地坚持立足于现实生活。 总的来说,这就应当被看成“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涉及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另外,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掌握“数学化”的思想,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情境设置”与“纯数学研究”的意义。这正如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总的方法。”

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都要用到数学,而且应用越 来越广泛了。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 知识。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的因素,它能大大地促进学习。如 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很难做出持久的努力去学好数学。正如科学家史家贝费里《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事研究的人必须对科学有兴趣,科学必须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视它为乐趣和爱好。”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学习材料本身即教学感兴趣。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辉煌的成就,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课中穿插介绍一 些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对数学的贡献。也可以结合实际,讲一讲如何用数学处理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2. 怎样讲好数学课小学生获取知识大部分还是靠老师讲教,也就是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所以讲课对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备课时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参考几本不同版本的教材,总结归纳,写出比较完整的教案,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 正确的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出的地位 和作用,了解学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的,根据目的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在课堂上灵活地实施。 3. 要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许多人认为,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学好数学,确实,聪明、脑子反应 快的人学数学比较容易些。而我认为,要学好数学关键还是“勤奋”。数学学习是很辛苦的活动,首先要记一些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大量的习题才能把知识充分掌握。只有通过做 大量的习题,见多识广,在考场撒谎能够才能对应自如,提高做题速度。只有平时多做练习,考试时才能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把题做完。做题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不能盲目的见题就做,老 师应指导学生选一些比较好的题目,而且课堂上要多讲解习题,教给学生怎样做题。如果不 会做,应当想一想这个题目涉及到哪部分内容,可能用什么方法等等。 收稿日期:2009-11-03

关于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精品文档5页

关于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 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素质,在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有极大需求与更高要求,从而也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作为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要体现突出与专业的融合,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不盲目追求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在概念与理论、方法与技巧、实践与应用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适度淡化理论推导,减少繁难的定理证明和复杂的运算技巧,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几何直观;涉及性质与定理的内容,以图形或文字描述说明加以适当解释,尽量淡化逻辑证明。体现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目前高等数学主要采取的是课堂教学,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融“教、学、用”于一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分为7步:问题情境解决问题范例讲析反馈练习回顾小结课后练习课后辅导。如果采用一贯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课堂将会变得越来越沉闷。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和模式。比如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仍采用讲授式;对于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特别是一些性质定理的推广,可采用自学加辅导的形式;对于容易产生争议和混淆的内容,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于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尝试,参阅实验指导书、在线帮助和相互交流、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二、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专业课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高等数学的吸引力,也成为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作者认为教师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是整个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总结,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高等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把握好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做好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我在数学教学上的几点思考和感受

我在数学教学上的几点思考和感受 发表时间:2018-10-29T10:45:29.96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作者:刘文红 [导读]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20多年,在中高年级任教时间比较长,对在教材中的知识点,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还是很清楚的,下面就几个难点问题,谈一下我的思考和做法。一数 (安徽蒙城第十二小学,安徽蒙城 233500) 关键词:数形结合;观察感知;动手操作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20多年,在中高年级任教时间比较长,对在教材中的知识点,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还是很清楚的,下面就几个难点问题,谈一下我的思考和做法。 一数形结合促理解 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直接教学时比较难懂,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材也是采用分蛋糕的例子来引入的: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可见通过类比和画图等方式可以加深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所以在遇到抽象问题时,我们不妨也多让学生画一画,多方式探索,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是《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我们一般是复习和巩固教材内容,进一步完善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但是学生有时遇到问题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应用。 前几天,在一张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题:工程队6天修完了一段长5千米的路,平均每天修这段路的几分之几?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有不少学生都做错了:第一问5÷6=5/6 第二问6÷5=6/5(千米) 我困惑了,看来这种较抽象的分数应用题,还得找方法。 接着,我讲解道:第一问求的是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画一个线段图,把5千米长的路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6份,一天修了其中的一份,所以应该是1÷6=1/6 第二问题是求每天修多少米,求工作效率的,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就可以了。 算式是5÷6=5/6(米) 记得当时我刚教学这节内容时,我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结果也出现了两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题目是这样的:山娃家一共养了6只羊,20只兔, (1)羊的只数是兔子的几分之几? (2)兔子的只数是羊的几分之几?学生的板演 (1)6÷20=6/20=3/10 这个还都是对的 (2)一学生:20÷6=20/6=10/3(只) 另一学生:20÷6=20/6=10/3然后他又化成了带分数。 这两个错误很典型,我就这两种错误,讲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结果不要带单位;如果是假分数,也不要化为带分数。因为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巩固这类问题,接着我又给出了类似的题目: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块?每人分得全部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画图分析,再充分讨论,感受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和含义。再接着问,平均分给4个人?5个人呢?在直观的图示中,学生已经能很快说出得数了。 我觉得通过这种专项练习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是每一届学生都感到惑的,很容易弄不清如何解答,我们不仅要通过讲解,更要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看得清楚,这样更易于理解。以便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都能很快地正确解答。 二几何图形多观察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材是从长方体的展开图进行推导的,学生单纯的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能够计算出来,而一旦题目有所变化,就不能很好的解答了,特别是与求棱长和在一起时,就容易出现错误。单元测试后,同年级的数学老师都大呼:怎么学生错的这么多!而我班情况还好。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制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它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每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相乘。对于鱼缸,通风管,粉刷墙壁,贴商标纸,做抽屉或给立柱刷油漆等,此类问题都要去掉一个或两个面,然后正确计算就行了。但是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考虑不到位,甚至与现实生活脱节,还是会经常出错。我让学生去观察一些实际的建筑物,在参观中获得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获得生活经验。并把观察到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进行归类,如通风管,烟囱,贴商标纸,立柱刷漆等都是计算四个侧面,而教室,游泳池,抽屉等都是五个面。同时让学生收集家里的牙膏盒,化妆品盒等长方体的东西,看看如果用铁丝做长方体框架是求什么,求所用包装纸的大小求的是什么。每次都是让学生多讨论,说出思路和解法再去计算。在学习过长方体的体积后,有些题目是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或棱长和都放在一起了,在公式运用上难免有些混淆的时候,特别是几个正方体放在一起时,表面积和体积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我还是让学生多观察,用学生自制的正方体作教具,把几个正方体放在一起,表面积和体积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体验,再进行计算。除了用实物演示,我还充分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体积和表面积和棱长分别表示不同的概念,要用不同的公式计算。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感,立体感,动态感。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抽象概念多感知 五年级数学教材中,概念部分也比较多,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等,我就尽量多举例,让学生感知理解。在教学《倒数》这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互为倒数,我上课时举例:刘欣的同桌是张彦,张彦的同桌是刘欣,张彦和刘欣是互为同桌。这种例子很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再如,举公倍数的例子时,我说小明是小华叔叔的儿子,他们的爷爷是共同的,他们爷爷的爷爷也是共同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是共同的,以此类推,所以,公倍数的个数有很多个。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我用两个小石块,放进两个盛

最新谈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基础部数学组 于金辉 我一直教授《高等数学》课,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对高等数学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 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相对一些重点高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薄弱,以我院最近两年新生为例,入学的数学平均成绩在46分左右,基础不扎实。一部分学生不具备学习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连最起码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谈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差,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也不具备。另外高职业院校管理较松,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逃课,上课缺勤,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作业不独立完成、课后不能主动复习巩固。 这种不良的学风使高等数学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2、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偏重逻辑性,忽视应用性,没有体现高职的专业性特点,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难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高等数学教材不分专业,而教材本身与各专业的联系并不强,学生体会不到高等数学对他们所学专业的实际意义,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数学教学和知识应用脱节,学生在专业学习、实际工作中遇到数学运算时理解不到位,很难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应有的作用。 二 鉴于以上两点,我认为高等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一)课程开设 大一新生刚来学校,高中时候好的学风尚在。所以大一第一学期每个专业、每个班级都开设高等数学课。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高等数学可与某一门课程平行作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我选择:一是满足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需求、给那些有意向专升本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二是给不愿意学习高等数学或者数学基础差学不会的的学生减少学习的压力。 (二)改革考试评价模式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9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为了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包括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信息技术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陈旧,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脱轨。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原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不仅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趋势[1]。其次,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角度来看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语道,名师才能出高徒。同样的,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目前还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教育资源上的共享与沟通,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二、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摒弃落后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通过教学研讨和教学反思来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用情境教学法、小组互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或顾客进行买卖交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注重趣味性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

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教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关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数学作为大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但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学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经济、金融、信息、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它是深入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力工具,对于大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后继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教学内容的相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对低下,造成了今天高等数学教学的困境: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因此摆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本文将根据高等数学实际教学情况,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作者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看法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强调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接受则是常见模式,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觉得高数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所以,作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把握住一个宗旨,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提倡师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研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积极探讨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2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手段的看法 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讲授法“粉笔+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这种授课方式融入了教师的个人讲课艺术,使得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直接感染学生。然而这种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些立体图形很难逼真、直观地体现出来,课堂上大量的板书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视听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同时由于课时的原因,板书教学传递的教学内容信息量有限,基本没时间向学生传递本学科最新的前沿动态,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一般。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学软件的出现将有助于高等数学教学手段的改进。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能形象直观地解释高等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模拟展现难以想象的空间几何关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全面,学生容易接受,同时解决了课堂信息量不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许多缺陷,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一般说来,内容较抽象的、只需学生作一般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既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又能增大课堂的容量。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关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看法 3.1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数学思维思想的渗透 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抽象、逻辑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觉得《高等数学》内容庞杂、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一提到《高等数学》就害怕,头疼,满脑子都是公式,好像学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厌学”“畏学”情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状?作者认为一方面是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课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还没进行这门课的学习,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门课难学,尤其对于文科的学生,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更新教学内容,不注重数学思维思想的渗透所导致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适当将数学史料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维思想的渗透,适当穿插数学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一些有趣史实,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家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变得既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探索数学观念的历程并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实际用途。这无形中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素质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总是强调定理的证明与掌握,将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想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授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所特有的简洁之美、对称和谐之美。 3.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习题课的运用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挥习题课的作用。高等数学习题课是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对于发展数学思维的训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习题课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通过习题课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找到自己的薄弱和不足之处,加深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另外,教师在讲解较难的习题时,还应该告诫学生,不要养成急于从现成题解中寻找答案的习惯,这样看似省力,实际却失去了对自己思维训练很好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将问题记在心里,经常思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例如,讨论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连续性和可导性是高等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这样一些问题似懂非懂,往往给出一些想当然的求解过程。在同济大学第五版关于导数的概念中,给出了这样一道关于求分段函数导数的习题: f(x)= sin x x<0 x x≥0’ ≥求f′(x). 解法一:利用导数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求解: 由于函数sin x,x在x>0,x<0内均可导,并且(sin x)′=cos x,x′=1 所以 f′(x)= cos x x<0 1x>0 ≥ 又f - ′(0)=lim x→0- f(x)-f(0) x-0 =lim x→0- sin x-0 x-0 =lim x→0- sin x x =1 关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朱连燕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48) 【摘要】高等数学是大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怎样进行高等数学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Some Thinking about Advanced Maths Teaching 【Abstract】Advanced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course.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to other 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o how to carry o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have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educater workers.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This paper gave three points about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Teaching content ○职校论坛○ 33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颜海萍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