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胃肠安丸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

胃肠安丸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

胃肠安丸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
胃肠安丸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

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

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 【摘要】在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篇即对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胃肠道不良反应;非甾类抗炎药;抗菌药;抗肿瘤药 很多药物均有胃肠道毒性作用,因此随着人们用药种类多样和剂量的增加,所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本院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约占20%~40%。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因此,积极的开展用药监测,减少药物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 1.1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关节炎,小剂量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此外作为解热镇痛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20%~50%的消化性溃疡是因服用NSAIDs所致,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常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溃疡等胃肠道症状。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应用对胃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致原有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以导致胃黏膜出血和溃疡。王玉芳等[1]报道,健康人1次/d服用吲哚美辛150 mg,胃肠道出血量增加4倍,长期用药可致胃肠道功能减退,甚至胃肠道功能侵蚀变性、剥脱,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穿孔。吡罗西康[2]在治疗量时可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可出现在疗程中的各个时期,即使无消化道病史者亦可能发生,发生率约为1%左右。布洛芬常可致恶心呕吐,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大出血。保泰松为较强的胃肠道刺激药物,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加,引起胃溃疡或出血,还可致直肠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合制的栓剂,可发生排便困难和慢性肠梗阻。 1.2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多噻平等因抑制肠蠕动,减少肠液分泌和降低血钾,常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与抗胆碱药物合用症状尤重。对精神病患者多种药物合用或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时更易发生[3]。有患者表现为坏死性结肠炎,病死率可达75%。王楚安[4]报道6例患者使用氯丙嗪治疗15~28 d(平均18 d),总剂量2400~5600 mg(平均3200 mg),平均日用量180 mg。使用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5例,胃无肌张力1例。 1.3 抗菌药使用抗菌药后,可引起抗菌药相关性腹泻(AAD)。因抗菌药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平衡,正常菌群明显减少,可引起继发性腹泻。按AAD 的病情程度的不同,可表现为单纯腹泻,结肠炎和假膜性结肠炎(PMC)。PMC 是指病情严重,在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抗菌药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为主。张美祥等[5]报道,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阿莫西林2 d后出现稀水样粪便,泡沫较多,色黄或发绿,4~5次/d,停药后2~3次/d,便次减少,逐渐恢复正常。

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自我应对

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自我应对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药物常见副作用之一,主要表现为没有食欲、恶心、呕吐、腹胀等。一般医生会给您使用一些止吐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缓解症状。同时希望您自己能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自己度过不适阶段: 1.首先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要用坚强的意志与疾病作斗争,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呕吐是最常有的副作用,人人都要面对。 2.其次您要明白惧怕呕吐、不愿进食等是错误的。如果身体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 不仅会加重胃肠道反应, 还会导致负氮平衡,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 3.注意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每次呕吐后漱口, 减轻口腔异味。保持口腔的清爽感觉对胃肠道反应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4.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让家人做饭,饮食要新鲜可口, 多样化。避免浓厚的调味品以及油煎、太油腻、太甜的食品。 5.有研究表明化疗药物进入人体3~4小时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达到最高峰,适当调整进餐时间可以不同程度的减轻恶心、呕吐反应。所以早餐最好在化疗前2小时完成,建议早餐时间在早7点以前,等到化疗药物血中浓度达到高峰时, 胃里的食物已经基本排空。晚餐延误, 使化疗药物在体内充分代谢并通过尿液排出之后。建议晚餐在晚7点以后。中间添加点心、牛奶、蛋汤、水果、小米粥或吃少量开胃的食物, 如山楂、陈皮、酸梅汤、果汁等,可以每隔3~4小时吃一次,每次吃一点。夏天可以多吃西瓜替代饮水,既可以利尿, 保证尿液水化, 还可以供给葡萄糖, 保证身体所需能量的供给。 6.还有研究表明,血液中的化疗药物会刺激人体肠壁上的嗜铬细胞释放一种叫5-羟色氨的物质,它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引起恶心、呕吐。而精神恐

如何避免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

如何避免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约有10%~20%的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如何避免呢? 作者: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焱成 来源: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tnbzy2013)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协会对2型糖尿病治疗给出的联合指南建议,如果没有特殊禁忌症,2型糖尿病患者在得到明确诊断之后,就应该马上服用二甲双胍,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作为传统降糖药,二甲双胍既便宜、有效又相对安全。 二甲双胍备受青睐有何原因 许多大型实验证明,二甲双胍只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对生理性血糖并无影响,单独使用不会造成低血糖;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故有一定的降低血糖作用;它还能减轻体重,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减少血小板凝聚力,改善纤溶酶活性,从而显著地保护心血管系统,其多种特殊功效使其成为临床降糖常用药物之一,经久不衰。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如何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的用药初期,尤其是空腹服药,约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中有金属异味、大便稀薄及腹泻等,这是因为普通剂型的二甲双胍在胃内立即溶解后,高浓度的盐酸二甲双胍黏附在消化道黏膜上引起的刺激所导致。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是一次性的(延续约3~10日),大多数人可以忍受,持续用药可以自行缓解。 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减轻或者避免二甲双胍在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1、不在空腹或饭前服用,在进餐过程中服用。这样,药物的吸收并不会受到影响,而不良反应会显著减少。对于刚刚开始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以在第一周的晚餐时服用一次药物。 2、因为这些不良反应常常与剂量有关,所以应从小剂量(500毫克/天)开始使用,再逐渐增加剂量,以使胃肠道慢慢适应。每日用量最好不要超过2克。 3、可以考虑使用特殊剂型,如肠溶片、缓释片。这些剂型比起普通剂型来说,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少。 肠溶片: 在小肠内崩解,生物利用度高,减少胃肠道刺激,餐前半小时服用治疗效果更好。缓释片: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如果我们经常一日三餐不合理就会出现消化系统的疾病,例如消化不良和阑尾炎等都是消化系统的疾病,一旦发作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有哪些?看看你是否也经常发生呢?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1、吞咽困难 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如球麻痹,以及咽、食管或食管周围疾病如:咽部脓肿,食管癌,腐蚀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组织细胞病,如系统性硬皮症,皮肤炎等累及食管,以及纵膈肿瘤,主动脉瘤等,甚至明显扩大的心脏压迫食管。 2、烧心 是一种胸骨后和剑突后的烧灼感,主要是由于酸性或碱性返流物刺激有炎症的食管粘膜而引起,多提示胃食管反流。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疾病)、消化性溃疡病等。 3、嗳气 是胃腔内气体溢出口腔的现象,多提示胃腔内气体较多,或食管括约肌松弛,可见于食管反流病,或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而频繁的嗳气多因精神,神经因素,吞气或饮食习惯不良引起。 4、胸痛 也常常是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剂非心源性胸痛。 5、厌食和食欲不振 与惧食不同,是由于神经肌肉病变,胃肠道梗阻性病变,或消化酶缺乏等所致,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肝炎,胰腺炎,胰腺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1、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 2、注意劳逸结合。 3、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4、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合理。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烧心、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都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如何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首先要吃好早餐,多参加运动,一日三餐之后最好能够多走走,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建议》(2019)要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建议》 (2019)要点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肝脏不良反应 1.1 发生率 免疫相关肝毒性的发生率单药治疗约5%~10%,其中3 级约1%~2%。联合治疗(如ipilimumab联合nivolumab)的发生率为25%~30%,其中3级约15%。 1.2 诊断 irAEs肝毒性的发生通常隐匿,可不伴随明显的临床表现,用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较用药前水平上升,需尽早完善包括血生化、肝炎病毒检测、肝脏影像检查,必要时肝活检等一系列检查。 对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为4级(表1)的患者,需考虑行肝活检,以判断预后。 1.3 处理 肝毒性的处理原则见表1,按照肝功能ALT/AST的升高水平和是否存在胆红素/INR/白蛋白的异常进行分级。通常G1无需停药;G2根据肝功能好转情况,可考虑择期恢复ICIs治疗;G3/G4需考虑永久性停药。激素是治疗肝毒性的主要药物。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肝功能仍进行性

加重,需考虑升级强化治疗。ICIs相关肝毒性通常在4~6周恢复,对于持续不缓解的患者,需警惕其他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再次排查其他病因,特别需要警惕其他药物、机会性感染(如CMV)等病因。 2 ICIs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2.1 发生率 消化道是irAEs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不同作用靶点的消化道irAEs 发生率不同,CTLA-4单克隆抗体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D-1单克隆抗体。 CTLA-4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为27%~54%。 CTLA-4抗体消化道irAEs可出现在第1~10次用药的任何时间,甚至可在末次用药后数月出现。 消化道irAEs的高危因素包括服用NSAIDs药物,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等。 2.2 诊断 消化道irAEs最常见的表现是腹泻,其他包括腹痛、便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发热等。可同时伴随多种肠道外受累表现,如关节痛、内分泌异常、皮肤损害、肝炎、肾炎、心包炎、胰腺炎等irAEs。实验室检查可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等阳性。内镜下表现多为左半结肠受累,黏膜充血、血管纹理消失、糜烂和溃疡,病变可弥漫分布,也可呈不连续性分布。

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姓名年级 专业药学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摘要 阿奇霉素,是15元环半合成含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机制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结合,抑制蛋白合成。其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杆菌具强杀菌作用,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及螺旋体等均敏感,对淋球菌、感杆菌、曲菌、门螺杆菌、肺炎支原体等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阿奇霉素具有对酸稳定、生物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点,临床上应用较多。本文通过对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文献检索,例举各类型的不良反应,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阿奇霉素临床应用

目录 中文摘要…………………………………………………………………………………………I 1.引言…………………………………………………………………………………………… 1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2.1一般性的胃肠道反应 (1) 2.2严重胃肠道反应…………………………………………………………………………… 2 2.3严重腹胀 (2) 2.4中毒性肝炎………………………………………………………………………………… 2 2.5肝损害 (2) 3.对皮肤的影响………………………………………………………………………………23.1 荨麻疹……………………………………………………………………………………… 2 3.2眼睑和喉头水肿…………………………………………………………………………… 2 4.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3) 4.1急性肾衰竭 (3) 4.2引起双肾区疼痛 (3) 5.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3) 5.1致肌无力危象……………………………………………………………………………… 3 5.2致四肢肌肉剧痛…………………………………………………………………………… 3 5.3致肢体末梢发绀…………………………………………………………………………… 4 6.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 6.1心律失常 (4) 6.2过敏性休克 (4) 7.神经系统损害 (4) 7.1耳鸣………………………………………………………………………………………… 4 7.2双侧耳闭 (4) 7.3视物旋转、步态不稳……………………………………………………………………… 5 8.其他不良反应 (5) 9.总结 (5)

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精)

【摘要】在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篇即对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胃肠道不良反应;非甾类抗炎药;抗菌药;抗肿瘤药 很多药物均有胃肠道毒性作用,因此随着人们用药种类多样和剂量的增加,所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本院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约占20%~40%。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因此,积极的开展用药监测,减少药物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 1.1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关节炎,小剂量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此外作为解热镇痛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20%~50%的消化性溃疡是因服用NSAIDs所致,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常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溃疡等胃肠道症状。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应用对胃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致原有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以导致胃黏膜出血和溃疡。王玉芳等[1]报道,健康人1次/d服用吲哚美辛150 mg,胃肠道出血量增加4倍,长期用药可致胃肠道功能减退,甚至胃肠道功能侵蚀变性、剥脱,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穿孔。吡罗西康[2]在治疗量时可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可出现在疗程中的各个时期,即使无消化道病史者亦可能发生,发生率约为1%左右。布洛芬常可致恶心呕吐,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大出血。保泰松为较强的胃肠道刺激药物,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加,引起胃溃疡或出血,还可致直肠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合制的栓剂,可发生排便困难和慢性肠梗阻。 1.2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多噻平等因抑制肠蠕动,减少肠液分泌和降低血钾,常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与抗胆碱药物合用症状尤重。对精神病患者多种药物合用或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时更易发生[3]。有患者表现为坏死性结肠炎,病死率可达75%。王楚安[4]报道6例患者使用氯丙嗪治疗15~28 d(平均18 d),总剂量2400~5600 mg(平均3200 mg),平均日用量180 mg。使用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5例,胃无肌张力1例。 1.3 抗菌药使用抗菌药后,可引起抗菌药相关性腹泻(AAD)。因抗菌药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平衡,正常菌群明显减少,可引起继发性腹泻。按AAD 的病情程度的不同,可表现为单纯腹泻,结肠炎和假膜性结肠炎(PMC)。PMC 是指病情严重,在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抗菌药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为主。张美祥等[5]报道,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阿莫西林2 d后出现稀水样粪便,泡沫较多,色黄或发绿,4~5次/d,停药后2~3次/d,便次减少,逐渐恢复正常。 另据报道[6]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可致消化道出血。有报道[7]应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204例,罗红霉素组有2例因呕吐,消化不良而中途停药,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1%,阿奇霉素组胃肠道

胃肠道胀气(肠积气)病症及治疗

胃肠道胀气(肠积气)病症及治疗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矢气(放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胃肠道胀气的有关知识。 胃肠道气体的来源: 正常成人每天胃肠道潴留约100 -150ml 少量的气体,当气体量增多时,就形成胃肠道胀气。一是随吞咽或饮水等将空气吞入胃肠道,二是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酵解产生气体,三是气体从血管内弥散至肠腔。 胃肠道气体的排出:经口排出为嗳气,经肛门排出为失气,而大部分被肠壁吸收。 胃肠道胀气的机理: 1. 大量吞入空气:吞气症可吞入大量气体;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使唾液增加时,也可随唾液吞入较多气体;大量饮水或饮进饮料时,也易吞入空气。 2. 肠道排空障碍:肠梗阻或肠壁张力减弱时,肠道内可积聚过量气体和液体。 3. 消化不良:含纤维素较多的粗糙食物可增加肠腔容量并影响正常蠕动而产生腹胀;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致食物发酵产生气体。很多胃肠道疾病,以及肝胆胰、腹膜等疾病都可产生胃肠道胀气。 容易引起胃肠道胀气的产气食品:含高淀粉的产气类食物,如萝卜、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等,这些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外加吃进去的肉食,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之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

蓄积在肠道之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 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豆腐脑等)中有数种抗营养因子,其中两种是与胃肠道有关的,一种是胰蛋白酶抑制素,是能抑制体内蛋白酶活动的一种物质,如摄入过多,会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井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另一种是肠胃胀气因子,它能使人产生胃肠道胀气、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现象。 胃肠道胀气的中医治疗(仅供参考): 1. 寒热错杂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治疗: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 2. 食积停滞型: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 脾胃虚寒型: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 湿热蕴结型: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王氏连朴饮。

阿奇霉素在儿童患者中的用药注意事项

阿奇霉素在儿童患者中的用药注意事项 一、现阶段明确表示能够在儿童患者中应用的阿奇霉素剂型只有口服混悬液。 【用法用量】 1、以阿奇霉素治疗儿童的任何感染时,建议其总剂量最高不超过1500mg。 2、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总剂量为30mg/kg。治疗儿童链球菌性咽炎可按不同方案服药(参见下文)。 ①总剂量为30mg/kg,连续3天给药,每日给药一次,剂量为10mg/kg;或总剂量仍为30mg/kg,连续5天给药,每日给药一次,第一天10mg/kg,第2至第5天5mg/kg。 ②作为上述两种服药方案的替代方案,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时可按30mg/kg单剂量顿服。 ③对于儿童链球菌性咽炎,阿奇霉素单剂量10mg/kg或20mg/kg连续服药3天证实有效,然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500mg。在比较两种给药方案的临床试验中,两者的临床疗效相似,但20mg/kg/天服药方案的细菌清除能力更强。当然,青霉素仍是常规治疗化脓性链球菌性咽炎的首选药物,包括风湿热的预防。 ④对体重小于15kg的儿童,服用阿奇霉素的剂量应尽量准确称量。对体重大于等于15kg的儿童,阿奇霉素的服用方法如下表所示。 二、静脉用阿奇霉素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事项 对于静脉用阿奇霉素制剂,仅有进口原研药—“希舒美”在【儿童用药】部分作下列介绍:

王岱明等报道,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剂量按每日10mg/ kg, 加入葡萄糖液用1~ 3h静脉慢滴。应用剂量: [ 1岁65~ 80mg/ d, ~ 4岁125mg/d, ~ 7 岁200mg/d, ~ 12岁375mg/d],治疗81例儿童肺炎,总有效率为92.16%,不良反应发生率13.16%。 徐凤玲等通过对220篇关于阿奇霉素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注射用AZ治疗呼吸道细菌、肺炎支原体及恙虫病等感染的有效率均在90%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 41%。其用法用量及疗程见下表: 三、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下列不良反应均为成人使用数据: 阿奇霉素静脉制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试验中,静脉给药2-5个剂量,所报道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可恢复。这些临床试验中多数患者有1种以上合并症,并需应用其他药物。约1.2%用阿奇霉素静脉制剂的患者终止用药,2.4%采用静脉或口服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因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或实验室检查异常而中止用药。 在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接受阿奇霉素单药治疗的妇女静脉给药1-2个剂量后,2%患者因临床不良反应而停药,阿奇霉素与甲硝唑合用的患者中4%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 以上研究中,导致停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和皮疹,导致停药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主要为血清转氨酶和/或碱性磷酸酶升高。 综上所述,结合阿奇霉素的药动药效学特点及在儿童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推荐阿奇霉素的 给药剂量为10mg/kg.d,疗程5d,静脉点滴速度宜>1h,给药浓度<2mg/mL,单独的输液通路。用 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肾功及临床症状,注意过敏反应、心律失常及伪膜性肠炎的发生。同时,应 注意其对AST及ALT指标的影响。

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用药 第一部分:医学知识 消化系统分类与症状 1、消化系统按部位分: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肝、胰、胆道等等。 2、常见症状: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烧心、早饱、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里急后重、黄疸、呕血、黑便、便血等。 消化不良 一、定义:是一组胃部不适的症状,是由于胃、肠蠕动减弱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使食物在 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其表现为嗳气、腹部胀满、腹鸣等。 二、病因:1、消化系统器官功能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2、饮食:如进食过饱、过多油腻食物,饮酒过量 3、经常服用止痛药物(阿司匹林) 4、精神紧张时进食或进食不习惯的食物也可引起 5、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 三、症状:1、进食时或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 2、进食、运动或平卧后,上腹正中有烧灼感或反酸,并可延伸至咽部 3、经常感到饱胀或有胃肠胀气感,打嗝、放屁增多,食欲不振、恶心,有些会出 现轻度的腹泻。 四、治疗:不管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因为胃缺乏动力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食 物在胃内停留过长,因此治疗时对症非处方如下: 1、多潘立酮:又称吗丁啉、胃得灵。是一种能够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蠕动,使胃排 空的速度增加,疏通胃部、消化食物和推进食物,促进食物及肠道气体排泄。此类药物与抗 酸剂有配伍禁忌,也是大多数人容易混淆的,此类药物与氢氧化铝、西米替丁、硫糖铝、胃 蛋白酶、胃复安等药物不宜合用。 2、多酶片、干酵母片等等。 胃酸过多症 一、定义:是指胃液(包括盐酸和胃蛋白酶等)分泌过多,并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 二、病因:1、长期酗酒、大量吸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多 2、精神紧张 3、服用对胃有损害的药物 4、其他:如外科手术、严重烧伤、遗传等 三、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出现阵发性胃烧灼感,反酸、吐酸水,因胃酸过多的损害胃粘膜,则还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四:治疗: 治疗胃酸过多症的非处方药物较多,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因胃酸过多很大的程度上会引起消化性溃疡)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铝碳酸镁咀嚼片。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似,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组织选择性和细胞渗透性强、半衰期长等药动学特点,抗菌谱较广,尤其对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为红霉素的2~8倍。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我院2005年3月~2006年12月用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盆腔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78例,门诊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33例次,经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临床症状缓解,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不良反应的观察 1.1 过敏反应:1例患者在注射5分钟后出现过敏反应,护士巡视时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患者主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立即停止输液,取半靠卧位,吸氧,肌肉注射非那根25 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观察10分钟后症状缓解。 1.2 过敏性药疹:一般与用药后几分钟或数小时,甚至几天后出现过敏性药疹。多是先出现斑状丘疹,在四肢、面部、头部、颈部、躯干等部位弥漫红色小丘疹,搔痒,压之不褪色。有的双眼发痒。 1.3 胃肠道反应:1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其中剧烈腹痛3例,其原因主要由本品0.5 g加入5%葡萄糖250 ml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浓度过高,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少于60分钟。 1.4 局部反应:局部炎症是本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8例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滴注速度较快或静脉较细时易刺激静脉内膜引起疼痛。 2 不良反应的护理 2.1 静脉滴注过程中,根据年龄不同,调整滴速20~40滴/分钟。此药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引起局部皮肤发红、疼痛、静脉炎时。选用5号针头及较粗的外周静脉血管,进行缓慢静脉滴注,可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天气寒冷时用热水袋保暖,以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张春燕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张春燕 发表时间:2018-04-25T14:30:21.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作者:张春燕1 张银玲2 [导读] A组80例患儿出现过敏性皮疹、肠胃反应、发热及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80例患儿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 (1新疆阿勒泰市妇幼保健院新疆阿勒泰 836500) (2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新疆克拉玛依 833699)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择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入院接受诊治的16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n=80),给予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治疗;B组(n=80),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比较与分析两组患儿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后,药物引起过敏性皮疹、肠胃道反应、发热与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阿奇霉素应用与儿科临床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肠胃道反应、发热与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在治疗期间,为了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对其做好预防措施。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不良反应;静脉注射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187-01 阿奇霉素属于一种大环内酯类第二代抗生素,同样也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对肺炎球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等杀菌活性强[1]。因此,该药品被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中。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较多,给患儿治疗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就阿奇霉素应用于儿科临床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与探讨。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入院接受诊治的16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n=80),其中,男性患儿48例,女性患儿32例;年龄区间3~10岁,平均年龄(6.15±2.69)岁;病程5~30d,平均病程(12±3)d。B组(n=80)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区间3~13岁,平均年龄(6.92±2.45)岁;病程8~32d,平均病程(13±2)d。临床表现:21例泌尿系统感染,98例呼吸系统感染,41例皮肤软组织感染。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治疗方法 A组80例患儿给予阿奇霉素10~500mg,静脉滴注方式,每天1次;此外,需根据患儿具体实际体重给予合理剂量。B组80例患儿给予250~500mg阿奇霉素,温水送服,每天1至2次。同样需根据患儿体重给予合理剂量。持续治疗1周,观察与统计两组患儿不良反应。1.3 观察指标 统计与比较两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在儿科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A组80例患儿出现过敏性皮疹、肠胃反应、发热及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与B组80例患儿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表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n(%)] 3.讨论 阿奇霉素结合细菌细胞当中的核糖体50S亚基,通过对细菌转肽的过程进行阻碍,抑制RNA蛋白质合成,进而发挥出较强的抗菌活性[2-4]。由于本品主动从局部组织移到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因此相比于组织浓度,血药浓度较低。该药物对于感染病原菌,其疗效较明显。若患儿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或是使用上述药物后疗效不明显,则会采用阿奇霉素治疗。随着阿奇霉素被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治疗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现象也逐渐增加。(1)过敏性皮疹。患儿经阿奇霉素用药后,在上肢与躯干部位均有对称性皮疹出现,并伴有瘙痒。由于患儿难以忍受瘙痒,在抓挠期间,医生应停用该药品,并采取相应脱敏措施。(2)肠胃反应。在儿科临床中,肠胃不适现象是一种典型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由于患儿年龄小,在出现身体不适时,会采用啼哭或是绝食等表达方式,严重时还会引起抽搐。若医生及时发现,应立即停用阿奇霉素,防止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3)发热。若患儿经用药后,出现体温上升,面色潮红等现象,同样需立即停用药物。尤其是体温过高的患儿,必须采取降温的处理措施进行治疗,直至体温处于正常范围为止。(4)过敏性休克。由于患儿自身对该药物过敏,造成休克。通常会处于昏迷状态、面色苍白、抽搐及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用药物,采取抗敏措施,扩充周围血容量。虽然在儿科临床中少见,但仍有该现象发生,因此,应严加预防并积极处理。对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前应对患儿的体质进行测试。患儿用药后出现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则应采取脱敏、抗敏措施;若患儿感到胃肠道不适,可注射或口服胃复安;如果患儿有发热现象,发热程度较轻的患儿可通过物理降温处理,体温过高的患儿则需要对症用药。 本研究表明,A组80例患儿出现过敏性皮疹、肠胃反应、发热及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80例患儿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综上所述,将阿奇霉素应用与儿科临床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肠胃道反应、发热与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在治疗期间,

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特点特别是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症状可因精神治疗如暗示疗法而暂时消退提示有本症的可能性 必须强调指出在诊断此症前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的恶性病变以IBS 为例多数患者情绪紧张就医时述诉繁多滔滔不止有的将症状写在纸上唯恐遗漏医生首先应耐心听取和分析患者的陈述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包括血常规血沉粪常规粪隐血虫卵和细菌培养纤维结肠镜及结肠气钡双重造影除外结肠癌炎症性肠病憩室炎痢疾等有持续腹痛伴体重减轻者应作全消化道钡餐摄片除外克隆病餐后持续上腹痛者作胆囊超声怀疑胰腺疾患时作腹部CT及淀粉酶测定怀疑乳糖酶缺乏症时应作乳糖耐量试验;小肠粘膜活检除外小肠粘膜疾病;结肠粘膜活检除外结肠炎初步诊断为此症后还须密切随访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确保诊断无误 神经性呕吐须与慢性胃病妊娠呕吐尿毒症等鉴别还应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神经性厌食须与胃癌早期妊娠反应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鉴别 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有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可局限于咽食管或胃但以肠道症状最常见也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症状 以下分述几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一)癔球症癔球症(globus hystericus)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祖国医学称为“梅核气”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作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二)弥漫性食管痉挛是食管中下段同期强烈的非推进性持续收缩引起的弥漫性狭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的缓慢或突然发生的咽下困难和(或)胸骨后疼痛进食场合有其他事情干扰或饮食过冷或过热均易诱发症状症状多短暂持续数分钟到十分钟喝水或暖气常可缓解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区和上臂偶有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难与心绞痛区别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有强烈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食管腔呈串珠样螺旋状狭窄食管测压在吞咽后食管上中下段出现同期收缩重复收缩和高振幅非推进性收缩波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正常可以弛缓治疗可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吡啶硫氮卓酮等以及硝酸甘油类内镜下用气体或流体静力扩张器对食管强力扩张可使食管蠕动恢复正常大多数病例不需要手术治疗 (三)神经性呕吐常发生在青年女性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可伴有癔病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精神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 (四)神经性嗳气(吞气症)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暖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和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暖气不尽此症亦有癔病色彩多在别人面前发作 (五)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主要表现而无器质性基础的病症西方青年女性中患病率为10%患者常因害怕发胖破坏体形而节制饮食甚至拒食在情绪上孤立回避亲属虽然体重减轻仍认为自己过胖避免饮食进行过度的体育活动通过服药抑制食欲甚至服利尿剂和泻药体重减轻甚至达恶病质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以及贫血水肿等据Mayo Clinic研究组报道神经性厌食病人有多种胃电生理和神经激素的异常如胃节律障碍的发生增加胃窦收缩受损固体食物的胃排空明显迟缓这些紊乱可能与患者餐前饱感早饱和

NSAIDs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解析

NSAIDs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解析 发表时间:2016-04-26T14:47:55.6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7期作者:任廷芳陈庆云[导读] 贵州省骨科医院内科目前临床中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治疗中多选择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 贵州省骨科医院内科贵州贵阳 550007 【摘要】目前临床中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治疗中多选择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该类药品具有镇痛、解热以及抗炎作用,早已成为了关节炎疾病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自从阿司匹林上市后有近百种的NSAIDs药物不断问世,且在抗风湿、抗炎以及抗凝血等各个方面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该药品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也被人们逐渐所重视,本次研究将对NSAIDs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将综述如下。 【关键词】NSAIDs;胃肠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便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该药品具有抗炎、解热以及镇痛作用。同时有相关资料显示称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NSAIDs的处方量也最高。国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患者在采用NSAIDs后有近25%的患者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同时有近2%-4%的患者甚至会发生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1]。当NSAIDs问世后,人们的重点主要在于对NSAIDs疗效以及毒性进行评估,而针对于该类药品的严重性定量数据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依然缺少具体研究。患者在使用NSAIDs后产生的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受到了人们的逐渐关注。本文将重点综述NSAIDs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和因素。 1.NSAIDs导致的胃肠道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中吡罗昔康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最为严重,而与阿司匹林导致不良反应相近的药物则包括舒林酸、萘普生以及双氯芬酸,其中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最低。同时,患者若是长期使用NSAIDS药物,有近40%-65%的几率会产生胃糜烂以及十二指肠糜烂情况,有近15%-30%的可能会产生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而导致胃出血或胃穿孔的几率则低于1%。而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和资料报道,老年患者是NSAIDs后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对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首先是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以及身体各项机能的减退,使得止血情况较差,血管弹性较差,肝肾功能也在逐渐退化,从而导致对药物的清除以及代谢能力变差。除此之外,导致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基础胃酸分泌增高以及前列腺素水平降低等。 2.NSAIDs导致不良反应的机制因素 2.1对COX-2产生抑制 NSAIDs可对COX-2的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患者发生溃疡出血以及肾损伤情况,对前列腺素的合成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果。前列腺素在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提升人体胃粘液分泌以及碳酸氢盐,对胃酸分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确保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证胃粘膜的正常微循环。除此之外,前列腺素可使溶酶体膜趋于稳定状态,避免溶酶体过多的释放,减轻皮内细胞的伤害,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护胃黏膜目的。但当患者在使用NSAIDs后,将COX-2的活性进行了抑制,导致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了阻碍,胃肠道失去了原有的保护,进而产生胃肠道损害。 2.2导致细胞死亡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的NSAIDs会使患者的肾髓质间质细胞产生死亡,特别是针对于胃肠道的损害中,细胞凋零是其中重要的作用机制。 2.3直接伤害 当患者pH值相对较低时会表现为非离子型,由于含有有机酸药物,这些非离子型药物在处于中性环境时通常又可分解成为离子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无法穿过细胞膜,而在细胞浓度逐渐升高时,便容易产生细胞损害。 2.4氧化酶作用 NSAIDs的代谢同样会受到CYP450氧化酶的影响,当肝细胞中的CYP450氧化酶在代谢时,产生N-乙酰便会引发患者肝脏出现损伤情况。 3.不良因素分析 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疾病史以及年龄等诸多因素均可使NSAIDs产生不良反应。其中患者的年龄与消化道损伤的概率成正比,患者的年龄若是越大,则对消化道损伤的情况也就越大。国内有学者在研究中报道,针对于无消化道溃疡的患者而言,曾经有过溃疡史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达13.5倍,除此之外对NSAIDs药物安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用药种类、剂量以及联合用药等。如布洛芬用药剂量在2500mg/d以上患者产生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是剂量2500mg/d以下患者的3倍,同时与单独用药患者相比,NSAIDs用药在两者以上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更高。导致患者发生胃肠道并发症最小的药物为布洛芬,而双氯芬酸则其次,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以阿司匹林、舒林酸以及萘普生、哚美辛、托美汀以及阿扎丙宗等为主,其中阿扎丙宗以及托美汀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最为严重,除此之外,患者钠离子丢失、出血以及血容量下降等会导致产生急性肾衰竭, 4.讨论 大量研究和资料均表明患者在使用NSAIDs会产生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以消化性溃疡、不良症状以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在对患者自身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所以需要及时对NSAIDs的不良反应进行防治和应对,减轻对患者造成的痛苦[3]。 我们认为,年龄、既往溃疡并发症史、风湿性疾病史、上消化道疾病史、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NSAIDs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均是患者服用NSAIDs后产生胃肠道不良因素的根本原因。而NSAIDs的危险因素则包括:高龄、男性患者危险因素高于女性患者、曾患有消化性溃疡史患者等。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临床中对患者采用NSAIDs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个体差异,对用药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强化个体化用药,同时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定期监测。总而言之,我们认为针对于长时间采用NSAIDs的患者而言,要严格做到安全用药,视病情需要时可以进行胃粘膜保护用药,对于存在Hp感染的患者需要及时清除Hp。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肌无力

Zithromax (azithromycin) IV February 2009 Detailed View: Safety Labeling Changes Approved By FDA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 February 2009 Summary V iew2 Sections Modified PRECAUTIONS ?General o Exacerbations of symptoms of myasthenia gravis and new onset of myasthenia syndrome have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azithromycin therapy. ?Drug Interactions o...study of 22 healthy men, a 5-day course of azithromycin did not affect the prothrombin time from a subsequently administered dose of warfarin, spontaneous post-marketing reports suggest that concomitant administration of azithromycin may potentiate the effects of oral anticoagulants. Prothrombin times should be carefully monitored while patients are receiving azithromycin and oral anticoagulants concomitantly. The latest label (approved 02/27/2009) is not available on this site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