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欧洲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欧洲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欧洲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1.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答案】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意志,才能自觉自主的行善,被迫的和为外在目的而为的并不能算作行善。

自由自决的纯粹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这样的纯粹理性只能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对“自由意志”的深化,自由意志是以善良意志为目的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使它做了趋善避恶的选择,也不是自由的选择,因而只有以善为目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善良意志通过绝对命令实现道德自律。绝对命令以直言句表达,没有条件句。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但我的判断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即以此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的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有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为了达到至善,除了绝对命令以外,还要辅之以道德公设,帮助人们培养向善的勇气,这样的公设有三:其一是意志自由,其二是灵魂不朽,其三是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学说以理性自律为基础,体现了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凸现了主体的能动意识,从思辨理性的高度概括出了时代的精华。然而另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学说具有极端形式主义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软弱无力的。

2.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

【答案】(1)经验论的基本观点;(2)唯理论的基本观点;(3)两者的根本区别;(4)两者的相同之处;(5)两者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试述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答案】“市民社会”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客观精神的第三阶段,伦理的三个部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第二部分,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

黑格尔认为,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有直接的自然的普遍性,在其分裂为特殊的单个人时,即发展到市民社会。它是单个人的联合,是一种相对的全体,表现在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的活动中。市民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实体性的或直接的等级,指农民阶级,依赖于自然界;反思的或形式的等级,指产业阶级,包含手工业等级、工业等级和商业等级,反思即理智的能力,认为它倾向于自由的经营活动;普遍等级,是以普遍利益为其职业,指公职官员。

黑格尔沿用封建社会的等级划分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固有矛盾,财富与贫困并行增长。对于这种矛盾,黑格尔主张把“市民社会的这种辩证法”(《法哲学原理》第245页)推出去,通过建立殖民地输出矛盾。

在市民社会中,抽象法被指定成法律,财产所有权和人格是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这样,犯罪就是挑战社会的共有原则。因此市民社会就需要警察保障个人安全。人们还按照自己的特殊技能组成同业公会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监督同业公会的任务由“国家”担任,这样就从拥有同业公会的市民社会转入国家。国家

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统一,是伦理法的实现。

4.康德认识论述评。

【答案】康德为了解决当时的知识合法性问题,及哲学合法性问题,提出了在认识论领域的“哥白尼转向”,即把先前的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思想路线。这条路线的出发点是,认为在人的感性直观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的范围,凡人经验所及,皆属于现象范围。人的认识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和后天感性质料的结合。这种结合经历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依次形成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形而上学知识。

在感性阶段,认识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结合经验直观质料分别形成几何学和代数学知识。在知性阶段,认识的先天形式是知性纯概念,结合感性对象形成自然科学知识。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整个世界的绝对无限的认识。但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必然陷入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的调和,他一方面强调人类的认识形式是先验的,另一方面又说,主观形式只有在被运用于感觉材料时才有效。

康德的认识论体现了启蒙时代的人本主义精神。在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础上,康德一方面强调认识起源于经验,另一方面更认为,唯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效果。

5.试述维特根斯坦后期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

【答案】(1)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即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作为世界本质结构最基成分的简单对象的看法,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由此也否定了世界本质的存在,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

(2)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并最终否定了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而把意义概念本身也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

(3)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最后又进一步提出,哲学其实正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如同治疗疾病一样,这是一种理智上疾病,而一旦这个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

6.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对立观点及斗争发展

【答案】(1)唯名论及其基本观点;

(2)唯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3)两派对立斗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过程。

7.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1)两者的共同性。都是对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系统总结和发展。

(2)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对辩证法最系统体系化论述的哲学家。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的新的变革,使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3)两者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不同。黑格尔是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核心。整个体系也是以这种方式而展开。马克思则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的全部哲学理论体系的。一是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论述,另一个则是从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来论述的。

(4)两者具有不同的理论意义。

8.柏拉图认识论述评。

【答案】柏拉图认识论主要有灵魂回忆说和辩证法组成。

关于回忆说,柏拉图以这样的公式来表示:哲学知识就是回忆。在尘世生活之前,灵魂在非物质之中局就早已看见了实在的纯形式。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便回忆起了在物质的尘世生活中被忘怀了的那些形式。因此苏格拉底在他的概念形成学说中认定为归纳法的东西,在柏拉图那里,转变成凭借回忆而进行的直观,转变成对更高,更纯的知觉的反省。

“回忆说”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人既不能知道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回忆说”的创造在于肯定一个人能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回忆”都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既有知识的再认识。学习的知识则是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模仿就是回忆,在此意义上,回忆是“死亡联系”。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在降落肉体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污染,才能进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进化是灵魂与肉体完全分离。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苏格拉底方法相当于由低到高的集合辩证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在灵魂内部诱导出真理,原因在于灵魂回忆起既有的知识,在于灵魂与理念的相通。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中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从回忆的逐步推进方法是柏拉图辩证法的一个范例。这种方法从苏格拉底的否定性的、破坏性的问打法发展为一种获得肯定性的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理念与理念之间以及理念相互从属关系。

9.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争鸣述评。

【答案】唯名论与唯实论是早期经院哲学的典型形态,二者辨的论题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一般”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这场辩论从十一世纪开始,延续了好几个世纪。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次或概念。极端的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只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琳。另一种唯名论叫“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等。

唯实论认为,一般在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区别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统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念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翻版。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其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把一般说或是“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无论唯名论者,还是实在论者,都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唯名论一方面是“英国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成分之一”,另一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等利用。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首先,唯名论认为,一般不过是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主的意思。其次,唯名论的观念意味着教条或教义是不真实的。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这就具有夺去教会具有的通向天堂钥匙的可能性。最后,既然个别事物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产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