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练习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练习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练习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练习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练习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

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2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

专政制度的建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开始

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 归农民所有

B. 归乡镇所有

C. 归集体所有

D. 归国家所有

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5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

线,其中“一化”是指()

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农业合作化

D. 科学技术现代化

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

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7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 、作为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林业

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 华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

A. 沈阳

B. 武汉

C. 长春

D. 北京

二、多项选择

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

任务已经完成

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

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

E. 完成了祖国统一

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

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 、下列关于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4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其依据是()

A. 中国社会的主“矛盾发生可根本变化

B. “三反”、“五反”运动即将结束

C. 全“范围土改“本完成

D.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被打倒

E.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 、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来源有()

A. 国民政府财产

B. 官僚资本

C.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 资本主义工商业

E.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6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三改”是指“)

A. 对农业的改造B“ 林业的改造C. 畜牧业的改造D.

手工业大改造

E.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7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提前完成

B. 我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E.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

8 、“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

A. 鞍山

B. 包头

C. 武汉

D. 长春

E. 沈阳

9 、以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实现的项目是()

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 宝成铁路

C. 武汉长江大桥

D. 包头钢铁基地

E. 康藏、青藏、新藏铁路建成

10 、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

A. 《共同纲领》

B. 《中》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 《论联合政府》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E.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三、名词解释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一五计划

四、简答题

1 、简述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的分析。

2 、建国初期,新中国进行了那些民主革命斗争?结果如何?

3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进行了那些社会主义革命?

4 、简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

5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6 、简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7 、简述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8 、简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及其原因。

9 、简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及其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联系的?

10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五、论述题

1 、试比较191

2 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异同。

2 、怎样理解建国初期,党对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

3 、谈谈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条件,从中你得到那些认识。

4 、试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步骤等角度,谈谈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 、1949 — 195

6 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

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有那些创造性的重大举措?结合有关情况说明这些重大举措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C

2 、C

3 、A

4 、C

5 、A

6 、C

7 、C

8 、A

9 、C 10 、C

二、多项选择

1 、ABD

2 、ABCDE

3 、ABCD

4 、ABC

5 、ABC

6 、ABC

7 、CDE

8 、ABC

9 、ACDE 10 、DE

三、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

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中共中央在1952 年底开始酝酿

并与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就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四、简答题

1 、简述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的分析。

答: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

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的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 、建国初期,新中国进行了那些民主革命斗争?结果如何?答: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大规模剿匪作战。1951 年 5 月,西藏和平

解放,祖国大陆基本解放。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是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进行了那些社会主义革命?

答: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 、简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

答: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从19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 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仍很

为微弱。独立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就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5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2 年 6 月,

在“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毛泽东即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

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

化上。社会主义经济比重日益增加。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6 、简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答: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7 、简述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答: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同时,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 年底,手工业的合作化基本完成。

8 、简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及其原因。

答:政策:赎买政策。

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有:从历史上看,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主革命中作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工商业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现实需要看,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社会安定;最重要的是,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

9 、简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及其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联系的?

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有资本家经营,他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生产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10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首先,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政治上,政权得到了巩固。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1953 年开始了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基本上转变为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五、论述题

1 、试比较191

2 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异同。

答:相同点:第一,都是民主革命的成果。第二,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建立的。第三,都是共和制政体。

不同点:第一,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第二,国体不同。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第三,中华民国的建立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第四,中华民国建立不久,政权即被袁世凯窃取,徒有民国之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政权得到巩固,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 、怎样理解建国初期,党对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

答: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鉴于当时政权初建,经济尚待振兴的局面,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虽都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但仍有重大区别: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在19 世纪

六七十年代便因为外企刺激及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的双重作用而诞生;官僚资本主义则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四大家族”凭借政权依附帝国主义采用抢夺手段形成对经济的垄断。第二,社会地位不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先后摧残,发展艰难,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官僚资本主义一开始就以垄断形式出现,发展迅猛,抗战时更加急剧膨胀,战后达到顶峰,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建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补充,为此,国家先采取保护、合理调整生产关系的办法,最终才以赎买方式完成向国营经济的和平转变。而官僚资本主义因其反动性、卖国形成为革命对象,建国初政府及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消灭了这一旧经济形态。

3 、谈谈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条件,从中你得到那些认识。

答:历史条件:第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这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第三,

建设初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如抗美援朝、土改、镇压反革命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也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四,建国初期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 年国民经济实现根本好转,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论:第一,中国革命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领导核心。

4 、试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步骤等角度,谈谈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步骤等问题,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基本内容有下列四个方面:

( 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建国后,我国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区别

对待。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改造政策。在政治中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不剥夺其

政治权力,把原来属于对抗性的资本家阶级,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2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在农村,根据中国情况,把贫下中农从中农中划分出来,与贫农一起成为依靠对象,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由限制到逐步取消的经济政策。

( 3 )在改造方法上:采取逐步过渡形式。在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面,成功地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形式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

( 4 )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5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 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

变。

5 、1949 — 195

6 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

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由那些创造性的重大举措?结合有关情况说明这些重大举措依据是什么?

答:首先,经济方面。举措: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经济成分,并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其次,政治方面。举措: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地政策。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内部的矛

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再次,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

最后,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

明了什么?

答: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 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

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

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做了不懈的努力。20 世纪70 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尖叫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使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

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 多年来,中国人

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50 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此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参考答案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参考答案 1. 名词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时一种臆想,而是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为目标和结果,走一条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完成按一般规律本应由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需要那些基本条件? 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改造私有制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 (1)生产力落后(2)发展不平衡(3)商品生产不发达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占支配地位(5)社会形态: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 走一条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完成按一般规律本应由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4.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开始对“斯大林模式”及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商品货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懂得人民代表与人民 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讲解、质疑、辨析,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要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 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及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二)讲授新课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首要标志工人阶级领导的:我国领导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的同盟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3)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①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广泛性 a、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享有政、经、文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民主自 由权利。 b、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工、农、知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都是国家和 社会的主人。 平等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 高监督权。 ③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5)人民代表大会①含义: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 方一切重大事务。 ②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④产生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 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 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 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主党派 8个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台盟 (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4)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民主党派的作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协调关系、自我教育 (7) 人民政协 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职能: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8)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符合我国国情;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或原因? ①、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④、有利于调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我国的政治制度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成果。 论述题2: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说,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主要讨论了经济问题围绕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意义。 第二,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党的八大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1.名词解释: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需要那些基本条件? 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6.为什么说我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8.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是什么?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如何实现这一制度? 参考答案: 1 .名词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时一种臆想,而是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为目标和结果,走一条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完成按一般规律本应由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需要那些基本条件?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并将编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体系。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民主主义D、共产主义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的社会。 A、资本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独立性质 D、过渡性质 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 A、集体经济B、国营经济C、.混合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5、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 )。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国家资本主义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高级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10、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为()。 A、无偿没收 B、四马分肥 C、核价收购 D、实行定息 1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我国对资本家采取的赎买形式是()。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辛向阳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以“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辛向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三者之间有机贯通,紧密联系。 有网友问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制度的体系。这些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辛向阳指出,作为一个制度体系肯定是分成一个不同的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第一个层面是根本政治制度。也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作为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来看待?因为它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和最本质的一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

性的特点。我们建立和实行这个根本的政治制度,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流血牺牲,为人民民主长期奋斗取得的一个伟大的胜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们共同的愿望。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我们绝不搞西方的议会制,也不搞两院制,我们根本的政治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个层面就是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基本政治制度,还有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个就是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说,在基本制度方面它又包括三点。 第一是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基本政治制度还有三个内容,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再一个就是民主区域自治制度,还有一个是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它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性,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基本政治制度看待的。既然它反映了基本的特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它,当然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体系,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块,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律体系在我们制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化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极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历基础。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特论文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学号姓名 [摘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 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 展走向成熟。但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机遇;挑战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各大战略集团的相互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的结果还很难说一定是什么结果,各种可能性都有,其中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巍然屹立与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较大复兴,当然也决不排除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若如是,世界社会主义就会步入一个新的比苏东剧变之后还要大的一个低谷。新的复兴与新的挫折,无论哪一种结果出现,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这是世界各种各类重大矛盾累积冲突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旧世界将因自身所准备的条件和积累的矛盾而得到根本的改造,以致在丧失自己的生命力、存活的地理空间和影响的时候,最终由一个能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人的最全面发展的新世界所取代。但是,这一客观规律只会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地发生作用,而在其指向的历史必然结局出现之前的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终将被新世界所取代的旧世界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较大的存活地理空间和影响。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方面的挑战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有两大显著变化,这两大变化及其后果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造成了不少新困难。首先,是资本及其收益的占有已经不再只属于资本家阶级个人、家庭和纯粹的私人企业,一个工商企业的财产很少能够或根本不能作为某一私人财物予以让渡,因为它的所有权被通过各种基金等投资共同体分散到众多的持股人手里了,即使是属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许多人也成了股东。与经典的财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不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产权制度是由一张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网络构成的,构成这张网络的是在社会上分散的财产要素以及众多的对这些财产要素声称拥有所有权的人们,这些人们常分成阶层,并不形成一个单一的统治集团。”这就是由财产权的分散化而出现的资本社会化。它在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里且不论。问题在于,现今广泛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社会化,尽管没有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也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doc

第八单元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录题人:赵晓峰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有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②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打击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A、① B、①② C 、①②③D、②③ 2、建国后前三年的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的是措施有 ①抗美援朝②全国领土的解放③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③ C、②③ D、①② 3、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中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是 A、土地改革 B、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C、生产改革 D、没收官僚资本 4、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和平环境的是 A、解放全中国 B、土地改革 C、没收官僚资本 D、抗美援朝 5、1950年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调整的是①公私关系②劳资关系③产销关系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任务是 A、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三大改造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轻工业 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三大改造 C、建设与改造并行 D、只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于 A、1949年 B、1953年 C、1952年 D、1950年 9、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法律保障是 A、《临时约法》 B、《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地法大纲》 D、《共同纲领》 10、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是 A、赎买 B、手工业合作化 C、农业合作社 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公有制 C、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 D、没收官僚资本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请回答: ⑴、表中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⑶、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答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A、1952-1956年 B、1949-1954年 C、1953-1957年 D、1950-1955年 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全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现,一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这些国家琢磨出这样两条道路:一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展望世界,这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而这些国家确实也资本主义道路走通了;另一条是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后来通过摸索,走出这么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要走哪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漫长八十年时间了,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尝试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等,中国也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一方面,三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再者,封建主义并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不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国门,成为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乐意中国变强。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因此,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为此,中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便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在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换为社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各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中国大陆这三十年来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速度是惊人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效率上打败了西方所有的民主国家。效率是所有政治制度评比的综合指标,效率更高的政治制度就是一个更优越的制度。而高效的政治制度必将为社会其他方面如经济、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异的环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个老话题。曾经一个时期,提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理直气不壮”,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在60多年之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索越来越清晰地汇聚成一个鲜明答案:新中国6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优”在哪里呢?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 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 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 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 容的形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 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 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

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例外。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建立并巩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