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涯辅导理论一览表

生涯辅导理论一览表

生涯輔導理論一覽表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 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见表3-3)。①(①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3月,第49页 表3一3循环式发展任务(舒伯,1984) 举例来说,如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

生涯辅导理论一览表

*八個職業領域一服務業、接觸性商業、組織性工 商業、製造性工業、戶外業、科學、文化及藝術娛樂業 *以困難程度及責任水準兩向度將各領域的職業細分為六個 層次一專業管理一、專業管理二、半專業或小型商業、技術 業、半技術業、非技術性職業 *相同層次工作者,彼此心理需求相似;高層次工作者其心 理距離相去較遠,低層次工作者其心理距離較為相近 2. 家庭關係與職業選擇行為之間的關係 *父母親的態度可分冷漠及温暖;其對待子女的行為可分三 大類:關心子女、接納子女、拒絕子女 *人格特質是一重要變項; 人是透過職業的選擇而展現出他的人格特質。 1. 基本假設: ( 在我們所處的文化裡,人可分為六大類人格特質一實用 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 我們所處的職業環境亦可分為上述六大類型 人傾向於選擇與其合適的職業環境 個人行為是人格特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六角形中距離越近的兩個類型相似程度越高,相反的,距 離越遠的兩個類型其相似程度越低。 2. 輔助設假 一致性一各類人格類型或各種職業環境間的相似程度 分化性一個人人格特質發展或其偏好之職業環境的清晰程 源自馬斯洛(Maslow)的需 求論。強調個人早期經驗 與日後職業選擇行為間的 關係。 *受批評之處:親子關係與 職業選擇間的關係並無直 接關聯 何倫(Holland)的類型論 源自人格心理學 *優缺點都是簡單易懂 職業興趣量表。 2.独建立一套職業諮商四個步 驟一 收集有關自我方面的資料 整理並對這些資料加以排序 收集職業訊息 最後作決定 1.評量工具的發展與應用 *評量工具的發展與職業世界的分 類系統是何倫理論在輔導策略方面 的兩大貢獻。 2. 職業興趣與職業世界的分類系統 *翰姆斯提出何倫職業分類系統三 個主要功能: 組織個人所得職業世界之資料 分析個人的工作歷史 發展個人職業探索計畫

生涯辅导常用理论

生涯辅导常用理论 生涯理论起源于美国,最早是以“职业辅导”形式出现的。职业辅导是指由专业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创办了“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并于1909年撰写了《选择职业》著作。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帕森斯的理论成为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理论和实践获得蓬勃发展。9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为人们所接受。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按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派,即:特质论、生涯发展论、适应论、建构论。 一、特质论 全称为“特质因素论”(Trait-and-Factor theory),“特质”是指能够心理测验所测得的特征;“因素”,是指能够胜任工作表现必须具备的特征。特质因素论就是研究个人心理特质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帕森斯(Parsons)、霍兰德(John Holland)。霍兰德将美国社会中的职业归纳为六大类型,在1971年提出的类型论是特质因素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在“职业选择”这个焦点上。 适合使用特质论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适合做生涯教育,展

望未来时可以把视线放窄,做更高概率的事情。第一类是上班后三年左右,他在第一段生涯已经完成社会生存和职场适应话题,但又不太满足原来职业的生态,所以适合用特质论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把已经形成的特质做一个自我认知,同时给他更好的定位。特质论不是把你定死在一个职业,而是帮助你找到成功更高概率的地方。 二、生涯发展论 关注的焦点是生涯发展问题。舒伯理论观点雏形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认为“生涯选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从1953到1990期间的系列成果)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让生涯发展的概念替代了职业辅导的模式。其主要观点是,生命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保持、衰退5个阶段,个体在生命全程要扮演孩子、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6个,每个角色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会随着生命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淋漓尽致地过平衡满足的人生。 可以参见生涯彩虹。 28-40之间的女性,80%都是面临着很多职业生涯平衡的问题;对于生涯角色剧增的35-45岁男性,也是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三、适应论 克朗伯兹、伦特等提出的学习适应论。适应与发展:设定自己想要的方向,盯紧和校准目标,不断的自我提升与修炼,最终达成结果。 人们提出了人和职业的关系,这个问题就好像是树,同样是树,长的不一样,因为环境和树的适应能力不同。 有CIP理论、SCCT理论等。

生涯辅导

1、生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一连 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 2、生涯辅导: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于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 3、职业辅导: 4、生涯教育: 5、特质:指个人的人格特性,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可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加以评量;反映个人潜能。 因素: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6、工具式学习经验:前因(包括了我们前面提高的各种环境况和事件,以及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刺激);内隐与外显的行为(如内在的认 知和情绪反应以及外在的行动);后果(包含了直接由行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个体体验到后果时的认知与情感反应)。是获得生涯计划的成功、生涯发展的成熟以及职业或者教育的表现所需要的技能。 联结式学习经验:某些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个人情绪上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包括两种类型即观察与经典条件作用。 7、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指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 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 8、学校本位的生涯教育与辅导:一种全校性的生涯辅导模式,它要求在校长的带领下,以全校教师参与的方式,共同识别学生整体的需 要,并据此订出共同的目标及工作要点,通过全校性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促进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准备,以发展学生的生涯成熟。 9、认知改变:教室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帮助学生转变非理性的观念,建立理性的观念和培养理性的思考方式,从而解决学生 自身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10、生涯咨询:通过一对一或团体的方式,由专业生涯咨询人员协助个人克服和生涯准备、生涯选择、与生涯适应有关的困难与问题,祛 除情绪与认知上的障碍,达成生涯角色、工作角色与各种生活角色之间的融洽和谐,以增进个人的生涯发展与生活适应。 11、情景模拟法:将被考核人员放进一个模拟工作环境中,运用仿真评价技术,对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规划能力、决策能 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等作模拟现场考核,来确定被考核者适宜的工作岗位和具体工作。 12、职业家族树:以图画方式,刺激咨询对象评估家族的影响,促进咨询对象的生涯认知。 13、澄清反应:价值澄清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指咨询员根据咨询对象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感,运用适时、适地、适人的语言引发 咨询对象的行为动机,刺激咨询对象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一番慎思明辨的内省,从而澄清其价值观。 14、生涯决策:指个体在两个以上选择之间权衡利弊,以达成最大价值的历程。 15、平衡单:由詹尼斯和曼设计,将重大事件的思考方向集中到四个主题上: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赞许与否、 社会赞许与否。基于上述问题,设法定出一套得、失分的计算方法,将各种可能选择的分数计算出来,以帮助个人作生涯决策。16、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 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 17、生涯成熟:指个体在从探索到衰退的生涯发展的连续线上所达到的位置,可用来代表个体生涯发展的程度及其做职业选择的准备状态。 职业成熟:包含两方面:一是指个体在从探索到衰退的生涯发展的连续线上所到达的位置,二是指个人在其年龄的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与他事实上所达到的生活阶段的关系。 一、决定生涯的因素 1、个人的特质和经验:(1)心理特质:能力、能力倾向、人格特质、自我概念、成就动机(2)生理特质:健康程度、形体容貌、性别、 精力(3)经验:教育程度、受过训练、掌握技能、工作经历、休闲活动、社会活动、社交技巧 2、个人的背景状况:(1)父母的家庭背景: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从事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 (2)自己的家庭背景:婚姻关系、夫妻间依赖程度、配偶期望值(3)一般状况:种族、宗教、生态环境 3、个人的环境状况:所处社会经济状况、职业变化趋势、技术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面临的国家政策 4、不可预期的因素:地震、意外、疾病、死亡等难以预料的事件 二、生涯辅导的基本内容 1、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 2、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 3、合理选择的作出 4、自身潜能的开发 5、对生活的方式、价值及休闲的重视 6、对外界变迁的应对 三、生涯辅导与职业辅导的关系 1、关系 2、差异 四、指导学派与非指导学派的区别 1、指导学派:(1)以指导者为中心:传统的职业辅导概念较局限于工作本身的选择,且偏重人与事的配合,而忽略与工作有关的个人情 绪与人格因素。(2)职业资料分析与提供:职业资料的提供是职业选择最适宜的基础,因而让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成了职业辅导的最重要内容。 2、非指导学派:(1)以当事人为中心:认为应当给予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自我成长的责任,咨询者应当充当一面镜子不断反 射出当事人言语和情绪的反应。(2)重视个人特质:强调人普遍有自我发现的潜能、自我决择的能力,尊重人自由发展的权利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五、生涯心理辅导理论 (一)特质因素论:威廉姆逊、帕森斯 1、基本假设:(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性(即特质),这些特性都可以客观测量 (2)特质可以习得,通过终身学习可以适应变化(3)每种能力模式及人格模式都与特定的职业相关;每种人格模式的人都有其适应的职业(4)人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机会,职业选择是独立事件; (5)个人特质与个人职业的需求特质愈接近者,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愈大。 2、帕森斯“职业辅导的三大原则” (1)了解自己,包括了解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 (2)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3)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 3、指导咨询方法(1)直接建议:辅导人员直接告诉个体最适当的选择或必须采取的计划与行动。 (2)说服:辅导人员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向个体提供他对各项心理测验的结果所作的诊断与预测,让个体根据辅导人员的指导推断出自己应该做的抉择。 (3)解释:辅导人员向个体说明各项资料的意义, 让个体可以就每一项选择作系统化的分析、探讨,并依据各种心理测验所显示的结果推测成功的可能性。其中“解释”是最完整且较能令人满意的方法。 4、辅导策略 (1)分析:通过各种途径及主观、客观的测量工具,收集有关个人的兴趣、能力倾向、态度、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等方

职业生涯规划-五大理论

生涯咨询与辅导论文 职业发展理论 述评 学校:宁夏大学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07应用心理(师) :金琳微 学号:

职业发展理论述评 金琳微 (宁夏大学750021)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教育,使之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日益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就对职业发展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述评。 关键词:类型论生涯发展理论特质-因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论 引言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很快,我国的就业制度又进行了的改革,使我国的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给社会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所以,在我国进行适当的生涯咨询与辅导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本文就对职业发展理论中几个比较著名的理论进行述评,从而为毕业生及其他需要了解职业发展理论的人们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霍兰德的类型论 1.1霍兰德的类型论概述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人格类型论”。其理论源于: (1)人格心理学概念,认为职业生涯的选择为个人人格的反应与延伸,企图以职业的选择及过程来表达自己、说明个人的兴趣和价值,事实上,Holland认为兴趣就是人格,兴趣量表的结果也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特质。(2) Holland本身的职业

咨询经验及研究所形成的职业辅导模式,即由职业与人格类型的分析,协助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该理论简单易懂,应用相当广泛,美国劳工部最新出版的职业分析沿用了此理论。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有以下基本原则: (1)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2)个人的兴趣组型即是人格组型。(3)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与问题会有相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4)人可区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个人的人格属于其中的一种。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分为六种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 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自己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个人的行为取决个人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人格类型论是一种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不同类型人格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与其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谐和”。类型与环境不谐和,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 1.2霍兰德的类型论评价 霍兰德从实际经验出发,并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把人的性格类型主要地划分为六种,并指出各种性格类型之间的相近、中性和相斥的

生涯辅导理论及其发展

生涯辅导理论及其发展 生涯辅导发展简史及生涯发展理论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生涯辅导发展简史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生涯辅导发展简史 起源于职业指导,并以之为主要内容; 社会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 基础:心理学对能力的研究; 帕森斯的奠基性贡献– 1908年1月13日成立波士顿就业局(Boston Vocation Bureau); – 1908年5月1日发表了重要演讲,阐述了职业指导的系统步骤; – 1909年,(去世第二年)出版《选择职业》(Cbitions)、资源和限制,以及这些特质的成因; 第二,明白各种工作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优点和缺点、待遇、就业机会和发展前途; 第三,要实实在在地推论以上这两组事实之间的相关情形。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美国生涯辅导在二战后的发展 背景: –二战后心理测验蓬勃发展–退伍军人安置推动职业指导–升学评估需求激增; 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推动发展: –《乔治巴登法案》,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经费,用于培养咨询人员,及推广职业辅导。–《职业教育法案》,提出要为小学、中学、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提供生涯辅导服务,促进了咨询师培训的蓬勃发展–《学校,工作机会法案》为学校提供资金,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学校、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在当代的发展

由“NVDA”到“NCDA” 生涯教育:马兰德提出; 发展出多种理论与辅导方法; 专业认证计算机辅助系统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中国人传统的生涯观念 中国士人的“反职业主义”: 为仕是中国男人的生涯目标,“是以,中国人缺少一种‘理性的专业化’心理,或缺少一种帕森斯所说的‘工具取向’(instrumental orientation),绝对地走上了反专业化的道路上去,其结果是形成一种高度的‘混合’(fused) 的现象…..严几道尝言:‘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重责’。用社会学的词语来说每个‘角色’都是高度‘功能普化的”。(金耀基,1979,P52)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 民国前:前市场经济,有市场低分工,士农工商,多世袭,重功名;社会评价 差异巨大;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1922年,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此后两年间职业辅导便在社会机构及东南大学附中、清华学校等一些中等学校中展开。 1933年7月,教育部颁布“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暨中小学施行升学及职 业指导办法大纲”,又将“辅导运动”的内容扩大到升学领域。 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中级) 改革开放前 1949,1978: –计划经济,劳动力被禁锢(户籍、粮油等),有分工无市场–行业发展缓慢,新兴 职业稀少–管制混乱,职业途径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之一职业兴趣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不仅大学生,甚至工作十几年的人都在考虑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究竟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 职业生涯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 目前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以下三种: 职业兴趣理论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的“兴趣比天才重要”是以对职业兴趣理论的最好诠释。职业兴趣理论主要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和发展。他认为人的一生中,面临许多选择,职业方面的选择是关乎一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其中职业兴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霍兰德的观点: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极大影响职业的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其兴趣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最佳水平,易于做出成就;反之则可能感到极不适应或者毫无兴趣,即使取得一定成绩也难以获得成就感。霍兰德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基本类型,我们每个人都归属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简述如下: 1、社会型:(S)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 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2、企业型:(E)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四、实操步骤一: 职业生涯诊断职业生涯必须理想与实际相结合,职业生涯诊断能够帮助个人真 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详估内外环境的优势、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 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只有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最大程度的 契合,才能在现实中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实际意义。 1、诊断的内容 1.1自我分析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 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 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 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 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 价值多少,有外快吗, 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 的人际关系如何, 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 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 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 通、活动、旅游,

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1.2环境分析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 3、企业条件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4、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5、社会注意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1.3关键成就因素分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 锐力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1.4关键问题分析 1、问题发生的领域是家庭问题、自我问题、还是工作问题;或是其中两者或三者的共同作用, 2、问题的难度是否学习新技能,是否需要全神贯注,是否需要个人改变态度与价值观

生涯理论简史

前言-生涯理论发展简史 “生涯辅导”出现之前,一般人对这个专业的称呼是“职业辅导”,这种名词术语的转变,意味着这个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咨询人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都有了重大变革。 第一节生涯的基本概念 关于“生涯(career)”一词。在希腊,Career这个词有疯狂竞赛的精神,如to career a horse(驾奴赛马)。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生涯一词,隐含着未知、冒险、克服困难的精神。 目前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舒伯( Super,1976)的论点,根据这个观点,生命或生活>生涯>工作或职业。 由此看来,“生涯”的界限并未大到与“生命”或“生活”画上等号,也未小到与“工作”、“职业”等义,其本身即有丰富的内涵与范围。有以下特点: 一、方向性:它是生活的前进方向 人一生的生涯发展看似纷乱无序,但实际总在沿着某个路径在前进。对于这个路径的方向,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引导者:可能是自我概念,可能是生命意义或价值;(比如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号弘一法师) 可能是在追求某种需求的满足;(对权力、物质的需求)

也有可能是某些特质如兴趣或能力;(比如姚明) 甚至是某些紧紧贴近社会的趋势。(大多数人) 所以我们要认清一个人的生涯,问题是找到内在指导生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二、时间性:生涯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 “生涯”综合了过去、现在到未来的状态。我们对一个人的生涯的认识,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状态是之前状态的结果。比如,现在的工作是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所导致的。将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受到当前职业状态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从纵切面来看) 三、空间性:生涯角色是职业角色和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角色 从“生涯”的横切面看,它会同时呈现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不全然是职业,但又都与职业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我为例,我的生涯角色包括公务员、人夫、人子、人父、人友等。但是我作为一位美食爱好者,可能就与目前的生涯角色没什么关系。 生涯发展虽然是以职业角色为主,但是其他角色也会影响到职业角色,是不可割裂的。所以,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生涯的时候要全面的看问题。 四、独特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可能教育、工作背景相似甚至相同,但是每个人的生涯发展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们在每一个职位或角色上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职业环境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按照规划的时间跨度,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无论短期规划还是长期规划,都具有个性化、时间性、开放性、动态性四大特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因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个性、职业目标、社会认知等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方向必不相同,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一个时间跨度,一般人都是在人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高质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切合实际、可持续发展、具有弹性,必须是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充分地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他人意见而制定出来的,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教育部提倡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列为必修课程。处于社会激烈变化中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改变就业观念,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理念,根据各种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的依据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们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教学与指导的效果,关系到大学生制定生涯规划的信心与积极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哲学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可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的成长与成功有否必然的联系,其答案是肯定的。从哲学的层面来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都有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需求。人类与生俱来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适应环境的需求,赋予了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赋予了个体把握自身命运、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这正是职业生涯规划最坚实的哲学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实现自身需要、施展自身的能力、展示自身的个性、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包括体劳结合、技术提高以及情感、意志、审美和社会关系等全方位的发展。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归结为通过施展个人能力的社会实践而实现个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追求面面俱到,成为一个全能的人,而是强调个性和卓越,强调通过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来塑造丰富的个性。处在职业探索期的大学生们如何选择人生发展的方向,是可以规划且必须加以规划的。 (二)人的自由发展 人是自由的,自由体现在选择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社会性上。从人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看,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从人的活动来看,自由是从可能性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尽管社会条件制约着人的选择,但人在多种选择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个人可以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霍兰德人业互择理论 ?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 ?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

申请者。 2、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进入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正在进入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1)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进入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1)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

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特质——因素理论,熟悉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掌握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2.了解金斯伯格、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熟悉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观,掌握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 3、理解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教学重点: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 教学难点: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内在结构关系;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课堂讨论与个别提问 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 一、特质—因素理论 (一)起源和发展 帕森斯Frank Parsons “职业指导之父”:职业选择的“三步范式”法 威廉斯Williamson :“Trait-Factor Theory”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奠基理论(二)理论核心: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三)理论前提 1. 人各有特性且可被测量 2. 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 3.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 4. 人的特性与职业匹配程度与成功相关 (四)“三步范式”法强调人在职业选择中必须做到: 1. 了解自身的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限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 2. 对不同行业工作的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及机 会有明确认识 3. 在这两组要素间进行最佳匹配 (五)职业选择中的常见问题

1. 没有选择 2. 不确定的选择 3. 不明智的选择 4. 兴趣与能力相矛盾 二、人格类型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Holland创立:Career Orientation Theory,也称职业性向理论、人职匹配理论。 (一)理论假设 1. 大多数人的人格类型可归为六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 2. 现实中存在相应的六种环境类型 3. 人们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 4.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环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 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职业互相结合,便能够达到适应状态,其结果是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获得了合适的人才,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便得以很好发挥。 1. 实际型/现实型(Realistic) 这种类型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需要一定的技巧、力量和协调性才能承 担的职业。如森林工人、耕作工人以及农场主等。 1.调研型/研究型(Investigative) 这种类型的人会被吸引夫从事那些包含着较多认知活动(思考、组织、理解等)的职业,而不是那些主要以感知活动(感觉、人际沟通以及情感等)为丰要内 容的职业。如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大学教授等。 2.艺术型(Artistic) 这种类型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 达以及个性化活动的职业,如艺术家、广告制作者以及音乐家等。 3.社会型(Social) 这种类型的人会被吸引去从字那些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而不是那些包含着大量智力活动或体力活动的职业,如诊所的心理医生、外交工作者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 目录 释义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作用价值 基本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原则 生涯规划前得准备 具体方法基本步骤 一.释义职业生涯规划 (一)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有同名书籍对职业规划做了一个比较好归纳总结。 (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组织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个体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职业期望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它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

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三)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 如: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 、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进行的个体生涯规划,也包括企业对员工进行的职业规划管理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个人在职业起步阶段成功就业,在职业发展阶段走出困惑,到达成功彼岸;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给优秀员工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职业发展引导,从人力资本增值的角度达成企业价值最大化。借助教育测量学、现代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理论等相关科学经典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实践和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四)理论基础 1.理性决策理论——源于经济学的决策论在职业发展方面的应用,认为职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增进个体的决策能力或问题解决能力。 2.职业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的职业指导理论。 3.心理发展理论——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职业选择过程,认为职业选择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需要、促进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理论主张职业指导应着重“自我功能”的增强,因为如果个人的心理问题获得解决,那么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生活问题就会顺利完成而不需另行指导。 4.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个性特质与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关联。人人都有选择与其特质相适应的职业的机会,而人的特性是可以用客观手段加以测量的。职业

生涯咨询与辅导复习

生涯复习 名词 1、生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 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舒伯1976)2、生涯辅导: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 整合运用于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 3、职业辅导:所谓职业辅导是指帮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工作安置与就业后的适应的 过程。 4、生涯教育:是改变所有教育系统,以求造福全民的革命,它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 教学及咨询辅导,是为个人将来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生涯的预备。 5、特质:指个人的人格特性,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可通过心理测量工 具加以评量;反映个人潜能。 因素: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6、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指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 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 7、学校本位的生涯教育:一种全校性的生涯辅导模式,它要求在校长的带领下,以全校教 师参与的方式,共同识别学生整体的需要,并据此订出共同的目标及工作要点,通过全校性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促进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准备,以发展学生的生涯成熟。 8、生涯发展课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活动项目,让学生 通过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体验活动的内涵,以实现学生自我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的课程。 9、认知改变:教师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帮助学生转变非理性的观念,建立理性 的观念和培养理性的思考方式,从而解决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10、生涯咨询:通过一对一或团体的方式,由专业生涯咨询人员协助个人克服和生涯准备、 生涯选择、与生涯适应有关的困难与问题,祛除情绪与认知上的障碍,达成生涯角色、工作角色与各种生活角色之间的融洽和谐,以增进个人的生涯发展与生活适应。(1998金树人) 11、折衷模式:思罗恩(Throne)认为,只要对行为的发生作科学的研讨,并提供适合的解决 办法,无论是一种或多种理论,只要能加以最合适的运用,所采用的方式即为折衷模式。 12、幻想技术:P176 13、情景模拟法:将被考核人员放进一个模拟工作环境中,运用仿真评价技术,对其处理实 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等作模拟现场考核,来确定被考核者适宜的工作岗位和具体工作。 14、职业家族树:以图画方式,刺激咨询对象评估家族的影响,促进咨询对象的生涯认知。 15、澄清反应:价值澄清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指咨询员根据咨询对象的所作所为、 所说所感,运用适时、适地、适人的语言引发咨询对象的行为动机,刺激咨询对象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一番慎思明辨的内省,从而澄清其价值观。 16、生涯决策:指个体在两个以上选择之间权衡利弊,以达成最大价值的历程。 17、生涯决策风格:1、生涯决策风格是指在做出生涯选择和决策时采用的反应方式。 延宕型、直觉型、宿命型、冲动型、顺从型、犹豫型、麻痹型、计划型18、平衡单:由詹尼斯和曼设计,将重大事件的思考方向集中到四个主题上:自我物质方面 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赞许与否、社会赞许与否。基于上述问题,设法定出一套得、失分的计算方法,将各种可能选择的分数计算出来,以帮助个人作生涯决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