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高考作文现状新

基于高考作文现状新

基于高考作文现状,谈高中英语作文教学

姜堰市蒋垛中学房亮

电话:159******** Emial:fang_and_s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1593454.html,

【内容摘要】:结合这些年的英语作文教学和平常试卷及高考试卷的作文得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作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英语作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成了“鸡肋”,弃之不忍,食之无味。弃之不忍是因为英语的作文分数虽不像语文的作文占了半壁江山,但1/6多的分数比例也不容忽视;食之无味是因为教师虽然讲得声嘶力竭,但效果甚微,每次均分都在及格分以下。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年高考作文均分分别为13.38、13.19、

12.19,均低于及格分,因而抓好书面表达是高三后期英语教学的重头戏。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汉式思维写作能力、提高,探索、方法技巧

目前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作文教学可有可无,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轻写作重阅读的倾向。阅读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是写作的重要性我们也不容忽视。另外,现行教材越来越重视“听、”“说”的训练,对“写”的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疲于赶进度,无暇顾及写作这一费时又费力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普遍缺乏英文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不高。签于此现状,笔者拟从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为突破口,来寻找如何加强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一、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上课和试卷的讲评中,为了赶进度,拿高分,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词汇、句式、语法和篇章的讲解上,片面的认为写作教学可有可无,从而忽视了英语作文的教学;有些老师急功近利,在课堂上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而是把一些范文抄在黑板叫学生死记硬背,用背范文的形式来代替教写作文的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畏难、厌烦情绪,畏惧写作;还有些教师甚至于不知道如何组织英语作文写作,作文教学仅停留在读一读学生的文章上,或是仅评价学生作文的的优劣方面,忽视了文章的内容处理,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也产生了轻视英语写作的想法。

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得阅读者得天下”,因而把时间过多的投入到了阅读训练中,忽视了作文的写作训练。平时每碰上书面表达训练,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完成,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其束之高阁,或者草率了事,因而出现了很多如下的问题。

1.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乱写一气,乱涂乱改。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去列提纲,打草稿,句子写到一半一看不对,然后划掉重写,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很不好。

2. 审题错误,要点把握不到位。好多学生写作不愿花时间去审题,往往看到作文题目动笔就写。因此,写的句子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东一句西一句、同时不注意分段分层,让评卷人员煞费脑筋也不知其所云。

3.语法错误较多,句子结构混乱,句式单一不完整等情况屡见不鲜。

好多学生在书写中不分大小写,句子不是少主语就是少谓语,标点符号也是瞎用一通。基本句式像I like read books ; there are many studens think it is right ; I must to go now 等等错误层出不穷。

再如:

【误】Now our school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正】Now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school.

【误】Receiving your coming letter,I'm very glad.

【正】Receiving your letter,I'm very glad.或I'm very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4.高级句型不多

在高考中,阅卷老师喜爱的高级句型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等使用不多,倒装、被动语态也显得不足。

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明确考纲要求,掌握评分标准,把握评分原则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考纲对写作的要求。《考试大纲》指出,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考大纲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评分标准:1.覆盖所有的内容要点。2.应用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3.使用适当的连接成分,使上下文连贯。4.在使用较复杂结构或高级词汇时,

应尽量避免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学生做到内容完整,表达正确、行文连贯、词句高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同时还必须要了解评分原则,高考评分原则共分成五个档次。

(一)评分原则:

1、本题总分为25分,按5个档次给分。

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其所属档次,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

3、词数少于80和多于120的,从总分中减去2分。

4、评分时应注意的主要内容为:内容要点、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及上下文的连贯性。

5、拼写与标点符号是语言准确性的一个方面。评分时应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英、美拼写及词汇用法均可接受。

(二)评分标准:

第五档(21-25分):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第四档(16-20分):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虽漏掉1、2个次重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

——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要求。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应用基本准确,些许错误主要是因尝试较复杂语法结构或词汇所致。

——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第三档(11-15分):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整体而言,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虽漏掉一些内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

——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要求。

——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但不影响理解。

——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内容连贯。

第二档(6-10分):未恰当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信息未能清楚地传达给读者——漏掉或未描述清楚一些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

——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较少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缺少连贯性。

第一档(1-5分):未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信息未能传达给读者

——明显遗漏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原因可能是未理解试题要求。

——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较多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缺乏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不连贯。

不得分(0分):未能传达给读者仟何信息:内容太少,无法评判;写的内容均与所要求内容无关或所写内容无法看清。

明确了高考考纲对作文的评分要求和原则后,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确实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写作能力。

转变态度,重视写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与考试制度相比,更难以改变的是旧观念。所以要学生重视写作,教师首先要重视。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写作教学可有可无,而是应该把写作教学当作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几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适时向学生灌输写作的意识,从词汇到句子再到话题。教师不要期望通过训练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通过加强基本句式的写作,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效果。

加强写作模式训练

影响学生作文得分有很多因素。教师在教学初期要尽可能强化学生的写作模式训练。教师要督促学生每次写作前都应问自己四个问题:1、这篇文章的体裁格式是怎样的?是记叙文、应用文,还是说明文?2、文章应该用什么时态?3、文章应该用什么人称?4、应该用那些关联词,衔接词来连接文章的各个段落?带着这四个问题去审题,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最后再去丰富自己

的提纲就可以了。这样的作文才是立意清晰、羽翼丰满,才有可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

充分利用话题教学,尤其是课本中的话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话题教学。比如笔者曾经在评讲一个知识点pollution时,想起了一篇关于春节燃放鞭炮的利与弊的作文。于是我立即引入话题- 就“春节燃放鞭炮的利与弊”的主题进行了讨论。一半同学认为:燃放鞭炮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它可除邪并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一半同学认为:燃放鞭炮不仅造成噪声和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对人身及财产造成伤害。

同时我还适时的启发学生回忆教材中的相关话题,在江苏牛津英语五模块第二单元我们讲到了环境这个话题,其中就涉及到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辩论。虽然这个讨论冲淡了我的教学,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但是我通过燃放爆竹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了口头书面表达,不仅活用了这个单词,加强了pollution这个词的运用;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训练了学生正反对比作文的写作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一句多译,提高句式使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训练学生的一句多译能力。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句型的操练,同时对于学生的语法训练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他写那篇文章花了三个星期”可译为:

(1) It took him three weeks to write the article.

(2) He took three weeks to write the article.

(3) The article took him three weeks.

(4) To write the article took him three weeks.

(5) It took three weeks for him to write the article.

(6) Writing the article took him three weeks.

这几个句子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花费”这个句式的使用。

再如:他宁愿工作,也不愿在家休息。

He would rather work than have a rest at home.

He prefers to work than have a rest at home .

He prefers working to having a rest at home.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与其---不如这个句式的使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复习would rather 和perfer 的用法,而这两个词又恰好是高级词汇,在语法中经常会涉及到,因此,看似耗时低效的写作训练其实在英语考试中显得很重要。

多使用高级句式,强化语言亮点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阅卷老师阅卷时每天长达7 个小时都端坐在电脑显示器前,多少有些视觉疲劳,因此,考生的作文要想吸引阅卷者的眼球,一定要注意谋篇布局,要使用高级句式,这也是得高分的“亮点”。例如:

(1)强调

(原文) The dog has saved my little sister bravely.

(修正) It is the dog that has saved my little sister bravely.

(2)主从复合句

(原文) We had to stand there to catch the offender.

(修正) What we had to do was to stand there, trying to catch the offender.

(3)分词短语、由with或without引导的短语

(原文) The driver escaped and didn’t stop, he left the old man lying on the road.

(修正) The driver escaped without stopping, leaving the old man lying on the road.

(4)倒装句

(原文) I went to bed at 11:30.

(修正) Not until 11:30 did I go to bed.

(5)省略句

(原文) While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 you should be careful.

(修正)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you should be careful.

简单句用得太多,会造成文章读起来乏味。在评卷员看来,同样意思的内容,能够运用比较复杂的句式结构来表达,当然会认为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比只会用简单句来表达要强,评分自然就高。所以教师在平常英语写作训练中一定要重视高级句型的训练。

三、明确与写作相关的一些要求

写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草拟提纲

考生认真审题后,如果时间允许,最好留出1-2分钟在草稿纸上列一个提纲,再往卷面上写。

2.保持书面整洁

主观试题评分过程中一定存在所谓“感情分”。漂亮的字体,干净整洁的卷面会使人赏心悦目,无疑会给考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所以考生一定要避免由于字迹潦草、卷面脏乱而失去的分数。

3.减少错误

一定要写正确的句子,考生如果基本功比较差,可以先背诵一些范文,千万不要用没把握的句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4.把握字数

全国卷作文评分原则明确指出,考生作文词数少于80词和多于120词的,从总分中减去2分。由此看来,词数不够是要扣分的,而且也并不是词数写得越多就越好。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按照评分原则的要求来完成写作任务,严格控制好词数。

青山无水不秀丽,艺术无情不动人。考生如果要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必须要在平时多花功夫,多读多写,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张枢练,浅析农村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成因与其对策探讨,2011,7.

[2]胡庚申,申云桢.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J].科技与出版, 2004 (6): 39 41.

[3].安凤歧、梁承锋主编《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