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

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而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⑷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

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特点归纳

(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6、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二、示例

【示例一】(2000京皖卷)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提示:托物言志

【示例二】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示例三】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示例四】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三、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先交代了萧瑟清寒的秋景,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着写梧桐,“不甘”、“尚”等词语,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不甘心凋零的刚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倔强和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表现出刚毅而超脱的性格。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培训讲学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

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托物言志诗歌的鉴赏例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鉴赏: 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2、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独、正直、向上、贴近大地、坚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 答案:作者所抒发的是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托物言志

古诗词鉴赏专题(6)——咏物诗 一、知识积累 (一)概念介绍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 2.特点归纳: (1)咏物。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 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 (二)分类简析 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 ①托物言志。像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专练知识回顾: 题材特征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标志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分)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D解析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正确,应为“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鉴赏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及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文学体式的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二者非常微妙地融合在一起。“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是世道的险恶与人心的易变。 “低照银塘光不定”,“银塘”,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月光低低地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透析专攻(7页)

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托物言志诗透析专攻 知识回顾: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分)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D解析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正确,应为“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鉴赏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

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及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文学体式的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二者非常微妙地融合在一起。“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是世道的险恶与人心的易变。 “低照银塘光不定”,“银塘”,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月光低低地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字狱的高压,前朝士人多有投清谋取高官者,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如何自处正是这首词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而开头两句词写白莲所处环境也是自己所处时代大环境的介绍。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有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卓尔不群。故得以白莲自喻。 “绿云冉冉粉初匀”,白莲渐渐绽放开来,就像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这里潜藏着一个没有被说出来的“香”字。白莲逐渐开放出来锁住了清清的河湾,而那悠远的清香遍及东西两岸。这句词所包含的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就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象征。在此可看成王夫之的自喻。但写得既含蓄又意味隽永。“玉露泠泠香自省”,“玉露”,让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写景,也是在写“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未来的风雨飘摇与昏暗不明。“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在玉露成霜、凉意袭人的凄清氛围中,白莲知道自己依旧是清香如故。不论外界风物如何改变,自身持有的幽香始终如一。这一点对于王夫之是对前朝如一的忠贞。 上阕从对比及环境背景暗示性写法作为铺垫引出白莲或作者自己对自身高贵的认识与持守,下阕是对此作更深入阐述。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秋风从水塘边的荻花丛中吹来,阵阵寒意侵袭着冷冷水波中的白莲。这一句仍是对现实状况的隐喻,清朝建立,明朝留下来的文人纷纷变节投靠清廷,王夫之曾投奔桂王以期恢复明朝,可是朝臣的倾轧荒淫终使他失望隐退。正如瑟瑟秋风吹得人心怎不寒冷?“檀心”,指赭色花蕊,可比喻对前朝的赤胆忠心。“晓镜”,指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 托物言志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托 物言志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II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答出手法——烘托和渲染,得2分,能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但如果考生答侧面描写等并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掘金技巧】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

托物言志诗赏析

托物言志诗赏析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赞美秋景,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任选角度,诗作赏析。 (1)自古以来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的早晨。 (2)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3)采用对比手法,把秋日和春朝进行对比,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试作赏析。 (1)万里晴空,一只白鹤推开白云直冲而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青天了。 (2)借景抒情,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3)诗人是以“鹤”自喻,借助想象,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4)炼字:“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示自身虽已凋败,但要化为护花的春泥培育新的生命,暗喻自己虽已脱离官场,但并不甘心沉沦,不会忘记国事,要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要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贡献力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叙事抒情。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表达了诗人两方面的思想感情:一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二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议论抒情,托物言志。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象征崇高的献身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或表明了诗人虽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主题思想: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歌咏梅华的高洁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表现自己的怀抱,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四句通过哪些意象点名了梅怎样的生长环境?写梅的恶劣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作用? (1)意象: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环境特点:荒僻、残破、苍茫、冷清、凄凉。 (2)写梅的恶劣的生长环境,烘托了梅花顽强、高洁的品格。 3.本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

九年级诗歌鉴赏三托物言志类训练

诗歌鉴赏之三: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1、定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2、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特征 第二步:体会所咏物的精神品格 第三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 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3、托物言志诗歌中的意象 (一)15种意象: 1.月——思乡、念亲;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初中诗歌分类(托物言志诗)教师

2019-2020学年中考复习--初中诗歌分类(托物言志诗)赏析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用典等。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一、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2.动物: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3.其它 风(自由、奉献) 莎衣(脱俗、高洁) 二、情感: 建功立业、远大抱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思念故乡、凄苦孤寂; 不慕权贵、高洁正直;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三、艺术特色: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物喻人 修辞:比喻、比拟、象征、对比、双关等衬托、渲染等。

一、《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赞美秋景,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任选角度,诗作赏析。 (1)自古以来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的早晨。 (2)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3)采用对比手法,把秋日和春朝进行对比,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试作赏析。 (1)万里晴空,一只白鹤推开白云直冲而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青天了。 (2)借景抒情,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3)诗人是以“鹤”自喻,借助想象,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4)炼字:“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二、《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示自身虽已凋败,但要化为护花的春泥培育新的生命,暗喻自己虽已脱离官场,但并不甘心沉沦,不会忘记国事,要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要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贡献力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叙事抒情。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表达了诗人两方面的思想感情: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

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教案-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1、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什么,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你怎么猜出来的。——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2、这首诗表面写出了爆竹的特点,实际是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古人常常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志趣而是借助描绘别的事物来表达,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我们刚学了两篇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它们是--《陋室铭》《爱莲说》。其实不止是古文会使用这种手法,现代文也会用,古诗词中也会使用。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3、下面我们对托物言志诗稍作了解。(课件出示含义、特点) 4、根据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托物言志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首先就用这个方法来共读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找物——石灰 看特点————经过千锤百炼、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析品格神韵——坚强不屈,无惧死亡,高洁的品格 悟志趣————表现作者坚强不屈,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 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 (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三、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 用上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第二首诗的学习。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魏晋】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 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 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 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③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托物言志古诗

托物言志诗文鉴赏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鉴赏托物言志诗

鉴赏托物言志诗 未 2009-04-03 0613 5d56b7b40100cipr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doc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三岔中学:wuying 学习目标:把握托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急鉴赏方法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特点:作者借描写(咏)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志向、理想或抒怀,讲求写物的形似与神似相结合。鉴赏方法:例: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