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性格导致悲剧

性格导致悲剧

性格导致悲剧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新探

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我国汉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活泼的语言;生动细腻、夸张铺叙的描绘;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扼腕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但也给人们留下一个千古难解之谜;既然女主人公那么完美无缺,那么是何原因使她与婆婆水火不相容,最终走向夫妻双双殉情的悲剧呢?

对此,学界有三种说法:一是封建礼教说。首先是封建家长——蛮横专断的焦母对儿子婚姻的干涉拆散了兰芝夫妇。其次是如兰芝所说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长”即母亲与兄长的逼嫁,进一步把男女主人公逼向了死亡。二是嫌贫爱富说。即焦母的“嫌贫”导致了婆媳矛盾,拆散了恩爱夫妻;刘兄的趋炎附势,攀援富贵,又最终促成了刘焦爱情的悲剧结果。三是兰芝无后说。焦刘二人已婚三年,但全诗从末提及其后代,而古代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造成了婆媳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兰芝被弃的必然命运。

应当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则均疑点重重,难以尽释。

一封建礼教说

首先,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固然是封建家长干涉的结果,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焦母为何要干涉儿子的婚姻呢?这样完美的好媳妇她都不想要,她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媳妇呢?封建礼教说并末能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其次,从兰芝的被弃过程看,开始婆媳虽有矛盾,但焦母并末有休媳之意,无非是借织布之事唠叨几句而已,直到兰芝以语激夫,主动请遣,丈夫怒气冲冲质问母亲,为妻讨回公道,进一步激化了婆媳矛盾后,焦母才在愤怒之中顺势推舟说出休弃之语的。所以如果把兰芝被遣仅仅归结为封建家长的干涉,显然有些牵强。

再者,从兰芝的再嫁看,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的两次提亲,都被刘母婉拒,并坦言:“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表现了母亲对儿女婚事的充分尊重。刘兄看到妹妹被人休弃回家已难破镜重圆,却仍存幻想挫失重新选择人生道路之良机时,不仅怅然心烦,为妹妹的生活命运而担忧,而且劝导妹妹:“不嫁义郞体,其往欲何云?”鼓励她走出失败婚姻的阴影,重启人生之路,这在当时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种较为合适而理性的选择。所以,如果把兰芝再嫁简单归结为家人逼嫁,对刘兄刘母来说,似乎稍欠公平。

二嫌贫爱富说。

持这和观点的同志所依据的材料是课文中的三句话:一是兰芝被弃回家跟婆母辞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二是仲卿殉情前跟母亲决别时,母亲泪劝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其实,“生小出野里”一句应和后面的“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一样看作是兰芝的自谦之语,与现实人们据说的“鄙人”“在下”异曲同工。而焦母泪劝儿子的话也仅是为阻止儿子走上绝路寻找出来的理由,并不是导致她决心休弃儿媳的根本动机和原因。理由是:第一,从兰芝所受的教育来看,她是“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读书”,可见,其家庭条件并不一般。而焦家也只是个庐江府的小吏,两人的家庭地位并不悬殊。第二,如果焦母把家庭门第看得十分重要,她当初就不可能娶回兰芝作儿媳。第三,从焦母中意而且希望成为其儿媳的“东家阿女”看,焦母反复唠叨的是“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等姿色和品质方面的内容,并末强调对方的地位,而从诗中也看不出那个“东家阿女”是何等富贵的家庭。所以,,如果把兰芝被弃的原因归结为焦母的嫌贫爱富,难以令人信服。

三兰芝无后说。

“无后说”粗看有道理,细品却占不住脚。第一,诗是一种表现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它是作者理想,情感,价值观的主观抒发,而不是生活原态的客观复制;它的要求是集中、凝练、含蓄而不追求故事情节的生活化,逼真性。所以,即使兰芝有后,也没有必要在诗中显现出来。第二,略去孩子不写,更能表现兰芝的年轻、美丽、纯净。这与当前的那些青春偶像们为了维护自己在歌迷影迷们中的形象而不结婚,结了婚不愿生孩子,生了孩子不原公开是同一道理。第三,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妻子不生育,往往是用纳妾的的办法来解决子嗣问题。如果兰芝真的无后,以她所受的封建教育,是会同意甚至完全支持这种办法的,不至于构成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第四,如果兰芝果真无生育能力,就不可能发生后面的两个官宦之家竞相登门求亲之事。谁愿意娶一个不会生育的女子为媳呢?

那么,推动这个爱情悲剧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

是人物性格!是主人公刘兰芝那刚强和自尊的性格。

首先,兰芝刚强自尊的性格是婆媳矛盾产生的前提。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兰芝与焦母的矛盾,是两个刚强的女人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从文中焦仲卿为妻讨回公道时上堂拜见的只有阿母,兰芝被休回家时辞别的只有婆母等情节及后文“令母身后单”一句来看,焦母应为寡妇。也正是由于焦母失夫为寡,在其独立持家养子的生活中环境中,才形成了“家应由我当,一切由我说了算”的意识和习惯和霸道性格。同时,焦母作为寡妇,儿子是她唯一的情感寄托,眼见儿子府中上班不常回家看看,回家又总和媳妇亲近,心中难免失衡,生气。儿子回家一次不容易,自然有气也舍不能发,就只有把气撒在儿媳身上了。

兰芝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不仅聪明美丽,而且心灵手巧,知书达理,这自然深得丈夫的赏识敬爱。而知识女性的独立自尊意识,自身条件的出类拔萃,丈夫的宠爱赏识,有意无意会强化她潜意识中的优越感和自信,增加她与婆母抗衡,争夺丈夫的资本,从而形成刚硬要强的性格。所以对见地能力皆不如她的婆母不可能言听计从,我行我事再所难免。婆婆所言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并非一定是空穴来风,诬蔑捏造,而是她自己的真实感受。相反,如果她内心认为兰芝事事顺由自己,就不对兰芝那样横竖不顺眼了。长此下去,便是“吾已久怀忿”,要找一个借口以泄心中之愤了。婆媳二人的磕磕绊绊也由此产生。

第二,兰芝刚强自尊的性格,使普通的婆媳矛盾激化为水火不相容。

焦母对兰芝有了意见之后,无非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事没事找借口说些“织布速度太慢”等之类的难听话,以抒心中不平之气。但这并不表明她对媳妇的不满已到了一定休之而后快的地步。然而,兰芝那刚硬要强的性格,强烈的自尊心发及内心深处的优越和自信使她不仅对婆婆唠叨和作为感到忍无可忍,而且希望在与婆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但处于媳妇地位,深知封建孝道的她又不能和婆婆直接正面对抗,因为那样就会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丈夫的不满。道义上先失了分。所以只能借丈夫之力与之过招。为此,兰芝采取了四个步骤来争取丈夫出手相助:一是言悲情,使之愧疚:“十七为君夫,心中常苦悲”,“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二是道辛苦,使之同情:“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是诉委屈,使之激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四是冒险摊牌,逼其在婆媳二人之间作出选择:“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如此辛勤劳苦,令人敬爱的娇妻无端竞受这样的委屈,甚至要和自己闹离婚,岂有不管之理?于是怒火中烧的仲卿来到厅堂,找到母亲,表明态度:“我也不想升官发财,有这样的媳妇以经很满足了。我们打算至死相爱,现在才一起生活了二三年,好日子还没过够呢!”接着指责母亲:“我的媳妇没有什么不对,你为什么老找碴呢?”

焦母本来就觉得媳妇夺走了儿子对自己的那份爱而心存不快,现在又眼见自己一手扯大的儿子竞那样偏袒媳妇,反对自己,自然火冒三丈:现在就成这样,以后岂不是更没有我过

的日子?于是下决心非把这个才貌太佳,夺走了儿子之爱的媳妇打发走不可:“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至此,婆媳之间已是有你无我,水火不相容。即使焦仲卿作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强硬的姿态,也无济于事了。

由此可见,兰芝的刚强性格,使之轻率作出了“请遣”这一极端表示。点燃了丈夫怒火,而丈夫又点燃了婆婆的怒火,使婆媳之间本已拉紧的弓弦彻底绷断,再无修复的可能。普通的婆媳矛盾演化为悲剧的开端。

第三,兰芝刚强自尊的性格,使之自愿选择了再嫁之路。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兰芝回到娘家后,并末遇到母亲和兄长的强行逼嫁。媒人来提亲时,母亲先是和兰芝商量:“汝可去应之”。待听到兰芝说已和丈夫有誓在先时,就断然拒绝了两个相当的不错的求婚者。表现了一个开明母亲对女儿的体贴与尊重。而刘兄则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帮助妹妹进行分析,以期妹妹尽快摆脱痛苦,有个良好归宿。表现了兄长对妹妹的真切关怀。我们从刘兄的那段劝导性话语中,很难看出一丝一毫的强迫意味。可见,兰芝的再嫁,并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解释兰芝从拒绝提亲到答应再嫁的转变过程呢?

我们仍然可以从刘兰芝刚强自尊的性格中找到答案。

刘兰芝自从准备离开刘家那一刻起,就已彻底放弃了再回刘家的打算。我们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一,从兰芝与焦母自产生矛盾到水火不相容的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刚硬性格看,“开弓没有回头箭,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她必然的选择。二,兰芝的被弃是自己主动请谴在先,婆婆趁势休弃在后,自尊心很强的她是根本无颜再回去的。三,从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等话语和临别赠物的行为看,她已报定了永不回头的坚定决心。

那么,刚回娘家时,她又为什么借口和丈夫有约,拒绝人家提亲呢?这是因为:一,她和丈夫是深深相爱的,而丈夫又曾反复发誓保证决不和她分离,并且还信誓旦旦很快就会把迎接回来。兰芝虽然已报定了决不回头的决心,但她并不忍心伤害他的心,需要给丈夫一定时间的心理缓冲期。事实上,兰芝和丈夫分别时所说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凭我意,逆以煎我怀”四句话,正是给丈夫提前打心理预防针的。二,刚回到娘家时,兰芝还不能一下子从刻骨的爱情和痛苦的被弃中摆脱出来,她需要一定的时间梳理自己的情感。三,刚刚被弃就又嫁人,也会显得人太浮佻,难免遭人议论。四,兰芝毕竟与仲卿有约在先,如没个理由就再嫁人,如何对丈夫交待?

正是因为兰芝早已感到再回刘家决无可能,而刚回娘家时的拒绝提亲仅是一种必要的缓冲,所以当兄长进行开导后,顺势答应下来应在情理之中。一,女人被休弃回家,毕竟是一件不很光彩的事情,而才貌俱佳,自尊刚强的她竞被人休弃回来,更让她感到脸面丢尽,难以承受。多在娘家呆一天,就多一天痛苦煎熬。“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正是她当时的内心写照。二,汉代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初步形成期,尚对妇女禁锢不紧,女子再嫁并不是一件十分丢人的事。三,从“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这段话来看,兰芝当时拒绝提亲的原因仅仅是怕辜负了丈夫的深情厚意过意不去。至于再嫁之事,则是“徐徐更谓之”,并末一口说死,含蓄地暗示了再嫁的可能。四,从兄长开导后兰芝的反应看,她并末对兄长的劝导表示反对,相反,认同了兄长的观点:“理实如兄言”,并且主动解释:“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可见,这时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情感的困扰,开始面对现实,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婚姻了。五,末来丈夫不仅是太守之子,而且是“娇逸末有婚”,如果成就这桩婚事,即可以挽回自尊,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被弃完全是婆婆的无理导至的,责任不在自己。六,如果答应再嫁不是本身自愿,依兰芝的性格,她会以死抗争,而不可能是嫁过去后再寻死——何必白白去冒和一个自己并不愿嫁的男人同居的风险呢?而且,结婚的当日热闹人多,能不能如愿死去,还是个问题。

既然再嫁是兰芝的自愿,那么,她为何又最终走向不归之路呢?

第四,兰芝刚强自尊的性格使之选择了死亡。

本来,兰芝既自愿再嫁,即使她割舍不掉对仲卿的那份情感,也不至于自杀的。事情之所以出现突转,是因为焦仲卿的一番言论,强烈地刺激了兰芝的感情和那颗刚强自尊的心。

虽然兰芝答应嫁人,但毕竟是对一段真挚爱情的割舍,自然伤心难忍:“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晻晻日欲冥,愁思出门啼”。然而,面对现实,她又不得不“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为再嫁做准备。

偏偏这时,仲卿闻讯赶来。兰芝自知违约嫁人,对不起丈夫,赶忙解释:世事难以预料,兄长逼着我嫁人,我也没办法。并劝丈夫打消复婚的念头:“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然而,感情偏执的丈夫不仅不听劝告,放弃兰芝,而且讽刺嘲弄,以死相逼:祝贺你攀上了高枝啊!我对你感情仍像巨石一般坚定,但你对我的感情只是一时坚纫,保持不了多久。你过你的荣花富贵日子吧,我就一个人去死!

兰芝本来已为忍痛割舍那份对丈夫的爱而伤心欲绝,不料自己竟成了一个薄情寡义的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一个攀附高枝的人,一个水性杨花的人。这是自尊而刚烈的兰芝所不能接受的。独自苟活,让人诽诟;以死殉情,才能明节。于是,一段美好姻缘,终以悲剧落幕。

作者郭廷杰

联系地址河南省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手机135********

电子邮箱gtj65zhcy72@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1627482.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