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巧用管理艺术,优化班级管理

巧用管理艺术,优化班级管理

教学研究

38 2015年26期

巧用管理艺术,优化班级管理

叶淑贤

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西安实验小学,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在管理学生中,班主任要以人为本,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巧妙、恰当、科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艺术地进行班级管理,能在班级管理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班级管理;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6-0038-01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就成为艺术。我们应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谈谈班级管理的方法。

1 批评学生,把握分寸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正所谓“物极必反”。

我想,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学生中也时常发生,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扮演了牧师的角色,啧啧不休的抱怨、指责,最终激起了学生的厌烦心理。例如,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老师常常在班上多次批评他们,要求他们补做,限时补交。为了督促他们上进,端正学习态度,老师不停地唠叨,生怕他们听不进去,这儿不对,那儿不行,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了疲劳,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我们应对学生“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 赏识学生,扬长避短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以表扬为主,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例如,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大力宣传,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对于有问题或者成绩差的同学要尽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哪怕是学习上有小小的进步,思想上有小小的转变,我们也应该表扬他们,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喜悦。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3 善于观察,防患于未然

对于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我们都要用心去关注,善于观察,善于研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开展活动,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观其言,察其行,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工作。例如,学生突然不交作业,上课不专心,应考虑到该生学习有困难或对教师有意见;平时很和气的学生突然与他人争吵斗殴,或许是生活、学习、家庭有不如意的地方;有的学生出走,应想到该生在家庭、班级中缺少关怀友情;坐前排的学生,一反常态要换到后排,是否对同桌或教师有意见……

4 和风细雨,循序渐进

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事。妻子一个聪明的办法彻底改变了她的丈夫。一天,上班前她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一切准备就绪,只要插上电源就行了。下班后,她故意晚回家一会儿,打电话对丈夫说:“我现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家后热烈地拥抱丈夫,夸奖他说,我们能及时吃上这晚餐,全都是因为你的这一伟大举动——插电源。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妻子把米洗好,但是不放进电饭煲,要求丈夫把米放进电饭煲后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比以前麻烦太多,于是回家后还是好好地把饭煮上。慢慢地,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妻子每次都会因为丈夫的小小的进步而给予一番夸奖。于是,丈夫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己对做家务的态度,每天回家做饭就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由此想到,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和风细雨,循序渐进。老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从小到大,从多到少,逐渐提高要求,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我班上曾经有个学生,喜欢上课讲话,扰乱了班级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毛病,我先要求他把讲话的次数降到10 次以下,过一段时间后,又要求他降到5 次以下,一个月以后,他几乎改掉了上课讲话的坏毛病,很少被班干部记名字了,成绩也不断进步。

5 因材施教,以生为本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劲吹,可越刮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地吹着,暖暖的,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变相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若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影响,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一次英语课上,我发现我班的宣传文员正在低头看故事书。当他猛然发现后,感到很害怕,用手掩盖。我没有大发雷霆,只是朝他使了一个眼神让他收下去。课间,我悄悄地找到他,问他喜欢看些什么书,老师家里有很多书,可以帮他找一些他喜欢的书来。还告诉他看书是好事,但是上英语课上不能看,要不好事就变坏事了。自此,他上英语课时非常认真。这看似“示弱”的举动,却有效地“征服”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优化管理艺术,使学生管理工作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克服盲目性。古人云“时不与法俱在”。工作中,我们只要遵循时变法亦变的原则,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盼.班级管理的“人-从-众”[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7):85.

[2]张学锋,潘江兵.浅谈班级管理的“糊涂艺术”[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11):67.

[3]米珍.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的艺术[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16):72-7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