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广播网东北大鼓

中国广播网东北大鼓

中国广播网东北大鼓
中国广播网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在吉林榆树焕发勃勃生机

中广网 2009-08-17

中广网榆树8月16日消息(中央台记者刘源源榆树台记者张立明)传统艺术----东北大鼓在榆树焕发勃勃生机,榆树民营曲艺书社演出场场爆满,成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亮点。

宋丽光表演

蒋维芳表演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我国东北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融入了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东北大鼓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东北大鼓在民间传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东北大鼓在榆树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力,代代相传,名家辈出。31岁的曲艺书社老板宋丽光目前是榆树东北大鼓中最年轻的第五代传人,她说:"开曲艺茶社全凭对东北大鼓的由衷喜爱,虽然商业上运作并不算成功,赚不了多少钱,但通过这个书社推广和弘扬东北大鼓,让老艺术家经常聚到一起交流,自己也可以博众家所长学到更多的东西。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DOC)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复习纲要 第一章汉族民歌与歌舞 1 民歌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 2 民歌发展史: ⑴先秦《候人歌》黄帝《弹歌》 周代《诗经》,十五国风共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民歌3000多首,地域 包括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及长江流域的鄂和川东. 楚国南部的祭祀歌曲《九歌》 ⑵秦汉魏晋以后把所收民歌称为“乐府”,著名篇目有《陌上桑》《焦仲卿妻》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的歌包含在“相和歌”中。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成就颇高,有《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成就突出是吴歌和西曲,吴歌是江苏一带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西曲兴盛于长江中游一带。 ⑷隋、唐、五代、宋些民歌被精选,加工,填词成为“曲子”,这样的“曲子”敦煌约保存有590首词,80支曲。到宋代,宋词成为高峰。 ⑸元、明、清明中叶出现歌词集和曲谱集。《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辑并评论的民歌集。 3 民歌分类法: 劳动号子:节奏规整,音调高亢 山歌:适于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⑴体裁分类法音乐经过反复加工,旋法细腻,结构规整 小调:(分为吟唱调、摇曲和时调,时调是由艺人在公众场 合演唱的小调,音乐形式较成熟,传唱变异中,音 调骨架较固定) ⑵“色彩区”分类法:强调区域地理文化特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苗晶、乔建中 以全国汉族民歌为对象写出专著。 ⑶其他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即按省分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是比较 实用的分类形式。 4 与民歌的流传发展相关的重要背景因素 ⑴地理环境⑵历史条件与社会习俗⑶方言(由于民歌由土地而生,用方言

演唱,依方言而传播,所以口头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走向的影响是直接的。⑷人口迁徙⑸经济的影响。 5 主要歌种和歌舞种类介绍 ⑴信天游,流行于陕北,脚夫中间传唱最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起兴《赶牲灵》 ⑵山曲,流行于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府谷,神木一带,其曲调为上下句,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似或相同,有时仅仅是乐句的落音不同。旋律的跳进多,起伏大,频繁的跳进赋予山曲以鲜明的特色和粗狂的性格。《走西口》 ⑶开花调(石占明)演唱,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左权、武乡一带,“开花”起兴,音调简洁,风格秀丽,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 ⑷花儿(朱仲禄),流行于甘、青、宁夏等地。《上去高山望平川》 ⑸客家山歌,今天分布于粤、闽、赣交界处及湘、桂、台等地。流传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的客家山歌称“兴梅山歌”,流行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称“兴国山歌”。 ⑹秧歌,汉族民间歌舞种类,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集中于春节前后。 ⑺花灯,流行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后叫“云南花灯”“贵州花灯” ⑻花鼓,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及西北地区。 第二章说唱音乐 1“什样杂耍”是旧时民间艺人们对他们练习表演的各种技巧、功夫的通称。包括:“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种。 2“撂明地”是指在某种固定场合(一般多是在游人集中的各类市场里)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围出场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 3曲艺传说是东北“俗曲艺人改进会”的简称,在1949年的全国第一次交代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用“曲艺”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艺术门类,后又将其中的杂技单独分开,成立杂技表演组织。 4通常曲艺的品种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类、相声类、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板诵类。这十大类中除掉前两类:评书评话类和相声类,后面八类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说唱音乐中的曲种。

东北大鼓音乐初探

口杨连敏李明浩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曲艺说唱艺术。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子弟书艺人黄甫臣等将它由北京传到沈阳。当时称之为“弦子书”,东北人叫它“弦子拐”。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东北人民群众喜欢。 东北大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5个流派:1、“奉派”以沈阳(原称奉天)为中心,称为“奉天大鼓”亦称“奉调”或“辽宁大鼓”。曲调舒缓、悠扬、以抒情见长。2、“东城派”又名“吉林大鼓”它的曲调风格古朴,保持着原始单纯等特色,旋律变化较小。3、“西城派”以锦州为中心,它的节奏较为规正,曲调起伏较大,曲调流畅,旋律富于变化,唱词中经常使用“哎哟”等衬字、衬词。4、“南城派”流传于营口、辽阳一带。’唱腔结构均衡规正,曲调刚劲有力,词句整齐。5、“北城派”又称“江北派”、“江北大鼓”。曲调特点是乡土气息浓、俗称为“屯大鼓?,它的唱腔具有规范性强,气口严谨、字斟句酌、高远明亮等特点。 东北大鼓属于板腔体形式。唱腔可分为常用曲调和外调两种。常用曲调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四节腔]、[怯小口]、[扣调]、[垛子板]等。外调有:[大悲调]、[小悲调]、[慢西城]、[十三咳]、[三节腔]、[大清板]、[送客]等。 [大口慢板],是东北大鼓唱腔中不可缺少的曲调。所谓的“大口”是指腔长字少。它一般用在段子的开始,做开头腔。一板三眼节拍。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自然、行腔与过门繁杂。[大口慢板]是在表现唱词段首中的“西江月”、“提纲诗”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又在[大口慢板]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变化出(两大口]、[四大口]、[六大口]、(八大口]等。有几句唱词就称为几大口。如两句唱词的称为[两大口],依此类推。一般用[大口慢板]做为引子的序唱部分。 [小口慢板]又称[硬口],它是东北大鼓唱腔中的主要曲调之一。[小口慢板]多数用在[大口慢板]的后面。它们之间通过转调来连接。前为1=D后为1=G。[小口慢板]是由4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尾音落“5”、另二个分句尾音落“f、第三个分句尾音落“≥”第四分句尾音落“1I,、特点是:叙述性强、旋律流畅、节奏富于变化,可塑性强。一板三眼、们节拍。(小口慢板]在多次反复过程中可根据唱腔的语气,调值、字音等变化曲调。唱到一定的段落时还可以甩腔,烘托气氛。 [二六板]是一个叙述性较强,富于变化的曲调。它善于“抢板夺字”。[二六板]是由上、下旬构成,上句尾音落“5”、下旬尾音落“1”。[二六板]介于[小口慢板]与[流水板]之间,它兼容两者之长。[二六板]既可以代替[小口慢板]、[流水板]使用,又可以与[小口慢板]、[流水板]套起来穿插使用。[二六板]可分为[快二六板]、[慢二六板],有两句结构形式板腔,也有四句结构形式板腔。 [垛子板],具有“半说半唱”、语言性强等特点。它善于表现紧张,激烈的情绪,能把演唱推向高潮。一板一眼,2/4节拍。唱腔由上、下旬结构组成。它的特点是:一能把不是垛子板式的词,形成有垛的特点的垛子板;二能将几个上、下旬的唱词,变成一个上、下旬的结构。 [快板],又名[流水板]、[教子]。它在东北大鼓唱腔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快板]常用在段子的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善于表现紧张热烈的情绪。有板无服,们节拍。曲调由上、下旬结构组成。它属于朗诵性唱腔,旋律性不强、节奏富于变化,以字行腔。 [悲调],是从[小口慢板]脱胎出来的。善于表现凄凉、悲伤、哀怨等感情。[悲调]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是由上、下旬结构组成,上句4小节,下旬4小节,共8小节。上句尾音落“5”,下旬尾音落“2”。另一种是4句结构形式,每个句子都是4小节,共16小节。4句尾音分别落“5”、“2”、“6I,、“1I,。一板三眼,们节拍。 东北大鼓的伴奏音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过板音乐”,另一部分是“唱腔伴奏”。“过板音乐”包括前奏和大小过门。“唱腔伴奏”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随腔伴奏,二是对比和变化的伴奏,三是接尾伴奏。东jE大鼓的伴奏乐器,是由1人弹三弦伴奏。演员自己持板和鼓键,击打节拍。近年来在伴奏乐器上,吸收了四弦胡、二胡、扬琴、中胡、大提琴等乐器。伴奏方法上也运用了和声、复调等新的配器手法。 总之,东北大鼓音乐是丰富多彩的,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东北大鼓唱腔音乐的基本形式。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段深入,新兴艺术不断出现,东北大鼓这门艺术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我们应当把它继承下来,要深入研究,这对于我们今后发展新的曲艺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万方数据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的曲艺形式。比如:昆曲、京剧、川剧、秦腔、相声、快板、评书、评弹等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曾经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的主要演奏乐器为:三弦、大鼓、节子板、铜板。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珍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

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清同治二年(1863) 传入松花江地区。由蒲树清和赵铁嗓首先到双城流动演唱,清光绪初期祖海山到五常演唱,并先后移居双城、五常招收徒弟,从此,东北大鼓开始在本地区流传。 东北大鼓曾经在松花江地区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 东北大鼓这门技艺专业难度大,成功周期长,要求学员素质高,所以学的人很少。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 近年来,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夏晓华走遍我省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老前辈录像、录音,以便留下宝贵资料。挖掘、整理长篇书目(道子)30余种、段子200多个、杂学20余万字。自己投资万元,把抢救出来的资料,编辑成册,汇集出版。还通过各种媒体,做节目,无偿地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区去演唱。在双城市、五常市设立东北大鼓保护点,把年近百岁的韩永田和80多岁的王立云等几位老先生重点保护起来。 就在2010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单独考试日中,在“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术科考试现场。在这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但是,哈师大却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第三十集)2006/3 北京档名:52-183-30第三十回查寻能者 话说五祖大师入灭後,东山寺的众僧都推举神秀做住持,神秀拒绝了,并提议大家恭请那位得祖师衣钵的能者来住持东山,弘法利生。大家一想,神秀说得有理:「对!今儿早上大师说衣钵被能者得之,这能者是谁?请您快快出来!」「能者就是有能为者,你既然敢接承衣钵,为何不敢出来见我等?你得衣钵而不出,情同不得,你到底要干什麽?快快出来。」众人吵闹多时,也没闹出这得衣法的能者。老僧惠明一看,当即高喊:「诸位同修,大家不要吵了。依贫僧看来,这得衣法的能者准是一位下座弟子,怕威德不足难以服众。其实,你这位能者不必担心,你既有祖师的衣钵心法,我等自然恭敬你。无论你是上座僧人还是下座弟子,哪怕是一介沙弥,我等都应该拜请你做本寺住持,弘法利生。请这位能者快快出来。」老僧惠明求法心真是切,他把这上座、下座,甚至连没座的沙弥都喊出来了。可是没有人搭腔。他哪知道,这得衣法的能者连沙弥的地位都不如,竟是一个俗人。 老僧惠明喊了半天,不见有人搭腔:「奇怪,这得衣法的能者难道是没在寺中,走了?」众僧一听急了:「什麽?他走了,太不像话了,既然得衣法,就应在本寺弘法利生,他干嘛走?得衣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第三十集)2006/3 北京档名:52-183-30 1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第三十集)2006/3 北京档名:52-183-30 2 法,抛下大众於不顾,他自己走了,这不太自私了吗?」大家吵吵嚷嚷,有几位青年武僧当时更火了:「这得衣法的能者也太不像话了,抛下大众於不顾。他带走我东山衣法,我们没办法持进修禅,带走了衣钵,我们不能立祖,这招太毒了。我要知道他是谁,绝不饶他!」众人这一激演一吵,神秀急忙答话了:「各位师兄师弟,各位同修,大家不要动怒,岂不知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吗?那能者带走衣法也许另有其因。我们先查一查这能者到底是谁,再行商议。近年来祖师足不出寺,未结外缘,所以得衣法的能者必定是寺中人。请大家回忆查寻一下,看哪个寮房有不辞而去之人,若是有,大家赶紧说出来,以免众人乱猜。」大家一听,神秀之言说得有理,立即回忆查寻。 这时候替寺院管理杂务的王行者突然想起惠能来了。惠能刚离开的时候他没在意,他以为是惠能受不了这繁重劳动,再加上南廊作偈被羞辱的事,而悄悄离开了。可是神秀这一提示,他倒来了聪明劲儿了。可他又一想,那卢惠能虽然勤苦耐劳,可他毕竟是俗人,自古俗不辖僧,他又是个蛮陋不堪的獦獠,祖师怎麽能把衣钵传给他?我先别吱声,看看别场有没有走的人,免得冒冒失失说出去,让人家笑话。王行者想到这儿,环顾四周,不见有人吱声,这说明各个寮房都没有人离开。他这才沉思片刻说道:「秀上座,我们舂米房倒是有个人离开了。」「谁?」「可他是个俗人!」「哪个俗人?」「就是那舂米的南蛮卢惠能!」

大学生关于美术实习社会实践报告{3篇}

2020年大学生关于美术实习社会实践报 告{3篇} 艺术实践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集体活动,使同学有互相加深了解的机会,并且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思想认识,使我们领略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来关于“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本,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 我们到达东北大鼓东城派老艺人的住处后,东北大鼓艺人高贵先生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东北大鼓的概况。东北大鼓,亦称奉天大鼓、奉调大鼓,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发端于沈阳,分布于东北各地,是东北地区的代表性曲种之一。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榆树的东城派东北大鼓,在东北大鼓流派中独树一帜。艺人的介绍虽然简单,却使我们感到了与东北大鼓前所未有的贴近。 到场的六位东北大鼓艺人各自为我们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唱段。由艺人高贵演唱、孙维国伴奏的《四季歌》,主要

是讲述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美景,其唱词合辙押韵、生动朴实,曲调婉转流畅、抒情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人王立本的自创曲目《姜子牙卖面》,改编自《封神演义》,词牌是[西江月],词调是[名利难求],讲的是古代大政治家姜子牙曾遇见的数不胜数的倒霉故事。还有艺人孙晓洁演唱的《甘露寺招亲》,黄凤华演唱的新编曲目《大实话》等,都甚是精彩。尤其是王占海先生自己编创的书段《三鼠吹牛》,更是让初次亲密接触东北大鼓的我们心里燃起了对它的喜爱之火。唱段描述了三个老鼠相互吹牛,说大话、比本事的拟人场面,内容风趣幽默,十分吸引人。最后为我们献艺的李春梅,是位东城派东北大鼓的后起之秀,她演唱中使用的转板技法,新颖独特,我们都拍手称赞。她演唱的《洞宾买药》,讲述了吕洞宾老祖去一家药店买药,却点了店里没有的二十味药,药店老板的女儿冰雪聪明,把药一味不少地抓齐了的故事。艺人们表演得专注投人,我们观看得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城派东北大鼓与众不同的打双板技巧,令我们大开眼界,据艺人讲述,这种打板方法最初由东城派的张海泉引进。 在这次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

东北大鼓琐谈

东北大鼓琐谈(熊德安) 东北大鼓是产于沈阳地区的地方曲种。因沈阳在历史上曾名奉天,故当时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之称。张学良“东北易帜”后,“ 该曲种又称“辽宁大鼓”。因这一曲种在东北广泛流传,所以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唱腔,如四大口、四小口、慢板、扣调、切口等,还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强,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东北大鼓是清代中叶以后,在演唱东北子弟书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沈阳“老君堂江湖行祖师刻碑”:内记有“评词”、变彩”、“八角鼓”、“大鼓”、“弦子书”诸行当,其中除“变彩”即戏法属杂技外,其他通称为“十样杂耍”。该碑刻中的“大鼓”、弦子书”即皆系东北大鼓,在上述条目下还列有表演者:车德宝、杨久长、郭清和、赵壁、张得威、韩永滔、王德生等七人。 东北大鼓称奉天大鼓,系清末沈城曾设置奉天府而名。它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员自操一种小型三弦,边弹弦边演唱,脚下还踩着“节子板”用以伴奏,所以又称“弦子书”。其唱词多为子弟书词,故亦称“清音子弟班”。昔日为乡村土音,后渐传入城市,唱法乐器均有所增加。据光绪年间的《沈阳百咏》云:“铁鼓敲来手不停,高烧银烛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风调,人倚金闺彻夜听。”又“张长李短客谈亲,听演盲词稗说新。好诗二更钟动后,满街灯火散闲人。”作者为沈阳籍著名诗人缪润绂,对家乡习俗记载甚详,可知清代奉天大鼓在沈城即已家喻户晓,广泛流传了。 东北大鼓最早的门户有梅、清、胡、赵四大家,即四大流派,在辽沈地区有奉调、南城调、北城调之分。早先奉天大鼓有位艺人叫刘连甲,绰号“浪刘”,其师门振邦,绰号“浪门”、门框”。当时在盛京(沈阳)的民间曾流传着“要说好,车德宝,要讲浪,数门框。”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奉天教育司创办“奉天评词鼓书研究社”(址在今城内中街内金生鞋店),当时报考者约200多人。1924 年2月,奉天市公所又举办“书曲传习所”。奉天大鼓从过去背着简单的行李,手提弦、鼓走乡串户演出,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 河南坠子 鼓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陕北说书等。 弹词: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四明南词,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时调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调,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雒〔luò〕花鼓等。 杂曲: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歌,江西莲花落,南丰香钹,瑞昌船鼓,于都古文,三棒鼓,善书,潮州歌,粤曲,粤讴,龙舟歌,粤东渔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叶,姚安莲花落,贤孝,倒浆水,台湾歌仔等。 少数民族曲种:好来宝(蒙古族),笑嗑亚热〔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太平鼓〔满族〕,三老人〔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鼓打铃〔朝鲜族〕,判捎里〔朝鲜族〕,依玛堪〔赫哲族〕,铃鼓〔瑶族〕,蜂鼓〔壮族〕,末伦〔壮族〕,琵琶歌〔侗族〕,嘎锦〔侗族〕,果哈〔苗族〕,嘎百福〔苗族〕,阿苏巴底〔彝族〕,

四弦弹唱〔彝族〕,甲苏〔彝族〕,布依弹唱〔布依族〕,哈巴〔哈尼族〕,大本曲〔白族〕,赞哈〔傣族〕,喊半光〔傣族〕,折嘎〔藏族〕,喇嘛玛尼〔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藏族〕,宴席曲〔回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念说〔锡伯族〕,冬〔东〕不拉弹唱〔哈萨克族〕,苛夏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1588484.html,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 作者:林素纯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1期 摘要:曲艺指的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主要指的是从民间口头文学与歌唱艺术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我国的曲艺种类丰富多彩,且皆拥绝技,其中中国北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大鼓与京韵大鼓,它们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两首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是为数不多的以曲艺中的东北大鼓和京韵大鼓为基础的歌曲,笔者想通过自己在研习这两首歌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及自己对东北大鼓和京韵大鼓的了解和掌握介绍给后面学习者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东北大鼓《八月十五月儿明》京韵大鼓《重整河山代后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35-03 一、东北大鼓的形成与艺术特点 (一)东北大鼓的形成 东北大鼓存在并广泛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是一种曲艺说唱曲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鼓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大鼓最初的形式是“弦子书”,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北方的农村流传甚广,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与乐亭大鼓、京韵大鼓等进行融合之后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和传统曲目东北大鼓大约形成在清代中期时期,最开始表演的形式是一个人进行表演,应用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在演唱者的腿上绑有“节子板”,跟着节拍击节,也被称作“弦子书”。之后,东北大鼓演变为演唱者一人自击鼓、板,然后和乐队配合演唱,应用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应用的是东北方音,清末民初东北大鼓是由清一色的男演员转为“女大鼓”。东北大鼓演员在演出的时候十分重视手、眼、身、法等形态动作表现,讲白要有韵律、节奏,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表演题材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取材内容大多数为戏曲、小说等。 东北大鼓的唱腔音乐是板腔体,曲调十分特殊简洁;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范畴。东北大鼓的唱腔既具备格调,还有京剧、评戏等唱腔,曲调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唱腔比较流畅,唱腔大、小嗓结合,真嗓为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快板等。 二、《八月十五月儿明》

中国音乐史提纲

说唱音乐:流传与东北各省的鼓词类: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流传于长江流域的“弹词类”,流传于两湖地区的“道情(渔鼓)类”,流传于黄河以北的“牌子曲”类以及“琴书”类、“清音小曲”类等。 说唱音乐四点:北京单弦,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苏州评弹。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广东音乐(说4个):《旱天雷》《倒垂帘》《小桃红》《雨打芭蕉》《得胜令》《饿马摇铃》《赛龙夺锦》《连环扣》20世纪30年代前后:《鸟投林》《步步高》《华胄英雄》《平湖秋月》说两个主要的早期音乐教育,我国最优秀的:(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2)上海国立音乐院 萧友梅的声乐作品:《杨花》,《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器乐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进行曲》等 刘天华二胡曲:1,描绘自然景色《空山鸟语》、《月语》2,对生活情景的感怀《烛影摇红》。3,吸收西洋元素:三部性结构原则《病中吟》、《光明行》,主题加变奏结构原则《烛影摇红》,“装饰变奏”《苦闷之区》 儿童歌曲作曲家:黎锦晖 秧歌剧音乐:《兄妹开荒》,《周子山》,《白毛女》 左翼音乐代表:箫声、聂耳、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王芝泉。 任光《渔光曲》,麦新《大刀进行曲》,黄自《花非花》,刘雪庵《长城谣》 梅兰芳艺术成就: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将演唱、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梅兰芳以自己杰出的艺术表演,初步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中青衣与花旦在表演上的严格区分的陈规,实现了王瑶卿等前辈艺人提出发展“花衫”、使青衣与花旦两种角色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并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成功地体现了京剧旦角艺术发展的新风格。特别对京剧艺术发展中开创“老生与旦角并重”的新局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萧友梅的音乐贡献:萧友梅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他为此编写了大量提供普通音乐教育的教材和教材性的创作。萧友梅为了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竭尽其全部的才智和精力,并且将他领导的“国立音专”建设成当时中国名符其实的最高音乐学府。 刘天华对中西音乐的看法: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创作特点:一方面他有意识保留了为我国民族音乐所特征的“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以“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延展原则,另一方面,他又大胆吸收了为西洋器乐创作所典型的以主题(或动机)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的原则,以及主题部(或段)通过“呈示、展开、再现”等三部性结构原则和主题部(或段)通过种种装饰性的变奏手法给以扩展的结构原则。由此,使他的这些创作在保持我国民族风韵的前提下又体现出新的中西交融的特色。 聂耳的创作特点:1,⑴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⑵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的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被压迫的痛苦,他们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仇恨,以及他们迫切要求反抗的意志和力量。⑶歌曲的音乐性格沉着有力、坚毅乐观。2,在抒情歌曲方面:⑴反映的题材内容,大多数也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⑵对被压迫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对她们内心世界的洞察和体验,是非常深刻而准确的;对这些互不相同的形象的音乐刻画,也是非常细致和生动的。3,儿童歌曲的创作:天真、开朗、活泼、真诚,富于形象性和接近于口语化。4,⑴聂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大胆地吸收外国革命音乐的因数。⑵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创造性地探索了新的歌曲结构原则,他的歌曲简

黑龙江史料

附件3 黑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选题目录 一、古代黑龙江历史演进的重要画卷 历史上,黑龙江独自孕育或与其他地区共同养育了五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及其政权。黑龙江广袤的地域资源和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充满活力、开拓进取的精神,包容大气的胸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数次大交流、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鲜卑南迁建立北魏王朝 鲜卑族本居于大兴安岭北段的丛林中,为取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西汉后期,走出丛林,南迁到今达赉湖一带。东汉时期,西迁匈奴故地,占有了辽阔的草原地区,并吸纳残存的匈奴人“十余万落”,实力大增。又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黑龙江先民第一次入主中原,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封建化进程,打破了汉族一统中国的格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1.鲜卑人故地嘎仙洞 2.南迁大泽 3.北魏政权建立 4.北魏石造像 5.胡汉通婚,孕育出不拘一格的民族融合气象,影响到隋唐以后的多元文化繁荣发展 (二)勿吉南迁 黑龙江东部的古老族系肃慎在南北朝时期称勿吉,其核心区域在今三江平原中部。魏晋时期,形成了几个大的部落联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出现了早期城邦国家的架势,迅速强大起来,并对外扩展势力,向南灭亡了北沃沮,向西南占有了夫余的大半土地,还与强大的高句丽争锋。这是肃慎族系第一次走出龙江。勿吉人虽没有入主中原,但走出黑龙江,占有了东北大部。 1.勿吉鲸吞夫余大半 2.勿吉南征高句丽

3.灭亡北沃沮 (三)渤海国 渤海国是满族的先世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国家,是唐中央政权管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疆域包括我国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滨海地区的兴凯湖以南,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渤海国处处以唐为榜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号称“海东盛国”。从公元698年大祚荣建国到926年亡于契丹,渤海国存在了228年,是黑龙江古代社会发展两个高潮的第一个。 1.靺鞨人建立渤海国 (1)大祚荣东走建立渤海国 (2)渤海渡海攻唐登州 (3)渤海经略朝鲜半岛东北部 2.繁荣的渤海上京城 上京城周长30多华里,超过新罗王京和日本平城京,是当时东北亚最大的城市。像唐长安一样有东市西市,市面繁荣。 (1)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寺庙 (2)宽阔笔直的朱雀大街 (3)店铺林立,人潮涌动的东市西市。 (4)鳞次栉比的各类大小作坊 3. 渤海与唐的经济文化交流 (1)络绎于途的渤海使节、商人、留学生 (2)渤海请准到唐朝“入寺礼拜”,打开了国门也打开了佛门 (3)渤海学子在唐宾贡科及第 (3)渤海的熟铜、良马在唐广受欢迎 (5)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4. 渤海人下东洋 8至10世纪,渤海国34次遣使团渡海到日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比郑和下西洋早5至7百年。 (1)渤海使团船队横渡日本海 (2)日本对渤海使团的接待 (3)渤海使团队和日本队打马球 (4)日本学问僧灵仙与渤海学问僧贞素 两人在唐相识,结成深厚友谊,是渤日友谊的佳话,也是唐日友谊的佳话 5.独具特色的渤海音乐、舞蹈 (四)契丹人建立辽 辽由契丹人建立,契丹源出鲜卑宇文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后

张桂银大鼓书全集

张桂银大鼓书全集 张桂银大鼓书全集详细内容罗通扫北4罗通扫北3罗通扫北2罗通扫北106.大鼓罗成归天上部605.大鼓罗成归天上部504.大鼓罗成归天上部403.大鼓罗成归天上部301.大鼓罗成归天上部1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3大鼓书吕洞宾三戏牡丹2大鼓书潘金莲拾麦2张景龙私访-4张景龙私访-3张景龙私访-2张景龙私访4张景龙私访2张景龙私访-1张景龙私访1张桂银琴书《买刀孝母》豫剧《赵匡胤传奇》01 陈传明、谢庆军-主演_张桂银大鼓书《潘金莲拾麦03》罗元下山第三部-4罗元下山第三部-3罗元下山第三部-2罗元下山第三部-1罗元下山第一部07罗元下山第一部06罗元下山第一部05罗元下山第一部04罗元下山第一部 03罗元下山第一部02罗元下山第一部01罗元下山第二部08罗元下山第二部07罗元下山第二部06罗元下山 第二部05罗元下山第二部04罗元下山第二部03罗元下山第二部02罗元下山第二部01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7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6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5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4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3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2九侠戏罗忠第十部活招马金童01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8河南坠子《皇爷

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7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6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5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4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3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2河南坠子《皇爷私访陈州城》(又名宋王私访)-01第一集凤英井头说家史大鼓书吕洞宾三戏牡丹4大鼓书吕洞宾三戏牡丹1大鼓书老来难2大鼓书老来难1大鼓书韩湘子九度林英2大鼓书韩湘子九度林英1大鼓书潘金莲拾麦4大鼓书吕洞宾三戏牡丹3大鼓书潘金莲拾麦1大鼓书韩湘子九度林英3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8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7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6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5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4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2大鼓张景龙私访松江府124.大鼓罗成归天下部823.大鼓罗成归天下部722.大鼓 罗成归天下部621.大鼓罗成归天下部520.大鼓罗成归天下部419.大鼓罗成归天下部318.大鼓罗成归天下部217.大鼓罗成归天下部116.大鼓罗成归天中部814.大鼓罗成归天中部613.大鼓罗成归天中部512.大鼓罗成归天中部411.大鼓罗成归天中部310.大鼓罗成归天中部209.大鼓罗成归天中部108.大鼓罗成归天上部807.大鼓罗成归天上部702.大鼓罗成归天上部2杨排凤大战北国07杨排凤大战北国08杨排凤大战北国06杨排凤大战北国05杨排凤大战北国04杨

辽阳民间鼓乐

辽阳民间鼓乐 2007年06月28日 记者昨日从辽阳市文化局获悉,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辽阳民间鼓乐已被省文化厅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鼓乐濒临灭绝 据介绍,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泛指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艺等。今年,国家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同时,要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并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今年7月,辽宁省评出了首批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辽阳的民间鼓乐外,其他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沈阳的东北大鼓、鞍山的海城喇叭戏、抚顺的满族秧歌、本溪的“社火”艺术、丹东的单鼓艺术、锦州的黑山二人转、营口的盖州皮影、盖州风筝、阜新的蒙古勒津婚礼、胡尔沁说书、大连的复州皮影、铁岭的传统二人转、朝阳的民间剪纸。 据介绍,辽阳的民间鼓乐从明末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具有广泛的民俗性,是辽阳民间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辽阳民间鼓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管、竹笛和打击乐器组合而成。这种鼓乐旋律时而高亢激扬,时而细腻委婉,极富表现力。据记载,清末时期,辽阳民间鼓乐达到了鼎盛,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衰落。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辽阳的民间鼓乐基本处于“绝响”的境地,古老的曲谱也相继失传。 政府出资全力保护 目前,辽阳地区尚存的鼓乐班有几十家,主要分布在辽阳市区、辽阳县、灯塔市。不过绝大多数鼓乐班演奏曲目不全。能够演奏汉曲的仅有辽阳县刘二堡镇山东村王家鼓乐班和文圣区刘家鼓乐班。 据了解,王家鼓乐班创办于清末光绪年间,创始人是王国卿。他14岁拜师学习演奏。后来,创办了王家鼓乐班。王家鼓乐班第二代传承人是王庆田、王庆琛、王庆荣。王庆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任辽宁歌舞团团长。现在,王家鼓乐班已传到第三代王长华、王长敏和王长世。王长世在1997年5月曾随辽宁民间鼓乐团赴香港演出。王家鼓乐班以笙管见长,擅长演奏丧曲,演奏风格低沉凄迷、哀婉动人。 刘家鼓乐班为六代世袭,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办人是刘曾、刘荣和刘贵三兄弟。他们受父亲影响学习鼓乐。刘家鼓乐班的第五代传承人、今年83岁的刘永庆曾于1988年参加全国第六届“华夏之声”音乐会。王家鼓乐班和刘家鼓乐班演奏的保留曲目主要有:《小青天歌》、《小红梅》、《火石调子》、《迎仙客》、《万年欢》等。 辽阳市文化局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辽阳民间鼓乐从某中意义上讲反映出了辽阳乃至辽宁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所以,它才能够成为辽宁省首批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根据省文化厅意见,辽阳市准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的非物质遗产众多,以沈阳相声、沈阳市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于洪区的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薛天智民间故事、苏家屯区的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沈北新区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沈阳关氏皮影、锡伯族喜利妈妈、和平区初春枝满族剪纸、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的金开芳评剧表演艺术、辽宁大厦张懋祺中医整复点穴骨盆复位疗法为代表。 沈阳已有谭振山民间故事、唐派京剧艺术、韩花筱评剧艺术、东北大鼓、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5个国家级项目;奉天落子等16个省级项目;初春枝满族民间剪纸等57个市级项目。此外,全市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已公布了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2个。 在纪念我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日”中,沈阳市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亮相,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增添色彩。 1.奉天落子: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地区,源于莲花落子、唐山落子,再融合关东众语言、习俗和欣赏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东北风格戏曲。 2.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是我国独特工艺,见证了东北地区几千年建筑历史饿发展,其彩绘工艺具有传统审

美的取向性和文虎完美的表现性,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点。3.回民小鼓高跷:清朝光绪年间,北戴河一带的回民迁居沈阳后,将回民小鼓高跷带到沈阳。经过几代艺人的发展和完善,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风格上,回民小鼓高跷形成了沈阳地区特色。 4.马家烧卖制作技艺:清代嘉庆元年,回民马春在盛京城内制作马家烧卖,以馅大、皮薄、汁满、味号为特点,深受百姓欢迎。马家烧卖是回民的传统美食,风味独特,至今已传承了5代。5.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这种工艺300年的历史,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原址原井水酿造白酒,沿用传统的端午踩曲和用曲工艺,沿用百年窖池发酵,采用传统的“混蒸混烧老吴甄”操作法,沿用百年酒海陈酿,精心勾调。 6.老边饺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边福创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研制出了特色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浓郁不腻”的特色,至今已传承5代。 7.面人汤技艺:沈阳的面塑专家汤林玉,俗称“面人汤”,为子承父业,沈阳面塑的主要传承人。汤林玉的面塑主要以古典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和片段为创作题材。她从事面塑创作几十年,作品万余件。 8.朝鲜族“回甲”祝寿:“回甲”又叫“还甲”。朝鲜族吧60岁看成人生的分水岭,每当老人60周岁时,子女们都要为老人举办“回甲”宴,成为朝鲜族子女孝敬老人、报答老人养育之恩的

二人转的简介

二人转的简介 二人转的发展状况 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 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 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 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 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 演出形式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