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必修三生活与哲学第10课

政治必修三生活与哲学第10课

政治必修三生活与哲学第10课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不同

(1)否定的动力是什么?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事物的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加于事物的。

(2)否定和肯定的关系是什么?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

(3)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是什么?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不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创新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都要求我们要破除陈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地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陈规旧说,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3)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二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框架 1、文化传播的含义: 2、文化传播的途径: 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 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新2016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学案102及答案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学习目标 学会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冲突。 2、明确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3、懂得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4、明确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我们的要求。 基础知识梳理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 (1)不断加快的,使大批农民成为; (2)新型产业的崛起和的衰落,使众多的不得不面对新的择业选择; (3)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会交往的。 2.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和,不断追求更高的。 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人们在、、等方面、 的过程。 (2)重要内容:学习、,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3)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自觉接受的陶冶,使自己的不断升华,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的人。P110 2、思想道德修养 含义:人们通过、等方式,不断提高、,陶冶,养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的过程。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良好的,能够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____________,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养成良好的。反之,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善恶,甚至走上的邪路。 (2)加强,能够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_____________,掌握更多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_______________。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甚至。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原因: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 2.要求。 (1)在遵守公民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 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树立远大理想。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项目内容 课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必然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各国体育项目、标志性的建筑 以上这些体育项目以及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一)异彩纷呈,交相煇映 说一说:故宫和泰姬陵各承载哪些文化内涵? (故宫——整体建筑显示了对称的结构,体现的是皇帝的威严,以及震慑天下的皇权意识。 泰姬陵——做工精致,整个建筑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充满浓郁的印度色彩,感觉比较神秘,很有宗教文化的韵味。)

1、民族节日 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民族节日上,展示:我国、外国一些典型的传统民族节日的图片,着重比较一下我国春节与外国圣诞节。 说一说:如何看待“中国年轻一代过圣诞成习惯,几乎跟春节平起平坐”这种现象? (学生各抒己见) 引用网上的评论: (1)节日的本质就是一种玩与记忆的约定!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约定,洋人有洋人的约定。中国人过洋人的节,实在有些变种的感觉。 (2)我自己对圣诞没有特殊的喜好,也没有特殊的反感。……外国的圣诞是宗教的圣诞,中国的圣诞是商业的圣诞,我的圣诞,就是自己兴奋的圣诞。 (3)为什么圣诞节、情人节这类洋节日在我们这个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度里获得接受和欢迎,我们究竟应该归咎于洋人的文化侵略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传统节日欠缺什么。忧心种种的排斥恐怕无济于事。 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而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文化遗产 展示:我国的部分文化遗产 强调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课本30页第一段,增加一点: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应给予保护而不是顺其自然被历史淘汰。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检测题(03) 出题人:时间:2014.9.4 一、选择题 1、2012年,北京中轴线、大运河、丝绸之路等45项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显示了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之所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指() A.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B.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C.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D.建筑艺术的多样性 4、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 ) ①是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既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 ④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展示,但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5、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像春节贴窗花,换春联,放鞭炮等,都是民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庆节活动。有专家提出,设计古有的又有现代气息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举行公众庆典,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尊严和气派,对文化传承能起更大的作用。传承文化,节日仪式的作用是( ) ①展现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对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进行保护和弘扬 ④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感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伦敦奥运会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采用国际化设计语言,简洁鲜明,由单纯而大块的色彩组成的主体图案,象征着活力与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已消除差别而走向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归纳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文化多样性 (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3、民族节日的形成、地位及作用、态度 (1)形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地位及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态度: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4、文化遗产的地位及作用、我们应持的态度、分类 (1)地位及作用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态度: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包含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5、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 6、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性、个性)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性、共性)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看笔记) 8、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具体要求(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什么是文化传播?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3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A.博大精深的特征B.源远流长的特征 C.神秘莫测的特征D.求同存异的特征 2.据报道,牛津大学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表示,“Tuhao”(土豪)、“Dama”(大妈)和“Hukou”(户口)等词语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围。如果这些词语的影响力持续的话,会考虑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们加入词典之中。这一现象表明 ①中文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②英国人的文化自信心逐渐丧失 ③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3.地处东南沿海,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区域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A.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独特的个性 4.“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八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史书典籍的新品种或新版本,深入发掘了一些史书典籍的学术价值。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确的是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举办。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览会上的少数民族展厅别具特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前言: 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 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资料结构图 和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汉字 见证 源远流长史书典籍 历程近代:衰微 现在:再创新辉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古代:辉煌历程 文化原因:包容性 文学艺术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系? 是什么?革命时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随时代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新时期: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时代性) 这些精神有共同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 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 怎么弘扬和培育?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意: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1、(从特征上)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从地位上)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从关系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从意义上)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重点)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道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二者也有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主义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不是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通常情况下,集体总是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利益。) 3.现在是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已经过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除了依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外,就道德而言,就是用集体主义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根本对立的。(此观点只看到二者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统一性。区别::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本质讲,都是治国的方略,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社会主义法律的不足,并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贯彻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三单元试卷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现代社会存在多种风险,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经过“非典”、禽流感和H1N1流感等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 起风险预警机制。这一过程表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已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们可以能动地运用因果关系③自然与社会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④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创造必要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3、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 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得克萨斯 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4.(2011·南京模拟)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5.(2011·临沂模拟)有关资料显示,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 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②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联系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联系有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之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2011·威海质检)有一首数字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表明我们要() A.抓住主要矛盾 B.树立创新意识 C.注重量的积累 D.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7.电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三大网络“三网融合”,在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3年至2015年为推广阶段。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文化和信息两个产业的融合必将产生“11+>2”的效果。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对整体的功能和状态起决定作用 D.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与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相同的是()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2011·广州模拟)“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 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 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A.巢覆卵破 B.因噎废食 C.吐故纳新 D.绳锯木断 10.(2011·潍坊模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沿袭多年的GDP硬性目标“隐居”了。有关人

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只有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才能对社会变革起先导作用。歪曲反映时代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阻碍社会发展p16标题) 3、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4、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5、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如实反映。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面对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可以正确地反映,也可能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 6、真正哲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只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解释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实践的观点,第一次解释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科学。(马哲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 7、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哲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9、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0、在哲学史上,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还有二元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回答物质与意识两个本原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滑向了唯物主义。(二元论最终滑向了唯心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很多,学生需要有方法地进行记忆复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1.社...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很多,学生需要有方法地进行记忆复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道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二者也有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主义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不是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通常情况下,

集体总是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利益。) 3.现在是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已经过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除了依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外,就道德而言,就是用集体主义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根本对立的。(此观点只看到二者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统一性。区别::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本质讲,都是治国的方略,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社会主义法律的不足,并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贯彻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 5.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这种观点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割裂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性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6.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一回事。(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7.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时可以统一的,有时可以分割。(必须随时随地都把二者结合起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

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完整版)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课本导入: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为什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A(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简述)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C(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同时,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