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案工作教案

个案工作教案

个案工作教案
个案工作教案

第一章个案工作概述

教学目标:理解什么是个案工作,掌握个案工作的特征、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及应有领域。

教学重点:了解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作用与发展历程,能够把握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第一节什么是个案工作

有些个人或家庭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当个人所遭遇的问题,不论其原因是来自个人还是社会,当他们的社会功能健全时,他们可能会自己处理并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他们的社会功能缺损或较弱时,就需要专家在旁协助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1.玛丽·里士满(1922):一种工作过程。

2.鲍尔斯(1949):一种工作艺术,促进案主对所处环境的适应。

3.斯莫丽:一种促使案主运用各种社会服务的工作方法。

4.廖荣利: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

5.马凤芝:专业服务。

6.许莉娅: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7.社会工作者依其所服务机构之功能,对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当社会工作者采取个别的、直接的服务方式,透过专业关系的运用,及经由物质的援助或心理的支持与治疗,并协调与结合社会资源,以协助案主澄清其问题、发挥其潜能,恢复或增强其社会功能,适当的解决其问题,就称之为“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许临高主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二、个案工作的特点

1)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是专业关系(专业性)。

2)信息沟通是重要的工作手段。

3)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

4)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

5)重视个人自身和外在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三、相关概念探讨

1.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

1)相似点

都需要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

某些工作原则、工作技巧相似

工作过程相似

……

2.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1)相似点:个别化、信息沟通等。

2)不同点

工作理念:服务VS 教育改造

工作关系:平等VS 不平等

工作关注点:个人心理需要VS 政治态度矫正

……

四、个案工作的作用

1. 微观层面——助人

1)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社会资源。

2)恢复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3)预防问题的发生。

4)危机事件的处理。

2. 宏观层面——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目标及应用

一、个案工作的目标

二、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1.根据服务场所分类

学校个案工作、医疗个案工作、矫治个案工作等

2.根据服务对象分类

儿童个案工作

青少年个案工作

老人个案工作

残疾人个案工作

……

第三节个案工作的历史

一、个案工作简史

1.萌芽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初

1)1601年《济贫法案》

2)宗教的力量:查默斯的贡献

2.专业化初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3.科学化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

(从重视社会因素转向重视心理因素)

里士满的贡献

精神分析的影响

4.多元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的多元化

理论与方法的整合

5.个案工作的反思阶段

二、个案工作曾受到的批评

1.无效率

2.未发展出推动社会变迁的程序

3.案主的功能改变不够有效

4.案主较少参与改变过程

5.时间、经历的浪费

6.工作无目标

7.官僚主义

8.工作对象较少中上阶层

9.一些案主变坏

……

三、个案工作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引入

20世纪50年代取消

20世纪80年代恢复

第二章个案工作价值体系

教学目标:了解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价值观和伦理守则,能够将专业的价值观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结合,培养专业的态度与视角。

教学重点:掌握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价值观,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有一定的认识。

假如你现掌握着一资金,但这笔资金有限。现在,你有三个资助人选。三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一个孩子聪明健康,一个孩子健康但智商平平,另一个孩子智商平平,且腿有残疾。

请问你愿意把钱资助给谁?为什么?

第一节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

一、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

1、人本主义:对人的尊重。

2、新教伦理:自由、民主、平等、自立等观念.

3、实证主义:重视实践。

4、乌托邦思想:至善的追求。

(一)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流派

——儒家

——道家

——佛家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

——婚姻家庭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价值

一、社会工作价值的概念

一套关于人类福利、公平、公正、尊严等方面的信念。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

——列维

二、个案工作价值体系

1.戈登的观点

第一、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第二、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第三、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第四、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第五、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假定了个人应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

第六、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2.比斯台克(1967)的观点

人有尊严和价值,人生而有不同的潜能。

人有与生俱来的动力和责任,以实现其潜能。

人有权利以适当的方法完成其自我实现。

人性需要的满足及和谐成长,须依靠社会所提供和保障的机会,才能有所保证。

人的社会功能对于自我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有责任帮助个人达成自我实现。

社会有权利要求每个人贡献一己之力以促成社会的健全和繁荣。

个人有义务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对公益有所贡献。

人有自我抉择的能力和权利。

3.泰彻的观点

每一个人都有其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和其有关的决定。

每一个都应该享有其应得的物质和服务。

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适当的治疗。

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自由地获取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

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健康和福利的益处。

每一个人都应有充分的机会体验爱情和友情。

中国大陆

美国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美国:

对案主的伦理责任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对机构的伦理责任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二、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1.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其他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对立

2.社会工作价值观内部所存在的矛盾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其他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对立例:社会工作者在两难价值选择中的取向

个人价值——制度目标

个人自由——社会控制

团体责任——个人责任

相对论——实用论

安全保障——奋斗、苦难与自制

革新变迁——传统主义

异质性——同质性

文化决定论——自然遗传论

相互依赖——个人自主

个性化——模式化

雷莫(Reamer)

1)对个人和家庭的伦理难题

告诉案主真实的话

法律、规则、政策与治疗目标之间的冲突

介于雇主与案主之间的社会工作员的责任冲突。保密和特权的冲突。

提供服务违反了案主的意愿。

结束服务违反了案主的意愿。

2)设计和执行社会福利政策和计划的伦理难题分配稀有或有限的资源标准是什么?

福利是权利还是特权?

在社会福利中,国家的角色地位是什么?

3)专业同事间的伦理难题

面对同事的无能和犯法

四、解决伦理困境的指引

(参考)

弗兰克·M·洛温伯格和拉尔夫·多戈夫“七项原则”

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美国)

第三章个案工作者的素质

教学目标:了解合格的个案工作者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精神素养,反思自身优点与不足,促进自我认识。

教学重点:个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精神素养。

第一节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一、学科知识

1、社会学

2、心理学

3、文化人类学

4、行为学

5、管理学

……

二、制度知识

1、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

2、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动力。

3、制定政策、法律的组织、机构的结构、功能和程序。

4、有关的司法和行政程序。

5、具体的政策和法律条文。

三、技术知识

1、沟通技术

2、语言知识

3、逻辑知识

4、社会研究方法

5、特定的干预知识

四、经验知识

1、生活阅历

2、实践经验

3、文化习俗

4、社会环境

第二节个案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一、技术能力

1、定义:技术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2、功能:沟通;解决问题。

1、定义:指的是个案工作者在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对案主言行、心理、态度等背后所隐含的特定文化所具有的洞察、理解能力。

课堂讨论:

文化能力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如果缺乏文化能力,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2、文化能力的训练

1)时刻反思自身对案主的偏见和了解。

2)承认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局限,避免把一些价值观念强加给案主。

3)去了解案主及所处社会环境的情况,并尝试去理解案主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第三节个案工作者的人格特质

一、成功的个案工作者人格特质

1.什么是人格特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它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2. 理想的社会工作者人格特质

许莉娅:

崇高的社会责任

丰富的人文情怀

稳定的心理状态

勇敢的挑战精神

人本治疗学派罗杰斯:

理性的、能准确地领悟周围的事物,有基本的安全感而不需要着重保护自己,因此能开放地接受新的经历和挑战。

能珍惜和享受人生。

忠于自己、尊重自己,依据自己真正的意愿做决定,所以能勇于承担自己决定和行为的后果。

在心理上有极大的自由和被释放的感觉。

有丰富的创造力,能有建设性和灵活地生活。

第四节工作员的个人成长

一、初出茅庐的工作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

1.焦虑

2.固着于扮演专业角色

3.刻意扮演朋友角色

4.不清楚自己的角色

5.不知道选用什么技术

……

二、面对困扰的应对办法

消极应对VS积极应对

教学目标:了解专业关系的涵义与特质,知道如何与案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掌握个案工作基本原则,认识移情、反移情和双重关系,并能做恰当处理。

教学重点:把握专业关系的涵义与特质,掌握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条件、个案工作基本原则,能对移情和双重关系进行恰当处理。

第一节专业关系的特质

一、什么是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

——(台湾)廖荣利:指专业人员和案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关系,工作人员透过此种交互作用以协助案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得到改善与增强。

二、专业关系的特质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一种职务关系,工作者的角色是机构赋予的;

良好的专业关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专业关系的建立以案主为中心,以解决案主问题、增强案主适应能力为目的;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是“给与取”的不平等、非互助的关系;

专业关系的存在有时间性,案主问题解决,关系就结束;

四、专业关系和亲密朋友关系的对比

五、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康普顿和格列威(Compton & Galaway,1975):

①关心他人(concern for the others);

②承诺与责任(commitment and obligation);

③接纳和期望(acceptance and expectation);

④同感(empathy);

⑤真诚与一致性(genuine and congruence);

⑥权威和权力(authority and power);

⑦目的(purpose)

——是工作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

第二节建立专业关系的基本条件

①关心他人(concern for the others);

②承诺与责任(commitment and obligation);

③接纳和期望(acceptance and expectation);

④同感(empathy);

⑤真诚与一致性(genuine and congruence);

⑥权威和权力(authority and power);

⑦目的(purpose)

一、同感(同理心):指工作员放下自己主观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同时又能跳出对方的参考框架,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准确传递给对方。

1、同感(同理心)与同情心是否一样?

同理心:Empathy,情感移入,理性认知,双方地位平等。

同情心:Sympathy,怜悯,情绪化,双方地位不平等。

同理心≠同情心

2、同感的重要意义

1)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必要条件

2)了解案主的重要途径

3)协助案主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3、个案工作者缺乏同感的后果

1)引起案主失望、反感等情绪;

2)影响案主的自我探索;

3)提供不适当的服务:

……

同感表达练习

例一:当事人刚从学校毕业,正在找工作,接到面谈通知,他说:「我恐怕这次的面谈又不会成功,像以前几次一样又没希望了。」

工作员的反应:

()1、不会的,你要有信心,就会成功。

()2、你为何不去找那些面谈成功的同学谈,也许你就会知道一些窍门了。

()3、不要这么悲观嘛!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4、由于过去失败的经验,你担心这次也会失败,对自己不太有信心,是吗?

()5、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人,第一次找工作本来就比较困难,就是失败了也不算什么。

例二:当事人说:「其实我已经长大了,可是爸妈老是把我当小孩子看,什么事都过问、都盘查,我知道他们关心我,但是我很想自己试试看,闯闯看呀!」

工作员的反应

()1、这就是天下父母心,总是爱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珍惜。

()2、你是不是曾经做过什么事让他们不放心呢?

()3、其实父母都是如此,他们这样做才会安心,你不必太在意,等你长大为人父母时,就能体会了。

例三:当事人说:「我的功课越来越差,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我一气之下就逃学,反正也读不好,又何必那么辛苦,我想我找份工作做算了。」

工作员的反应

()1、你不用功,书当然读不好,老师怎会喜欢你呢?你应该先自我检讨一下。

()2、你还没毕业,又无一技之长,能找到什么工作,还是好好把书读完再做打算。

()3、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你?会不会是你误会了呢?

()4、学校对你而言越来越没意思了,好像也没收获,你甚至想找份工作另做发展。

()5、用工作来逃避读书,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4、同感的传递有不同层次

案主:我一向成绩都很好,但高考却考砸了,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

社工:……

同理心的表达层次

二、尊重(接纳、关心)

注意!

-接纳不等于同意案主的行为和观点;

-接纳是非批评的态度;

-接纳是理解案主的处境是有原因的;

-接纳是相信人的潜力和能力;

三、真诚

1、什么叫真诚?

指工作或者在专业关系中能够以真正的自我出现,容许自己的感受适当地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做法。

2、如何表现真诚

-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不戴面具;

-开放自我;

-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3、什么样的人更能做到真诚?

能接纳、欣赏自己、有相当自信的人;

不要求自己完美无缺;

对人有关爱之情、乐观之心;

……

4、思考:真诚是否意味着口无遮拦?

以是否对案主有益为标准。

个人体验:

建立在关爱、信任、乐观、积极向上等正面情绪基础上的真诚才最具打动人的力量!

四、简洁具体

一种语言风格,要求工作者说话措辞得当、简单清楚和具体明确,是认识水平的一种体现。

补充:工作初期工作者易犯的错误

工作初期对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谈话技巧是同感

初期易犯的错误:

批评、嘲讽、否定或忽略案主感受、过多的教导与分析等。

第三节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案主的基本心理需求

1、需要被视为独特的人

2、有表达内心感受的需求

3、需要被视为有价值、有尊严的人

4、需要获得他人关切

5、希望能不受批评或指责

6、希望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与机会

7、期望与个人相关的隐私获得保密

第四节移情与反移情

一.移情

1.什么叫移情?

又称情感转移,指案主将早年情绪生活经验里对某个重要人物(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比如父亲、母亲等)的特殊感受和反应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把社会工作者当做某个特定个人一样看待的心理体验。

2.情感转移的两种情况

1)正移情:情感依赖。

2)负移情:敌意、厌恶甚至攻击。

正移情

把社工看成一个理想的人物

-社工是个完美的人;

-案主每件事情都向社工求助;

-案主发现社工不理想时会非常失望;

-让社工决定自己的打算,给主意和建议

-对社工有很深的依赖

-会陷在过去的往事中

-案主把社工视为抚养者:

负移情

——讨厌或害怕社工;

——案主会防卫、小心,不愿意表达;

——会测试社工;

——社工经常会被激怒,应避免掉进陷阱,

——小心被案主操纵。

3、情感转移的治疗功能

1)可以自由表现以前所受到的压抑,使治疗者了解案主未被满足的需要。

2)正向情感转移可以削弱案主的自我防卫。

3)工作者可以借此增强案主的自信。

4)可以通过工作者的解释,让案主深入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及时发现移情,并向当事人做解释;

和当事人保持工作关系;

保持理性和冷静,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当事人;

……

二、反移情:社工对当事人产生的情感转移的现象。

-过分保护案主;

-恐怕案主会生气、愤怒,以致社工的态度很“仁慈、温和”;

-案主生气时,社工不敢对质;

-排斥案主,对案主不公平,使他得不到实际的帮助;

-非常需要案主的认可和赞美;

-社工会对案主的不满而焦虑、痛苦;

-过分认同案主或其他问题,失掉了社工的客观立场;

-产生浪漫或与性有关的感受和做法;

……

布拉墨和肖斯强提出的自我反思检测表

-为什么案主做出这样的反应?其理由是什么?

-做那些说明时有何种反应?

-为什么案主传递那些意念?

-为何问那些问题?

-如此行为是否符合协助案主之道,是否仅为了好奇而问那些问题?

-为何做此劝告?是否由于自己感到案主期待答复所有的问题?而自己是否有

自作聪明的反应?

-是否因主观的看法而影响那些问题?

-为何案主缺乏爱和安全的感受,会使自己产生如同身受的感觉?

-为何(或为何不)要求案主的丈夫或妻子同来会谈?会不会是由于我过分同

情案主而对有关人员产生拒绝感?

-为何在首次会谈时说得太多?而较少让案主诉说其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想案主认为自己的知识丰富而希望他继续来?

-为何对案主未来而感到烦恼?会不会是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信心?

-当案主应中止辅导或应转案到其他机构时,为何自己不愿意让案主走?

-是否在利用案主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让案主在利用自己?

第五节双重关系

一、什么是双重关系?

社工与案主之间建立了除专业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这种现象就称为双重关系。

二.双重关系的表现

老师、工作者和督导为一体;

提供个案工作服务来换某种利益;社工向案主借钱;

社工给朋友和亲戚提供个案工作;

工与案主保持亲密的关系;

社工与案主进行生意上的合作;

工与案主有感情或性方面的纠缠;

……

对案主的伤害很大;

案主会鄙视个案工作与治疗,即使案主是主动挑逗或邀请工作者;

工作者容易对案主进行剥削;

工作者失去了客观性;

……

第五章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目标: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在知识、价值观的指引下,能把对专业技巧的学习与理解转化成为实际的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个案工作的各种会谈技巧,明白各种技巧的作用。

第一节沟通与会谈

一、沟通

1、什么是沟通?

双方当事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个案工作中的会谈

1.什么是会谈?

工作者和案主之间所进行的一种面对面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专业会谈。

2、特点:书67页

思考:会谈与一般谈话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不同点:

会谈是为特别目的而设计的、经过正式安排的谈话。

3、会谈的准备

1)心理准备

2)工作者的仪表

3)会谈场所的布置:舒适、安全的会谈环境。

4)会谈开始时的社交琐事:邀请入座、倒茶水、礼貌性的寒暄等。

5)会谈时间与频率:每次以40至50分钟为宜;一周一次左右。

6)会谈费用:酌情收取。

7)会谈笔记。

8)会谈辅助器材的使用。

9)会谈双方健康状态的检视。

补充:会谈的基本原则

(黄维宪,曾华源,王慧君. 社会个案工作.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

1.注重个别化,了解案主内心的独特感受与需求。

2.宜主动向案主积极表达所了解到的信息。

3.引导案主发泄不良情绪,并作冷静、理智和创造性的思考。

4.以非批判的态度去帮助案主澄清问题。

7.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不良态度与偏差行为。

8.协助案主自决,但若决策对案主有伤害,工作者须替代其做决定。

9.保密。

10.做好下次会谈的约定与准备。

三、会谈技巧

(一)支持性技巧

(二)引领性技巧

(三)影响性技巧

技巧学习四阶段

觉知:学习动机

笨拙:机械模仿

熟练:熟练应用

统整:“人剑合一”

(一)支持性技巧

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理解、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自我表露等。

1.专注:

1)语言表达专注:多种技巧的融合。

2)身体语言表达专注

S-(Squrely):直角面对案主

O-(Open):开放的姿势

L-(Leaning):身体倾向案主

E-(Eye contact):眼神接触

R-(Relexed):放松自在

2.同理心:指工作员放下自己主观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同时又能跳出对方的参考框架,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准确传递给对方,促进对方自我认识的技术。

思考:有没有必要对同感与同理心进行区分?

3.主动倾听:

用耳朵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

用眼睛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

动用大脑迅速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提示: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技巧要点:

适当的目光接触;

恰当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避免分心的动作;

避免打断;

……

4.鼓励: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更多地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

观念等技巧。

聚焦、澄清、摘要、对质等。

1)聚焦: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最重要的问题,并深入讨论的技巧。

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提示:聚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

2)摘要(总结)

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提示:

工作者要注意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许多变化着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信息。这是总结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部分。

3)澄清

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

4)对质

对质是指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

注意事项:

只有在专业关系良好,个案工作过程出现接纳、信任、温暖、同感时,才能运用对质的技巧。

对质技巧的基本原则

第一:清楚使用对质的动机,是要帮助案主检验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对工作者的行为进行防卫,更不是对案主的攻击。

第二:对质针对的是案主谈话内容中的矛盾,而不是案主。

第三:对质应是积极的,是提供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反馈的手段,而不是提出异议和批评。

(四)影响性技巧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

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等。

1)自我批露:指工作员要适当地、选择性地向案主分享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的一种谈话技巧,从而使案主能敞开心扉或借鉴他人经验。

注意事项:

1)自我批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良好专业关系的建立。

2)工作员不要隐藏在专家的面具后面。

3)自我披露的内容与程度要视所建立专业关系的程度与对案主是否有建设性的作用而定。

(五)提问技巧:

(六)及时性技巧(立即性技巧)

直接地、开放地和服务对象就目前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妨碍良好专业关系、妨碍助人过程的事情,比如当事人对工作者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工作安排的疑惑、生气、愤怒、或者当事人

会谈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

某些技巧实际上是相互交融的;

会谈技巧只是基本技巧。

知识回顾:

(一)沟通中的语言运用基本技巧:贯穿整个工作过程。(二)支持性技巧:早期阶段使用较多。

(三)引领性技巧:中期阶段使用较多。

(四)影响性技巧:中后期阶段使用较多。

第二节记录的技巧

记录方式:个案记录

录像记录

录音记录

一、为什么需要个案记录?

1.有助于跟进工作;

2.保持个案的连续性;

3.有助于和当事人分享资料和信息;

4.有助于反思自己的工作;

5.有助于个案的监督和管理;

3.有助于教学和研究。

二、个案记录的基本要点

1.有完整的当事人信息;

2.记录的内容能够帮助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3.尽量按照当事人的原话记录;

4.记录简明扼要(与第2个要点相联系);

5.每个当事人须有完整的档案,并按时间排序;

6.每次会谈后立即进行记录。

三、个案记录的形式

1.过程记录:叙事报告形式,需要包括:

1)当事人基本资料;

2)逐字逐句记录会谈内容;

3)记录双方的非语言行为、情绪感受;

4)工作员对会谈的反思及下一步的安排等。

2.摘要记录:对整个会谈的总结性记录,内容包括:

1)当事人基本信息;

2)当事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3)当事人曾经做过的努力和支持系统;

4)可能的解决策略;

5)对会谈的反思及下次会谈安排。

第六章个案工作的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个案工作的整体工作框架,以及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同时,能结合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清楚在具体案例中的工作内容与技术。

教学重点:个案工作每个步骤具体工作内容与技术。

第一节个案工作过程综述

第二节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接案)

一、会谈前的准备

生理的准备

心理的准备

物理的准备

二、当事人可能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反应

课堂讨论:

当你第一次到专业的福利机构求助时,你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1、他(她)可能不需要立刻接受服务,仅仅是进行询问和试探;

2、面对陌生的人讲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隐私的问题感觉非常难为情;

3、求助者意识到要承认自己也是产生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很痛苦,无法面对;

4、求助者过去的一些成功和不成功的求助经验对他(她)这次的求助有影0向;

5、求助者的求助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很容易寻求帮助,而有些人则很难;

6、求助者是被强迫来到机构而不是主动寻求帮助的;

……

三、接案的主要工作要点

1、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2、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的角色;

3、澄清求助者的期望;

4、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2.求助意愿。

3.当事人为什么来求助?以前寻求过什么帮助?

4.当事人对机构和工作员的期待?

5.是否需要转介?

……

五、接案工作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与机构。

2.说明会谈目的。

3.避免将当事人定义为“问题人”。

4.倾听、同理心、接纳等。

5.澄清问题,简明扼要、具体化。

6.激发当事人的求助需要。

7.避免盲目承诺。

第三节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预估)

一、资料收集的内容

1、个人资料

2、环境资料

3、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个人资料

1)基本资料。包括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等。

2)生理方面。生理的疾病也能影响人的心理,因此首先排除生理方面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如对案主的病史的了解,有无残疾、遗传病以及长期性疾病,目前的生理状况如何等。

3)心理方面。通过运用一些心理测量工具以及工作者的会谈和观察,可以监测和了解案主的智力水平,兴趣、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我防卫机制等。

4)价值观。包括对人和事情的看法,案主的行为与其价值观是否一致等。

5)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做过的努力。了解案主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过往面对冲突、困惑的处理能力。

2、环境资料:案主的家庭环境、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等等与案主问题相关的环境信息。

1)家庭环境。家庭是案主最亲近的环境系统。主要了解案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内的规则、家庭的历史等资料。

2)社会支持环境系统。包括案主的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工作者要对与案主问题有重要关系的人或系统(单位、社区)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些可能都是了解案主问题以及解决案孝问题的重要资源。

3、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当事人与周围人是如何建立关系的?

当当事人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吗?

当事人处理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如何?

提醒:

基本原则:收集的资料要与当事人所遇到的问题紧密相关。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1. 会谈

4.利用已有资料

5.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

6.填写问卷、量表。

三、资料整理(收集)的具体技术

1、家庭结构图

2、生态系统图

3、社会史

1、家庭结构图

1)定义: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

2)功能:展现家庭的历史;

提供重要的家庭事件和家庭结构;

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沟通情况。

案例:

张女士32岁,丈夫王先生36岁。张女士与丈夫于2000年结婚,有一个4岁的女儿。小张母亲是XX市棉纺厂的退休工人,今年58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父亲63岁,脑溢血后遗症导致偏瘫,卧病在床6年了。小张还有一个哥哥。小张和丈夫关系不好,于2007年离婚,孩子由小张抚养。

说明:可设计一些简单符号来记录重大事件,或用文字简单说明。

2、生态系统图

1)生态系统图是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就是用图形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展示出来,清晰呈现个人、家庭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种方法。

2)功能

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以直观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系统的关系

勾勒系统间的交流

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案例:

小王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姐姐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和害怕,立马到外面租房住,并不再回家,只有年迈的父母在照顾他。邻居都不敢和小王接近,以往的朋友也都纷纷失去联系,女友也和他提出了分手。居委会的人员都来动员他家搬离该社区。不过,所在的城市有一所艾滋病指定治疗医院,医院的医护人员承诺可以提供免费治疗,小王每周都要到医院接受治疗。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个案社会工作实用案例分析.docx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背景: 李某,女,今年18 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 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 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 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 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 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 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性格问题( 2)人际沟通问题( 3)自我认同问题( 4)家庭问题 工作目标: ( 1)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 3)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工作原理: ( 1)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人在情境中”理论(3)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 4)现实治疗法的理论 工作方案: ⒈ 首先,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此 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 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 ⒉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 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 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 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成效评估: 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工作计划书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工作计划书Social work case service plan - work pla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工作计划书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 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 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 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 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 (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

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 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 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 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 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对本案例中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采用以人为中心治疗方法。相信来访者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 是通过咨访关系来引导来访者

社会工作个案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工作个案 瑞安市华夏之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李频蕾 一、个案基本资料: (一)案主:木军(化名) (二)性别:男 (三)年龄:41岁 (四)婚姻状态:未婚 (五)接案社工:李频蕾 二、个案来源: (一)接案日期:2012年9月12日 结案日期:2013年7月7日 (二)接案原因:案主想改善母子关系,重新寻找工作。 (三)途径:社区禁毒工作人员转介。 三、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隶属于瑞安市玉海街道某社区。今年41岁,至今未婚,父亲已病故多年,家中现在只有母亲与案主2人,母亲为了维持生计,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了,现居住腾退房。案主1995年10月开始吸毒,1996年1月由于吸毒被抓进戒毒所。戒毒所出来以后,无业,一直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平时在家经常昼夜颠倒,由于怨恨母亲卖掉房子,与母亲关系也不融洽,自身很想出去找工作,但又没有勇气去找,怕找不到。 四、问题及资源分析: (一)案主问题和需要: 1、案主与母亲的关系问题。案主的母亲在为了维持生计卖掉老房子,母子二人只能居住在腾退房,案主不理解母亲经常跟母亲吵架,说自己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到现在还找不到老婆,而产生了不良的怨恨情绪,母子沟通不好。据我们了解到案主母子俩都想改善母子关系,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2、没有勇气去找工作。案主由于长期在戒毒所里,社会功能有所欠缺,再加上,长期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自身生活态度消极,认为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些现实。 (二)案主的优势: 1、案主改变的意愿强烈; 2、社会支持系统较好(母亲和社区工作人员)。 (三)案主的劣势: 1、是特殊人群,非理性信念比较强; 2、自尊心强,改变的勇气欠缺; 3、对再社会化的认知有偏差,认为自身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 五、介入目标 (一)介入目标的计划与理论: 第一步,对案主进行理性情绪治疗。此理论认为人的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皆来自个人不理性的理念,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时,他会导致不良

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

第三讲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 社会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建立在知识、价值和技巧的创造性结合基础上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一连串的服务所组成。它始于潜在案主面对问题或困扰前来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或社会工作人员给予机构功能外出游目的地寻求可能的服务对象(如针对街头少年帮的外展服务),终止于完成服务或中断服务关系。 个案社会工作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

根据个案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实际工作的重点,将个案社会工作过程分为关系建立、评估、计划、干预、结案五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步骤的不断递进的过程,但实际上,依步骤进行时,又常常是互相关联或并行发生的,有时甚至是循环的。 第一节接案与建立关系 ●接触潜在案主 (一)接触潜在案主的途径 接触潜在案主是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第一步,工作者和潜在的案主开始接触,通常有三种途径: (1)个人或家庭带着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或问题前来求助。 (2)工作者根据机构功能主动外出要为那些没有提出帮助要求的人提供服务,例如,逃学的街童、性工作者、吸毒者、艾滋病感染者、帮派少年或无家可归者。 (3)有人认为某人或某家庭有严重的威胁他们自己或他人福利的问题,因而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工作者可能去接触那个人或那个家庭,或者转介处强迫规定他们向机构报告,例如经检察院审查判定为需要社区矫正的少年。 (二)潜在案主的分类 根据与机构接触的不同原因,潜在案主可以分为三类: (1)自愿性潜在案主(或申请人)。 (2)非自愿性潜在案主。 (3)强迫性潜在案主。 ●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 在建立关系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潜在案主进行初步的会谈,根据机构的宗旨、资源和工作者的能力,鉴别、筛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详细笔记)

第一章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个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遭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核心是个别化一对一专业服务。 (3)服务目标:协调个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三.个案工作的本质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症状,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服务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①人的成长与发展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 面相互作用,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问题与其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及问 题处理三方面压力有关,使其出现心理困扰,人及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 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暂时是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 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治疗技巧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的治疗的具体方法。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相互沟通,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方法。 特点: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①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图式。(2)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的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的时间大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研究评审表

规范小区管理,搭好组织机构,架起沟通桥梁 ——助理社会工作师一一爸爸 一、背景介绍 HW小区于2010年交付,房价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小区原定计划分一期、二期,一期主要是商住房的建设,二期主要是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开发过程中,一期开发商HW因故将所有产权转让销售给了另一个开发商公司YT。四年多来,因房屋质量、设计原因、居民入住情况等原因,小区矛盾逐渐凸显,亟需业主团结起来共同解决,成立业委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案例分析 1、HW小区属于商住小区,因销售期间更换了开发商,中途衔接不够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新接手的开放商因初涉房地产,政策不熟悉,加上已有业主拉横幅抗议开发商,导致开发商对业主态度也不尽友好。 2、业主构成。HW小区建设之初起点高,宣传阵势十分庞大,房价在周边小区中是最高的,但实际入住之后发现周边配套奇缺,业主自购入住比例不足50%,每幢每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群租、淘宝人群,令业主苦不堪言。 3、该小区物业未更换,且不是开放商物业,所以得不到开放商的大力支持,但小区地下车库扬尘大、污水倒灌、墙体脱落、车辆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生活,物业的无能为力更令业主怒火中烧。 4、HW小区建在排灌站旁,船只进出每次鸣笛噪音大。小区开

发商未在小区外围建商铺,无配套,居民十分不便,经营性收入也十分少。同时,开发商正在建造二期酒店项目,施工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三、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本社区辖区有八个小区,3个小区居住规模近1000户,3个小区超1500户,全体社工不足14人,范围广不足以服务好每个小区。所以成立业主委员会,选出全体业主的代表,制定规范,让小区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势在必行。 2、服务策略 (1)理论依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2)理论实践:对于小区来说,环境友好、小区安全、生活便利是居民的基本需求,挖掘一批热心的居民,学习了解法律,参与到业主委员会这一公益民间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共同为小区发展无私奉献,就是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工角色:本案例中,各方对业委会概念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法律定位、工作方向都十分不明朗,社工需要担任使能者、资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范文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范文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

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 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 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doc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计划】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

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郑**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个案社会工作教案

《个案工作》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个案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与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一起同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它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的互动,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本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个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历史发展、价值观、知识基础、工作程序、工作原则与工作技巧;第二部分介绍当今个案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实施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既注重了体系的完整性,也兼顾了实用性。第二部分对实施模式的深入介绍,有助于学习者对个案工作有一个感性的、深入的认识。 【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个案工作方法,包括特点、程序、价值、知识与技巧等; 2、了解个案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 3、为实际开展专业化的实务打好基础; 4、能把个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反思,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能动。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了解个案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 本课程的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从事实际个案的分析 【课程考试】考核由课后作业、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构成,其中期末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制作并上交一份完整个案。课后作业和平时考查共占30分,期末考试及个案制作共占70分。 第一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取向与思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领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与专业特性 教学难点:个案社会工作与其它助人活动的本质区别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1、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个案社会工作的经典定义,如里士满、鲍尔斯、斯莫利、霍利斯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2、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 1、案主问题的类型

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理论假设、治疗技巧。 特征: 开放性。 理论假设的核心包括: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种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做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都强调: 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2以学习做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3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信息加工过程、信仰系统、自我表述、问题解决和处理的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它对人的心理失调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ABC理论: A引发事件、B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引发事件后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介入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

在任务中心模式看来,任务就是服务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 它是服务介入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服务介入工作目标—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问题的手段。 有效的沟通行动需具备两个要素(有系统、有反应),达到五种功能(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内容技巧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性直接治疗技巧、反思性—)和间接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治疗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清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只有把以下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来,这样的任务才是最好的,这三个因素是: 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愿。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危机介入模式危机: 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分为两类: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

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3)精神问题的解决;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包括情感支持网络; (5)老年人特殊问题的处理,如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等。 案例二: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

社会工作 服务方案(个案)

服务方案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王婆婆,今年83岁,丧偶,半身瘫痪多年,无自理能力,唯一照顾她的弟弟近年因病离世,现无人照 顾,身体越来越差,大小便失禁,不愿入住敬老院,家人 表示无法照顾,向居委会求助。 二、存在问题 1、心理问题,王婆婆丈夫离世多年,无儿女,属于独居老人,心理上缺乏家人关爱,加上半身瘫痪,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孤独和无奈,对生活失去信心。 2、个人卫生问题,王婆婆因半身瘫痪,没有自理能力,近年也因长期卧床,身体越来越差,大小便失禁,个人卫生方面不能及时清洁,导致老人身体皮肤多处破损。 3、疾病问题,王婆婆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而且身体状况因长期卧床而比较差。 4、照顾问题,王婆婆没有近亲,弟弟的家人也难以照顾。 三、服务计划 服务目标 1、恢复王婆婆对生活、生存的信心。 2、解决王婆婆基本的生活问题,包括日常生活、饮食、个人卫生等问题,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

3、缓解轻王婆婆半身瘫痪后所带来的身体疾病问题,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痛楚。 4、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发掘和运用社会和社区资源,提供王婆婆日常的照顾服务。 四、具体服务 1、根据认知行为理论,发掘社区专业社工服务资源,请专业社工与王婆婆谈心,让王婆婆正确面对自身的问题,包括弟弟的离世和现时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引导服务对象说出自己的感受,主动思考她的真正需要,她希望得到何种帮助。 2、与王婆婆弟弟的家人进行沟通,希望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每周抽出不少于一天的时间探望王婆婆,让王婆婆感受家人的关怀,减轻她的孤独感。 3、发动社区志愿者、义工队和邻居,定期到王婆婆家,每周四次,陪她聊天,为她读报,留意王婆婆的情况,留下社区或者社工的联络方式,如发生情况,可以及时联系。 4、帮助服务对象申请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王婆婆在生活料理和个人卫生上的问题。 5、发动附近的小食店为王婆婆提供送餐服务,并与邻居配合,解决王婆婆的饮食问题。 6、向社区残疾方面的工作人员咨询,连同社区医院,提出针对服务对象瘫痪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救助,如医生的上门会诊服务。

相关文档